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大乘论讲解·第27课
2021年9月15日
昨天我有点累,但今天感觉好多了。也许是“春困秋乏”吧,现在正是换季的时候,人的四大有时会感到疲倦、困乏。也可能和我一直在吃西药有关,但不吃又不行,多年来一直都离不开它。所以,讲课有时有点力气,有时好像没力气,暂时没办法。我们不要太相信这个五蕴的假合,也不要太执著它,它能配合我们多少天都可以,有这样的心态比较好一点。
7.以如是三十歧障逾越歧途与障碍
| 现在由此向下以数目的意义宣说逾越心之险境至无有勤作任运安住的方便。
前面是以数目的意义宣说,这里也是以数目的意义宣说。宣说什么呢?逾越心的险境,一直到无有勤作任运安住的方便。
昨天最后一个明点,叫做“任运安住明点”,最终达到了无有任何勤作、自然本性显露的境界。在大圆满中,让本有的自性光明现前,这是最重要的。我们在本性上并不是非要断除一个实有的东西,或者非要修一个勤作的法,这不符合大圆满的本来教义。
| 其中所说的“以三十歧障逾越歧途与障碍”,
下面将阐述二十三种歧途、七种障碍,共有三十种歧障。通过宣说这些障碍,让我们不要误入歧途。
其实,歧途也是一种障碍,但因为某种必要,所以把歧途和障碍分开来讲。
| 一般共称有三十名称、十实体、二根本。
这三十种歧障,有三十种名称、十种实体。这些归纳而言,有两个根本:歧途和障碍。
| 二根本是指歧途与障碍。
歧途和障碍,在《入大乘论》中分别论述,但意思是一个。
| 障碍就是能障碍大菩提,
这里的“障碍”,指的是能障碍大菩提,对获得佛果起障碍。主要侧重于直接障碍或根本障碍。
其实,歧途也是障碍,但它并不是直接障碍。
| 如此不勤奋修行它。
这句话有点难懂,不过藏文中是这样的。就是说,不勤奋地修行大菩提,这就是障碍。
| 它们是指什么呢?
不勤修大菩提的,到底有哪些呢?
| 障碍是指世间、声闻、缘觉。
世间人不会发菩提心,声闻、缘觉暂时还没有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就不可能成就大菩提,所以,这三种人是大菩提的障碍。
接下来,讲第二个根本中的“歧途”。上面略说时,歧途在前面、障碍在后面;下面细分时,歧途在后面、障碍在前面。荣索班智达的造论方式就像聊天,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这与《六祖坛经》有些相似。《六祖坛经》中,很多不是学术性的名词、科判,不是特别严谨地一环扣一环。过去的大德们讲《入大乘论》时,说荣索班智达的造论风格就像一位老人在悠闲地聊天,不是以严格的学术方式来讲的,而是从他的智慧中,随时流露出一些特殊的境界、特殊的术语、特殊的内容结构,是这样一部论典。
所以,我们在学习《入大乘论》时,如果不了解整个论题,就很难解释清楚。自学的时候,有时讲这个,有时讲那个,内容框架有点像国王的宝库,一会儿是金子,一会儿是银子,一会儿是玛瑙,一会儿是砗磲,一会儿是珊瑚,一会儿是琥珀……各种珠宝没有次第地摆放着,并不是整整齐齐堆在一起。
当然,总体上也有一些分类,但与俱舍、因明等其他论典相比,在科判、内容的逻辑性上,还是有些不同。
| 歧途有共同与特殊两种。其中,共同歧途是指离开内心的瑜伽而误入歧途。
歧途有共同、特殊两种。
所谓的共同歧途,是指离开内心的瑜伽,从而误入歧途。这句话非常重要,下面也会讲“离开真如瑜伽”,这里讲“离开内心的瑜伽”。无论是显宗、密宗,很多歧途都是因为离开了内心的瑜伽。我们认识心的本性,主要是认识内心的瑜伽,如果离开了它,就叫误入歧途。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切修法都是正确的。那为什么说除了阿底约嘎的最高境界之外,其他的全部是歧途呢?根据《黑蛇总义》的说法,即使是玛哈约嘎、阿努约嘎,也仍然存有恐惧之心,还没有达到大圆满那种没有希忧的境界。
所以,明白这个道理很关键。不然,好像所有人都误入歧途了,那还修什么?
