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大乘论讲解·第3课
2021年7月28日
学习《入大乘论》之前,要跟大家说一下要求:得过灌顶,守护誓言,传承要善始善终,跟金刚道友、阿阇黎不能有矛盾。如果有一些违背的现象,甚至有各种邪念、邪见、不如法行为、不依教奉行,最好不要听受后面部分,因为违犯密宗誓言还是很可怕的。
密宗的护法神并非恶意惩罚,就像《宝性论》所讲,佛陀自然而然趋入无分别的事业,同样,不如法、破誓言者的身心,自然会被护法神发现并加以惩罚。这并不是在诅咒他,荣索班智达、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的确都有如是教言。
其实我这次比较担心,因为荣索班智达的法,我以前没有传过很多。对麦彭仁波切和无垢光尊者的法,自己稍微有点把握,但其他上师的密法,以前只是得过而已,一直没有传过,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
还有一个方面,我听说在有些地方,以前有人偷偷录下金刚萨埵的灌顶,然后通过音频或视频给别人传灌顶,允许别人听密法,这是非常可怕的现象。我以前讲过,有些录音自己听听可以,但决不允许用来灌顶。我们灌顶、传法时的录制,只是做一个资料保存。希望各地的道友们,如果有资格听密法,就自己听;没有资格的话,最好不要进入闻法行列,否则对自他都不利。
密法需要保密,并不是因为它有过失。如果是没有资格的人,以各种理由随意进入密宗坛城,这不仅是显宗的盗法,而且是密宗的盗法。以这种方式听密法,不但对自己没有利益,甚至会给今生来世带来许多不愉快,所以大家对密法一定要谨慎。这在课前给大家说一下。
本论的密法到底是什么样的?可能有些人觉得,这完全是一些辩论,理论性太强。实际上也是如此,尤其是这部《入大乘论》,对智慧尖锐的人来讲,应该非常喜欢,但智慧不够的人可能有点迷惑,因为有些推理比较难懂。要学这部《入大乘论》,需要有显宗、密宗的基础,尤其对显宗的俱舍、唯识、中观,以及密宗内续、外续的教义,要有所了解、有所体悟。如果一窍不通,听起来确实比较费劲。
当然,如果你有信心,非常努力、反反复复地学习,相信学完后对自己肯定有帮助。如果学得很好,可能烦恼确实没有了,以理论摧毁烦恼是非常有用的。
我听《入大乘论》的时候,只有一年多的闻思基础——1985年来学院,1987年上半年跟上师去五台山,没有怎么闻思。学了这部论后,觉得对人生有非常大的意义,尤其对显密佛法、对大圆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所以,有缘者学这部论时,不一定要有非常成熟的闻思基础,哪怕像我一样是闻思不久的人,对自己也是有利的。我们学院的堪布、堪姆、法师,如果自愿辅导,从头到尾哪怕给一两个人辅导也可以,一方面自己的见解会有所增长;另一方面,别人对佛教教义不是那么精通的话,依此会有新的认识。
希望大家对这次学习重视起来,一定要发愿把这部论学好,“它对我肯定有帮助,对我的人生肯定有帮助”,以这样的心态求法,每天所学的道理会对你有用。否则,“反正已经在讲了,我就慢慢学吧,学多少算多少”,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种心态就不一定有利。其实,我们学任何法、修任何法,关键要靠真诚的心。如果你特别有信心、有欢喜心,觉得很难得,如饥似渴、日日夜夜、废寝忘食地学,一定会得到相应的利益。
之前讲过,作为希求解脱者,要断除烦恼的话,需要有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有实宗,包括有部、经部、唯识宗,都承认有一种自相的烦恼。有部、经部认为,无分刹那的心识存在,名言中有自相的烦恼;唯识宗认为,不清净的依他起是有烦恼的,而且究竟意义上存在实有的法,即远离二取、自明自知的心识。
事实上,不管是哪个宗派承许,自相的烦恼都不成立。尤其是上节课以旋火轮的比喻,破除了唯识宗对三法相的执著,这个推理很有意思。
我们学着学着就会知道,荣索班智达的造论方法很特殊,相当于西方哲学的思辨方式,一环扣一环,再加上一些精彩的故事和比喻,逻辑推断非常细密。他不是用说教的方式强迫你接受,而是以严密的逻辑来以理服人,让人不得不信服。学了这部论典,应该能打开我们很多思路,让心变得越来越宽广,越来越清晰地分辨出佛教的不同观点。
四、中观自续派
1.破斥“真世俗中烦恼有实体”
| 应当了知,按照一切有实宗各自的见解,所有烦恼尚且都得不到所断的实体,
前面剖析了有部、经部、唯识宗等有实宗的各自见解,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所有烦恼得不到真正的实体。
下面分析中观宗:
| 那么中观宗承许诸法在胜义中没有任何所立、灭尽一切戏论,又怎么会得到所断的实体呢?
