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大乘论讲解·第1课
荣索班智达·造论
索达吉堪布·译讲
2021年7月23日
今天开始讲《入大乘论》。传讲方式是:先念藏文传承,之后讲课。
听受条件
《入大乘论》跟其他课程有点不同,你们不管听藏文传承,还是我用汉语讲的课,最好是得过密法灌顶、对密法有信心、对上师三宝不会诽谤,而且这部法必须听完,也许三个月左右。如果不具足这些条件,最好暂时不要听,如果听了,对你也不一定有利。这一点,我每天都会提醒大家。
如果有人因特殊原因得不到传承,法师、堪布、堪姆可以给他补念。关于我的课,在现场听受可以得传承,事后通过视频、音频听闻得不到传承,但可以得到一种加持。如果你没有听全藏文传承,但当场听了我用汉语讲课,传承也可以算圆满。不过,听音频、看文字,应该得不到传承。这次我开许堪布、堪姆,以及今年新选上的法师,以后可以给人念《入大乘论》的传承。
翻译及传授缘起
1987年秋天,也就是我来学院的第三年,法王如意宝刚从五台山回来后,我听过《入大乘论》。那时候学得不深,只觉得《入大乘论》特别特别殊胜,这么殊胜的论典太不可思议,对密法生起了极大的信心。后来在学院给大家讲课时,引用过其中的一些比喻、推理和理论,但也是只言片语。我一直想把它翻译出来,但这个工程有点难,因为荣索班智达的造论风格比较特殊,就像《显句论》一样,跟印度论典的风格相同,既没有科判也没有注释,文风比较难懂。所以,二十多年来,我一直不敢动笔。
2019年底,本来我要去一些国家传法,如俄罗斯、迪拜、英国,那里有几所不错的学校,我想去跟他们聊聊,也许对将来的众生有一点点利益。即使没有利益,也想去参观参观,和知识界的人交流一下。但后来,快要去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被取消了,不但没有去成,包括我的出行也受到限制,五个月内不能出四川省。
怎么办呢?我左思右想,这种违缘应该转为道用。也许翻译《入大乘论》的因缘成熟了,我就用三个月的时间,把初稿完成了。2021年1月到3月,又认真地做了校对,终于把《入大乘论》翻译出来了。今年初,我想最好给大家讲一遍,因为有些论典特别殊胜,如果没有讲,很多人不一定懂。为了讲这部论典,我做了很多准备,里里外外也创造了各种因缘。
今天,终于有这么一个开端了,希望讲闻此论能善始善终。所以,我中午交一些钱念经,祈祷护法神加持,也希望诸位道友好好配合。毕竟在末法时代,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管个人还是集体,各种违缘层出不穷。如果这部法没有完成,其间讲者死了,或者听者死了,或者虽没有死但像死了一样,也是有点可惜。祈求护法神、空行、本尊加被,大家也要努力。
学了《入大乘论》,应该对你们是有利的。前几天我问一位堪姆:“你听过、看过《入大乘论》没有?”她说没有。她问:“这部法殊不殊胜?”我说:“殊胜。”“有没有《圣大解脱经》殊胜?它到底是显宗还是密宗?”其实,她不清楚也可以理解,这部法在汉地确实不太出名。但在西方还算可以,西方对莲花生大士、荣索班智达、无垢光尊者,尤其是晋美朗巴(智悲光尊者)的法很喜欢。如果作者是在家人,就特别受欢迎,但若是出家人,则不那么喜欢——也许这是我的偏见。正因为如此,莲花生大士的任何一部法,包括他的传记、祈祷文、修法仪轨等,不同语言文字的版本特别多,到哪里都是修莲师法门的人,他们一看到莲花生大士的照片,就觉得比较适合自己。可能莲花生大士跟西方人一样,思想等很多方面比较包容吧。
在西方,知道荣索班智达的人也比较多。而其他国家和地区,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少。
作者简介
正式讲《入大乘论》之前,先给大家简单讲讲荣索班智达是什么样的人。下面先看一些唐卡——
这张荣索班智达的画像比较出名,很多英文和中文的资料都有。
