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大乘论讲解·第10课
2021年8月12日
《入大乘论》对喜欢深度佛法教理的人来讲,是一部非常好的论典,但对于没有佛教基础、对理论不感兴趣、只谈修行,或者只想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实在在利益的人来讲,有些内容不一定特别相应。
本论讲了诸佛菩萨的很多境界,也讲了凡夫人如何断除烦恼、观如梦如幻的教言,但有相当一部分讲到了最甚深的道理。
最近,好多人对这部法的反应特别强烈。但我担心个别人还是喜欢简单的修行窍诀,对直接对治烦恼的法门比较感兴趣。不管怎么样,荣索班智达从智慧中流露出来的这部论典,应该是藏传佛教中无与伦比、特别殊胜的法。我个人认为,学完这部法之后,对整个佛法的教义一定会有框架性的认识。
当年我听这部论时,其实闻思不多,但对很多内容印象深刻,很多道理也学得比较明白。以此原因,后来在闻思过程中,对关键性的问题都有所了解。虽然之前我对佛教的教义很有信心,但现实生活中经常有各种怀疑、纠结,心里藏着一些解不开的疙瘩。这部论典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内心的许多疑惑,相信它对你们很多人也会有利益。
传讲它,是我多年来的一个梦想。以前有些法师、修行人请我翻译《入大乘论》,我也想过很多次,但这不是想翻译就能翻译的,如果因缘不具足,有些事情也只能想想而已。这几年因为有了这个因缘,我尽量把它翻译出来了。这次给大家传讲,内容比较多,今年不一定讲得完,如果不行,以后再慢慢讲。
这部论我很努力地在讲,希望大家也努力地听。跟其他课程不同的是,听它还是有点费力,我讲的时候也有点吃力,你们也看得出来,但我还是用自己的智慧尽力讲。其实,当年听上师如意宝讲的时候,很多教言没有记笔记,本来我有一本书,上面写了些注解,但一直找不到。上师讲的很多内容都忘了,我也是凭自己的智慧来解析。你们都是知言解义的人,如果我讲错了,可以举手指出来。这部论如果学好了,你们的很多疑惑就能解决。当然,学的过程中需要花一些精力和时间。
昨天讲了,有人认为“不清净的因果,是因灭则果灭。而清净的因果,如净土、佛身、身语意无尽庄严轮不会消失,应该是长存的”,这个观点已经驳斥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胜义中承许没有自性的产生,但世俗中可以有如幻的产生,二者应该不相违”,作者回答说,其实胜义中没有,世俗中也没有。从佛教的缘起来讲,不管胜义还是世俗,只要因缘灭了,果是得不到的,这在胜义和世俗中都一致。
昨天还讲了,佛地不可能有一个永远不灭的无分别智慧。菩萨入定的无分别智慧、出定的清净世间智慧,这两者在佛地不可能存在一种相续不断的法,也就是说,没有一个实有的佛智。
这个观点在藏地有不同的说法。有些论师认为,印度月称论师和藏地荣索班智达都不承认佛智存在。但实际上,荣索班智达并没有否认佛具足自然本智。他认为,无为法的、明空双运的自然本智,佛肯定具足,但具足的方式,并不是分别念可以缘取的一种边执,并不是以实有的方式安立的。
在这个关键问题上,大家也应该好好思考,看佛到底具不具足智慧。当然,没有学过甚深法理的人,觉得佛肯定具足尽所有智、如所有智、五种智慧等。但这些是以什么方式具足的呢?并不是用凡夫人的分别念可以想象的。这个问题有点难,今天继续分析。
昨天讲到,不可能建立如来的无分别智慧。比如,阿弥陀佛有一个无分别智慧,释迦牟尼佛有一个无分别智慧,就像我们现量照见外境时,有种无分别的根识一样,这肯定不合理。为什么呢?
