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大乘论讲解·第25课
2021年9月13日
《入大乘论》今天开始讲大圆满。
不过,这里讲的大圆满,和我们平时学的窍诀部的大圆满,在表达上有一点点差别。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它和以前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的表述不太一样,但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前面也讲过,荣索班智达遵循了印度的造论方式,语言风格比较特殊。所以,我翻译的时候不得不保留作者自己的风格。其实大家应该发现了,荣索班智达《入大乘论》的风格,与月称论师的《显句论》很像,都比较难懂,表达方式比较特别。其实,全知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的表达也各有风格。所以,我们在学习论典的时候,了解作者出生的时代背景是非常重要的,不同时代的作者有不同的风格。
这些古代大德,尤其是印藏两地的大德,在表达方式上经常缺少主语。虽然我可以在我的译文中加上,但这似乎会失去原有的味道。在现代汉语中,如果主语是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句子中必须加“我们”“你们”等代词,这样会让读者一目了然。但是从翻译的角度来说,增加一些以前没有的词,会有一定的挑战。现在有些人为了让读者看得懂,就在翻译中拼命地加很多词。我个人而言,宁愿读起来不是很流畅,也不愿意随意添加。
实际上,汉语中的一些文言文,比如《论语》,如果用白话解释的话,也需要补充很多字,否则,要么没有主语,要么没有谓语,要么没有状语,要么没有介词,字面意思不是很好理解。当然,如果你想给别人讲,可以随意添加。但翻译时还是要尽量尊重作者原文,只有在有特殊需要的时候,才可以偶尔加几个介词和助词。否则,加多了就失去了作者原有的风格。
翻译一本书的话,不仅要尽可能让现代人理解,还要考虑作者的表达风格,尽量尊重原文,这样才能被后人认可,难度相当大。如果我不考虑作者而直接加,文句通顺应该没有问题,毕竟我的表达能力没那么差,通过加加减减,让一句话变得流畅应该不难。但这是不是作者的原意呢?因为添加必定有变化,句子是变流畅了,但这是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吗?这是难以判断的。所以我翻译的时候,还是尽量尊重原文。大家在理解的时候,结合作者的时代也很重要。
下面讲第五品。我先从字面上解释一下,这样你们就基本明白作者在讲什么了。
以四种法趋入大圆满
| 现在应当趋入大圆满法理。尽所有宣说大圆满的一切教典,概括而言,摄为四种意义,
大圆满的所有教典,加起来有640万法要。这些可以概括为四种意义,或是四种法:
| 即宣说菩提心之自性、宣说菩提心之殊胜性、宣说菩提心之歧障、宣说菩提心之安住方便。
在这四种法中,“宣说菩提心之自性”和“宣说菩提心之安住方便”,表示无别之“一”;“宣说菩提心之殊胜性”和“宣说菩提心之歧障”,表示数目之“一”。可以与前面的道理相呼应。
这四种法基本包含了本品的全部内容。事实上,所有的大圆满都可以包括在这四种法中。
首先,“宣说菩提心之自性”,即认识心的本性;其次,“宣说菩提心之殊胜性”,即它的伟大、功德,以及不同于其他法的特点;第三,“宣说菩提心之歧障”,即证悟大圆满有哪些障碍,这方面讲的篇幅最多;最后,“宣说菩提心之安住方便”,讲怎么修行大圆满。