| 它有显宗、事续、行续的歧途。
共同歧途有哪些?一个是显宗的歧途,包括有部、经部、唯识、中观自续派的观点;另一个是密宗的歧途,包括事续、行续的观点。这些全部是歧途。你看大圆满好厉害哦!
| 特殊歧途:一种瑜伽续分为约嘎(即瑜伽)、玛哈约嘎(大瑜伽)、阿努约嘎(随同瑜伽)与阿底约嘎(最极瑜伽)四种,
其实,“约嘎”在藏语和汉语中都是瑜伽的意思。现在很多汉语词典用“约嘎”。
特殊歧途分为四种,也就是约嘎(瑜伽)、玛哈约嘎(大瑜伽)、阿努约嘎(随类瑜伽)、阿底约嘎(最极瑜伽)。这四个都是歧途。
为什么说阿底约嘎也是歧途呢?因为阿底约嘎分为心部、界部、窍诀部。按照窍诀部的观点,界部以下都属于歧途。所以,阿底约嘎中也有歧途。
荣索班智达在本论中的个别观点,有些大德认为属于心部。如果按照窍诀部的观点,他的心部也是歧途,只是他还没有发现而已。(众笑)
| 因此它们下者就成了上者的歧途,结果有十实体。
十个实体是这样分的:首先,歧障分为两个根本,即障碍和歧途。其中,“障碍”有三个,“歧途”中共同歧途有三个、特殊歧途有四个,总共十个实体。
| “三十名称”是指,四种瑜伽每一种都有六种共同歧障,四六二十四。
四种约嘎——约嘎、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阿底约嘎,每一种都有六种共同歧障,总共二十四种。
| 特殊歧途共有六种,即阿底约嘎有三种,阿努约嘎有两种,玛哈约嘎有一种,加起来总共三十种。
这里只是简单介绍,下面开始广说。
广说十实体
一、障碍
1.世间者
| 其中,世间者就不必说了。
前面讲了,障碍有三种。其中的“世间者”就不用说了,他们肯定不会发菩提心,没有真正的见解,不会修行,也没有如理如法的行为,每天不过是为了温饱、名声、快乐,心态和动物没什么差别。从解脱的角度来看,他们无所谓障碍不障碍,没有发菩提心就不会有菩提的障碍。就像《入行论》所说,他们连梦中也没想过“我要发菩提心”“我要利益众生”“我要证悟佛果”,每天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只想着怎么玩、怎么混日子,这样活着就可以了。
2.声闻
第二种人“声闻”,他们的见修行果也是障碍。
| 声闻乘行人,虽然安住于见修四谛的意义,
大家都知道,声闻乘的见解是人无我空性,修行以四谛为主——要了知苦谛,要断除苦谛的根源集谛,要通过道谛现前灭谛。这就是围绕四圣谛的见解和修行。
| 守护戒律的根本——四他胜等别解脱戒,
声闻乘守护的戒律是,包括居士以上,都要断除杀盗淫妄四个他胜罪。在此基础上,根据一切有部的观点,有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三戒、比丘尼三百六十戒。至于大众部,也有不同的学处。
| 直至出离三界,
最后证得阿罗汉果。
以上是声闻乘的见、修、行、果。为什么把这些安立为障碍呢?