中观宗分为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这里主要驳斥的是自续派,不是应成派。应成派的很多观点,跟我们自宗大圆满比较接近。
关于自续派,精通中观的人都清楚,他们不是一次性而是次第性将万法抉择为空性,远离一切戏论,按《中观庄严论》的观点,他们还是能达到离戏的境界;而应成派,按照月称论师的说法,他们在同一时间直接将万法抉择为远离四边八戏。
通常认为,自续派和应成派是依所化众生根基来区分的。应成派就像大圆满和禅宗一样,给利根者直接宣讲实相;自续派抉择的虽然是般若空性,但却是次第引导具缘者趋入。
自续派的创始人,是印度的清辨论师,主要代表作有《般若灯论》。这部论也有汉文译本,但比较难懂。此外,印度东方还有自续派的三大论师:智藏论师,造了《中观二谛论》;静命论师,造了《中观庄严论》;莲花戒论师,造了《中观光明论》,他们都非常有名。
我们藏传佛教的宁玛派,虽然也学习自续派的观点,但主要抉择应成派的观点,因为应成派的观点与大圆满比较接近。除了宁玛派以外,藏地许多其他教派也承许自宗秉持应成派的观点。当然,他们是否是中观应成派,各教各派有很多辩论,这里暂且不谈。
这里要破的,主要是自续派的观点——中观在胜义中没有任何所立,那怎么还会有所断呢?
自续派和应成派的主要差别是:一、应成派的所化众生是直接进入实相,自续派是次第而入;二、应成派承认胜义中远离四边八戏,世俗中随顺世间而安立诸法,这些法如梦如幻,而自续派对胜义是次第抉择,就像《中观庄严论》所说,他们最后会抉择远离四边八戏,但世俗中承认有自相而成的名言。世俗分为真世俗和假世俗,真世俗被认为是世俗中有自相的法,这并不需要观待他法而安立。
当然,各个论师的说法都不同。有些认为,应成派和自续派的差别,主要在于是否承认名言如梦如幻,因为应成派也承许名言如梦如幻,但他们不承认有自相的法;有些认为,这两派都承认名言如梦如幻,但最根本的区别是,应成派在二谛当中什么都不承认,只是随顺世间而承认,因为他们知道任何法不但在胜义中不存在,名言中也都不成立。不管怎么样,这里主要破斥的是,自续派认为名言中有烦恼的实体,这个绝对不能成立。
今天荣索班智达显得有点生气,接下来一直在破他们,我们应该要知道原因。
你们最好提前看一遍,但不知道看不看得懂。如果看不懂,确实需要有人讲。我们藏地经常说,“这个法很殊胜,应该请某某大师讲一下,他对这部法很精通。”当然,有些法即使没人讲,自己看也没什么问题,比如前行方面的法,只要有讲义就能通达。但有些法确实难懂,有人讲的话,你当下可能会明白;如果没人讲,反反复复读也不一定看得懂。
一般来说,密法不要求提前看,尤其是窍诀方面、直指心性方面的内容。但《入大乘论》不一样,建议你们提前看看,看哪些懂、哪些不懂,懂的地方,你的理解跟我的理解有什么不同;你不懂的地方,我作为译者,至少懂一些字面意思。总之,学习的态度很重要,这次我们要学好这部论。
言归正传,按照其他有实宗的观点,烦恼的实体可以成立。但中观宗认为,胜义中一切法都不存在,又怎么会存在烦恼的实体呢?