简单来说,就是菩提心(如来藏、自然本智)如何存在?其特点是什么?证悟菩提心本性的歧途和障碍有哪些,我们应该注意什么?知道了它的功德和歧障之后,我们就需要修行,修行后才能现前大圆满的自然本智。因此,这四种法非常重要。
荣索班智达的造论风格,有点类似《宝性论》,是用大海波浪式的分析方法,先简单解释一下,再讲一个较广的,再讲一个更广的,最后把它概括起来。也许前辈大德都喜欢用不同的大海波浪式的造论方式和解释方式。
这四种法,我们一定要着重学习,希望大家听完后要仔细思考。如果一开始没有搞明白,对下面的很多道理就不会特别清楚。
| 其中通过宣说殊胜性与歧障会指明自性,宣说自性也会通达殊胜性与断除歧障,
通过宣说菩提心的殊胜性、菩提心的歧障,我们可以认识菩提心的自性;或者通过宣说菩提心的自性,我们也可以通达菩提心的殊胜性、菩提心的歧障——当然,如果知道了菩提心的自性,那它的特点、功德、障碍,肯定也很容易通达。
| 所以,在诸教典中均无有超胜、超越如此分析宣说的这些内容。
大圆满的一切续部,以及前辈大德、持明上师所造的一切注释,确实浩如烟海,但所有的文字和意义都可以包含在上述菩提心的四法中,没有什么可以超越它,也没有什么缺漏的。只要明白了菩提心的四个方面,大圆满就可以说圆满了,所有的窍诀都已经归纳了。
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要想了解全部的大圆满,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再加上语言文字等方面的障碍,你一生中能不能有这个机会,是很难说的。但如果我们把《入大乘论》第五品学得很透彻,就已经了解了大圆满的整个框架。
大家都知道,所谓的窍诀,就是把非常丰富的内容以简单易懂、归纳性的语言表述出来,以便人们能够理解。荣索班智达在这一品中,就是将大圆满的窍诀传给了我们。
1.菩提心之自性:
| 简而言之,“菩提心之自性”就是内外现有一切法无二的菩提心。
菩提心的自性,其实就是内外现有器情一切法的自性,内外器情一切法,与菩提心无二无别。前面用旋火轮的比喻,也说明了菩提和心是一体的、是无别的。
有些人以前没听过这么了义的教义,听了之后,可能会感到恐惧。《大乘智印经》也说:“明与无明本同体,由不信故怀惊怖。”智慧和无明、菩提和心是同体的,但没有正信的人听到之后,就会产生惊恐、怀疑。
| 菩提果的自性,本来就是正等觉,不需要现在依靠道而改造、依靠对治而修行,是无勤任运自成。
众生所具有的菩提果的自性,本来就是正等觉,不需要借助修道来改造,也不需要依靠对治来修行,它是任运自成的。
之前我们用旋火轮的比喻,讲得很清楚:旋火轮正在显现时,火烬就已经具足了,不需要放下旋火轮,再去找一个火烬。菩提心也是如此,它是任运自成的,并不是原来没有,后来依靠勤作才可以具足。
这里讲“菩提心的自性”时,主要是讲轮涅一切法本来就是如来正等觉,它是任运自成的,不需要依靠任何造作和对治才能现前。
2.菩提心之殊胜性:
| “菩提心之殊胜性”,就如同在纯金宝洲连石头的名称也不存在,全部是金子的自性。
菩提心的殊胜性是指,就像当你到了黄金遍地的宝洲时,不要说石头,就连石头的名字也没有,到处都是金子。
| 同样,内外现有所摄的一切法,连恶趣等轮回安立为过失之法的虚名也不存在,一切都唯一是普贤如来的游舞庄严不灭而显现的如来的殊胜性。
同样,轮回中的一切法都是清净的,连地狱、饿鬼、旁生这些过失法的虚名也不存在。世间正在显现的一切法,都是普贤如来的游舞,都是普贤如来的庄严,都是普贤如来的显现。
就像在金洲连一块小石头也找不到一样,真正认识了菩提心本性的人,连少许的不清净分别念、不清净法也得不到。
下面将用“五种大”等来说明其殊胜性。
3.菩提心之歧障:
