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大乘论讲解·第2课
2021年7月24日
今天继续讲《入大乘论》。听闻条件:一、得过密法灌顶;二、承诺守护密宗誓言;三、当面或背后不诽谤上师和密法;四、金刚道友之间守护誓言;五、听闻此法能善始善终。这样的人可以听受,无论是藏文传承还是下面的讲解,大家都要认认真真地听。不具足这些条件的人,只听显宗的法好一点,否则对自己不一定有利。
《入大乘论》的理论性比较强,逻辑性也很强,对于广闻博学的人来讲,是特别好的一部论典。但如果你孤陋寡闻,对佛教各派一无所知,听了这里的道理后,可能懵懵懂懂、不知所云,经常“坐飞机”处于云里雾里。本论的有些道理,并不像一个简单的修心窍诀,所以在听的过程中,大家应该聚精会神,用自己最深细、最敏锐的智慧来接受。
我个人而言,23岁出家,24岁跟法王去了一些地方,25岁得到此法。当时法王55岁左右,比我现在的年龄要小,从五台山回来后,在秋天给我们传授的。
当时,我五部大论还没有学圆满:戒律和中观听完了;现观听了一部分;因明听过《量理宝藏论》,《释量论》是后来才讲的;俱舍没有听过。但在听这部论的时候,确实感觉非常殊胜,也给个别道友做了辅导。听辅导的人不多,好像是两个还是三个,不超过五个人,当时我的眷属是这样的。
那个时候,佛学院的人也不多。法王如意宝从五台山回来就讲了《文殊大圆满》,丹增活佛整理过讲记,在里面法王说学院大概有1000人。当时,整个喇荣人数最多时,不超过1500人。
我在学习这部论时,被荣索班智达的智慧深深打动,后来一直想传讲,也一直想翻译,但这么多年都没成功。那时候我很年轻,遇到这么好的法也特别珍惜,现在想起来,这种感受比较特殊。
我曾听创巴仁波切的老弟子说,他们在上师圆寂之后,刚聚会时很开心,因为好长时间没见面了,大家一起说说笑笑。聊着聊着当年的上师、当年的法恩、当年的点点滴滴,每个人都开始哭起来了,最后在感恩、怀念、伤心的心态中分离。有个老弟子经常想起上师在世的情景,他说:“上师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场景我始终忘不了。有时候我在家里特别烦,就去和上师一起待过的地方,哪怕在那里只待几分钟,所有烦恼也会烟消云散。”这种心情,我特别能感同身受。
上师讲《入大乘论》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但我每次想起来,就有各种画面浮现在眼前。当时上师不到60岁,也算年轻,我也是刚来学院不久。虽然没福报像绕桑堪布、嘎多堪布、嘎巴堪布那样,跟上师一起经历过风风雨雨,但我能在年轻时遇到上师,这种机会非常难得,所以自己尤为珍惜。
那时候喇荣的条件比较艰苦,我一个人修板皮房时,从洛若把板皮背上来,白天有点时间就修房子。同时,每天听完上师的课,我都非常欢喜,还会给部分道友辅导。
上师只讲过一次《入大乘论》。后来,我在堪布金旺面前听过《荣索班智达全集》的传承,其中也包括《入大乘论》,但一直没机会给别人讲。还有一次在杭州住院时,听过霍西曲恰堪布讲《入大乘论》的磁带,直到这两年翻译时,又把它再听了一遍。
不管怎么样,如果我们对法有很大的信心,多多少少都能领会其中的甚深意义。如果没有信心,觉得听不听无所谓,那上师讲得再好、法再殊胜,自己也得不到些许利益。
《大圆满前行》中说,法没有主人,谁精进大,谁就能得到。就像山顶上的草,只有精进的牦牛吃得到,懒惰的牦牛吃不到。同样,法是没有主人的,精进的、有信心的人得到的多,不精进、没信心的人即使在现场听,最后也没什么收获,甚至相续中生起邪知邪见,不但得不到法益,反而起到负面作用。所以,人世间是个特殊的世界,每个众生的因缘和业力不同,最后的去向也不一样。