| 对此,有人说:虽然胜义中无有所断的实体,但世俗中可得真世俗与假世俗,所以真世俗中诸烦恼有所断的实体并不相违。
对此,自续派认为:虽然胜义中烦恼没有实体——按照《中观庄严论》的观点,以离一多因等推理抉择时,烦恼不是一体也不是他体,所以不可能存在实体。但世俗可分为真世俗和假世俗,在真世俗中,所断的烦恼应该有实体。
假世俗,又称倒世俗,像梦幻、毛发、二月、石女的儿子,这些法在名言中也不成立;真世俗,则是名言中真实存在的法。不仅自续派承认有真假世俗,应成派的有些论典也是这样讲的。包括月称论师,在《中观四百论释》和《六十正理论释》中都讲过,真世俗是苦、空、无常、无我;假世俗是常、乐、我、净,这些在名言中也不存在。
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区分真世俗和假世俗时,说:“无患六根所取义,即是世间之所知,唯由世间立为实,余即世间立为倒。”依没有损害、没有过患的六根所取的对境,是真世俗;在六根受损的情况下,自己见闻觉知的法,叫做假世俗。比如,我眼睛和耳朵都没问题时,看到的色法、听到的声音,就是真世俗;如果我眼睛和耳朵出了问题,那看到的、听到的就是假世俗。
自续派和应成派的论典,都会区分真世俗和假世俗。所以,自续派认为,真世俗中应该有所断的烦恼。
我们也容易这么想:“万法在胜义中是空性的,都不存在。但在真世俗中,烦恼确实存在。现实生活当中,我有贪心、嗔心、痴心、傲慢等六种根本烦恼和二十种随眠烦恼。《俱舍论》中讲的谄诳、后悔等不善的心所,也真的存在。当我生起贪心、嗔心时,世界就变成了另一种情景,所以,烦恼怎么会不存在实体呢?”
稍微有点智慧的人,可能都这样认为:烦恼用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大缘起因抉择时,在胜义中了不可得,但在世俗中,它还是会害我们的。烦恼起来的时候,晚上睡也睡不好,白天吃也吃不香,人一天天地瘦下去。一旦没有烦恼了,吃得好,睡得好,人也越来越胖了——这时又有减肥的烦恼。学院没听说有减肥的,但到了大城市里,人人似乎都怕胖。在我们这里求学,闻思修行本来就辛苦,最近复习考试,又要瘦好几斤。(众笑)
对方的观点,大家可能认为有道理,烦恼在胜义中不存在,在世俗中是有的。
下面对此回答:
| 对此要这样答复:何时承许真实中有一个所立,那么此时世俗尽所有别法的一切分类也同样都可以建立。何时承许真实中无可建立一个所立,此时世俗的所有别法就成了同等无可建立。
在任何时候,只要承许真实中有一个所立,烦恼也好、瓶子也好,那么世俗中尽所有的其他法,比如瓶子以外的房子、桥梁、道路,也同样可以建立。只要真实中有一个贪心或嗔心存在,那除了贪嗔以外的骄傲、嫉妒,这些烦恼也可以存在。
在任何时候,只要承许真实中没有一个法能成立,比如烦恼中贪心的本体不成立,那世俗中所有的其他法也同样无可建立。
原来有一个堪布,看我办好了出国手续,就跟我说:“可能我也有希望了,因为我们俩是同样的级别。”后来确实他也办到了。同样,世俗法在所有场合中也是同一个级别。如果一个法存在,其他法也可以存在;如果一个法实有,其他法也会实有。反之,如果一个法不存在,其他同等的法也统统不存在,变得如梦如幻,现而无自性。
《中观四百论》说,如果通达一个法是空性,就能通达一切法都是空性。有些论典中也说,如果知道一个洞穴是空的,那其他洞穴也可以依此类推,因为这些法有同样的特质。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如果真实中有一个法存在,其他法也有存在的可能;如果真实中不可能有一个法存在,那其他法也不存在。
荣索班智达抛出一个总的观点,对此我们可以思考。
有些禅师的茶杯突然掉在地上,依靠这种缘起,对万法的执著马上就破碎了,对万法的本性也现见了。西日桑哈用手指一指虚空,莲花生大士就通达了万法如虚空般的境界。所以,利根的高僧大德,通过一个缘起就能对万法全部通达。
