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大乘论讲解·第23课
2021年9月9日
今天是2021年9月9日。22年前的今天,我第一次去泰国。1999年9月9日早上9点,从北京起飞,下午抵达曼谷。后来,我将7天左右的所见所闻写成了《泰国游记》。
22年了,人生过得真的很快。这22年好像转瞬即逝,今天我还在想:“我没有死,也算比较顺利。”所以,今天对我来说也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明天是教师节,你们很多人也是老师,非常感恩大家。
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入大乘论》。
最近讲的重点是,证成大圆满是一切法之王,也就是懂得心和菩提是一体。要建立这样的观点,我们必须了解法与法之间的关系,哪些是破、哪些是立,“有无是非”这些道理都要明白——这四个字可以包含一切破立。前面分析了一些道理,今天继续讲。
今天的内容,对于没有学过因明、俱舍的人来说有点难;即使学过因明和俱舍,印度的思维方式与藏地班智达的思维方式也略有不同,我们可能不太习惯。
我对这部论以前好像全部都懂,翻译时也觉得基本都懂,但现在看来,有些地方还是不太确定。幸好我以前学过五部大论,即使有时候对有些词之间的关系不是特别明确,但基本上知道在说什么。
所以,我也希望在座的各位,尤其年轻人,要多多学习以五部大论为主的佛法。
我刚来学院时,除了学习佛法,没有烦恼,没有痛苦,也没有人际关系的琐事,白天晚上一心求法,对法有特别强烈的欢喜心。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我闻思了很多年,所以现在遇到这些内容,稍微了解一点。
古往今来,用藏语讲《入大乘论》的人特别多,宁玛派很多寺院、佛学院都会讲。但用汉语讲的人可能不多,用英语等其他语言讲的,估计不会特别多,这次也算是一种机缘。得到了这部法,你们一定要明白它的道理。
从世间的角度来讲,我的学历特别差——小学没读完整,初中读完了,中专没读完就出家了,教育方面比较欠缺。但是,在佛法方面,我回顾自己的一生,依靠上师如意宝和大德们的恩德,从前行到大圆满的所有灌顶、传承、讲解,我基本上都系统地得到了。同时,在求学期间,我没有浪费时间在世间八法和个人的烦恼、痛苦上。虽然后来跟着上师外出,自己也去过一些地方,显现上还是有些散乱,但之前的那段时光,我一直在安静地闻思。
希望在座的堪布、堪姆能认真地为大家辅导。这里有一些年轻人,最好趁着年轻的时候,对五部大论为主的佛法,打下扎实稳固的基础。不然以后弘法利生的过程中,如果这个传承也没有,那个教授也没有,这个也不懂,那个也不懂,再想找人问的话,可能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回顾建立“是”与“有”
| (建立“是”就是建立真实,建立“有”就是建立可得。再者,建立“是”是以观待来建立,建立“有”是以所依来建立。)
昨天讲了建立“一本性”和“异本性”、“一法”和“异法”,还有建立“有”和“是”,等等。
最后提到,建立“是”就是建立真实,比如柱子“是”无常的,这是真实的;建立“有”,就是建立可得,它可以依靠量来得到,比如因为“有”烟,所以这里有火——可得就可以,不用像建立“是”那么严谨。
建立“是”要依靠观待,排除其对立面,比如建立“无常”就要排除常有;建立“有”要依靠所依,它必须依存于某个地方,比如山上有烟,所以有火,山就是所依——在山上,依靠火产生烟,依靠烟推测有火。“有”的建立,需要依靠两个他体的法。《量理宝藏论》中推断因果的时候,也说因和果以他体来建立。
自性因是因为反体不同,比如,说“柱子是无常的,是所作之故,犹如瓶子”。这个时候,柱子、所作、无常三法本来是一体,但因为有些人只知道所作,不知道无常,所以就用所作为因来推论柱子是无常的。这种推理,就是建立“是”,是具足三相的自性因。而建立“有”,是具足三相的果因。
有时候为了赶时间,我讲到最后,语速好像比较快。我看你们比较烦恼,我也烦恼,因为我讲得太快了,你们反应不过来;讲得太慢了,我觉得下面的人会太累。有时候太照顾下面的人了,其实,下面的人不想听,也可以不听。但我总觉得如果传法者讲得太长,对听众来说是一种压力,我很早就有这样的观念。所以时间稍微长了点,我就讲得比较快,这样不太好。
昨天最后讲到了因明,一个是自性因,以“是”来证成;一个是果因,以“有”来证成。对此,学过因明的人比较清楚,没学过的确实有点吃力,以后要好好学因明。
以“有”与“是”建立种种法
| 若问:它们又是怎样的呢?
