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大乘论讲解·第19课
2021年9月4日
今天继续讲《入大乘论》。《入大乘论》带我们走进了一千多年前的世界,似乎有时候懂,有时候不懂。“似懂非懂”这个成语用在学习《入大乘论》上非常合适,说不懂好像懂一点,说懂又不太懂。
现在正在讲辨别宗派。前面提到了大圆满自宗的观点,讲这一块的时候,分析了唯识宗的观点。唯识宗如今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个很大的宗派,我们受持唯识宗的观点当然非常好,它圆满涵摄了大乘的基道果,但唯一不足的地方是,唯识宗最后承认远离二取的圆成实心识,并认为它是实有的。
在座各位以后也应该关注这一点。现在这个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专门学习、研究唯识宗,一辈子对唯识宗的经论非常投入。他们一方面懂得万法唯心造的道理,但另一方面,用中观和大圆满的更高见解驳斥时,有些观点也许不太懂。这个时候,大家有必要心平气和地互相沟通和辩论。
荣索班智达非常精通声明学,他经常用因明和声明学的很多道理进行论证,非专业者听起来有点费力。任何一位智者,在讲法或造论的过程中,会引用一些与当时社会背景相关的道理,与此同时,也会引用一些自己擅长的专业术语,这会导致读者有时候雾里云里,不知道在讲什么。
阿底峡尊者(982年—1054年)如果是在晚年遇到了孩童时期的荣索班智达,那么离现在有近一千年的历史了。要了解一千多年前的文字和写作风格,对现代人来讲还是有一定的挑战。不管是世界上哪个民族,只要追溯上千年以前的文化,肯定跟现在有很多隔阂,有时候看不懂也情有可原。
后面的“大圆满品”,有时候一直讲声明学的各种论证,你们也不要认为很容易。当年阿底峡尊者身为年老的班智达,与身为小孩的他用梵语辩论时都辩不赢,更何况一千年后的我们了?要想明白荣索班智达的意趣,中间肯定有一些隔阂,这是正常现象。但我们也不得不啃下这块“骨头”。
一般来讲,长行文比颂词好懂,可以直接去理解,但这部论都是长行文,学起来比颂词还难,每一句需要思考很长时间才能解释。只有遇到简单的故事,像昨天有一个人掉进水里,大家学起来才轻松一些。如同在山路上开车,崎岖不平的时候,心情不太好,如果路特别平坦,就开始放音乐了,特别颠簸时又不开心。但不管怎么样,《入大乘论》还是要学下去。
希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专注。我看大多数人还可以,但也有少数人在我讲的时候没有好好听,和一些深义擦肩而过。如果前面的思路断了,后面就很难接上了,如果前面听不懂,后面就更没办法懂了。有些人的智慧本来也不是特别锐利,再加上散乱、打瞌睡、懈怠,每天都在“坐飞机”。
你们很多人来这里也不容易,遇到一些殊胜的灌顶,我会尽量同步翻译,给你们种下解脱的善根。但与此同时,对于密宗甚深的基道果,大家也一定要有深刻认识。
不夸张地说,如今在这个世界上,显宗、密宗,包括声闻乘、菩萨乘、密乘,只有在藏地完整无缺地保留下来了。藏地是一片清净的净土、人间的净土。所谓“净土”,不是指蓝天白云、鲜花遍地,这在很多地方都有,如果你去澳大利亚、新西兰,那里的风景可能比藏地更胜一筹。但谈到藏传佛教体系,不管是理论上的抉择、修行上的窍诀,还是传承上的严密,藏地都非常完整。这不是我随便说的,你们在座有学识的人,也很清楚如今全世界哪里才有这么好的佛教传承。
有时候我听你们讲考,看到每个人的介绍,觉得个个在世间都很厉害,但遇到《入大乘论》后,就算你是硕士、博士,也许智慧上还不如小学生,甚至是没读过很多书的人。当然,能遇到这么难得的佛教传承,大家都非常有福报。过去,无论藏地、汉地还是其他地方,很多大德都会前往印度求法,比如藏地的贝若扎那,汉地的玄奘、法显、义净等。11世纪以后,其他宗教把印度的佛教毁灭了。此后,兴盛于其他地方的佛法又被带回印度,重新弘扬起来,而原有的印度佛教几乎销声匿迹,没有传承、没有文字,特别遗憾。
其他地方虽然有个别的佛教传承,像日本有东密的传承和修法,泰国、缅甸有原始佛教的教义,但教理比较完整的传承,如今确实非常罕见,只有在藏地完整地保留着。藏地是一片鲜为人知的心灵净土,是一片蕴藏着精神瑰宝的圣地,你们到了这里,一定要通过各种方式听闻、学修佛法,纵然得不到全部,至少也要得到一部分。否则,就如同到了金洲却连一块金子都没带走,空手而归有点可惜。