| 但由于远离了真如瑜伽而离开总的瑜伽误入歧途,
因为声闻乘远离了真如瑜伽,真如瑜伽有四种——自尊真如、本尊真如、持诵真如、等持真如。他们并没有真正认识本尊,也没有认识清净的一切法,所以内心离开了总的瑜伽,从而误入歧途。像有部和经部,根本没办法断除实执,根据《黑蛇总义》的观点,我们也能知道他们的见解和修行如何。用无上瑜伽来衡量,他们在总的瑜伽修行上有些不足。这是一个。
| 被勤作之疾困住,因此离开大圆满而误入歧途。
另一个是,他们一直有勤作。学过《法界宝藏论》《直指心性》等大圆满法的人都知道,阿赖耶与法身、智慧与心是不一样的。声闻乘的做法还是属于阿赖耶和心的层面,实际上是不离勤作的。因此,他们离开大圆满而误入歧途。
声闻乘之所以是障碍,就是以上两个原因。
| 这也是因为(他们)说为了最终成佛,所以是歧途。
佛经中说,声闻最终也要成佛。在《妙法莲华经》中,舍利子最初以为自己与佛的境界一样,但最后他发现自己的证悟无法与佛陀相提并论。佛陀也告诉他,声闻的证悟果位就像化城,并不是最究竟的解脱。后来,他重新发起了菩提心。
这些声闻最后需要成佛,所以说声闻乘是歧途。
| 由于不发大菩提心,因此是障碍。
由于声闻没有发菩提心,因此是障碍。由于有障碍,因此,声闻暂时无法证得圆满佛果。
我们也是一样,成天吃喝玩乐,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烦恼,从来不发菩提心,每天睡懒觉,想成佛就更难了。声闻那么精进,上夜下夜不睡觉,行持十二头陀行,证悟人无我,这样都不能成就菩提,我们整天处于浑浑噩噩中,就更不用说了。
| 一般来说,所有歧途都是障碍。
从广义上讲,下面所说的二十三个歧途也是障碍——那些见解对菩提肯定有障碍。
3.缘觉
缘觉乘的见、修、行、果也是障碍。
| 缘觉乘行人安住于见修缘起法,守持与声闻一致的戒律事,因此出离三界也是如此。
缘觉乘的见解是人无我和部分法无我;修行的是十二缘起,有顺式修法和逆式修法;行为是守持与声闻一致的别解脱戒,包括四根本戒,以及其他支分戒,他们的沙门戒律与声闻完全一样;最后的果是出离三界。
出离三界之后,因为缘觉也远离了真如瑜伽,对总的瑜伽误入歧途,特别是被勤作之病所困扰,对大圆满没办法进入。从大圆满来讲,缘觉乘也是一种障碍。
我们学了《入大乘论》以后,可能就看不起其他了,认为显宗的声闻乘、缘觉乘、唯识宗、中观自续派都是障碍。有些人对此接受不了,但也没办法。因为这里并不是引用教证来论述,完全是以理证来推断的。你不承认的话,也可以看出你的见解如何。
《定解宝灯论》中说,为了断除显宗对空性的执著,密宗宣说了大乐智慧。由此可见,密宗确实比显宗更为超胜。显宗的见解以伺察、观察来安立,而密宗“本来是佛”的见解依靠窍诀来现前,让我们认识本来面目,在这种境界中一直安住,从而现前无勤的果位。有这样的差别。
二、歧途
1.显宗
| 大乘显宗行人,发大菩提心后具足见修与戒律而行持六度或十度,分别安住于二谛的见解,
大乘显宗,包括唯识宗和中观宗,他们首先要发菩提心;见解是人无我、法无我的空性见;然后不断修行,具足大乘菩萨戒;行持从布施到智慧的六波罗蜜,或者加上力、愿、方便、智慧,共有十波罗蜜;分别安住于世俗谛和胜义谛的见解。
| 以别解脱戒作为基础,
大乘显宗以断除杀盗淫妄等别解脱戒作为戒律的基础。如同建造一栋大厦,上层需要以下层为基础,才能进行完善和优化。
| 守护不共的四他胜、
愿菩提心有八种他胜罪(根本罪),行菩提心根据《菩萨地论》的观点,有四种他胜罪:一、以贪心自赞毁他;二、以悭吝心不布施财物和正法;三、以嗔恨心损害众生,且不愿接受别人的忏悔;四、以愚昧心舍弃释迦牟尼佛的正法,自己独创一些虚假的法,宣扬“我的教法对众生如何如何有利”。
