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大乘论讲解·第32课
2021年9月21日
第五品中,正在讲大圆满的十三句教义。第七句教义——三十种歧途和障碍已经讲完了。
第八句教义是三种“定是”,昨天也讲了。就是说,万法的本性都是空性,这叫普贤佛母;在本性空性的同时,光明显现自然具足,这叫普贤如来;空性与显现无二无别,这叫佛父佛母双运,《大幻化网》中也称为“大乐之子”。概而言之,显即是空,空即是显,显空无二无别,这与《心经》所讲的道理相同。
今天开始讲第九句教义:
9.以三大定见断定密意之基
| 所谓的“三大定见”,归集于六大明点窍诀中。
昨天讲的“三个定是”,归集于大圆满的五大中;这里讲的“三大定见”,归集于六明点的窍诀中。
六明点如果广讲,分为法性明点、清净法界明点等六种明点,归纳起来可摄于六明点的窍诀中。如果把六明点的窍诀再总结一下,其实就是三大定见。
| 何为三?即本性、自性、大本性。
这比较接近《空行心滴》中的法语——本性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
荣索班智达以大海波浪的方式,层层递进地作解释。
1)本性无作
| 其中,无作是指,无论众生如何被迷乱染污,但心的自性无有变异。
禅宗也常说“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心的自性无论在凡夫位还是圣者位,都是不增不减的,看似被六道轮回染污,但心却从未改变。如《释量论》云:“心性为光明,诸垢客尘性。”心的自性是光明的,只不过暂时被客尘所遮障了。
2)自性无改
| 无改是指,无论诸佛以方便如何改造,但菩提心的功德无所增进。
不管诸佛以讲经说法、示现神变等何种方式改造,菩提心的功德从来也没有增进。大圆满中常说:“三世诸佛的智慧,与金刚地狱众生的心没有贤劣之别,这是普贤王如来我宣说的。”所以称为“无改”。
“无改”“无作”“本空离基”,其实都是大圆满的不共法语,类似于世间某些领域的术语。
3)大本性任运自成
| 任运自成是指,依此超越了经行、净治。
所谓“任运自成”,是指众生本具的如来藏或自性光明,已经超越了五道十地的次第经行,也超越了用空性去清净和对治。
当然,这是就实相而言的。在实相中,众生的自性没有被染污,佛果是无需改造的。但在现相中,经过五道十地达到涅槃彼岸,这也是不可缺少的。
佛教中有时说要取舍因果、善恶有报,有时又说这一切都不存在,可能很多人感到无所适从,尤其是那些对密法和大圆满了解甚少的人,对显宗的基本法理都没生起定解,听到这些特别超越的词句,就会生起各种疑惑和不解。但如果你前世对密法有所领悟,尤其是根基特别好的人,一旦听到这样的道理,就会一闻千悟,立刻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众生有各种各样的情况。
有些人听法时,确实信心十足、欣喜接受;有些人不是很欢喜,也不是很排斥,就像孔雀对下雨漠不关心一样;有些人则像饿鬼排斥雨水一样排斥正法。所以,一个人对法的兴趣,和他自己的根基有关。
你们不用问有神通的人:“我的前世是什么?”有些人的神通准,有些人不一定准——他连自己的前世都不知道,给别人说前世就更难了。其实,你前世是什么样子,今生也能看得出来。法王如意宝和许多前辈大德都说过:一个人如果喜欢法本、喜欢法师,与他们合得来,跟他们有共同语言,行住坐卧都很随喜他们,说明这个人对法有意乐;一个人平时接触法师时,如果一直躲着走,听课时总找借口不去,说明他对法没兴趣。就像在世间学校里,学生如果跟老师关系好,说明他对学习有一定的兴趣;如果特别讨厌老师,一直不愿意看到他,不愿意听到他的声音,那这个学生的成绩也好不到哪儿去。
