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大乘论讲解·第34课
2021年9月23日
《入大乘论》中,现在正在讲“以大正知之器所摄持,安住于大等舍当中”的道理。懂得了万法与梦幻完全等同,这是大圆满的见解;以大正知来摄持,最后无有任何勤作,安住于大等舍当中,这是大圆满的修行。
大正知是见,大等舍是修,所有大圆满的要义都包括在这里了。之前已经强调过,这是大圆满最主要的修行方法。无论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中,还是在闭关禅修时,常常以这样的道理观察自己的心非常重要。
大圆满的见修,有些人认为非常简单,谁都可以了悟,很多人觉得自己已经通达了;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它高不可攀,望尘莫及,谁也无法触及。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有些极端。
如果除了极个别的祖师,如布玛莫扎、莲花生大士、无垢光尊者等,其他人都无法通达大圆满,那么前辈大德就不会如此讲述。如果只有极少数祖师才能证悟,而其他人都无法领悟,那我把这个法传给你们也没有多大意义。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只要对大圆满有真正的信心,并由具加持的上师传授,无论是什么身份的人,都会对大圆满有所领悟。以前,很多人在具德上师面前得过一些法,后来在临终时出现验相,这样的普通人特别多,这在不同的书中都提到过。
还有些宁玛派的人认为,证悟大圆满特别简单,只要上师一直指示,自己稍微观修一下,得个灌顶、听个引导,马上就能开悟,而且自己已经轻而易举地开悟了。这种想法也太天真了。
其实,证悟大圆满既不那么简单,也不那么难,做任何事情都不应堕于两边。之前引用过《般若灯论释》里的教证,说到执著有和无是边,执著清净和不清净也是边,智者远离两边,不会住于中间。
有些人对大圆满的认识有些偏颇,说:“你们不要学,这不是我们的境界。只学一个简单的出离心就可以,大圆满谁也证悟不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多的续部、那么多高僧大德的窍诀,就没有必要存在了,因为只有极少数前辈祖师才能证悟,所以没必要讲述这么多,只讲一个简单的续部就可以。但实际上,那么多续部和传承上师讲了那么多前行、正行和不同法门,有缘众生依此可以证悟,所以不能对自己失去信心。
其实有这种想法,与一些上师的引导也有关。有些上师引导得太简单,很多弟子就认为很简单,但其实可能并不那么简单。
昨天讲到蒋华西宁《菩提心修法》中的一个教证,还没有讲完。
| 以见解证悟此理后,宣说了随同它住心的方便,就是“不刻意断起不起,心不挂碍非现前”。由于证悟了违品与对治无别,而不刻意断除相与分别的兴起,
因为已证悟了违品与对治无二无别,既然没有差别,就没必要刻意去断除外境的行相和内心的分别念。
比如,有些人入定时想起了某个事情,他特别在意:“完了,我产生了一个细微的分别念。”其实,真正证悟了大圆满后,一天生起多少个分别念都是无利无害的,所以不需要刻意断除。
| 心不挂碍它们的不兴起,
心中不应该挂碍于“不产生分别念是好的状态”。有些人入定一个小时,一动不动,就认为自己很有进步。实际上,如果心执著于“不起心动念”,一直维护这个目标,也没有必要。产生分别念也好,不产生分别念也好,清净和不清净的念头都是心的妙力。
| 不现前所得的意义。
不要追求“我得到了佛菩萨的加持,现前了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验相”。所谓的现前,并不是通过修行以后才得到的,每个人本来已经具足。
