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大乘论讲解·第21课
2021年9月7日
总体上讲,大家都比较喜欢《入大乘论》,尤其是有智慧的人。当然,有些人听不懂,没办法喜欢;有些人似懂非懂,虽然不能全部听懂,但总觉得里面有很好的道理,一直对这方面感兴趣,这也很好。
我正在讲的时候,希望大家有一种凝聚力、智慧力。如果你在这期间好好学习,以后应该会对这部论有更好的理解。
我跟你们也说过好几次了,我个人跟这部论很有缘分。以前法王讲《入大乘论》的时候,我虽然闻思不够,但还是给几个喇嘛做过辅导。那个时候学院人不多,辅导一直没有间断,感觉挺好的。
目前堪布、堪姆也有一部分在辅导。如果有机会,有些人以后再辅导也可以。但现在辅导的话,可能会有新鲜感,毕竟加持的云雾还没有消散,有一种“滋润”在那里,这也很重要。
今天开始讲第四品“以理无害品”。之前一直说大圆满是最厉害的,这一品是通过推理来证成大圆满没有其他理证的妨害。然后我们再讲“大圆满品”。最后一品是“方便品”,内容比较少。这一品学起来可能比较费劲,但也挺有意思的。
有信心的人依靠什么趋入大圆满
| 如是宣说的此大圆满,简而言之,
大圆满的教理非常丰富。如前所述,大圆满有心部、界部、窍诀部;窍诀部有外、内、密、极密之分;极密又有大量的续部、教言。如果我们用教理去理解,确实需要一些时间。
全知无垢光尊者造有《七宝藏》《四心滴》《三休息》《三解脱》。智悲光尊者造有《功德藏》《集密意续释》,其中《集密意续》又包含事续、行续每一位本尊的灌顶。以前德巴堪布为《集密意续》造过一个注释,有特别多的颂词,还有心部本尊的灌顶、界部本尊的灌顶……真是浩如烟海。
大圆满并不简单,不是只看几本书或听短短几个教言就可以了。在大圆满中,以《七宝藏》为主的理论性内容(班智达派)特别多,而以《四心滴》中的《上师心滴》为主的窍诀性内容(古萨里派)比较少。
尤其是前译宁玛续部,在《大藏经》中约有三函,德格印经院单独所摄的有二十多函,土登尼玛活佛编辑的有五十多函,最近很多大德又收集了不少。
所以,大圆满有非常多的续部和注解。
| 诸法的根本就集于心与心显现许中,
若概括大圆满的一切窍诀,则是一切法的根本,即心与心的显现。
| 心的自性是菩提,
若以窍诀归纳,心与心所显现的万法,终归于心,心的本性即菩提。
《佛子行》中也说:“一切境现唯心造,心性本来离戏边,了达此理于二取,皆不作意佛子行。”一切都是心的自性,心也远离四边八戏,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知道心的本性是什么样的。
| 因此称为菩提心。
所以,心的自性就是菩提,这叫做“菩提心”——这里的菩提心,不是《入菩萨行论》中所说的愿行菩提心。
在《法界宝藏论》中,经常引用《普作续》的教证,其中就会提到“菩提心”。菩提心应该是大圆满界部的术语,一般来说,界部多讲“菩提心”,无上窍诀部多讲“觉性”。
大圆满依靠推理,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心、什么是菩提心,以及两者的区别。今天我们需要明白这两个问题。
| 所说仅此而已。
如果归根结底,心就是菩提心,就像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在大圆满中,心是菩提,菩提就是心。如果你明白这一点,那么所说的道理无外乎如此。
| 对大圆满有信心的诸位行者,仅仅依靠此宣说就能通达、趋入,
其实,上师就简单地告诉你:“心是佛,心是普贤王如来,心是菩提。”依靠这么一句教言,有信心的人也可以通达、趋入大圆满。
大圆满的教理,说多也特别多,不像其他一些宗派,只需要几本书就可以解决;但说少也特别少,当弟子遇到具有证悟和加持的金刚上师,自己分别念不多,清净心、信心特别好,那依靠上师的直指、弟子的信心和祈祷,这样的师徒因缘聚合后,马上就会开悟。
有续部说,狮子一吼,其他的野兽都会害怕,但他的小狮子听到吼声却非常高兴。同样,大圆满的狮子吼,其他无缘的外道特别害怕和排斥,但是有缘、有信心的弟子,听了之后,会非常欣然接受。