这张是藏传佛教一些著名寺院的壁画。
这一张摘录于维基百科,也比较常见。
最重要的是,我们书上放的这张。它收藏于美国纽约的鲁宾博物馆——我去过那里一次,还讲过课。这张荣索班智达画于17世纪,颜料全部是矿物质。
关于荣索班智达,麦彭仁波切的著作、敦珠法王的《藏密佛教史》等中介绍,他住世119年。早年去美国弘法的一些大德,在相关资料中介绍,荣索班智达的生卒日期是1012年到1088年,并没有说他活了100多岁。还有一些藏地大德说,他是1012年到1131年住世的。
但如果说荣索班智达生于1012年,有些经历不太好解释。因为荣索班智达的传记中说,他很小的时候,就遇到了阿底峡尊者,阿底峡尊者认定他是自己的上师美德嘉那的转世,也有说他是印度班智达加纳仁莫的转世。不管怎么样,荣索班智达从小就见过阿底峡尊者,并用梵语跟他辩论过。如果是这样,阿底峡尊者在藏地的时间是1044年到1055年,荣索班智达不可能早那么多年出生。
无论如何,荣索班智达是后弘时期,也就是朗达玛灭佛后出现的一位了不起的大班智达,他精通梵语,对显宗、密宗各乘无师自通。他曾说过:“我不算孤陋寡闻,因为我看过一切显密经论;我也不算广闻博学,因为我只是看过一遍。”
藏地公认,荣索班智达具有陈那论师的智慧、世亲论师的多闻、旃扎古昧(月官论师)的讲经能力、法称论师的辩论能力、马鸣论师的造论能力。很多论师的功德全部聚集在他一个人身上。
他的一些具体经历,我在这里不多说,你们可以看看《青史》。在藏地历史中,《青史》《红史》《白史》非常出名。《青史》中的格洛罗扎瓦(古罗修那华),就是荣索班智达的弟子。
荣索班智达有两位亲传弟子,都造过他的传记。17世纪的智悲光尊者,也造过他的传记,跟《青史》中两位弟子所记录的内容比较接近。第二世敦珠法王在《藏密佛教史》中也写了一大段荣索班智达的生平,我以前翻译过。所以这里不多讲这些历史,如果方便,你们可以自己了解一下。
我们学《定解宝灯论》的时候,书中也提到过荣索班智达,如云:“印度具德月称师,藏地荣索秋桑尊,异口同声一密意,建立本净大空性。”其实,藏地中观应成派的观点,并非兴盛于前弘时期,但按照麦彭仁波切《中观庄严论释》中的观点,这一最殊胜、最究竟的中观见解,却与前弘时期宁玛派大圆满的见解有点相似,主要是讲本来清净——抉择万法皆为空性,包括寻找心的来龙去脉时,心也是空性。荣索班智达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时,藏地不一定有中观应成派的观点。因为《入中论》虽然在前弘时期有一个译本,但它主要是由后弘时期的巴察译师翻译出来的。因此,荣索班智达不一定看过月称论师的观点,而是以自己的智慧抉择后,与月称论师的中观见解不谋而合。所以,麦彭仁波切说他们二者“异口同声一密意,建立本净大空性”。
《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密藏续释》中,也提到过荣索班智达的观点。荣索班智达的著作,据说有六十多函,特别多。藏传佛教中,他也是造论比较早的智者,在他之前,造论的现象不算很多。有些学者认为,在藏传佛教大德造论的历史中,除了莲花生大士以外,荣索班智达是比较早的一位了。但可惜的是,现在留存于世的只剩三函,其中的内容有:《三宝释》,这是《大幻化网》的注释,非常有名,我从拉雪堪布那里得过传承,前几年有些上师也请他念过;《誓言广释》,是讲密宗的誓言;还有《真实名经》的注释;莲花生大士《窍诀见鬘论》的注释,我也开始翻译了,但比较难懂;还有《黑蛇总义》,以前慈师讲过。
至于《入大乘论》,很多人可能听都没听过。汉文也有一部《入大乘论》,是坚意论师(安慧论师)造的,有三品两卷,北凉时翻译出来的。我大概看过,内容是讲当年有些人不承认大乘佛法,这部论依靠理证来建立大乘是佛说。而荣索班智达的《入大乘论》与此不同,主要讲的是密法。
解释论名:入大乘论