| 恶作所摄的菩萨戒,
小罪称为恶作罪。大乘菩萨戒中,恶作罪有四十六种。
大乘修行人要断除不共的他胜罪和恶作罪。
| 依于三宝与众生修行大菩提,
无论我们修的是小乘、大乘,依止三宝、恭敬三宝、修行三宝,谁都不能放弃。
| 主要是以大悲心利益众生的身体力行而修持大菩提。
尤其是大乘,最根本的就是以大悲心利益一切众生。不只要这样发心,更要付诸于实际行动。从这个层面来看,大乘佛教确实非常非常伟大,见修行果各方面都非常了不起,这就是大乘显宗的特点。
| 但由于离开了真如瑜伽而离开总的瑜伽误入歧途,
但显宗终究还是有很多不足,它也远离了真如瑜伽。总的来说,显宗的很多修法,理论上非常好,尤其是中观特别好。但是如何在实践中培养菩提心、如何饶益众生,好多窍诀讲得不够透彻,到底怎么观自己的心,显宗说得不是那么清楚。一些特别了义的经典,如《华严经》中的“五毒为五智”,只是提出这个观点,实际上并没有特别详细地解释。
因此,显宗也离开了总的瑜伽而误入歧途。
| 因现行勤作而离开大圆满,误入歧途。
在这里,整个显宗是一种歧途。接下来讲密宗。密宗中,尤其是外密,也是一种歧途。
2.事续
| 密宗,依靠三宝与众生修行菩提,
密宗是什么呢?也是依靠三宝与众生修行菩提,这方面与显宗没什么区别。学密宗并不是不修三宝、不修菩提心。现在很多人认为:“我是学密的,不用修菩提心。”“我是学密的,不用皈依三宝。”这种说法肯定不合理,不管是外密还是内密,都要依靠三宝和众生来修菩提。
| 但主要是令明咒本尊与密咒本尊欢喜,
密法非常重视本尊,通过供养、祈祷、念咒,让本尊生欢喜心。现在也一样,无论中国还是日本,在外续密宗兴盛的地方,修行者都会念咒语、观等持,这样的修法比较多。
| 顺便行持众生利。
一般来说,密宗以修本尊为主,利益众生则是顺便。他们首先专注于自己的成就,成就之后才去利益众生。
这是整个外续部的总说。
| 事续的见修是,安住于菩提心与三真如,而令明咒本尊与密咒本尊欢喜。
“菩提心”就是显宗中利益众生的菩提心,这个不能舍弃;通过“三真如”让本尊欢喜,下面会讲。
这是事续的见解和修行。他们的行为是什么呢?
| 戒律事,依靠别解脱戒与菩萨戒而守持学处五事,
这是事续的戒律。
为什么叫事续呢?他们的见解主要是空性和观本尊,但行为上做的事情比较多,所以称为事续。有些大德是这样解释的。
他们的行为是,依靠别解脱戒、菩萨戒,守持学处五事——戒杀、戒盗、戒淫、戒妄、戒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居士五戒。
有人说学密宗不需要守戒,这是不对的。杀盗淫妄是根本烦恼,一切显宗、密宗都需要断除。如果你是真正的成就者,那可以直接行持,就像无上瑜伽一样。但前提是,你要看看自己是否达到了这个境界。
| 断除所断的四根本堕罪,
刚才讲了,至少要守持别解脱戒和菩萨戒中的居士五戒,断除杀、盗、淫、妄、酒。在此基础上,还要断除四根本堕罪,即以贪心、嗔心、痴心、吝啬心所犯的菩萨戒的四种堕罪。
| 守持所取的(信仰三宝、信解大乘、恭敬上师与道友等)十三根本誓言及诸多支分誓言,修行大菩提。
十三条根本誓言,在《三戒论释》中有描述。有些不是特别好懂,所以我在这里简单说一下:1.对三宝有信心;2.对密宗有信心;3.对大乘有信心;4.恭敬上师和道友;5.不应该用嗔恨心对待世间和出世间的诸多天尊;6.经常供养本尊;7.不赞叹其他论典;8.不舍弃新来的客人,对他们经常照顾;9.对众生不舍慈心;10.精勤利益众生;11.经常精进念诵咒语;12.护持誓言;13.对非法器不泄露秘密;14.护持自相续的证悟。此外,还有八条支分誓言。通过如是守护誓言,修行大菩提。