| 为什么呢?是这样:诸位菩萨在入定位,生起无分别智慧,如果按照说菩萨八识聚宗派的教义,那么依于异熟阿赖耶识没有转依的所有种子而产生意识,积累无量善根的种子、无误缘对境无倒法界及正念力所产生的智慧、等持而远离了我见之源,远离了所取能取分别念的显现而产生,那么就得以立名为“无漏心、出世间心或智慧”。
对方认为:一地到十地的菩萨,入定时有无分别智慧,而这种无分别智慧在佛地还一直存在。
下面有两派,一派承认八识聚,还有一派承认一个心识。按照这两派的观点分析,对方的说法都不成立。
“菩萨八识聚派”主要指唯识宗。唯识宗承认八识聚,即五根识、意识、染污意识和阿赖耶识。
一地到十地之间,异熟阿赖耶识还没有转依。没有转依之前,依靠阿赖耶识产生意识(这里只讲了阿赖耶识和意识。其实,如果有了阿赖耶识和意识,其他五根识也可以出现;如果有能取所取的严重执著,染污意识也可以出现)。产生意识之后,菩萨以三轮体空的方式讲经说法等,积累无量的善根资粮,这是一种细微的积累资粮;无误缘取对境的法界本性;缘自己所做的善根产生正念,知道自己一步一步学得怎么样,比如“现在我是一地菩萨”“现在我是二地菩萨”,虽然不是像分别念那样的正念,但他知道自己之前修行善法的整个情况,依此能产生一地到十地的智慧、等持,并且越来越增上,越来越远离一切我执和能取所取的显现。这种结果可以叫无漏的心、出世间的心,或者智慧波罗蜜——《入中论》第六品所讲的智慧度。
其实,菩萨从一地到十地都有无分别智慧。这种无分别智慧是以什么因缘而有的呢?首先要有阿赖耶识,如果没有阿赖耶识,很多细微的资粮无法积累。按照八识聚派的观点,也承认有意识等。
总之,八识聚派认为,阿赖耶识没有转依之前,菩萨虽然有无分别智慧,但无分别智慧并不是常有的。在世间中,他们的智慧算是比较高的,可以说是无漏心、出世间心,或者智慧波罗蜜多。
那么,一地菩萨到十地菩萨的智慧如何存在呢?在阿赖耶识上不断地积累善根,然后不断地断除我执和我所执、所知障等这些障碍。《定解宝灯论》也说:“得地菩萨见法界,岂不亦是渐明圆?”意思就是,对得地的菩萨来讲,现见法界的境界会越来越明显。
这以上是转依之前的状况。
| 如果阿赖耶转依,则菩萨们的无分别智慧及它的同类智慧依靠什么因缘产生呢?
十地末尾成佛时,阿赖耶会真正转依,如果还承认有一个无分别智慧,这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我们可以观察一下,菩萨的无分别智慧以及同类智慧依靠什么产生。如果阿赖耶存在,那从阿赖耶中产生是合理的,它可以作为因。但阿赖耶到了佛地就已经转依了,那么无分别智慧和它的从属、同类,包括智慧、等持、正念等,这些依靠什么因缘产生呢?很难产生,没办法继续存在。
| 假设阿赖耶转依本身成了大圆镜智,那么来观察一下是生起无分别智慧它本身,还是从阿赖耶中生起意识转依为妙观察智——胜义谛的有境?
假如阿赖耶转依为大圆镜智,那可以从两方面来观察:它是生起了无分别智慧本身,还是从阿赖耶中生起意识,然后又变成妙观察智?