这次学《入大乘论》,不知道你们能否听得懂,但总的来讲,肯定会对自己有点利益。对我而言,这是第一次讲,应该也是最后一次,因为自己的年龄、身体,加上里里外外的因缘,不一定有机会再讲。但我这次很开心,虽然有时候想着《入大乘论》的法义时,会想起上师当年的各种场景,心里有点酸酸的——你们很多人,尤其是没见过法王的人,不一定有这种感受。但上师的法恩确实不可思议,世间的恩德很难与之相提并论。
下面继续学《入大乘论》。
前面讲到,作为希求解脱者,要想超越三界轮回,就要先观察烦恼是什么。如果对烦恼一无所知,就不知如何对治它;如果不知如何对治它,则无法修道;如果无法修道,那不可能得到解脱。这是一种自然规律。
在座都是想得到解脱、想离开烦恼的人,不过,烦恼并不是想离开就能离开的。如果是我们说了算,人人都不愿意跟烦恼同住。《入行论》也提到过,烦恼对我们的危害比敌人更大,所以谁也不会喜欢烦恼。但因为无始以来的业力和习气,凡夫人不得不常常与烦恼相伴,以此在三界轮回中遭受了无量痛苦。
现在,我们依靠善知识的恩德和佛法的智慧,要怎么去除烦恼呢?首先要从理论上知道,烦恼的实体是不存在的。但认识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大乘的唯识宗、中观自续派,论师们一个比一个厉害,他们在建立自宗的过程中,也没有真正认识烦恼的本体。如果用大圆满的智慧观察,烦恼在上述宗派中并没有得到强有力的对治。原因是什么呢?下面会继续分析。
昨天讲到声闻乘认为烦恼实有存在,荣索班智达通过两个方面来观察:这些烦恼是一体还是多体——其实,这种观察方法,是《中观庄严论》“离一多因”的推理方式,以此抉择烦恼的实体不存在。因为如果烦恼是一体,那么断了一个烦恼,其他烦恼也就断完了。如果烦恼是多体,那苦集灭道四谛有十六行相,其中苦谛分无常、苦、空、无我,各自的违品都是烦恼,逐一展开的数量更多。比如,无常的违品是常有,如果烦恼有实体,则会有执著柱子常有、瓶子常有、房子常有、车子常有等实体烦恼,光是常有的执著就无有止境,这样一来,烦恼怎么可能断尽?
| 如果说:那些同是苦的法相,因此不会有这种过失。
如果对方说:“苦谛每个行相的违品——常有、安乐、不空、有我,实际上都在苦谛的范畴中,所以不会各自变成四个,每一个又变出很多很多。因为都是同一个类别,都包括在苦谛当中。”
| 如此一来,集谛也不超离苦的法相,因为诸行都是苦的法相,不管感受什么,圣者们都说是苦。
荣索班智达分析:这样说也不对。从意义上观察,如果都是苦谛的范畴,那么集谛也不超离苦谛的法相,为什么呢?因为诸行都是苦的法相,“有漏皆苦”,一切有为法离不开苦。再加上,无论是什么感受,圣者都说它是痛苦。比如有些论典讲,我们在世间的感受,有些马上会变,这叫变苦;有些会成为后来痛苦的因,这叫行苦——表面上不是很明显,但实际上都是有漏的感受,即使在世间觉得快乐,这种快乐也不超离痛苦。
一方面,一切有漏法都是痛苦,所以不离开苦谛;另一方面,所有人的有漏感受也是痛苦,这是圣者们说的。
| 同样,苦谛本身也不超离集谛的法相,
比如,我们现在假合五蕴的感受是苦谛;它会成为后面五蕴痛苦的因,就称为集谛。所以,苦谛本身不超离集谛的法相,从它成为产生后面苦因的角度,也可以叫集谛。
某种意义上,苦谛不离集谛,集谛也不离苦谛。
| 如此就像说作者是因的外道所说“因不观待果、恒常唯一起到因的作用,果也恒常不起到因的作用”一样,
如此,就会像外道所说:因不观待果,果不观待因。比如数论外道认为,一些法永远是因,永远起到因的作用,不会变成果;而一些法永远是果,不会起因的作用。
| 而佛教所说的缘起法并不是这样,因观待果,果也观待因,
然而,佛教所说的缘起法,是因果互相观待,集谛之因观待苦谛之果,苦谛之果观待集谛之因。
| 近取五蕴以异熟的方式如负荷一样成立是有害的本性,因此是苦谛的法相;
苦谛的法相是什么?近取五蕴是前世诸业呈现的异熟果,它就像背负着的重担,是有害的本性。