2.破斥“起作用之法有实体”
| 此外还有人安立说:“虽然显现似乎安立了真世俗与假世俗的分类,但这是以能起作用与不能起作用的差别来安立的,例如,真正的瓶子能起到装水的作用,瓶子的影像不能起到装水的作用。”
对方又说:“虽然显现上安立了真世俗和假世俗的分类,但二者的差别主要是能不能起作用,真世俗是能起作用的法,假世俗是不能起作用的法。比如,真正的瓶子能起到装水的作用,而瓶子的影像不能起到装水的作用。”
这是自续派的一个重要观点:真世俗是起作用的,假世俗是不起作用的。如《中观二谛论》云:“纵然同显现,能否起作用,真实与颠倒,世俗谛之分。”虽然真世俗也显现,假世俗也显现,二者是同样显现,但它们的差别是什么呢?一个能起作用,一个不起作用,就像真人可以说话,假人不能说话。
这个教证主要是阐述对方的观点。他们想表达的是,烦恼在假世俗中是没有的,但在真世俗中是存在的。在真世俗当中,很多人认为产生了烦恼以后,对修道会有影响,虽然它在胜义中不存在,但在名言中确实起作用,就像瓶子的影像不能装水,但瓶子却可以装水。
所以,自续派始终认为,在名言中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存在。至于这些到底成不成立,藏传佛教中分析得比较多。
下面开始破析:
| 你们的这一观点,只是以“人”的实体建立能起作用而已,并不是以“法”的实体建立起作用。
这里所谓的“人”,是指相续聚合,与平时所说的人无我中的“人”有一定差别。它是以总相的方式起作用,并不是以别相的方式起作用。
荣索班智达在《见解备忘录》中说:“相续名为人,持法相为法。”这个教证比较出名,和我们对人和法的定义有点不同。这里的相续聚合,就像五蕴假合,叫做“人”。当然,这里的“人”,不单单是人的相续,包括瓶子的相续聚合也可以叫“人”。“法”的意思是,由个别的、细微的法相所组成。这里的人、法,跟我们平时的理解有一点差别。
荣索班智达对自续派说:你们说真世俗中瓶子能起作用,而假世俗中瓶子的影像不起作用,其实是混淆了人和法的概念。从相续的层面讲,是能起作用,但从法相的层面讲,并不起作用。所以,你们承许的起作用,只是从“人”的角度起作用,并不是从“法”的角度起作用。
下面以“人”的实体和“法”的实体建立起作用。问的时候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回答的时候“人”“法”二者都有。
| 若问:如何是以“人”的实体建立起作用的呢?
(所谓的人和法)有属于外相续与内相续两种。其中内相续,男人、女人、人、天人等属于“人”,相续一一都执为各有一个实体;如果从“法”来讲,每一个人,只能说是对“六界者、六处者、五蕴者”的多体聚集生起是一个的心而已,天人与人等有情的实体不可得。
“人”和“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内相续,一种是外相续。
内相续:男人、女人、人、天人等属于“人”,他们的相续一一各执为一个实体,“我是汉族人,你是藏族人”“这是男人,那是女人”,每个人安立为一个实体;如果从“法”来讲,每一个人只能说是“界者”——地水火风空识的组合,或者“六处者”——眼耳鼻舌身意或色声香味触法的组合,或者“五蕴者”——色受想行识的组合,由多体聚集在一起,心将其执为一个而已,而天人、人等有情的实体不可得。
我们学习这些大乘论典,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去过一些西方国家,以前随上师如意宝去时,我一直忙着各种事情,没时间了解西方人的思维。后来自己去一些国家时,发现他们跟东方人的思维模式不太一样。比较而言,东方很多人非常可爱,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说什么,东方人容易接受,当然,这也有一些缺点,有时候过于感性、容易轻信。而西方很多人不但不接受,还会生起很多烦恼。包括对佛教里的人称代词,西方人总是不明白:为什么本尊用男性的“他”?他们在性别方面,要求重视男女平等,从小的教育就是这样。
