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往昔 把握现在 恭迎未来
Qingdao Prison, Shandong
中国·青岛
2014 / 6 / 22
Accept, Mindful, Embrace
这几年,我特别喜欢走进大学,走进监狱。
其实,一个人不管想什么、做什么,背后都有它的因缘。虽然我是第一次来这里,但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这也是一种因缘。
一切苦乐是这么来的
你们这里山清水秀,令人赏心悦意。不过,如果心里有解不开的疙瘩,环境再美也不快乐。
你们每个人心里,可能都有自己的痛苦,甚至感到绝望。不过,学佛多年的我,却始终认为人的一生变化莫测,不能轻易下结论。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上半生无比成功,下半生一败涂地;也有一些人,上半生极其悲惨,下半生却活成了人上人。
其实,人生就是一场戏,无论拿到什么角色,都必须演下去。
有人或许会抱怨:“外面有些人,明明罪大恶极,却过得逍遥自在;我只是犯了无心之过,却要遭受牢狱之灾。老天为什么如此不公,安排我演这样的角色?”
对此,佛教给出的答案是:业和烦恼。
所谓的业是什么呢?是你过去的语言、行为和心态播下的种子。所谓的烦恼又是什么呢?是你犯错当下爆发的情绪。比如,一个人的性格本来很好,却因为控制不了情绪,一念之差,铸成大错,令他失控的情绪就叫烦恼。
人最主要的烦恼有三种,即贪心、嗔心和痴心。贪心会让人在见到喜欢的对境时,控制不住欲望,不顾一切做出非分之行。嗔心会让人在面对不愿接受的对境时丧失理智,想方设法伤害乃至杀害对方。而所谓的痴心,是一种迷迷糊糊的愚痴状态,不明道理,不懂取舍。贪嗔二者的根源,都来自痴心。
儒家说:“人之初,性本善。”佛教也认为,人人都有佛性,本初都是善良的,所有人犯错都是阶段性的,不会永远沉迷于错误。
其实,一个人犯错跟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也许,你原本是一个秉性善良、与世无争的人,却因为交了恶友,或受恶劣环境的影响,在不知不觉误入歧途。我就遇到过这样的人,他自己并不想做坏事,却因别人的蛊惑而造恶业,后悔终生,痛苦终生,家人也跟着受苦。
回到前面的问题:“有些人作恶,比我更可怕、更恐怖,为什么只有我倒霉、受惩罚,他们却平安无事?”其实,我们只要做了坏事,不管有没有被发现,有没有被抓到,因果都不会错乱,一定感受果报,没有谁可以逃脱。
所以,陷入眼下的困境,大家不要怨天尤人,而应该自我反省。我们现在感受的所有痛苦,都不是无因无缘的。除了今生的恶缘,可能还有往昔的业力。业果成熟的时候很可怕,哪怕你没犯什么大错,也可能受到严厉的惩罚。
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出家人在林中煮染法衣,附近有人丢了小牛,四处寻找。丢牛的人来到林中,发现出家人锅里煮着东西,以为他杀了小牛,偷偷煮着吃,于是不由分说,抓他去见官。因为这个原因,他冤枉坐了六个月的牢。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这个出家人前世当过小偷。有一次,他偷了一头牛,被失主追赶,慌乱中把牛扔在一个入定的修行人面前,令其遭受了六天的牢狱之灾。以此因缘,他这一世被人冤枉,整整关了六个月。
总之,我们身上发生的一切,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当我们对某些遭遇想不通时,要意识到可能是业力的作用。
在藏地,绝大多数人都相信前后世和业因果。因为有这样的信仰,大家碰到解释不了的问题,都会从业果上找原因。比如,我自己遇到不开心的事,就会想:“我从来没得罪过他,他却一直恨我,肯定是我前世欠他的。”这并不是单纯的心理安慰,而是一种客观真理。