就像《入中论》所说的,有些人听到中观空性就数数欢喜一样,有些人前世对大圆满特别有信心,今生看到大圆满法本,依止有缘的善知识后,会生起无比的欢喜恭敬之心,以这个因缘,他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认识心的本来面目。
依止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你对大圆满有信心,对上师也要有信心。如果只对大圆满有信心,却对三恩德上师没有信心,不愿意依教奉行,那根本不可能通达大圆满。在大圆满的传承中,非常强调师徒之间的缘起。
那天我看到一段文字,讲的是我们寺院几年前圆寂的扬唐活佛。一九五几年,藏地发生了很多特殊的事件。当时,藏地的许多大德都逃往印度、尼泊尔等地,扬唐活佛也做好了逃亡的一切准备,包括口粮、乘骑、要带的家人、带路的人。临行之际,他向金刚上师日洛辞别:“在这特殊时期,我只好离开,许多人都逃亡了。”上师说:“你先等等,我观察一下,明天再告诉你。”
第二天,上师对他说:“我观察了一下,你最好不要走。你可能会坐牢,但不会死;我也会坐牢,我应该会死在狱中。”
后来他上师确实在狱中圆寂,扬唐活佛在新都桥监狱关了很多年。后来政策开放,他才被释放,并把这些都记了下来。
看到这段文字,我心想:“如果我所有的东西都准备好了,留下来的风险那么大,我会怎么做?”
有人可能认为:“上师是有密意的,上师说‘别走’就是‘你快走’的意思。”因为他自己想走,然后就真的走了。但对大圆满修行人来说,很重视法脉传承和师徒之间的缘起,对法、对上师的信心之大,令人无法想象。
当然,如果把这个道理讲给其他教派的人听,他们会认为“这是依人不依法,太不合理”,说不定会这么说。不管怎样,如果你是一个有信心的人,依靠这种方式,就可以通达大圆满。
很多前辈大德,遇到自己极其有缘的上师后,上师只传给他一个偈颂,不管是显宗的还是密宗的,他一生都珍视,认为“这是对我来说很重要的窍诀”。有了这种信心,就很容易证悟。
根据梵文解释“菩提”与“心”
| 可是耽著声明学与因明学的行人们会这样想:我们的这些宗派,是以声明的意义与理证成立的,大圆满与理证相违,任何与理证相违的,那就不是所应取。
然而,耽著声明学和因明学的一些寻思者,他们是这样认为的。
“声明学”,主要研究古印度梵文或藏文,比如某个词在梵文中如何解释,在藏文中如何解释,对此进行分析,这种学科称为声明学。在藏文中,藏文的文法、藏文的结构、藏文所有词句的基础知识,即语法知识,也可以属于声明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语言学。
在现代语言学中,南亚文化中的梵文和巴利文历史悠久,所以受到特别的重视,尤其是很多高校都在研究。北大初期就有梵文学,季羡林校长从德国邀请了一些印度大师来任教。上世纪80年代,北京还设有亚洲文化系,开设梵文和巴利文专业。一些教授从那里毕业后,在复旦大学等许多大学教授梵文。据说学梵文的人特别多,好多教授感到惊讶:“为什么那么多人对梵文感兴趣?”在国外也是如此。其实,在亚洲文化中,梵文是一种非常合乎逻辑的古文字。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很多专家都会承认大圆满是这样这样,并不是直接观虚空就可以了。如果只观虚空,有些分别念比较重、对语言学有研究的人是不会同意的。
“因明学”,类似于逻辑学。在东西方的逻辑学中,尤其是印度法称、陈那所创的逻辑学,在世界上极负盛名。用这种推理来论证大圆满也很有必要。
所以,能够从语言学和逻辑学两个层面去论证是非常好的,否则对方会认为大圆满无法接受。荣索班智达非常擅长这一点。
这对当今世界的人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有些人在高校里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学了多年的逻辑学、语言学,认为:“宁玛巴的大圆满,只要修修加行、看看虚空、认识自己的心就可以了?哪有这么简单!”
