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大乘论讲解·第12课
2021年8月20日
昨天讲了一个故事,有个小孩把红布包着的如意宝和绳子扔进饮食中,误以为是血和蛇后,特别恐慌。如果他比较懂事,可以用一种方法解除他的恐惧;如果他不懂事,则可以用另一种方法。这个比喻很重要,其中有甚深的意义。
如意宝,在佛经中经常出现,但现在世间可能得不到了,因为众生的福报越来越浅薄。不过,现在得不到的,不一定曾经没有。
大家都知道,不管器世界还是有情世界,好多东西都消亡了。每一年,全世界物种灭绝的数量特别惊人,很多动物都消失了。以前佛学院的喜鹊特别多,现在越来越少了;以前黑嘴乌鸦也特别多,现在除了红嘴乌鸦外,黑嘴乌鸦也难得一见了。有些众生完全绝种了,有些众生在慢慢减少。
同样,如意宝也曾经存在过,就像印度有些故事所说,一些国王依靠福德而现前过如意宝,就像汉地有些皇帝得到过夜明珠。但现在,这些几乎都见不到了。所以,我们不能认为,现在没听说过的就不合理。再过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今天的许多事物也会不存在。作为学者,要想真正研究佛教,应该一分为二地观察,不能仅凭主观臆断来抉择。这是顺便说一下。
现在讲的《入大乘论》,大家学了以后,对万法现而无自性的道理会比较明白,中观的究竟意义是这个,大圆满的究竟意义也是这个。但是,如果学了以后,自己的实有执著没有一点消减,反而一天比一天炽盛,那只是种下个善根而已,除此之外,意义不是特别大。
当然,种善根肯定没问题,因为这是大乘佛法,只要传承的声音在你耳边听到,肯定会种下解脱的力量。但更重要的是,在学的过程中要明白其中意义。
前一品和这一品主要论述了如梦如幻的道理。万法为什么如梦如幻呢?一方面引用《华严经》等大乘经典的教证作了说明,另一方面用理论进行分析,让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道理。
这一次,我发现大家学得还是很认真,这是很好的。作为出家人,没有什么工业、农业、商业要做,除了利益众生和弘扬正法要做些事,不需要为了维持生计而奔波。但作为在家人,需要养家糊口、对家人和身边的人负责,本来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就大,但有些人仍然特别精进,争分夺秒地闻思,为此付出很多代价。只要有课、有学习的机会,他们就如饥似渴地认真听受,这种精神特别可嘉。很多人有三分钟的热情,听说要传什么法、灌什么顶、念什么传承,就激动得不得了,这个不稀罕。但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长期不断地闻思,确实值得赞叹。
在有限的人生中,我们能遇到这样的大乘佛法,可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以后能否经常有这样的机会,很难说。我也经常提醒大家,有机会的时候,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想办法从中得到一些利益,证悟一定的境界,这个很重要。而这一切,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和信心获得。
抉择有实法的体性
| 再者,有人说:如此一来,烦恼业与痛苦的法相唯以因果的方式产生,这就是有实法的本性吗?有实体也是它吗?
对方:十二缘起也好,四谛中的轮回法也好,都是以业和烦恼为因,带来的痛苦是果。在轮回中,有因则有果,果肯定从因中产生。业、烦恼和痛苦之间,是不间断的因果。业和烦恼不虚、痛苦不虚、因果不虚,这就是有实法的本性吗?这些是不是实实在在的呢?正所谓“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有实法,即真实存在的东西,也就是实有的法。月称论师在《四百论注释》中说过,凡夫人将有实法和成实法视为同等,认为有实法就是成实的法,就是我们面前真实的东西。
下面回答这个问题。今天稍微难懂一点,大家要认真听,否则擦肩而过的话,就再也没办法进去了,门就关了。
