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大乘论讲解·第13课
2021年8月21日
现在讲《入大乘论》第二品——辩答品,主要是对万法如梦如幻、现而无自性的道理进行辩答。前面已经剖析了一个问题。
抉择“显现与迷乱无基”
| 还有人辩论说:如果诸法是本性空,那么又有什么显现之依处呢?又有什么迷乱之依处呢?难道不是显现需要有显现基、迷乱需要有迷乱基吗?
大家都知道,不论中观还是密法,都承许万法本来是空性。对方问:“如果万法是空性,那现实中万事万物的显现有什么依处呢?既然一切都空了,包括外境在内是怎么出现的?如果像小乘承认的那样,有个无分刹那或无分微尘作为所依,或者像现代物理学家认为的,有某种能量、磁场作为所依,万法倒是可以显现,但如果一切皆空,这些对境怎么显现呢?众生的迷乱怎么发生呢?显现难道不需要有显现的所依,迷乱难道不需要有迷乱的所依吗?”
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说:“你们佛教认为万法皆空,那我现量见到的、听到的这些法,是无中生有吗?”“如果一切都空了,难道身体不存在吗?我们怎么生活、怎么工作?”他们认为的空是单空,觉得如果万法皆空,形形色色的现象就不存在了。很多人有这个疑惑,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
| 对此回答:虽然显现与迷乱无基,但如果缘在近前,那么就可以显现,可以迷乱。
回答:不管是佛菩萨清净的显现,还是六道众生不清净的迷乱,这一切都没有任何基础。虽然没有基础,但如果它的缘在近前,那么该显现的对境可以显现,该迷乱的众生也可以迷乱。就像二月、毛发、阳焰,并不需要一个特别坚固的基础才能显现,即使没有任何基础,只要外缘具足也可以显现。
对方认为,如果是空性,显现和迷乱就不可能出现,因为这二者是矛盾、相违的。下面分析什么是真正的相违:
| 一切有实法的相违就是基不成立有实法,如果这般出现一个成立的有实法,那就相违,如同现似阳焰而从始至终都不成立有实法一样。
从万法的对境来讲,真正的相违是指,一个法的基明明不成立,就像石女的儿子或兔角,但如果在基不成立的情况下,突然出现一个有实法,比如从兔角中产生鸡蛋、石女的儿子生了可爱的宝宝,这就是相违的。而如果像阳焰一样,本来不成立,但可以显现,这种显现始终不成立为有实法,这是不矛盾、不相违的。
概而言之,对境的相违是指,本来一个法的基是不成立的,但从中突然出现一个有实法,这是相违的。但若像阳焰一样本身不成立,又显现一个不成立的法,这有什么不合理呢?
对方认为空的话不能显现,但其实空也可以显现,就像阳焰本体是空,本体不成立的同时可以显现。
在我们的分别念面前,这可能有点相违。但实际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除了色以外并没有一个空法,除了空以外没有一个色法。如果真正懂得中观,当下看到的、听到的、尝到的、接触到的全是空性,这一切并不存在。凡夫的分别念认为柱子实实在在,柱子和眼识之间的空间是空性,但真正的空性是指,所看到的柱子当下即空。若明白这一点,就会对中观有所了悟。
当然,这与我们的坚固习气不太相应,因为无始以来的串习让我们觉得“柱子和我之间的空间是空的,但柱子本身可以接触、可以看到,如果敲它还会发出声音,所以它应该是真实存在的”。但事实上,这是我们迷乱分别念假造的,真正去观察的话,柱子的本体不成立,我们的眼识不成立,耳识也不成立,无论是发出的声音还是显现的色法,一一观察的时候都不成立。
以上宣讲了,诸法虽然是空性,但它可以显现,二者并不相违。下面讲,诸法虽然是空性,但迷乱也是合理的。
| 再有,对证悟了基无本性者来说,暂时迷乱为有实法是相违的,
如果你证悟了万法本是空性,但证悟后还有迷乱的有实法,这是相违的。
就像有些人自称证悟了中观、大圆满,但他行为上还在做很多不如法的事,相续中还会生起自相的贪嗔痴分别念,这就是矛盾的,因为证悟后不可能有这些烦恼。
刚才对方说,如果万法是空性,众生迷乱就会相违,其实这不一定。真正的相违是指,众生明明证悟了万法不存在,但与此同时还会产生迷乱。
| 虽然是无本性,但对于没有证悟此理、没有加以修习的人们来说,又有什么相违呢?
