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大乘论讲解·第14课
2021年8月25日
今天可能讲得少,但每天能念一遍《普贤行愿品》,少讲一点也可以。以前上师如意宝也是这样,有时候讲两三个小时,有时候讲十五分钟,这种现象确实有,听过上师课的老常住都知道。甚至有些时候,上师身体不好,或是有什么特殊原因,就全部念传承。
前面讲了阿赖耶、染污意识、六根识,这是轮回的因,每一个众生依靠心、意、识这三者漂泊轮回。其他经论中也经常提到心、意、识,这里将三者分开,心是阿赖耶识,意是染污意或末那识,识是六根识,包括意识。根识,又分有色根识、无色根识,有碍根识、无碍根识,《俱舍论》《对法论》中有不同的名称。
心、意、识这三者,从某种意义上都是心,但从反体来分的话,根据八识聚派的观点,这三者完全可以分开,根据一识派的观点,从功能上也可以分开。这样的分析方法,在一般的论典中比较罕见。遇到这样的概念时,大家要知道这是全知荣索巴班智达宣说的。
全知无垢光尊者造有《七宝藏》《四心滴》《三休息》等非常有名的论著,所以大家基本上都知道无垢光尊者,尤其是学密宗的人。荣索班智达并没有那么家喻户晓,只有个别人听说过,但他的《入大乘论》《黑蛇总义》《大幻化网释·三宝释》都非常殊胜,我们要同样对待。
特别是在藏传佛教中,无垢光尊者、萨迦班智达和宗喀巴大师,是公认的三大文殊。同样,荣索班智达也被大家公认为文殊菩萨的化现。
介绍荣索班智达的资料不是很多,在《蓝史》中有,篇幅不太长;《藏密佛教史》中也有;还有麦彭仁波切造过荣索班智达著作的目录,前面有一些关于他的介绍。主要是这三本书介绍过荣索班智达。
如果麦彭仁波切和洋彭塔意两位尊者没有把《入大乘论》等几部论典重视起来,我们现在可能还看不到《入大乘论》。麦彭仁波切当时到处寻找,后来才得到这本书。
前面讲过,荣索班智达的著作有六十多函,但流传下来的特别少。他所造的论典,有些是声明学,有些是因明学,有些是世间文学,甚至对各种世间知识,他也无不精通。
智慧超群的荣索班智达
他的智慧,很多人确实不得不承认。前面我也简单介绍过,他11岁开始听闻各种经论,13岁时智慧基本成熟。一般来讲,我们13岁时连中学还没读完,但他已经精通一切显密经论了。
更稀有的是,他还精通梵文。在他小时候,有一次母亲抱着他去拜见阿底峡尊者,说:“这孩子经常说些奇奇怪怪的话,不知道在说什么,请您加持加持他。”见到阿底峡尊者之后,荣索班智达就用梵语跟他对话,阿底峡尊者把他抱在怀里与他辩论,结果好多道理辩不赢他。
有人说他是班智达加纳仁莫的化身,有人说他是阿底峡尊者的上师美德嘉那的化身——因为美德嘉那圆寂在绒地,这正是荣索班智达出生的地方,阿底峡尊者也认为他是自己上师的转世。
当时根本没有人教他梵文,他就能背诵很多梵文经续,包括《喜金刚》,还有一些是藏地没见过的梵文续部。后来他在翻阅看一些藏文典籍时,好几次说道:“我记得梵文中不是这样的,但现在找不到梵文版本了。”后来,一位智者听说有些印度人将梵文版本带来藏地,就专门去找来对照。结果荣索班智达提到的几处问题,在梵文中确实找到了相应的解释,当时大家都惊呆了。
还有一个人听说荣索班智达造了《入大乘论》,就开始诽谤,说“荣索秋吉桑波造了一部论,被吹捧为藏地第一论,这如何如何不合理……”直到后来他看了《入大乘论》,才变得心服口服,马上去荣索班智达面前忏悔,并听受了《入大乘论》。
荣索班智达的智慧、度化众生的各种方便,很多文献中不一定有记载,因为他不像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那样出名,但我们有必要去了解、去分析。