当然,大多数人听课还是很专注,只有极个别人比较“天才”,从来不看书——可能是把内容都背下来了吧,若是如此,我也随喜。不管怎么样,希望大家听课时要认真,不然你都不知道听懂了没有。
今天继续讲唯识宗。
前面讲了,唯识宗承认远离能取所取的心识存在,但这个像水晶球一样的心识,如果不观待任何对境而产生,是不现实的。这一点以斧头砍树、油灯照明等比喻做了说明。
昨天一直讲“遍计”和“分别”,其实今天的内容是衍生出来的,与本论虽然有联系,但关系不是很大。
之前讲的是分别念,分别念有很多分类,然后讲着讲着,就讲到下面去了。荣索班智达很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不管是造论、讲课,有时候内容有点分散。包括有些堪布、堪姆也是这样,讲课时特别会发挥,抓不到重点,一直飘飘飘,飘到其他世界了,最后就像目犍连去找佛光一样,自己都回不来了。所以,大家以后讲课和学习时,抓住重点很重要。
当然,并不是说荣索班智达抓不到重点,我是不敢说的。但他讲到分别念的时候,下面又把我们带到另一个山谷里去了。
总说三种分别
| 总体归纳分别(寻思)、假立的一切法相。
这里的“寻思”是一种总的分别。
“寻思”二字,我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找到特别适合的词,所以根据《藏汉大词典》中藏文的意思,暂时用了这两个字。
本论的“寻思”,不是《定解宝灯论》中漂泊者的那种寻思分别,它有清净的智慧之义,也有不清净的心识之义。
《智者入门论》讲过四异转,其中的“寻思”就遍于心识和智慧,范围比较广。所以,寻思不是贬义词,也不是褒义词,是一个中性词。像色界的禅定也涉及寻和伺,只不过“寻伺”和“寻思”的写法不一样。
| 分别也有三种,即分别(寻思)、遍计与分别念。这三者就像说烦恼、随烦恼与染污法一样,选择名词(或有冲突)时,遍及范围有大有小,不加选择(或名词不冲突)的有些时候,也可以通用。
分别有三种,一是分别或寻思,一是遍计,一是分别念。
这三者就像烦恼、随烦恼、染污法这三个名词,如果互相冲突,那它们遍及的范围就有大有小。比如,烦恼的范围大一点;随烦恼只是一些分支烦恼;染污有业染污、苦染污,比这个范围小,也可能比这个范围还大。
如果这三个名词不冲突,彼此就可以通用。比如,说自己烦恼很重,其实是随烦恼很重;二十个随烦恼里若有一个比较重,也可以说烦恼很重;如果染污心比较强,可以说“我烦恼深重”“我随烦恼太多”。所以,这三个名词不冲突时,可以在不同的地方通用。
| 这三种分别也是这样:
三种分别也是同样。如果相互不冲突,可以一会儿用遍计,一会儿用寻思,一会儿用分别念,这三个名词可以通用。如果彼此有冲突,那它们的范围就有大有小。怎么有大有小呢?
| 所谓的“分别”一词,范围很广,道、果与佛法的教典中都运用;
1.“分别”,又叫寻思,范围比较大一点,道、果和佛法的教典中都会运用。
现在这个词在道、果上用得不太多,但在因明、俱舍、密法中经常出现。分别或寻思,有寻觅并思维之义,就如同思所生慧。在佛教中,寻思分别者比较耽著词语的思维,所以在一些佛法教典中会运用。
| “遍计”,一切三界的心与心所中都运用;
2.“遍计”,指众生不了知真相,以无明一直流转在轮回中,所以,三界中的心和心所经常用“遍计”这个词。
如前所述,很多宗派所建立的自宗,基本上都是遍计法,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 “分别念”,运用于安立心与智之差别名言的个别方面。
3.“分别念”,有时候用于安立不清净的心识,有时候用于安立清净的智慧。
因明中提到“无分别”时,指在名言中现量照见事物的真相,分别念无法做到这一点。在这里,清净的智慧也叫分别念,不清净的心也叫分别念。
| 有些时候,遍计本身也以分别念一词来宣说。佛陀具有神变、道、佛法中用词时,也称为善巧分别。
有时候,遍计法被叫作“这是分别念”;有时候,佛陀具有神变、道、佛法也被叫作“这是善巧的分别念”。
以我们的习惯,分别念不是一个特别好的词,但实际上,它的运用范围比较广,清净和不清净都可以涉及,包括佛陀清净善巧的智慧。而分别和遍计,更倾向于不清净的心。
接下来,这三种分别有不同的分类。
三种分别假立
| 若问:以这一切分别抉择(或假立)是指什么?