他们在提问的过程中,有些抱怨自己在肤色上受到歧视,比如黑人始终特别讨厌白人;有些弱小的女性对男性不满;还有些同性恋或者变性者,对别人的态度表示气愤,提问题的时候,经常会比较情绪化,当场就说“我特别反感你们这些人”。他们很多都是直来直去的。
在他们的观念当中,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一定要对错分明,而且认为这些在实相中是真实成立的。某种意义上,在真世俗当中,对错是存在。从“人”的角度分析,是可以这样安立,但从“法”的角度来看,这种对错也不一定成立。
我们若经过系统的闻思,对消除固有的执著会很有帮助。在西方世界,特别感谢七八十年代的高僧大德,他们在这样的世界中传授了许多密法和显宗的法。但有点可惜的是,藏传佛教中非常系统、具有逻辑性的法,在西方并没有特别展开,比如中观的思想、大圆满的思想,包括菩提心的次第修法。如果这些讲得很清楚,相信很多人特别有智慧,依靠智慧一分析,就不会那么固执了。
当然,对于东方人来说,如果没有智慧,只靠信心也不行。否则,一旦你的精神支柱倒下了,就没有可依靠处了。有些人修行中依止一位上师,学的时候很有信心,觉得上师是真正的佛。假如上师有各种绯闻,或者发生什么事,由于法没有融入他的心,之前是靠不坚固的信心支撑着,这时候,他的信心就退失了。或者上师不理他的时候,他就因此崩溃了。
所以,对人、对法,对万法的实相,还是应该有系统的闻思。我在微博上也说过:“父母在世的时候,要学会生活自理;上师在世的时候,要学会修行自理。”毕竟上师不可能长期陪在你身边,如果你没有求到真正的法,一旦依靠处没有了,又东奔西跑地寻找其他上师,这对修行可能没什么帮助。
善知识在世的时候,我们应该得到真正的法,而不是需要他的微笑、认可、点头、摸顶……当然,这些也没什么不可以,某种意义上,这是上师的加持。但最根本的,自古以来所有大德依止上师的主要目的,就是让佛法精髓融入自己的心,这需要有上师的缘起。就像阳光和火绒之间,需要放大镜一样,这是特别重要的缘起。
总之,学过中观或大圆满的人,承认名言当中有对错,但实际上,这些对错在世俗中很难找到实体,稍微有点境界的人就能看得出来。世俗所谓的成功、幸福、快乐,人们会以各种语言来赞美;或者有些思想,一段时间内被不断诋毁,说成是邪说、邪见。但若通达了万法的实相,你依靠自己的智慧就会知道:世界上的对和错,原来不过如此。
刚才从内相续来讲,可以分“法”和“人”。
| 就外相续而言,柱子、瓶子等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相续,执著所谓“瓶子的一个本性”或者“柱子的一个本性”;从“法”的角度来讲,这些也只是五界、外六处,瓶子一个本性的实体不可得。
就外相续而言,如果从“人”的角度来讲,瓶子、柱子等存在一个共同的相续,我们会执著“这是瓶子的本性,那是柱子的本性”“瓶子可以盛水,柱子可以支撑房子”。
世间这样的现象很常见,很多人都被概念迷惑了,认为爱情是美好的、生活是幸福的、家庭是美满的……说起来头头是道,从小受的教育也认为这是真的。我们在一个个概念中,认为这些都是实有的。
从“法”的角度来讲,瓶子、柱子也只是“五界”——地水火风空的组合,或者“外六处”——色声香味触法的组合,真正的实体了不可得。
所以,从“人”的角度,瓶子、柱子、车、你、我、男人、女人等,在概念上可以成立,但是从“法”的角度,这些的实体都不可得。这不需要胜义观察,世俗当中也得不到。大家学过一点物理、化学就会明白,单纯在世俗谛中,我们看瓶子是由什么组成的,应该是地水火风或八种微尘组成,并不存在真正的实体。