还有一种说法,印度许多智者的智慧,融汇到了荣索班智达一个人的相续中:他具有陈那论师的智慧、法称论师的辩才、世亲论师的博学、旃扎古昧的讲法、马鸣论师的造论。他有这五位论师在讲辩著方面的一切智慧和功德。
复杂的历史背景
荣索班智达确实了不起。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在荣索班智达之后,可以说是藏传佛教的复兴时期,或者叫后弘时期。前译是从囤弥桑布扎到荣索班智达或宝贤译师之间。荣索班智达属于前弘和后弘的交界时期,距今九百多年。那时的藏地特别复杂,因为朗达玛灭佛,出家僧团几乎全部被毁,虽然有一些在家居士修密宗,但后译派的有些大德显现上特别排斥前译派的密宗修法,而且当时后译派正在“遍地开花”——最早是前译宁玛派,后译时期其他教派渐渐产生,这中间是黑暗时期,近一百年左右。
过去,藏地是由一位国王统治的,比如有幸福十三代,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但朗达玛灭佛之后,藏地的卫藏、安多、康区自立为王,各个政权之间斗争不断,不管是家族、宗教,各大势力针锋相对,关系比较复杂。
就在这个时候,荣索班智达造的《入大乘论》横空出世,完全是依靠智慧来与对方辩论。辩论时,他会引用一些对方否认的教证作为依据,比如,本论后面会引用大圆满心部、窍诀部的有些教言,还有嘎绕多吉和蒋华西宁的有些教言,当时后译派的菩提光等人都不太承认。所以,这一段时间,确实非常复杂。
我们学习一部论典,有时候要了解作者所处的环境。如果政治、宗教的冲突比较厉害,真相就很难直接揭示。整个世界也是如此,西方在中世纪也有过一段黑暗时期,政治家们利用宗教或其他学派的知识作为武器来争权夺势,如果获得了胜利,则是他们的功劳,人类历史就是这样。其实,自古以来,人类历史不一定是真相,尤其是一些政治家打着美好的旗帜,背后充斥的都是谎言和欺骗。
当年,藏地前弘期与后弘期之间,是各教派比较混乱的时候,荣索班智达针对当时的情况,才造了这部论典。前面也提过,为什么不把《入大乘论》叫作《入大圆满论》,就是因为当时显宗比较兴盛,不管哪个教派都不承认密宗。尤其对于前译宁玛派的续部教法,他们提倡要改革,或者有些法不能修行等,各种谤法的言论一直在坊间流传。在这样的时代中,能造出如此殊胜的论典,实属不易。因为荣索班智达的智慧非常尖锐,依靠推理来建立密宗的正确观点,对方也不得不认可。
以上介绍了一下荣索班智达的智慧,如果知道作者非常了不起,那我们对他所造的论著也会重视。这部论确实有很多窍诀,在学的过程中会发现,它跟以往藏地论典的风格有所不同,有些内容看似易懂,但背后隐藏着甚深意义,时而能被发现,时而隐含其中。当然,真正有智慧的人,会对荣索班智达的论典交口称赞,特别喜欢。而没有智慧的人,只对吃美食、睡懒觉、享受妙欲感兴趣,除此之外,可能会觉得这些索然无味。
下面继续讲本论的内容。昨天讲到“以三蕴显现三境”,这算是总说。对境是怎样显现的呢?心显现为对境有三种特征,就是阿赖耶、染污意和六根识这三者依靠对境互相呼应,然后显现出器情世界的诸法。其实,每个众生每天都处在这样的显现中,但有些人不一定能发现。这并非只是大圆满的说法,大乘唯识宗以上的宗派,在名言中基本都承认这种观点。
心显现为义——无有所依基而以内缘显现
| 显现对境的第一种特征,心显现为义,
“心显现为义”,也可以说心显现为对境。比如,总义的义也有对境的意思。心则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可以显现为对境。
| 如云:
这是蒋华西宁《菩提心修法》的教证。荣索班智达对每一种特征都引用了一个教证。
《菩提心修法》是怎么讲的呢?
