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大乘论讲解·第28课
2021年9月16日
《入大乘论》有六品,现在正在讲第五品——大圆满品。
大圆满品不是特别好懂。所谓大圆满,实际上是圣者的行境,凡夫人以分别念去观察或修行,很难体会到真实的境界。不过通过这样的分析,大家也可以知道大圆满其实是非常非常殊胜的。
在这一品中,前面讲了大圆满的十几种不共特点,现在讲的是三十种歧障,它又分为三十个名称、十个实体、两个根本。总的来说,从世间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外续部,到内续部中阿底约嘎的部分观点,都被荣索班智达列入了歧途。
我们讲九乘次第,首先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叫外三乘;事续、行续、瑜伽续,叫内三乘;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阿底约嘎,叫密三乘。宁玛派把所有乘都归纳在这九乘之中。按照《入大乘论》的观点,在抉择究竟实相时,前八乘都是歧途,甚至阿底约嘎的部分观点也属于歧途。法王如意宝在《忠言心之明点》中说过:在浊世非常黑暗的时候,八乘的星光难以驱散黑暗,一定要以信心迎接大圆满的日光,它才能遣除黑暗。
昨天讲了事续和行续成为歧途的原因,今天继续讲瑜伽续。
四种瑜伽之歧途
| 四种瑜伽续,以内心瑜伽而相同,内在的差别是,约嘎的行为具有取舍,观想有本尊与自尊两者,
所谓瑜伽,又叫约嘎。我昨天想了一下,称大圆满为“最极瑜伽”,感觉不是那么殊胜,因为现在到处都是瑜伽馆。密法如果用“大瑜伽”“随同瑜伽”“最极瑜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世间的瑜伽。如果把大圆满称为“阿底约嘎”,听起来似乎很特别,但其实意思是一样的——瑜伽的意思是心与法性相应。
昨天说瑜伽续分为四种,这是《入大乘论》的划分方法。如果按照九乘的分法,约嘎实际上属于外续。
四种瑜伽续,在众生内心方面比较相同。内在的差别是,约嘎不像无上瑜伽,其行为还是有取舍的,比如非常重视沐浴和清洁这些行为,没有双运修法,不能直接享用五肉五甘露;此外,观想的时候,本尊与自尊这两者是分开的。所以,约嘎可以归于外续。
无上瑜伽,分为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阿底约嘎。我记得《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的密宗部分,将无上瑜伽分为父续、母续、无二续。父续是方便续,包括《大威德》《密集金刚》;母续是智慧续,包括《喜金刚》《真实续》;无二续是《大幻化网》,也有说是《时轮金刚》。你们方便的时候可以看一下。
按照《心性休息大车疏》的观点,格鲁派、萨迦派的有些修法,也属于玛哈约嘎和阿努约嘎。因为萨迦派着重修行《喜金刚》,格鲁派着重修行《密集金刚》,宁玛派也很重视大圆满,所以,藏传佛教中是有无上瑜伽的。
大家也知道,藏传佛教中格鲁派、萨迦派、噶举派、觉囊派这几个比较大的派系,其寺院里的本尊、菩萨都有双运像,比如时轮金刚、密集金刚、大威德,有忿怒本尊,也有寂静本尊,很多都有双运像。其实,只有无上瑜伽才有双运像;而无上瑜伽以下,包括事续、行续、瑜伽续都是单身像,而且他们观修时,智慧本尊和誓言本尊是分开的,如果要融入,本尊过来给你加持一下就走了,是这种观修方法。