这里所说的大圆满,不是一般人能立刻接受的。不要说大圆满,就连显宗的大乘菩提心,很多人都难以接受,想证悟超胜的大圆满就更难了。但也有一些人,根基已经成熟,短时间内就会瓜熟蒂落,“啪”一下就恍然大悟了:“原来是这样!喇嘛钦,从今天开始,我就像萨绕哈巴一样,没有烦恼了,不管怎么样都可以。”如果真能这样,确实值得随喜。
| 这一意义也摄集了大圆满的所有意义。
前面的“三定是”,涵盖了大圆满的一切意义。这个“三定见”,也涵盖了大圆满的一切意义。包括前面提到的“五大”和“六明点”,每一个内容都能涵盖大圆满。在莲花生大士的法门中,本性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也能涵盖大圆满的意义。
如果这个也涵盖大圆满的意义,那个也涵盖大圆满的意义,为什么不只讲一个呢?事实上,这是因为众生根基不同。有些人听了“三定见”能开悟,有些人听了“六明点”能获益,还有些人听了更广的《七宝藏》《四心滴》等才能领悟。
就像餐厅里有各种炒菜,虽然我们只要一个菜、一碗饭就能吃饱,但为什么餐厅要炒很多菜呢?因为众生的口味不同。有些人吃自助餐时,经常只选一种东西,不碰其他东西,这说明他跟别人不一样。同样,大圆满的窍诀也有不同类型,适合于不同根基的众生。
接下来是第十句教义:
10.以三窍诀之根本认定窍诀之源
| 所谓的“三窍诀之根本”,略摄了断除三十歧障的歧途。
断除三十种歧障,皆可包含在三窍诀中。
| 何为三种根本?即不依教之窍诀、非由因生之果、非由心生之法。
普贤如来最初以六种特法而成就,前三种就是这里所讲的“三种根本”。法王在讲《文殊大圆满》时也提到过。这三种根本看似矛盾,有点违背我们正常的逻辑,“不依靠教的窍诀、不是从因产生的果、不是由心产生的法,哪里有这样的法呢?”有些人可能会这么认为,但其实并不矛盾。
这些教义,你们一定要记住,以后可能会经常遇到。如果没有这些基础,你去看《七宝藏》等大圆满法,基本上是看不懂的,更不可能自学了。只有懂得这些,你才明白密法和显宗不同,它有另外一种逻辑,一套不同于显宗的术语和思维方式。不要以为“化学是一本书,数学是一本书,物理是一本书,只要是书都一样”,其实书和书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它们所运用的原理、公式、推理都不一样,术语也不相同。
大圆满不共的“三种根本”怎么解释呢?
1)不依教之窍诀
| 斩断了以三十种歧障没有证悟菩提心的自性与勤作的威力而获得的果,
如果斩断了三十种歧障,却没有证悟菩提心的自性,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依靠勤作的威力,而获得菩提果,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歧障是需要斩断的,勤作是需要远离的。
因为,如果依靠教理,就没办法斩断这些歧障;如果依靠勤作,也没办法得果。
| 于此宣说这一点,菩提心是一切法的精华,虽然断定为心的微妙窍诀,但并不依于圣教的名言。
菩提心,是一切法的精华,是斩断所有心和心所的窍诀,但它并不依赖于教理的语言文字。
因为一切语言文字都离不开分别心。就如同真正的般若是自性般若,并不是文字般若,所以,文字教法不是究竟的实相。究竟的实相,要依靠超越名言的方式来认识,所以禅宗讲“不立文字”、密宗讲“远离名言”,它并不是以教理而产生的。
一般来说,窍诀肯定是从圣教、言教、教典中产生,但这是名言中的窍诀,并不是真正的窍诀。就像我昨天讲的禅宗故事一样,依止上师开悟,不是依靠上师的语言文字,而是依靠上师的直指。所以,大圆满中的很多窍诀不依靠文字。文字般若即使在显宗中,也不是最究竟的。
2)非由心生之法
这里解释的次第有点乱。“非由心生之法”应该是第三个,不是第二个。但藏文中就是这样,所以不用改。
