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大乘论讲解·第26课
2021年9月14日
《入大乘论》,大家学得比较紧张。我看到在座的道友秋天都很精进,白天不休息,晚上不睡觉,但春天和冬天却比较懒散,尤其是冬天。不过,大家也算可以,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在听堪布、堪姆和其他法师的课,最近早上、白天、晚上都很精进,睡眠时间比较少,有些人的精神都不太好了。
大家应该想到佛法的难得。现在我们可能有点充实——听的法很多,学的法很多,但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吗?每个人也应该思维无常。
无论你在哪里,求大乘佛法的因缘可能会越来越少。如果没有机会闻法、修法,最好能做到修行自理,总靠别人是靠不住的。即使你在这里只待了三四年,也应该掌握根本的修行方法。当然,如果你有六年、十年的学习时间,修行的基础是可以打下来的。有些人待了十年、二十年,但如果现在还没有进步,时间再长也没什么用。
每个人最好经常关注自己在闻思修行上花的时间。有些人就算没有因缘住在这里,但也可以听法,依靠现代科技并不是没有办法。否则,就算你在这里住了十年、二十年,但如果自相续越来越差劲,除了种下一些善根外,不一定有特别大的利益。对此大家一定要注意。
我个人经常观修无常,随时随地都在观。哪怕有一天我真的要离开,除了有些书没有写完、有些翻译没有完成,其他也没有什么遗憾。这样的人生算是可以了,一直不间断地传法几十年,虽然自己修行不好,但还是很努力。
所以,大家也应该从大、小两个方面,对自己的人生有个规划。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盲目,看看自己现在的岁数,如果还能活二十年,你对来世的解脱有没有把握?今生能不能证悟?有没有断除障碍的境界?即使没有境界,你是否认真地修过佛法?先要观察自相续,然后为人生制定一个方向。如果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计划,做什么事都不会成功。作为一名出家人或居士,至少要对自己的人生和修行有一个计划。
遣除怀疑
| 有些人会这么想:如果自然本智存在,那么为何不断除障碍呢?
很多人心里会想、口里会问:“如果我们每个众生都有这么好的自然本智——如来藏,为什么烦恼障、所知障等这些障碍不会被遣除?就像太阳已经存在了,却不能驱散黑暗,这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历史上也有这种现象。有些人认为一切都是空性,自然本智不可能具足;有些人怀疑这种自然本智能不能遣除无明,如果不能遣除,那就不是智慧。但实际上,如果你懂得第二转法轮和第三转法轮的教义,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
智悲光尊者有一句教言,我刚来的时候很喜欢,大意是:如来第二转法轮的三解脱门、第三转法轮的各别自证智慧,也就是本体空性和自性光明的智慧,这两者无二无别,住于众生相续的如来藏中,这称为大圆满。前一两年,我在藏微博上也发过自己背的这些教证。
以上是对方的问题,下面进行回答。
| 不要这么想。比如,在人们的眼前,显现有黑暗需要遣除,也需要观待它的对治——光明的力量。如果获得了夜狐之眼,那么就通达了无有断除黑暗的实体,
回答:不要这么认为。比如说,夜晚的黑暗,我们依靠手电筒、路灯这种光明可以遣除。但如果获得了夜狐、猫、狗的眼睛,晚上就不用手电筒这些了,它们眼前没有可遣除的黑暗。
现在通过药物配方或其他技术,或许人们也可以获得夜狐眼睛的功能,在晚上不用手电筒,去任何地方都没有什么困难。
| 虚空自性光明,
“虚空”指的是空间。这个空间的自性光明,没有被黑暗遮障。
| 光明有所依的大种,
按照《俱舍论》的观点,微尘分为暗尘和明尘,光明是一种微尘,黑暗也是一种微尘。
| 因此,了知有实体也起不到遣除黑暗的作用。
刚才讲“虚空自性光明”时,提到了空间没有被黑暗遮障,有光明。这光明虽然有实体,但却无法起到遣除黑暗的作用。为什么呢?因为在自性光明面前,黑暗是不存在的,就像夜狐眼前只有光明、没有黑暗一样。既然本身没有黑暗,就没必要遣除它,也起不到遣除的作用。如果没有黑暗却还要遣除,就有石女的儿子也会出现的过患。