在藏地,尤其是宁玛派有这样的说法:“如果一个人通达了《入大乘论》,就能完全明白所有密乘的修行次第和主要框架。学其他很多论典不如学一部《入大乘论》。”学了《入大乘论》,你基本就明白什么是密法了。这部论的文字看起来不多,但隐藏着许多非常深奥广大的密宗教义。
接下来我们讲无上瑜伽。首先要讲的是玛哈约嘎,也就是大瑜伽。
| 玛哈约嘎与之相反。
玛哈约嘎与约嘎相反。怎么相反呢?因为玛哈约嘎的行为没有取舍,观想本尊时有双运像,本尊与自尊无二无别,等等。所以,他们与约嘎有很大差别,见解也有差别,修行也有差别。
玛哈约嘎为什么叫“大瑜伽”呢?可能是因为玛哈约嘎比约嘎大。从玛哈约嘎开始,与外续部、显宗相反的很多道理,就“大”了起来。
| 阿努约嘎称为随同瑜伽,由于承许法界与本智无二的觉性一刹那就圆满一切见行,因此随同于阿底约嘎,
阿努约嘎称为“随同瑜伽”。它能在法界与本智无二无别的觉性中,一刹那就圆满一切见解和行为,就像“前念迷、后念觉”一样快速。而阿底约嘎——最高的大圆满,也是刹那性的,刹那就能了悟一切法的本性。因此,阿努约嘎跟阿底约嘎比较相应、比较随顺,阿努约嘎是阿底约嘎的“粉丝”——这样比喻不行,不然肯定有人批评我。(众笑)
| 远离少许勤作而没有完全确定,
阿努约嘎远离了一部分勤作,但还有一部分没有完全确定。
| 因此称为随同瑜伽。
这里只讲了玛哈约嘎、阿努约嘎,没有讲阿底约嘎。
| 密宗承许二谛无别的这些不同观点从第一事续开始至大圆满之间究竟,
密宗从事续以上,都承许二谛无别,但它与显宗有些不同:显宗表面上说二谛无别,但其实真正的二谛无别,只有密宗的见解才究竟。
密宗的见解也有一个次第:从事续开始,逐渐往上,直到阿底约嘎大圆满的窍诀部,二谛才彻底融为一体。之前讲过苦空无我、无自性、无生、平等,到了最后,才是无二——二谛真正达到无二,这并不是以世俗谛的见解来区分的。
《定解宝灯论》中说:“故以二谛各自分,不能区分续高低,然于二谛双运义,如何诚信修跟随。”这个观点非常重要。因为有个别教派认为“从外续到无上续的差异,与胜义谛没什么关系,应该按照世俗谛的见解来区分”,但麦彭仁波切否定了这种说法,他认为区别续部高低主要是根据对二谛双运的见解深浅不同。比如,事续对二谛双运的见解并没有特别诚信或通达,而行续比它好一点,瑜伽续更好一点,无上瑜伽是最好的。因为对二谛双运的认知程度不同,才有了法门之间的高低差别。
学过《定解宝灯论》的人都知道,为什么有的宗派见解高,有的宗派见解低?原因就在于他们对二谛双运的认知程度不同。到了最后,真正的二谛双运,应该像智慧老人看黑蛇的影像一样,不取不舍,这种“无二”才是达到了最高境界。
| 自尊真如与本尊真如视为自性平等也是从第一事续开始至大圆满之间究竟,随着平等见解越来越增上,不平等见解变得越来越减少。
有部、经部、唯识、中观、外三续、内三续,整体来说,这一切宗派都可以说是佛教,各有各的解脱道,但只有无上大圆满才究竟。我们随着平等的见解越来越高,不平等的见解也会越来越少。
当然,学了大圆满,不一定就真的懂了。是不是我们学大圆满的弟子很厉害,应该高高在上,而学声闻乘、中观、外续的人都很低,我们之间有很大的差距?并非如此。
得过灌顶、教授、修行之后,如果你的实有执著越来越淡,看一切法都如梦如幻,那不管你学什么宗派,见解都是最高的,因为你完全了悟了二谛无别,最终像智慧老人一样,没有任何担忧,没有任何希求——达到这种境界可以说是最高的。如果没有这样,即使你学的是最高的宗派,你的相续可能也不如声闻乘、唯识宗,因为他们的实执比你少。
| 总之,只是有实见的贪著逐渐减少而已。
这句话非常重要。修行好不好,就看你的实执是否减少了。如果没有减少,反倒一年比一年多,不管对钱财、地位、感情、事物,还不如学佛之前能看得破,那你学再高的法也只是种个善根,实际上学得并不成功。
