入大乘论讲解·第36课
2021年9月25日
《入大乘论》大概还有七八堂课,预计十月五号结束。在此之前,大家该辅导的继续辅导,该修行的继续修行。
《入大乘论》讲了大圆满的理论,通过比喻和故事,以特别微妙的方法为大家直指,许多人都有所感悟。我个人认为,这一次传讲《入大乘论》,很多人从内心对这部法生起了很大的信心。今后,大家要多方面地学习、闻思。否则,我们相续中的习气比较严重,仅仅在短时间内听几堂课,是否能解决问题也很难说。如果我们在道理上真正明白了,再进行修行就比较容易。
许多人来到藏地雪域,或者通过不同途径、不同平台,接收到这样的法音时,应当非常珍惜,而不能在闻法时被各种散乱、烦恼所逼迫,不求正法,而寻求其他事情。这是非常不值得的,就像到了宝洲却不希求如意宝而去寻求假宝一样。
虽然我们无法与前辈大德如玄奘、法显等相比,他们在印度那烂陀寺求法时,即使遇到再多的不如意,也不会放在心上,但作为凡夫的我们也应随学他们,对世间琐事不要过于重视,一心一意地追求正法。
上师如意宝早年求学时,我相信在那个环境里也有许多凡夫人做一些低级的事情,但上师并没有把这些放在眼里。在我随上师学法的十九年里,他从未提及求学时与谁有过矛盾,或者经历过什么痛苦。他讲的都是“当时我是如何精进的,哪位上师怎么说的,哪位法师怎么讲的”。我想,我们每个人在求学时,也应明确自己的首要目标是什么。
当然,求学的地方也很重要。我们常说的五圆满,包括圣地、本师、佛法等。作为佛法的圣地,藏地雪域是极为殊胜的。我曾在一堂课上提到过,《大智度论》中记载的一段佛陀与舍利弗的对话,对藏地雪域有明确的授记,指出在那里可以真正得到正法。
在《大智度论》中,舍利弗曾问佛陀:“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未来是在北方流行吗?”佛陀回答:“在阎浮提的北方有广大的雪山。由于雪山的存在,那里的草药能解百毒,食用那里的米谷,三毒不会很严重。因为三毒不严重,众生的信心柔软,信等五根也能得以成熟。以此因缘,北方的般若波罗蜜多会兴盛。”这段授记在经论中讲得非常清楚。
当时佛所说的“阎浮提”指的是印度,印度北方的雪山应指藏地雪域。食用这里的青稞、麦子等粮食,贪嗔痴自然减少,信心比较坚固,因而能得到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显宗讲“般若波罗蜜多”,大圆满讲“等净无二的智慧”。
我认为这有一定的缘起。虽然不能说来到藏地吃了糌粑后贪嗔痴就完全消失,但相较而言,许多大城市里的人来藏地后,在修行方面确实与众不同。因为藏地的佛法一直非常兴盛,再加上这里有寂静的神山,以及其他有利的因缘,而回到红尘之后,贪嗔痴会更加猛烈,这表明待在藏地确实有助于修行,现实情况与这个授记非常吻合。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中也有相同的授记,提到在北方会兴盛般若波罗蜜多。
其实无论是般若空性,还是本来清净,法门都是一致的。如果大家能认真修行,应该能得到不共的境界。
闭关与发心
过段时间大家要闭关,听说为此专门给大家准备了三斤酥油、两斤奶渣、十斤糌粑,还有菜油。凡是要闭关的,都可以领取这些物资。如果没有领到,可以找财务负责人补领。我特别感谢负责财务堪布和堪姆们,他们为这么多人分发酥油、奶渣,真的很不容易。当然,如果你拿了闭关的食物,却没有真正闭关,那可能不行。所以,请大家认真考虑清楚。如果你确实不能闭关,最好不要领这些物资;但如果你要闭关,不管是谁,吃了这些僧众加持过的食物,还没开始修行可能就已经开悟了。因为刚才说过,食用藏地的谷米,相续中能生起般若波罗蜜多。(众笑)
大家要提前做好准备。一般来说,闭关之前,吃的、穿的、住的都要安排好。以前藏地的修行人,每年夏天会去农区化缘糌粑、青稞,到牧区化缘奶渣、酥油,冬天再闭关一百天、一个月或者十五天。
这次闭关十五天,如果没有特别特殊的情况,希望大家能好好观修。我之前也提到过,一年当中,如果可以的话至少闭关一百天,或者一个月,或者两个礼拜,最少也要七天。我自己现在连最少的时间都没有达到,但我想冬天应该可以。
今天早上,有些发心人员跟我说:“我现在闭不了关,怎么办?”天还没亮就跑到我家里问。我说:“那就现在不闭关,冬天放假再闭关,到时候也没有工程了,只是酥油、糌粑肯定分不到了。”