我们所受的一切苦,确实都跟业力有关。明白了这一点,很多问题就能想通了;问题想通了,心也就释然了;心释然了,那就一切皆有可能了。否则,心结打不开,永远不会有真正的自由。
真正的自由,是心的自由。有了它,即使身在牢狱,也一样逍遥自在。
不论我们追究什么事情,都应该追到自己头上。佛教有一句话:“恶业未熟时,痴人谓甜美,其业既熟已,方知是苦难。”意思是说,愚人做坏事时,觉得很好玩、很开心,一旦果报成熟,才知道是苦难,悔不当初。
所以,我们现在受苦,不应该怨恨别人。如果非要怪,那就怪自己。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做好事感受快乐,做坏事招致痛苦,是一种必然的因果规律。
因果非常可怕。佛陀曾说:“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灭,因缘聚合时,其果定成熟。”我们往昔造的业,历经百劫也不会消失,一旦聚合因缘,果报必定现前。比如,一个人偷了东西,不管有没有被发现,该还的迟早都要还。或者,一个人无论出于贪心、嗔恨或是无知,只要夺杀了别人的生命,自己总有一天要以命偿命。当然,别人害了你,肯定也要承受同样的果报。
因果是一种自然法则。如同播下种子就会发芽,罪业的种子一旦播下,一定会长出痛苦的苗芽。这一点,没有谁可以逃脱。
把监狱变成大学
痛苦的果报,有的今生现前,有的下辈子成熟,有的多世以后才感受。今生受报的,叫现世报;今生侥幸躲过,那就来世报或后世报。只要做了坏事,不管什么时候报,都一定躲不掉。
相比之下,服刑是一种很好的命运。否则,等到来世再报,必定会在地狱、饿鬼、旁生等三恶趣,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不管你们信不信,那时候的痛苦远远胜过现在,完全超乎我们的想象。在人间再苦再难,也没那么深重,没那么惨烈。
大家现在服一点刑,受一点苦,不但能消除罪业,如果想得开、放得下,还能获得巨大的精神财富。
我认识一个出家人,曾在我家乡的监狱关了二十年。有一次,我俩经过那里,他指着远处告诉我:“我在那里读过大学。”我听了很纳闷:“那里好像没什么大学呀。”一问才知道,他所谓的“大学”,其实就是那所监狱。
他告诉我:“以前,我从来没有受过苦,一直受人尊重,在恭敬和赞美声中度日。后来突然关进监狱,名声没有了,享受也没有了,还接连不断地遭受各种折磨。因为这样的契机,我才有机会重新审视人生。”
他的心念一转,怨恨就变成了感恩,觉得身边都是好人。在监狱二十年,他没有跟任何人吵过架,更没有打过架。即便出狱之后,仍然感恩监狱的管理人员,感恩遇到的每一个人。可见,只要调整好心态,逆境就是学习的良机。
汉地有一位本焕老和尚,前几年刚离世,活了106岁。1958年,他被错打成“反革命”,被捕入狱,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但他的心态非常好,觉得“种种烦恼炼我心,种种艰苦修我定”。服刑期间,他把劳动当作修行,积极劳作,从不懈怠。出狱后,本焕老和尚一手兴建了十五座寺院,弟子多达几百万人,为振兴佛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还有一位梦参老和尚,也在特殊年代被判入狱,一关就是三十三年。回顾那段历史,他感慨地说:“那是一个很好的修行机会!”梦参老和尚利用狱中的三十三年,忏悔了业障,提升了自己的修行境界。
人这一生,顺风顺水固然好,但有时候经历一些苦难,也会有特别的收获。我们每个人都有需要改正的坏习气、坏毛病,如果能像修行人那样,把劳动改造当作改正习气、净化心灵、完善人格的机遇,未来一定不会让自己失望。
当然,在逆境中调伏自心,也需要一些方法。这样的方法,佛教里面有很多。无论哪一种,都要先让心静下来。
闭关修行二十年