《三戒论释》中,我记得事续有十四根本戒,行续有十四根本戒,瑜伽续也有十四根本戒。然而,对于十四根本戒的每一条来说,内部有些戒条的守护方式不同。概括来说,密宗共有十四根本戒。
荣索班智达在这里讲的是,事续有十三条根本戒。当然,可以把诚信三宝和诚信密宗合为一条,因为密宗包括在法宝中了,这样就是十三条根本戒。因此,根本戒的具体分类有所不同。
我们应该想一想这里所说的根本戒。就像前几天的“白文殊修法”,它的灌顶属于事续,但它的修行属于无上瑜伽——昨天发的麦彭仁波切所造的《白文殊阿字修法仪轨》中,在观修时,也是一刹那间将自己观想为白文殊。所以,它的灌顶方式比较特殊。根据事续,其灌顶只有一个宝瓶灌顶(水灌顶)、一个冠冕灌顶(飘带或佛冠灌顶)。依靠这两个灌顶成熟自相续后,再讲真如。真如,其实就是胜义谛的法界本尊、世俗谛的显现清净本尊,依靠这两者来修智慧本尊。
荣索班智达说,显宗虽然有唯识宗、中观宗,但它们都基于声闻宗的见解和行为。同样,所有密宗,包括无上瑜伽,都是以事续为基础的。事续非常重要,所以在这里进行了广说。
| 这些戒律事是指密宗戒,
学《三戒论》很重要,课程里有没有?(身边人回:有。)每个人都学吗?(身边人回:都要学。)最好是学啊,学了之后就知道我们要守什么样的出家戒、居士戒、菩萨戒,包括得灌顶后的密乘戒。《三戒论》含摄了显宗的别解脱戒和菩萨戒,以及密宗戒等一切戒律,所以特别重要。
我翻译的《三戒论释》,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其实,明朗大译师的《三戒论大疏》在藏地非常有名,但翻译起来需要很长时间,所以没办法。1989年,我到丹巴的一个寺院安居,当时就学了这个注释,也有这个传承。在过去,每年都有其他大德宣讲明朗大师的《三戒论大疏》。有时候我觉得这些论典确实好,但又要翻译又要传讲的话,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可能没办法。
此外,第二世敦珠法王也有一部《三戒论》的注释。我记得书中非常广泛地讲解了十四条根本戒,不知道它是否有英文版,有的话,你们也可以参考。对于我们常说的密宗十四条根本戒,第二世敦珠法王的注释特别容易理解。
《三戒论》的内容,包括今天讲到的事续十四戒或十三戒,大家都要看,都要思维,不能文字上过一遍就可以了。你们对三宝有信心吗?对大乘有信心吗?是否尊重每一位上师、每一位道友?是否常常以嗔心侮辱天尊?诸如此类的内容,大家都要对照一下自己,这样,自己的戒律和行为就能清净。如果戒律和行为清净,就可以依靠密宗的本尊获得加持。因为戒律是一个人的基本行为规范,如果没有戒律,恐怕很难得到主尊的加持和摄受。就像一个人进入大学后,如果大学里的所有纪律都不遵守,那老师不一定会给你好好讲课。所以,如果我们进入了密乘,密乘有密乘的戒律;若进入菩萨乘,菩萨乘有菩萨乘的戒律。只有在这样的行为规范下,才能获得真正的真如、智慧。
| 依靠这所有基础,
无上瑜伽也是依靠这个基础。
| 能守护瑜伽续中所说的特殊戒,
如果事续、行续的戒律守得好,无上瑜伽的戒律也能守得很好。就像我之前讲的,如果别解脱戒守得好,菩萨戒也能守得很好。
| 并且也能守护应守的所有共同戒。共同戒中,所应守的能守护、所应摄的能摄集,因此这是所依的基础。
这里稍微有点难懂。意思是,其中那些应守的共同戒,比如声闻乘的别解脱戒,他们该守持的都能守持,该摄持的都已经摄持了。这是一切戒律的基础,这个基础是他们的所依。