虽然一切法本来是空性,但凡夫没有证悟这个道理,而且对此没修行过,有俱生无明、遍计无明等种种迷乱的因,那对这些凡夫来讲,显现迷乱而沉迷在轮回中,这有什么相违呢?
如果众生从来没有闻思,也不懂佛理,烦恼特别炽盛,他做种种不如法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确实身不由己。但若明明闻思修行多年,对佛理比较精通,自认为已经证悟了,却仍产生难以阻挡的烦恼,这是说不过去的。或者,没有证悟空性的人,被声音惊吓到是正常的,但有些人认为自己如如不动,平时很有境界,经常直视虚空,安住在虚空的境界中,却被花瓶落下的声音吓了一跳,这是真正的相违。
以上回答了“在空性中显现或迷乱是否不合理”的问题。
显现与迷乱的缘是什么
| 若问:迷乱、显现不需要基,那么缘是什么?
对方问:“有境的迷乱和对境的显现既然不需要基础,依靠外缘就可以迷乱、可以显现,那外缘是什么呢?是不是有一个成实的东西?”
| 这两者互为因,因迷乱无而显现,因无而显现识才迷乱。
回答:迷乱和显现这两者互为因缘,不需要其他。显现是迷乱的因缘,迷乱是显现的因缘。
迷乱是指心的迷惑,显现是指迷乱的外境,这两者互为助缘。弥勒菩萨在《辨法法性论》中说:“无而现故乱,即是杂染因,如现幻象等,有不现亦尔。”意思就是,因为外境无而显现,心识由此迷乱,相互成为染污之因,犹如幻师变出来的大象、骏马等,是无而显现的,是不存在的。其实,有而不现也是一样,比如他空派认为如来藏虽然有,但在众生面前不显现。不管是有而不现、无而显现,本质上没有差别,这在大圆满中是很重要的窍诀。
我们觉得有的话可以显现,没有的话怎么显现?但实际上不需要有,没有也可以显现,因为这个对境令你迷乱,以迷乱的原因可以显现。
轮回中的众生就是这样。有时候由于自相续迷乱,面前显现各种迷乱的外境;有时候由于迷乱的外境显现,心就被它迷惑了。二者互为因。
如何理解呢?下面用梦的比喻来说明。
显现与迷乱谁先谁后
| 若问:这两者最初谁在前面?
对方问:“最初的时候,是迷乱的心识先产生,还是无而显现的外境先产生?”就像世人所说的,“是精神在先还是物质在先”,这两个肯定要有前后。
有部、经部等有实宗认为,先是对境产生,有了对境以后,依靠对境的行相才能产生眼识,所以先有对境,再有心识。关于这一点,法称论师认为,先有外境的话,这只是经部宗和个别宗派的说法,实际上不能这样承许。对境和心识这两者,有的话都有,没有的话都没有。
大圆满中也很注重这个问题,就像昨天所说,当下的显现可以接受,但若在当下的显现以外再去寻找,就像梦中的敌人——你觉得梦中的敌人有内脏、有看不到的背部,但实际上,他的内脏、他的鲜血、他所有我看不见的隐蔽分并不存在。同样的道理,学“万法唯心造”的道理时,当下看见的确实存在,你看到的,仅仅是蓝色的布而已,仅仅是显相而已。乍听这个观点,很多人因为习气坚固很难接受,但如果慢慢去思维,还是非常有意思的。
下面讲到底谁在前面:
| 它们等同,
实际上,对境和心识没有谁先谁后,它们是同时出现的。
| 比如在梦中本无外境的同时显现生起外境的心识,何时无有外境的同时生起显现认知境之识的第一刹那,那就是生起了迷乱识;
比如你在做梦时,看到一个美丽的草原,或者一个特别可爱的人。这些外境根本不存在,但当你生起认知外境之识的第一刹那,迷乱识就产生了。
外境显现与心识产生是同时的。这一点用梦来比喻很容易理解,因为在梦里,美丽的草原只是心识的显现。如果认为草原是前一刹那产生的、心识是后一刹那产生的,这不可能,因为梦里正在显现的心识就是美丽的草原,除此之外没有别的。
生起心识的第一刹那,就是生起外境的第一刹那。
| 何时生起了迷乱识的第一刹那,当时就是生起了具有显现外境的相。
反过来说,生起外境的第一刹那,也是生起心识的第一刹那。
对有智慧的人来说,这个观点非常有意思。梦是很重要的比喻。
| 所以,这两者是等同的。