尤其对显宗五部大论有浓厚兴趣,或有这方面研究的人,更是难以接受。他们觉得大圆满太过简单,“稍微修一下,观自心就会开悟?怎么可能!”他们喜欢研究很多年,要有一套特别严谨的逻辑推理,而像大圆满这样,一下子就能怎样怎样的,他们非常难以接受。
然后荣索班智达开始反驳。
| 驳:大圆满就像如意宝一样,于舍弃了它而耽著假宝般种种宗派的行人们前,暂且不用大圆满共称的“明点”“大”等的所有术语,而以一般共称的语言宣说部分道理。
驳斥:大圆满就像胜幢上的如意宝。而种种宗派的修行人,舍弃它,执著其他法,就像把假宝当成真宝一样,实为可怜。在这些人面前,作者暂时不用大圆满自宗的术语——六种明点、五种大、本来清净、任运自成、金刚链等,而是用对方的语言反驳对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样更好。
现在世间上有这种说法:“如果你实在辩不赢别人,就用专业性强的语言攻击他,对方又听不懂这些术语,就拿这个来糊弄他。”但这是不对的。应该用别人认可的语言进行解释,这样才能以理服人。
对真正的高手来说,可以把最难的道理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比如《入大乘论》,如果用浅显的语言进行解释,大家就会觉得不太难。
所以,对于大圆满的有些道理,不一定要用大圆满的不共术语进行宣说,而应该用人们日常习惯的表达方式,这样对方更容易接受。否则,我们讲“胜义谛”“世俗谛”“菩提心”,对方根本听不懂。当然,在讲的过程中,也不能完全用特别世俗、低劣的语言来描述,那样就失去了它本有的深意。
在大圆满的弘扬过程中,到目前为止,应该说是以一种特殊方式弘扬的。而且,在所有的藏密法门中,大圆满的成就者最多。我并不是在这里自吹自擂,看看各种历史,其他教派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现在全世界修大圆满的人很多。有些是公开修;有些因为身份、信仰等种种限制,不便公开——包括其他宗教、其他教派的有些人,对外公开也不是很方便,但他们一直秘密地修大圆满。
大圆满的另一个特点是,自古以来,此法只传授给真正的修行人,比如,那些修过加行、得过灌顶、不搞世间法的人。大圆满基本不被其他许多政治、经济所利用。
纵观历史,你们也知道,宗教很容易被政界、学术界或其他势力所利用。尤其是政客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要么摧毁宗教,要么打着宗教的名义进行各种操作。但是对于大圆满来说,它的传承方式、它的历史背景、它的整个理念,有一定的特殊性。迄今为止,大圆满并没有受到世俗的严重污染。
当然,个别修行人打着大圆满的旗号骗钱骗色,这种现象也是有,但不像其他宗教范围那么大。其他一些宗教,如果被别有用心的执政者利用,会让很多有信仰的人感到特别痛苦。
下面我们先用声明学进行分析。刚才说在大圆满中只要通达菩提心就可以开悟,很简单。那么所谓的菩提心到底是什么?