萨绕哈巴说过:“贪执纵有芝麻许,竟引痛苦无边际。”即使只有芝麻许的一点点执著,也会给自己带来无边的痛苦。我们对任何东西的执著都是如此,哪怕特别喜欢一个茶杯,它也会给你带来各方面的痛苦。
我以前在一些书中写过我喜欢花,但后来花给我带来了很多烦恼。现在我的小院子已经变成“英雄纪念馆”了,各种花都堆在那里。扔的话,有点舍不得,有些还挺新鲜;不扔的话,一直在散发臭味……所以,只要耽著一个法,它就会带来各种痛苦,这是千真万确的。
现在有些人认为自己是大圆满的法器,“我已经学了《入大乘论》,你们学显宗的、小乘的,都不能和我相比。我的见解就像智慧老人一样。”但实际上,你真的是智慧老人吗?可能你不仅害怕蛇的影像,甚至连看都不敢看。你学的那些大法,虽然文字上懂了,但你并没有达到那种境界。这方面,每个人要观察自相续。
同时,也希望各位堪布、堪姆能够经常观察下面的道友们,看谁是真正有境界的、谁是没有境界的。当然,如果你没有他心通,可能看不清楚,俗话说“老虎的花花绿绿在外面,人的花花绿绿在里面”。但是日久见人心,慢慢就能看出来了——至少你可以通过考试,通过他平时的行为,了解一些东西。
堪布、堪姆讲课时不能只走个过场,而应观察每个人的相续,了解他的烦恼、他的智慧,这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堪布、堪姆并不高人一等,讲课也不能想来就来,想不来就不来。
现在学院里的一些堪布、堪姆,稍微有点名气,邀请他们的人很多,喜欢他们的人也很多,这时候就开始飘飘然了,平时也不管班里的情况,只是说得很好听,“今天我要去这里弘法,明天我要去那里讲课……”这样的话,班里那些求学者并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所以,你如果想带一个班,就要为下面的人着想,不管是几十人还是几百人,都要对他们负责。
当然,带班法师之间也有差别。有些法师连一点小事都管得很严,对大事又特别松,这种管理方式不对;有些法师只是埋头讲讲讲,讲完就走人,下面怎么样都不管,这样也不好。为什么有的学员特别喜欢一些法师?还是有原因的,因为有些法师非常有责任心,无论是讲解法义、词句,还是日常管理,都很有善巧方便,很重视让大家得到法的利益。
所以,无论是堪布堪姆还是辅导员,都应该静下心来想想:你坐在法座上,只是为了完成一个任务,还是真的想给大家带来利益?讲课一定要先准备好,才能讲好。讲课结束后,如果还有时间,应该尽量安排考试,观察哪些人优秀、哪些人不优秀。
其实,现在趁着人多,我们应该培养很多优秀人才。在过去,学院的人不太多,要培养出优秀人才有一定的困难,但现在情况不同了,而且这个时代还有很多方便方法,这些都要善于运用。若能这样,学着学着,有些人的智慧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提升很快,就像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说的那样,原来落后的变得平等,平等之后再超越。不像有些人,刚来时还比较好,慢慢就退下去了。
当然,你们刚当法师时也不要太积极,要留一点空间。不要像有些领导,新上任的时候,管理非常严格、认真,但是一段时间后,遇到各种阻碍,又没有解决方法,因为把所有力气都用完了,就像有些运动员,刚起跑就用上冲刺的速度,最后变得奄奄一息,什么都做不动了,“我最近身体不太好,心态一般般。好吧,你们想怎么样都可以,就自学吧,自己去听录音吧。”想了很多方法来偷懒,这样不好。如果你只是一个人,懒惰也没关系,但若涉及的人很多,因为你一个人偷懒,就会带动所有人都睡懒觉。