之前提到“一本性”和“异本性”、“一法”和“异法”,建立“有”和“是”,这些到底是什么?每一个都会在下面进行解释。
| 其中,建立一本性是指什么?遮遣了同类或不同类的“多”,
首先,建立一本性是指什么呢?
一本性遮遣了同类或不同类的“多”。因为是“一”,既遮遣了同类的“多”,也遮遣了不同类的“多”。
| 如此瓶子既遮遣了不同类的柱子等,
比如“瓶子”,遮遣了不同类的柱子、电脑、花、闹钟等许多其他东西。
《量理宝藏论》的“遣余品”中讲得很清楚,一说起“瓶子”,凡是和它不一样的东西,马上都遣除了。
| 也遮遣了同类的第二个瓶子,建立瓶子的一个本性。
当我说“瓶子”时,只有一个瓶子,把同类的第二个瓶子、第三个瓶子、第四个瓶子等,也全部遮遣了,建立了瓶子的一个本性。
只要提到“瓶子”,瓶子其实就是一个遣余——遣除了其余的法,这在分别念中可以建立。比如我说“金瓶”,那么就遮遣了金瓶之外不同类的法,比如柱子、帐篷等;以及金瓶之外同类的法,比如银瓶、铜瓶、瓷瓶、瓦瓶等。
描述它的语言,可以遣除同类、不同类的法;执著它的分别念,也可以遣除同类和不同类的法。这个比较容易理解,学过遣余的都知道。
| 若问:建立异本性是指什么?
观待一本性来建立。
建立异本体指的是什么呢?
这要先建立一本体,如“一个瓶子”。然后,观待一本体来建立异本体。怎么建立呢?
| 如此观待同类一个瓶子而遮遣也建立第二个瓶子等是异体,
当我说“一个瓶子”时,在同类方面,已经遮遣了第二个瓶子、第三个瓶子等。
第二个瓶子观待第一个瓶子,就是异体——第一个瓶子是一种本性,第二个瓶子是另一种本性。
| 遮遣了不同类的柱子等作为一个法,而建立瓶子、粗牛毛织物、马、象等是异体。
在不同类方面,遮遣了柱子、帐篷等法,“一个瓶子”与这些东西也是异体。
所以,我说“一个瓶子”,其实遮遣了两种与之观待的法:一种是同类的第二个瓶子等;另一种是不同类的帐篷、马、象等。遮遣了同类与不同类两种法,从而建立了异体。
| 建立一法与异法也与之同理。
如是建立“一本性”和“异本性”后,用同样的道理,可以建立“一法”和“异法”。
| 此外,建立一法之理,有分开建立一法与汇集建立一法两种。
建立“一法”有两种方式:分开建立一法、汇集建立一法。
这在遣余中讲得比较多。因为遣余是一种分别念,依靠分别念,多法可以归为一法,一法可以分为多法。当然,在事物的自相上,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没办法分开和汇集,但在分别念面前完全可以。
| 建立异法时,也有遮遣建立异法与分开建立异法两种。
同样,建立“异法”也有两种方式:遮遣建立异法、分开建立异法。
“一法”和“异法”的建立,共有四种情况——你们一开始最好不要“晕车”啊,不然后面可能会更晕。以前我去成都时,有个喇嘛搭我的车,他一直晕车,吐了一路。我以为他第二天会好些,结果晕得更厉害,一路吐到成都。他是一位比较出名的堪布。所以,为了防止“晕车”,大家一开始就要集中注意力。
| 若问:建立有一本性是指什么?