今天所讲的,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佛教徒都知道因果不虚,但所谓“因果不虚”,并不是经过细致观察、反反复复分析之后,而安立“这就是因,这就是果”。因果不虚到底指什么呢?是指因果不会错乱。这种因果就像梦里的因果,梦里的种子种下后,果也会产生,非因不会生果。但除此之外,梦里有没有一个能经得起观察的实有因果呢?并没有。
《入大乘论》前前后后都在强调一个道理:万法只有“显现许”——显现是存在的,但除了显现以外,找不到一个实有的东西。这种说法对不对呢?实际上是对的。现在你看到的人也好、动物也好、明灯也好,什么都存在,但这种存在就像梦里的外境,只有“显现许”,如果去寻找它的本质,事实上是找不到的,徒劳无益。
今天主要讲这个道理,如果不懂它,下面就有点难。接下来讲安立有实法的四个特点:
| 是这样,对显现的一切有实法,如果不去寻找其他的特征,不去寻找特征的其他部分,不去寻找差别法的其他部分,不去寻找其他的所依基,那么只是将显现相状安立为法相,那就只是安立,应当接受。
我们凡夫人对眼前显现的一切有实法,包括瓶子、柱子在内,总共安立了四个特点。第一个“寻找其他的特征”、第四个“寻找其他的所依基”,是对法我的执著;第二个“寻找特征的其他部分”、第三个“寻找差别法的其他部分”,是对人我的执著。
如果对显现的有实法,没有加入这四种分别念,不管是看到柱子也好、瓶子也好、蓝布也好、佛像也好,只是将显现的相状安立为它的法相,“哦,看到了”。这些就只是安立,应当接受,不用断除。
稍微了解中观和大圆满的人都知道,自己面前显现任何事物时,不用破它。比如看到一个人时,知道眼前显现一个人就可以,就像镜子映现人一样。如果你紧接着分析“这个人是好人,是坏人,还是不好不坏的人”,或者“这个人怎么这么坏呢?他的父母都不好,他以前偷过东西,还诽谤过我”,这样的话,就加入了四种分别念。
禅宗也讲过,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听到什么就是什么,对这些显现不用破、不用立、不用评价。
很多修行人开悟后,对任何显现都不破不立,这是一种境界。如果去寻找其他特征等,就被分别念和执著染污了。只要不加入这四种分别念,显现什么都可以安立,叫它法相也可以、名称也可以,叫什么都可以。
其实,梦是一种很好的比喻。麦彭仁波切的《醒和梦的辩论》《入中论》的很多注释,包括我去年翻译的《显句论》,都讲了如梦如幻、现而无自性的很多道理。这些道理,你真正开悟时就会明白的。
| 若问:寻找其他特征是指什么?
这是第一个问题,是法我执导致的。
| 比如说:如果见到蓝色布匹,那么识本身只是显现蓝色的行相,除此之外说“还有外境自法相大种所造、能起作用、实有的其他特性其他所要了知的”。这就是所谓的寻找其他特征。
回答:比如见到蓝色的布——我刚得到一块蓝色的布,等会儿要用好长时间。下午在玻璃房里找了半天,本来好多经书都用蓝布包着,但它们放得特别高,我一直够不着。刚才去接一位活佛时,我供养他一条黄色哈达,他给我一条蓝色哈达,正好就是我需要的蓝布,缘起比较好。
我们见到这块蓝布时,眼识只显现蓝色的行相即可,除此之外,如果生起一堆分别念,“它是大种所造,是国产还是进口的”“它能起什么作用,可以供奉吗,可以做衣服吗”“它肯定是实有的,是什么东西织成的”……这就是所谓的“寻找其他特征”。
因明中也说,第一眼看到任何东西时,是无分别的现量见;第二刹那开始加入分别念,去分析它的种种,就已偏离真实了。比如蓝布还有很多其他特征,如果去找这些,就是法我执。若想断除这种执著,看到蓝布后不用去分析它。
再比如,你看到一个叫才让的人。第一眼看到他时,“这是才让啊”,除此之外,“这个人很聪明”“这个人很狡猾”“我要亲近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不能亲近的朋友是什么样的”,这些分别念都没有必要。这个时代,盛产各种似是而非的分别念,法我执依靠互联网呈无数倍递增,这样以后,众生的思想不像古人那么纯洁,分别念越来越重,解脱越来越没有希望。这就是法我执造成的。
所以,看到蓝布时,只是看到就可以。这个道理如果不讲细一点,担心有些人听不懂。
| 若问:建立特征的其他部分是指什么?