从梦的角度讲,梦里显现美丽的草原和生起执著草原的心识有没有时间差呢?人们通常会觉得,做梦时肯定先出现对境,再生起执著它的心识,有了一者,才产生另一者。但实际上,美丽的草原在梦里从未存在过一丝一毫,除了心识的显现以外,了不可得。
心识是当下的迷乱,本体是不存在的,但在不存在的同时,又变成了能取和所取。梦里确实有对境——我坐在草原上,口很渴,发现有特别清澈的溪水,喝了马上能解渴。所以,依靠对境的水,确实能起到解渴的作用,梦境和现实完全一模一样,众生有这些迷乱的显现。
这一点不用问别人,每个人都会做梦,有些人梦多一点,有些人梦少一点,但不管怎么样,肯定有梦,用梦来了知是很重要的。“如梦如幻呐,同志们啊!”(众笑)
这些道理,说也会说,听也会听,文字上都明白,用荣索班智达无与伦比的智慧来剖析时,谁也没办法反驳。但如果没有修行,梦和现实还是有差别的,在现实生活中拼命追求的东西,却不知道这些如梦一般,也是我们的可怜之处。
| 同样,众生的一切迷乱、显现相互等同。
梦的比喻很重要。如果稍微了解“如梦”,生活就会放松一点。现在很多众生太紧了,因为执著,把外境当成了实有。包括有些修行人,心也应该放松下来,“我正在做梦,为什么这样执著,为什么绷得这么紧?”
以前色达有一位很有名的玉科喇嘛,他会根据不同弟子的根基给予教授。他有个弟子叫罗曲,刚开始修行很好,戒律清净,过午不食,每天特别精进,但上师不是特别满意,因为他绷得太紧了。上师有时跟个别弟子聊天、讲故事、讲《格萨尔王传》、在石板上下藏棋,这个喇嘛有点接受不了,觉得上师怎么这么散乱。上师一直开导他要放松,包括修行也不能太紧,但他听不进去,反而越绷越紧,最后发疯了。
玛吉拉准曾说:“不紧亦不松,彼具正见要。”松紧适度才是对的。我们在修行佛法时,该执著的可以执著,但也不要太执著:“我现在什么功课都不做了,不背诵,不闻思,晚上不睡觉,白天不吃饭,一定一定要在短时间内解脱!不然怎么对得起上师老人家?”这是不对的。
尤其是刚开始不能绷太紧。十年、二十年后,如果你还能一如既往地精进,这是比较好的,但刚刚出家、刚刚学佛时,“为什么他们那么散乱?上师们、堪布们的修行不好,应该像我一样日中一食,一定要清净戒律、闻思修行……”虽然这很好,但修行松紧要适度,要细水长流,这个更重要。
同样,如果对世间的财富、名声、感情、得失太执著,心理也肯定出问题。有些人觉得:“名声对我特别重要,金钱对我特别重要,感情对我比生命还重要,地位就更不用说了。”如果认为所有这一切都非常真实,丝毫不能松懈下来,越执著,心就越紧,这样只能带来无量痛苦。要知道,梦里再怎么执著,其实也仅此而已,没必要活得那么累。如果懂得这些道理,对自己应该会有利益。
一切迷乱的显现,其本质并不那么坚固,明白这一点很重要。《诸法集要经》云:“心为境所牵,愚者则迷乱,由意生爱故,住无量苦恼。”因为心随境所转,愚者特别执著而产生迷乱,由于迷乱的缘故,从意识中产生爱恨等非理作意,由此给自己带来无量的痛苦和烦恼。
现在很多人非常苦恼,一部分原因是前世业力或今生不顺,没有吃的,没有穿的,找不到工作,家庭不和睦,身体也不好,这是客观因素导致的;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网络宣传、教育导向、恶友引诱等,让自己产生不合理的欲望,痛苦一直没完没了,最后不得不走上绝路。
所以,我们不能只是口头会说“一切如梦”,而应该真正体会其中的意义。有些修行人在山里闭关时,刚开始心特别乱,对诸法的执著很坚固,但慢慢修持如梦如幻的大乘窍诀后,对打破实执还是很有帮助的。以前我给大家讲过《虚幻休息》,讲完以后,感觉好多人一段时间内真的通达了如梦如幻。
现在不少人特别感恩我讲大乘佛法,就是因为他们从中真正得到了利益——金钱、地位不一定能带来这么大利益,世间的任何教育也不一定能带来这么大利益。所以,大家在学的过程中,应该有一些深入了解,若能如此,以后不管自己变成什么样,都不会因执著而带来巨大的痛苦。
迷乱显现的作者、地点、时间
| 若问:这个迷乱显现者是谁?在何处迷乱?从什么时候开始迷乱的?