表面上,我对法师们好像了解不多,但实际上私下里我一直都知道大家的情况。有些堪布堪姆非常精进,这种精进不是一两天早起晚睡,而是长期使用各种方法给大家辅导——其实时间是自己挤出来的。有些法师,如果给他打分,也不是特别高,但总体还可以吧。
我们有这样一种闻思修的氛围,才能保证大家真正成为一个佛教徒。否则,光是每天念咒是不够的。当然,如果你的清净观特别好,每天都念咒语、修本尊,我也很随喜。
我常常想起阿克意洛。当我上小学时,在他的屋檐下生活了两年多。他的信心,我真的很羡慕。他晚上入睡前不停地念诵,在祈祷声中慢慢睡着;中间两三点钟他醒过来,又开始念“喇嘛钦、喇嘛钦”进行祈祷,然后又睡着;早上醒来时,第一反应就是念“喇嘛钦……”。他根本没有名气,只是一个普通的出家人。以前在我读书的那个年代,他不敢穿僧衣,穿着一个黑色的长褂。但我在他家的两年里,看到他所有时间都在念观音心咒、修上师瑜伽。
我有时候想,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晚上睡觉是伴着祈祷声入眠的,半夜起来也在祈祷,早上起床还在祈祷,一整天都是这样过的,那真的很幸福。当时,由于政策的原因,他多次被批评:“你的嘴巴为什么每天都在动?”他说:“我有麻风病,嘴一直抽搐,我也没办法。”他们听后有些害怕,不敢再靠近他。这样的修行人,即使没有闻思修行,只是每天在念咒,我也非常随喜。
不能讲得太广了,否则你们最后会跟不上,尤其是同步翻译的道友。
三十名称
| 本尊与自性平等的这种见解,在了义经藏中也有宣说,但只是提及而并没有宣说如何修行平等的方便。
关于自己和本尊自性平等的道理,在显宗经典《华严经》《如来藏经》《维摩诘经》中也有提及,与密宗的说法几乎一样,但没有宣说具体的修法。
| 比如,声闻宗也有稍稍宣说菩萨们的传记及长久行众生利而修行菩提,但是其中并没有解说如何修行菩提行的方便。
就像显宗的《贤愚经》,被《大正藏》列为小乘经典。其中佛陀因地时舍身喂虎的菩萨行为,在许多小乘寺院中都流传着,泰国某寺院门口的石板上也绘刻着这个故事。小乘也会宣讲一些菩萨的传记,以及他们利益众生的事迹。但他们并没有讲解如何修行菩萨道。
现在正在讲歧障,是依靠《金刚萨埵大虚空续》解说的。三十种歧障,接下来会一一说明。
| 前辈论师们可靠的教典中也共称“不没胜幢《大虚空续》如同空中升起太阳般,分别宣说了歧障”。
永远不会泯灭的胜幢《大虚空续》,就是《金刚萨埵大虚空续》。
前辈大德们说过:《金刚萨埵大虚空续》其实属于大圆满心部,应该是贝若扎那最早翻译的五部密续之一。此外,布玛莫扎还译了十三部心部密续。贝若扎那后来又翻译了三部密续。
| 那些歧障如围墙一样不超越那一范围。
“不超越”,是因为这些歧障已包含了大圆满的一切歧障,就像围墙一样无法逾越,可以说没有更多的了。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但也可以这样解释。总之,《大虚空续》已经讲了三十种歧障。
下面作者会引用很多教证,来源不是很清楚。从整部《入大乘论》的风格来看,这些教证应该来自《金刚萨埵大虚空续》。我最近得到了一本关于《入大乘论》教证对应的书,有藏文版和梵文版,书中说很多来源不明的教证来自《普作续》。但从字面上看,和《普作续》的风格似乎有些不同,《普作续》中充满了“菩提心……”,或者“普贤王如来我宣说”,像这样的句式比较多。再加上前面也讲了:“这些歧障是依靠《金刚萨埵大虚空续》而解说的。”
