窍诀宝藏论讲解·第9课
诸修行人应为之六法:顶戴上师本尊空行众;
三门善法转为菩提道;抛弃我执实执与常执;
铲除一切今生之念头;以对治力摈除五毒惑;
积累闻思修行之财富。以此可令自他变富裕。
“诸修行人应为之六法”,诸位修行人应该行持的六种法。
“顶戴上师本尊空行众”,我们应该日日夜夜、时时刻刻,恭敬顶礼上师、本尊和空行众。
上师、本尊、空行,即是所谓的三根本,其中上师是加持的根源,本尊是悉地的根源,空行是成就的根源。修行人必须具足三根本,否则修行不会成功。所以我们应该恭敬顶礼上师、本尊和空行。
“三门善法转为菩提道”,身口意所造的善法必须转为菩提道。
只为自己的利益,身口意造再多的善业,功德也不是很大。如何转为菩提道呢?首先,加行发心殊胜;中间,正行无缘殊胜;最后,以利益一切众生的回向来摄持。
我们三门所造的一切善根,都一定要转为菩提道。
“抛弃我执实执与常执”,修行人应该尽量抛弃我执,抛弃实执,抛弃常执。
无始以来,每个人都在串习我执,所以我执非常强烈,一直抛不掉;认为万法实有存在,由此感受诸多痛苦;耽著万法常有,不着急修行,“反正我现在不会死!”很多人都抛不开我执、实执和常执。但我们是修行人,应该尽量断除。只要断除了这三种执著,修行肯定好,没什么可说的。
“铲除一切今生之念头”,一定要铲除追逐今生的名声、利益、地位等庸俗的念头。凡是为了维护今生的念头,产生的当下就要马上铲除。
有汉地道友问我:藏地修行人在修信心、出离心和菩提心方面,有没有什么不共的窍诀?
我是这样想的:抛弃今世在所有修行中是最重要的。噶当派的很多格西也说:为了今生,哪怕是讲经说法,也没有一点利益。讲经说法本来很有利益,但如果是为了世间八法,为了今生的目标,也会变得没有意义。所以,修行人一定要抛弃今生,尽量为来世做一些准备。
只要是为了今生,不管你说什么、做什么,都没有意义。萨迦派也有这样的说法:贪执今生不是真正的修行人。阿琼堪布在《前行备忘录》里面好像引用过。可是,看看这个世界,贪执今生的所谓修行人却不在少数。不要说断除贪执今生的念头,连断除贪执今生行为的人也寥寥无几。
但不管怎么样,你想做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就必须尽量断除贪执今世的念头。
“以对治力摈除五毒惑”,我们应该用各种对治力,断除相续中的贪、嗔、痴、嫉妒、傲慢等五毒烦恼。
“积累闻思修行之财富”,应该尽量积累闻慧、思慧和修慧等三种智慧的财富。
修行人整天积累财物没多大意义。如果要积累,那就积累闻思修的智慧财产。这样的财产谁也盗不了、抢不走,非常稳固,可以从今世用到来世,而且不会成罪业的根源,对自他都非常有利。
“以此可令自他变富裕”,依靠上面所讲的六种法,可以令自己和他众都变得富裕——都成为精神上的大富翁。
实修法时所需之六法:定然速死故需舍非法;
浑噩易生故需断懈怠;精进易失故需依对治;
敬信易退故需恒串习;迷乱难断故需知无实;
邪行易染故需不交往。
“实修法时所需之六法”,实修甚深佛法时,必须具足的六种法。
“定然速死故需舍非法”,我们的寿命非常短暂,一定会很快死亡,因此必须舍弃非法的行为。死之前和死之后,唯一有用的就是如法行为。
“浑噩易生故需断懈怠”,凡夫很容易浑浑噩噩虚度光阴,因此应该断除懈怠。
我们有时候无事可做,也不想念咒语,躺在床上很无聊,一两个小时很快就过了。有些人整天在外面跑来跑去,时间也很快就过了。人生很容易浑浑噩噩,不知不觉就消失殆尽,非常可惜。如果观察每天的时间,自己第一个小时在做什么,第二个小时在做什么,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我有时候待在家里,从六点到八点,既没有念经,也没有做事,整整两个小时,好像一会儿就过了。回过头去看,都不知道是怎么过的。
所以,大家应该断除懈怠,把自己的时间好好捡起来,不要浪费,不要空过。
“精进易失故需依对治”,所谓的精进很容易失去,所以要及时对治。
这里有些人,我在课堂上强调两三次,他就在两三天中早早起来背诵,非常用功。但两三天一过,就忘得一干二净,又回到原来的状态,一点精进都没有了。前一段时间,我也给大家讲过:“精进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乃至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都应该发起精进心。”
修行人应该依靠对治法,对治懈怠、懒惰等烦恼,持续不断地精进。
“敬信易退故需恒串习”,对上师三宝的恭敬心和信心很容易退失,因此恒时都要串习。
对上师的恭敬也好,对三宝的信心也好,都要尽量在相续中串习、修炼,才不容易退转。多看上师的传记,了知上师的功德,可以增加自己的信心和恭敬心。从因明、中观等方面进行观察,也会对佛、法、僧三宝起坚定不移、永不退转的信心。
“迷乱难断故需知无实”,世间的迷乱显现很难断除,因此必须了知中观所讲的无实法。如果懂得如幻如梦的道理,对迷乱的显现就不会太执著。
“邪行易染故需不交往”,邪道的行为、恶劣的习气,很容易传染我们,因此最好不要交往恶友。