对方问:“刚才一直说‘迷乱迷乱’,到底是谁在迷乱?在哪里迷乱?什么时候开始迷乱的?”
一般而言,写文章或新闻稿时,都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前因后果。佛教中也讲五圆满:本师是谁、眷属是谁、时间是什么、地点是什么、法是什么。其实都是大同小异的。
| 对此回答:只是在暂时名言中,迷乱者是六道众生。于何处迷乱?是在三界轮回中迷乱。从何时迷乱?是从无始时就迷乱了。这只是在名言中回答的,真实中并非如此。
回答:在暂时的名言中,是六道众生、无始以来、在三界中迷乱。但在胜义中,在圣者的净见量中,迷乱也好、迷乱者也好、迷乱处也好、迷乱时也好,这些都不成立。
所以,中观和密法讲,暂时在名言中,可以承许有迷乱的现象。谁在迷乱呢?三界六道的众生,比如我们自己。在何处迷乱呢?在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中。什么时候迷乱的呢?从无始以来到现在都在迷乱。名言中可以这样回答,但真实义中并非如此。真实义中有很多解释方法,按照密乘的观点,万法等净无二,全是清净的,没有什么迷乱不迷乱,一切都是普贤王如来的坛城。我们听到、看到、品尝到的所有法,不管是好是坏,都是一种幻变,其本体是本来清净的。但暂时来讲,六道众生可以说在轮回中迷乱。
众生什么时候迷乱的呢?按照显宗说法,是无始以来。但按照《胜乘宝藏论》等密法中大圆满的不共说法,最初有情世界形成时,从本基中出现了基现,普贤王如来认识它而证悟了,众生没认识它而迷乱了,所以,迷乱有开头、也有结尾。
不过,这里是按照共同乘的说法,也就是众生迷乱的时间很漫长,从无始以来到现在。
| 那到底是怎样的呢?显现对境、时间、人我本身就是迷乱显现,
具体是什么样的呢?显现的对境是迷乱、不存在的,时间也不存在,人我也不存在,就像爱因斯坦所说:“时间和空间是人类的一种错觉。”
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些人可能觉得:“啥意思?人、时间全是迷乱的,是不存在的,太难理解了。”但如果用梦的比喻,或者用中观的推理来分析,他也会不得不承认。
所以,大家应该多学大乘佛法,学习以后,就不会觉得这些不合理了,“我怎么给别人解释呢?要不要用谎言来掩盖?不然,被人识破的话,可能对佛教不利、对我个人不利。”而只会觉得“大乘佛教利益众生的思想,虽然我暂时做不到,但确实很棒很妙。”一听到空性的道理,“这种境界只不过是我没证悟,但确实是这样,万法是空性的。”一听到如来藏的光明,比如《宝性论》《光明藏论》,“如来藏应该是以这种方式安住在众生相续中,多么微妙啊。”可能会这样想。
依靠佛陀和前辈大德尖锐的智慧、合理的剖析,我们会觉得学修这些教言很幸运,没有任何怀疑。当然,如果你的智慧跟不上,就另当别论了。
| 比如,梦中无有外境同时显现外境,是显现的所属分别:
梦里有各种不同的所属差别法,什么样的差别法呢?