这是第二个问题,是人我执导致的。
| 诸如,本来此显现只是布匹的蓝色,而说“还有蓝色的其他部分蓝琉璃、蓝宝石、蓝色叶子等其他蓝色事物,这个布匹的蓝色也只是没有以遮障物隔开而显现罢了,还有未见到以遮障物隔开一切蓝色的其他部分所要了知的”,这就是所谓的建立特征的其他部分。
回答:本来显现的只是这块蓝布,如果说还有蓝色的其他事物,比如蓝色的瓶子、蓝色的柱子、蓝色的佛像、蓝色的窗帘……以蓝色作为总相,蓝色的别相还有很多很多。另外,就算是这块蓝布,第一眼也只是见到没被遮障物遮蔽的部分,还有其他被遮蔽的部分,比如蓝布的背面是看不到的。如果觉得还有很多要了知的其他部分,这就是所谓“建立特征的其他部分”。这是由人我执引起的。
本来,看到蓝色的布就可以了,但有些人会觉得,除了蓝色的布,其实蓝色的东西还有很多,像蓝琉璃、蓝宝石等不同类的蓝色事物。同类当中,有第二块蓝色的布、第三块蓝色的布等。或者,这块蓝布没有遮障的部分能看得到,有遮障的部分看不到;蓝色瓶子的外表看得到,但瓶子里面看不到;人的前面看得到,背面看不到——经部宗认为外境以隐蔽分的方式存在,我们看不见外境的本体,只能看到它的行相。《中观庄严论释》对经部宗的观点分析得很清楚,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瓶子,只是瓶子的行相,它的本体藏在背后,有这样的说法。实际上,这些也是被人我执所遮障,根本看不到真相。
这里一定要懂得,梦里的蓝布正在显现时,它遮障的部分——看不到的部分,在梦里有没有呢?没有。梦的比喻很重要,比如梦里你看到敌人,用刀戳他,他流出鲜血,那梦里的敌人有没有内脏呢?没有。梦里的敌人体外在流血,那你看不到的敌人体内有没有血呢?没有。这只是梦境的一个显现。
如果说“醒时看到的敌人与梦里看到的敌人一模一样”,很多人可能不承认,但实际上可以这么说。有些人觉得:“不对,我看不到的部分是隐藏的。”但按照唯识宗的观点,你看到的部分是习气的投射,而看不到的部分,说明它背后的因缘没有成熟,所以无法在你眼前呈现。
这个道理,或许有人难以接受:“啊,不可能吧!梦里确实没发生过,现实生活中还是发生了。”其实,现实中的敌人,如果用刀戳他,他也会倒下,也会流血,但这只是在你面前的显现而已,除此之外,根本找不到他真实存在的依据。
| 若问:建立差别法的其他部分是指什么?
这是第三个问题,也是人我执导致的。
| 诸如说:“这只是见到布匹的颜色形状而已,还有它的种类与材料、来源、制作、轻重、柔粗、功效、价格等其他部分所要了知的。”这就是所谓的建立差别法的其他部分。
回答:比如这块蓝布,只是看到了它的颜色、形状。如果再细分的话,还可以建立其他的差别法:它是国产布还是进口布,是印度布还是澳大利亚布?材质是真丝、纯棉还是绸缎?它是在淘宝上买的,还是实体店买的?它是手工做的还是机器织的?它是轻的还是重的?手感柔软还是粗糙?可以防寒、防水、保暖吗?价格偏高还是偏低……就这样,一直去寻找它的种类、材料、来源、制作、轻重、价格等,就已经加入了人我执的分别念,没有通达这个法的真相。
确实,由于我们有人我执、法我执,所以看到什么东西就会马上产生分别念。我们以为这些分别念是真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证悟了人无我和法无我,看色法就会像阿罗汉、菩萨一样。当然,现在只能理论上这样讲,没有断除相续中的障碍之前,确实也很难做到。
你们听课时觉得“对啊,我真的不存在”,但等会儿下课到了家门口时,见到一个关系不好的人,你的“我执”马上跳出来了。所以,明明知道是这样,但因为没有好好去修,没有好好对治烦恼、根除我执,理论就是理论,实践就是实践,这中间有一定的距离。
| 若问:建立其他所依基是指什么?