如果境界稍微高一点的话,发心也是很好的修行,这是所谓的“心闭关”。有些长期闭关的人,谁都不敢见,像温室里的花朵,稍微晒一下太阳就蔫了,一旦接触外界好像就不行了,而外面的花则经得起风吹雨打。所以,对于发心人员,这次不闭关也是可以的。当然,也有些电力负责人在那段时间没有太多事,可以闭关。
闭关期间如果没有规划,教务这边会比较担心,因为闭关十五天后,要修净土法门,也接近十五天,前后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老师指导,可能会影响后来的上课,到时很多人的心都收不回来。我跟他们说应该不会这样,闭关和修净土法门期间,是大家最精进的时候。闭关结束后,上课时大家会更专注,而且很多人不再是凡夫人了,有些人闭关时已经开悟,有些人修净土法门已经往生。所以我觉得教务不用担心。(众笑)
希望大家在短短的时间里,如果没有重要的事,能抓住这次机会。因为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们还在不在人间,谁也说不准,“明日死谁知,今日当精进,彼死主大军,岂是汝亲戚?”
接下来开始讲《入大乘论》。今天从提问开始。
| 若问:如果无改,就不被相的过失所染了吗?
对方问:“如果一直处于无改的状态,是不是就不会被相状的过失所染?”
下面引用吉祥音的《遣除边暗灯》来说明:
| 如云:“具妄念缘间,境心如阳焰,知自性无改,不知如改焰。”
一、“具妄念缘间,境心如阳焰”
| 乃至迷乱分别念之缘没有灭尽期间,虽然无外境却显现外境的识犹如阳焰般生起,相续不断。
凡夫众生的迷乱分别念,在还没有灭尽之前,虽然外境的本体确实不存在,但显现外境的识,仍像阳焰一样相续不断。
我们在能取、所取没有消于法界,或者说没有完全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空性之前,虽然迷乱的显现并非实有,但在我们面前一直不会消失,现实生活依然是现实生活。
二、“知自性无改,不知如改焰”
| 如果了知它的自性,那么无所改造,无所改造的同时无有改造,如同想改造阳焰一样。
如果真正懂得了它的自性,这些阳焰般的外境和分别念,认识到没有什么可改造的,那无所改造的同时也无有改造——明白无需改造的同时,实际行动中也不用做任何改造,否则,就如同想改造阳焰一样。
前面也讲了,阳焰即使显现蓝色和动摇时,也没有真正的本体。同样,外境的显现、内心的分别念正在显现的同时,实际上也没有产生过。
| 依此说明显现分别无所改造、无所遮破。
依靠这个比喻可以说明:不管是外境的显现,还是内心的分别念,都没必要改造,也没必要遮止。
明白这个道理很重要。有些人认为自己来自某个著名道场,得过什么灌顶或窍诀,应该有很高的修行境界,但实际上,他对这些道理一无所知,相续中有特别实有的执著,甚至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包括从个别汉地道场来的人,刚开始没有闻思过,听课时一直打坐,偶尔睁开眼看看周围,然后边打坐边睡。这些人通过听课的行为也能看出,可能从未听过佛法。如果心里有很多执著相,光是从某个道场来没什么了不起,光说自己是某某上师的弟子也没什么了不起。
所以,有时候新来的人,一下子就看出来了。虽然说是某个大德的弟子,或某个著名禅宗寺院出来的,并在那里待过多年,但如果内心没有调柔,内心与法没有相应,光是什么地方来的并不重要。现在城市里有些人分不清楚,说“他是佛学院来的,见过上师如意宝,是某某上师的亲戚”,这不一定有什么用;跟某个上师一起拍过照片,也没什么用。对方的功德是不是能入于他的相续?那也不一定。
有时候佛教徒没有闻思修行,很多表现不太如法,这一定要注意。比如你要找一个老师,不会因为他去过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或哈佛大学,就认定他了不起。如果他是从那里毕业的博士,可以这么说;光是从那里来,见过某个大教授,和那个大教授拍过照片,就应该聘请他为老师,这在世间也不会承认。所以,佛教徒依止善知识、依止法之前要先观察,不能像饿狗遇到精肉一样,马上就吞下去。
这里讲无有改造、也无所遮破,虽然本性上是这样,但如果我们没有懂,这只是一种理论,对自己也没有太大用处。
| 此外宣说也不跟随显现分别,
无论显现任何分别,财也好、名也好、色也好,都不跟随它。
| 如云:“无念无相之心性,亦不安住无相中,尚不安住无相中,不住有相何须言?”