所谓“大乘”,按照阿底峡尊者的观点,大小乘以发心来区分,发菩提心属于大乘,没发菩提心属于小乘。《经庄严论》讲到大乘和小乘的差别时,说大乘具有七大,即所缘大、智慧大、精进大、方便大等。
但这里的“大乘”,不仅仅是显宗的大乘,更重要的是密宗的大乘——大圆满。书中第五品会讲到大圆满的五大和六大明点,其中引用了大圆满心部的很多教证。大家都知道,大圆满分为心部、界部、窍诀部,本书的“入大乘”指的是入于大圆满心部。
既然如此,此论为什么不叫“入大圆满论”呢?有些智者对此也做过合理的分析:从荣索班智达的传记中看得出来,当年朗达玛灭佛后,藏地的出家人几乎绝迹,只有一些在家瑜伽士在弘扬佛法。这段时期是前弘时期、后弘时期的分界线,也是藏传佛教的转折点,尤其在后弘时期,有些人过于偏激,对前弘时期密宗的降伏、双运等非常排斥,甚至在阿底峡尊者出现后,第二秘密灌顶和第三智慧灌顶都不准有。当时藏地的这些规则,相当于现在的法律。很多人诽谤密法,不理解密法,所以荣索班智达不能公开说是“入大圆满”。在讲大圆满时,如果只引用教证,不一定会被众人认可。荣索班智达的智慧无与伦比,于是他依靠推理,让大家不得不承认无上大圆满。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这部论典的名字只能叫“入大乘”,表面上是一部入大乘佛法的论典,实际上是依靠特殊的理论,建立密法的正确性、殊胜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入大乘论》不同于讲其他密法,对听众的资格稍有开许,包括在经堂里听的、通过个人平台听的,这次没有严格限制。原因是什么呢?希望通过严密的推理方式,让根本不了解密法的人,不得不承认密法的殊胜性。
《入大乘论》的“大乘”,可以理解为密法的大乘。显宗大乘的“七大”,在密法中也同样具足:所缘大,是深广的续部;修行大,是自他都能修成的圆满正等觉佛果;智慧大,是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智慧;精进大,是短短一生就能获得无上圆满的果位;方便大,是具足双运、降伏等众多方便;事业大,是息增怀诛四种事业。这是与显宗大小乘不共的“七大”,以这种方式趋入密法。
本论共有六品,比较特殊的是,它没有顶礼句,也没有立誓句。一般来讲,藏传佛教的论典有四种情况:有顶礼句和立誓句;没有顶礼句和立誓句;有顶礼句而没有立誓句;有立誓句而没有顶礼句。《入大乘论》就是没有顶礼句也没有立誓句,相当于汉地有些法师造论一样,想到什么就直接写下来。没有可能也好一点吧,因为有些顶礼句以诗学来讲时,好长时间都不知道在说什么,理解起来有点困难。所以,荣索班智达开门见山,直接入于论典。
观察烦恼的法相
| 简略宣说入大乘理:
其实也不“简略”,讲起来还是比较多。尤其本论是以理论和推理的方式来讲的,学了以后,很多人对密法会有感觉。
你们学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听,课后如果有时间辅导,当然是最好的。否则,你今天觉得好懂,但以后让你讲的话,“这是怎么说的?当时怎么讲的?”那个时候,可能就找不到北了。
| 想要从轮回海解脱的行者、
我们学密法,是要从轮回苦海中获得解脱。这是出离心。没有出离心而学密法,是没办法成功的。所以,第一个要想到从轮回中解脱。
希望大家真要有这样的心态,不然,你觉得人世间太快乐了,肯定没办法解脱。心还是很重要的,不管往生极乐世界还是获得大圆满果位,都不能对轮回恋恋不舍、念念不忘。有些讲净土法门的法师,在网上放一张戴着墨镜看大海的照片,看上去特别快乐,好像特别眷恋这个娑婆世界,不太想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还是要有出离心。
| 想要修行无上菩提的人们,首先理应观察诸烦恼的法相。
发了菩提心的人,要想自他一切众生获得圆满佛果,首先应观察贪嗔痴等三毒或五毒烦恼的法相。