| 虽然菩提心是自性光明,但并不是由心所生的法——智慧、禅定、大悲所摄。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菩提心是本自具足的自性光明,并不是由智慧、禅定、大悲产生的。也就是说,智慧、禅定、大悲是由心所生,但心不是由智慧、禅定、大悲所生。
《入中论》中讲,一地菩萨的智慧,是由大悲心、菩提心所生。名言中可以这么说,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入大乘论》的有些版本中是“非由心生之佛”,把“法”换成“佛”,这个版本中是“法”。
3)非由因生之果
| 虽然菩提心是真实圆满正等觉,但并不是由福德、智慧资粮的因中形成的。
每个众生都可以成佛,但佛果并不是由福慧二资的因中产生的。
我们经常说,佛陀是两足尊,“两足”就是智慧与福德圆满。《六十正理论》中也讲,依靠两种资粮,能产生法身和色身二身。但这是显宗所说的道理。
在密宗中,每个众生本具如来正等觉的德相,只不过上面的客尘需要遣除,福慧二资于佛果而言,是能遣所遣的关系,而不是能生所生的关系。因此,按照密宗的不共理来说,福慧二资只是成佛的外缘,而不是近取因。
上面提到的三个术语——“不依教之窍诀、非由因生之果、非由心生之法”,如果没有直接解释,大家讲密法或看密法时,可能不太容易理解。
这里是告诉我们,斩断了三十种歧障后,本有的佛性就会现前,但它并不是依靠因缘而产生的。就像水晶玻璃,只要擦掉上面的灰尘,就可以露出本具的光亮,但这种光亮并不是因为擦拭而产生的。这也是《宝性论》中的观点。
下面的第十一句教义,与其他教义有点不同,是用问答方式来讲解的。
11.以菩提心一大明点断定一切所知
| 若问:如何“以菩提心一大明点断定一切所知”呢?
“明点”,不是眼睛看到的东西,而是远离戏论的意思。
| 一切法归集在心中,因此,除心以外无有其他所知。心的自性即是菩提,因此,如上所述无疑超越了所知四事并且无有垢染,所以称为“断定”。
一切法都归集于心,除了心之外,没有其他所知。心的自性就是菩提,因此,它超越了所知四事,并且没有垢染,这就是“断定”。
所谓“所知四事”,在讲四谛时提到过,即所断(苦)、所知(集)、所取(灭)、所依(道)。正如《宝性论》所说:“当知疾病当断因,当得乐住当依药,苦因灭彼如是道,当知当断当证依。”
这里的意思是,整个器情世界、轮涅所摄的万事万物,归根结底都可以归集于心,而心唯一归集于大明点,它远离一切戏论。这要依靠窍诀来认识。
大圆满法中,并没有特意建立“万法唯心”。但无论是智悲光尊者还是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法,都认同“万法唯心”的道理。所不同的是,他们并不承认“心”是实有的圆成实,这是大圆满的一大特点。
大圆满的续部,特别是《普作续》讲菩提心时,说万法都是心的妙力、心的游舞、心的庄严——“庄严”“妙力”“游舞”,记得《实相宝藏论》里都有解释。其实,外境是心的游舞,用梦来比喻是最贴切的,梦里的外境就是心的投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实有的东西。
今天是中秋节,讲大圆满也很圆满。天上的月亮是圆圆满满的,内心的证悟是圆圆满满的,面前的月饼是圆圆满满的,家人的团聚也是圆圆满满的。
不过,一说起“团圆”,有些人可能有不同的感觉。他们去年还可以跟家人欢聚一堂,但今年就没有了。在这样的节日里,他们特别伤感。
那天我也讲了,不说其他疾病,光是这次疫情,就造成了这么多人死亡。接近两年的时间里,正常的交通和联系几乎被切断。在隔离的过程中,有些人必须和家人分开,一个进不去,一个出不来,好在有视频聊天,彼此还可以进行交流。所以,在这个团圆的日子里,有人欢喜有人忧。
不管怎样,我今天祝愿大家:对于那些没有圆满的人,祈求三宝加持,让他们今生、来世的一切,逐渐圆满;那些已经圆满的人,希望他们一直圆圆满满。