| “菩提心之歧障”,是指没有证悟及颠倒证悟此理的世间人至下乘的所有见行,概括归纳有三十种歧障。
菩提心的歧障,是指没有证悟的世间人、颠倒证悟的外道乃至下乘声闻缘觉等的所有见解和行为。
在讲歧障的时候,除了无上大圆满,甚至玛哈约嘎和阿努约嘎也是歧途和障碍。一切下乘法皆是障碍。
所以,不要说世间人、外道、声闻乘,显密中凡是执著相的,包括生圆次第的内密,都是一种歧障。
所有歧障归纳起来有三十种,下面将会广说,到时候我们就知道哪些是修行过程中的障碍了。
4.菩提心之安住方便(修法):
| “菩提心之安住方便”,是指堪为最上根的瑜伽士,如实以大正知之器摄持大圆满之义而安住于大等舍的境界中。
这句话非常有名。以前上师如意宝讲《入大乘论》时,很重视这句话,我们每个人都能背下来,但有没有修行就另当别论了。
菩提心的修行方式是什么?诚如《三相灯论》所说,首先要是利根的修行人——无论出家在家,根基要利,否则,对这个法就一无所知。
“大正知之器”,用世间的语言来说,是有一颗比较宽容的心,心胸并不是很狭隘。以非常广大的法器,才能摄持大圆满的意义。
比如狮子的乳汁,一般的器皿是无法承载的,只有纯金的器皿才可以。同样,大圆满的乳汁,也无法被那些相续中充满邪见、怀疑的人所容纳,它需要更好的法器。如果你连显宗的法器都不是,那求大圆满也没什么用。
许多人特别喜欢求灌顶。求灌顶对进入密宗之门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作为大圆满的法器,在各方面都应该比较大度、包容。很多大德在解释“大正知之器”时都说,大圆满的法器就是心比较随和,无论什么事都能看得开、放得下。
要以如是“大正知之器”,摄持大圆满之义,其修行安住于大等舍的境界中。否则,修行的时候,“今天我修得不好,怎么办啊?太伤心了,太绝望了”,遇到一件事,你又破又立、又取又舍,取舍破立的心特别强,那大圆满的境界很难在你的相续中扎根。
《上师心滴》《空行心滴》《布玛心滴》等许多续部中都说,大圆满的法器需要有一定的包容心,对任何事情都不会特别执著,什么事都想得开、放得下,不是特别斤斤计较,心很放松。这样的人,应该有修大圆满的机会和缘分。如果对一件小事抓着不放,那修大圆满就真的没有缘分了。关于具体问题,在这一品快结束的时候,荣索班智达用窍诀的方式讲得特别好。
当年我们学习这部论时,感觉上似乎快要证悟大圆满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我们在一段时间内,好像什么都可以看透、放下,再加上前面讲的如梦如幻、如旋火轮,很多将自己紧紧束缚的绳索一下子断开了,世间上无论发生什么也不过如此,不管是修行、生活,还是与人交往,自己都特别放松。有些事情如果能成办,当然很好,不会懈怠和散乱;在成办的过程中,我们不像以前那么痛苦、焦虑,一直被特别严重的烦恼紧紧包裹着、束缚着,否则,不要说修行,光是活下来都很难。如果有一些境界,不管发生多大的事情,比如你被告知得了重病或癌症晚期,都能将它的本质看得很清楚,这个后面会讲到。
当然,如果你实在放不下,藏族有种说法:“要剪羊毛的衣服,饿狗没必要过来。”意思是什么呢?要做羊毛衣服的话,只跟这有关系的裁缝过来就好,饿狗又吃不了,跟它没什么关系。也就是说,如果你跟大圆满的法器一点都不相应,听《入大乘论》可能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因为它的法器确实需要包容心。