由于不生起寻觅有实法之心,它远离耽著执著相状,因此称无分别之心。
《遣除边暗灯》中讲,因为没有生起寻觅有实法的心,远离所有的耽著、执著、相状,因此称为无分别之心。
| 如果这样的心也不挂碍安住无相,那么不挂碍安住有相更不必说了。
如果没有分别念,就不会安住于无相。连无相都不执著的话,那有相更不用说了。
下面引用《见解宝灯》的教证说明这个道理。
吉祥音有六个灯,前面提到过《正见灯》《遣除边暗灯》,这里是第三个《见解宝灯》,此外还有《心灯》《身心无改方便灯》《禅修灯》。这六个灯主要是讲观修方面的意义。吉祥音的这些论典非常重要,因此荣索班智达也引用了这些教证。前译派一般非常重视吉祥音的教言。
| 《见解宝灯》中所说“不遮虚幻法相而现量,证悟无相一味胜义界”的道理也是如此。
我们不需要遮止虚幻般的法相;如果去遮止,就像遮止虚幻的法一样,没有必要。这些现量见到的法,如果不遮止也不跟随,就能证悟无相一味的胜义界,这是最殊胜的境界。
有相和无相都不成立,中观里叫“离戏”,密法中叫“等净无二”。
| 这般无改安住的此义,在《身心无改方便灯》中也说:
吉祥音在《身心无改方便灯》中也说,身体和心都无需改造。
所以“无改”是很重要的。不要去改造,这在密法中也经常提及。
| “无相之虚空,离缘不缘勤,心性之虚空,自性亦如是。
因为虚空没有相,那么缘虚空、不缘虚空的勤作是没有的,远离缘和不缘。同样,心跟虚空一样,其自性也是如此。
这真的很重要。我们认为虚空没有,而心是有的,但实际上不是这样。如果观察,心跟虚空的法相一样,也没有缘和不缘的勤作。
| 身等亦复然,无本故如何,无住若不住,唯成不相违。”
身体、语言也是如此。三门中,如果心不存在,身体通过剖析微尘的方式,抉择为不存在;语言也不可能存在。
如果身语意等万法都像虚空一样不存在,那就是无住。如果无住,不管是虚空、心、身体,这些法在名言中有,但实际上没有。而名言中的存在是迷乱、错误的,与这种说法不相违。
| 意思是,就像虚空不存在自法相的缘故,无有缘与不缘对境的勤作一样,心也是无有自性,因此无有勤作之处。
心真的是自解脱、普解脱、当解脱(当下解脱)、直解脱(直接解脱)。
| 身语的一切现行也是如此。
身体和语言的一切现行,实际上也是如此。这个教证,你们要好好想一下。
我跟你们讲过两三次吧。1987年,我听这部法时,闻思只是刚刚开始,但自从法王如意宝讲完以后,我对于显宗和密宗的大框架,打下了特别坚实的基础。很多时候经常想起这些道理,比如心跟虚空没什么差别,身体和语言也是如此;世间所有万法也是一样。但我们众生很可怜,一直被执著所束缚。从道理上观察,无论是荣索班智达的思路,还是他引用的大德教言,其中有很甚深的意义,这种意义对一个修行人的一生至关重要。
我以前一直想临死之前给大家传一遍,但现在传可能好一点,以后不一定有机会。如果早一点传,因为早期各方面的条件有限,听受的人可能少一点。现在虽然不像前几年一样各方面都比较如愿,但总的来说,还是有人能得到这样的法。
不说其他,光是这个教证中的道理,对于经常观自己心的人来说,可能会有一种顿悟的感觉。“哦,原来真是这样的,你不说不知道,一说就马上明白了。”也许会有这样的感觉。
如同虚空无勤作一样,心也无勤作,身语也是如此。但是名言中的缘起法显现,这是无欺的存在。这种存在是虚妄的,与实相有很远的距离。这就是众生沉溺在轮回中的原因。
这样的道理,其实不学佛的人也应该明白。心和虚空一样,如果他不承认,我们可以跟他辩论。今天所讲的虚空是很重要的,每个人面前都有虚空,如果用其他比喻可能有点困难,但虚空的比喻不管东南西北的人都能理解。这样的话,也可以从理论上讲,心和虚空一样,从因缘、形色等方面讲,很多方面都是一样的。虚空不存在,心也不存在,那烦恼怎么可能存在?很多方面都可以了悟。