我没有时间详细核对,如果你们懂藏文,了解宁玛续部的一些内容,可以看看下面的教证是来自《金刚萨埵大虚空续》还是《普作续》。书中已经讲了《普作续》页数与《入大乘论》页数的对应,但我今天翻了半天《普作续》,也没找到。我们之前印过《普作续》,石渠的一位大德也作过注释,有两本书,但都没有电子版。其实在电脑上找比较方便,但很多藏文资料都没有录入电脑,特别是密宗续部很少,所以查起来还是比较困难。
不管怎么样,以下的教证可能出自《普作续》,也可能出自《金刚萨埵大虚空续》。如果你们找到了出处,请告诉我。当然,只有懂藏文的人才能找到,汉文里肯定没有,因为这些以前没有翻译过。
| 归纳而言,有二十三种歧途,七种障碍,共三十种。
如前所述,总共有三十种歧障。
| 其中二十三歧途:
“歧途”有二十三种,其中分为前十种、后十种,还有三种法的歧途。
| 前十种是,菩提果的三种歧途、禅定的三种歧途、法性道的四种歧途;
这是前十种。
| 第二类十种是,贪著本智大乐相的一种歧途、安住希愿边的两种歧途、圣教的三种歧途、因的一种歧途、获得等持果的三种歧途;
这是后十种。前后加起来有二十种。
| 法的三种歧途是,法中不生法、法不观待法、法不证悟法三种。总共二十三种。
这些都会在下面广讲,所以这里就不解释了。
| 七种障碍是:染污遮障菩提果自性的三种障碍、没有以瑜伽行义所摄而以烦恼束缚之疾所困的三种障碍、增损圣教所摄的一种障碍。
这是七种“障碍”。二十三种“歧途”加上七种“障碍”,就是三十种歧障。
下面进行逐一讲解。
二十三种歧途
1.前十种歧途
前十种歧途又分为三种、三种、四种。
1)菩提果的三种歧途
| 其中,菩提果的三种歧途:
第一,法性菩提心菩提果的自性,远离显现的一切法相,希求现行法性而以勤作误入歧途,
法性菩提心、菩提藏或菩提果的自性,远离显现的一切法相。如果希求一个现行的法性,以一些行为去造作,就会因为勤作而误入歧途。
根据我手中的资料,下面的每一个教证都出自《普作续》。不过,前辈大德都说是《大虚空续》,看起来《大虚空续》也特别适合。《普作续》又叫《大虚空续》吗?有这样的说法吗?要不,我们暂且用《普作续》吧。
| 如云:“无现之法性,无勤安住修,彼彼若勤作,不生真如性。”
《普作续》中说,无现的法性,最好在无勤安住中修持。如果没有安住在法性中,反而以各种方式勤作,就不会产生真正的法性。
| 因为菩提果的自性远离显现的法相,如果无所勤作,则是修行;如果想现前而勤作,那就成了歧途。
在大圆满中,勤作是很严重的过患。不仅是大圆满,汉传佛教中也是如此。赵州禅师说:“念佛一声,漱口三日。与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他说:如果我念一句“阿弥陀佛”,那连续三天我每天都要漱口,我甚至不想听到“佛”这个字。作为一个佛教徒,如果这样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但事实上,一旦他真正安住在无勤作的境界中,所有的身、语、意造作必须断除。
《上师心滴》和《空行心滴》都提到,修持大圆满正行时,要斩断身、语、意九种事,包括念诵、磕头、转绕等勤作都要放下。当然,我们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之前,还是比较适合做一些勤作的行为,不然,一开始就觉得“我做这些都不好”,把善行全部停下,恶行还在不断地做,这样可能不行。真正达到这种境界的话,无论善恶,一切勤作都会消失。
这个道理,大家一定要注意,否则会有危险。学禅宗是这样,学大圆满也是这样。有些人听到法性时,如果不能与这种境界相应,就很容易变成狂禅或断空,这是特别可怕的!