| “以种种行积累习气,从中串习何种业力增长时,心本身显现身体与对境之类,如显现遍布骨锁。”
对境本来没有基础,但它可以显现,就像修不净观的人看见到处遍布骨锁一样。
这是教证的原文,下面荣索班智达进行解释:
| 诸识造作种种行的种种业的习气积于心上,由此如果心本身力量增长,则显现外境及具足根的身体之类。
我们的这些识造作种种行的种种业,业变成习气积在心上。
有了无明和识,然后有行,有行以后有业,业积在阿赖耶——心上面。
由此,阿赖耶上心的力量不断增长,一旦习气成熟,就会显现外境的山河大地,以及具有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或二十二根的身体。
有了习气,梦中的身体和外境都可以显现。
| 这是无有所依基的迷乱显现,
阿赖耶不依靠什么,没有所依基也可以显现。
| 就像有眼翳者见到的乱发飘浮、
虚空中没有任何所依,但有眼翳者可以看到空中遍满飘浮的乱发。
| 国王听到的战鼓声、
外境根本没有鼓声,而是国王自己的耳识迷乱。
| 修不净观者显现的骨锁一样,
为了对治贪心而修不净观的人,会看到世界到处都是白骨。
| 是无有外界所依基而以内缘显现的。
外境没有所依基,而是以阿赖耶为内缘,依靠一种习气显现的。
如果再讲深一点,阿赖耶也可以说是真实义的如来藏。外境显现的根本在阿赖耶中,那阿赖耶依靠什么呢?如《宝性论》所说,四大依靠虚空,虚空什么都不依。外境也是如此,一切归根结底是阿赖耶,阿赖耶什么都不依,阿赖耶的本性也不存在,就如同乱发在没有任何所依中显现。
这个意义比较深,是第一个特征。
意显现为我——有所依基的迷乱显现
| 显现对境的第二种特征,
下面的教证也出自《菩提心修法》。
| 如云:“积累习气之相续,无有由所缘缘意假立之我。”
阿赖耶是含藏识,像装着各种种子的口袋,里面什么都有。所以,阿赖耶上储藏着善恶的习气,在没有所缘缘的情况下,染污意缘阿赖耶而执著为“我”。
| 心及习气的相续中缘于我并执为我,即是意,
缘具有习气的阿赖耶或心而执著为“我”,这就是意,也是染污意识。
| 由此,心本来无我同时执著我,
阿赖耶本来没有“我”,但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的东西反而执为有。
| 由此导致如蛇的两舌般区分自他,
由此有了“我”,就开始区分自他。犹如蛇的舌头,舌根是一个,但舌尖可以分成两个,所以蛇的另一个名字叫“两舌”。同样,一旦有了我执,就有自他的分别。染污意识主要执著“我”,有了“我”,就有了“我”以外的“他”。
| 这是有所依基的迷乱显现,如火烬见为旋火轮、绳子见为蛇一样,缘于心而显现我。
首先有阿赖耶,然后缘阿赖耶而执为“我”,所以,此中的迷乱不是没有基础的,我执是有所依基的迷乱。就像将火烬看成旋火轮,旋火轮不像空中毛发一样是从无中生有,而是有火烬这个所依基;或者像把花色的绳子看成毒蛇,绳子是毒蛇的所依基,同样,染污意缘于阿赖耶识而显现“我”,是有所依基而出现的迷乱显现。
这些名词,没有人讲的话,可能谁都不懂。有些人很想了解密法讲了什么,想方设法地弄到法本,但如果没有信心、没有窍诀,看不懂也比较好,这样的话,只有个法本不一定能泄露秘密。
很多人以前没有学过这些,但如果想好好研究,就应该仔细想一想:阿赖耶是什么样的?是迷乱的。染污意是什么样的迷乱?