对方问:“以这一切分别假立到底指的是什么?”
| 方便分别(寻思)抉择就是它,那些分别本身也称为以方便抉择。如云:“无分别法中,普分别利生,分别而抉择,是故称分别……”密续及其他论中所说的那些,广泛提及既是分别也是抉择。
回答:1.所谓“分别假立”,也叫寻思假立,实际上就是分别本身。这些分别可以叫假立,也可以叫抉择。
《菩提心修法》这个教证的意思是:本来是无分别的智慧,但在世俗中显现上以分别利益众生。以分别而抉择,以分别而假立,实际上是分别本身。这里引用教证说明,分别可以叫假立或抉择。
在续部和密宗的窍诀论典中,也广泛提及了分别是假立,也是抉择。
| “遍计假立”,在前面已解说过。
2.至于“遍计假立”,前面已讲过,许多宗派的观点实际上是遍计的。
| “分别念假立”,外道的我与声闻的所取能取等在上文中讲各个宗派时已详细解说过。
3.“分别念假立”是指,外道承许常有自在的我,这是他们的分别念,已予以遮破;而内道中,声闻宗承许最细微的无分微尘和无分心识刹那,唯识宗承许远离能取所取、远离分别的圆成识……各宗派的祖师大德依靠智慧建立了自己的“分别念”,但究竟来讲,只要有执著就不合理,这些观点都无法成立。这在前面已讲过,此处就不再分析。
上述内容,对我们的修行不一定特别重要,但因为荣索班智达的声明学得很好,智慧也很深细,所以对此做了发挥。这些内容,我们有时候有同感,有时候也不是特别明白,但大概的意思就是这样。
三种分别的假立显现
| 若问:以这些分别的假立显现是指什么?
对方问:“这三种分别都有假立显现,它们是指什么呢?”
| 其中,“分别的假立显现”是指,成就者们不舍弃此异熟身体而具足本尊身、大手印、相好容颜,获得具足六通,不舍身体而能抵至佛地。
回答:1.所谓“分别(寻思)的假立显现”,是指大成就者在不舍弃身体的同时,具足本尊身的功德等。虽然这是一种假立显现,但在名言中通过修生圆次第,成就者可以亲见本尊、护法神、空行,获得六种神通,不舍肉身而直接前往清净刹土等。
| 即使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但也能如火一样燃烧事物、
即使没达到这么高的境界,有些修行人也会显现各种神变,比如上身燃火、下身出水。
不仅仅是佛教,包括道教、天主教、印度教,他们也有很多人能示现各种各样的神变。
| 能行于虚空中、云游清净刹土、
《藏密佛教史》和一些高僧大德的传记中,很多公案记载,有些大德不舍肉身飞往铜色吉祥山、极乐世界或其他清净刹土。
德钦朗巴前往莲师刹土的《莲师刹土云游记》,我大概是二十年前翻译的。这本书还是很有意义,最近有些道友将其印出来,给大家结缘。但光拿到书不行,你们看了没有?如果没看,书越来越多,放在那里也没用。藏地也有很多人,把《大藏经》和论著全部请一套,然后堆在书架上一直积灰尘,不看不读有点可惜。当然,有些人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可能看不了那么多书,但精进的人应该可以。