我曾经去过藏地一些监狱,感觉那里是很好的闭关房。佛教通常有两种闭关方式:一是集体闭关,比如我居住的佛学院附近,有二十多位出家人,每天都在固定的时间,花四五个小时一起打坐观修,观自己的心或让心安住;另一种是个人闭关,独自一人待在静处,从早到晚念咒、打坐、调心、参禅等。大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禅修方式。
在英美等西方国家,无论监狱、学校,还是高科技中心,都在推行各种禅修方法。研究发现,当人焦躁不安、伤心难过的时候,胡思乱想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激化情绪;如果坐坐禅,让心静下来,当下就能转变念头,并体会到一种微妙的快乐。要是能认识心的本来面目,进入空乐无别的深层境界,那不管你是什么身份,都容易获得无上的解脱。
总之,大家如果能放下执念,好好禅修,二十年改造就是二十年闭关。即使判了无期徒刑,只要认真禅修,增强善念,也有机会减刑,改变未来的命运。
大家一定要善于调心。心态不好,就算像我一样出了家,还是会心烦气躁,痛苦不堪;心态好了,哪怕环境再艰苦,也可以自得其乐。
所以,千万不要浪费人生,应该把精力用在调心上,用在学习谋生技术、与人交往和培养善心上。对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要尽量想办法完善。
与其抱怨,不如改变
我们应该与身边的人和睦相处,不抱怨社会,也不抱怨他人。抱怨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心态,有智慧的人最好远离。
1963年8月28日,二十多万美国人在华盛顿示威游行,争取黑人与白人的权利平等。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站在总统府前,没有任何抱怨,只是充满激情地发表了《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呼吁大众对未来满怀希望。《我有一个梦想》也成为20世纪最著名的演讲。
抱怨只能带来冲突,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所以,你们对自己的遭遇、对监狱的管理人员,最好不要抱怨。应该心怀感恩,感恩磨炼自己的所有人、所有事。
对很多问题想不通、喜欢抱怨的人,是因为心结没有打开。《心地观经》里讲:“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在这个世界上,心是最重要的,时时观心的人,一定能从苦难中解脱;不能调心的人,身处再好的环境也痛苦不堪,最后只有沉沦。就像某些富豪、高官,明明拥有令人羡慕的一切,却仍然烦恼一堆、苦不堪言,白天承受各种压力,夜里靠安眠药入睡。
所以,自由在心,而不在身。希望大家把握当下,调伏自心,引发内在本具的善,让未来变得更加美好。
几个希望
趁着今天的因缘,我给大家提几点希望:
第一,多看书。
在你们宿舍,我看到有很多书,非常好。我自己很喜欢看书,只要有书看,不管待在什么环境,我都可以接受。我昨天一到青岛,就有人建议去海边玩,但我谢绝了,待在屋里看了一下午的书。不仅在这里,我在别的地方也是如此。如果不能看书,我心里就非常苦恼。对我来说,看书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事。
你们最好也能抽时间多读点书。养成看书的习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我认识一个人,在监狱服刑好几年,其间读了十多本书。过去他不会讲课,因为在狱中不分昼夜,认真学习,出狱后很快成为一名讲师。
现在的时光,其实是一种机遇,大家不要感到痛苦,应该抓紧时间多读书。而且,就算你身在外面,心若没调好,照样有烦恼。如今在外面,有不少人得抑郁症、焦虑症,即使非常有名望的人,也有各种打不开的心结。可见,一个人不管在哪里,都应该学会调心。