| 宣说远离取舍而安住的理由,如云:“非是文殊,仅仅尘许动摇亦是真如,
不要说大的起心动念,即便是微小的动念,实际上也是真如。
| 彼是法性,不住于彼。”
分别念就是法性,不必住于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也就是说,觉得“法性不是平等性”的颠倒分别即使有尘许动摇,它也是真如法性,故不勤作于断除相与分别。
如果觉得“法性不是平等性”,这样的颠倒分别念也是真如法性,既然如此,就不需要刻意勤作断除它。
| 法性无有本性的缘故,不住于它,
法性本来没有本性,所以也不必住于它。我们起的任何念头,就像空室入盗贼一样,家里一无所有,来了盗贼也不用害怕。
对真正通达心性的人来说,产生恶的分别念不会痛苦,产生善的分别念也不会高兴。即使安住很长时间,修行比较成功,对他们来说也没有什么欢喜。就像前面讲的一样,作为智慧老人,任何举动都断除了勤作的分别念。
| 心不挂碍不起分别。
心不挂碍于某个事情,也不起任何分别念。“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因为万法在实相中不存在,所以无需对某人某事特别关注。
| “无有现前”也就是说:“由于得不到所修之果,因此以修行不会获得。”
“无有现前”指的是得不到所修之果。果并不是依靠修行得到,而是每个人本自具足的。
| 虽然名言中安立“以心修法性”,
实际上没什么可修的,但如果非要认为“我在修行”,在名言中也可以成立。
| 但心不成立有实法就称为法性。因此,何者修何法而获得何果呢?所以,无所现前。
无论是谁,修什么法,都无法获得任何果。正如刚才所引的教证中所说:“心不挂碍非现前。”即没有任何现前的东西,一无所得。
| 若问:那么,对于由先前的习气所牵而现量显现迷乱相的行境与生起行的种种分别,该怎么办呢?
若问:“虽然没有所谓的修,也没有所谓的得,对一切不跟随也不遮破,但众生以前世的习气业力所牵,现量能显现器情世界形形色色的迷乱相,相续中也经常生起种种分别念,这该如何应对呢?”
| 如果了知显现的自性,那么就不存在过失的本性,所以说无有遣除过失。
无论是外在的迷乱相,还是内在的分别念,无论是好的显现,还是不好的显现,只要了知其自性,便不会存在过失,也没什么需要遣除的。
凡夫人和小乘人特别害怕相续中产生恶分别念,或者看到特别丑恶的对境时会感到恐惧。实际上,如果了知这些法的本性,无论是好还是坏,是外境还是自心,都没有需要遣除的过失。
| 了知心的行境,这些就是诸法的法性。
了知一切都是心的影像,如梦如幻,了不可得,这就是诸法的法性。
| 无误了知心的行境,不管显现什么,这些都除了法性以外另行无有,因此过失不可得。
对真正懂得大圆满的人来说,不管显现什么,都是法性。在究竟意义上,过失是得不到的。
我们常认为贪嗔痴非常可怕。对不了解其本性的人来说,确实如此,因为贪嗔痴会让我们在无数劫中堕在地狱里无法解脱。但如果懂得烦恼的本性即是佛道,贪嗔痴也不能染污你。
正如《大宝积经》中所云:“是人能了知,贪欲即佛道,自性无差别,于贪无所染”,这是讲贪心;对于嗔心的描述是:“是人能了知,瞋恚即佛道,自性无差别,于瞋无所染”;讲痴心也是一样:“是人能了知,愚痴即佛道,自性无差别,于痴无所染”。这些偈颂说明,人们认为特别可怕的贪嗔痴,如果能了达其自性,就会知道贪与不贪、嗔与不嗔、痴与不痴的本性无有差别,因此贪嗔痴无所染。
不管是黑色还是白色,任何颜色都不可能染污虚空,也不可能染到石女儿子的脸上。但前提是“是人能了知”。如果“是人不了知”,那贪嗔痴肯定会对你的相续有所染,甚至让你堕入三恶道,感受无量痛苦。
| 若问:如果显现无有过失,那么有情是被什么欺惑而流转的呢?
若问:“如果说所有贪嗔痴的显现没有过失,那三界轮回的有情是被什么欺惑而不断流转轮回的呢?”