有时候看高僧大德的超胜境界,我们应该生起信心,体会到佛法的力量不可思议。同时要明白,自己除了忙于现实生活,还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境界可以追求,这也是需要的。
| 寿命能住世长达一劫等。
古代的仙人、初劫的众生可以活几百年,甚至几万年。
这里讲的是“分别的假立显现”。虽然是假立,但假立中的显现还是比较特殊。因为万法没有一个实有的东西,全部是心的假立,他的身体可以运用自如。
| “遍计的假立显现”是指,成熟而显现三界的一切身体、处、受用。
2.所谓“遍计的假立显现”,是指阿赖耶的种子慢慢成熟,无论是外在的器世界,还是三界众生的身体、住处和受用,都依靠心来显现。
之前讲过,我们当下看到的颜色、形状,只是眼识的错误抉择。比如我看到的电脑是四方形,但电脑的真相是由大量微小粒子堆在一起,相互之间没有接触,全部运行在空间中,所以并不存在真实的正方形,对此稍微学过量子力学的人也清楚。
这样归根到底,电脑是谁看到的呢?我看到的。用什么看到的?用眼睛看到的。眼睛当中,辨别形色不可能是眼根,应该跟眼识有关,眼识又与心识有关。所以,一切外境都是心的幻现,除此之外什么也不存在。
这不单单是佛教的说法,现在西方科学的有些研究,结论也与此特别接近。
| 分别念的假立显现:诸如,以前诸比丘修不净观而现前时,与诸道友无有共住的机会,他们成为嗔恨的对境。
3.所谓“分别念的假立显现”,就像往昔有些比丘,修成不净观之后,看到的人都是由不净物组成。于是他看不惯所有人,身处人群中就像在肮脏的粪坑里,感觉比尸陀林还恶心,所以他无法与道友们共住,不然就会生嗔恨心。
戒律里制定堕罪时讲过,有些修不净观的比丘,因为实在厌烦这个身体,就雇外道杀死自己,那些人还真把他杀了。佛陀知道后,遮止了这种行为,说不许拿钱请人家杀,也不许自杀,这在《毗奈耶经》中有。《俱舍论》和《入中论》也说,如果长时间修不净观或白骨观,看到周围的人都不清净,很容易对他们生嗔恨心。
脾气不好的人,对谁都看不惯,可能也是不净观修得好吧。早年在我们学院,有个马尔康的喇嘛很出名,脾气比较暴躁,很多小喇嘛经常逗他,用石头打他,他特别特别生气。当时正在修大经堂,我们经常去甘多拉经堂附近挖土,很多喇嘛给他取外号叫“小嗔心”,向他扔土块、扔牛粪。他气冲冲地拿着锄头,边跑边喊:“你们有本事过来啊!”
那时候,我天天去甘多拉经堂念经,不念经就没有钱。有一次去念经时,他正好坐在我右边,气呼呼的样子。我比较调皮,偷偷在他后背打了一下,然后装作若无其事。他特别生气,看到后面坐的是洛果喇嘛——一个很好的色达人,就狠狠扇了他一耳光,说:“你还在给我装!”我心想:“你搞错了,是我在装。”后来我在银行看到他,他取了一百多块钱,有十几块钱的利息,还告诉我:“钱存到银行很好,我现在光吃利息就可以。”他对我那天打他一无所知。
言归正传,刚才讲的不净观,是一种不究竟的观修方法,只是声闻乘压服贪心的手段,属于分别念的假立显现。
三种分别假立但不能显现
| 若问:以这些分别假立也不能显现是指什么?
对方问:“以这三种分别假立但始终无法显现是指什么?”