识显现为粗大耽著——有非真实所依基的迷乱显现
| 显现对境的第三种特征,
《菩提心修法》中这样说:
| 如云:“由行力遮障,不见细微,从中生识。”由识及心所产生的粗大行遮障,心显现为义与有情,没有证悟行的细微部分,
这里的“识”,不一定是阿赖耶识,而是眼耳鼻舌身意等根识。这些识产生的粗大行,因为有遮障,不会见到真正细微的东西。心显现为器世界和有情世界,这只是粗大的显现,没有现见苦、空、无我的实相。
| 由此对各自他体的种种有实法生起耽著,这是有非真实所依基的迷乱显现。
刚才讲的,一个是没有所依基的迷乱显现,一个是有所依基的迷乱显现。此处还有一个,是有非真实所依基的迷乱显现。
| 比如,不知是阳焰而耽著为水,
这里主要是讲根识。无垢光尊者和荣索班智达讲的根识,与因明讲的根识有点不同。我们在讲《三休息》时,无垢光尊者讲的根识,好像是有分别的根识,可能不同论典有不同说法吧。但按照因明的观点,根识是无分别的,加入分别念以后,才变成“这是我看到的色法”“这是我听到的声音”“这是我触摸到的柔软、粗糙”等。
这里是按照前辈大德们的说法,根识加入了分别念那部分,比如“我眼睛看到的色法是红色”。如果按因明中“根识是无分别的显现”,这里的执著自他就讲不通了。实际上,将阳焰执著为水也是有分别的。所以,本论讲的六种根识,跟因明讲的无分别根识不太一样。
因明中说,先依靠根识现见外境,根识没有分别,只是了了分明的呈现;后来意识加入其中时,才可以进行辨别、取舍,这时不叫根识,叫分别念。一个人的相续中,只有一个分别念,但无分别的根识在同一时间可以产生很多。与这里的根识稍有不同。
阳焰有没有所依基呢?有,但这个所依基不是水,所以是不真实的。
| 或者玩面具游戏,它依靠一个其他外缘搅乱心,生起强大贪嗔时,会显现自己所玩面具的儿戏,会见到一个其他男人或女人,耽著为有实法并生起贪嗔。
本来是用来玩的面具,但因为它显得太真实了,不管是男相还是女相,最后令自他生起一种嗔心或贪心。
《还珠格格》里有个容嬷嬷,很多人看到容嬷嬷的扮演者,就特别恨她,觉得这人太坏了。以前西方也有个生动的表演,当时一个人正在欺负弱小,下面有个观众实在太生气,就拿出枪把演员打死了,最后这个观众也自杀了。后来一些学者分析:这两个人实际上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人,因为作为演员,他演得特别逼真,说明他的演技第一;作为观众,能真正融入角色中去,这是最好的观众。不过,“最好的观众”和“最好的演员”最后都没了,所谓的“最好”也没什么用。
世间中确实有这种情况。演《甄嬛传》的演员曾说过:“其实在现实中,我没有那么坏。”在电视里,甄嬛起初是个天真少女,后来慢慢变成皇妃,耍尽手段把害自己的人都解决了。但这只是演戏,演员本身并没有那么过分,只不过很多观众特别入戏,经常把假的当成真的。
这里讲有一种显现的所依基是颠倒的,比如网络、面具。我们看到一个东西特别特别好,实际上不一定是这样。六根识显现的对境,无论是眼睛看到的色法、耳朵听到的声音,如果用智慧来观察,统统都戴着面具,没有一个是真实的。下面讲如梦如幻时,若以空性的智慧分析,现在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所有一切只不过是一场梦,而且自己也明白这并非实有。
我们看的连续剧,那些人物明明在屏幕上连微尘许都没有,但是依靠因缘,却让我们不断产生执著,“剧情接下来会扭转吗?最后的大结局是什么”,实际上,这完全是诱惑人的把戏。同样,我们看到的、听到的,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其本质跟这个没有差别,只不过我们依靠坚固的习气,暂时不一定承认,但如果通过中观的理论、《入大乘论》的智慧去观察,这种真相是无法超越的。这方面,大家应该要好好思维。