| 以显现环境、时间与人的方式显现领受快乐与痛苦,
有时候梦到去了一个特别美的地方,在那里住了一个月或一年,周围的人对我特别好,让我无比快乐,早上醒来后,身体特别轻松;或者梦到悬崖峭壁、地水火风的灾难、饿狗恶魔等,醒来后身心不愉快。
| 所有自他都住在悦意或不悦意对境的地方,感受快乐或痛苦,长时间或短时间安住,但只是显现本身既无有环境,也无有人,既无有时间,也无有苦乐,但是无有的同时显现。
我们都知道,梦里肯定有快乐、有痛苦。不管是好梦还是恶梦,有些经历的时间很短,有些时间很长。以前我在放牛时,有个邻居叫贡却桑波,他经常讲新龙一个叫阿本的人做的梦。后来我在其他人面前也听过,他确实做过这样一个梦。
阿本好像是个猎人,有一次,他梦到自己在晚年时,因为什么原因死了,人们把他埋在土里。他死后变成一只狼,吃了很多众生。狼带有前世的记忆,看到自己以前的坟墓,感到非常悲伤。他做狼的时候特别痛苦,有一次实在找不到食物,又被猎人追杀,大声哭着就醒过来了。这是一个真事,他梦到了两世的状况。
以前我们也讲过梦的故事。比如“黄粱美梦”,说是有个书生非常贫困,他在一个客栈,给道士哭诉自己没享受过荣华富贵。道士就给他一个枕头,说:“这没什么,你先好好休息一下。”这时店家正在煮黄米饭。书生睡着之后,梦到自己娶了妻子,生了五个孩子,进京考中进士,后来还当了宰相。皇帝对他非常器重,他80岁时寿终正寝。可是一梦醒来,旅店主人做的黄米饭还没煮熟。
此外,还有个“南柯一梦”,是讲有个人过生日时喝醉了,在大槐树下不知不觉睡着了。梦中他进入一个世界,当了大官,娶了公主,生了七个孩子,享受荣华富贵。在那里过了二十年后,突然有一次敌国入侵,他统兵出征被打得一败涂地,回去时妻子也死了,国王对他出师不利非常不满,将其撤职打入大牢。在牢中,他羞愤难当,拉着牢狱的窗户大叫一声,结果从梦中惊醒了,此时星星刚出来。他来到大槐树下,挖开树洞,看到里面有个大蚂蚁穴,原来刚才的一生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所以,人的梦境有长有短,跟现实生活一模一样。有些人的一生是长长的梦,有些人的一生是短短的梦。
佛陀在《心地观经》中也讲过一个故事:有个长者生了一个女儿。女儿15岁时,有一次和母亲睡觉,梦见自己嫁了人,生活特别美满,还生了一个孩子。一天,孩子不小心从楼上掉下,被饿虎吃了。这时,女孩悲痛万分,从梦中哭着醒了过来。父母问她怎么回事,她刚开始不好意思说,后来才把来龙去脉告诉了父母。佛陀说,她这个迷乱的梦,和我们的生死轮回一样,轮回中生老病死也是虚妄,一切现而无自性。如果对这个道理有深刻的领会,慢慢就会从迷梦中醒来。
过去常有老修行人说:“一切都是如梦如幻,喇嘛钦。”当然,有些是假装的,有些是真有体会。以前齐美仁真堪布经常中午来我家吃饭,他吃着吃着,就闭上眼睛说:“喇嘛钦,一切都是梦。”他经常会这样,还是挺好的。
《六中阴》中也说,若想认识梦境,白天要经常想“这是梦、这是梦”,心里这样想,口里也这样说。其实,现实和梦境是一样的。
| 同样,随无明睡眠所转的众生,从无始时以来显现为流转,自本体在阿赖耶识的一刹那中显现无量无边世界,
阿赖耶识又叫含藏识,就像装有各种种子的箱子一样,阿赖耶识上什么都有,一刹那可以显现无量无边的世界。但正在显现的时候,这些也并不存在。
《入大乘论》主要是解释大圆满心部的一部论。大圆满心部中经常讲,阿赖耶识是一切器情世界的根源。对此《楞枷经》讲的也比较多。
| 但它也是显现为如同影像处于镜子深处,也显现为住于镜子表面,然而因为镜子的深处并不存在,影像就无有不同处。