| 如果是无分别智慧本身,那么就与转依相违;
阿赖耶转依的时候,如果直接变成了无分别智慧,那么就与转依相违。
为什么呢?诸经典中都说,最后阿赖耶会转依为大圆镜智。但如果大圆镜智本身就是无分别智慧,则等于一直没有转依。所以这种观点不能成立。
| 假设说是不可思议的法,那么所有宗派假立的一切遍计都应该以不可思议为依据了;
如果说这种转依是不可思议的法,一般人无法测度——有些人辩论不过时,就说“这是不可思议的”,用这个理由来搪塞一切。
像有部宗,将万法最后抉择为无分微尘、无分刹那,别人驳斥这些法时,他们就说“这不可思议,你想不到”。唯识宗也声称“圆成实是不可思议”的。其他宗教,对于上帝也好、自在天也好,都说“他们的境界不可思议,凡夫人无法想象,不要去揣测。”如此一来,各个教派,不管外道还是内道,他们的遍计观点遭到破斥时,都可以说“这些不可思议”。“不可思议”成了一切谬误的保护伞。
佛教中的有些境界,虽然有时也说“不生不灭、不可思议”,但它确实是不可思议,无法用语言和思维表达。而阿赖耶变成大圆镜智,或者像《经庄严论》所讲的“八识聚变成四种智慧”、《大幻化网》所讲的“五识转为五智”,这些可以用道理讲清楚,不能用“不可思议”来应付。
| 假设说是从阿赖耶中生起意识转依为妙观察智,那么就需要如同清净世间智慧一样寻找它的因缘。
如果说“从阿赖耶中产生意识,意识再转依成妙观察智,而这种妙观察智是永远不间断的佛陀智慧”,这种说法也不对。就像菩萨的清净世间智慧一样,我们也需要寻找这种智慧的因缘。
清净世间智慧的因缘可以找到。因为菩萨的相续中有阿赖耶,阿赖耶上还有能取所取的细微种子,这就是清净世间智慧的因缘。但在佛地,不管是妙观察智,还是大圆镜智,就像昨天所说,最后火越来越猛烈,把所有薪柴都烧尽了,不能产生任何一个法。如果能产生一个法,则说明火不是烧毁薪柴的因,而是让薪柴增多的因。
可见,很多人的错误观点,确实被荣索班智达的智慧利剑斩断了。因为我们也会认为,获得佛果时,大圆镜智产生了,妙观察智也产生了,以前没有的东西,就像草地上长蘑菇一样冒出来了。事实上并非如此。
前面也讲过,佛智依靠一种能现所现的关系来显现,并不是一种能生所生的关系。《黑日嘎噶波续》说:“法相因乘者,知众为佛因,密宗果乘中,心性修为佛。”法相乘说“众生是成佛的因”,金刚乘说“众生就是佛”,显宗和密宗之间有这个差别。显宗认为依靠福慧二资产生佛果,但这种“产生”,在密宗中有另一种解释方法:按照了义密续的观点,不是众生变成佛,而是众生本来就是佛。这一点在连接显宗和密宗的论典——《宝性论》中讲得很清楚,最近我们也正在学《宝性论》。
总之,按照八识聚派的说法来推导,佛地不应该有一种无分别智慧。
| 如果按照一识派的观点,就像金尘的石头如果被火熔化就会出现金粉,最初是显现为石头,后来见到出了金尘时,认为是从具有金尘之因的石头中产生金尘,这样安立名言。
“一识派”也是大乘的一个宗派,这里没有指明是哪个派。大乘中有多识聚派,也有一识派。一识派承许只有一个意识,其他觉知都是它的作用,反体不同而已。
按照他们的观点,金矿石乍看跟石头一模一样,慢慢通过熔化、锤炼,金子就出来了。开始看到的是石头,熔化后看到的是金子,此时我们知道,金子是从石头里出来的,名言也是这样安立的。这是古代冶炼矿石的方法,现在的方法有所不同。这是第一步。
| 随后,当金尘的本性得以稳固时,见到偶尔以外缘而生锈,认为是由具有锈因的金尘中生锈的,这样安立名言。
随后,矿石里不清净的杂质全部没有了,金子显露得比较稳固。此时金子以偶尔的外缘生锈了,我们没经过详细观察,就认为锈因应该存在于金子中,以这个原因生锈的。