当然,众生如果证悟了,就不会流转。但如果没有证悟,即使本性如此,确实还是会流转。
| 有情是因为将显现耽著为有实的相并且执著相状而流转的。
众生流转的主要原因是对显现没有了悟,反而去执著。
现实生活中,很多众生对现而无自性的幻化一直执著,不仅认为它们是实有的,而且对相状执著得非常厉害,因此不断地流转。
| 证悟了显现不存在有实法而不跟随这种有相显现,
证悟了一切显现并不实有,从而不跟随它,这在大圆满中是非常重要的。帝洛巴尊者也说:“显现不缚执著缚,断除执著那若巴。”从地狱到佛陀之间有各种清净不清净的显现,如果没有去执著,这些显现就不会将你束缚在轮回中;但如果你特别执著这些显现,那一定会被束缚。
不过,有时候道理就是道理,烦恼就是烦恼。理论上说“显现不会束缚你”,但现实生活中,自己的贪嗔痴微尘许也没有减少。如果没有实修、没有深度领悟,理论就只是理论。
学习中观时,理论上确实是万法皆空,不空的法无法成立,连微尘许也没有。但如果你对空性没有很好地串习、没有经常思维,那听了多少论典,也只是在阿赖耶。上种下一个习气,除此之外,实执一点都不会减少。
为什么有些人听法很成功,短短几个月或几年,他们的相续就有很大转变;而有些人一直听,道理很明白,但自相续无有丝毫改变?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虽说“不要跟随外境”,但大多数人就像饿狗一样,自己没有主张和头脑,听到这边有什么声音,心便专注于那个声音;看到那里有美好的色相,心又专注于那个色相……随着五种妙欲一直无止境地奔跑,真的很可怜。
我们听过很多甚深的大乘法、密法,按理来说,应该跟世间人有所不同。但如果修行不好,听法可能就像听歌一样,即使听了很多次,也还是不会唱。同样,有的人听了很多善知识最甚深的教言,但临死时相续仍然像坚硬的皮革,一辈子都无法调柔。这种人即使遇到佛出世也无济于事——佛住世时,也有很多刚强难化的众生。
我们听到这些教言,有时候觉得很舒服,确实羡慕这种境界,但只要是凡夫人,就像不净室无有香味一样,其相续要想真正与法相应,除了极个别利根者以外,确实很难。
| 如云:“修离相无胜劣道。”
蒋华西宁在《菩提心修法》中讲,修行要远离相,无有胜劣之道。
| 由于了悟显现不存在有实法而不跟随显现。同样也宣说了不管生起什么分别心都不存在过失的有实法,
你生起了贪心也好、嗔心也好,凡是我们认为不太好的分别念,实际上它们都没有真正有自性的过失。
| 因此不遮止而顺其自然,自本体不成立而不跟随,安住于自寂灭中。
因此,对于任何分别念,我们不要像声闻那样遮止它,而应顺其自然;也不要像世间凡夫人那样跟随它,而应了知其本体不成立。没必要特意去遮止,也没必要特意去跟随,唯一安住于自性寂灭中。
上一节课也讲了,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窍诀中说,当你认识了心的本性时,对于任何念头,不遮止也不跟随是很重要的。
《法界宝藏论》《大鹏展翅》中也讲过一些窍诀:当你面前显现嗔恨、贪心的对境时,不要像小乘那样马上去遮止,也不要一直跟随嗔恨或贪心,心的本体闪现时让它闪现,安住时让它安住,当下有一个东西,你要去认识。当然,这种认识无法用文字和语言来描述。
| 如云:“诸行无生法无起,
蒋华西宁在《菩提心修法》中说,诸行没有产生,诸法没有生起。