小乘说,补特伽罗是负荷者,五蕴是重担。五蕴相当于包袱,人背着这个包袱,以此感受各种各样的痛苦,这就是苦谛的法相。
| 它成为未来真正形成痛苦之源,因此是集谛的法相。
现在的五蕴,成为未来痛苦的根源,这是集谛的法相。
所谓苦谛的法相,《道德经》云:“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认为,他之所以有大祸患,是因为有这个身体;如果没有身体,怎么会有祸患呢?这跟小乘的说法比较接近,因为我们有前世业力形成的五蕴,五蕴是有害的,一切的痛苦和损害依靠五蕴而来,这就是苦谛。学过《俱舍论》的人应该清楚。
佛教认为,苦谛和集谛相互观待因缘。如果互相观待因缘,那缘苦谛、缘集谛的烦恼,没有一个是实有的,这一点最关键。为什么这样剖析呢?声闻宗认为烦恼有实体,若是如此,那缘苦谛或缘集谛的烦恼永远不会变化,因为有变化就并非实有,是依靠因缘产生的缘起法。这里对小乘《俱舍论》所承许的88种见断、10种修断没有破斥,但烦恼如果是成实的,成实的东西就不能有变化,它的自性必须是固定的。以这个原因,对方的观点不成立。
我们未经观察时,会认为相续中的烦恼真实存在,但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如果有成实的法,则应经得起智慧观察。如果经不起,说明它如梦如幻,实际上不存在。因此,烦恼只不过是自己妄想分别假立的。认识到这一点,烦恼就像水泡一样,可以轻而易举被击破。
| 为此,单单缘于五蕴而证悟法无我者,也无疑断除了一切烦恼。
如果单单缘色受想行识五蕴的假合而证悟了法无我(此处是总的法无我,人无我也包括其中),那毫无疑问,一定会断除所有烦恼障。这里的烦恼障是广义上的,包括了所知障。
其实五蕴本来是虚假的,我们若通过观察认识到五蕴并不存在,就通达了法无我。这时,所有烦恼就像贼被识破了一样,全部都会离开,统统不见了。
| 此外,如果依于分成不可计数分类的一切所知,证悟了法无我,那么他们也都无疑会断除烦恼。
还有一个方法,如果对一切所知进行分类,先分为五蕴,五蕴再分成十二处、十八界,一直分成八万四千法乃至无数,分完后对这些法作观察,如果依此证悟了法无我,同样也会无余断除所有的烦恼。
断除烦恼有两种途径:一是把五蕴总结起来,在一个法上通达无我;还有一种是,对所知万法全部依此类推。
《如意宝藏论》中有一个教证,大意是,这个人的母亲是那个人的妻子,这个法的胜义是那个法的世俗。所以,观待而言,没有一个东西是实有的。你的母亲,是别人的妻子;你执著的无我,是世俗谛的单空……依此类推,通过观察众多的法,也能通达无我。
众生的根基不同,有些人喜欢归纳,有些人喜欢分类,有些人喜欢略说,有些人喜欢广说,所以前辈大德在分析问题时,就像《宝性论》里一样,分为略说、广说、摄义,然后用比喻进行说明……同样,有些人依靠一个五蕴而通达无我,有些人将所知万法分成很多类而通达无我,这两种途径都可以断除烦恼。
通过以上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烦恼没有实体。如果烦恼是假立的,不管在五蕴上还是在众多所知上,通达了法无我的话,烦恼就会统统灭掉。这是从对境而言的。
下面从有境——行者补特伽罗的层面来分析:
| 另一方面,就行者而言,一人的父亲因树而亡,依靠那种外缘,他对树生起嗔恨。他因为对一棵树生起嗔恨而对两棵、三棵乃至所有树都会产生嗔恨。
就行者而言,一个人的父亲在砍树时,因树倒了而被砸死,以此外缘,这个人会对树产生嗔恨心——不单单是一棵树、两棵树,甚至对所有树都产生嗔恨心。
人类的心态就是这样。比如,一个人的亲人被老虎吃了,从此他对所有老虎都不客气;一个人的种族被某个人灭了,从此他对这类人特别反感;一个的父亲被日本人杀了,他就会对日本人深恶痛绝。这是比喻。
| 那所有嗔恨是一个实体还是有一一不同实体?