学了《入大乘论》以后,我们最重要的收获,应该是不能把现实中的一切看得太真实,要看自己的执著有没有减少。如果实执有些许减少,说明你学得比较成功;如果刚开始学得还可以,看得破、放得下,但学完以后,执著更加坚固了,那还不如不学,应该继续睡懒觉、做美梦。
这个道理非常深,大家应该慢慢琢磨。
迷乱(心意识)与显现互为因缘而流转三有
| 这三种对境的第三种特征:迷乱、显现互相一个成为另一个的缘,不了知心识的一切有实法是由心显现而耽著为各自他体的有实法,以种种行在心上积累业的种种习气,
迷乱与显现之间,一个成为另一个的助缘。由于不了知“我们的六根识是由阿赖耶所显现的”,而执著为各自他体的有实法,以种种行在阿赖耶上会种下各种习气。
意思是,如果你不认识六根识是阿赖耶的显现而执著它,就会在阿赖耶上再三积累各种习气的种子。
| 由此导致迷乱心显现义与有情,由此导致意产生执著心并区分自他。
由此,六根识令阿赖耶上的习气更加增上。以这个原因,染污意识又产生我执,有了我执以后,再区分自他。
| 由(心与意)这两者导致,识依于心显现根而显现对境作为相同基,
由阿赖耶识和染污意导致,会显现各种各样的根识,显现外境形形色色的色声香味触。
| 耽著并显现种种有实法,
显现对境时,染污意和阿赖耶同样作为基础,耽著并显现种种有实法。
| 意执著我,依于心,识相应产生坏聚见,
染污意识执著我和我所,依于阿赖耶识,六根识相应产生坏聚见(萨迦耶见)。
在《俱舍论》中,根识没有分别,萨迦耶见有分别,这两个很难完全相应。但在这里,一个人的阿赖耶上有染污意识,也与六根识相应,所以萨迦耶见和六根识可以相应。
在一个补特伽罗的相续中,六根识主要以种子的方式相应。不然,这里的六根识有分别,如果以现行的方式来相应,那众生就变成六个相续了。
| 能加持一切心与心所成为有漏。
只要有染污意识,只要有我和我所,肯定会加持一切心和心所成为有漏。
| 由此导致,生起种种我与种种法的心,使三有之轮连续不断。
这跟大乘显宗的说法基本相同,是一种共同的观点。此处也没有讲很多,只是说依靠阿赖耶、染污意识、六根识,而取境、执著、造业,不断在阿赖耶上种下种子,因为没有无我的智慧,所以在轮回中一直流转,无法得到解脱。这和其他论典的说法一致。
荣索班智达在讲如梦如幻时,很有特色,而轮回的这些因——染污意和阿赖耶,则与《入楞伽经》以及唯识诸论的讲法基本相同。
如何遣除迷乱显现
| 如果想遣除这些迷乱显现,那么就要了知一切显现是心本身显现的,拔出我执之桩,
如果想断除这些迷乱显现,先要知道万物是由阿赖耶所显现的,以拔出执著我和我所的染污意识。
| 消除有实见与相见的耽著,
断除了我执和我所执,就肯定会断除对相的执著和实有的执著。
| 虽然显现去除不了,
在菩萨、证悟者面前,不管是什么样的显现,都可以有。我们也经常说,遮破显现的中观派,何处也无有。所以不需要破除显现。
| 但如果去除了我见与相执的心,那么一切恶业也会势单力薄,一切福德业也会以无缘智慧摄持。
如果断除了执著的心,修行就会越来越增上。所以,登地菩萨是不会造恶业的,即使造了,力量也很微弱;而行持善业的力量越来越强,任何福德业都会以无缘的智慧摄持,从而变成随解脱分的善根。
| 比如梦中所有显现的事物,当睡眠稍稍减轻而了知梦境时,虽然显现没有消失,但由去除耽著而无法生起贪嗔。
比如做梦,当睡眠稍轻而了知梦境时,虽然梦没有消失,但由于去除了执著,对梦里的显现就无法产生贪心和嗔心。
| 当睡眠醒来,显现本身也会消失,
醒来之后,梦里的迷乱显现肯定会消失。
| 那时又怎么会生起贪嗔呢?