| 所以,“瓶子起到装水的作用”这一说法,也是以“人”的实体建立起作用。
这里说得很清楚了。之前自续派说“瓶子能装水,瓶子的影像不能装水”,我们觉得挺有道理。但现在看来,瓶子能装水也只是从“人”的角度所建立的作用。
| 如果以“法”的实体,则任何心显现任何外境的法相,那么它就是法,这样一来,瓶子的影像是以瓶子而显现的。
如果从“法”的角度来讲,我们的心显现任意外境的法相,这就是法。从这个层面看,瓶子的影像也不是那么假,它是依靠瓶子而显现的。
| 瓶子只是以色形而安立,并不是以所触等安立的。色所起的作用,影像也能起到。
所谓瓶子,是以颜色、形状来安立的,并不是以所触安立的。但装水并非瓶子的颜色和形状在起作用,而是所触在起作用。
在因明中,瓶子的法相是什么?如果说是大腹,那有些大肚子的人也变成瓶子了。瓶子有三个特点,一是大腹,一是能盛水,一是瓶口小。所以,安立瓶子的时候,是以色形而安立,并不是以所触安立。如果以色形安立的话,那瓶子的影像也有颜色和形状,也应该能起到瓶子的作用了。
| 起作用是以大多数有利或有害而安立的,太阳的影像能损害眼睛,月亮的影像能利益眼睛,二者都能遣除阴影。
所谓的起作用,是指对大多数有利或有害。比如太阳的影像——阳光照在水里或在物体上的反射,对眼睛有害。月亮的影像——倒映在水中的影子,因为它是清凉的,对眼睛有利。不管是太阳的影像,还是月亮的影像,虽然不是真正的太阳、月亮,但二者也能遣除黑暗。
你们心目中的起作用,只不过是起“特定”的作用。就像你说某个人是坏人,只因为你看不惯他,按照自己的标准来判断的,实际上,他很有可能是好人。同样,你说“瓶子能起作用,瓶子的影像起不到作用”,也只是你的标准而已。事实上,影像也能起到作用,比如对眼睛有害或有利。你完全按照自己的标准,安立这个是真世俗,那个是假世俗,这是不合理的。
通常而言,起作用是有利或有害,但有些也不一定,还可以起到平衡的作用。
不仅是太阳、月亮本身起作用,它们的影像对眼睛、对遣除阴影也能起作用,比如日光或月光投射在水里,至少会遣除水面上的阴影。所以,你说“影像起不到作用,本体才起作用”的说法不成立。
这里主要是建立影像和本体没有差别,推而广之,梦境和现实也没有差别,现实能起到作用,梦境也能起到作用。这样一来,所谓的真实很难建立。我们学完后就会知道,在所有的世俗中,真世俗和假世俗没有多大差别。
| 能装水的作用是以所触起到的,并不是依靠色来起到的,
瓶子是能起作用,但装水的作用是通过所触来建立的。除此之外,瓶子的声音不能装水,瓶子的味道不能装水,瓶子的颜色也不能装水。
荣索班智达的智慧还是很深细,如果我们慢慢品味,里面有很多的道理。我们说“瓶子起作用”,这是一个特别模糊的概念。我们坚定地说“这是好人、那是坏人”,就像有些西方人一样认为对错非常明显,这也是不一定的,好人有坏的部分,坏人也有好的部分。
所以,这里的装水是所触在起作用,而颜色、味道、声音等做不到。
| 因此,色与所触二者不可安立为匹配法,只是不同法起到不同作用而已。
如果认为“瓶子的所触能起作用,所以是真的。瓶子的颜色不能装水,所以是假的”,这种说法不对。颜色也能起到它的作用,比如让我们产生眼识。
其实,瓶子的影像也能起作用。比如瓶子放在这里,太阳特别大,有只小虫在瓶子的影子里乘凉,这也是起到了作用。有了瓶子的影子,小虫特别幸福,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 由此可见,“瓶子起到装水的作用,瓶子的影像起不到装水的作用”这一安立,仅是随顺世间的共称而承许以“人”的实体建立起作用罢了。
你们虽然是自续派,自认为对理论很通达,但你们的这种说法,“瓶子起作用,瓶子的影像不起作用”,只是随顺世间从未学过宗派的人而已。就像我们学院开拖拉机的人、卖牛奶和酸奶的人,他们没学过宗派,这应该是他们的说法,哪像是一个学者说出来的呢?