| 所谓的菩提心,菩提,梵语为“阿瓦菩提”,
菩提,在梵语中称为“阿瓦菩提”。“布达”是佛陀的意思,菩提心也叫“博得紫达”(Bodhicitta)。
这里的菩提,在藏文中是正觉、觉悟的意思。
| 是指尽智与无生智,
学《俱舍论》时,经常会遇到尽智和无生智。
| 或者完全清净一切垢染,或者无误通达,或者彻悟一切。
菩提,基本上所有的字都是指,彻底了知,没有任何垢染,这样的法叫做菩提。
| 所谓的心,梵语“紫达”有种种意义,
洛若对面的心宝山,叫“紫达嘛呢”。“紫达”是心,“嘛呢”意为珍宝。门措上师曾经养过一只小狗,名字叫“紫达”,是吧?很早以前,法王就给狗取了一些好听的名字。
心,一般来说有多种含义,这里的心主要是指阿赖耶。
| “那布紫达”,是觉知种种所缘之义,
根据梵文,心有几种分类:有一种叫“那布紫达”,就是觉知种种所缘的意思,如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识。
| 或者始终积累诸行的种子,
心可以积累各种种子——善的种子、恶的种子,依此未来会转生天界、人间、牛马等。
| 如同农夫的袋子一样;
萝卜、辣椒、圆根等都可以装在里面。现在有些道友的包也是这样,什么都往里装,就像农夫的袋子一样,什么都有。
我十岁左右的时候,秋天我们一家住在恣依朗。有一次我去放牛,翻过一座山后,发现合作社在那里种了很多圆根萝卜——这种萝卜现在不太常见了。那时,我们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我问弟弟“要不要去偷一点”,他说“要”。我弟弟只有六七岁。
因为路程比较远,我怕背不动,就牵了一头犏牛去,就是现在耕地的那种牛。我们到了那里,开始拔萝卜,拔了两大口袋,每袋有七八十斤重。我们俩个子都小,没办法将袋子放在牛背上。后来想了个办法:我让弟弟抓住牛的鼻绳,我把两块木头像梯子一样搭在牛身上,沿着它把口袋往上推,费了好大劲才把一边的口袋系好。走到另一边时,由于两侧重量不平衡,刚系好的口袋和牛鞍滑到了牛肚子下面。那头犏牛有点野,不太听话,受到惊吓后,它又蹦又跳,好不容易才抓回来……就这样,我们折腾了好几个小时,也没办法将两个口袋拴好。牛也越来越不耐烦。
就在我们非常失望的时候,突然听到远处有一个大人在喊。我们害怕极了,心想:“肯定是合作社的人来了,完了完了!”结果来的是一个熟人,名叫贡秋桑波,他在打猎。他说:“你们在干什么?要是被合作社发现,你们家就惨了。”
他轻而易举地把两个口袋拴在牛背上,拴好后叫我们赶紧离开。我们两个很开心,赶着牛就回去了。那些圆根萝卜,我们吃了一整个秋天。
现在都是白萝卜,圆根萝卜不多。前几天上网看,还是有圆根萝卜的照片。
所以,口袋里可以装很多圆根萝卜之类的东西,有时是农夫的口袋,有时是牧民的口袋。同样,我们阿赖耶上也有很多种子,就像口袋一样。
| “增德那紫达”,由于能思维故称为心,行与思相应,能思维能动摇、能趋入种种事,因此称为心;
《俱舍论》说五蕴中的“行”有相应行和不相应行,行与思相应,能思维的心所有21个。能思维、缘对境而动摇、以分别念或心所能直接趋入色声香味触等种种事,这就叫心。
关于心的定义,一个是从阿赖耶上说的,一个是从五根识上说的,一个是以分别念或心所缘取对境,还有一个:
| “紫达玛那布雅查”,心与意是一个意思,并不是色一样的无情法,成为觉知的本性,因此称为心。
我们平时不分那么细,不管是意、识、心,只要有一个远离无情法的觉知,就叫心。每个众生相续中都有一颗明了的心,如因明所说,心就是明明了了的,梵语称为“紫达玛那布雅查”。
心不像菩提只有觉悟等几个意思,而心可以和不同的词语组合,如缘取对境的心、积累种子的心等等。
心与智慧的区别,其实是大圆满最重要的分析。一切众生在心上迷乱,诸佛菩萨在菩提上觉悟,但心的本体就是菩提。不了解这一点,就是我们迷乱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需要了解心是怎样的。
在大圆满中,上师常问弟子:“心是怎样的?心是怎样的?”被这么一问,弟子可能处于愣然的状态,认为什么东西都没有,这是不对的。心的本体是涅槃,是佛陀,是明空双运。
下面是三种分析方法,也有一些特殊的术语,大家要注意听。
总说三法法相
| 如是安立心与菩提的自性不同,这是“可得”的法相;
我们都知道,心和菩提肯定是不同的,下面也会讲到。这是“可得”的法相。
| “本性”的法相是无二;
心和菩提,从“本性”的层面来分析,是无二的,心就是菩提,菩提就是心。
但从“可得”的层面来分析,本体是心的时候就不是菩提,是菩提的时候就不是心。
有这样两个层面。
| “显现”的法相是同一时间不具二法。