以上通过教证来论证这些道理,可以帮助没有信心的人建立信心,帮助没有证悟的人证悟。
下面我们用另一种思路来讲这个问题。
大圆满见修二者的关要性障碍
| 现在稍稍宣说禅定的关要性障碍:虽然总的来说是上面所讲的三十种歧障,也就是见修二者的关要性障碍,即成为此处稍加详细宣说的关键性障碍。
二十三种歧途和七种障碍已经宣说过了。在这里,我们进一步详细阐述禅定修行中的关键性障碍。
| 其实,很难通达细微执著分到底是不是障碍,因此略微解说。
我们很难确定一些细微的执著到底是不是障碍,因此在这里稍作解释。
| 也就是主要宣说禅定的关键性障碍,
很多禅修者在禅定过程中无法察觉这些障碍,自认为修行很好,但实际上有些障碍一直在扰乱他们,自己却未曾发现。因此,我们依靠教证来进一步说明。
| 《入菩提心诸境》(前文称为《大鹏续》)中云:“不住不念无缘境法道,回向细微部分境所生,修念法身无有胜进义,自然本智不念如实住。”
《入菩提心诸境》也是《普作续》的异名。
最近,我在宁玛续部中发现,同一个教证在不同的续里多次出现,这个续也讲这个教证,那个续也讲这个教证。
那天我说的《不没胜幢金刚萨埵虚空续》,在《普作续》中称为“不没胜幢品”,但在另一个续部中就直接称为《不没胜幢金刚萨埵虚空续》。还有《六句续》,我最初翻译的是续,后来发现它是《普作续》的一品,再后来又在其他宁玛续部中发现它也叫《六句续》。因此,有些名称可能不需要更改,因为不同的续部中有不同的名称。
接下来,荣索班智达逐一解释上述教证的内容:
一、“不住不念无缘境法道”
| 修无分别的诸教典中承许说:“修无分别时,心不依不住任何处,不缘于任何对境,无论如何修,无分别即是法身之道。”
心不依靠任何处,不住于任何处,也不缘于任何对境,无分别即是法身之道。前辈大德的修行也是如此。
二、“回向细微部分境所生”
| 意思是说,“承许将心的安住、所缘与显现分别一切相视为障碍过患后远离它们是不颠倒的道”,这是没有离开回向的细微部分,
心的安住、所缘、显现等分别,都是一种障碍和过患。但认为“不安住、无所缘、无显现是不颠倒的道”,这种说法也不合理。
“我不能修有缘的东西,应安住于无缘的境界”“我不能依靠一个地方,应该无有安住”,这种无遮的单空修法也不行,这叫做没有离开回向的细微部分。
| 由普皆回向的对境所产生,即是“真实在修分别念”。
禅宗中说:“说似一物即不中。”只要是语言能宣说的,就不是真正的开悟。
如果你处于一种无遮的单空中,“我不能有安住,不能有所依,不能有所缘,不能有显现”,认为一切都不存在,这也是一种分别念。这在麦彭仁波切及其他教派的很多论典中都讲得非常清楚。
单空的修法在开始时很重要,不能舍弃。《定解宝灯论》中也说,声称一开始就要舍弃单空,这是魔王的语言,是不能接受的,但如果最后仍滞留在单空中,这不是中观的究竟道。单空的境界,实际上也是一种分别念。
| 其中,所谓“回向”的部分,是指希愿、希求的法相。
在回向善根时,是把善根给别人。这里的“回向”是一种希望、一种希愿,希望众生得到……也是一种细微的执著。
| 所谓的“细微部分”,不是像声闻一样安住于有缘之地,
声闻的回向安住于寂灭边,或者愿自己获得解脱,这种心是比较粗大的。这里的细微不同于声闻缘觉的回向、所缘。
| 但安住于愿求之边,因此是堕入取舍之边的分别心。
安住在希求无改或无勤的状态中,已经落入了一种有相的边,这也是堕入取舍之边的分别心。
“回向细微部分境所生”,是因为回向的细微执著或者像大乘中执著一个边,这些都是由外境所生,这是修分别念,不是真正的智慧。不管执著于有分别、无分别,实际上都是一种分别念。
三、“法身无有胜进义”
| 那么,应当如何安住呢?