金子很容易生锈。法王在世时,我做过一个装《系解脱》的金盒子,生锈后变成黑黑的。银子也是这样。在上面涂些牙膏、酸奶刷一刷会好点。
下面每一个道理都有对应,先从比喻上讲:
| 如果再以细致的智慧观察,那么这两者并不是互为因果的本体,
无论是锈与金子,还是石头与金子,这两者并不是互为因果的本体——并不是依靠石头产生金子、依靠金子产生锈,前前只不过是后后的一个缘而已。
| 金尘与石头二者都是地界的一个法相,从中被火所烧,先灭尽下劣界性,后留下善妙界性。
金子和石头都有坚硬的法相。石头的部分被火一直烧,慢慢熔尽,最后只剩下金子的部分。
| 如果下劣的界性占大多数,就认为是石头;如果已经显现了善妙的界性,就认为它是金尘。
矿石中的大部分,如果是石头,看不到什么金子,我们就认为这是石头;如果大部分是金子,就认为这是金子,但里面有没有下劣的界性呢?还有。
| 显现金尘的本性后,以外缘显现下劣的界性,就认为金子著垢了。
显现出金子以后,依靠外缘又出现下劣的界性,比如金光灿灿的金子生锈了。当然,金子纯度极高的话,应该不会生锈,但这需要一种技术。
| 如果后来依靠炼金物等缘使垢染不显现,就认为是清净的金子。
依靠特殊的炼金剂等外缘,去掉了金子上的锈,这时候就认为是清净的金子。
这是一个很出名的比喻。下面从意义上讲:
| 同样,识这一个界以智慧、等持之行进行净化时,灭尽了先前识的下劣界性,
如同金矿石用火进行熔炼一样,对方承认的“一个识”依靠无我智慧和禅修等持进行净化,灭尽了前面识的下劣部分——有二取执著的、有分别念的部分。
对我们来说,闻思和修行确实很重要。我们现在看到的,虽然都是“石头”,看不到“金子”,但如果长期修学,一定会让本有的智慧显露出来。刚开始,我们用一个简单的观想、一次简单的修法,不一定能对治无始以来的深重烦恼,可以说是杯水车薪,“我已经闭关了七天,现在还有烦恼啊!”但如果一直不放弃、一直坚持努力,一定会让我们的能取所取慢慢减少。
| 后来剩下了善妙界性,
像修持三十七道品,从资粮道到无学地,一步一步让功德越来越增上。到后来,只剩下无我智慧这种清净的法。
| 在名言中分别安立为“心”与“智”。
在名言中,就像石头和金子的比喻一样,凡夫能取所取的心是石头,后来的智慧是金子。
关于心和智慧,无垢光尊者在《法界宝藏论》《句义宝藏论》中,以多种方式已讲得很清楚了。其实在修大圆满时,心和智慧的差别、阿赖耶和法身的差别,如果能区分开来,修行就不会修错,这非常重要。
心的阶段,一般是凡夫人;智慧的阶段,是得地的菩萨。
| 再者,以个别外缘使垢染不显现,
相续中因为有阿赖耶,所以还有垢染,但依靠入定的无分别智慧,使垢染不再显现。这相当于菩萨入定位。
| 以个别外缘沾上垢染,
依靠一种外缘能显现世间万物,沾上垢染。这相当于菩萨后得位。
| 在世间名言中分别安立为“无分别智慧”与“清净世间智慧”。
在世间名言中,前者安立为无分别智慧,后者安立为清净世间智慧。
| 即便是这种情况,但善妙界性也没有离开下劣界性。
直到十地末尾之前,即使你的无分别智慧、清净世间智慧非常超胜,相续中也还有一些下劣的界性,因为所知障的种子一直还在。
最好的金子是多少呢?99.999%?我对金子不太感兴趣,不是特别清楚。但即便是最好的金子,里面也一样有杂质,没办法达到100%。同样,在成佛之前,菩萨的善妙界性没有离开下劣界性。
| 金子被火烧反而变得越来越好,垢染越来越少,最终会一起灭尽。同样,识也是识的一个界性,因此没有离开下劣的唯一善妙界性。
金子一直烧一直烧,会变得越来越纯,杂质越来越少,但没办法达到100%。一旦达到100%,金子也烧没了,杂质也烧没了。