大家在学习调心的同时,如果再学一些技术,学一门外语,研究一下禅修,懂一点传统文化,那就更好了。将来不但可以谋生,而且对身心还有极大利益。尤其《弟子规》这本书,内容非常好,很多学者都在推广。不少人学了以后,明白了很多道理,不仅对过去有了新的认识,对未来也做出了新的打算。大家有空可以学一学。
我们如果把精力用来学习,从某种意义上,在监狱跟在学校就没有太大的区别。现在很多学校都是封闭式的,学生在里面学习,很长时间都不能回家——基本上也没有自由。我在藏地办的几所学校,老师和学生一个礼拜都不能出去,大门平时一直关着。
愿意学习的人,调整心态很容易。希望大家把现阶段当作学习的最佳时期。这样做,既有利于你们自己,也有利于你们的家庭。
第二,要知足少欲。
大家在这里,吃穿都是统一的,生活上没有太多讲究。这样其实挺好。可我在别的监狱却了解到,有些人经常伸手向家里要钱。这会增加家人的压力,让家人担心,不是太好。如果家里条件不错,要点钱也可以;要是经济条件一般,向家人要钱就没必要了。其实,人在吃穿上,不必要求太多。像我们出家人,平时就几件僧衣,每天就一两顿饭,照样过得很开心。懂得知足少欲的人,才是最快乐的。
跟家人联系的时候,应该多传递积极的信息:“我在里面很好,你们不用担心。”至于以后,能出去当然好;万一不能出去,那也没什么。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梦,只不过有时做美梦,有时做噩梦。但不管美梦、噩梦,都一样是梦,没必要太在意。什么样的梦来了,都可以接受。事实上,我们越执著,越痛苦;越想得开,越自在——反正哪里都一样。
佛教中有一些人,也是一辈子与世隔绝,不跟亲人见面。我家乡有个修行人,在山洞里住了三十二年。有一次,他下山探亲,很多亲戚都已经不认识他了。他跟家人见了面,共住了两三天,发现没什么共同语言,很快又回到了山洞。
人生的选择,有少数是主动的,绝大部分是被动的——被命运操控,身不由己,每个人的命运都不是自己说了算。过去期盼的,很多都没有成真;未来希望的,也不一定能实现。唯一可以把握的,就是珍惜现在。
有人可能会想:“我现在又不成功,有什么可珍惜的!”
实际上,有钱、有地位、有名声,并不代表真正的成功,光鲜的背后总有很多失败和堕落。真正的成功在于,当情绪生起时,自己有能力控制,不被情绪左右。退一步想,我们现在眼睛能看、耳朵能听、手脚能动,跟某些人比起来,已算是非常幸运了。所以,没有必要自怨自艾,应该珍惜当下。
第三,多忏悔。
有些人想忏悔自己的罪恶,却不知道方法。忏悔的时候,可以念金刚萨埵佛尊的心咒:“嗡班匝儿萨埵吽。”金刚萨埵在成佛以前,曾经发过愿:“如果有众生祈祷我,却无法净除他的罪障,那我绝不成佛!”最终,金刚萨埵愿力圆满,示现成佛。因此,金刚萨埵心咒在消除业障方面,有非常大的力量。经常念这个心咒,罪业会慢慢减轻,行为会越来越如法。
行为如不如法,直接关系到能否减刑,所以特别重要。如果你态度好,表现不错,就有希望早点出去。刚才我看了各位的分数,大多数应该都有希望。有些人刚开始只有0.3分,现在也越来越高。通过打分制度,我们可以发现,原来自己有这么多问题需要改正。
虽然外在的监督很重要,但实际上,自我监督才是最根本的。否则,有些事情明明想不通,却必须接受,久而久之,很可能产生逆反心理。只有自己想通了,知道痛苦的根源是往昔的罪业,而罪业通过忏悔可以清净,自己的行为才会既有动力,又有约束力。
第四,培养利他心。
佛教认为,一切快乐源于利他,一切痛苦出于自私。所以,哪怕只是为了自己快乐,也不能没有利他心。
仔细想想就知道,人类的所有恶行确实都出于自私——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贪婪,而嗔恨,而傲慢,而嫉妒,等等。以自我为中心的无明愚痴,让我们感受了种种痛苦,也让亲人饱受折磨。假如当初懂得利他,一心想帮助别人,很多错误都不会犯。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要改变自私的习惯,从帮助周围的人做起。