实际上,本性中没有什么障碍要遣除。刚才对方问:“你既然有自然本智,为什么不遣除障碍呢?”我们在这里回答:对于人类来说,黑暗是需要遣除的,但对夜狐来说,黑暗不需要遣除。同样,对于凡夫人来说,无明遮障需要遣除,但对于圣者来说,无论是佛还是菩萨,在他们面前都没有任何障碍需要遣除。为什么呢?他们拥有如同夜狐之眼般的智慧眼,黑暗无明在他们面前无法成立。
下面讲这个比喻所对应的意义。
| 同样,获得无垢法眼时,了知染污与非染污的无明无有实体,那就领会了心自性光明,那时,无分别的本智并不相应障碍,
就像夜狐的眼睛不会与黑暗共存一样,当获得佛菩萨的无垢法眼时,无分别智慧不会与障碍共存。他们完全了知烦恼障所摄的染污无明、所知障所摄的非染污无明都没有实体。那个时候,他们现见了心的自性光明,这种自性光明与障碍不会共存。
| 虽然见到明觉的法相有实体,但依靠它起不到遣除障碍的作用。
前面也提过,空间存在光明,但这种光明并不能遣除黑暗,因为根本不存在黑暗。同样,自然本智或者佛菩萨的智慧觉性,虽然有一种实体,但障碍在它面前不能成立。
如果障碍能够成立,这种光明智慧也能起到遣除障碍的作用;但障碍本身并不成立,那么能遣除它的智慧也不成立。
| 为此,迷乱的心受的行境中显现任何相,都得不到实体。
无论是迷乱的心,还是迷乱的受,在这种行境中显现的任何相,其实都得不到实体。
如《入中论》中说:“此中犹如已觉位,乃至未觉三皆有,如已觉后三非有,痴睡尽后亦如是。”当你没醒来时,三者都有;醒来后,三者都没有。同样,从无明的梦中醒来也是如此。“有实体”是在迷乱梦中的显现,实际上是得不到的。
| 所以,断不断除障碍的名言,是凡夫的行境,不是智者的行境。
“我们要断除烦恼障、所知障”——这种断不断除的概念,是凡夫人的行境,而智者或圣者没有。
很多人经常说“我要断障、修行”,但境界高的人没有这种观念。这只是凡夫的愚痴想法。
| 《般若摄颂》中所说“知迷众如兽入网,智者如禽游虚空”的意义也是如此。
迷乱的众生其实很可怜,他们执著色声香味触等五境为实有,为了追寻这些,在轮回中始终无法解脱。就像鹿、獐子等野兽,为了获取食物而落入网中,最后没有自由,也无法逃脱。
世上很多人也是如此,要么落入实执之网,要么落入感情之网,要么落入金钱之网,要么落入生活之网,虽然他们很想解脱,但在业力没有穷尽之前,暂时也无计可施。而看破这一切的智者,就像鸟儿在空中飞翔,没有任何阻碍,非常快乐。
现在很多人没有自由,已经落入网中了,很可怜。而有些智者不管在行为、见解、生活上,都有完全的、没有阻碍的自由,就像鸟儿在空中飞翔,生活中没有任何事能够阻碍他。没有阻碍的时候,修行也是很快乐的。
正如前面所说,我们学任何法时,一定要以包容的智慧来行持。《入中论》也讲过“智者了达空性义”,智者了达空性,愚者不但不了达,反而被各种事物所束缚,非常可怜。这里讲的意思也是如此。
5.一切法以五大之自性视为正等觉
| 如是逐句略说了大圆满的意义后,现在通过数目来宣说:
接下来讲的五大、六明点、三十歧障,都是有数字的。之前的没有数字,是直接讲大圆满的殊胜性,下面通过数字来宣说。
我讲的这些课,希望大家不要以任何方式传播。最近有人在这样做,可能是藏族喇嘛,也可能是其他人,我们正在网上查。因为这部法是密法、是大圆满,有些喇嘛是不懂还是为了增加粉丝,故意把这些内容传出去。这样一来,一方面他会受到护法神的惩罚,另一方面,大圆满如果变得特别世俗,这对自他都没有利益。
所以,我一开始就告诉大家,除了学院内部人员之外,如果有人通过手机或平台进行传播,一旦被发现,我们一定会要求他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
我们现在这样传法,是为了满足在座各位的意愿。但这里的个别喇嘛、觉姆,为了自己的某些私利,经常录下来发到网上,也可以看出他的目的是什么。我希望从现在开始,最好停止这些行为,否则,我们会有办法解决的,每个人都应该清楚。
| 所谓的“一切法以五大之自性视为正等觉”,
这一句略说很关键,大家应该明白大圆满中提到的这些意思。
| “一切法”是指不混杂与普皆圆满的法,其中,“不混杂”是指显现种种;“普皆圆满”是指自性不二。
名言中的一切法与胜义中的一切法,虽然显现各不相同,但其自性不二,都是显空无别。
万法在名言中显现各种各样,在胜义中一无所有,这就是“种种显现自性灭”,一切法的自性是无二的。我们经常说的“万事万物”,其本性实际上就是显空无二、缘起性空。
| “五大之自性”是指现前正等觉之大、大本性正等觉之大、法界正等觉之大、定是正等觉之大、一切之一切无有正等觉之大。
“五大”的大,并不是世间的“大”,全部是正等觉的“大”。万事万物不离这五个大正等觉,哪五个大正等觉呢?