在座的人,应该都是想得到解脱的。若想解脱,一定要学会观察烦恼到底是什么。
| 为什么呢?因为共同经教中共称“正是由于被诸烦恼束缚,众生才漂泊于轮回海中”,
无论是显宗的大乘、小乘,无论是南传、藏传、汉传,佛教的所有观点都承认:因为被根本烦恼、随眠烦恼所束缚,众生不由自主地漂泊在轮回大海中。这是佛教共同乘的观点。
有些外道认为,流转轮回是无因而产生的;有些说是大自在天把众生带入轮回的;有些说这是上帝的安排……不同宗教有不同的说法。但是,凡是佛教徒都承认,漂泊轮回的主要原因就是烦恼。
为什么要先观察烦恼呢?因为,正是由于烦恼的束缚,我们才一直流转轮回。如果不破除烦恼,就没办法解脱轮回。
| 其后就应当寻找那些烦恼的最殊胜对治道,进行修习。
先要了知烦恼的法相,然后寻找烦恼的最殊胜对治,即断除贪心、嗔心、痴心的方法分别是什么。
《宝性论》中也说,生病的人,要先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病因是什么,才能对症下药。同样,我们也应寻找对治烦恼的方法,然后再开始修行。
这里的语言不多,但对我们的心有很直接的作用。
| 为什么呢?因为没有通达诸烦恼的法相,也就不会通达它的对治;
如果不了知烦恼的危害、没通达烦恼的法相,怎么对治烦恼呢?比如,你本来是胆病,反而去吃其他药,肯定是无法治愈的。所以,首先应通达烦恼的法相,再去找它的对治法。
| 如果没有通达它的对治,就不会了知修行它的方便;
如果不知道什么是烦恼,就不知道如何对治;如果不知道如何对治,修行就会南辕北辙。
| 如果没有离开那所有烦恼,就不会有得到解脱的机会。
不管你修显宗、密宗,如果没有离开烦恼,那就没有解脱的机会。这是从反面讲的。
从正面来讲,知道烦恼的法相后,就要弄清如何对治;知道对治法后,要精进修行;精进修行后,才会离开烦恼;离开烦恼后,才会得到解脱。这是一环扣一环的。
所以,想解脱就要根除烦恼,如果烦恼一大堆,表面上你是大修行者,是学显宗、学密宗的大法师或出家人,别人也赞叹你:“哇,好厉害呀!您是不是在喇荣求学?是不是某某上师的弟子?”但实际上,你没有断除自相续中的烦恼,肯定是徒有虚名。而要想断除烦恼,就一定要懂它的对治法,这是非常关键的。
| 仅仅以这些道理,就会领悟无余的所知。
只要懂得这些道理,就会对所知万法全部通达,一点都不会剩下。
作为一个希求解脱者,知道烦恼,知道对治,知道修行,知道修行后会离开烦恼、得到解脱,那学法仅此而已。
当然,“所知”中还包括造飞机、造坦克、造航空母舰,但对于求解脱者来说,这些不算是所知,是根本没有意义的。所以,如果你知道烦恼,知道它的对治,知道它的修行,那一切所知都包括在这里面,已经足够了。
| 为什么呢?因为只是了知心的自性如何、心迷乱的分位以及心没有迷乱的分位,就包括了一切所知万法,
我们要知道,烦恼就是自己的心,心在迷乱时是烦恼,没有迷乱时是自性、是智慧。所以要了知心的三个分位:心的自性是怎样的;正在迷乱、被贪嗔痴束缚时,心是怎样的;通过对治而远离迷乱、获得成就后,心是怎样的。
这三者,实际上就是基、道、果:最初心的自性,叫做基;心迷乱时通过修行来对治,叫做道;最后断除迷乱,心清净了,叫做果。
懂得烦恼是什么样子、如何对治它、对治后怎么解脱,这是我们最需要的。学习《入大乘论》,简单来说,就是认识烦恼,断除烦恼,最后获得解脱。
| 也不会像声闻、缘觉菩提一样生于一边的解脱门,
声闻、缘觉虽然也有断除烦恼的方法,但它堕入寂灭涅槃的一边,并没有同时远离轮回和涅槃,与大乘密法有很大差别。
《入行论》中说,“要依靠无我的智慧,断除一切所知的障碍”,原因就在这里。
| 为此宣说观察诸烦恼的法相。
这里给大家做一个总结:我们一定要观察烦恼,并不是佛说什么、菩萨说什么,我们就相信什么,而要凭自己的智慧来观察烦恼的法相。
略说烦恼无实体
怎么样观察呢?下面以问答的方式来剖析。
| 若问:这个所谓“烦恼”的法相,是成立实体而束缚众生,还是无有所断的实体但显现似乎束缚呢?