我们有些发心人员、管理人员、修行人员,心真的特别特别狭窄。我最近也遇到一些人,他们说:“有些人听到一点点不当的言辞,就特别生气、特别苦恼。”有些部门在招聘时也说:“最好不要用佛教徒,他们特别麻烦。”这句话虽然难听,但我却听过两次了。确实,个别佛教徒的烦恼特别重,即使在社会上,也会发生各种问题。当然,这只是极少数人,大多数佛教徒还是很好的,包括学院里的堪布、堪姆,这么多年来,讲经说法、为人处世都特别稳重。但有一些佛教徒的心非常狭隘,眼睛里容不得一点沙子,在任何场合中发心,不但自己痛苦,给周围也经常带来麻烦。
从大圆满的角度来看,这种人学大圆满能不能成就,或者能不能转变内心呢?很难,因为他不是法器。大家都知道,必须以“大正知之器”摄持大圆满之义,而心特别狭隘的人,无法真正接受大圆满。
所以,每个人都需要观察自己的相续,看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最好不要对自己太抱有希望,一直正面地赞扬自己,否则,总是自己赞叹自己,哪怕你是帝释天也不庄严。
我们真的要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看看自己到底有什么缺点,“我这个人确实烦恼深重,皈依这么多年、学佛这么多年、出家这么多年,我的贪执、实执有没有减少?如果以前是一斤八两,现在变成一斤一两了吗?如果减少了七两,我可以给自己打个满意的分数。但如果现在过秤后是两斤三两,过一段时间又变成两斤四两,这样掂量一下自己,修行确实不太成功。”
归根结底,我们学了大圆满之后,要看自己的相续有没有改变,这才是最关键的。这里有些“豪言壮语”,可能与我们不大相干。比如“一切都是普贤如来的游舞”“一切都是菩提心的自性”,说起来很好听,我也喜欢听这些,但事实上,它能跟我们的相续相应吗?一对比下来,好像法是法,人是人,这就有点尴尬了。
以广大、甚深、细微的智慧抉择大圆满
| 如是宣说大圆满的这些词句,虽然是粗粗大大的用语,但实际上是微细、寂灭的,如同虚空。
大圆满中的词句,比如“一切都是普贤如来的游舞”“本来清净”“任运自成”“唯一明点”,听起来似乎比较宽泛、笼统,不是很具体。但实际上,它是非常微细、寂灭的,就像虚空一样。
大家都知道,不管是讲如梦如幻,还是讲断除实执,大圆满的窍诀都非常尖锐、深细、客观、具体,可以寂灭一切分别念。这种智慧特别微细,又极其广大,犹如虚空,我们很难找到它的错误。
| 下乘宗派虽然说了细微、寂灭之词,但实际上是粗粗糙糙的,如同尘堆。
我们在学《俱舍论》时,感觉它讲得特别细。比如蕴界处分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其中每一个处的行相、因缘、本体、作用,也讲得非常具体。但到了最后,这些一直都在能取和所取上打转,没办法脱离最细的无分微尘和无分心识刹那。
因明也是如此。它讲现量、比量,其中比量分很多类,每个类别又是如何如何,看起来非常细,但实际上,它一直在分别念里打滚,并没有超出这个范畴。就像一堆灰尘,看似由很多细微的尘埃聚在一起,但谁也没有离开这个尘堆。
包括中观自续派,似乎每一个道理都分析得特别犀利,但最终还是不能抉择一切法皆为空性、无根、无基。
| 因此,对于这个大圆满,需要以广大、甚深、细微的智慧加以抉择。
首先,正如刚才所说,抉择大圆满的话,需要一种如虚空般广大的智慧。所以我们要广闻博学,对显宗和密宗、世间和出世间,包括内道和外道等无所不知,就像无垢光尊者、荣索班智达的智慧一样。
其次,光是广闻博学还不够,还需要一种甚深的智慧。现在有些研究人员、学者,什么都会说,智慧的广度相当不错,尤其是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他们知道各个年代发生的事件。但是,对于内心或外境中更深的奥秘,他们研究得还不够。