我认识很多人,由于服刑期间受过利他的心灵教育,内心发生转变,出去以后言谈不凡,彬彬有礼,和气包容,心态和行为都不同于一般人。
人这辈子,时而高、时而低,上也容易,下也容易,有钱不一定是优势,懂得调心才是关键。就像我们出家人,因为明白了心的奥秘,生活怎样都行,只要白天有衣穿、晚上有被盖,吃好吃坏都无所谓。而且我们吃素,早上一碗稀饭,中午米饭加青菜,晚上一碗面,一件衣服穿十几年,平时也不跟家人见面,一辈子都如此简单。这样的生活,跟你们没有什么差别。不过相比之下,出家人却自在快乐,少有痛苦。原因是什么?大家可以认真思考。
第五,不要再犯错。
最后,还有一点大家要注意:以后出去了,千万不要再犯错。
我认识一个人,仅仅因为偷盗,就坐了三次牢。其中一次关了六年,释放的当晚就去酒吧偷东西,结果又被抓了回来。这样进进出出,实在没有必要。
改造的意义,在于改造我们的心灵,而不是在行为上敷衍。否则一错再错,就跟佛经中讲的笨人差不多。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生养了七个儿子。一天,一个儿子突然得病死了。他把尸体放在筐里,准备挑着去尸陀林。由于另一头没有东西,怎么都挑不起来。他想来想去,最后杀掉另一个儿子,装在另一个筐里,挑着担子走了。如此愚蠢的行为,一般人都觉得可笑。但如果犯了错误,不知悔改,跟这个笨人又有什么区别?
《地藏十轮经》中讲,有两种人是真正的智者:一种是从来不造恶业的人;另一种虽然也造恶业,但会以惭愧心发露忏悔。我们若要做第一种人,可能不太现实,但可以做第二种人,知错就改,改了就不再犯,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造恶。
其实,后悔是一种很好的心态,可以让人生重新洗牌。希望大家对过去生起后悔心,发誓绝不再犯,断掉恶业的种子,彻底改正恶习。当然,所谓的改正,不是表面上做做样子,而要发自内心,真诚悔改。
像大禹治水那样
今天的现场,还有很多执法人员,特别感谢你们的辛苦付出。你们每天面对的,都是有血有肉的人,需要奉献自己的慈悲,在不违背政策和法律的前提下,尽可能给他们温暖和方便。这一点特别不容易。
以后,如果有人家庭困难,孩子失学,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我也愿意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让他们安心改造,重新做人。
当然,你们执法的时候,可能会跟某些人发生冲突。遇到这种情况,以暴制暴不能解决问题,若效仿大禹治水,重在疏导,效果可能更好。
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的关心和谅解。我们如果态度温和,他们也会温和地配合我们的工作。这样一来,上上下下,和谐友好,很多事情都容易成办。
身心安,自在来
今天跟大家相遇,也是一种缘分。以后,不管是心理上、物质上,还是行动上,只要大家有需要,我都会尽量提供帮助。也希望大家能以佛教“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的教义为准则,调整自己的心态,杜绝坏事,多行善法。
善恶的分界线,就在我们自己的心上。如果心存恶念,就会造恶,最后招致痛苦;如果心存善念,则会行善,未来感召快乐。希望大家从今天起,彻底断恶行善,走上一条崭新的人生路。若能如此,明天一定更美好。即使遇到痛苦,也能转为快乐。
人活着,心态最重要,心安则身安。身心俱安的人,在哪里都自在,逆境也会成机遇。所以,大家不要悲伤、绝望,而要微笑着迎接明天,相互传递温暖和希望。
现场互动
问:要想改变命运,需要行善积德。但这样的环境,有时并不具足条件,我们应该怎么做?