这也是一个比喻:整个世界显现的一切,就像镜子里显现的影像。事物在远一点的地方时,影像似乎显现在镜子深处,而在近一点的地方时,似乎显现在镜子表面。实际上,镜子里的影像根本不会有远有近,但在我们眼里,好像确实有这一切。
听说曲恰堪布早年去拜见西钦冉江大师时,大师旁边有一个铜镜。当时藏地的镜子不多,曲恰堪布在铜镜里看到一个难看的喇嘛,心想:“上师的侍者真难看啊!”没想到,这个喇嘛就是他自己。
此外,色达有个叫究波的喇嘛,他有一位道友叫巴旺。究波一直认为自己比巴旺好看。有一次,他去逛县城的百货公司,里面有一面镜子。他透过镜子看到自己的样子,一开始以为这么难看的人是巴旺,结果竟是自己的影像。从此以后,他再也不觉得巴旺难看了。
但不管怎么样,镜子里的影像并非真实。远近不同的东西,看似在镜子的深处和表面,实际上二者只是显现不同而已,其本体都是不存在的。
| 同样,因为心无有不同处,所以世间无有大小范围。
大家都知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心肯定是得不到的。如果心得不到,在心前显现的世界也无有大小的差别。
心可以显现这个世界是大是小,但如果心不成立,怎么会有大小呢?其实这个推理很尖锐,如果心能得到,那心里显现世界的大小也可以成立。
以上是从空间方面分析的。
| 时间也是,在梦中一刻也没有过去,却能过了一劫或多劫的时间,而梦也没有过去很长时间,
时间也是一样。像刚才的黄粱美梦,只是煮一顿饭的工夫,就经历了漫长的一生。还有人煮牛奶时做了一个很长的梦,牛奶还没有烧开,自己就醒过来了。
| 菩萨们加持七日中过了一大劫,
《中般若经》也说,一地菩萨如果愿意,可以加持一个阿僧祇劫变成七天。
| 七日也只是心的显现,一大劫也是心的显现,长时间并没有缩短。菩萨加持七日中有无数劫,当时短时间也没有延长。
这是从时间方面讲的。
| 同样,凡是承许轮回具有无始时者心就像时间一样只是迷乱而已。
所以,迷乱的空间不成立,迷乱的时间也不成立,迷乱的众生也不成立,最关键的是我们的心不成立。心不成立的话,有心识的众生怎么成立?这样一观察,这些确实了不可得。
荣索班智达的很多理论,西方人还是很欢喜,不知道我们这边怎么样?
一切都是梦,《梦尘回忆录》知道吗?有没有什么感觉?
显现在迷乱的心中以何方式显现
| 若问:如果一切显现是迷乱显现,那么迷乱的心中是以如何的方式显现的呢?
对方问:“你说一切都是迷乱显现,那迷乱显现在迷乱的心中是怎么产生的?显现也是迷乱的,心也是迷乱的,这两个迷乱怎么会一起成为因缘呢?”
| 对此回答:《菩提心修法》中云:“妄念者,无有非真实妄念造作而失毁,智慧成为颠倒,随无明缘所转,心与心所本身显现为身体三蕴。”众生的心是随无明所转,无有最初的造作,自性就成了妄念者,
回答:妄念其实是随无明所转,并没有他人口中的造作者,就像水在冬天变成冰一样,它自然而然变成了妄念。
| 由非真实的妄念所染,
俱生无明是本身自带的,而遍计无明是被外境染污所致。
| 由它导致心、心所本身显现为对境的三种特征,三种特征就是心、心所本身显现三蕴。三蕴是什么呢?是心、意、识。
这三蕴有两种说法,像前面一样,一种是八识聚派的说法,一种是一识派的说法。
| 说八识聚者承许,心是阿赖耶,意是染污意,识是六根识。
心、意、识这三者,很多人经常分不清,但这里讲得比较清楚。《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曾引用《瑜伽师地论》和其他经论,将这三者分析得比较透彻。阿赖耶识、染污意识,再加上从眼识到意识之间的六识,就是八识聚。
如果是承认一识的宗派,识的本体是一个,但因为外缘不同,有八识的不同作用。其实他们也承认八识,但认为其本体是一个,所以二者不会有什么矛盾。他们是怎么说的呢?