你说勤作也不行、无改也不行,那该怎么办呢?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有相也不行、无相也不行,有改也不行、无改也不行,那现在怎么办?
有办法,下面还有一句“法身无有胜进义”。你现在的起心动念全部是法身,没什么可以更加进步的。佛就在你心中,不用担心,即便你现在迷乱了,也没有离开真正的法身。
修密宗和禅宗的人,如果不是利根,往往在这方面把握不住。阿底峡尊者曾说:“如果认识了心性,一天产生一百个分别念,就生起了一百个法身智慧。但如果没有认识它,分别念就是分别念,不可能变成法身智慧。”因此,这方面还是有差别的。
| “法身无有胜进义”等宣说了这一点。所谓的法身,并不存在一个超出众生迷乱相的更为殊胜的其他意义,
现在的迷乱相即是法身。除了这个,我们不可能通过舍弃现在的迷乱相,去寻找一个特别庄严、清净、无上的法身。
| 它即是迷乱相的本性,只是将所谓的本性身称为法身罢了。
法身是它、迷乱相也是它,只要认识的话,真相确实如此。
《佛说不增不减经》中说:“不离众生界有法身,不离法身有众生界。众生界即法身,法身即众生界。”大家应该也很清楚,其实众生就是法身,法身就是众生。当然,对于认识这一点的人来说,确实是这样;但如果你一点都不认识,那说“地球上七十多亿众生全都是法身,七十多亿众生全都开悟了”,这也是不现实的。
我们刚才提到,法身就是迷乱相的本性,原因是什么呢?
四、“自然本智不念如实住”
| 迷乱相也是心性,心自本体不成立,由此分别念自性不存在,
观察分别念的自性时,任何不清净的东西都是不存在的。
| 所以显现任何对境相、生起任何心的分别,由于显现、分别念本身自性光明,因此是自然本智自现。
荣索班智达说这句话时,我们都无法与他辩论,因为道理就是如此。为什么呢?
分别念的本性,一个是空性,另一个是光明。不管外境有什么显现、内在产生什么分别念,它的自性就是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这叫做自然本智。自然本智,每一个众生都具足,所以前面教证的最后一句是“自然本智不念如实住”,即自然本智没有分别念,如实而住。
荣索班智达将《大鹏续》的所有教证认真、辛苦地解释完了。接下来他又想起另一个教证。荣索班智达与无垢光尊者的风格完全不同,他虽然字面上做解释,但每一个解释都很有深度。这个教证也很重要,我觉得每一个教证都非常好。
| 《金刚萨埵大虚空续》中也说:“虚空分别无有生,彼分别念如虚空,不著虚空之回向,生大自利之虚空。”
虚空没有产生,我们的分别念也没有产生。我们分别念,就像虚空一样。如虚空般没有执著的回向、所求,能产生如虚空般的最大自利——最后的“虚空”指的是佛果或成就。
也就是说,像虚空没有产生一样,你的分别心也没有产生。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你已经得到了如虚空般的自利——佛果,你已经成就了。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在虚空界中游玩,这应该很快乐的。
《金刚萨埵虚空续》是非常好的,我也有尝试翻译的打算。宁玛巴十七大续中有许多特别好的教言。这些续部的教言,例如嘎绕多吉、蒋华西宁、布玛莫扎、莲花生大士,以及藏地一些大德的注疏,都是非常殊胜的。然而,我们短暂的人生只能羡慕,讲解一部论相对容易,但翻译一部论是非常辛苦的。
这里讲到很多“虚空”,对没有听过密法的人来说,会感到迷惑,“什么意思啊?一直讲虚空、虚空,我都不想听了”,可能会心生厌烦。但如果你对心性稍微有一点实修,并且对密法有信心,一听到虚空的时候,不但会感到舒服,而且会觉得好像真的认识了虚空。
认识虚空,对我们来说很重要。你认识一个领导、认识一个富人、认识一个明星,可能会觉得很兴奋,“哇,我认识某个演员,他今天给我签名了,我摸到了他的手,现在都舍不得洗”“我的手已经摸过某个领导”……尤其在七八十年代,有些见过领导的人,好像见到了佛陀一样,到处显摆。但实际上,我觉得有个虚空的朋友对你来说是最好的,对吧?你今后找其他的人,不一定对你很好。你要想找真正的好朋友,我希望你和虚空做朋友。听懂了吗?