| “以分别假立但无法显现”是指,修密宗道时,虽然观修文字、手印等,但没有真实成熟,然而会积累种子。
回答:1.“以分别假立但无法显现”是指,修密宗时,虽然天天观本尊身相,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观六字真言、“阿”字,观修象征本尊意的手印、宝剑……但都没有真实成熟,观了好多年也没有一点感应。然而,这至少会在阿赖耶识上种下善的种子。
这里讲的是,虽然有分别寻思,但无法显现成效。有一次,我家里来了一个男众,他不停地喃喃自语:“我现在很失望!真的很失望!”我问:“怎么了?”“我向你祈祷好长时间,一点感觉都没有。”我笑着说:“那怎么办?我又没让你祈祷我。”
有些人观文殊菩萨没有现见、念观音心咒没有感应,即便如此,也会在阿赖耶识上种下一个种子。
最近学院在传白文殊的修法,主要是观修白色“阿”字,修法仪轨是我1997年翻译的。这个法比较深,不适合特别公开,但得过灌顶和传承的人,自己修还是很重要。记得法王如意宝在1997年先讲了大威德,然后要求修白文殊。为此法王还发了几颗自己的念珠,我脖子上的这颗,就是为念“阿”字而请的。但不知道是没有重视还是什么原因,后来很多人的都掉了。
“阿”字的观修特别深,之前翻译的那个仪轨,我想再稍微调整一下,这样可能更准确。包括我现在翻译的一些法本,哪怕之前仔细校对过,但给大家讲一遍的时候,与原文做再三对比,还是会发现一些瑕疵。所以,过段时间,再给大家提供“阿”字的修法仪轨。我看了一下,原来的翻译也可以,不是那么差,但从1997年至今还是有一定时间,所以,再校对一下可能更好。
“阿”字修法特别深,大家平时应该多念一些“阿”字,或者“嗡玛呢巴美吽”“嗡班匝儿萨埵吽”。如果没有出现验相、没有见到本尊,那是因为业力太重了。当然,也没必要对自己失望,毕竟我们修行的时间太短,而无始以来对无明、烦恼、习气串习得太长,现在偶尔念几万遍心咒,不一定能拔除根深蒂固的种子。然而,即便没有出现验相,能遇到这些甚深修法和咒语,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今天,门措上师已给男女众赐予了白文殊灌顶。修法仪轨在麦彭仁波切的《一字窍诀集》里有,我以前翻译的也是这个。法王中间用的观想方法,也是麦彭仁波切的这个修法。而且法王说过:“如果把这个念一亿遍,就一定会成为我和麦彭仁波切的眷属。”当然,这一点不强制要求。
最近有些道友问:“得到《一子续》的灌顶后,是不是非要每天念一遍?”也不是,如果你能念,当然很好。以前法王如意宝要求大家发这个愿,但这次并没有特意要求。如果每天能念是最好的,你们以后因缘具足时,可以自愿发愿每天念一遍,这样自己也有一种压力。学院有相当一部分喇嘛、觉姆,当年在法王座下发过愿,无论再怎么样,每天《一子续》的念诵都不间断,有这么一批非常优秀的人,包括我在内。我忙的时候偶尔会断,但第二天就会赶紧补上。
| “以遍计假立但无法显现”是指,心与心所而现行业,虽有所作,但不能产生异熟的一切,然而会积累种子。
2.“以遍计假立但无法显现”是指,心和心所产生恶心也好、善心也好,虽然有所作,造了一些业,但没有成为善趣或恶趣的因。比如,嗔恨心严重的话,是堕地狱的因,但此处说并没有变成这样,可能程度不是很严重,只是稍微产生一点嗔恨心。
然而,这在阿赖耶上还是会积累种子。不管善心还是恶心,任何一种心都会在阿赖耶上种下种子,只不过粗大的业才能快速成熟果,不粗大就不会那么明显。
| “以分别念假立但无法显现”是指,外道的我等,然而会积累种子。
3.“以分别念假立但无法显现”是指,比如外道的五个常见派,执著神我、极微尘、自在天、大梵天、自性是常有,这些都是分别念的假立,不可能真实存在。从来没人见过常有的神我等,但生起这样的分别念,还是会种下邪见的种子。
我们做善事哪怕没有马上成熟,还是会种下一个种子;做恶事也是同样,包括产生一念邪见、说一句不合理的语言,也会在相续中积累种子。
以上讲了三种分别也有寻思而不显现的情况。
不以三种分别假立而不显现
| 若问:不以这些分别假立而不显现是指什么?
对方问:“这三种分别既不寻思又不显现,是指什么呢?”