1.“现前正等觉”,是指我们本有的自然本智,也是佛的意思。
2.“大本性正等觉”,主要讲的是自然本智。
3.“法界正等觉”,指无二无别,远离能取所取。
4.“定是正等觉”,指远离一切怀疑的本性。
5.“一切之一切无有正等觉”,指本来都是佛,远离一切勤作。
下面将逐一讲解。
什么是“正等觉”?梵语叫布达,藏语叫桑吉,汉语叫佛,也就是能根除一切障碍,圆满一切智慧。
| “现前”一词是指现量或现前;“大本性”是指驾驭一切;
五个正等觉中的第一个叫“现前正等觉”,第二个叫“大本性正等觉”,所以,这里稍微解释了一下“现前”和“大本性”。
| “法界”是指远离一切相状;“定是”是指无有怀疑;“无有正等觉”是指超越名言。
这分别对应第三个“法界正等觉”、第四个“定是正等觉”、第五个“一切之一切无有正等觉”。
这五个法中都有一个“正等觉”,这些词汇已经解释完了。
| 所谓的“大”,是指能胜伏小,因此称为大;
荣索班智达的注释,有时会逐字逐句解释,比如“大自性正等觉”中的“大”怎么讲,“自性”怎么讲……印度很多论师都喜欢对每一个字做解释。
“大”有两种解释方法:一种是观待小而称大,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大,比如大人、大房子;还有一种是,连所谓的大都不存在,这才是真正的大,比如大圆满的大。
有些人傲慢很大,脾气很大,架子也很大,但这是不是大圆满的境界呢?不一定。
| 另一种解释,以广大的智慧胜伏所有下乘有相状垢染的智慧,因此称为大。
如前所述,声闻缘觉的智慧与唯识宗的智慧比,有大小之别;唯识宗的智慧与中观自续派的智慧比,有大小之别;中观自续派的智慧与密宗行者的智慧比,也有大小之别。所以,观待下下的话,上上的智慧被称为“大”。
| 如果本性中有大小的智慧,那就不堪为大真如,它远离大小的所缘。
接下来我们讲,所谓的大小都不应该有。如果本性中有一个大,那就不是真正的大。最终,大圆满也没有大。
或许有人会问:“大圆满怎么没有大呢?”其实,你认为的大,不一定是大。比如有些领导自以为很大,但其实他没有那么大,心很狭窄;有些上师摆出“我很伟大”的架势,觉得“我的眷属很多,别人给我的供养也很多,所以我应该很大”,但他也不一定大;有些弟子声称“我是某某上师的亲传弟子,我应该很大”,不断在别人面前炫耀,其实这种人也不大。
真正的大,要拥有深层次的修养。真正的大人物,不会做很多小人的事。从表面上看,大小有时候难以区分,人们也许觉得大人物在做小事,但实际上,他们做的小事具有长远意义,可能比一些所谓的大事更有广度、更有深度。
而小人物的所作所为,就算暂时让大家觉得他很了不起,但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我知道曾经有一位堪布,他的徒弟经常发微博,一段时间内,师徒俩特别红。我当时就跟别人说:“不知道这个上师会怎么样,但弟子肯定不会红太久,因为他的行为大家都看得很清楚。”果然,持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的热度就消退了。
其实,无论是依止上师,还是弘法利生,大多数人一开始都觉得很容易,但事实并非如此,这只能说明他没有人生经验。有些发心人员也是这样,起初日日夜夜特别拼命,但不到两天就坚持不下去了。所以,一开始激情满满的人,通常不会走得太远。
我们的生活如此,修行亦如此。有些人刚开始特别精进,但过了一段时间,他可能就变成最差的。有些修养很深的人,一开始搞不懂他在做什么,但其实他做的很多事情都非常有意义。因此,有些人自己的所作所为、弘法利生的所作所为,让人根本看不清是大是小。