| 第二,菩提果不随他改变,众生以业役使抉择而成为歧途,
认为业因果不空,也是一种歧途。
| 如云:“等同一切法,说业所抉择,若随业所转,无有自然智。”
《普作续》中说,如果认为所有一切法都是业力决定的——就像现在很多人,遇到什么都说“这是你的业力现前”,生病也是业力现前;部门做饭很难吃,厨师不说自己厨艺不好,而说“这是你的业力现前”,把所有问题都推到业力的头上。
如果认为业力真实存在,“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这个人就生不起自然智慧。以后若有人说:“这是你的业力现前。”你就反驳他:“哦,你这么说的话,就生不起自然智慧了。”(众笑)
| 不管现行种种分别如何显现,但菩提果的自性法相是无别平等的,只是众生由迷乱遍计善业恶业而已。
不管业力如何显现,其实在菩提果或菩提藏的自性中,善恶都是空性的、平等的。只不过众生因为迷乱,而把善业和恶业一直执为实有。
| 这种道理与《毗卢遮那幻化网续》中所说“有情无知痴,分别网成愚,彼等则遍计,善恶之二蕴。此法自性净,无垢如虚空,有情识增故,是业种种理”一致。
《幻化网续》,分为《文殊幻化网续》《金刚萨埵幻化网续》《毗卢遮那幻化网续》等八种——我现在记不全了,年轻时都能背下来,但现在基本上忘光了。
刚才的道理,在《毗卢遮那幻化网续》中也有同样的说法:有情由于无知愚痴,陷入分别罗网而变得愚昧,一直遍计执著善和恶这两种蕴。其实,善恶的自性是清净无染的,如虚空一般,但众生依靠不断增加的分别念,在世间上呈现出业的种种显现。正如小乘论典所说:“形形色色世间界,皆由众生业所生。”与这个道理是一致的。
| 如此,在现行的当时,是自然本智自现,并不是其他。
做任何事情时,无论是行善法还是造恶业,当下都是自然本智的自现,并不是其他。即使妓女、屠夫正在做恶事,他们的自然本智也不增不减。
| 如果业成立实体,那么自然本智就成了不成立,比如,旋火轮自明,假设旋火轮的法相自明成立个实体,那么火烬的自性光明就根本不成立。
之前讲的旋火轮也是这个意思:如果旋火轮成立了,火烬的自性光明就不能成立;如果旋火轮不成立,火烬的自性光明就能成立。同样,如果业因果的自性成立,那么自然本智就不成立。
《维摩诘经》中记载,佛陀让优婆离去给维摩诘探病。优婆离说:“我不敢去。为什么呢?往昔有两个比丘破戒,来询问我如何忏悔。我说:‘你们破戒太严重了,肯定会下地狱。’正在这个时候,维摩诘居士走过来说:‘闭嘴,别这么说!所谓的业力,不存在于外、内、中……’然后维摩诘居士让两个比丘观罪业自性清净,最后他们都证果了。”
所以,无论善业、恶业,如果业的实体成立,自然本智就不成立。但这是不可能的。《维摩诘经》里讲得很清楚,旋火轮的比喻也讲得很清楚——今天上午,一位堪布专门来我家,跟我探讨荣索班智达旋火轮的比喻。我这几天刚好在讲,所以解释得还不错,他以为我的智慧很厉害。其实不管是什么法,正在讲的时候都比较熟悉,两三天的热度还是有的,但过了一段时间,就不知道会怎么样了。
有些人学习非常扎实,不管是公案还是教证,以前学过的东西一直不忘,记得特别清楚,这确实很重要。不知道各班有没有这种人?如果有,堪布、堪姆也应该赞叹一下,不要对优劣好坏都一视同仁。毕竟他们现在还是凡夫,稍微鼓励一下也有必要。
| 第三,菩提果非以因缘成就,想以因缘成就菩提而勤作,结果成为歧途,
刚才主要是从业的角度讲的,这里是从因缘的角度讲的,反体略有不同,但意思大致相同。
| 如云:“因缘如金刚,无生故无灭,本来菩提果,勤作不行性。”
本来因缘是无常的,但这里说因缘如金刚般,无生无灭,本有的菩提果也没有任何勤作。
| 就是说“显现为因缘的法相如同金刚般是无别的法相,无有生灭,无有以因缘勤作动摇之处”。
意思是,显现为因缘的法相,像金刚一样无有分别,没有生,没有灭,也没有任何因缘的勤作、动摇。
2)禅定的三种歧途
| 禅定的三种歧途:
第一,大功德之禅定,也就是以“禅定无所思,不思修如法,分别念生智”等性藏中不遮破一切现行福德,一切不清净业也自寂灭,