下面对行者的嗔恨心做观察:这所有的嗔恨心是一个实体,还是有一一不同的实体?如果他对一棵树乃至所有树都有嗔恨心,这些嗔恨心是一体还是多体?
这也是《中观庄严论》一体多体的观察方法。
| 如果是一个实体,那么他理应因为一棵树焚成灰就去除所有嗔恨,可事实也并非如此。
如果这些嗔恨心是一体,那烧了这棵树以后,一个嗔恨心的对境已被毁坏,则所有嗔恨心都应该去除了。但事实并不是这样,他可能还是对树看不惯。
| 假设那所有嗔恨有一一不同实体,那么只是说它的差别恐怕尽一切劫也说不完。
如果这些嗔恨心是不同的实体,那只是说出它们的差别也说不完,比如缘东北树的嗔心、缘云南树的嗔心、缘西藏树的嗔心,或者缘松树的嗔心、缘柏树的嗔心、缘檀香树的嗔心……把缘不同树木的嗔心依数量、差别细分下去,恐怕一个大劫也说不尽,更何况断除它们的本体了?
| 假设要断除它们,那么每个时际刹那断除一个,也不会得到灭尽的边际。
时际刹那非常非常短,《俱舍论》《智者入门论》都提到过。也就是,把一秒分成六十份,每一份再继续分下去,一直分到无法再分,这样的时间单位叫时际刹那。假使用一个时际刹那断除一个嗔恨心,因为嗔恨心无量无边、不可计数,怎么会断得完呢?
这是离一多因的另一种观察方法。
| 假设以一个道就断除了许多烦恼,那么众多道的所属修行就成了无义。
如果我们只修无常或无我一个道,就能断除所有烦恼,那么其他道所属的修行就成了无义,因为只需要一个道就足够了。
| 假设以多种道断除一个烦恼,那么宣说烦恼的所属别类也成了无义。
如果以很多道来断除一个烦恼,那么宣说烦恼的别类也成了没有意义。
比如《俱舍论》讲过见断的分类,如云:“此十各七除三见,八种除去二种见,以见欲苦等渐断。”见断依四谛的不同分类,有十种、七种、七种、八种。如果通过很多道来断一个烦恼,那宣说八万四千烦恼的分类则成为无义。
| 假设以道的所有别法少许也不能削减烦恼,那么以多种道也不会断除烦恼,
在修道的过程中,如果一个道起不到作用,烦恼连一点一滴都不能被削弱,那么多种道也不能断烦恼。就像一个人没有火柴,那聚集十个这样的人也不会有火柴。
| 如果已经削减了烦恼,那么烦恼也不成为一个实体。
如果通过修法可以渐渐断除烦恼,那说明烦恼没有实体。
就像水流汇集成大海,所有的道聚集起来,如果能断除烦恼,烦恼就不是真正的实有。
| 如此一来,所有烦恼就无有实体的定数。
这里主要是观察声闻乘的观点。最后的结论是:总而言之,烦恼没有真正的实体。
说到“烦恼没有实体”,大家不一定有感觉,但用智慧对声闻乘的观点进行观察时,原来我们认为自己有六种根本烦恼、二十种随眠烦恼,结果这只不过是名言中的数字,烦恼的实体根本不存在。我们产生嗔心、贪心、傲慢、嫉妒,未经观察的时候,这些如同密布的乌云一样突然现前,但真正观察下来,它的本体是无来无去的。
如果认识了烦恼的本性,逐渐断除烦恼不会有很大困难。但若没有认识它,烦恼出现时不但不警醒,还像世间人一样歌颂爱情赞美贪心,用英勇无畏来赞美嗔心,那即使烦恼没有实体,它也会不断增长,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坚固。
《入大乘论》是通过智慧来观察我们相续中特别可怕的烦恼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到最后,荣索班智达的结论是:只有通过大圆满才能认识烦恼,在对治烦恼的所有方法中,大圆满是最殊胜的。
很多人以前对密法有成见,但有成见也没事,慢慢地,你会从理论上知道:佛教虽然有各门各派,但最殊胜的还是密法。会产生这样一种信心。
总之,所有烦恼无有实体,说是八万四千烦恼,但完全是虚幻的数字。
| 因此,声闻所承许的所有烦恼所断的实体并不成立。
这是得出的结论。下面我们建立自宗。
| 若问:那么,诸位圣者阿罗汉是如何断除烦恼的呢?