我们作为修行人、作为修大圆满的人,不要自以为很大,“我修的法很大”“我的法脉很大”“我的上师很大”……但你是不是真的大也不知道。如果你远离了一切执著,不摆架子,别人自然会看出你有多大,也会说“这个人还是很好”“这个人应该很有智慧,就像空中的鸟儿一样自在”。如果你被各种事情所束缚,修行、世间的很多事情不一定能成办。
当我第一次在法王座下听《入大乘论》时,很喜欢《大鹏续》的这个教证,觉得它特别棒,但现在忘得一干二净了,去年翻译时也没有那么强烈的感觉。《大鹏续》是像大鹏在空中飞一样,没有任何阻碍,这里也会讲大圆满最重要的见解。
| 如《大鹏续》中云:“广哉大哉之大法,说为诸小之对治,大中平等所缘分,远离小大诸所缘。”
既广又大的大法,是许多小法的对治。这当中,大也好、中也好、小也好,其实不是最究竟的,应该远离一切小和大的所缘。
| 以五大所胜伏的五种对境是,劣见、断见、有实见、怀疑、勤作修行,
以“现前正等觉”断除劣见,以“大本性正等觉”断除断见,以“大法界正等觉”断除有实见,以“定是正等觉”断除怀疑,以“一切之一切无有正等觉”断除勤作修行。
| 由于能胜伏这一切,故称为大。
正因为能断除劣见、断见、常见、有实见等一切邪见,所以称为“大”。
这里有很多关于“大”的概念。我们通常认为“大就是这样”,但事实上不一定如此。
| 以“现前正等觉”胜伏劣见即是如此,
这里并没有全部解释五个大正等觉,只是先简单解释一下“现前正等觉”。怎么解释的呢?
| 一切下乘承许需要断除障碍、显现转依之后现前成佛,
下乘都认为,必须要遣除遮障,显现转依,之后才能成佛。
该对他们说什么呢?
| 但实际上,无有断除所断之法,无有转依所转依之法,无有获得所现前之法,唯以现量当下现前成佛,所以胜伏劣见并成为它的对治,
这叫以“现前正等觉”胜伏劣见。劣见是什么呢?
下乘认为障碍需要彻底断除,五识需要转为五种智慧,最终才能成佛。但在大圆满看来,这一切都了不可得,没有要断除的障碍,没有要转依的法,也没有要获得的智慧,唯有当下认识心的本性,就是现前成佛。
| 毁坏取舍之心,因此称为大。
“大”是这样理解的。
| 所有其余内容也依此类推。
五个大正等觉中,只讲了一个,其余的在这里没有详细讲,但可以依此类推。
| 驾驭一切,是指自在觉性王,菩提藏不观待他法。
“大本性正等觉”是指驾驭一切。当你认识心的本性时,就叫觉性王。
法王如意宝在《直指心性注疏》中也说过:证悟时有三种教言。其中一个是,当你证悟时,就像国王已经登基,所有人都不敢反抗,同样,认识觉性时,一切识聚都不得不服从它。
这种觉性,并不观待其他法。
| 其余三者容易理解。
第一个“现前正等觉”已经讲完了。第二个“大本性正等觉”是驾驭一切,也就是说,当你的觉性王已经持见地时,所有识聚必须服从它。其他三个容易理解。
| 这五大,是以五种差别宣说大圆满一个意义,
这五大,分开时有五个特征,概括起来就是一个意思。在一种意义上,有不同的反体,就像因明的推理一样。
| 第一是指立誓,
“现前正等觉”,现量见到了如来的本面,这是一种立誓,也是一种认识觉性。
| 其后二者是它的法相,
后面两个——“大本性正等觉”和“大法界正等觉”,是当你现前如来正等觉时的法相。
| 第四是它的因,
“定是正等觉”,是推理的因。
| 第五是决定彼等。
“一切之一切无有正等觉”,是最终断定它的果位。
《入大乘论》中讲大圆满时,可能有些人在坐另一架“飞机”。之前是坐法相的“飞机”,而现在是一会儿说有、一会儿说没有,在本来面目前,具体怎么样认识法相。尤其是刚刚接触大圆满、连加行都没修完的人,根本不知道今天在讲什么。但是,你们应该会逐渐明白的。
今天讨论的五大,也就是正等觉有五个方面的大,已经讲了一部分,下面还有一点。
| 若问:现量正等觉的法相如何复成佛?