识也是一样,纵然是最高的菩萨——十地末尾,他相续中还是有所知障的最细微部分。一旦这些真正没有了,就像金子和杂质都没有了一样,能取所取也没有了,无分别智慧也没有了,就成佛了。
| 所以,最终不会显现。
这个比喻还是很重要。成佛时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无分别智慧依靠一种无分别的因产生,佛智是实有的”,不能这样理解。就像最后连金子都没有了,这才是最究竟的。同样,菩萨所有的一切,正如《入中论》所说,焚尽了所有的所知,最后变成寂静的法身。
“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的佛智,不是我们分别念可以想象的、是常有或无常的法,最终它是不会显现的。
| 此妨害,承许八识聚的宗派也没有解脱此处所说的理证妨害,因为生起无漏意而摧毁阿赖耶的一切种子时,以任何理由也得不到生起觉知的一个种子余留下来。
即使你承许八识聚,到最后不管是阿赖耶转依成大圆镜智,还是意识转依成妙观察智,都不能承认这是实有的佛智。因为所有分别念烧尽无余时,佛地没有一个可安立的。
最后阿赖耶的全部种子,包括它的所属,都被无漏智慧摧毁了,任何地方也找不到生起佛智的因缘。如果认为还有一种觉知、一种智慧,是不合理的。因此,无论是一识派还是八识聚派,都无法安立实有的佛智。
听说曾有两个堪布辩论,一个说“我承认一识聚”,一个说“我承认八识聚”。一个说“如果你承认八识聚,那你死的时候,念一个破瓦没有用,需要念八个破瓦才能超度,因为你有八个识”,另一个说“如果你承认一识聚,那你死的时候,念破瓦都没有用,因为你没有耳识——一识聚只有意识,破瓦需要听到声音”。在辩论场上,有时言辞还是比较尖锐。
所以,不管用一识派来分析,还是用多识派来分析,认为“佛地还有个智慧一直保留下来”都站不住脚。
| 总之,无分别智慧,按照以上两种观点,都不可能建立不超离觉知的法相。那么这个智慧是相应具足受而产生还是离开受而产生?
如果你认为在佛地时,还有个明明了了的知觉或智慧,那请问:它是有受而产生,还是离开受而产生?
| 假设具足受,那么又如何成为无分别呢?如果离开了受,那么又如何成为觉知呢?
受有苦受、乐受、舍受三种。如果有受,佛地的智慧怎么成为无分别?因为有受一定会有执著,要么快乐、要么痛苦、要么不苦不乐。
如果没有受,它怎么会是有觉知的呢?
| 如果不观待受,又为何不安立为无情法呢?如果说离开了受,那么就不必辩论了。
如果不观待受,它就是无情法了,如同柱子瓶子一样。
如果说离开了受,那就没必要辩论了。在佛地的时候,肯定不承认凡夫人能取所取的受。我们的感受也好、分别念也好,全部转依完了,受是不可能存在的。
这里的辩论,并不是依靠教证来成立,而是让我们以自己的感受去思考。这种观察方式,不仅对学这部论有帮助,对平常观察问题也很有帮助。
驳斥“清净法由法性的习气中产生”
| 还有些人说:由法性的习气中产生,由自己的近取因中产生。
对方又说:“法性中本来有这种因。所以,佛地不间断显现的光明智慧,依靠法性的习气作为缘,依靠自己因地时闻思修行的善缘作为近取因,然后产生的。”
意思是,佛的智慧、清净的刹土,在法性中以善的力量作为外缘,以自相续不断修无分别、修空性作为因,以这样的因缘而产生。
| 那么,法性的习气被他法熏染,还是没被他法熏染?
回答:你们说依靠法性的习气产生,那这个习气是什么样的?是被他法熏染,还是没被他法熏染?
比如,你去歌厅,有歌舞的熏染;你去寺院,有清净法音的熏染;做梦也有白天环境的熏染。那么,法性的习气有没有被他法熏染呢?
辩论的时候,这些要学会,至少给别人“挑毛病”还是有用的。(众笑)
| 如果被他法熏染,又如何堪当法性呢?