对方问:“如果烦恼没有实体,圣者阿罗汉是怎么断烦恼的呢?”
下面会讲阿罗汉在名言中断除了烦恼,但烦恼并不是有实体才需要断除。
| 诸位圣者阿罗汉由于是证悟了人无我、灭尽了萨迦耶见的幻师,便自然灭了烦恼的一切幻术。
阿罗汉先是证悟了人无我,然后灭尽了萨迦耶见——我见和我所见,即烦恼的根本。犹如幻师已经消失了,他所幻化的一切幻术也不可能存在。
明白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并不是烦恼有实体,才需要证悟阿罗汉果。
那萨迦耶见是不是坏的呢?也不一定,这要观待而言。
| 萨迦耶见本身,如果以愿菩提心摄持,那么也成了无量福德资粮之源;如果以无我的智慧摄持,显然会清净烦恼的垢染。
诚如《中观四百论》所说:“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从某种意义上,虽然身体是不好的、我执是不好的,但如果以愿菩提心摄持,就能依此积累无边的福德资粮;如果以无我的空性摄持,则能依此积累无边的智慧资粮,清净烦恼的垢染,最后获得佛菩萨的果位。所以,萨迦耶见不一定完全不好。
在了义的经典当中,萨迦耶见是如来的种子,因为有了我和我所,才可以发菩提心,才可以度众生,才可以将来成佛,如果连这个都没有,就会像块石头一样。所以,关键要看它能否转向好的方面。如果萨迦耶见以这些来摄持,并不是坏事。
| 然而,垢染的实体并不存在,比如,虽然依靠梦而显现梦境,依靠幻术而显现幻相,但这两者同等无有实体,现似成立实体可得。
这个比喻很重要。学佛、成佛如同依靠梦而显现梦境,依靠幻术而显现幻相,这两者显现是有,但实体是没有。正如《入中论》所说,梦里什么都存在,醒后什么都不存在。
其实,这里有很多点可以发挥,比如,修行人应以什么态度来断烦恼、断烦恼后得到的果是什么样子。
我们每天讲的时间,比显宗课稍微长一点,一个小时二十分钟左右。
以上先破了声闻乘。下面依次破缘觉乘、破唯识宗、破中观自续派,然后建立自宗断烦恼的方法。
二、缘觉乘
| 诸位圣者缘觉,通过缘起十二支证悟甚深法性,无余断除三界见断、修断的所有烦恼,获得独觉果位。
缘觉乘是怎样断烦恼的呢?他们通过修十二缘起而证悟甚深法性,无余断除三界见断、修断的所有烦恼,获得缘觉或中佛的果位。缘觉在佛没有出世、声闻也不存在的时候出现,就像《中论》所说,他们依靠前世的修行习气获得缘觉果位。
下面分析:在缘觉乘中,烦恼是不是真实成立呢?也不是。
| 缘起十二支,一一有无间道与解脱道两种,因此,见断的一个烦恼也成了两个十二。
从无明到老死的十二缘起,每一个都分为无间道和解脱道,比如通达无明时,要断除无明的违品,其无间道是障碍马上要断除、果马上要现前的阶段;解脱道是障碍已经离开的当下。所以,通达这十二缘起,应该有十二种所断,每一所断都有无间道和解脱道,总共有两个十二。
| 此外,那些分支一一具有四谛的法相,
无明、行、识、名色等每一个分支,也具有四谛的法相。
| 如此以无明之缘真实形成行等,如同负荷般成立有害的本性,因此是苦谛的法相。
以无明为缘真实形成了行等,就像一个人背着重物,成立有害身心的本性。按照《俱舍论》的说法,每个人都有有害的身体,像背负重担一样,没办法放下来,只要生存,就不能离开它。
依靠身体有痛苦,依靠感受也有痛苦,依靠想、行、识都有痛苦,所以,这叫苦谛的法相。
| 行之缘真实形成识……成为真实形成未来痛苦之源,因此是集谛。
无明和行之后,还有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一直到老死。
| 无明灭则行灭等,因此是灭谛。为了灭尽那所有烦恼,要修行缘起法相的道,因此是道谛。由四谛所致,一个所断烦恼也成了四十八个。这样一来,就无法认定所有烦恼的数目。