今天也给大家准备了“月饼”,不过可能要晚些时候才能“吃”,具体时间我也不知道。这“月饼”就是法王如意宝的《直指心性大疏》。法王曾特别开许我翻译它,二十年前,我就翻译出来了,但当时的翻译水平不是很理想,倾向于直译。所以今年年初,我又用更容易理解的方式翻译了一遍,今天刚刚结束。
在《直指心性大疏》中,法王谈到了很多修行窍诀,全知无垢光尊者的教言、十七大续部的窍诀、法王自己的体悟,都包含在其中了。而且,法王是依靠《直指心性》而开悟的,所以,与法王有缘的传承弟子,也会跟这部论有不共的因缘。现在翻译一本书不容易,再过几年,我们就可以吃这个“月饼”了。
今天这里的天气还不错,可以看到圆圆的月亮。历史上,月饼最初是用来供奉月神的。就像有些道友吃供护法的供品一样,现代人的习惯也是自己吃供月神的供品,这算是月神给我们的悉地吧——月神也许不被现代科学所承认,但古人却有这样的说法。当然,还有其他关于月饼的故事,我现在没时间讲,因为今天要讲的内容比较多。无论如何,今天也算是一个圆满的缘起。
12.以一切之一切决定无有正等觉之殊胜性
| 所谓的“一切之一切决定无有正等觉之殊胜性”,如果正等觉与未正等觉无二,那么还勤作什么?决定无有可勤作的。
什么是“一切之一切决定无有正等觉之殊胜性”呢?在本性中,正等觉和未正等觉并没有差别,又何需勤作呢?根本不需要。
| 具足这样意义的瑜伽士们,任运安住于与普贤无别地。
如果证悟了正等觉与未正等觉无二无别,我们就可以安住于普贤无别地,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
13.当下无有勤作任运趋入普贤无别地,此乃第二吉祥金刚萨埵,一切有者、非有者理当如摩尼宝般顶戴
| 所谓的“普贤无别地”,是指一切佛地的总纲,大圆满的意义也是它。
所谓的“第二吉祥金刚萨埵”,是指与吉祥金刚萨埵的密意相同。
“普贤无别地”,也是大圆满的所有意义。一个人如果证悟了大圆满,就和金刚萨埵的证悟境界一模一样,世间无论有者还是非有者,都要恭敬他、顶戴他。
| 所谓的“有者”,是指一切产生业寿的有情,即异生与菩萨;所谓的“非有者”,是指遮止了业寿,即声闻与缘觉。
“有者”,是指不断转生的有情,包括凡夫和菩萨。“非有者”,是指不需要在轮回中转生的有情,比如入于灭尽定的声闻和缘觉。
声闻和缘觉也好、凡夫和菩萨也好,对于证悟大圆满的人,都应该恭敬顶戴。
| 他们一切有情都应当“如摩尼宝般顶戴”具有证悟大圆满境界的瑜伽士大德们,
不管你是居士还是出家人,如果证悟了大圆满,现在可以举个手,我们给你磕头。
不知道这里有没有声闻缘觉,但是应该有菩萨和凡夫,而且凡夫可能占大多数。如果你们谁证悟了,最好自己说出来,不然表面上看不出来。现在有些人明明没有证悟,却声称自己证悟了;有些人明明证悟了,却还装作普通人。我们不一定知道,但他自己肯定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果你连自己已经证悟都不知道,这种证悟就不知道是什么了。
|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他们是第二吉祥金刚萨埵的原因。
金刚萨埵已经有一位了,证悟大圆满的人可以成为第二位金刚萨埵。
今天,我们降魔胜利洲得到了一尊很殊胜的金刚萨埵像,打算以后在金刚萨埵法会时给大家看,平时不轻易示人。这尊佛像是另一座寺院的大德供养的,他曾向学院供养过不同的佛像。这位大德已经八十多岁了,他把一生中最珍贵的佛像供养我们,他说我们这里是弘扬金刚萨埵法门的道场。
| 以上这些是依诸教义宣说了菩提心之自性、菩提心之殊胜性、菩提心之一切歧障。
这一品“大圆满品”分为四个科判,即宣说菩提心之自性、宣说菩提心之殊胜性、宣说菩提心之歧障、宣说菩提心之安住方便。前三个已经讲完了,下面讲最后一个。
菩提心之安住方便