这个教证也出自《普作续》。禅定本身无所思,其中“无所思”指所取方面没有所思维的,“不思”指能取方面不思维,在这样如法的修行中,就能生起本来的自然智慧。
在大悲与空性无二无别的平等境界中,其实不需要特意遮破一切福德,也不需要特意遮止一切不清净的业——它自然就会寂灭。
| 就是大功德之禅定。
一般来说,如果你大圆满修得好,就不会堕入两边。比如,对于一个法座,有人说“别坐这么高,不行不行,我会不好意思”,这是一种戏论;有人说“我特别喜欢高座,要去坐一坐”,这也是一种戏论。人到了一定的境界,就不会特别在意各种事情,不像世间人有特别强的戏论。
| 如果没有证悟此理而想以净化烦恼、真实成就功德的意乐安住于禅定处,就会被取舍之疾所束缚。
因为无有取舍,所以不用特意去做福德,不用特意去遮止恶业,不用特意去寂灭烦恼——当然,这是因为达到了这种境界,并不是有些人那种冷漠麻木。
如果你想净化烦恼、获得禅定,然后特意去造作,就被取舍的病所束缚了,这样会入于歧途。
| 如果不观待思维与修行勤作而安住于无改的境界中,那么分别念本身就成了光明本智。
最好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以前也说过“显现即解脱”,显现的当下就已经解脱了,所以无论怎样都很随缘。
有些人的境界比较好,虽然不一定达到大圆满的最高境界,但不管接触到谁,他的心态都很放松。一些老修行人也经常私下分析:“你看这个人放松了没有?他的闻思好像越来越紧绷,这样不行。”“这个人特别执著,绝对不行。他虽然讲得好,但修得不好,一遇到事情就特别较真。真正修行好的人,以前可能特别执著、斤斤计较,后来就很放松自在了。”
虽然《定解宝灯论》里说,三界众生都放松这么久了,不需要再劝他们放松。但大圆满的放松与之不同,当你的见解、修行、行为等方面提升了,放松是非常重要的——这里的“放松”是指不用特意去思维、去修行,分别念本身就是自然本智。
| 第二,细微之歧途,取名为细微之门,如云:“心离寻觅道,静处执远离,思择修分别。”
《普作续》中说,心远离了所寻觅的道,然后在寂静的地方,将这种远离执为解脱。如果这样思择,其实就是在修分别念。
| 所谓的细微一词,涉及两种意义,在此也如是类推运用,以染污而细微,是指无有对境而执为对境,将心远离对境视为解脱道,身体远离愦闹视为解脱道,如果用心详细思择,那么就是修行分别念本身了。
带有“细微”的染污,是指将没有对境执为对境。《入行论》中说:“身心若寂静,散乱即不生。”修禅定时要远离散乱的对境,但如果认为远离色声香味等对境就是解脱,这就是在修分别念。
《般若经》中说,如果你一直闭关禅修,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这种傲慢也是歧途。我们有些人就是这样,“我是博士生,我是研究生,我是五论毕业生,我是法师,我是某部门负责人”,每个人都有一种“我是……”,这就是歧途。还有些人是“我闭关一年了”“我闭关一百天了”“我的心远离了散乱,身体远离了愦闹”,如果这样想,也是一种歧途——虽然不是粗大的烦恼,但也是一种细微的傲慢。
以前华智仁波切在山洞里,见到一个闭关的修行人。修行人问他:“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说:“我从后面来,到对面去。”
修行人又问:“你叫什么名字?”他回答:“我叫无作瑜伽士——没什么事做的瑜伽士。”
修行人很神气地说:“我在这里闭关了二十多年,正在修安忍波罗蜜。”仁波切皱皱眉头,对他说:“虽然是很好,但我听说你是一个大骗子,骗了很多信众。”
修行人气得跳起来,对华智仁波切说:“你说什么?我骗了谁,你必须给我说清楚。你是不是故意来干扰我闭关修行?真是个贱种人。”
华智仁波切心平气和地说:“朋友,不要这么生气。你不是说修了二十年的安忍吗?这么大的嗔心,是你自己的吗?”