这个问题分为两方面。前面是有实宗的观点,包括有部、经部、唯识宗,他们认为烦恼有真实的本体,众生被贪嗔痴等烦恼束缚得紧紧的,像被镣铐绑住了一样,沉溺在轮回当中。后者则是中观自续派、应成派的观点。
下面是破斥他宗和建立自宗:
| 诸烦恼无有所断实体的法相。
如果对方问:烦恼有没有实体?答:没有实体。
这是概括性的回答。
从有实宗的角度观察烦恼无实体
一、声闻宗
| 若问:如何无有所断实体的法相呢?
如果对方问:“烦恼怎么没有实体呢?你看贪嗔痴这么厉害,我们无始以来漂泊在轮回中,就是因为烦恼的力量。”
如果《入大乘论》学得好,你至少可以从理论上认识到烦恼没有实体,没必要怕它。当然,修行上还要进一步串习。
接下来依次破声闻乘的观点、唯识宗的观点、中观宗的部分观点。而中观应成派的观点,与自宗比较接近。要抉择万法本来清净,就需要应成派的究竟观点。离戏的大中观和光明的大圆满,只是名称不同而已,从空性的角度来讲,二者无有差别。《定解宝灯论》中也讲过,中观应成派与大圆满在某种意义上是一样的,主要见解都是离戏。
| 声闻宗共称:“诸位圣者阿罗汉无余断除了见所断、修所断的三界所有烦恼,完全斩断三有一切结后获得阿罗汉果位。”
这是抛出对方的观点。学过《俱舍论》的人都知道,声闻得到阿罗汉果时,见断、修断已全部断除,三界轮回的所有烦恼也断除了。所以,按照声闻乘的观点,见断、修断的烦恼应该是有,不然没什么可断的。正因为烦恼有实体,断除它之后才能得到阿罗汉果。
下面荣索班智达分析:
| 如果观察“诸位阿罗汉所断除的那些烦恼,有多少实体的数目”,则不会得到实体的数目。
我们可以观察阿罗汉断除的这些烦恼,到底有多少实体的数目。
关于烦恼的数目,大小乘的说法略有不同:小乘的《俱舍论》说见断是88种,修断是10种,加起来共98种。大乘的《阿毗达摩》《智者入门论》说见断是112种,修断是414种。
| 为何得不到呢?
小乘认为,见断、修断有98种,贪心有贪心的实体,嗔心有嗔心的实体,每一种烦恼都有它的实体,怎么没有实体的数目呢?
下面观察烦恼的实体:
| 如此观察,见所断的诸烦恼中,见苦谛所断、见集谛所断等,那些是一个实体,还是有一一不同的实体?