最后,除了甚深的智慧,抉择大圆满还要有细微的智慧。这种智慧要非常准确、一针见血,如此才能抉择大圆满的本意。否则,只是空口谈大圆满,人人都想求大圆满,这是非常简单粗暴的。有些人来到这里,光是马马虎虎修个五加行,迷迷糊糊听个大圆满正行,然后就糊里糊涂回去了,这没什么大的作用。一定要非常认真、细致、严格地接受法理,这样自相续才能有所改变。
而且,大圆满传承祖师有一种不共的加持力,这是有目共睹的。为什么现在的人特别喜欢密法,一说密法,大家一定要听完,谁都不想离开,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想求得一个大圆满——开玩笑(堪布笑),这样说来说去,等会儿没有一个人愿意下去发心了,那就惨了。今天不能讲得太深。
上面提到的四个内容,下面会以十几个问题进行广说,算是一个科判的大框架。
总说大圆满的十三句教义
| 大圆满的教典中,
有好几个不同的说法。
| 或说“诸法视为菩提心一大明点之自性正等觉”,
这是第一个。下面一个一个解说,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 或说“一切迷乱显现视为普贤如来之游舞”,
第二,我们现在的迷乱显现,都是普贤如来的游舞。
| 或说“一切众生视为甚深菩提刹土”,
这是第三个。看起来好像有点矛盾,众生怎么可能就是菩提?世界怎么可能就是刹土?对此下面会解释。
| 或说“一切行境视为自然本智自现”,
第四,一切都是佛陀自然本智的自现。
| 或说“一切法以五大之自性视为正等觉”,
这是第五个。这里讲的很多内容都是大圆满,大圆满是当时由贝若扎那、布玛莫扎翻译的。其中,心部有二十一个续部,这二十一个续部中会提到五大、六明点。
从五大之自性开始,下面都是以不同的数字来宣说的。
| 或说“以六大明点自性视为正等觉”,
第六,以六大明点自性视为正等觉。
| 或说“以如是三十歧障逾越歧途与障碍”
第七,通过宣说三十种歧障,以此超越歧途和障碍。
| “以三种定是遣除怀疑之障”
这是第八个。也是有些大圆满法中讲的。
| “以三大定见断定密意之基”“以三窍诀之根本认定窍诀之源”“以菩提心一大明点断定一切所知”“以一切之一切决定无有正等觉之殊胜性”
这是第九个到第十二个。
| “当下无有勤作任运趋入普贤无别地,此乃第二吉祥金刚萨埵,
第十三,如果能真正趋入普贤无别地,那就获得了第二金刚萨埵的果位。
| 一切有者、非有者理当如摩尼宝般顶戴”。
“有者”和“非有者”,是指世间者和非世间者。“有”就是三有,也可以说三有的众生、非三有的众生。
如果达到了上述大圆满的境界,那么天龙夜叉等一切三有的众生,以及佛菩萨等一切非三有的众生,都会将其视为摩尼宝一样顶戴。
这是一个框架性的科判,下面一一宣说这十几个问题。
| 现在解说上述内容:
1.“诸法视为菩提心一大明点之自性正等觉”:
| 其中所谓的“菩提心”如上所说,心与菩提无二无别之义,如云:“心真如菩提,菩提即是心,心菩提无二,行者证无别。”
这里的心和菩提,就像旋火轮和火烬一样,是无二无别的,菩提就是心,心就是菩提。我们作为修行人,应该证悟这种无别之义。
很多人在讲考的时候,字面上倒是很会解释,但心里还是需要不断思维。很多人可能都是第一次听说“心和菩提无二”,或者“旋火轮和火烬无二”,但只是听到这个道理还不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也要经常修行。
| “明点”是离戏之义。
明点,并不是一个圆圈,像电灯泡一样亮亮的。这里的明点,是离戏的意思。
| “大”是指周遍于诸法的自性。
“自性正等觉”是指菩提藏的自性无有所遣的障碍,无有所生本智,
如来藏、菩提心,没有任何障碍需要遣除,也没有任何智慧需要生起,没有所遣,也没有所立。
| 如同夜狐之眼无有昼夜差别而极其明显见到时,