前面讲过“一本性”,但这里是“有一本性”,跟分开建立一法有关。它是指什么呢?
| 一般而言,不管是承许实有也好,承许假有也好,
世间上的“有”,要么是真正的实有,要么是虚妄的假有。实有存在于自相中,假有存在于分别念中。
| 总的“一”排除“多”本性就称为有一本性,这就是分开建立“有一本性”。
不管是实有、假有,从总法“一”中,把很多本性排除,然后分出来一个本性,这就是分开建立“有一本性”。
| 分开建立“是一本性”,是指不依于总法,
“有一本性”,是从总法中分出来的。而“是一本性”,也是分出来一个本性,但这个本性不依于总法。
学过《量理宝藏论》《释量论》《中观庄严论释》的人都知道,外道认为总法是一个实有的东西,遍于所有别法,或者总法跟随每一个别法,等等,有各种说法。但实际上我们不承认,因为总法只是一个概念,没有自相,并非实有。别法有自相。
如果要分开建立“是一本性”,最好不要依靠总法,因为它没有自己的实相。比如说“人”,人中有各种各样的人,但实际上并没有一个所谓的“人”,像虚空一样遍于一切人。总法始终是一个假象。
| 观待安住于多本性而遮遣后分开建立“是一本性”。
因为总法必须要分,分的时候是别相,别相就有很多本性。总法遣除之后,分开建立“是一本性”。
比如在人中,我指定藏族人;在藏族人中,我指定彭措多杰。他不依靠总法,在别法中又遣除了藏族人中的其他男人女人,最后建立的就是彭措多杰,这叫分开建立,是从总法中分出来建立的“一”。
| 若问:汇集建立一本性是指什么呢?
刚才是分开建立一,现在是汇集建立一。汇集建立一本性指的是什么呢?
| 就是任何法在何法上建立所谓的一。
比如,蓝色的一个法,建立在青莲花上,就变成了跟青莲花无二无别;或者所作的一个法,建立在瓶子上,就变成了跟瓶子无二无别,这叫做汇集建立一法。
本来明明是两个东西,但在一个差别法上,二者是一体,就像昨天讲的无别之“一”。某种意义上,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这就叫汇集的“一”。
| 如果这般建立法与有法同体,那么就建立了一本性,
如果这样建立法和有法是一体的,比如瓶子和无常、青莲花和蓝色,这两者是同一个本体,那就建立了一个本性。
| 诸如“青莲花是它、蓝色也是它,
蓝色和青莲花,本来在分别念中是可以完全分开的,但如果建立在一个本体上,那青莲花就是它,蓝色也是它。
这里的“蓝色”,并不是世界上所有蓝色的法。但说者和听者都指定是某个法时,他们的心也会对准这个法,这时有一个自相的法,就是“青莲花”。“蓝色”和“青莲花”这两个东西汇集成一个。
| 瓶子是它、所作也是它”建立一本性。
同样的道理,瓶子是因缘所作,所作也是它,这样就可以建立一本性。
| 也能建立法与有法一本性,
这句和下面连在一起更好理解。这两个基本上一样,只不过下面多了一个特点而已。为什么这样举例子?可能是词的表达方式有点不同,再加上它的差别法有点不同。是怎么样的呢?
| 诸如“蓝色也是青莲花、粗糙也是青莲花,
蓝色的是青莲花,粗糙的也是青莲花,这两个法都汇集在一个青莲花上。在这里,指定的是“蓝色的”和“粗糙的”。
你们都看过青莲花是粗糙的,是吧?我放牛的时候——这次每天讲放牛的故事,这是有缘起的。山上有好多青莲花,像荆棘丛一样,特别特别多。到时候可以给你们看一下,但最近没时间。莲花的种类很多,有青莲花、白莲花、红莲花,藏语叫“班玛”。
在我小的时候,有一个邻居叫阿克日嘎,他特别喜欢青莲花,说青莲花非常适合供佛。我们去放小牦牛时,如果摘到了青莲花,他就给我们念经,让我们看一下佛像——他平时把佛像都藏起来,“你们谁摘到了很好的青莲花,我就给谁看。”