一切菩提藏之自性不观待他而自现自然本智,这个本智是超越一切相状、远离一切言说的法相。
自然本智也是如此,它可以说是不可思议。这是第一个大和第二个大的内容。
| 为什么呢?因为它的自性就是它,
第二、三个大是它的法相,第四个大是它的因。因为它的自性就是正等觉,正等觉和心的自性没有差别。
| 也是宣说所谓的佛陀,也是无有过患的一个功德,无有所安住或安住这样的法相,
这里所谓的佛陀,并不是一个完全清净、没有任何过患的法在安住着,他没有所安住、能安住的法相。
| 远离了所谓“一切之一切正等觉”或者“不成佛”的单单名言,
这里没有成佛、不成佛的说法。如果说“不成佛”,是从实相角度讲的;如果说“成佛”,是如梦如幻的现相角度讲的。否则,有人会想:“大圆满到底在讲什么?一会儿说有,一会儿说没有。”
其实不只是大圆满,中观宗也是一样。大家都认为中观比较好懂,但《中观二谛论》《中观庄严论》《中观根本慧论》中也是如此,“有”和“无”还是要分清楚。
不管是如来藏,还是佛陀,有时说“有”,是侧重于现相,包括阿赖耶、补特伽罗、因果;有时说“无”,是侧重于实相,比如一切相都不存在,这个不要说大圆满,就连中观也承认。只不过小乘承认两种极微、唯识宗承认远离二取的心识,他们没有远离一切名言、思维、相状,而中观的自续派、应成派,在胜义中不承认任何一个法。
学习的时候,大家不必害怕大圆满一会儿说有、一会儿说没有,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比如瓶子,在现相中是存在的,任何一个物理学家都这么认为,但如果将其慢慢剖析为微尘,那瓶子有没有一个实体呢?任何物理学家都不敢承认存在实有的东西。
所以,且不说大圆满,就是世间人,也知道本质与现象不一致。现象有虚幻的部分,本质相对比较固定,但如果再进一步分析,最后本质也不存在。对此,大家不用大惊小怪,觉得“什么都没有的话,会不会变成空无”,没有必要这样想。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更难的是缘起空性、光明如来藏的道理,这些更需要去了解。
| 超越一切现行的勤作之境,因此就是宣说了“决定无有勤作”的这个意义。
以上讲了五大,下面讲六明点:
6.以六大明点自性视为正等觉
远离一切戏论,被称为明点。以前很多人经常遇到“明点”,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在不同的经论中,明点有不同的含义,这里主要从远离戏论的角度来阐述。
六大明点是什么呢?