猫、狗、狐狸等动物,是没有白天和黑夜之分的。动物学家认为,它们眼睛里有一种特殊的晶点,这些晶点有很强的反射光线的能力,这些动物能凭借这种光亮辨别物体,所以没有黑暗的障碍。而且它们的眼睛晚上仿佛在发光,实际上这是一种反光,而不是发光,跟牦牛和人的眼睛不一样。
| 不需遣除黑暗,因此不需要依靠光明的威力,
猫、狗、狐狸在夜间行走时,不需要拿着手电筒或照明灯。我们通常在晚上看到这些动物时,从未见过狐狸拿着灯。
| 那时认知了虚空自性光明。
我们眼前有一种黑暗微尘的遮障,但对于狐狸这样的夜行动物来说,从来没有黑暗,也不需要光。
你们很多人从小就听过老虎、狐狸、兔子的故事,别以为狐狸与我们无关。我们这里不是讲狐狸的故事,而是通过狐狸的比喻让大家知道:我们的如来藏、菩提心从来没有被遮障过,就像旋火轮和火烬的关系一样。
| 同样,如果证悟了一切法是菩提藏之自性,
当然,还需要证悟。如果没有证悟,虽然自己本来具有,但还是有遮障。
| 那么就无有所遣的障碍,所以不需要生起本智,那时就证悟了菩提心自性光明。
当一个人真正认识了菩提心的自性光明,所有的无明黑暗都会消失,就像狐狸的眼睛一样,遣除了所有的黑暗。
2.一切迷乱显现视为普贤如来之游舞
| 所谓的“普贤如来之游舞”,是指共称众生的所有迷乱显现,
包括蕴界处、贪嗔痴、器世界、有情世界,我们特别执著的“我的房子、我的住处、我的车子、我的衣服……”,众生真的是一天到晚沉溺于我执和我所执的迷乱显现中。
| 一切的一切都无有恶劣所舍,因此为“普贤”。
“普贤”的意思是,“普”遍都是“贤”的,一切都是好的,没有什么不好的。
有些人因为心态问题,眼里全是“普恶”,这个也不好、那个也不好,跟谁都合不来。事实上,我们的人际关系真的很重要,作为佛教徒,即使达不到“普贤”,至少也要做到“半普贤”。否则,哪怕你学佛再好、出家再久,如果不会与人相处,那就是一个大问题。
有些人,大家一提起就交口称赞,都说他“很好、很不错”;有些人,就像一种说法“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四川人说“老鼠过gai”,是吧?
所以,做不到“普贤”,也不要做“普恶”。
| 无有所求、远离终极目标,
有些修行人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一切都是光明的显现。
我今天看了一本传记,大概是1926年圆寂的一位大德写的自传。他一直写到六十多岁,六十三岁圆寂。自传里说,麦彭仁波切亲自给他回复过一些教言,其中有一句是:“你日夜都处于光明中。”我当时很羡慕,不被贪嗔痴烦恼所困,日日夜夜都处于光明界,真是非常了不起。麦彭仁波切还说:“修行的要点,应从智悲光尊者的《修行问答录》中寻找。”智悲光尊者写过一部很长的《修行问答录》,我在厦门时特别想翻译,但后来没有时间。麦彭仁波切对此也很重视。
所以,如果你修行很好,就会达到这样的境界。这个时候,没有什么目标,也没有什么希求。
| 如同虚幻的游戏而安住,
如果是一场虚幻的游戏,没有人会在意。
| 为此是“游舞”。
普贤游舞,一切都是好的,一切都是游舞。
| 一切无所遮破而显现于法性中不动摇,能严饰法性,因此是庄严。
一切都变成法性的庄严、法性的助缘。
| 无不成为正等觉之法,一切均是成办如来之事业,因此是佛陀之殊胜性。如经藏中云:“八万四千烦恼,令众生烦恼,彼等一切无不成办佛陀之事业。甚至四魔也能成办诸佛之事业。”主要说了普贤之游舞。
这句话出自《维摩诘经》,但有一点点不同,所以我没有引用原文。
汉文《维摩诘经》中说:“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在这个版本中,“四魔”被放在了后面,意思应该是一样的。