在这里,荣索班智达用讥笑的语气调侃了自续派。如果是从未学过宗派的拖拉机司机,你问他瓶子起不起作用,“起作用。”瓶子的影像起不起作用,“不起作用。”他们很简单,只有这个认知。但作为学理论的人,起作用和不起作用不能这么模糊化,应该拿出一个比较确凿的依据。
| 既然“人”本身不成立,那么又岂能有起作用的实体呢?
既然总相的“人”——瓶子的相续,不能成立,那它的作用怎么成立呢?
| 这样建立就如同被水冲的人抓浮草一样。
你们这样建立观点,就像被水冲走的人,看到水里有一堆浮草,就拼命抓住一样。世俗中所有的法,经过观察都不成立,真去抓的话,连根都没有,怎么可能成立为有实体呢?
所以,在名言的真世俗中,瓶子的实体也不能成立。
3.破斥“在世俗中建立不需要理证”
| 对此,有人说:如果不承许胜义中有所建立,那么仅仅于世俗中,在不经观察的情况下似乎存在,如果观察,则经不起理证的推敲,因此以理证有妨害并不相违。
对此,有人说:“如果在胜义中不成立任何法,这是可以的。但在世俗中,不经过观察的话,勉勉强强可以存在,世俗的法本来就不能观察。”就像《中观庄严论》所说,未经观察的时候,可以让它存在。所以,对“瓶子能装水”不要去观察,观察后就不成立了。
世人共同承许“瓶子能装水”“烦恼在名言中存在”,这样就挺好的。不要去观察它,暂时可以让它留着,这与以理证有妨害并不相违。这种现象在世间也比比皆是,不观察时,烦恼确实存在,这样就可以了。
下面驳斥他,哪有那么简单?
| 驳:如果只是在世俗中建立不需要理证,那么虽然同样显现,但以能起作用与不能起作用的差别而安立真世俗与假世俗难道不也是理证吗?
驳斥:你们认为“不起作用的是假世俗,起作用的是真世俗”,这难道不也是一种观察吗?如果没有观察,怎么知道谁起作用、谁不起作用?
| 不管是真实中(以胜义理)建立也好,只是暂时(以世俗理)建立也好,如果连各自能建立量的理证推敲也经不起,那么单单名言又如何成立呢?
且不说以胜义理建立,只是按一般有实宗的观点,世俗当中的安立,如果连基本的理证推敲也经不起,那么这些名言有什么用呢?因为你说什么都不要观察,放在那里就可以了。
胜义中的观察,肯定经不起;但世俗当中,如果连世俗量的观察都经不起,为什么说真世俗是存在的?安立这样的名言有什么用呢?
下面讲一个比喻:
| 比如,虽然不像能摧毁敌军的大象荷担军队后还能承得起铁锤的鞭策之力,
过去印度作战时,大象的鼻子上有铁轮,军队骑在大象上,用铁锤驱赶大象去摧毁敌军。这是用胜义观察的比喻。
| 但如果像只能做耕地之事的牛荷担轭木后连藤鞭之力也承受不了,那么又如何运用所谓“能做耕地之事”的名言呢?这与山羊之力又有什么差别呢?
自续派声称“在真世俗中,瓶子有能装水的作用”,那这个能装水的作用,即使不具备大象的力量,经得起胜义中各方面的观察,至少也应该具备耕牛的力量,经得起名言中的一些观察吧。如果耕牛荷担起轭木后,连藤条的鞭打也承受不了,那就不用安立“耕牛能做耕地之事”的名言了,你可以叫它是“山羊”了。这是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
经不起胜义观察是正常的,但连世俗量都不能成立的话——你们说世俗中也不能观察,那耕牛就起不到耕牛的作用,称之为“耕牛”有什么用呢?同样的道理,观察一个法的时候,如果它在名言中也成立不了,安立这个法的存在有什么意义?