同一个时间不会具足二法,这是“显现”的法相。
以上是总说,接下来具体分析之后,大家就会明白其中意思。
心和菩提,下面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一个是对境方面,一个是有境心识方面,一个是作用方面。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心、什么是菩提。
下面的分析方法还是很有意思的。
具体分析三法,得出跟随三法之心的优劣
| 其中,“可得”是以想分别造作之心的行境;
这是从对境方面分析的:第一个“可得”,是以想的分别念造作的对境。
在因明中,一是无分别念,一是有分别念。分别念的对境基本上是总相,而不是自相。我们所想的是好是坏,一切都有相状。用想的分别念来造作,这就是“可得”。
| “显现”是以受分别造作之心的行境;
“受”,即领受,相当于因明中的无分别念。大家都知道,无分别念指的是现量见到。第二个“显现”,是无分别念的对境。
| “本性”的法相是以无垢智慧分别造作之心的行境。
无论是现量还是比量,真正的智慧远离一切增益,用它来抉择对境时,应该是非常确定的:要么是现量智慧,要么是比量智慧,没有任何错误决定,这就是第三个“本性”的法相。
总之,从对境方面分三个:一个是无分别念的对境,一个是分别念的对境,一个是智慧的对境。
| 其中通过“可得”能安立有无的名言;
其次,从有境方面分析:第一个“可得”,是通过分别念来安立有和无——“涅槃是存在的、轮回是不存在的”“心是没有的、菩提是有的”。虽然分别念不一定准确,但可以这样安立名言。
| 通过“显现”能安立真实非真实的名言;
第二个“显现”,比“可得”的分别念要准确,因为是现量所见——“这是月亮,是真实的”“这是二月,是不真实的”。现量所见之中,有真有假,但比分别念准确多了。
| 通过“本性”能安立成立不成立的名言。
第三个“本性”,能安立成立不成立的名言——“轮回在本质上是否成立”“涅槃是成立还是不成立”。相比之下,它比“显现”还要准确。
这三个是从心识或有境的层面分析的。
| 通过“可得”不能遣除增益损减之处;
这是从作用方面分析的:第一个“可得”,它毕竟是分别念,没有见到自相,也不具有智慧,所以不能断除增益和损减。
| 通过“显现”能完全斩断增益损减而不能遣除迷乱;
第二个“显现”,它是无分别念现量所见,肯定没有增益和损减。但它有正量和非量之分,例如,二月就是现量看到的迷乱外境。所以,对于现量来说,没办法遣除迷乱,但可以遣除增损。
| 通过“本性”能完全斩断迷乱。
第三个“本性”是最正确的,只要你有无垢智慧,就能彻底断除一切增损和一切迷乱。
这三者是从作用上分的。
前面从对境上分了三个、有境上分了三个,这里从作用上分了三个。分析心和菩提,要从声明学、因明学这样来分析。
| 因此,跟随想之行境的心是下劣的;
归纳而言,“可得”的分别念并不是特别可靠。我们认为有,或者我们认为没有,仅凭自己的想法来决定,这种心比较下劣。
| 跟随受之行境的心是中等;
“显现”是现量见到的,比“可得”要准确很多,毕竟有量的正确性,所以是中等。
| 跟随无垢智慧之行境的心最上等。
“本性”是没有垢染、断除增损、断除迷乱的智慧,是最上等的。
第一种是以“可得”的方式证取;第二种是以“显现”的方式证取;第三种是以“本性”的方式证取。
我们对心和菩提的了解,大多停留在什么层次上呢?是一味地跟随自己的分别念,没有亲眼所见,也没有断除一切增损吗?
下面以旋火轮的比喻分析心和菩提。荣索班智达很喜欢旋火轮,之前也用过一个旋火轮的比喻。以后我们家里也放一个旋火轮,偶尔摇一摇,看看能不能对自己直指心性。
以上的观察,大家明白了吧?其实这种观察方法既深奥,又浅显易懂。
以旋火轮的比喻进行分析
| 比如,通过缘于旋火轮,“可得”火烬与旋火轮同等分开存在;
旋转的叫旋火轮,没有旋转的叫火烬。
从“可得”分别念的角度来讲,旋火轮是正在转的,火烬是没有转的,二者完全可以分开。
| 通过“显现”同时不显现二者,何时显现旋火轮,那时就不显现火烬,何时显现火烬,那时就不显现旋火轮;
从“显现”现量的角度来看,这两者不会同时出现。
旋火轮是一个圆形的火圈,火烬就是一个火棒;一个是圆圈,一个是长棍。现量看到的时候,一者出现了,另一者就不会出现。当你看到圆圈时,它肯定不是长棍;当你看到一个长棍时,它绝对不是圆圈。所以,从“显现”的角度来说,这两者不可能同时出现,一者有的时候,另一者就没有。
这个比喻很重要,因为等会儿它会跑到心和菩提上。
| 通过“本性”不成立二者,
在名言或现量中,一个是长棍、一个是圆圈,二者都可以成立。但从“本性”的角度而言,通过无垢智慧的观察,二者不能都成立。为什么呢?