无论是八万四千烦恼,还是四魔,如果我们真正认识了它,这一切都是佛的事业。有了贪嗔痴,你应该欢喜,“我今天发脾气了,佛陀的事业成办得很好。”“今天着魔了,我在成办佛陀的事业。”如果你懂得普贤的游舞,哪里有魔?正如济公和尚所说,一切都是非常清净的。
| 这在《菩提心金刚六句》中前两句宣说菩提心的自性及断除歧障;中间两句宣说了菩提心的殊胜性普贤之游舞庄严不灭;后两句宣说了菩提心的安住方便及决定。
《菩提心金刚六句》中讲了六句,前两句讲了菩提心的自性、断除菩提心的歧障;后两句讲了菩提心的安住方便、决定方法;中间两句讲了菩提心的殊胜性、普贤的游舞庄严不灭。六句讲了六个方面的内容。
3.一切众生视为甚深菩提刹土
| 所谓的“一切众生视为甚深菩提刹土”,如《菩提金刚萨埵大虚空续》中云:“大即大法性之大。一切有情是甚深菩提之刹土。”
翻译经论时,内容是不能随便改动的。你不能说:“有情怎么可能是刹土呢?应该说器世界是刹土”。有时候我们的心很难与某些内容相应,但里面却有甚深的含义。
| 有情指众生的蕴,它是菩提,也是刹土,
在这里,有情是指众生的五蕴。五蕴可以作为所依,它可以叫菩提,也可以叫刹土。
| 因此是“菩提刹土”,因为是一切功德之源。
有情是一切功德的来源,故可称为刹土。刹土能生出许多功德,未来五佛、五佛母等所有成佛的功德,皆依靠有情而生。若没有有情,哪里有佛、哪里有法、哪里有僧?
| 众生的心中不显现、不曾证悟此理,因此称为“甚深”。
为什么叫甚深呢?对于如此深奥的道理,普通众生的心中不容易显现,也不容易证悟。
如果是世俗的吃喝玩乐,我们的心中很容易显现。等会儿下课后,“你吃了没有?累不累?”“好困啊,今天真是好折腾!”这些大家都会显现出来。但一些甚深的道理,我们则很难理解。
4.一切行境视为自然本智自现
| 所谓的“一切行境视为自然本智自现”,其中“行境”是指众生六根的行境。
行境,就是我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行境。
| “自然本智”是指诸行自性寂灭,因此是自然本智。
前面讲的是菩提心,这里讲的是自然本智。
| 这种道理,无相唯识宗也承许。
无相唯识宗承许没有外境,一切都是心的显现。所以,无相唯识宗也认可这个道理。
| 其他了义的经藏中也建立了这一点,如云:“空虚虚妄无实质,然德非空虚,智慧非虚妄,自然本智并非无驾驭之实质。”意思是说:虽然诸法是空虚的、是欺惑性的,但应当将福德资粮视为不欺惑而行持。同样,虽然是虚妄,不可作为精髓,但实际无倒本智可作为精髓,应当依止。
一般来说,无论是我们自宗宁玛派,还是承认如来藏他空的宗派,都容易解释这个道理。但如果是自空派(汉地也有),他们只承许万法皆空,根本不关注如来藏,这种人对此很难解释。包括藏传佛教中有一些人,认为万法以实有而空,这种情况下,如来藏的光明基本就不能提了。
现在所讲的如来藏,在《宝性论》和一些了义佛经中,依靠荣索班智达、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的教理,我们确实会觉得应当如此——虽然我们还没有完全证悟,但这很容易理解。可是如果没有这些窍诀,我们要么会堕入单空,要么会执著实有,正如《央掘魔罗经》中所说:“谓说唯极空,或复说有我,如是二种人,倾覆佛正法。”有两种人,一种说万法空无,一种说万法实有,他们都会颠覆佛教、毁坏正法。
我们要想通达佛法的教义,一方面,研究如来藏的相关经论非常重要;另一方面,了知诸法空性的道理也很重要。否则,要么会变成断灭派,要么会变成常有派。其实,学习见解还是存在风险的,如果没学好,学了一辈子也得不到解脱。所以,麦彭仁波切在《欢乐歌》中表示,他非常幸运能遇到莲花生大士的教法。对此我也深有同感。不然,一会儿说有、一会儿说无,这些道理是很难解释的。