| 法性明点、法界明点、
前两个是从没有染污的角度讲的。这是基。
| 清净法界明点、大本智明点、普贤明点、
中间三个是讲道无改造,依靠道也没办法改变。这是道。
| 任运安住明点。
最后一个是果。“任运”,是密宗的不共术语,虽然《宝性论》也讲任运,但它是密宗中最重要的一个词。显宗中,除了《宝性论》,一般不会有这个词;即使有,也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意思。
| 其中,“法性”是指无有变化,“明点”是指离戏之义,比如阳焰的法相,不但只是以水而空,而且也是以淡蓝、动摇而空。
阳焰的法相,不仅仅是以水而空,而且还以淡蓝色、动摇等这些法而空。
| 这个空性,不管是显现阳焰产生也好,还是显现泯灭也好,空性均没有变成其他法相,
空性没有任何变化。
| 也没有以有实法之戏论所摄持。
这是针对阳焰来讲的。我们可以知道,阳焰没有以任何有实法来摄受,也不是一个单空。
| 同样,诸法的法相,正如上面讲窍诀时宣说的一样,从(声闻宗承许的)空性无我至(大圆满承许的)无二之间,
正如前面讲窍诀时所提到的,声闻乘承认“空性无我”、唯识宗承认“无自性”、中观宗承认“无生”、密宗承认“等性”、大圆满承认“无二”。这五种不同的见解,在大圆满的见解“无二”中都可以包括。不像声闻乘,只有“空性无我”,其他的“无自性”“无生”“等性”“无二”都没有。
| 种种法本身的自性没有变异,没有以相状戏论所摄持,也不是遣除、舍弃相状,相状本身的本性就是这样,因此称为“法性明点”。
第一个“法性明点”,在这里解释得比较清楚。法性有不动摇的意思。
| 它堪为佛陀诸法之源,因此是“法界明点”。
这是第二个明点。法性明点是一切法的本基、本性,所以堪为一切佛法的根源,这叫“法界明点”。
刚才我也说了,这两个没有任何染污,在基道果中以基为主。
| 一切垢染原本清净,因此是“法界清净明点”。
这是第三个明点。法界本来没有垢染,即使有一些客尘,它依然是清净的,这叫“法界清净明点”。
| 它本身自性光明,自然本智自现,因此是“大本智明点”。
第四个“大本智明点”,是指这样的心识本身自性光明,自然本智自现。这是从智慧角度讲的。
| 从中普贤游舞庄严不灭,因此是“普贤明点”。
第五个“普贤明点”,指一切都是普贤佛父佛母双运、显空无二的境界。
在学习《法界宝藏论》的时候,我讲过很多次。当时,大家学到“一切都是游舞”时,感觉很开心,似乎所有烦恼都消失了,但下课后,不知道烦恼从哪里又来了。一般来说,学大圆满等比较高深的法时,至少可以在课堂上暂时融入这种境界,这是很舒服的。但接下来遇到一些事情,自己的“普贤如来游舞”慢慢又变成了另一种状态。
| 这样的意义不观待重新经行、净化,本来任运自成,因此是“任运安住明点”。
最后是第六个明点。
| 前两者不被众生的迷乱所染污,
这是“法性明点”“法界明点”。
| 中间三者不以对治的方便而改造,
“清净法界明点”“大本智明点”“普贤明点”,都不需要依靠对治的方便来改造,是本身具足的。
| 最后一种决定超越勤作。
“任运安住明点”决定超越勤作。
| 这些“大”与“明点”,也是宣说菩提心之自性、菩提心之殊胜性、断除菩提心之歧障、菩提心之安住方便,也是指远离勤作与逾越心之险境。
今天就讲到这里。下面的内容与三十种歧障相关,可能比较多。
以上讲了五大、六明点。五大侧重于大圆满的自性清净,六明点是讲如何了知它的自性清净。五大是数目之一,六明点是无别之一。
根据《普作续》的观点,上述五大、六明点是非常重要的。在其他心滴法门中,包括心部、界部、窍诀部,这种提法比较少见。
这次我以大圆满的方式宣讲,可能有些人不是特别懂,但是没关系,正如嘎绕多吉所说:大圆满是闻解脱,即使你不懂,耳朵全部听完也有非常大的功德和利益。即使这辈子不能完全明白,毕竟你以前学得不多,但是通过串习,下辈子也应该会懂的。
接下来会讲修行中的障碍。这个时候,大家不要认为“一切都无有造作,积资净障是没有意义的”,千万不能这么想。这部论讲的是最究竟的道理,在这种境界面前,肯定连取舍都没有。就像在物理学家眼中,根本不认为一切是真实的,任何法都可以剖析为分子、电子、电子核、夸克……同样,我们正在分析的,也是最细微的部分,而不是粗大的部分。
昨天也讲了,大圆满看起来讲得粗粗大大,实际上抉择得很细致。而其他教派看起来讲得很细微,但抉择的仍然不离二取。
今天讲的五大、六明点,其实所涉及的境界非常细微,超越我们的想象。虽然我们现在没办法理解,不得不在外面“漂”,但随着我们智慧的增长、戏论的减弱,自然本智慢慢会显露它的本来面目,到时候你就会明白了。
所以,不要怕自己听不懂。不过,我确实有些地方讲得不好。有时候讲得还可以,但今天我有点迷迷糊糊,也许和听众有点关系。讲者讲得好不好,取决于下面人的精神状态。今天没有看到你们特别专注,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许是这几天课程堆得比较多吧。不管怎么样,我们大家都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