“无生”和“无起”是一个意思。我们说的“空性”“无生”“离戏”“真实义”“法性”“法界”,很多词的意思是相同的。之所以用不同的词,是因为不同众生会有不同的觉悟,有些众生听到“无生”能开悟,有些听到“空性”能开悟,众生根基不同。
| 诸法涅槃无有实,
由于无生无灭,所以诸法本自涅槃,无有实体。
| 彼时了知皆法界,
这个时候,你要了知一切都是法界。
| 即是罗汉须菩提。”
小乘中有阿罗汉;在大乘中,菩萨也叫阿罗汉,佛则称为大阿罗汉。
所以,了知一切都是法界,这就是阿罗汉须菩提的智慧。
| 现行的一切法自性无生,因此,任何法均无生起、自性涅槃。
一切法由于自性无生,因此没有产生。没有产生的话,这就是自性涅槃。
| 如是证悟了任何有实法均不存在时,了知一切显现、分别都是法界,这就如同阿罗汉须菩提的心一样。
佛陀曾为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在二十二年中宣说无相般若法门,须菩提证悟得最深,被称为“解空第一”。
有些历史中提到,须菩提在出家之前脾气粗暴,经常打架,不但打人还咬人,而且咬得很狠,伤口不容易痊愈。后来,依靠本师佛陀的加持,他得以开悟,开悟后境界非常高。
有一年夏天,佛陀突然在人间消失,很多人没有神通,到处寻找佛陀。阿那律以天眼观察发现,佛陀在三十三天为母说法三个月。后来得知佛陀要回来,这个消息传到各个地方,许多弟子想去迎接佛陀。
莲花色比丘尼已得阿罗汉果,通过神通观察得知佛陀当天到。她对佛非常有信心,很想第一个去接佛陀,可是按照比丘和比丘尼的顺序,她没有资格先去。于是,她通过神通把自己变成转轮王,排在队伍的最前面。
当时,须菩提在山洞里闭关,他听到这个消息后,心想:“要不要去见佛陀呢?”转念又想:“真正的佛,是不生不灭的法性。我现在正在修般若空性,见到的是佛的法身,没有必要非去见色身不可。”于是须菩提没有去。
显现上,莲花色确实先见到了佛陀,须菩提当天没有来。但佛呵斥莲花色比丘尼:“虽然你第一个见到我的色身,但你没有真正见到我;须菩提虽然没有来,但他真正见到了我。”
一般来说,对上师很有信心的人,特别重视“见到”上师。但这只是见到上师的色身,若想见到上师的智慧法身,则需要用另一种方式。
就像须菩提,因为见到了空性,根本不用到佛陀面前,因为他已经现见了法身。因此,这里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与阿罗汉须菩提的心一模一样”。
| 于此宣说比喻,如云:“虚空不得唯名称,善恶无辨无有生。”
关于这个道理,《菩提心修法》以比喻进行宣说。
| 比如,所谓的虚空只是名称罢了,本性不可得。同样,善与不善等也无有本性,因此既不遮止也不跟随。
对善跟随,对恶遮止,这并没有真正认识本性。善和恶、有和无、净和垢、美和丑,就像虚空一样没有实体,其本性都是平等的。
| 心平等安住于这种意义时,远离这一切所缘,
下面也是《菩提心修法》中讲的。这个教证比较长,解释时稍微辛苦一点。
| 如云:“不作意勤皆不思,远离了知不了知,与念无别于何法,无取舍喜无所缘,等住无择二离诠,无作不作无增减。”
一、“不作意勤”
| 过失与功德的有法不成立,因此不作意于取舍的勤作。
因为功德和过失都不成立,所以没必要勤作于取舍。
二、“皆不思”
| 现行的法性不成立,因此对任何法也无所思维。
既然法性都不成立,那有法也不成立,这样一来,去思维任何一法有什么用呢?