密宗见修基础——菩提心与三真如
| 菩提心与三真如,是密宗所有见修的基础。
刚才讲,事续主要是以菩提心和三真如为基础。因此,菩提心和三真如是一切密宗修行的基础。
| 因为略摄了无余所知,
所有其他密宗知识都包含在这里面了。
| 对于所有密宗瑜伽行者都尤为重要,因此稍加解说。
荣索班智达说,你们别打瞌睡,我再给你们好好讲一下。
以前我在汉地一家医院住院时,听曲恰堪布讲《入大乘论》的磁带。他有时会大声地喊:“荣索啊荣索,这些人都不听话,怎么办哪?”“荣索啊荣索,你看这些人每天都在忙着世间八法,现在该怎么办哪?”好像荣索班智达正在旁边听着一样。
下面来讲讲菩提心。
| 菩提心,在此是指生起智慧、大悲所摄的心。
菩提心,包括缘佛果的智慧、缘众生的大悲,又叫空性大悲藏。密宗的任何教义中,都不能离开智慧和慈悲所摄的菩提心。
| 三真如,是指自尊真如、本尊真如与持诵真如。
三真如加上等持真如,也就是四种真如瑜伽。“等持”是禅定的意思。
| 自尊真如,是指如实汇集轮回法的自性;
1.自尊真如:实际上是我们的五蕴,或者就是我们自己,它摄集不清净轮回的蕴界处。下面也会讲到,关于自尊真如的定位,有三种不同宗派的观点。
| 本尊真如,是指如实汇集涅槃法的法相;
2.本尊真如:事续认为,最清净的涅槃、最清净的成就、佛陀的坛城叫本尊真如。比如,观音菩萨就叫本尊真如,我们凡夫人叫自尊真如。
要想得到观音菩萨的加持、得到观音菩萨的果位,我们该怎么办呢?
| 持诵真如,是指汇集修行其方便的法相。
3.持诵真如:要想得到观音菩萨的加持、果位,通过持诵真如,念咒语“嗡玛呢巴美吽、嗡玛呢巴美吽……”就可以获得。
《大圆满心性休息·三处三善引导文》中讲事续时,专门有一个四臂观音的修法:自己观成普通人,在面前观想一尊观音菩萨,然后一心一意祈祷。通过观音菩萨身、语、意的加持,我们获得与清净的观音菩萨一样的果位。这是一个非常殊胜的修法。
我在想,我们似乎都在听无上瑜伽的法,但大多数人的分别念是:“本尊观音菩萨在那里,我在这里,他最好使劲加持我,我就得到了殊胜果位。”许多人很难将本尊与自己融为一体,所以他们的见解与事续比较相应。
之前因为有些人没得过密宗灌顶,所以我讲《心性休息》时,讲到密法部分就没有讲下去。这次大家都得到了很多灌顶,如果堪布、堪姆有时间,过一段时间,在闭关之前,可以传一些事续、行续的简单修法。如果无上瑜伽的修法实在修不上去,可以观想金刚萨埵、观音菩萨在你面前,然后念诵心咒拼命忏悔,拼命想获得加持。这也是非常殊胜的修法。
《心性休息》中讲的是七字真言“嗡玛呢巴美吽舍”,有一个“舍”字。现在大家在自己面前观想四臂观音,一起念108遍观音心咒:“嗡玛呢巴美吽、嗡玛呢巴美吽……”
这就是修本尊真如。通过持诵真如,让自尊真如与本尊真如融为一体,这也叫相应。
声闻宗、唯识宗、中观宗承许的自尊真如
| 所谓的自尊,是指没有以心分析的五蕴之意义,
本尊有两种:世俗显现的本尊、胜义清净的本尊。“世俗显现的本尊”,是指最后观想本尊融入自己,自己获得本尊的果位;“胜义清净的本尊”,实际上是本尊真如。
自尊真如,是指没有以心分析的五蕴假合。根据声闻宗、唯识宗、中观宗的观点,最清净的实相,实际上称为自尊真如,也就是“我”的真如、“我”的根本意义。无论是声闻宗、唯识宗、中观宗,他们承认的最究竟的心的本来面目,就是此处所说的自尊真如。
| 它的真如以三门而有三种:
“三门”,是指三种观点——类似于门派的“门”,不是身口意三门。
接下来,荣索班智达又回到以前,反反复复讲声闻、唯识的观点。这个我们比较熟悉,不需要特别详细地讲解。但是在这里,连接词非常重要。
那么,我们的自尊真如是什么呢?