比如,十二缘起中的每一个,都可以缘于四谛,跟四谛有关,十二乘以四,共四十八种,如此说明烦恼并不是一个实体。如果烦恼有实体,怎么会变成十二个、四十八个?这样一来,就无法认定所有烦恼的数目。
此处,根据“缘觉乘依靠十二缘起证悟”来破斥,证明烦恼不是实有的。没有特别多的词句,这么简单就破完了。
三、唯识宗
接下来破唯识宗。
我们都知道,唯识宗主要有三个概念:遍计法、依他起、圆成实。这里的比喻非常好,大家认真看一下,学习唯识就没问题。以后我们可能会学习《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还是要好好学一下唯识宗。
尤其在汉地,过去唯识很兴盛,所以,我们弘法时一定要与当地相应,像传讲唯识宗、天台宗、禅宗,一定要用这种方式来弘扬,不要硬拿他们不愿意接受、从来没听过的,“我要给你们讲《大圆满前行》,这是藏传佛教的。”这样不一定适合,要入乡随俗。
如果我们去南传佛教的国家弘法,讲四念处、《阿含经》这些比较合适;如果在藏地弘扬,就跟他们讲大圆满。有时候要讲究方法,这样对方才能接受。如果你有特殊的威力,让大家接受你的见解比较容易,但如果你没有,一般而言,每个众生对我执、我所执比较感兴趣,你应该投其所好,在弘法的方式上多学习。
其实,不管讲密宗还是讲显宗,只要对众生有利,差别不是很大。虽然我自己是学密宗的,这方面的见解比较多,但我的所化众生如果是显宗根基,或者他们只能接受显宗,我也会给他们讲显宗的道理。尤其要观察对方的接受能力,还有当地的传统习俗,这个很重要。如果不加任何观察,自认为很了不起,到时候做什么都会举步维艰。
以前的很多大德主要弘扬唯识宗,所以这个还是要学。
| 瑜伽行派(唯识宗)承许,三界的心与心所,是非真实的遍计法相,
唯识宗认为,心和心所非真实,这是遍计法。大家都知道,心主要是六识聚或八识聚,心所有五十一种。
| 既不是何法的所取,也不是何法的能取,成立是以二取而空唯自证识的法相。
远离能取所取,以二取而空的自证,是圆成实。其实,自证、阿赖耶识、最究竟的圆成实,都是胜义谛。证悟的时候,远离了能取所取的心性本体,就是圆成实。
唯识宗的观点是,非真实的心和心所是遍计法,远离能取所取的心是圆成实。
| 如果是这样,那就相违了所有烦恼的法相,因为所有烦恼是于对境颠倒产生的行相。
荣索班智达说:你们这样承许是不对的。三界的心和心所,被你们分成了三部分,这就相违了烦恼的法相,因为所有烦恼是于对境颠倒而产生的。
下面讲相违的道理。
| 他们认为如同地下有黄金,土界、金界与地界三者可得,将金子见为土是颠倒所见,见为金子是真实所见,地界是遍于二者的部分。
这是唯识宗的比喻。本来是金子,反而见为土石,是颠倒见,相当于遍计法;见到金子是真实的金子,是圆成实;地界遍于土和金二者,这是依他起。这里对唯识宗的观点讲得很清楚,金子是圆成实,地界是依他起,土石是遍计法。
| 同样,将依他起的法相,见为所取能取是颠倒所见,见为圆成实是真实所见,依他起是遍于二者的部分。
同样,将依他起的心识,见为能取所取的执著相,是遍计法;将依他起的心识,见为真实,是圆成实;依他起,则是遍于二者的部分。这个比喻很好懂。我翻译的时候,觉得如果把这个讲清楚了,大家应该完全能明白唯识宗的三法相。
像金子一样的心性,叫圆成实;盖住金子的土,是遍计法;依他起有金子的一部分,也有土的一部分,这两部分都有。这是唯识宗的观点。
这个一定要搞懂,否则,我就放在考试里了(众笑)。不能这样吓唬,不然过两天,你们就不怕了。
| 其实,他们宗派所共称的依他起得不到两部分的实体,
唯识宗认为,依他起分为清净依他起和不清净依他起。认识了心的本性,是圆成实,也叫清净依他起;轮回中的能取所取,是遍计法,也叫不清净依他起。所以,依他起既有轮回的部分又有涅槃的部分,既有清净的部分又有垢染的部分。
如果不依荣索班智达的智慧详细观察,我们可能觉得唯识宗是对的,心性真如好像被土盖住了一样,有清净、不清净两部分,但下面用比喻进行破斥。我很喜欢这个比喻,不知道你们会不会喜欢。