| “不以方便分别假立而不显现”是指,凡夫异生们没有修道而不显现圣者之法。
1.“不以方便分别假立而不显现”是指,比如不学佛的凡夫从来不念咒,也不观修生圆次第,所以得不到加持和感应,不会显现圣者的道相。
确实,很多世间人都是这样,他们根本不信,认为只有自己最正确,恶的分别寻思和行为一大堆,善的一点也没有。
| “不以遍计假立而不显现”是指,识的缘不齐全而不现行业,不会产生诸蕴的一切。
2.“不以遍计假立而不显现”是指,比如嗔恨心严重会堕入地狱、吝啬心严重会堕入饿鬼,但若没有这样嗔恨心的识、吝啬心的识,虽然一些行为已经做了,但因为识的缘不具足,就不会转生为地狱、饿鬼的五蕴。
或者从善的方面来说,如果没有布施、持戒等这样的识,虽然做了一些行为,但也不会转生到天界和人间。
| “不以分别念假立而不显现”有两种,以缘不齐全而不生分别,不假立,归在前者的范围中;二是以妙观察慧来分别抉择证悟空性无我,不假立我与有实法而不显现,就是通过修道获得无为法。
3.“不以分别念假立而不显现”有两种:
1)因为识的缘不具足而不产生,这归在刚刚讲的“不以遍计假立而不显现”的范围中。
2)这是比较正面的,也是一种分别观察。就像我们学中观,要一直不断地观察,以抉择证悟空性无我。无我肯定是空性,不可能有我的显现,不可能有有实法的显现,通过修道,最后证悟无为法。
| 不假立而显现的法少许也不存在,
不管是梦境的显现,还是现实的显现,其实都源于分别念的假立和串习。如果没有这个,不要说现实中的一切,连梦里的一切也没有。
或许有人问:“我根本没想过的事,为什么也会梦到呢?”这是因为你之前有这样的习气和假立的因缘。
| 有眼翳者眼前飘浮的乱发也是遍计假立显现。
就像眼翳者眼前飘浮的乱发,也是遍计假立的显现。
你可能会觉得:“眼翳者眼前的毛发,怎么是假立的呢?如果是分别念假立的,现量应该看不到。”实际上,毛发虽然是无分别识前的错乱显现,但在此之前,眼翳者在分别念上,对毛发应该有一种错乱的因,否则,不可能在虚空中显现毛发。
| 兔角也是以不遍计假立而不显现,只是它的相续中未积累生角的业而已。
反之,兔角没有这样假立的分别念作为因,相续中没有积累生角的业,所以不能像毛发一样显现。正如《定解宝灯论》所说:“百般观察人头上,不可能见畜生角。”对一般人来讲,因为没有生角的业,经过百般观察,头上也不会发现角。不过,一旦业力现前,相续中有了生角的业,极少数人的头上也会长出牛角、羊角。所以,只要因缘具足,什么都会产生,兔子头上会长角,乌龟身上会长毛。
荣索班智达很擅长声明学,作为一个声明学大师,经常会讲起某些词句怎么搭配。我在讲的时候,都担心自己把翻译的知识用在课程上,就尽量控制。不然,我在翻译过程中,也经常研究词句是怎么运用的。这对大多数人来讲,并不是自己的专业,不一定很关心。所以,正如前面所说,有些法师对自己擅长的、与课程没有太大关系的内容,不一定要讲很多。当然,如果要讲,有时候把翻译的方法讲一下也可以。
这部《入大乘论》,有些人说看不懂、听不懂,其实我翻译起来更难,把它立成文字更难,因为作者的造论风格和藏地其他大德不同。
本论前面有一句话“从智者班智达到愚者牧人之间”,外文版本将其翻译为“善巧智者、愚蠢女人、大象饲养者和每个人”。是不是他们担心我不舒服,就把“愚者牧人”译成了“愚蠢女人”?这样的话,女人也会不舒服,她们又不全是愚蠢者。还有“大象饲养者”出自哪里呢?这些著名教授在翻译时,不知道是怎么理解的。
所以,翻译确实比较难。相对而言,传讲会容易得多。如果翻译出来了文字,给别人讲应该方便一些。