| 现在宣说菩提心之安住方便:
这个科判讲的是如何修行、如何证悟。
| 简单归纳来讲,了知一切法等同于幻术、等同于阳焰等,
这句话还是很重要的。大圆满修行人应该视一切为幻术、阳焰等。
幻术,巴雷的故事前面已讲过。阳焰,其本性大家都很清楚。万法如幻术、如阳焰的道理,不能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必须真正通达。
| 只是以大正知之器所摄持后安住于大等舍的境界中,就称为菩提心之安住方便。
这句话,法王如意宝曾经说过,一定要明白其中的意义。
大圆满到底是什么?其见解是了知万法如梦如幻。且不说胜义谛如何,当下正在显现的一切,就和梦幻没有什么差别,完全一样,这是大圆满的见解。而大圆满的修行,是以大正知之器摄持,之后安住于大等舍的境界中。有两个“大”一定要记住,一是大正知,二是大等舍,这就是菩提心的安住方法。
当年我学《入大乘论》时,很长一段时间中,把这个记得特别清楚。法王讲的时候,我就开始记录,经常在几个不同的笔记本上看到这句话。这句话在下面会解释,我就不做字面解释了。
金刚萨埵像拿来了是吗?给大家看一下,请不要拍照。他们说这个非常珍贵,包括今年的负责人都说我们这边发心很积极,我今年也很辛苦,所以专门给了我们。希望大家都能成为“第二金刚萨埵”。
| 其中“等同幻术”,前文已经详细解说了。
前面讲过,仙人照顾国王的儿子巴雷,因为巴雷走失了,仙人幻化出一个孩子,跟巴雷一模一样。这个故事已经讲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记得上师如意宝还讲过一个故事,我在讲《普贤行愿品》时也引用过。以前阿底峡尊者和弟子精幢住在一座山上。有一天,精幢问尊者:“佛经中经常讲诸法如幻,怎样才能对此产生定解?”于是,阿底峡尊者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幻化师叫幻贤,有一个商人叫月贤,他们是好朋友。幻贤喜欢幻化各种东西,而月贤则喜欢马。有一次,月贤对幻贤说:“你经常幻化各种东西,可是这些既不能吃,也不能穿,有什么用呢?还不如拥有一匹骏马,可以策马在草原上奔驰,这是一种享受。”幻贤听后没有吭声,这件事也就过去了。
有一天,月贤在家,他妻子正在织毛线。中午,毛线织了一半,她放下手头的活,和月贤一起吃饭。正在吃的时候,月贤看到幻贤骑着一匹马来。月贤问道:“你骑马做什么?”幻贤说:“你不是很喜欢马吗?这匹马不错,你要不要买?”月贤说:“让我先试试。”于是他跨上马,向远方疾驰而去。
骑了一会儿,月贤就感觉不对劲了,马跑得越来越快,完全失去了控制。就这样,马载着月贤跨越了千山万水,穿越了无数个世界,最后停在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此时月贤已经晕头转向,别说是回家了,就连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他都记不清了。
月贤非常难过,这个地方别说人类,连动物都没有,只有一匹马陪着他。正当他伤心的时候,远处来了一对母女,他和她们攀谈起来,发现她们也是漂泊到这里的,无依无靠。结果,他们几个可怜人就一起生活了,月贤也顺理成章地跟那个女儿成家了。多年以后,那个母亲去世,月贤也有了两个儿子。
有一次,他们一家四口在河边玩耍。小儿子踩到一块石头,不小心滑倒掉进水里,被河水冲走了。他一边挣扎一边喊哥哥救他。大儿子为了救弟弟,不顾一切地跳进河里,结果也被水冲走了。为了救孩子,月贤的妻子跳进河里,也被水冲走了。等月贤赶到河边时,母子三人都被冲走了。
短短一瞬间,所有的亲人都没了。面对家破人亡的悲剧,月贤痛苦万分,他想:“如果我年轻,也许还有活下去的勇气。但现在我头发白了,牙齿掉了,连站起来都非常困难,现在该怎么办呢?”