如果被他法熏染了,怎么能称为“法性”?
《宝性论》中讲,法性是无变的,以前是什么样,以后也是什么样。《中论》也说,法性有无改、不观待他法等五种特点。
| 如果没被他法熏染,那为何不说自性是因呢?
如果没被他法熏染,仍可以作为因,那就不是法性了,而成为数论外道所承许的“自性是因”了。
这是第一步,破对方的观点。
第二步:
| 所谓的近取因,观不观待其他缘?如果不观待,那么又如何成为缘起法呢?又为何不说获得自在的作者是因呢?
刚才你们说“由自己的近取因中产生”,那这个近取因观不观待其他缘?
如果不观待其他缘,就超离了缘起,不是因缘所生。超离因缘而产生的法,在这个世界上肯定找不到。不承认因缘生的话,你为什么不像外道一样,说是“由自在的天神、造物主所造的”呢?
| 如果观待缘,那么总的因缘与自性又有什么差别呢?
如果观待其他缘,即清净刹土、佛身依靠因缘来产生,那因缘和自性就没有差别了。
你们之前说“世俗诸法可以观待因缘,安立‘因灭则果灭’,而清净的刹土、佛身应该永远存在”。但现在又说这些清净法也要观待因缘,跟种子和苗芽的关系没什么差别,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 假设说:这是以法尔理成立的,不需要以其他理来建立,也无有任何所害。
如果对方说:“这是法尔理,是一切法的规律,就像火的热性、水的湿性,不需要以其他理来成立。佛的智慧和刹土由法性的习气和自己的近取因产生,我们知道就可以了,这不会有任何问题。”
| 关于法尔理的对境、量、太过等,在下文会讲。
回答:关于法尔理的对境、量、太过等,在下文会讲。到时候再驳斥你,这里先不说。
不懂理论的人,往往把法尔理当成保护伞。但如果什么都推到法尔理头上,整个世界就乱了,外道也说是法尔理,内道也说是法尔理,这种过分的法尔理肯定不行。
法尔理有自己的对境、自己的标准、自己的合理性,不是什么场合都可以用的,下文会进行说明。
| 所以,建立“一切显现为清净法的因果相续不会消失”并不合理,因为诸法与幻术等同。
所以,你们最好放下这样的观点。
回答“菩提怎么安立如幻”
| 若问:如果诸法如幻,那么菩提的法相是胜义、寂灭、涅槃、无为的法相,如何安立如幻呢?
这一品全部是辩论,一个接着一个,唇枪舌剑非常精彩。
对方:“之前说诸法如幻。但菩提不能如幻,它的法相是胜义的、寂灭的、涅槃的无为法,无为法怎么会是如幻呢?”
下面对菩提也要分析,不能这样一概而论。
| 如此回答:虽然菩提的法相远离名言,但在众生名言的心识前,可得“众生获得了无为法菩提的法相”,如果有所得,那么建立有就是如幻。
回答:菩提从它本身来讲,远离所有因缘,没有能生所生;但从众生的角度来讲,菩提是可以获得的,如幻地积累资粮,就能获得如幻的菩提。如果有所得,那建立如幻的菩提没什么不合理。
| 如云:“心是虚幻相,菩提亦如幻。譬如有幻师,于瓦片诵咒,善造诸色相,施以诸操作,四足等色相,现于执心前。如是福慧中,所生资熏心,众生意乐前,能现无上觉。”
佛经中专门讲过,心如梦如幻,菩提在众生面前也如梦如幻。就像幻师对着瓦片诵咒,善于幻化各种色相,施以一系列操作后,大象、骏马等四足法,就会呈现在我们有执著的心前——如同现在的电视,什么都能显现,一会儿是人,一会儿又变成鬼,一会儿又变成天人等。
同样的道理,被福慧资粮所熏染的众生,能现前如幻的无上觉悟。
涅槃如梦如幻有什么不敢说的呢?佛经中还说,这世上就算存在超越涅槃的法,它也是如梦如幻的。