三、“远离了知不了知”
| 心性不成立,因此不是明知的法相,也不是无情法的法相,由此远离知与不知。
或许有人问:“我们的心是能了知的吗?”其实心的本性不成立,那就不是明知的法相,也不是无情法的法相,所以远离了知与不知。
知与不知,在名言中可以分,就像因明中所说,明觉是心的法相,非明觉是无情法的法相。但究竟而言,这些也不存在。
四、“与念无别于何法,无取舍喜无所缘”
| 违品与对治无二无别,因此无需行持所对治的正念。
贪嗔痴、沉掉等违品,与修不净观、无我智慧等对治无二无别,因此无需行持正念进行对治。
| 对于舍与取二者也无有欢喜,
对于取和舍,也无需执著于“我要精进地断除它”“我要欢喜地依止它”。
| 二者平等并且平等安立也不存在,一切了不可得。
最终无有所缘,了不可得。
五、“等住”
| 无有欲求与不欲求,因此平等安住。
希求和不希求都不成立,因此平等地安住。
六、“无择二”
| 不区分他体,因此无有思择二法。
我们通常会区分轮回和涅槃,“这是轮回的本体,那是涅槃的本体”,但在真正有智慧的人面前,这些也是没有的。《大乘玄论》中说:“若舍生死,别取涅槃,是谓愚人。”如果舍弃了生死,另取一个涅槃,这是不懂究竟实相的愚人做法。因此,一切都是平等而住的,没有思择二法。
七、“离诠”
| 超离名言,因此远离言诠。
八、“无作不作”
| 无有希求,因此无有所作;三门之业不视为过失,因此也无有不作。
九、“无增减”
| 所积累的二资粮与所减灭的障碍也不存在,
积累资粮是“增”,息灭障碍是“减”,但增减在本性中也不成立。
《大乘智印经》中说:“口但能谈空,心为相所缚,若修如是行,究竟无所得。”口头大谈空性,但心里始终执著于有相或无相,这样的修行终是徒劳。
我觉得自己也是这样,讲中观、大圆满时,因为以前遇到过一些善知识,他们百分之八九十的教言我都能复述。然而,他们不仅是口头上说,心中还有所领悟。而我们许多人说得多,证悟却不一定多。
昨天,我说你们有些人空口说大话、大声说话,结果讲考时,所有人的声音都很低,几乎听不见。我并不是说你们声音太大了,讲考时、辩论时,该说的还是应该大声说。然而,如果自己根本不懂,却装模作样地给别人讲法或辅导,确实不好,这点要注意。
| 如《般若经》中云:“无亏亦无盈。”
《心经》中也说“不增不减”。
| 关于此义,《大鹏续》中也说:
《大鹏续》,有说是《普作续》的第二十二品。也有说是十八种心部的密续之一。
| “舍弃安置之自性,无有希求亦无取,尘许不生欢喜心,犹如大鹏翔空中,无有舒展亦无收,无需驱逐无指向。犹如大海本安住,能生种种一切法。”
前面引用的教证,除了《般若经》外,全是《菩提心修法》的。现在开始引用《大鹏续》的教证。
荣索班智达的特点是:引用一个教证后,尽量做详细解释,再归纳,然后引用下一个教证。无垢光尊者则不同,他有时引用很多教证,但解释很少,不会特别详尽。比如《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按理说应该先讲一个颂词,再引用教证进行讲解,但无垢光尊者有时讲得很简短,有时会围绕这个意义,延伸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很难回到该论的颂词中。
所以,每位大德的造论风格各不相同。荣索班智达的风格特别像印度论师,他们喜欢先在字面上逐字解释,再讲总义或进行辩论。月称论师的《显句论》就是这样,几乎每个字都有详细解释。
下面解释《大鹏续》的教证:
一、“舍弃安置之自性”
| 无有所立,因此是舍弃,
在本性中,没有什么可以建立的,可以说是舍弃。中观也说,破和立都是戏论,实则无所破立。
| 无有所舍,因此是安置。
以上是从两个层面来讲的:因为没什么可建立的,可以说已经舍弃了;因为没什么可舍弃的,可以说得到安置了。
二、“无有希求亦无取”
| 无有所现前的对境,因此无有希求,有实法本身不成立,因此也无取受。
三、“尘许不生欢喜心”
| 对何法都无有欢喜,因此“尘许不生欢喜心”。
我们对恶法,心生厌恶,但对善法,心生欢喜。比如做了一个好梦,第二天就到处讲;得到一个好东西,也到处说;吃了一顿好饭,或者买了一件新衣服,也会到处炫耀。但是,真正通达这种境界的人,对任何法都没有欢喜心。
四、“犹如大鹏翔空中,无有舒展亦无收”
| 就像大鹏翱翔于空中翅膀无有舒展与收回的同时自在翱翔逾越一切,不依于什么的同时也不堕险地。
大鹏在翱翔时,翅膀一直展开,没有勤作和动摇,不像乌鸦、喜鹊、麻雀那样上下扇动,与此同时,它也不会掉落深渊。同样,如果对任何法没有贪著,看起来好像会堕入一个边,但实际上不会,因为他已趋入了真正的实相,所以不用担心。
五、“无需驱逐无指向”
| 由于有实法不存在而无有畏惧,所以无需舍弃,
在他的境界中,有实法都不存在,因此不会有畏惧,也无需舍弃什么。
| 为此无有指定的对境,
没什么可舍弃的话,也就没有指定的对境。
| 然而也不会因它们而畏惧。
什么都没有的话,自相续不会因它们而畏惧,没有这种束缚。
| 为什么呢?能遣除一切畏惧的就是空性,若执著有实法,谁也救护不了,不会解脱。
若执著有实法,则不会得到解脱。所以,有了中观的基础,大家要明白,当真正证悟空性时,所有的恐惧都没有了。
就像《大宝积经》中所说:“不了性空故,见贪生怖畏。无畏生畏想,于何得安乐?”意思是,如果我们没有了达空性,当相续中生起贪心、嗔心等烦恼时,会产生极大的怖畏心。对于没什么可畏惧的东西产生畏惧,怎么会得到快乐呢?因为这些烦恼本来都是纸老虎,在我们心中显现时,实际上不需要特意对治,但我们将其执著为实有,怎么会得到真正的法乐呢?