| 如果旋火轮的本性成立,那么火烬就成了根本不存在;如果成立火烬的本性,那么旋火轮就成了根本不存在。
因为万法只有一个本性。如果旋火轮的本性成立,除了旋火轮之外应该没有火烬。既然旋火轮是真的,那只能有旋火轮,不能有火烬。
反之,如果火烬的本性成立,则只能有火烬,旋火轮根本不存在。
| 由此可知,如果这里旋火轮只是“显现”,那么火烬的“本性”就成立,而旋火轮的“本性”根本不成立。
最后得出结论:原来那个旋火轮是假的,是眼花造成的。事实上,真正存在的是火烬。
绕来绕去,旋火轮其实只是迷乱显现——“当时我确实看到了一个圆圈,但它并不存在,只有火烬存在。”最终从比喻中悟到了这个道理。
意义上也是同样如此。
从意义上分析“心”与“菩提”
| 心与菩提也是同样,通过能缘“可得”,心与菩提二者同等分开,有实体。
在分别念中,心叫“紫达”,菩提叫“布达”,这两者可以完全分开。
这个道理很重要。心与菩提有时好像是分开的,有时又好像在一起。从分别念的角度来讲,就像旋火轮和火烬一样,二者可以完全分开。
| 通过“显现”,不能同时显现二者,何时显现为心,那时就不显现菩提,何时显现菩提,那时就不显现心。其中,显现为心是欺惑,因此是迷乱;显现菩提是无欺,因此是无倒。
从现量的角度来讲,只要一者存在,另一者就不存在。因为心有能取所取,菩提远离能取所取,在现量面前,见到一个时,就见不到另一个。就像现量见旋火轮和火烬,二者不可能同时存在。
我们都知道,心有二取,是迷乱的、会造业;而菩提是无欺的、无颠倒的,所以两者不可能同时存在。
| 如果通过“本性”成立心的本性,那么菩提的本性就根本不成立;如果成立菩提的本性,那么心的本性就根本不成立。
从“本性”或无垢智慧的角度分析,如果心的本性在实相中成立,除心之外就没有菩提,菩提根本不成立;如果菩提的本性成立,那心的本性就不成立。
这一段很重要。以旋火轮和火烬为例,我们认为这两者都成立,但通过三种方式观察后,才知道在无垢智慧面前,其中一个必定不成立——不成立的就是旋火轮,或者心。
| 由此可知,显现心是迷乱,由于如显现般的本性不存在,
旋火轮的圆圈在火烬上不成立,同样,不清净的心在本性上也不成立。
| 因此显现就是菩提的本性,
旋火轮正在旋转时,并没有离开火烬,它只不过显现为圆圈而已。
| 心的本性根本不成立。
大家要仔细看看这一段。我应该讲明白了吧?除非你打瞌睡,或者心不专注,或者智慧跟不上,否则听懂应该没问题。
这三种分析心与智慧或心与菩提的方法非常重要。我们学《七宝藏》或其他法时,经常会搞错,有时说是一体的、有时说是他体的,但在哪种情况下它们是分开的,哪种情况下是一体的?我刚才说得很清楚了。
从分别念的角度来讲,心和菩提是分开的。如果在无分别念的现量面前,那只能成立一个——在我们凡夫人的现量面前,只能看到自己不清净的心;在圣者的瑜伽现量面前,只能看到清净的菩提,一个存在的时候,另一个不存在。从无垢智慧的角度来讲,心是不存在的,它只是菩提的游舞,最根本的只有一个菩提,那个时候就大彻大悟了。
在大圆满中,烦恼即菩提
| 依此义可知,在大圆满中,烦恼即解脱之大道、业即自然本智、痛苦即菩提的意义也是如此。
其实这几个意思是一样的。在大圆满中,烦恼就是解脱道、业就是自然本智、痛苦就是菩提,这三个说成一个也可以。这与禅宗的“烦恼即菩提”“众生即佛”“心性即菩提”,意思一模一样。
| 宣说“解脱”“自然本智”“菩提”也只是分开说明了遣除众生的烦恼、业、痛苦之心的名言而已,本性是无别一体。