堪布:行善其实并不难。如果没有条件,看到别人做善法,自己真心随喜,也有很大的功德。
还可以多祈祷佛菩萨。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尤其不可思议,多念观音心咒“嗡玛呢巴美吽”,诚心祈祷观世音菩萨,我们的罪业会逐渐消减,善法功德会不断增上。
其实,越是危难、越是痛苦的时候,佛菩萨的加持越能强有力地呈现。你们正处于人生的困境,如果经常祈祷,一定可以断除恶业、积聚善法,对今生和来世都有非常大的利益。
问:佛教讲的行善断恶,跟我们平时理解的有什么不同?
堪布:现在很多人虽然提倡行善,但衡量善恶的标准,一般却只看语言和行为。而佛教认为,只有心善,言行才会善;如果心恶,说得再好听、做得再漂亮,性质也是恶。所以,佛教是从根本上让人断恶行善。
佛教辨别善恶的唯一方法,就是我们这颗心。以后,你们要学会观察自己的心。如果心生恶念或邪见,就说明是在犯错,因为恶念一定会引发错误的言行。
佛教有一种说法:“宁可百年不修行,不可一时生邪见。”这里的邪见是指什么?明明与事实不符,你却深信不疑;明明与事实相符,你却死不承认。本来,造恶业就要感受恶果,遭受惩罚是非常公平的,可你却不理解、不接受,非要以恶制恶、以怨报怨,这种心态就叫邪见。
佛教讲万法唯心造,心恶,一切都会成为痛苦之因;心善,一切都会变成快乐之源。以后,有些事想不通时,要学会随缘,放下执著,这样的人生会充满快乐。
问:我在书上看到,佛陀提倡十种好的品德,请问是哪十种呢?
堪布:十种好的品德,应该是佛陀讲的十种善业。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为弟子宣讲了十善业,并将其作为佛弟子的行为准则。这十种品德分别是:身体方面,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语言方面,不说妄语、粗语、离间语和绮语;心灵方面,不贪婪、不嗔恚、不邪见。
具足这十种素质,身体、语言和心灵都有了规范,会过得非常安乐。如果因为无明,突破了十种底线,正常生活就会被打乱。
问:您说人人都具有佛性,佛性其实就是所谓的善,那什么又是真正的人性?
堪布:人的本性确实是善。一个人再怎么恶,都有善良的一面。这一点,与人接触就会发现。
任何人,作恶都只是暂时的,而且跟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有幸遇到善友,可能一生都不会犯罪;如果不幸遇到恶友,就很容易受染污。但不管染污也好,没染污也好,人的本性不会改变。就像一块金子,即使被扔进粪坑,看起来很肮脏、很恶心,令人唾弃,但它还是一块金子,纯净的自性从来没有变过。
有些人常说,某某人非常恶劣,眼神特别凶,感觉没有一点人性。即便如此,把他放到清净的环境,经常接触善良的人,再给他讲一些认识心性的窍诀,到一定的时候,他也会认识心的本来面目。那个时候,如同金子表面的污秽被洗掉一样,自心的纯净本性自然会显露。这一点,我是深信不疑的。
所以,不管处于什么环境,我们都要有勇气迎接未来。千万不能消极悲观,觉得这辈子完了,彻底没希望了。真正有智慧的人,可以在不同的境遇找到不同的价值。就像在良医眼里,所有的草木都是药物,在智者眼里,任何一段经历也都是财富。当我们心的潜能被彻底开发出来,上面没有一点点恶,全部都是善。
不要对自己失去希望,也不要对人性失去希望。我们的时代虽然浮躁,但也并非人人不择手段。世上善良而有德行的人非常多,他们用自己的善心和善行温暖世界,令人佩服,也令人感动。所以,我们对任何一件事,都应该一分为二地剖析。
问:佛教中讲,即有即无,非有非无。罪业既然有,怎样才能变成无,回归本源?