小乘中有一种“现法乐住”,它是世间的禅定,包括四无色定等。具有这种禅定的众生,在现实生活中很安乐,但因为相续中的种子未断,最后还是会堕入轮回。
这里讲的是,如果证悟空性,则没有痛苦。世间的现法乐住者有一定的境界,至少依靠禅定在现实生活中很快乐,什么都不怕,但他暂时也没有得到解脱。
以前我讲过一个故事:有个小乘和尚害怕生起贪心,于是一直修习不净观。他的不净观修得特别好,在当地也很出名。有一次,文殊菩萨为了考察他的修行境界,化身成一个美女来到他面前。和尚抵不住这种诱惑,拔腿就跑。美女一直追,他拼命地跑。最终,当美女快追上他时,他无奈地闭上眼,心想“这下完了”。
但等了一会儿,什么事也没发生。他慢慢睁开眼睛,只见美女突然裂成无数碎片,变成金光闪闪的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告诉他:“虽然你不净观修得好,但你还有很强的实有执著。如果没有观空性,只依靠这样的修行,并不能获得解脱,也不能去除你的畏惧。”
只要有实有的执著,即便不净观修得特别好,最后还是有细微的染污。就像洗衣服时,如果洗衣粉没有完全净除,那也是一种障碍。正如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引用的燧垫和燧木的比喻,燧垫和燧木摩擦生火,最终二者都会焚烧无余。同样,能取、所取到最后也要消于法界,这时才能现前真正的自然本智。
当然,这是理论上的说法,真正要达到这种境界,我们还有一定的距离。无论如何,正如我昨天所讲,大圆满这种密法,我们自宗中有着特别近传的加持,也有特别殊胜的近传窍诀。尤其是莲花生大士的窍诀,直截了当。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只要对他虔诚祈祷,其加持自然融入心中,非常殊胜。
最近我在看莲花生大士所著的《文殊真实名经注释》。这本注释应该是他在印度所写,后来由大译师翻译成藏文,以满赤松德赞的愿。还有莲花生大士的一些论著,比如《修行道次第论》《见鬘论》,据说是在藏地写的。莲花生大士的部分著作是伏藏法,隐藏起来,后由不同的伏藏大师取出;还有一些是教藏法,是莲师亲口所说,后来立成文字。
莲花生大士和国王赤松德赞对整个藏传佛教的恩德非常大。正是因为他们,我们今天才能学习到藏传佛教。当时,赤松德赞将佛陀的经典和印度各大论师的论典全部翻译出来,对密法也是有些结集、有些翻译。从历史来看,国王赤松德赞不仅是一位明君,更是一位精通显密、特别了不起的大德。他弘扬佛法的能力,以及对人类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的智慧,无论是在翻译方面还是其他方面,都非常了不起。
在座的各位,有些前世与藏传佛教有缘,有些可能前世没有缘分,但今生也能享用这份精神财富。就像苹果手机,虽然来自国外,可能是日本、印度或英国生产的,但在国内,不管是什么人,都可以平等地使用它。同样,佛法在本质上不分民族、种族、种姓,无论男女老少,东南西北的人,都可以享用。正如佛经中所说,佛法如水,人人都可以喝。
总之,遇到这样的空性法门,大家应该知道其价值。
| 为什么呢?