正在极度伤心时,周围的一切突然消失了,月贤如梦初醒般,发现自己还在原来的家里。月贤恍恍惚惚走进屋子,看到妻子正在一边唱歌一边做事,他不禁非常生气,狠狠地骂她:“我受了这么多苦,你还唱得这么开心?”妻子说:“你疯了吗?你什么意思?”于是月贤讲述了自己多年漂泊的经历。妻子根本不相信:“别胡说!我们刚才不是在吃饭吗?你好好看看——我织了一半的毛线还在那里,你碗里的茶还冒着热气,怎么会有这么多年的经历?”月贤一看果然如此。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在短短的时间内度过了幻化的一生。
故事讲完后,阿底峡尊者对精幢说:“你还记得吗?当时的月贤是你,幻贤是我。我前世用幻术让你认识到万法如幻,今天我再次给你宣讲了如幻法门。”此时,精幢彻底明白了幻化的道理。
前段时间在讲幻化时,我就想讲这个故事,但是直到今天才给大家分享。法王在不同地方讲这个故事时,情节有些不同,《弟子问答录》可能有其出处。法王讲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仿佛就在现场一样。
其实,无论是黄粱美梦,还是南柯一梦,很多历史故事都是相似的。现在世间上的一切,看似很漫长,但终究是一场幻术。所以,我希望很多道友正在做梦时、正在享受幻化生活时,不要活得太痛苦了,如果互相嫉妒、诽谤,到头来只能伤害自己。
我年轻的时候,无论是在上师如意宝面前,还是在喇荣,基本上对每个人都很好,我也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闻思修行上。今天回想起来,确实跟昨天的梦没什么不同,但还是比较开心,当时我在哪位堪布面前听法,他是怎么讲的,这种“梦境”历历再现,这样的人生很有意义。
你们在座的很多人也是如此。现在跟着班上某某堪布堪姆闻思,有时打瞌睡,有时迟到了,有时开心,有时不开心。但也许二三十年后回想起来,现在的景象如幻境一般。那时,你也许会想:“哦,我在这个地方做过什么什么,这种幻化很有意义。”
| 由视为不等同、等同于幻术,就成了正知、大正知的差别。
认为诸法不等同于幻术,这是常人的“正知”,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正知正念;认为诸法完全等同于幻术,这是大圆满的“大正知”。二者之间有这个差别。
“正知”是什么呢?
| 正知是指正念与智慧的所属,涉及明明了知身语意的一切所作。
所谓“正知”,是指清楚地知道自己身语意的一切状态,正如《入行论》中所说的那样。
| 如果有了正知,那么心于内真实平等安住时,如果这般昏沉,也完全了知是“昏沉”;如果掉举,也完全了知是“掉举”;
如果你有清晰的觉知,那么当内心真正安住的时候,如果你在昏沉,也能完全察觉“我正在昏沉,迷迷糊糊的”;如果你在掉举,也能完全察觉“我坐在听法的行列中,心却一直外散”。
| 也完全知道昏沉的对治是心要高昂,
与此同时,你也深知当自己昏沉时,要想对治它,就要让心高昂。
有些人昏沉时,什么都做不了,尽管也用了各种方法,但犯困的时候实在控制不住。这时候最好是身边的人来帮忙。如果你看到有人打瞌睡,可以狠狠地这样(堪布示范用肘部用力捅),这是允许的,他生气也没事,这是我开许的。如果被捅的人不高兴,你可以说:“是堪布让我做的,你找堪布去。”如果你旁边的人真的很困,你就应该用力捅。
1986年,我去一个寺院安居。当时有个维那师,叫班玛根炯喇嘛。他正在念经时,旁边有一个小活佛,听到他念诵有点错了,就会这样捅他;有时候小活佛没想捅他,稍微动一下,他就立马躲到一边。
所以,如果旁边的人喜欢打瞌睡,就可以这样捅他,或者往他脖子后面倒冷水。这些都是开许的,不仅开许,而且应该做。戒律不是有“破”和“立”吗?“立”的话,就是需要建立的、应该做的。
| 也完全知道掉举的对治是以等舍来压制;
也能充分意识到,如果自己在掉举,心不断地外散,应该以等舍来压制它,让心安住下来。
| 如果离开了昏沉、掉举的过失,心平等安住,也完全了知是如此;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正知”。
| 完全了知依靠过度对治的勤作不是生起境界之处。
如果你对治过度、勤作太多,那也无法生起什么境界。
| 这样的心如同哨兵,
正知,就像哨兵或门卫一样,要经常环顾四周,看看有没有问题。
我们也经常说“正知正念”,正念是不忘失,正知是时时刻刻观察身语意的状态。
| 就像防护满器的水不向外溢出一样,
要好好地看着,太满时立即停止。
| 它是由视为“不等同于幻术”所产生。
正知,就是经常观察自心,即使不明白如梦如幻的道理,也是可以的。
寂天菩萨云:“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他合掌祈求大家,如果想守护自心,一定要非常努力地守护正知与正念——“我不能睡懒觉,要好好听课”“我说话不能太随便”“我脑子里不能胡思乱想”,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一种内省的智慧,这叫正知。《入菩萨行论》《亲友书》《大圆满心性休息》中都有讲述,尤其要以此守护清净戒律、守护菩提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这相当于什么呢?