我们给他摘了很多青莲花,他把它们装在瓶子里供佛,“那我给你们看佛像。注意了——好,可以了。”我们很想再看一眼,“这次不行!过两天我的花快蔫了,你们再去采,我再给你们看久一点。”结果,下一次时间更短了。(众笑)
| 所作也是瓶子、无常也是瓶子”。
很多特点在一个法上建立。比如所作、无常,都在瓶子这个法上建立。
| 汇集建立一本性,以这种方式也能建立“有”与“是”两种道理。
粗糙和蓝色同时在青莲花上具足,以“有”的方式建立——这里基本上都是“是”,但“有”应该也可以吧。
青莲花具有粗糙的特点,也具有蓝色的特征,一个青莲花上具足这些特点,这是以“有”来建立;青莲花本体是蓝色的、粗糙的,也可以用“是”来建立。
刚才说汇集建立一本性,一种是分开建立“一”,一种是汇集建立“一”。在因明中,只不过表达方式有点不同。荣索班智达肯定精通因明。
接下来建立异体:
| 建立“有异本性”,就是由总法中分出来建立的;
如果建立异体,总法肯定是不行的。正如前面所说,总法没有实质,比如“瓶子”,只是一个概念,具体是什么瓶子肯定要分出来,否则不可能建立一个异体的自性。
| 如果建立“是”,则是以遮遣一来建立的。
因为一和异是互相观待的。如果是异体,那就不是一体,应该以遮遣“一”来建立。
| 如果建立一法,分开建立时,瓶子的本性断除了它“能装水、是所作、是无常”所有部分的其他差别,
我们要分开建立“一”,就要从总法中把瓶子区分出来。因为总法是没有实体的,从总法中分出来建立一个瓶子,在瓶子上要遣除很多跟它不同的东西。
遣除什么呢?瓶子能装水、是所作、是无常,那些不能装水、不是所作、是常有的要全部遣除。
| 并且以遮遣“一”来建立。
一个是遮遣“一”,还有一个是遮遣它上面不具足的——瓶子确实能装水、是所作、是无常,那与之相反的都要遣除。遣除以后,从总法中分出来一个异体的瓶子就可以建立,建立时遣除了不能装水的瓶子、非所作的瓶子、常有的瓶子。这些不一定有自相,但实际上可以建立一个异体的“一”。
遮遣“一”:瓶子肯定比较多。异体的金瓶和银瓶遮遣了“一”,因为它们是两个;或者金瓶、银瓶、铜瓶三个瓶子肯定也遮遣了“一”。这些瓶子把常有的瓶子、非所作的瓶子、不能装水的瓶子都遣除了。这是分开建立一法。
| 如果在一个法上建立法与有法二者,
一个法,比如瓶子,在它上面建立瓶子自身(有法)和它的特点——无常(法)。
| 那么本性作为宗法,
把瓶子的本性作为宗法。
| 它的无余部分建立为一法。
瓶子自身是一个法,除了它以外的其他部分,包括瓶子的无常、瓶子的所作、瓶子能装水……这些建立起来也可以成为一个异体的法。
这跟心里的表达方式不同,跟前面一本体的法有点类似。在这里要遣除其他实体的法,将其汇集成一个异体。因明中有时会讲事物的自相,有时会讲我们心里的概念。当讲心里的概念时,瓶子上可以有异体的法,有银色的银瓶、黄色的金瓶——在心里,这两个是完全不同的异体的概念,这也不是不可能有。
| 汇集异本体建立一法时,在任何法上建立同是任何一法,诸如“柱子的本性与瓶子的本性二者也是同一个所作”
这个比较容易理解。比如柱子的本性和瓶子的本性,两者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所作。柱子是所作,瓶子也是因缘造作的。
汇集异本体而建立一法,比如一个是汉族人、一个是藏族人,他们都在喇荣,那么两个都是喇荣人。同样,瓶子是所作,柱子也是所作,这样汇集异本体而建立一个本体——瓶子和柱子虽然是异体,但可以汇集为一个法。这个法不一定有真实的实体,只是概念上的。这和因明中讲的有一点差别。
| 汇集而建立一法,建立“有”或“是”。