堪布:究竟而言,有和无都不成立。但如果没有证悟这样的最高境界,善也好,恶也好,罪也好,福也好,都是存在的。就拿罪业来说,如果它不存在,就不可能带来约束和痛苦,正因为它存在,所以能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
应该怎样面对罪业呢?首先要观察,罪是自己犯的?还是别人强加的?认清这个问题,才愿意忏悔,而不是怨天尤人。我们出家人也会造罪,比如违背戒律等,所以每个月的十五和三十,都会在诸佛菩萨面前忏悔。
忏悔的时候怎么说呢?“我因为无知、放逸、烦恼深重,造下了罪业,今天我诚心忏悔,以后尽量不再造!”经常这样忏悔,就能慢慢净化自心,清净罪业,逐渐获得平和与安宁。
问:我们如何借助佛教的智慧安抚心灵,平稳地度过刑期?
堪布:佛教的智慧确实具有奇妙的作用。对此,东西方不少科学家都比较关注。
要想运用佛教的智慧,首先应该多看佛教关于因果、道德方面的典籍,如《百业经》《贤愚经》等,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空间,重新认识一些现象和规律。
同时,还要学会用佛教的方法,观察自己的心。比如,当你感觉痛苦时,可以这样观察:我这颗痛苦的心,到底在哪里?在体内,还是体外?如果在体内,那是在上半身还是下半身?如果在上半身,那是在头上还是在胸腔?等等。这样观察以后,会发现这颗心既没有颜色,也没有形状,更没有确定的住处,所谓的痛苦也并非真实的存在,就像《金刚经》里面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就是佛教的智慧。
很多人都会说如梦如幻,却没有深入体会。实际上,昨天的痛苦到了今天,就是一场梦。你们刚到这里时,都感受过恐惧、怨恨、纠结、痛苦,可现在回想起来,是不是没那么强烈了?是不是像做了一个噩梦?
同样的道理,今天的生活到了明天,也是一场梦。既然过去是昨日的梦,未来是明日的梦,都没有一点实质,那我们对有些人、有些事,为什么还要拼命执著呢?
总之,大家可以尝试学习佛教的智慧。掌握了这些方法,很容易解开心结,渡过难关。
问:生活中,我们经常因为欲望,产生虚荣心、攀比心,忘记自己是谁,看不清自己真正的需要。怎样才能反观内心,找到自我?
堪布:所谓的虚荣心、攀比心,都与环境有关。如果生活环境比较简单,欲望不会太炽盛,对虚幻的外境也不会太执著。就像藏地的孩子,从小生活在纯朴的环境中,没什么物质的执念,所以容易满足。一旦进入城市,掉进令人眼花缭乱的广告海洋,就会慢慢受到诱惑。
这个世界,有无数人为了不需要的东西,整日奔波劳累。似乎登上了一艘单程飞船,朝着虚妄一直飞,很难再找回初心。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21世纪人类的希望,只有从大乘佛教和孔孟思想中寻找。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梦。找到初心,回到最本真的状态,已经越来越难。
当然,如果你确实希望找到自我,那求助于大乘佛教和孔孟思想,认真探索,最后一定能如愿以偿。
问:我看过不少的书,也听过类似大师这样的演讲,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但在复杂的人性和现实面前,心态和行为很快又回到原点。请问,如何才能长久保持善心?
堪布: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善心能持久,而不只是一时热情。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进行长期训练。
一个人的转变,虽然之前的启发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之后的努力。在毅力面前,世上无难事。如果能坚持调心三四年,一定会有大的改变,而且能保持很长时间,不会轻易退转。
我始终认为,转变心态很重要。心态一转,很多问题都不再是问题。希望大家不断学习,努力把好的道理变成好的习惯。否则,你们在这方面接收的理念本来就少,而习气又是根深蒂固的,单凭听几堂课或看几本书,力量远远不够。
佛教认为,要让一种力量在心里扎根,需要进行长期的闻、思、修:先听闻教理,然后仔细思考,最后实地修持。其中,听闻的时间相对较短,思考的时间稍微长一点,而修行的时间则是最长的。
所以,听了我今天的简短开示,你们还要不断思考,思考之后再付诸行动。这样的话,有些东西可能会存活久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