关于上述福德与智慧的意义,《维摩诘经》中也讲过,但提法稍有不同。
| 虽然一切无有实质,但自然本智可称为驾驭一切之实质。
如果不承认自然本智,一切都很难解释。前面说过,万法没有任何实质。而这里又说,自然本智应该存在,它能驾驭一切实质。
也许有人会想:“前面说‘没有实质’,后面说‘驾驭一切实质’,会不会自相矛盾呢?”不会的。下面也会讲到,这里的自然本智,并不是像唯识宗或有部宗所承许的那样,有一个实有的东西。这样的本智,与唯识宗的观点不同,与中观自续派的观点也不同,密宗对此有详细的解释。
有实质和无实质,看起来似乎有点矛盾,其实不然。万法的本体皆无实质,如梦如幻,但自然本智稍有不同。如《华严经》中说:“虚空无损减,无师智亦然。”虚空不会损减,佛智也是如此。所以,自然本智能驾驭一切实质,而它的本体如虚空般存在,应该这样来理解。
| 心识本性并非没有清净垢染。
在名言中,心是有垢染的。但心的本性并没有垢染,确实是清净的。
| 但这些也并不是像唯识宗所承许的那样真实存在,
这个非常重要。如果我们不了解如来藏、不了解最了义的道理,就跟有相唯识宗或无相唯识宗的观点分不清楚了。只有学过这些道理,学着学着,也许最后你们自己就会明白。
| 因此是空虚、虚无、虚妄、无实质。
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大家不要把如来藏当成唯识宗所说的远离二取的心识,也不要认为像某些中观自空派所说的“如来藏不存在”。以胜义理观察时,如来藏的本体没有任何实有的东西,可以说是虚妄的、无实质的。但是在净见量面前,或者根据最了义经典的观点,乃至菩提果之间,如来藏一直存在。这个道理在《他空狮吼论》等很多经论中,都有明确的阐述。
| 如《华严经》中所说:“所有一切世间界,不可思议纵焚毁,然虚空界不毁坏,自然本智亦复然。”
实叉难陀翻译的《华严经》中说:“譬如诸世界,劫烧有终败,虚空无损减,无师智亦然。”我之前在微博上也发过。意思是,就像劫末火无法毁坏虚空一样,我们的如来藏也同样无有损减。
| 关于这一点,《大鹏续》中云:“不住不念无缘境法道,回向细微部分境所生,修念法身无有胜进义,自然本智不念如实住。”这是禅定的关要,虽然是需要在“菩提心之安住方便”时讲的,
下面讲最后一个安住方法时也会讲到。
| 但由于是自然本智的实相,所以在此也加以解说。声称“无分别禅定不住任何所依,不缘任何对境,也不分别行相如何,就如是修”,实际已经堕入了取舍之边,因此没有离开回向的部分,
这里的“回向”,是指执著。
| 法身无有以取舍分析差别及增进殊胜的一法。六根的行境中如何分别与散乱,实际上无有取舍,心识是自性光明。
以上是解释刚才《大鹏续》中的教证。这个比较容易理解,大家应该都知道。
| 无有取舍的这一道理,应当按照上面所说的夜狐之眼的比喻来理解,
狐狸的眼睛在夜晚不会被黑暗遮障,我们可以用这个比喻来理解。
| 这并不是像瑜伽行派所承许的那样,
这里再次提到:无论是自然本智、光明还是菩提心,都不是瑜伽行派——唯识宗所说的那种远离二取的心识。如果你这么认为,那你对大圆满的自然本智、觉性一无所知。
| 就是所谓的“自然本智本身远离一切言说”。
自然本智本身远离一切言说,远离一切思维,远离一切的一切。所有的言语行为、分别戏论,全都在自然本智中不存在。明白这一点非常重要。
当然,每个人都会这么说,但最重要的还是看自己。我们且不说远离戏论,至少应该减少一些实执,放松一点。我觉得大圆满的前行非常重要。现在很多人,包括修行人,都把自己的心绑得太紧了,连基本的修行都做不到。如果放松一点,对任何事情都看得淡、看得破,也许你的修行就会慢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