“是”,主要是真实安立、观待安立;“有”,主要是依靠而安立、可得而安立。
| 如果建立异法,则分开而建立异法是如此:瓶子的一个本性,颜色、形状、所触与法相各自区分开。
如果建立异法,瓶子是一个本性,瓶子上的颜色、形状、所触、法相,个个可以分开。
当然,如果要分开,则反体不同。关于反体是否有自相,众说纷纭,因明前派和后派也有不同的看法,这里暂且不谈。《量理宝藏论》中对这个问题有过辩论。
此处说,瓶子是一个自性,但瓶子上确实存在异体:它的颜色、形状,用眼睛能看到;它的质感,用手能摸到;还有法相——可以安立它的法,这些都可以各自分开。
| 法相也是同样,所作、无常等法相各自分别开。
一般而言,有为法的法相是生住灭。所作、无常作为任何一个有为法的法相,也是可以分开的。
| 如果以遮遣来建立异法,所作遮破无常而是他法,能建立“所作是形成现行的法相、无常是灭除诸行的法相”。
如果用遮遣的方式来建立异法,“所作”遮破“无常”而成为他法。
我们说“柱子是无常的,所作之故”。其中,“所作”是通过因缘造作而正在产生,“无常”是刹那刹那正在灭亡。这两者似乎是完全相反的,一个正在产生,一个正在毁灭。
| 如果所作本身成了无常,那么就不会形成诸现行。
如果“所作”成了“无常”,在生的那一刻就灭了,那么所有的有实法都无法形成。
| 同样,如果无常本身是所作,那么就不会灭除诸行。
同样,如果“无常”成了“所作”,要灭的法又正在形成,那么诸法就不会灭了。如此一来,万事万物都变成常有了,永远不灭。
其实这很好玩,过去我们经常玩。一个人说:“柱子是无常的,所作之故。”另一个反驳道:“无常是灭的概念,所作是生的概念,二者是相违的。就像你说人会死,因为生的缘故,用生来建立死是不可能的,生与死完全相违。所以,无常与所作也是一种相违。”
如果从反体上这样分析,好像他说得很对,但事实上,这两者并不相违。当我们真正观察的时候,一切法的本体,就跟昨天说的一样,如梦如幻。梦里的柱子从来没有产生过,你说它是所作也好、无常也好,生也好、灭也好,再怎么辩论也没用。
因明只是暂时安立的,不要认为因明的推理非常坚固、无人能破。按照荣索班智达的说法,名言量是一种最经不起观察的法。
| 所有这些,也能建立“有”与“是”的法相,
前面讲过,所有的破立,都是以“有”和“是”来建立的。
| 宣说了以“有”的名词与心未断除其他差别的道理,
建立时有两种方式,一个是“有”的概念,一个是“是”的概念。“有”和“是”在实际意义上是有区别的。如果以“有”来建立,不管是口中说“有”的名词,还是心里想“有”的概念,都没有断除其他的差别法。
比如,我说这里“有”瓶子,这并没有断除“这个瓶子是常有还是无常,在胜义中有还是世俗中有”的差别法,只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
或者,我想山上“有”火,有烟之故。那么“这个火是自相存在的吗?火是以无常的方式存在,还是以常有的方式存在呢?”对于这些差别法,都没有做细致的分析,只是一个特别笼统的概念。
| 宣说了以“是”的名词与心断除了其他差别的道理。
如果以“是”来建立,比如你说瓶子“是”无常,那就断除了瓶子是常有的可能性,这比“有”要细得多。不管你是口中说“瓶子是无常”,还是心里想“瓶子是无常”,都可以断除“不是无常”的差别法。
所以,“有”和“是”最大的区别在于:有没有断除其他差别法。在因明中也是如此。
其实《中观庄严论释》非常好,不知道大家以前学得怎么样,也不知道我讲得好不好?如果懂了这部论,因明和中观的基础都会打好。里面的很多教义非常殊胜——静命论师的智慧本身就很尖锐,再加上麦彭仁波切对它的注解,确实特别特别好!