| 根据声闻宗的观点,五蕴这个聚合,以外道假立的我、我所、常、断等遍计而空,不应损减蕴界处的法相总法不存在,这就称为自尊真如。
1.声闻乘:五蕴这个聚合,以外道假立的遍计法而空,在我和我所皆空之中,总法也不存在,这就是无我的空性。自尊真如的实相,就是两个极微——无分刹那和无分微尘,因为它是万法的究竟实相。
| 根据唯识宗的观点,五蕴这个聚合的真如,不仅以我与我所而空,而且以声闻抉择的所取能取而空,心与心所唯自证,它既不是任何法的所取,也不是任何法的能取,这就是它的真如。
2.唯识宗:他们承认什么呢?二取空的圆成实心识。这是唯识宗的自尊真如。
| 如果不为所取能取的分别所染,那么与佛陀无有差别;如果被二取染污,则与佛有别。
唯识宗是这样承认的。
| 根据中观宗的观点,蕴这个聚合的真如,唯识宗所抉择的“胜义中有无分别智慧”也是空性,
3.中观宗:唯识宗承认的蕴这个聚合的真如,实际上也不合理,因为圆成实也是空性。
| 完全寂灭一切戏论,这就称为它的真如。
分析以上三种不同宗派的观点,他们认为所谓的“我”,显现上分别以五蕴来空、以二取来空、以戏论来空,最后真正的本体是这样的自尊真如。
本尊真如、持诵真如
| 以上三真如无论哪一种,都是承许本尊真如加持,观修誓言勇识,将智慧勇识观在前方,通过持诵而得到殊胜成就。
不管是声闻宗、唯识宗、中观宗,都承许本尊真如赐予自己加持。加持时,将观音菩萨等智慧本尊观想在自己前方。自己是誓言本尊,有时观为庸俗的身体,有时也观成一个本尊。通过持诵咒语,而获得悉地。
| 本尊由于能饶益与超胜而称为本尊,就是佛陀。
为什么叫本尊呢?因为他能利益众生,能饶益我们,而且他超凡入圣,超胜于我们凡夫人的境界,所以叫本尊。这里也可以称为佛或菩萨。
| 它的真如摄为八法六尊,
一般来说,事续有八种法、六种本尊。
| 其中八法是指:清净法界、无分别智慧、无二等持、有分别智慧以及四种显现色之差别,共八种。
“有分别智慧”,主要是指后得的妙观察智。“无分别智慧”是指入定的无分别智。
| 四种显现色之差别,是指显现声、显现名、显现色、显现手印。
“显现声”,是指一切声音变成咒语;“显现名”,是指一切名相是诸佛菩萨的标帜,比如宝剑、莲花;“显现色”,是指所有的文字相;“显现手印”,是指圣尊的手印或身体。
所谓“六尊”,是指事续中的六种本尊。元朝时翻译的《佛说坏相金刚陀罗尼经》中,讲过这六尊:“空性文字声音色,手印相等是为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空性本尊、文字本尊、声音本尊、色相本尊、手印本尊、标帜本尊。事续也讲这六种本尊,但与这里的表述不同。
《佛说坏相金刚陀罗尼经》,早年的译本是《金刚摧碎陀罗尼》,它是事续中一个特别有代表性的续部。其他续部中还提过事续的六种部,其中,出世间三部是如来部、莲花部、金刚部,世间三部是有财部、夜叉部、余凡间部。这些我们平常修得不多,所以不一定特别熟悉。
| 本尊加持,是指证悟本尊的清净法性与自尊的不清净法性二者自性无有差别。
自己的不清净与本尊的清净,通过修行,证悟其自性无二无别。
| 如此修行,本尊的清净智慧自证及自尊不清净的心识自证二者也同样无二无别,了知显现为本尊的殊胜身语与显现自尊不殊胜的身语也是如此,依靠它而转变成本尊、观想成本尊,通过观修它而成就本尊,因此命名为本尊加持。