| 比如,大象天性骄慢疯狂,如果饮用了葡萄酒,就会变得更加疯狂,若没有用铁钩与铁绳控制住,那么人们就会担忧它将摧毁住舍宅院,
包括寺院、住宅、佛塔等等。
| 杀害众生等造成种种灾难而畏惧,要依靠铁钩与铁绳恒常控制。
人们非常害怕大象的危害,就用铁钩、铁绳来驯服它,恒常控制它。在印度,据说现在也是这样。
以前我们去印度时,第一件事就是看大象。虽然汉地的动物园里也有,但印度的大象有点不同,因为很多经论都提到了它。
荣索班智达的前世应该是印度人,他在这里举的例子不像华智仁波切。华智仁波切经常引用骑牦牛的例子,而荣索班智达则引用印度仙人、大象为例。荣索班智达当时在藏地,从未见过大象,这些例子一般很难想到,也可能是他前世的习气吧。
| 如果依此掌控并调伏了大象,那么就有摧毁敌军与稳操胜算的大功德,
如果依靠一些方法控制住了大象,就不会有未驯服它所导致的危害,它会像猎犬一样听话,甚至可以用它战胜敌军、克敌制胜。
| 因此由功过二者而具有希忧之心。
既希望它能够摧毁敌军,又担心弄不好的话,它对自己不利。
| 为此,恒常以铁钩与铁绳来防护。
以上是比喻,下面是意义。
| 同样,心的大象自性难调,若饮用了贪等烦恼、沉掉等随烦恼的葡萄酒,就更为心烦意乱,
“贪等”,指的是根本烦恼。“沉掉等”,指的是二十种随烦恼。
心的大象,如果没有以正知正念的绳索来控制,确实会造成极大祸患。所以,寂天菩萨说:“若以正念索,紧拴心狂象,怖畏尽消除,福善悉获至。”如果你能调伏心,就能得到一切善妙福德。反之,如果没有调伏心,没有以正知正念的绳索将其抓住,它可能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 如果没有用正知的铁绳与铁钩摄持,那么只会恒常积累投生轮回恶趣之因的业。因此,如果怀有畏惧其大过患的担忧,并以正知的铁钩与铁绳来掌控,那么就不会随诸烦恼所转,有抵达善趣与解脱大果位的大功德,所以要怀有希求。
这颗心如果修得不好,就会带来巨大危害。但我们仍要对它充满希望。因为如果修得好,它也能积累很大功德。
在调心时,观修死亡无常很重要,这是修行的根本。我去年发过一条藏文微博,引用了米拉日巴的一句话:“若不观无常,修法皆枉然。”作为修行人,如果经常思维寿命无常,修行做事都会有规划、有安排。如果根本不去想无常,就像世间人一样,总认为自己能活很多年,那修善法确实不容易相应。
| 由于有极大的希与忧这两者,因此,要以正知的铁钩与铁绳进行防护。
因为有极大的希望和担忧,所以要用正知进行防护。
以上讲的“正知”,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正知正念。大家都听过无数次了,即使荣索班智达不讲,我们也非常清楚。
下面讲“大正知”。
| 若问:大正知是指什么呢?
荣索班智达是大圆满的修行者,“大正知”与大圆满有关。那么“大正知”到底是什么呢?