以前有大德说过:“你可以不学《量理宝藏论》,也可以不学《释量论》,但不学《中观庄严论释》就太可惜了。”我们宁玛派的前辈大德、跟麦彭仁波切有缘的上师们经常这样说,他们可能得到了麦彭仁波切的近传加持。只要我们每个人也得到一些近传加持,就会明白它是世界上最好的论典。
最近,有些人对《入大乘论》比较感兴趣。我希望这种兴趣可以持续很长时间,否则今年你说《入大乘论》特别好,几年后,“啊,《入大乘论》是什么?我不知道。是不是显宗那个《入大乘论》?忘了!”这有点不合理。
今天的内容,我刚才备课时觉得有点难,不知道能不能讲下去。但现在讲起来,好像没那么难了。
一般来说,柱子的无常和所作是一本体异反体,我们经常这么说。这个比较关键,后面还会讲。
依两种智慧破立一异
| 这般建立也是就两种智慧而言的,
如前所述,“有”和“是”,其实是由两种心来建立的。
| 以执著整体的智慧建立一时,如果能建立一本性,
昨天讲过辩方和反方。一般来说,辩方需要建立“一”,比如中观的观点是空性,或者唯识宗的观点是建立自明自知的心识,这样综合性、整体性地建立一本性。
| 那么法与有法也就得不到异本性。
比如我要建立“柱子无常”,那无常和柱子融为一体,不会分开,所以法和有法就得不到异体。
| 法与有法得不到异本性,就成立了“有一实体”或“是一实体”。
法与有法得不到“有异本性”或“是异本性”——“有”或“是”都可以说。如此一来,就成立了“有一实体”或“是一实体”。
“有”和“是”,在建立时一直是最根本的两个词。建立任何一个法,要么说“有”这个东西,要么说“是”个东西。凡是表示肯定的法,都是“是”或“有”。
| 它的法只是作为那个本性的差别与相状,
比如,柱子是一个整体,柱子的本性上有无常的特点,有色香味触等相状,或者是什么材料制作的等等,有很多差别。
| 成了无有各自实体的部分。
在建立整体的时候,虽然有很多很多差别,但实际上分不出来,它们没有各自的实体。
| 建立本性是无有多个部分、“有一实体”或“是一实体”。
建立本性,没有很多部分,而是“有”一个实体,或“是”一个实体。比如瓶子,“有”一个瓶子的实体,或者“是”一个瓶子的实体。
以执著整体的智慧建立“一”时,不管是什么法,无需多想它的差别,只说“这是瓶子”“这是柱子”就可以,它是整体性的一个东西。
我们有两种智慧,一种是整体性的智慧;一种是剖析的智慧。昨天也讲了,通过剖析,柱子不是一个整体,它还有很多很多特点,下面会分析。
| 以剖析的智慧破析时,承许有总的一分成多个本性,由此就失毁了总的一。
以剖析的智慧破析时,瓶子可以分成很多本性。这样分析下来,就失毁了总的“一”。
比如,刚才说瓶子是一个总法。但进一步剖析时:瓶子不是一个总法,它可以分成金瓶、银瓶、东方的瓶子、西方的瓶子、未来的瓶子、过去的瓶子……最后已经把总法分析得没有了。
| 本性分成多个差别,因此就失毁了一个本性无有部分的实体。
我们把金瓶分成很多差别,金瓶的无常、金瓶的所作性……最后在这个金瓶上,分成了各种属性,金瓶这个实体就失毁了。
| 一个差别分成部分,就失毁了一个法的实体,即不成立一个法的实体。
金瓶的无常又可以分为粗无常、细无常……这样分下来,金瓶的无常就不成立实体了。最后,任何法的实体都不成立。
| 如果这样次第而分一与多的心,恐怕在一劫中也分不完。
如果是用分别念来分,瓶子可以不断地细分,最后变成微尘,微尘还可以继续分……其实“一”和“多”的话,在分别念中可以一直分。但下面会讲,微尘是没办法再分的。正因为如此,世间很多人都认为心有最微细的刹那,但这也是不合理的。对此,《中观四百论》《六十正理论》中有详细的推理。
如此,心和境可以不断地分分分,恐怕在一劫中也分不完。比如,金瓶可以变成金块,金块可以变成金粉,金粉又可以分为东、南、西、北……心里可以一直分,用多少个劫都分不完。但物质上真的可以这样分吗?不行。
| 建立一切有实法的自性,色是以体积不能承受,
若想建立一切有实法的自性,色法以体积不能承受。比如瓶子,它的体积有限,不管怎么分,最后都会分没了。
就像生日的时候分蛋糕,分分分……即使蛋糕再大,最后也会分光的。所以,色法在物质的自相上最终不可分割。
虽然有些外道说有些微尘可以无限分割,或者常有的微尘存在,但这些都是分别念的假立。如果真的有,那就不合理了,因为最小的微尘一定要有体积,有了体积就可以再分,这样一来,一个微尘中可以容纳无量微尘。
为什么须弥山那么大?因为它的微尘数特别多。为什么微尘那么小?因为它没有那么多微尘。所以,二者在大小方面相差悬殊。但如果最小的微尘还能再分,那它的微尘最终可能比须弥山的微尘还多,就有这样的过失。