其实也可以说,烦恼即解脱道,烦恼即本智,烦恼即菩提。之所以分开说明,只是为了遣除众生不同的执著——有些是对业执著,有些是对烦恼执著,有些是对痛苦执著,从而安立了三个不同的词,实际上,它们的本性完全是一体的。
下面,荣索班智达给我们解释半天什么叫“一”。我们从小都学过“一”,不用解释,对吧?谁不知道“一”?包括没有文化的牧童,都知道“一”是什么。(众笑)
总说“一”的意义
| 所谓“一”的意义,也有同等之一、数目之一、无别之一这三种。
“一”还是有很多意义。智者说什么都是对的,“一”也有很多道理可以讲。
有时候在演讲时,会说话的人说着说着,就延伸到其他地方去了,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荣索班智达也一样,在讲一体的时候,就在“一”上发挥了很多。
关于“一”,本来我们知道也可以,不知道也可以。但这里的“一”,主要是指一味一体。刚才说烦恼与解脱道是“一”、痛苦与菩提是“一”,接下来会讲到“一”有几种意思,其中一味一体的“一”很重要。
希望大家对旋火轮的比喻,以及心与菩提的分析方法,一定要搞明白。只要明白了,对大圆满中“众生即佛、心即本智、烦恼即菩提”的道理,就会恍然大悟。
旋火轮的比喻,让我觉得很有收获。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比喻时,非常开心。但现在好像老了,没有开心也没有痛苦。
| 虽然所有“一”的名言同样是去除“多”的心,
提到“一”,就像《中观庄严论》讲离一多因一样,如果“一”不成立,“多”也不成立。而且,当我们说“一”的时候,肯定已经遣除了“多”。说“一个人”“一个瓶子”“一头牦牛”时,你马上就知道,肯定不是“多个人”“多个瓶子”“多头牦牛”。说“我现在只剩下一块钱”时,就知道你不可能有几块钱。
当然,还有一百元、一万元,“一”有时也有“多”的意思。
| 但是以所依基的不同,缘于多、缘于一、无缘的差别而分的。
有些缘“多”、有些缘“一”、有些无缘,以这些差别而分。
什么是“同等之一”
| 若问:同等之一是指什么呢?
诸如,柱子具有撑梁的法相,瓶子具有装水的法相。这两者也称为所作,
柱子和瓶子有不同的法相,柱子用来撑梁,瓶子用来装水,每个东西都有自己的法相。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因缘所生,都是无常法,都是所作法。
| 柱子的所作是安住于柱子自本体中,瓶子的所作安住于瓶子自本体中,
柱子的所作安住在柱子的本体中,瓶子的所作安住在瓶子的本体中。瓶子的所作,不可能安住在柱子的本体中,因为二者不是一个,这是从分别念的角度讲的——学过因明的人,我想今天应该没问题;但没学过因明的人,又要坐“小飞机”了。(众笑)
从分别念的角度来讲,东方的柱子和西方的柱子都是柱子,可以用分别念合二为一。然而,如果在现量面前,或者在无垢智慧面前,这两个柱子的自相是完全分开的。
我有时候觉得,年轻时多亏学了一点五部大论、显密教法,现在遇到这些还好。不然,如果有一个法没学过,在这里给你们讲,可能也有点麻烦。
| 虽然各自的法相可得,但所作性却得不到他体。
柱子的所作与瓶子的所作是不是他体呢?肯定不是,因为所作是分别念假立的。从自相上讲,二者是他体,但从分别念的角度讲,则不是他体。
| 虽然所作得不到他体,但柱子不会变成瓶子,瓶子不会变成柱子,它们也不会失去撑梁、装水的法相。
如果瓶子和柱子的所作是一个实有的本体,那柱子会变成瓶子,瓶子会变成柱子。但由于我们所说的“一”,并不是自相上的“一”,只是用分别念认为是“一”,所以,柱子不会变成瓶子,瓶子不会变成柱子。