他首先讲比喻。
| 比如,有大轮围之器所执受的大海,
大轮围,按古代的说法,大海的周围是铁围山。按现在的说法,大海周围都有它的所依。
| 即使是无量大江大河流入,也无有流失的担忧;即使末劫风吹动或者大鹏鸟的羽翼拍打海面,也无有超出大轮围的担忧。
纵有长江、黄河、恒河等无数江河,每天源源不断地流入大海,也不用担心大海会溢出。哪怕是末劫飓风吹动大海,或者大鹏用翅膀不断拍打海面,也不用担心海水会溢出大轮围。
古代应该有大鹏,但现在已经变成印度传说了,世界上许多物种都已经消失了。实际上,自然界存在着各种奇怪的东西,我们只用有限的常识来判断事物,可能并不正确。如果你看过《动物世界》,就会发现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不知道现在是否还有大鹏?在佛教中,有各种关于大鹏和大海的故事。
下面讲意义。
| 同样,如果证悟了诸法等同虚幻,那么就远离了希忧的心,
一旦证悟了诸法如幻,则不必担心堕入轮回,也不必希望获得解脱。当然,如果你一点证悟都没有,只是口头上说“一切如幻”,然后就无恶不作,这是不行的。
| 因为具有证悟防护与不防护无二的智慧,就如同显现、见到虚幻的大象,了知是虚幻就不会产生大象丢失而践踏境域的担忧,也不会生起以铁钩与铁绳控制并驯服它而保护境域的希求,
如果已经有了这样的智慧,知道诸法毕竟都是幻化,就不会有任何希求,也不会有任何担忧。
| 由此就不需要依靠铁钩、铁绳。
这是“大正知”。如果了悟大圆满的见解,一切都可以放下。
正如之前所说,即使对大圆满没有真正的领悟,当我们基本了解这些道理后,心也会更加宽容。如果你以前没有听过这些,心确实会比较狭隘。
《萨迦格言》云:“高尚之士如珍宝,何时亦无稍变质,卑劣之人如小秤,稍有不平成高低。”意思是说,智者就像珍宝,始终没有变化;愚者就像秤杆,时常起起伏伏,变个不停。当我们称重的时候,如果放一点东西,秤杆就会上下晃动。对于愚者来说也是如此,在现实生活中,他们遇到一点点的变化,要么痛苦、要么快乐,每天的心情都在波动。但如果对大圆满有一点了解,生活和心态就会非常平静,能够接受遇到的一切,不会动不动就悲伤、烦躁。所以,大家应该多了解一下大圆满。
等舍与大等舍
| 同样,依靠两种正知,也成了等舍与大等舍。
依靠正知、大正知,最终能成就等舍、大等舍。
这里的“等舍”,与《俱舍论》中的等舍有些不同。
| 其中,“等舍”是指无有烦恼而安住的一个心无有沉掉两种毒箭的不平等,所以称为获得平等性,即初等舍;
这是初等舍:没有烦恼,远离昏沉和掉举,心非常平静。
我们有些人听课时,心很专注,自始至终都沉浸在法义中;修行也是这样,打坐不管是五分钟、十分钟,心都能一直安住,中间不会有什么杂念。这就是初级的等舍。
| 随后,如果心变得更加自在,那么不需要对治来纠正两种毒箭而心得以平然安住,称为中等舍;
这是中等舍:不需要很多勤作来对治,心变得更加自在。
“我开始困了”“心又往外散了”,不需要对治来纠正它。这比初等舍有进步。此时心能运用自如,什么时候修行都比较堪能,心获得一种轻安,不像刚开始那样一刻都不能安住。
当然,这算不上最高的等舍,只是一般的等舍。不要认为:“我现在可以安住了,已经证悟大圆满了。”别这么想,现在还太早。
| 其后,心达到极其自在,因此无有出现两种毒箭的担忧,也无有依靠对治的勤作而心得以任运自成,即是末等舍。
这是末等舍:心达到极度的自在,不用担心在闭关禅修时会昏沉、掉举。只要有时间安住下来,不需要任何勤作来对治,心就可以任运自成。这应该算是接近大圆满的等舍了。
“等舍”有以上几种不同的类别。当然,下面在讲“大等舍”时,对于如何真正安住,会更加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