接下来把虚空和兔角、虚空和阳焰、虚空和我们的心对应,最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密法有时候很好玩。没有修过密法的人可能会觉得特别奇怪,“在说什么呀?这样的教言对我的现实生活各方面都没啥意义,真是虚无派。”但实际上这是他不懂而已。
| 比如,当说到所谓的“兔角”时,由于兔角根本不存在,它的名言无法说到它的意义,因此是虚妄的。
兔角的名字是虚妄的,因为兔角不存在。光有兔角的名称,其实无法表达其意义,因此是虚妄的。
| 兔角的意义与兔角的名言二者实际上都不存在,未曾说到意义,因此不成立有实法。
先讲到虚空的名言,虚空实际上和兔角一样,兔角也是根本没有产生。《入楞伽经》里讲:“如虚空兔角,及与石女儿,无而有言说,如是妄分别。”虚空、兔角、石女儿,这些根本不存在,但名言中却可以谈它、可以想它、可以分别它。比如闭着眼的时候,“哦,虚空是这样的;兔角,是兔子头上有个角;石女,假设有一个儿子……”分别念可以这样想。
轮回实际上也是一样,《入楞伽经》云:“因缘和合法,愚痴分别生,不知如实法,轮回三有中。”因缘和合的法,和石女儿、虚空、兔角一样了不可得,但对愚痴者而言,不知道轮回本性如此,所以执著不舍,妄在三界轮回中流转。
| 同样,虚空与缘于虚空生起的分别念二者平等是无生。
“虚空分别无有生”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吧?虚空不存在,我们想虚空、缘虚空的分别念,实际上也是同样无生。
| 为什么呢?虚空无有本性的缘故无生,缘于它的分别念无有对境的缘故无生。
为什么这两个都没有呢?这里的道理讲得很清楚。因为虚空的本体不存在,那缘它的心怎么会有呢?就像石女儿子不存在,捆绑他的绳子怎么会有呢?对方都不存在了,那执著他的心能有吗?当然不能,因为是相互观待的。
| 因此,认为缘于虚空的分别念如同虚空本身一样刹那未曾产生,
这个教言真的很好。同样,虚空根本没有,那么执著它的分别念也如虚空一般,刹那未曾产生过。
虽然你不一定完全明白,但在道理上,还是可以观空性。
| 观待所缘缘而显现产生的一切分别念也是同理。
我执著虚空的心未曾产生,同样,我观待所缘缘——对境的任何分别念,执著瓶子的、柱子的、房子的、电脑的……这些分别念实际上也和虚空一样,刹那也未曾产生过。
从心的本性来看,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从外境方面来看,外境也是如梦如幻,根本没有产生过,和阳焰没有什么差别。既然如此,那我们所执著的世间一切法,其实和虚空没什么两样。
《思益梵天所问经》中说:“世间虚空相,虚空亦无相,菩萨知如是,不染于世间。”世间的一切都是虚空相,虚空是没有相的,菩萨知道这个道理后,不会被世间所染污。
但我们凡夫人不是这样。在我们眼里,虚空是无相的,世间是有相的。我们不知道真相,所以整天被“虚空”缠着。有时候,遇到生活中难以克服的障碍时,我们会叫苦连天。其实这真的很愚痴,就像抱怨“虚空天天找我麻烦,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怎么办啊?快把虚空赶走,不然我好痛苦!”跟这个没有什么差别。
如果真正明白这些道理,就叫“不著虚空之回向”。
| 所以,如虚空般、对任何法也不贪著的心,不欲求什么也不断除什么,因此称为虚空之回向。
“虚空之回向”,回向也有向往的意思。
虚空没有什么所缘,虚空的愿望、理想、向往是没有的。如果你对任何法都不执著,不希求什么,也不断除什么,这就是虚空的回向。
| 如果安住于这种境界中并达到稳固,则成为佛陀,