| 凡是可以安立为有之名言的对境,无不如幻。
在名言中,可以安立为“有”的法,都是如幻的。
| 如果就涅槃自本体而言,无有建立如幻之法相的事相,
因明中讲,有了法相,才能找到它所表示的事相。幻的法相是,现而无自性、依靠因缘产生。就涅槃的本体来讲,无法建立有这种法相的事相。
| 但是经中也以“诸法皆如幻”等决定周遍的词句宣说,有些以非决定周遍的词句宣说。
佛经中讲“诸法皆如幻”,有时候对应一切法,有时候没有对应一切法,不是决定周遍的——“周遍”是指100%都这样。
佛经有时候是从广义上讲的,有时候是从狭义上讲的,所以不能抓住一种表达不放。
| 如云:“河水皆弯流,女皆有谄诳,
就像说:世上河流都是弯弯曲曲的,世上女人都是谄诳的——你们女众不要不高兴啊,如果是在西方演讲,好多人都会站起来走了。(众笑)
听说曾有一个演讲,本来还交流得挺成功,但讲到肤色、种族歧视时,一两个黑人不高兴,马上就走了,大家觉得莫名其妙。就是因为提到“歧视”和“肤色”,这些词比较敏感,个别人就离开了。现在很多人特别在意一些词,觉得对自己有很大的伤害。我们这边比较开放,女众应该不会走吧?走的话也没办法。
这里是说,相对而言,河不会非常端直,而是弯弯曲曲流淌着;女性跟男性比起来有点麻烦,烦恼有点重——应该可以这么说,倒不是因为我是男性,但有些时候,对于很小的事情,女众一直斤斤计较,烦恼特别重。当然,比女众烦恼重的男众也有,我们也承认。但如果同样管理一百个女众和一百个男众,管理者会比较清楚,管理女众的过程中有许多麻烦,二者比起来会有一些差别。
| 一切诸森林,无疑定是树。所作皆无常,凡生皆有苦,诸法皆如幻。”
广义上是这样的。
| 以决定周遍的词句宣说后,又以非周遍词句宣说,
这是决定周遍,所有的女性、所有的河流、所有的森林、所有的法,都是这样的。接下来,佛经进一步以非周遍的方式进行宣说。
| 如云:“河水皆弯流,娑婆耶直行,
| 女皆有谄诳,罗汉女无诳。
女人都有谄诳,但阿罗汉女没有。或者,即使没获得阿罗汉女的果位,境界比较高的女性也没有谄诳。
| 森林定是树,宝林则非树。
森林里都有树木,但清净刹土的宝林没有树木。
| 所作皆无常,善逝胜身常。
有为法都是无常的,但善逝的殊胜身是常有的。
| 凡生皆有苦,无念智生乐。
凡是有“生”的法都有痛苦,但菩萨入定的无分别智慧能生安乐。
一切法都是如幻的,但涅槃是离幻的。
我们说“诸法如幻”,那诸法中包不包括涅槃呢?包括涅槃。但有时候提到涅槃时,又说它不是如幻的。学习经论时,有时候是讲总的概念,有时候是分别的解释方法。
或许有人认为:“我们说诸法如幻,那涅槃为什么不如幻?‘诸法’不是包括一切法吗?”从周遍的角度讲,诸法是如幻,但从非周遍的角度讲,个别法并不如幻,就像说“所有人比较坏”时,个别人并不坏一样。
对于“所有”这个概念,因明中说,“所有人都到了”并不意味着世界上所有人都来到这里了,只表示当时需要的人都到齐了。所以,说“佛陀了知一切法”,也不需要佛讲述一切法的来龙去脉,只需要告诉我们与解脱相关、以四谛法门为主的法就可以,因明中是这样宣说的。
| 所以,以受持法相存在的任何法,都可以直接建立为“法”,所谓“无有法相的法相者”只是假立而已。
法的梵语叫达摩,有受持的意思。凡是能受持法相的事物,都可以叫“达摩”,或者用“法”来表示。
如果没有受持,“没有法相的事物”只是一种假立,不是真实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