每次我打算翻译一本书,都会考虑:“翻译期间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怎么办?要不要开始呢?”就像建一座高楼,建的过程中,要考虑资金运转、设计、施工、装修等很多问题,肯定不会那么顺顺利利。就像有经验的工程发心人员,知道修一个建筑非常辛苦,有一次我对他们说:“今年能不能发心帮我一起建经堂?”“你说发心很简单,但实际上没那么容易,我是懂的。”
翻译也是如此。你们觉得把这本书读一遍都很难,但翻译、校对起来更难。有了这些文字,比只是口述“《入大乘论》如何如何讲的”要好。否则,只是这样说一下,但作者的原话到底是什么,每个人都没有底,所以,还是有个译文比较方便。
“抉择”与“证悟”
| 运用“以分别抉择与证悟”的名言,这种以有分别念的颠倒心见到而安立为“抉择”,以无颠倒的心见到而安立为“证悟”。
此处对“抉择”和“证悟”进行分析。
这跟我们平时的定义比较接近:以有分别念的颠倒心见到,叫抉择;以没有颠倒的心见到,叫证悟。
然而,有人对此提出异议:
| 对此有人辩论说:这两个词是通用的,如是颠倒见到也会运用“证悟”一词,比如说,“未如是证悟与颠倒证悟”。
颠倒见到,也可以用“证悟”。
莲花生大士的《窍诀见鬘论》,还有《大幻化网》中,也有这种用法。比如,世间人的思想,可以叫未证悟;外道的思想,可以叫颠倒证悟。所以,颠倒见也可以用“证悟”一词。
| 无颠倒见到也会运用“抉择”一词,诸如,“以妙观察慧善加抉择”,或者“抉择灭”。
无颠倒见到,也可以用“抉择”。比如抉择灭,就是圣者通过智慧而现见的无为法。
“一般来讲,抉择是颠倒的有境,证悟是无颠倒的有境,但有时候这两个词的用法恰恰相反,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对方提出这样的问难。
下面是荣索班智达回答:
| 驳:并非如此,证悟与抉择二者所说的作业虽然相似,但有运用于所作业与能作业的两个时候。
之前也讲了,作业可以分为能作业、所作业。正在砍树的斧头叫能作业,正在被砍而发生变化的树叫所作业。
| 其中在宣说所作业时,颠倒见并不运用“证悟”一词,无颠倒见不运用“抉择”一词。
如果讲所作业,指的是对境。《定解宝灯论》中说,从离戏层面来讲,这两个词没有差别。但从对境的层面讲,颠倒见不会用“证悟”,只会用“抉择”;无颠倒见不会用“抉择”,只用“证悟”。
| 在宣说能作业时,颠倒见也会运用“证悟”一词,无颠倒见也会运用“抉择”一词。
从能作业的层面讲,颠倒见也会用“证悟”,比如未证悟、颠倒证悟;无颠倒见也会用“抉择”,比如以妙观察智来抉择。
| 也就是说,“嘎拉布达”一词是指明抉择,运用于无倒,以“阿瓦布达”或“札德桑加”来说明能作业。
梵文中的抉择,也用于无颠倒,说明能作业。
关于声明学的运用,懂梵文的人比较容易理解。你们有专门学梵文的吗?应该有吧,这里什么人才都有。
| 为此,所谓“以颠倒的寻思心遍计”是指成为增益损减之处。增益之处是指上述的五种根本常见;损减之处是指诽谤基,诸如“无因、无果、无能作、无殊胜功德”。以有分别的无颠倒心见到,而安立为“证悟”的名言。
“以颠倒的寻思心遍计”,是指成为增益和损减之处。增益,是把本来没有的认为有,就像外道的五种常见派,以此会增加各种邪见。损减,是把本来有的认为没有,比如认为没有因、没有果、没有能作、没有殊胜功德。
如果没有损减、没有增益,那是无颠倒的心,以无颠倒的心见到就叫“证悟”。
| 如此增损之处中,对增益之处无颠倒证悟,上面已解说完毕。
关于遮破常我等增益之处,从而无颠倒地证悟,前面已经宣说了。
| 损减之处,
认为无因、无果、无作者、无殊胜功德,这是一种诽谤,也叫损减。损减怎么遮破呢?