这是第四个问题,由法我执导致的。
这四种分别念,如果没有详细观察,好像都差不多,但实际上并不一样。中间两种是因为执著整体而导致的,与人我执有关;第一种和第四种,是对法的一种细微执著。
大家都知道,人我执是对我和我所的总体执著,法我执是对整个法的执著。当然,法我执也有粗细之别。本来,人我执是粗大的执著,法我执是细微的执著,但这里可能是观待而言。
| 诸如,当将蓝色叶子看成是蓝色布品时说:“这显得就像蓝布一样,它的原事物本来是蓝色叶子,还有不知道的其他部分所要了知的。”这就是所谓的建立其他所依基。
回答:比如把蓝叶子和蓝布混淆了。叶子有叶子的气味、重量、作用,布有布的气味、重量、作用,还有很多不知道的其他部分,原来以为是一块蓝色的布,但实际上是蓝色的叶子,对它的所依基有另一种分别和建立。这是第四种情况,是法我执造成的。
下面把这几个结合起进行分析:
| 如此这些建立其他法相的一切,是由承许人与法实有而产生。其中,建立特征的其他部分与建立差别法的其他部分二者,是由承许人实体存在而产生的;建立其他特征与建立其他所依基二者,是由承许法实有而产生。
刚才所有的分别,有些是执著法我产生的,有些是执著人我产生的。中间两个,是因为没有通达人无我,导致有“这是蓝布,它的因是什么、材料是什么、作用是什么”等想法;前后两个,认为法实有,是没有通达法无我而导致的。
下面先对人我执产生的执著作分析:
| 如果承许人实有者得到布,那么它也就遣除了不同类的瓶子等,也遣除了同类的第二个布品等,从而能建立布匹的一个本性实体,
如果我们对人无我一点都没有通达,那第一眼看到蓝布时,就像《量理宝藏论》第四品所讲的一样,会遣除其他不同类的东西,“这是蓝布,不是瓶子、不是柱子、不是摄像机……”与此同时,还会遣除同类的第二块蓝布、第三块蓝布、第四块蓝布……
既遣除了不同类的其他东西,又遣除了同类的其他东西,然后建立“蓝色的布”这一个东西。
| 又会执著颜色、所触等一切就是它的差别法类别,这样一来,就成了虽然见到一个本体的差别法的一部分,却没见到其他部分。
又会执著这块蓝布的颜色等,“这是我最喜欢的蓝色,还是蓝色中比较好看的一款”。如是,只见到了蓝布千千万万差别法的一部分,却没有见到其他部分。
| 瓶子等他法与第二个布匹等他法也都是各自分开的,因此它们具有的蓝色与布的蓝色不同的法,是布的蓝色特征以外的其他部分。
就像因明中说,当我看到这块蓝布时,对它有一个整体的执著,对其他不同的法没有执著,否则这些也就包括在蓝布里面了。
比如,当你看到一个人时,因为有我执,认为这个人和动物不同,“他比动物如何好或如何不好”,这是与不同类的动物做比较;然后与同类中的人做比较,“他是汉族人,他比别人如何好或如何不好”。也就是对这个人的整体去执著,你只要一看到他,就知道他跟任何人都不同。
有了这种人我执,如果你恨一个人,那么恨的这个人不是其他民族的,在所有同类人当中,就是恨他;如果你爱一个人,那么爱的这个人和动物不同,和其他人也不同。如此一级一级缩小,最后你爱的、你恨的只浓缩为一点,说明你的人我执特别重。
| 所以,如果灭了人的实体只是建立法的实体,那么就除去了那两部分。
如果你断除了烦恼障,通达了人无我,就会灭除人的实体而只建立法的实体。比如,刚才看到的这块蓝布,除去不同类、同类这两部分之后,就像阿罗汉或菩萨的所见一样,不会分别很多差别法。所以,在真正证悟者的眼里,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不像我们,“啊,这个水很臭”。
我跟有些人交往时,发现他们分别念特别重、烦恼特别重,真的很可怜。对于一些根本不需要分别的地方,他一直不断地分别、执著,“这个人很不好啊,你看他的眼神、他的穿着、他的走路姿势”,看不惯的时候,对他有一大堆恶评;看得惯的时候,“他很好啊,眉毛像月亮,眼睛像天珠,牙齿白似砗磲,嘴唇红似苹果,头发跟帝释天的头发没有差别”。这样的话,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反正有各种分别念,这就是人我执造成的。
| 就是说:“无论见到蓝色布匹也好,见到蓝色叶子也好,
见到蓝色的瓶子也好,蓝色的柱子也好,蓝色的口罩也好,蓝色的衣服也好,蓝色的灯也好,蓝色的屏幕也好,蓝色的眼镜布也好,蓝色的卫生纸也好……不管是什么样的蓝色,不会痛苦,也不会欢喜。
如果好好思考这些教言,也许你对中观的道理会明白的。
| 如果识生起了蓝色的行相,那么就无余见到了它的本性,再没有未见特征的其他部分,也没有差别的其他部分。”
看到蓝布时,如果眼识只生起蓝色的行相,那就无余见到了它的本体。就像《四百论》所说,见到了一个法的空性,就见到了一切法的空性。同样,见到了蓝色的形相,就见到了它的本性,不用再去找其他部分了。执著其他特征、其他差别法,都是人我执导致的,这两个都不需要了。所以,修行好的人,还是很快乐的。