比如,你是喇荣人,我也是喇荣人,但你我不会混淆的。在分别念中,我们两个都是喇荣人,有个“一”的概念,彼此有相同的地方。但脑海中、概念中的“一”,不是真正自相的“一”。
你们从小就学过“一”,今天又学了一个新概念,但很多人未必理解。这是你们第一次学这个“一”。
总之,从分别念来讲,瓶子和柱子的所作可以是共同的“一”,但二者不可能混淆,柱子不会失去撑梁的法相,瓶子也不会失去装水的法相。
| 同理,无间地狱众生具有最剧烈痛苦的法相,佛陀出有坏具有最究竟安乐的法相,二者是以我与我所的法相而空。
同样的道理,地狱众生的我和我所,在本体中是没有的;佛陀也没有我和我所。因此,从空性的角度来讲,佛陀与地狱众生有共同的“一”。
| 空性也得不到他体,但均是以本性空而不成立,那么仅以我与我所而空,地狱众生不会变成佛陀,佛陀不会变成地狱众生,也不失去安乐与痛苦的法相。
从本性上讲,佛以我和我所而空,地狱众生也以我和我所而空,他们都有共同的“一”个空。如果这个空有实体,地狱众生和佛就变成一个了,众生变成佛,佛变成众生。但因为不是自相的“一”,只是以分别念安立的“一”,就像我刚才说的喇荣人一样,所以佛和地狱众生不会变成一体——佛不失去安乐的法相,地狱众生也不会失去痛苦的法相。
| 比如,虽然“一百、二百、一千、两千”百千是多数,但一百无有二百等的差别,因此运用“一百(即百个一)”的名言。
虽然“一百”和“一千”中的“一”很多,但你也可以把捆绑的东西称为“一”,说“一百”“一千”是一个东西,以此遣除了其他的多数——一百遣除了二百,一千遣除了两千。
这叫做相同的“一”。这就是荣索班智达最想讲的“一”。世间上很多东西都有相同的“一”,它是用分别念建立起来的,“你是汉人,我也是汉人”“你也是印度人,我也是印度人”。但这个“一”,是以分别念建立在同一个出生地或同一个民族之上的,并不是自相的“一”。有些人把相同的“一”认为是真实的“一”,由此增加了很多痛苦,“我是什么人,你也是什么人,所以我们必须一起战斗”,对此可能要观察观察。
什么是“数目之一”
| 若问:数目之一是指什么?
这个“一”更有意思,是数目上的“一”,也就是“一二三四”中的“一”。
| 比如,所谓的“麟角”,麟兽没有俱生的两个角,只有如宝剑般的一个角,称为麟独角。
就像动物园里的犀牛,它头上没有两个角,只是鼻子上方长着如宝剑般的一个角。
| 如是(声闻宗)“无有人与蕴二者而有蕴”,
声闻宗认为没有人我和五蕴,但细微的微尘、刹那的蕴存在。
| 或者诸缘觉所说的“无有所取有能取”,
缘觉认为没有所取,却执著有一个能取的心识刹那。
| 或者(唯识宗)“无有二取有自证”等,
唯识宗认为无有二取,只有自证。
| 遣除遍计后建立有法相,承许那个法相中法与有法一体,
比如,有法是柱子,法是柱子的无常,它们两个是一体的。也有这样的说法。
| 法互相也如一本性一样遮遣了异体。
柱子的无常、瓶子的无常是一体的,这跟刚才相同的“一”有点类似,以此遮遣了他体。
| 建立一个有实法而说“无有两个而有一个”,
按照声闻宗、缘觉宗、唯识宗、中观自续派的观点,其他法都不存在,只有一个有实法存在。这就是数目上的“一”,有点类似于我们数学上的“一”。
还有,在大圆满中,其他心都不存在,只有菩提心存在。这也是在建立“一”,它也是数目上的“一”。
| 不舍弃一个有实法的心,这就称为数目之一。
没有其他法,只专注于一个有实法,这就是数目上的“一”。但这也是一种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