| 诸如,有因,种子是苗芽的因。有果,苗芽是种子的果。有作者,士夫是播下种子的作者。有殊胜功德,三宝是真实超胜一切世间。
比如,认为没有因,这是诽谤,种子就是苗芽的因;认为没有果,也不合理,苗芽就是种子的果;认为没有作者,也不对,播种的农民就是作者,餐厅里炒菜、做馒头的人也是作者;认为没有殊胜功德,则无有是处,三宝的功德不可思议,时时忆念祈祷一定会带来无比的加持和利益。
所以,否认这些是一种损减,是一种诽谤。虽然因、果、作者、殊胜功德在胜义谛中不成立,都是分别、遍计、寻思,是心的假立,但在世俗谛中是无欺存在的。
| 同样,乃至安立遍计与安立真实,均是以寻思颠倒心而安立为假立,以无颠倒寻思心所见而安立为证悟真实。
乃至于安立遍计、安立真实,都是以寻思颠倒心进行假立,以无颠倒寻思心证悟真实。
前面讲了,唯识宗的观点被中观自续派所破,中观自续派的观点被密宗所破。前前是以颠倒心安立,后后是以无颠倒心证悟实相。
| 对于无颠倒心证悟的真实性,别人会以颠倒心建立是假立。
就像唯识宗,自认为是无颠倒心,结果被中观宗以颠倒心破除了。
| 因此,最终得不到真正的意义,
最后,任何一种执著,不管是外道,还是声闻宗、唯识宗、中观自续派,都得不到真实的意义。
| 同样也得不到无颠倒心,由于得不到它,也就得不到真实的意义,
尤其在这里,所破的对象主要是唯识宗。对于唯识宗的执著,寂天菩萨看不惯,在《入行论·智慧品》中狠狠地破过;月称论师也看不惯,在《入中论》中狠狠地破过。所以,唯识宗承许最终仍有实有的心识,是不成立的。
能取的心识和所取的外境,就像燧木和燧垫,相互摩擦时,刚开始二者都有,最后二者都焚烧无余。因为得不到真实的心,也就得不到真实的意义。
| 如以特殊的分别念安立一样,所有生起粗细非真实的遍计均是如此。
之前讲过,各宗派都有特殊的分别念:声闻乘有特殊的分别念,唯识宗有特殊的分别念,中观自续派也有特殊的分别念……有些是粗大的遍计,有些是细微的遍计,但不管怎么样,最终全部要烧毁无余。
这次学《入大乘论》,每个人都应该知道,最后什么依靠处也没有。就像昨天那个人掉进水里,没有任何可抓的地方,最后只能弄一个假船上岸,这是最好的方法。这个比喻很重要,大家要好好记住。
| 因此,识成立觉知的本体本身也是假立显现,圆成实的本性并不成立。
这里仍在讲唯识宗:远离二取的圆成实也是假立的。
荣索班智达还是看不惯唯识宗。
| 比如说,一个人“被敌人所杀”与“被兵器所杀”意思相同,被兵器所杀就是被敌人所杀。
比如,被兵器所杀,肯定是被敌人所杀,肯定有作者,不可能是一把刀自己冲过去杀你。
| 同样,所谓“一切识由自己的种子所生”与“是寻思的假立显现”意思相同,说“自己的种子所生”不会得到“不是假立显现之识的自本性”。
唯识宗认为,万法依靠阿赖耶产生,应该有个实有的法,但实际上,并没有这么一个东西。如同被兵器杀就是被敌人杀,只不过用词不同而已,同样,你认为圆成实是存在的,和你认为寻思分别不存在,这二者都是假立的,说法都一样。为什么呢?
只要被兵器杀,肯定有敌人杀你,除非在地狱里,兵器是自行飞过去杀人的。同样,只要是因缘产生,肯定是假立的,远离二取的心识一定不成立。
| 如此,二谛成了无二无别。
既然最后的圆成实不成立,二谛也就成了无二无别。
| 由证悟二谛无二无别而能趋入无有二法。依此获得“安住大圆满见解”的名称,
到最后,对一切的执著全部灭掉,什么依靠处都没有。这不只停留在文字和分别念上,而是真正能趋入无有二法的境界中,就可以叫安住大圆满的见解。
| 那也仅是对远离一切见解执著而称呼的。
大圆满是远离一切相状,而不是抓住一个实有的法,比如本来清净或任运自成,才叫证悟大圆满。
| 声闻证悟人无我,缘觉证悟从显现色蕴开始至无有所取义,唯识宗证悟无有所取能取,中观宗证悟无有胜义法,密宗证悟二谛无二无别,他们都是对见解有执著。
从小乘的声闻、缘觉,到大乘的唯识宗、中观自续派、密宗,他们在见解上各有各的执著。
这里的“密宗”,是指外三续,以及内三续的玛哈约嘎和阿努约嘎,但不包括大圆满。
| 远离了这种见解执著,就立名为“大圆满见解”,也称为大本置见解。
上述各宗派说是没有执著,但实际上还是有细微执著。《定解宝灯论》中说:“为遣空性之耽著,密宗宣说大乐智,离境有境亲体验,空乐无二之法界。”只有真正远离了见解上的所有执著,才可以叫“大圆满见解”,也可以叫“大本置见解”。
“大本置见解”,即将一切都抛之脑后,清净、不清净的所有显现没有任何所立。就像龙猛菩萨所说:“我没有任何承认,所以我没有任何过患。”抛弃一切、看破一切,这也是禅宗最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