由此可见,一些闭关的人很容易生起增上慢。现在也有很多人,稍微有一点优势,比如有钱、漂亮,就觉得自己了不起,连走路的姿势都不一样了。
| 细微结合甚深一词,
也可以说是一种甚深细微的歧途。具体是什么呢?
| 修行无分别的教典中说“若修无分别,心不贪著所依,不缘于任何对境,就是修无分别”,
其实,在修无分别的过程中,一不注意就会染上过失。
| 承许获得无有三过的本性,
像执著明、乐、无念,就是我们修禅定的过失。如果没有这些过失,就是真正的无分别。
| 实际上这是有细微的取舍部分,这般欲求心离有实、相状之道而寻求身体远离愦闹,如果用智慧详细思择,则只是修分别念本身而已,
如果你在安住的时候,虽然不执著明乐无念这些境界,但你认为自己处于静虑的本性中,身体远离了愦闹,心远离了分别。这个时候,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还是有一种细微的分别念在打扰你。
| 虽然后面这种观点是大圆满的歧途,但被认定为共同乘的所取。
后面这种甚深细微的观点,虽然是大圆满的歧途,但在显宗的共同乘中,它是可以接受的。
| 第三,因果之歧途,
正如我刚才所说,这几个歧途是从不同的反体安立的。
| 如云:“命名因与果,遣除善与恶,名出此世间,取舍生喜胜。”将因果法、善恶业视为于真实义中存在,而厌离世间轮回的痛苦,想要出离这个痛苦的世间而达到解脱的干地,安住于取舍之喜乐。这基本上是小乘行持的。
因果法也好,善恶业也好,如果将其视为真实存在,就会厌离轮回的痛苦,想要出离这个痛苦的世间,达到解脱的彼岸,安住于取舍的喜乐中。这是大多数声闻的观点。
本论所讲的观点,有些是密宗的,有些是显宗的,但它没有一一分析哪个歧途属于哪个宗派。实际上,歧途的实体只有十个,这十个实体分别涉及三十种歧途。
一般来说,声闻和世间人都认为:“善恶因果是存在的,轮回痛苦是存在的,解脱彼岸是存在的,所以我必须谨慎取舍因果。”像这样对取舍因果有喜乐心,也是大圆满的一种歧途。
学《入大乘论》的时候,有时会觉得不知道该怎么做,好像不修也不行,因为我们是修行人;修的话,有这个歧途、那个歧途,天天都在歧途中,感觉有点无所适从。
其实也没关系。这里抉择的是究竟见解,肯定有很多歧途。但我们还没有达到这么高的境界,暂时处于散乱的状态,有这么多歧途也是合理的。然而,如果明明是歧途,我们却认为它永远正确,那就不对了。我们讲显宗法时也说过,过了河,就不需要船了,如果上岸后还背着船,这是一种愚痴的行为。
所以,大家在学这部论时,一定要分析某句话是在什么背景下说的?什么时候是歧途、什么时候不是歧途?这个很重要。现在我们还没有达到更高的境界,取舍因果、修出离心、修菩提心是没有问题的。正如《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圣者的贪执很细微,要么是烦恼障,要么是所知障,一切执著都是这些,但在此之前,对凡夫人来说,只要路没有走偏就可以。每个人都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 所谓的“遣除善与恶”,就是要遮止善恶二者。诸位声闻与缘觉修行遮止业寿,为了遮止寿而修行灭业;为了灭业而修行遮止烦恼;
如果修善断恶,就会在轮回中不断投生。但声闻、缘觉到了一定境界时,不愿意在轮回中流转了,希望寂灭很长时间,所以他们就会遮止业寿——《俱舍论》中经常提到“业寿”,即依靠业力而产生的寿命。
声闻、缘觉为了获得寂灭,想了很多办法。
| 如果遮止了烦恼,就出离了唯是苦蕴的这个世间而到达涅槃的干地。因此说“取舍生喜胜”。
他们承认的涅槃、寂灭果位或灭尽定,就是这样的。
刚才《普作续》中说“遣除善与恶,名出此世间”,他们遣除了善和恶,才得到阿罗汉果位,得到出世间的寂灭果位。这样的取舍,让他们心生欢喜,认为它极其殊胜。虽然这种取舍也是执著,但会引导他们获得解脱,因此说“取舍生喜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