| 说一识者承许,只是识的一个本性以因缘的差别产生粗细之法而已。
下面对心、意、识三者进行分析。
| 比如,大海的一个本性,有湿性、柔性及无有动摇安住的法相(比喻心),
大海相当于阿赖耶。科学家认为大海在多少米以上有波动,而海底非常稳定、不会动摇。阿赖耶也是如此,它不偏于哪一个识,行相不是很明显,是缘于广大器情的一个识,就像大海的底层,根本不动摇。
《直指心性》中说,修行的时候,如果我们安住在阿赖耶上,虽然一点动摇都没有,但并没有认识心的本性。所以,法身与阿赖耶要区分开,法身没有动摇,但没有动摇中有智慧的一面,而阿赖耶,每个众生都有,为什么旱獭冬天三个月都不用出来?就是它在阿赖耶上“入定”。所以,大家修行时不要认为“我能安住一个小时,特别了不起”,实际上,你也许是在阿赖耶上睡大觉。
| 以自己的一个近取缘恒常稍许动摇(意),
这是染污意。染污意是我执和我所执,因为有一个近取缘,所以经常动摇。
| 以外缘使波浪有猛有弱、有多有少(识)。
这是六根识。六识比较不同,尤其是意识,在染污意我执的基础上,缘外境产生分别念,有些是比较猛烈的动摇,如贪嗔等烦恼;有些则比较微弱。有些分别念特别多,此起彼伏;有些分别念比较少。其他五根识只是显现对境,并不会破立,稍微好一点。而意识最初缘法是一种现量,但依靠染污意,还是会有很多“波浪”。
这里是讲依靠意识而产生各种分别妄念。
| 同样,识也是以觉知法相具有种种功能的本性而安住,就称为心,
这个识是总的识。识以觉知法相具有种种功能的本性而安住,就称为心,也叫阿赖耶。
阿赖耶有各种各样的功能,里面有好的种子、有不好的种子。它又叫含藏识,各种东西一直都在,一旦需要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阿赖耶上不缺资源,什么都有。
| 它以自己的近取恒常执著我的本性,称为意,
它以自己的近取恒常执著我和我所的本性,称为意,这是染污意识。
如果没有阿赖耶,就不可能有染污意识。由此,以前世的因缘产生我执,这是很坚固的。阿赖耶和染污意是很坚固的执著、很坚固的心识。
染污意识还是恒常的,每天有无数分别念:“我现在很痛苦,我现在很快乐,我等会儿怎么吃饭,我今晚怎么睡觉,我明天早上怎么起床,我心情不好,我心情还可以,我是不是长得很好看,我最近是不是变老了,我将来会不会生病,我会不会成佛,我不开心,我痛苦……”天天都是“我我我”,有无数的我执。
我们平时与人聊天时,如果遇到我执比较重的人,开口闭口不谈别的,一直在谈自己,旁边的人都不愿意听,“我那个时候是什么样子,我年轻时多么漂亮,现在虽然有点老,但还不错,我认为自己是这样,我将来会做什么……”如果一直谈自己,这就是染污意识,因为这个识已经被染污了,没办法。
包括像我这样的有些人,坐在法座上,动不动就“我怎么样,我今天开心,我不开心,我将来怎么样,我以前怎么样”。如果“我”说得太多,说明这个法师的我执太重,染污意识太厉害。
| 它以对境与根而真实产生种种粗细法,称为识。
心依靠外面的对境和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会产生种种粗大、细微的法或执著,这叫识。
| 摄义:以上三蕴显现三境。
整个器情世界依靠阿赖耶、染污意、六根识,显现出各种各样的法。
按照一识派的观点,他们也承认不同的功能、不同的外缘会产生不同的功效,所以整个世界是以我们的妄想、心识变现的。如《华严经》云:“菩萨观世间,妄想业所起,妄想无边故,世间亦无量。”菩萨观我们这个世界,众生以妄想造业很厉害,因为妄想无量无边,世界的显现也无量无边。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业力不同。正因为阿赖耶上的业力不同,就算是同样的享用,比如今天中午的供斋,每个人品尝到的味道也不同;就算是住在同一个世界,每个人的苦乐也不一样,“这个地方好快乐”“这个地方好痛苦”“这个地方不错,大部分还可以,个别地方不满意”。每个人的感受与其业力有极大关系,因为业力不同,妄想不同,带来的痛苦和快乐也不同。这些我们应该去慢慢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