| 它就像“旋火轮有火烬棒、轮与光明三者可得,将火烬棒见为轮是颠倒所见,见为火烬棒是真实所见,光明遍于两者的部分”一样。
比如,旋火轮是火烬棒快速旋转时,将火烬棒见为轮的颠倒所见,这是遍计法;见到火烬棒,是真实所见,这是圆成实;光明遍于两部分,既有火轮的部分,也有火烬棒的部分,这是依他起。
没有观察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对,光明是有火轮的部分,也有火烬棒的部分。”但实际上,仔细观察后,就会发现以下问题。
| 倘若火烬棒成立实体,旋火轮也成立实体,那么光明就可以成立有遍于二者的部分。
如果旋火轮实有,火烬棒也实有,那光明随这二者分成两部分也合理。
| 假设旋火轮成立实体、火烬棒不成立实体,那么光明就是旋火轮本身的法相,没有两部分。
如果旋火轮实有,火烬棒不实有,那光明应该跟着旋火轮走,因为它是实有的。但这是不可能的,唯识宗并不承认旋火轮实有。
也就是说,一个实有、一个不实有的话,光明不可能分成两部分,它只能跟着实有走,不可能跟着不实有走。但对方不承认旋火轮实有。
大家要注意,这是唯识宗不承认的。
| 如果火烬棒成立实体、旋火轮不成立实体也是同样。
如果旋火轮不实有,火烬棒实有,那光明只能跟着火烬棒,不能跟着旋火轮,因为旋火轮就像石女的儿子,根本没有实体。这是唯识宗承认的。
他们认为光明要分成两部分,但实际上不能这样分。我们的心性是光明的,所以远离能取所取。而有能取所取的部分,就相当于旋火轮。
其实,依他起不可能分成两个,烦恼也不可能分。归根结底,烦恼与心性是一体的,远离能取所取。
不知道大家明白了没有?我讲清楚了没有?
| 于此显现为火轮的当时,就是一个火烬棒次第旋转在对境中,因为旋火轮根本不成立,所以光明就只是火烬棒本身,光明没有两部分。
旋火轮是不存在的,只是火烬棒一直在旋转而产生的错觉。学过电影、动画制作的人都知道,运动的景象只是眼睛的迷乱,并非真实存在。火烬棒是存在的,而旋火轮是迷乱的眼识所见,是不存在的,因此,光明只存在于火烬棒上,没有两部分。
| 同样,如果二取遍计法成立实体、圆成实也成立实体,那么分别念(依他起)遍于两者的部分就合理,
如果旋火轮成立实有,火烬棒也成立实有,那光明跟着这两个实体也可以。
| 如此显现为二法(遍计法)的当时,就是自证(圆成实)的法相。由于二取根本不成立,因此分别念不成立两部分。
你们认为依他起心识可分为两部分,就像有些人一会儿跟着领导走,一会儿跟着百姓走。如果是一个人,跑来跑去倒是可以,但是依他起,要么跟着无二取的圆成实,要么跟着有二取的遍计法,二取本身又像石女的儿子一样不成立,那依他起不可能分为两部分。
这个比喻,有助于我们断除贪嗔痴。因为心的本性就像火烬棒,是真实的对境,但我们在生烦恼时,“那是所贪的对境,这是能贪的有境”,依他起就分成了能取和所取两个,犹如旋火轮的迷乱显现。而我们每一个众生,都被这样的旋火轮迷惑着。实际上,旋火轮正在旋转时,除了一个迷乱的影像,其他什么都没有。
这个比喻有很深的意义,你们以后遇到专门学唯识的法师时,也可以问问:“你们的依他起是什么样的?遍计法是什么样的?圆成实是什么样的?这三者用什么来比喻?”
希望大家不要只听个旋火轮的比喻就结束了,要懂得依自己的能取所取,产生了贪心、嗔恨、愚痴、傲慢、嫉妒等烦恼,这些就像旋火轮,看似存在,但除了火烬棒的本体以外,什么都没有。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原来按照唯识宗的观点,烦恼的本体不成立。
| 为此,一切烦恼得不到所断的实体。
唯识宗的观点就分析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