为什么说没证悟空性就不能解脱呢?下面会一一说明。
在《入大乘论》中,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外续部等每一个宗派都有其优点,各自都有一些证悟。证悟的部分,以功德的方式已经具足了;但还有一些过患和障碍,这部分需要上上对下下进行“制裁”,也就是要去除这些障碍。
| 声闻也是因为证悟了无我而解脱的,并不是以有二取见而解脱的;
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二取见谁都要去除。
其实我们凡夫很可怜,没有证悟的功德,全是一大堆的能取、所取,因此没什么可取之处,甚至在这里提都不提。
| 缘觉也是因为证悟无有所取而解脱的,并不是以有能取见而解脱的;
在人无我的基础上,缘觉证悟了部分所取空,因此比声闻更高一层。但他还有一些细微的能取见。
| 唯识宗也是因为证悟了无有所取能取而解脱的,
唯识宗比声闻、缘觉好多了。当然,他也并不是完全无有能取,只是比缘觉更细微,而在无有所取方面,证悟得比较多。
| 并不是以有心见而解脱的;
虽然远离二取,但唯识宗仍执著于一个自明自知的自证、心识、圆成实。
| 中观宗也是因为证悟了胜义中无有而解脱的,并不是以世俗中有的见解而解脱的。
中观自续派在胜义中不成立一法,但在世俗中建立有自相的法。
以上这些宗派,上上超越了下下,原因在于他们证悟的层次不同,最究竟的观点还是中观应成派。但由于中观应成派与无上大圆满的观点非常接近,前辈的许多大德在解释时,将其观点隐藏在大圆满中。因此,在《入大乘论》中,荣索班智达并没有明显承认中观应成派。在破中观宗时,他主要针对的是中观自续派的观点——荣索班智达是前译派的一位典型大德,中观自续派在藏地前译时期已经有所弘扬。
关于前译与后译的分界,许多历史学家认为,从藏文的创始者吞弥桑布扎开始直到荣索班智达之间,称为前译派;宝贤译师之后所翻译的论著、所建立的宗派,称为后译派。因此,在荣索班智达之前,藏传佛教只有宁玛派;阿底峡尊者之后,噶当派、格鲁派、萨迦派、觉囊派、噶举派及其分支如断法派等,很多都是后译派,也称新译派。
从历史来看,之前,前译派和后译派有些争论比较严重。后来,前译派和后译派基本上和睦相处,而且这些教派都有闻思修行的传统。
藏地各派的教法,几百年、上千年以来,一直很兴盛,培养的高僧大德都是学习大乘佛法的。他们利益众生的心特别恳切,通过历史可以看出,其中有许多超胜的真修实证者,一直到现在也层出不穷,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因此,到目前为止,藏传佛教虽然经历了种种风雨和毁灭性的灾难,但从整体上讲,其戒定慧的行止始终没有变。培养出来的大德们不仅智慧超群、辩才无碍,更重要的是在禅修和成就上与众不同,涌现出许多名副其实的伟大人物。
现在这个浊世越来越黑暗,我们后学者要像前辈大德一样特别了不起,可能也很难,但各个寺院中仍有完整的闻思修行传统和清净的戒律。不管是哪个教派,除了极个别密咒士以外,基本上都能按照静命论师的别解脱律仪行持。所以,从前译派开始,大家秉持龙猛菩萨的见解、静命论师的行为,像皎洁的明月一样住于世间,遣除众生心灵的热恼。
我们作为后学者,应该尽量净除自相续的烦恼、痛苦、违缘。遇到如此殊胜的妙法和传承时,要像盲人紧抓大象的尾巴一样,始终不要放手,一直精进修行。同时要发愿,愿自己所学到的智慧将来能真正利益众生,遣除整个世界的痴暗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