见断和修断以苦、集、灭、道来分,在见所断的烦恼中,见苦谛的所断有多少,见集谛的所断有多少……四谛的这些烦恼,是只有一个实体,还是每一谛缘欲界、色界、无色界有不同的实体呢?
| 如果是一个实体,那么断了一个见苦谛所断,就可以完全断除了一切所断。这样一来,修其他道就成了无义。
如果88种见断是一个实体,那么断了一个见苦谛的所断后,就可以完全断除一切所断,包括见集谛的所断、见道谛的所断、见灭谛的所断。因为你承认它们是一个实体,那只要断了其中一个,其他的也就统统断了。如此,断除道谛、集谛、灭谛的所断就没有用了,这些修行也没有意义。
这一点,小乘是不会承认的,因为他们自己也认为见断、修断是分开的。《俱舍论》提到有五类所断:见断四类,修断一类。如果是这样,见断的所断断除后,修断的所断也该断了,其他修行就没用了。
今天所讲的内容,可能深一点。但深一点也可以,你们会入于一种特殊的“状态”。
| 假设说有一一不同的实体,那么四谛,只是归集无余所知分成四谛而已,因此缘于对境四谛,所断的烦恼各个均无疑成了四个,
如果说烦恼有一一不同的实体,见断有四谛的各自所断,修断有四谛的各自所断,那么一切所知可以归集为苦集灭道四谛,缘四谛的所断无疑也就成了四个。
| 如此一来,所知的分类就无法认定数目。
在苦集灭道四谛中,以苦谛为例。按小乘的说法,不清净的五蕴都包括在苦谛中,那瓶子也是苦谛的一分;缘瓶子的心也是苦谛的一分;瓶子在方向上又可分为东南西北的瓶子,在时间上可分为过去、现在、未来的瓶子,在材质上可分为金瓶、银瓶、木瓶,在类别上可分为天人的瓶子、龙类的瓶子、人类的瓶子……由此,所知万法是无边无际的。四谛当中,缘苦谛的一个瓶子,所知的数目就不计其数,更不要说把这些一一断除了。
| 这样,单单苦谛,了知无常、苦、空、无我相,就是苦法智忍,由此见苦谛所断一一也各成了四个。
仅仅是苦谛的所断,还可分为苦、空、无常、无我——这算是一种苦法智忍,它是《俱舍论》的特殊说法。该论中说,法智忍和法智、类智忍和类智,分别是缘欲界、缘上二界(色界、无色界)四谛的智慧。通达四谛后,将于无间道、解脱道断除障碍。
这里的意思是,苦谛的任何一个法,比如瓶子,从本体上了知它是无常的、痛苦的、空性的、无我的,这叫做苦法智忍。此外,还有苦类智忍、苦类智,分类特别多。拿苦法智忍中的无常来说,有东方瓶子的无常、西方瓶子的无常、南方瓶子的无常、北方瓶子的无常,可以分为四种;其中瓶子的颜色,又分东方瓶子的颜色、南方瓶子的颜色……这样一来,所知万法的数目太多,所断没办法一一断除。
因此,如果认为烦恼不是一个实体,而是缘四谛有各自不同的实体,那烦恼根本断不了。因为所知万法无量无边,缘每一种所知的烦恼都要断的话,不太现实。
分析到这里,对方也不得不承认:虽然烦恼是要断,但承许所断是“一体”也不行,因为一体的话,分四谛就没必要了;承许是“他体”也不行,否则,缘四谛的所知无穷无尽。所以,小乘说要断88种见断、10种修断,这只是宗派的说法,真正从理论上分析,断除这些数目的烦恼不切实际。
我们一步一步断烦恼时,首先遮破声闻乘的观点:“烦恼是要断,但它有实体。如果没实体,我们就都解脱了。”平时很多人也总说“我烦恼太重”,那“太重”的话,烦恼肯定有实体,否则哪来轻重的概念?这次学了《入大乘论》,就要把这个“太重”的烦恼挖出来,以理论为后盾进行剖析。如果按照世间人或声闻乘所说,烦恼是真实存在的,那可以承认“我烦恼太重”,但这在荣索班智达的智慧面前,是不成立的。所谓“烦恼束缚了我”,实际上跟“虚空把我紧紧捆住”的说法一样荒谬。如果认识到这一点,每个人的烦恼就会减轻。
学完这部论,相信每个人都没烦恼了。最后,我要烦恼没人发心了。(众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