现代人的执著,有时候蔓延得很可怕,“最幸福的人要拥有多少别墅,多少奔驰、宝马,这样生活才是最有品质的”“最有出息的孩子要读高档学校,这种学校具备什么条件”……有些没有头脑的人一听,“哦,原来成功人士是这样的,我也要这么活”,于是在短暂的人生中拼命追求。但自己又没有福报,得不到就特别痛苦,最后得抑郁症自杀了。他们一辈子都在追逐最美的彩虹,结果什么都得不到,失望疲惫而死,这样的现象非常多。
这是第一部分,对人我执的分析。
| 如果承许法的实体,那么当承许外境实体时,就成了建立其他的特征,如上所说,见到蓝色布匹时,识本身只是显现蓝色,否则就成了承许外境自法相能起作用的实体。
没有证悟法无我时,承许法的实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像有部、经部一样承认外境,一种是像唯识宗一样不承认外境。
按照有部、经部的观点,承许外境有实体,认为外境中蓝色的布是真实存在的。但如上所说,其实你看到蓝色的布时,眼识只是显现它的蓝色行相,除此之外,如果你承认这个外境,就要承许外境自法相能起作用的实体。所以,有部、经部认为,“除了识以外,还存在能起作用、是隐蔽分、能引生识的外境”,实际上这是得不到的,和你梦里的外境一模一样。
如果学过唯识宗和《中观庄严论释》,最后真的很容易明白,现在万事万物的现象,除了心识的执著相以外,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如果你承认除识以外的境,就跟有部、经部所承认的一样——外境自相成立,但用中观和大圆满去分析,它根本不能成立。
这是第一种情况。
| 如果承许外境无有实体、承许识是实体,那么见到蓝色布匹时,并不是像你们所承许的“除识以外另外有实体”。
如果像唯识宗一样,认为外境没有实体,山山水水等一切显现只不过是识的本体,那么见到蓝色的布时,并不是像你们有部、经部承许的,“除识以外,另有一个蓝布的实体”。
| 但是,如果识本身显现蓝色,那么就成了建立“显现的外境非真实而遍计法相有其他实体这一法相要了知”。
唯识宗认为山山水水是心的幻化,没有真实的本体,二取都是遍计法。遍计法的来源是什么呢?就是依他起。依靠依他起而显现外境,但如果详细去观察,外境并不存在,不管假相唯识还是真相唯识都这么承许。
依刚才这两种情况可知,外境都是不能成立的:第一种,外境单独安立的理由没有;第二种,外境不存在,只是迷乱的显现而已。
| 如果不建立此理,那么只是将显现相安立为法相,
如果无法建立外境真实存在,或者心识真实存在,只是把如梦如幻的显现安立为法相——因果的法相也可以,佛陀智慧相续的法相也可以,或者,不管是饿鬼看到的脓血、地狱众生看到的铁水、人看到的水、天人看到的甘露,这些都是一种显现,这种显现可以说是法相。
| 就不执为过失。
你如果只是看到显现,就不用把它执著为过失。
帝洛巴对那若巴讲过一个甚深的窍诀:“显现不缚执著缚,当断贪执那若巴。”也就是说,显现不会束缚你,但对显现的执著会严重束缚你,应该断除执著。
有些人也讲过:“钱不是坏东西,但执著它是坏东西。”钱可以做功德,可以做恶事,本身并无好坏,但你越执著它,它越会束缚你。修行的关键也在于此,主要看你对某些法有没有执著。执著越严重,带来的痛苦越大。你执著的不管是钱、是人、是法,执著到最后,都会一无所得。我们讲《大圆满心性休息》时也提到过,一把沙子只是轻轻握着,它会一直在你手里,但如果抓得越来越紧,沙子就会从指缝中流失,最后全部没有了。
萨绕哈巴还说,如果对显现丝毫不执著,它对你并没有任何损害,但只要有芝麻许的执著,就会带来如山般的痛苦。
今天所讲的这些,虽然不是知道理论就能断除执著了,但至少也要先知道。千千万万的迷茫众生,连基本道理都不一定明白,每天沉溺在各种各样的执著中,在轮回里陷得越来越深,感受的痛苦越来越强烈,离解脱越来越遥远,这是特别可悲的事。
所以,遇到这些特别殊胜的法时,该执著的,比如求法的苦行、对正法的勤奋,暂时也可以执著,但到了最后,所有这些执著统统要放下,毕竟这都是所知障。如《现观庄严论》所说,圣者也有细微的耽著,最后这些也要断除。
今天讲的内容不是很多,但如果你有信心、有兴趣,中观和大圆满的甚深窍诀都藏在里面了。传承上师所讲的要点,我也已经传给大家了。但你若没有好好听,光靠自己的智慧去分析,“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了”,不一定能完全明白其隐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