“本尊加持”,就是通过这样的观想,自己最终变成本尊,本尊真正融入自己的相续。
通常而言,修持事续要经过十六世才能成就。
遣除“修本尊真如是修遍计法”的邪见
| 对于这样的意义,有些人诽谤说:“如果观修文字、手印与尊身等,那么,这些只是对治的意义,是在修遍计法。”
“文字”代表语,“手印”代表意,“尊身”代表身,也就是是本尊的身语意。
对方认为:“你们观修本尊的文字、手印、身相,这些只是对治的意义。就像我们修不净观,只是对治的方便而已。实际上,再怎么观想,自我哪有清净的?把自己观成本尊是在修遍计法。”
就像《定解宝灯论》中说,一个装满不净粪的瓶子,再怎么观想它非常清净,它也不可能真的清净。同样,对方认为,“我”本来不清净,将其观成清净也没有什么用。
下面进行回答:
| 这是在积累非常严重的业。思维自尊真如本性成立,思维本尊真如是遍计法,
这种说法会造下非常严重的罪业。如果认为“我的本性是不清净的、是存在的;本尊真如就像修不净观一样是遍计法、是不存在的”,这种见解特别可怕。
| 这就像愚者佩带装饰品时把假宝珠作为装饰的核心而将如意宝珠只作为陪衬的装饰一样。
如果是这样装饰,舍本逐末,大家都觉得太可笑、太愚痴。同样,“我”本来是清净的,如果不懂这一点,还祈请本尊融入自己,那完全违背了密宗的观点。
关于这些道理,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定解宝灯论》,论中有许多关于显密见修行果的殊胜密钥。明白这些道理之后,你就知道密宗讲的是什么、显宗讲的是什么。其实这些非常重要。
| 本尊真如,所有密宗之理无不摄集其中,
此处所讲的本尊真如,不仅在事续中有,所有密宗的道理都摄集在这个清净本尊中了,只是看我们如何理解而已。
这几个真如,在荣索班智达所著的《窍诀见鬘论释》中讲得比较多。今年5月,我基本翻译完了这本书,但确实有些难懂,因为荣索班智达的表达方式非常特殊。尤其在讲事续、行续时,更加令人困惑,感觉就像置身于一座茂密的森林中,不知道该怎么走。在这本书中,对这些真如讲得特别广。
| 于此,只是摄收方式、加行方式、见解方式不同而已,
摄收方式:在修行结束后进行摄收时,外密的做法通常是将本尊送回清净刹土;而无上瑜伽则是将本尊与自己融为一体。
加行方式:在迎请本尊融入时,外密的做法是请本尊安住在自己的心间,然后离开时直接送走;而无上瑜伽的安住方式与之不同,因为本来自己就是本尊,外在显现的本尊与自己无二无别。
实际上,在观修本尊时,外密和无上瑜伽都要观想誓言本尊和智慧本尊。不同之处在于,无上瑜伽认为自己与本尊无别,只是自己没有认识到而已,所以需要借助其他因缘来迎请本尊再次融入自己的身体;而外密对此没有如此深刻的认知。
见解方式:二者在见解上也存在一些差异。在外密中,本尊与自己的关系是君臣、主仆、兄弟、朋友;在无上瑜伽中,二者犹如水融入水,完全是一体的。
| 恐繁不述。
只是这些地方不同,此外就不多说了——最好不要再说了,我们都累了。(众笑)
事续、行续成为歧途的原因
| 如是所说的事续,是以外在之事宜与所作而离开总的瑜伽误入歧途,以现行勤作而离大圆满,误入歧途。
这是事续。
| 行续也以不舍所作而与事续同理。
事续和行续,就像声闻乘和缘觉乘,最终都会误入歧途。因为他们仍然有一些勤作,并且以不舍所作而离开了总的瑜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