所以,佛教承许,色法到最后不可分割,已经消于法界了,什么都没有了,这是万法的最小单位。但如果你认为无分微尘实有存在,或者常有的法存在,这个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因此,色法以体积来观察时,逐渐细分下来,因为体积只减不增,最后肯定没有了。任何法的规律都是如此。
现代物理学家对这方面的研究,还算比较成功,比经典物理学有一些突破。你们都知道,尤其是到了21世纪,很多物质真相的发现,比以前更上一层楼。但要想彻底达到空性的境界,还需要借助一些推理,这样或许更好。
| 心与心所以相不能承受,
心和心所,或者说分别念,以时间的行相来分。
唯识宗承认远离二取的自明自知的心实有存在。对此,《中观庄严论》驳斥道,如果心有一个成实的东西,那你的心会不会跟随它?如果跟随它,前念会变成后念,后念也会变成前念,前后念头就会合二为一。比如,当你的心跟随最细微的单位时,前念和后念有没有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变成一体了。
到最后,就像《金刚经》所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心和心所,依靠心自己的相状来分析时,“不能承受”,没办法经得起观察。
| 最终无有不成为如虚空的法相之处。
最后,不管是心,还是外境,没有一个不像虚空一样。
前面讲的心和菩提无二无别也是一种窍诀。而这里通过对外境和心的分析,完全可以知道世上没有一个实有的法。这方面,学过中观、学过《入菩萨行论·智慧品》、学过《中观庄严论》的人都清楚。
以上,我们用整体的智慧和剖析的智慧进行了分析。
| 有些时候,舍弃了偏于两种心,
建立的时候,要么是异体,要么是一体。但有时候,这些都不需要,舍弃了偏于两种心——建立一法和建立异法的心。
| 如果依靠二者的部分而抉择,诸行与它的法相无常二者,一体与异体都会有过失,也说明了“应当解脱一体与异体二者”。
如果依靠这二者的部分进行抉择,那么诸行(诸有为法)与它的法相——无常,一个是法,一个是有法,说“这二者是一体”有过失,说“这二者是异体”也有过失。
荣索班智达经常用“无常”来定义诸法的法相。而在《俱舍论》中,有为法的法相是生住灭。但生住灭都是一种无常,归纳而言,说无常也是可以的。
上师如意宝说,当年他在石渠求学时,主要是在托嘎如意宝面前得大圆满,在堪布江措面前得戒律,在拉智面前得因明——拉智的因明辩论很厉害,当时在他们这一群人中,智慧非常尖锐。听说他造过一部因明论,论中说“柱子和柱子的无常是一本体”。后来有很多人找他辩论,其中辩论最厉害的叫阿琼。
阿琼特别不满:“如果柱子与柱子的无常是一体的,那么柱子就不能起到撑梁的作用。因为无常是刹那毁灭的,刹那毁灭怎么能撑梁呢?”他们一直在辩论,到深夜了还在辩。
后来他们怕托嘎如意宝睡不好,就跑到山上去了。当时,法王如意宝跟随拉智,因为曾在他面前听过因明,他们两个是一方。阿琼是另一方,算是一个比较厉害的人。最终,法王如意宝和拉智赢了。
后来,听说曲恰堪布在讲课时说:“他们确实辩论过,但谁也不知道谁赢谁输,因为是半夜偷偷辩论的。”他的意思是:这是个秘密。(笑)
有一次我去石渠,还特意去看了他们辩论的地方。江玛是一个小山谷,比我们喇荣还小,我去看了他们晚上辩论的地方。不仅仅是那个观点,他们经常把下午辩不清楚的观点,晚上再到那里去辩,一直这样辩论。
总之,承许无常和柱子是一体、异体都有过失,所以应当解脱一体与异体二者,不用建立一体与异体。因为有些法在名言中,尤其是在大圆满中,要真正找到一体异体也是非常困难的。
如果说瓶子与无常是一体,细微无常是刹那刹那灭的,瓶子第二刹那也就不存在了;如果说瓶子与无常是异体,那瓶子就是常有的,永远不会灭。
所以,用因明推理,可以这样说:瓶子和无常是一体还是异体?如果是一体,瓶子起不到任何作用,因为无常是刹那灭,瓶子也刹那灭的话,就起不到任何作用,世界上也不会有瓶子;如果是异体,瓶子的本性不是无常,那就变成常有了,如此一来,瓶子永远不生不灭,就像外道中常有自在的“我”一样。
智慧敏锐的人非常喜欢辩论,能打开很多思路。挺有意思,对吧?
| 依他起与圆成实的法相也是同样。
依他起和圆成实的法相,也是如此——建立“有”也可以,建立“是”也可以,或者究竟而言,这两者一体异体都不存在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