也可以成为大成就者、仁波切、空行母、瑜伽母……如果没有这种境界,天天被虚空束缚得紧紧的,那即使自称为仁波切,也只是自欺欺人。
| 因此说“生大自利之虚空”。
成就像虚空一样的佛果,成办像虚空一样的自利。虽然这种自利也没什么真实的,但被称为“生大自利”。
我希望你们把上面的教证写下来做成书签,早上起来后读一遍:“虚空分别无有生,彼分别念如虚空,不著虚空之回向,生大自利之虚空。”这样的话,以后如果不小心通达了虚空般的境界,那个时候,啥都空了,不会那么执著了。
| 关于这一道理,在《身心无改方便灯》中也云:“心不缘何法,亦不住何法,心除缘住过,彼有细执心。心无如阳焰,不住亦不缘,虚空不住自,吩咐不具义。”
意思是说,比如,阳焰的自性是虚空时,别人不应该吩咐阳焰说:“阳焰,请你不要住于任何所依,也不要缘于任何对境。”
阳焰的自性和虚空是一样的,心的自性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叮嘱阳焰说:“阳焰,阳焰,你千万不要住在任何地方,千万不要缘任何法。”阳焰本来都没有,从来没有产生过,和石女的儿子一样。你这样说的话,别人会觉得“这个人精神有问题。阳焰根本没有,为什么吩咐它呢?真是很愚笨的人。”
| 缘于虚空也是如此,别人不应该吩咐说:“虚空,你不要住于虚空的自性中。”
如果你天天跟虚空说话:“虚空,你不要住于虚空的自性中,不要产生分别念,不要走错路。”别人肯定认为你莫名其妙。同样,我们的心跟虚空、阳焰一模一样,如果对自己的心说:“你不要安住在任何地方,不要执著任何对境。”这也是精神有问题。
前面的教证是说,心不缘任何法,也不住任何法,如果认为心需要遣除、安住或所缘,这样的想法也是一种细微的执著。
这里则是讲,心像阳焰一样。阳焰,你没办法吩咐它;虚空,也没办法吩咐它;心也是一样,你不要说:“心啊,你不要住在什么地方,不要缘取什么对境。”其实这是很愚痴的,心本来就像石女儿子一样,从来没有成立过,为什么要这样吩咐它呢?
《菩萨璎珞经》云:“人本在虚空,染识三有道,唐自著尘劳,不入本无际。”人不管是身体还是心,其实和虚空没什么差别,但由于被客尘所染,才会流转于三有中;由于有各种执著,才使我们无法证悟本来实相。
| 同样,迷乱心的显现许如同阳焰一样,为此其他分别念也不应该妄加改造说:“(心,你)不要安住于任何所依、不要缘于任何对境。”
前面用了两个比喻,我们对阳焰吩咐是不合理的,对虚空吩咐也一样不合理。同样,如果对心说:“心呐,你不要住在任何地方,不要依靠任何地方,就安住在光明当中。”心本身和阳焰、虚空一样,这样对它说有什么用呢?
有些人产生烦恼时,会抱怨:“心啊,你怎么会产生烦恼?不应该啊。”有些噶当派的格西产生一个恶念时,马上拿一把灰洒在佛堂里;有些人做了一个很好的善法,就认为自己非常棒。但实际上,这两种想法都不究竟,因为这都在执著相。
有些人用心观察自己时,“你现在这样想不对,会堕恶道的。”其实,心的本性如虚空,不应该用分别念妄加改造。
| 心的自性犹如虚空无有本性的缘故,对它也不应该改造。
《米拉日巴尊者传》里讲到,米拉日巴尊者得到口诀后要离开玛尔巴上师,上师对达梅玛说:“我该给他的窍诀都已经给了,他要到深山里闭关去了,你明天好好送他一下。”
达梅玛和米拉日巴的关系比较好,当天晚上,她一直哭,眼睛都肿了。
玛尔巴上师说:“你哭什么?他得到了这么殊胜的窍诀,到深山里是去认识心的本性,为什么要哭?如果你要哭,应该为三界众生哭,他们将明明没有的东西执著为有,你应该多想想他们。”但达梅玛好像不太清楚,还是很痛苦地送走了米拉日巴。
所以,每个人的境界不同,可能玛尔巴上师的境界和荣索班智达的境界是一种。而我们跟达梅玛比较像,这也是比较“正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