其实人人都在做大梦。如果梦醒了,就不会有现在的苦乐、贪嗔、取舍、得失了。
| 同样,远离了有实见的耽著,仅仅虚幻显现,依靠生起智慧与等持的力量使显现本身也会消失,
同样,如果断除了实有的执著,知道一切是如梦如幻的虚幻显现,那登地或证悟以后,等持和智慧的力量比以前强得多,依靠这种力量,显现本身也会消失。
平时听课、修行时,有些人觉得自己还可以,“我能安住,打坐几个小时都没问题”,可是一旦融入社会、在后得位的时候,就不行了。在经堂里,自认为修行境界还不错,出了门以后,尤其是接触各种各样的人、遇到各种各样的事,自己修过的那些法就烟消云散了,一点痕迹也不留,自己对自己也特别失望:“我怎么还不如从来没学过大乘法的人?”
所以,修行稳固还是很重要。我们虽然知道佛法的功德和加持不可思议,但若想真正消除烦恼,可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太着急了。“我现在出家了,为什么还有烦恼?”“我已经学了大圆满,怎么还有烦恼?”这是对自身不了解,对整个轮回不了解。所谓的实执、所谓的迷乱,并不是那么容易断的,不是光听一个法那么简单,还要依靠种种方法遣除,这很重要。
最近大家得到了《一子续》的灌顶和传承,今后就可以佩戴和念诵《一子续》了。上师如意宝在1997年讲过嘎绕多杰的《一子续释》,我以前不敢翻译,以后看看情况吧(大家鼓掌祈请)。其实,很多人对《一子续》的信心很大,把它戴在身上确实能获得解脱,这是不可思议的缘起力。昨天,龙多活佛他老人家也说过,灌顶之前要念一百遍《一子续》,很多人不知道能不能做到。灌顶者不是那么容易的,修行者也不那么容易。
这里需要澄清的是,并没有要求每天磕一百零八个头。如果你想念诵《一子续》,得到灌顶和传承后是可以的,系带它也是可以的。除了洗澡时不得不取下来,其他时间都应该戴在身上。以前我问过上师如意宝,上师说系解脱一生不能离开身体,最后死的时候也要和身体一起火化。当然,如果你要洗澡,或在医院里做手术,好多时候不是很方便,那也可以暂时离身。我做手术的时候,不得不取下来。有些人说,洗澡时可以把它放在头顶上、腋窝下,但后来还是不成功,因为里面进水了,文字都毁坏了。
智慧和等持的加持真的不可思议,依靠这种力量,显现本身也会消失。我们修种种法门还是有必要的。
| 怎么会变成现行烦恼与业呢?
如果连实执都没有,怎么会变成现行的烦恼与业呢?
| 因此只是将了知诸法的自性名言假立为清净,将不了知诸法的自性名言假立为染污,
清净和染污的差别,在于了知和不了知,或者像《经庄严论》所说,仅仅是迷惑和不迷惑的差别而已。
| 除此之外,无有任何所破的实体与所立的实体。
名言中,了知诸法的时候,叫清净、涅槃、证悟;不了知的时候,叫染污、轮回、烦恼。除此之外,并没有一个实有的法存在,清净的法得不到、不清净的法也得不到,实相就是如此。
我们一定要明白,清净和不清净只是一种概念,这种概念到最后也会消失的。其他论典中讲过,就像燧木与燧垫,刚开始通过摩擦产生火,但到最后,这二者自身也会烧尽无余。同样,能取、所取也好,清净、不清净也好,当有所缘而勤作的时候,会有这些显现,但到最后,一切都了不可得,没有一点实有。
荣索班智达在本品中一直强调,连如来的自然本智也没有实有的相续,如果我们一直耽著实有,这个想法要破除。要达到什么样呢?要明白万法在究竟实相中,没有一个所缘的对境。最后的结论是什么呢?没有什么可遮破的,也没有什么可建立的。
| 但当不了知时,就只是如此显现迷乱相了。
当然,不了知这一点时,迷乱显现只能一直存在,暂时没办法否认。
以上是这一品的最后内容。
宣说诸法等同如幻辩答第二品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