这个比喻很出名,大家要记住。
所以,一切万法的实相,应如《入中论》所云:“如石女儿自性生,真实世间俱非有,如是诸法自性生,真实世间皆悉无。”就像石女的儿子在胜义和世俗中都不能成立,一切万法在世俗和胜义中也不能成立。
论中还说,如果你认为“石女的儿子不存在,但名言中的万法存在”,那石女的儿子跟你有什么仇恨?因为名言中的万法和石女的儿子一模一样,你为什么单单说石女的儿子不存在?为什么要欺负石女的儿子?月称论师似乎有点不高兴:“石女的儿子什么时候害过你?非要说他不存在,说柱子、瓶子存在,你这个人太不公平了。”
我们观察诸法的时候,中观的有些比喻确实很好。刚才这个比喻,大家要领会一下。
| 同样,虽然经不起胜义中建立实有的理证观察,但在真世俗中不能以“法”的实体建立起作用而只是以“人”的实体建立起作用,又如何能运用“真世俗”的名言呢?
虽然不需要经得起胜义观察,但在真世俗中,你们说不能以“法”来建立起作用,只能以“人”来建立起作用,又怎么成立“真世俗中瓶子有能装水的作用”这一名言呢?
| 这与普通世间的见解有什么差别呢?持受这样离谱的见解,是非常稀有之处。
这与牧童的见解有什么差别?作为中观学者,你们说胜义中不存在,世俗中确实存在,但一点依据都没有,却还一直在坚持。太稀有了,哪有这样笨的人?
| 例如,从前出世的无量称转轮王(我乳轮王),不满足于人间的欲乐而前往三十三天。天王帝释分他一半座位,他得以与天王帝释平起平坐受用一切,可是却生起更大的贪欲,结果又堕落到赡部洲。
就像从前的我乳轮王,与帝释天平起平坐还不满足,心想:“帝释天还要分我一半座位。”他和帝释天平等享用一切受用,却产生了更大的贪心,结果福报耗尽,下堕回到南赡部洲。
| 他迷惑不解地问人们:“这个地方是谁的领地?”人们回答说:“我们从老一辈人那里听说,这个地方一开始是一位名叫无量称国王的领地。”
他往昔在人间是特别了不起的金转轮王。看到皇宫的废墟,他迷惑不解地问人们:“这个地方是哪位国王的领地?”人们回答:“我们也不知道。听老一辈说,这里刚开始有一位我乳轮王,他非常出名。”
| 他如油灯被风吹动一般死于贪欲之下。众人听到他变成如此下场,都感到非常稀有,
这时候他很伤心,就像油灯被风吹熄一样,死于贪欲之下。众人听到这个消息,得知他的下场,都感到非常稀有,异口同声编了一首民歌。
| 说道:“顶生七宝无量称,天王帝释平起坐,不曾出现胜彼者,由贪欲疾而致死,亦无较其更劣者。
大意是,这位顶生王,拥有七政宝,名叫无量称。他与帝释天王平起平坐,人间不曾出现过超胜他的国王。从好的方面来讲,这个人的福报确实大,由前世供养佛的福德而来。虽然他有这么多的财物、这么高的地位,但后来因为贪欲而死,人间再没有比他更低劣的了。
| 奇哉悲哉真稀有。”
奇哉,他很了不起,跟帝释天坐在一个法座上;他又非常可怜,拥有人间天界的一切,最后却因不满足而死。
| 同样,视诸法在胜义中灭尽一切戏论、不立任何所立,与之同时,如果执著真世俗的法相是有所取所舍的实体,这是极不切合实际的执著,真是稀有之处。
同样,你们自续派有时候说,一切万法在胜义中不成立、远离戏论,就像我乳轮王与帝释天平起平坐一样,让人感到特别稀有,很随喜你们的见解。但有时候又说,名言中有自相的法存在,就像我乳轮王因贪欲而死一样,太可悲了。
我们很多人也容易持这种见解:胜义中什么都不存在,但世俗当中真的存在。这跟我乳轮王又有什么区别呢?荣索班智达说的可能就是我们。
我经常想:胜义中真的不存在,但名言中,好像真的存在。你看我杯子里有茶,刚喝完一半,还剩一半,而且这个茶很香。我的这种想法,就跟那个故事所说的一模一样。
真是稀有!真是可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