跟不好的道友在一起,两三天就会染上他的恶习。最好跟任何人都不交往,待在自己家里最安全。否则,你今天到他那里去,明天到他那里去,后天又到他那里去——三天以后,他身上不好的习气全都传染给你。你到医院也治不好,自己吃药也不行,心里痛得要命……
为了避免被邪行传染,大家还是待在家里比较好。反正没有吃的可以来找我,我会给你们想办法——我有没有办法?如果十个人都来找,可能还是有办法。所以,实在没有吃的,你们就来找我,不要去别的地方。善行不容易传染,邪行却非常容易染上。平时在家里精进修持,看看高僧大德的书,非常好。
趋入佛教皈依之六法:佛陀三身所修之皈依;
三乘之法行道之皈依;声缘菩萨助伴之皈依;
成就上师所依之皈依;一切本尊成就之皈依;
智慧空行加持之皈依。此等前行之法极重要。
“趋入佛教皈依之六法”,趋入佛教的六种皈依法。
“佛陀三身所修之皈依”,法报化三身是我们最后要获得的果位。得到三身果位是修行要达到的目标,因此法报化三身是我们的所修皈依。
“三乘之法行道之皈依”,小乘、大乘和密乘等三乘法,是我们行持的道,所以叫行道之皈依。行道必须依靠三乘法,否则用什么行道呢?肯定没办法。这是行道的皈依。
“声缘菩萨助伴之皈依”,在修道过程中,声闻、缘觉和菩萨是帮助和支持我们的友伴。道友是行道的助伴,所以叫助伴之皈依。
“成就上师所依之皈依”,修道必须依靠已经获得成就的上师。所以,成就上师是我们的所依皈依。
无垢光尊者很有智慧,什么样的“六法”都想得出来。要我造这么多“六法”,肯定很困难。不要说造这么多,造两三个都很困难。不知道无垢光尊者是怎么从自己的智慧藏里取出来的。所修皈依、所行皈依、所依皈依,每一个名称都取得这么好,都很有道理。
“一切本尊成就之皈依”,修行所依止的文殊菩萨、释迦牟尼佛等本尊,是我们成就所需的皈依。需要依靠本尊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就,所以本尊叫成就之皈依。
“智慧空行加持之皈依”,修行过程中,我们需要依靠空行护法的摄持和加持,所以智慧空行叫做加持之皈依。
“此等前行之法极重要”,以上六种皈依法是修道的前行,极为重要。
修行不是皈依一个上师就能全部搞定的。除了上师,还要依靠菩萨,依靠法,依靠本尊等,有很多不同的皈依对境。最究竟的皈依包括上面六种,我们全部都要有。这是前行法,极其重要。
一切信士当知之六法:知为当为利己之正法;
知舍当舍迷现之贪执;知闻当闻上师之教言;
知断当断三门之罪业;知行当行正法之深义;
知观当观心性之实义。如是而行趋向真实义。
“一切信士当知之六法”,所有具信的修行人都应该了知的六种法。
“知为当为利己之正法”,修行人应该知道,并且应该照做的,就是利益自己的正法。我们不但要对正法的功德有清晰的认识,还要将正法落实到行动上,好好地行持。除了相应正法的言行,其他所作所为都没有任何利益。
“知舍当舍迷现之贪执”,心里知道应该舍弃,行为上也必须舍弃的是什么呢?对世间迷乱显现的贪执。贪执迷乱显现的危害非常大,我们必须舍弃。
第一步,要认识到迷现必须舍弃——否则不会舍弃;第二步,光知道还不行,还必须在行动上舍弃。
“知闻当闻上师之教言”,心里知道应该听闻上师的教言,行为上也认认真真、如理如法地听闻。有些人不知道听闻的道理,所以不听;有些人虽然知道,但心里却不想听。所以,光是知道还不够。
首先要知道上师教言的重要性,然后还要好好地听闻。光在口头上说一说:“听说堪布在讲法,但我现在想睡觉。算了,不管他讲什么,我还是先睡觉!”他做到了“知闻”,但却没有落实到行动上,没有做到“当闻”。
有些人不知道闻法的功德,只喜欢听别的东西。比如你问他在听什么,他说“我在听流行歌曲!”这时候,如果你不告诉他“听流行歌曲危害大,听闻正法才有利益”,好像也不对。
不管怎么样,讲法的时候有缘的人能来听,也很好。
“知断当断三门之罪业”,心里知道应该断除,行为上也必须断除的,是我们身口意三门的罪业。
“知行当行正法之深义”,心里知道应该行持,行为上也要实实在在去行持的,是正法的甚深意义。正法的甚深意义对自他都有很大的利益,所以我们应该好好行持。这样的人生很有意义。
“知观当观心性之实义”,我们先要知道观心的重要性,但光是知道还不行,还要真实去观心性的本义。
“如是而行趋向真实义”,像这样知行一致,一定会趋入佛法的真实义。
诸善缘者修要之六法:实相无作故无戏重要;
修持光明故无散重要;行为如幻故无实重要;
果任运成故自具重要;恶缘自解故无执重要;
苦乐为心故修炼重要。若具此要无勤成诸事。
“诸善缘者修要之六法”,具有善缘的人应该修持的六种法。
“实相无作故无戏重要”,实相中没有任何勤作,所以修行最后要达到无有戏论的境界。这一点非常重要。无论修中观,还是修大圆满,都要有这样的见解。
最近,我在写给一本问答录,昨天刚刚答完。有些法师对如来藏和空性的理解,都没有无戏的见解。如果不懂无戏法门,对如来藏光明和空性的理解,始终是——就像麦彭仁波切所批评的那样,两个法如同两根绳子搓在一起,并不是真正的双运。
汉地有些人说,唯识才是最高的,中观并不是最高。唯识最后还承认一个实有的心识,根本没有离开戏论。究竟的见解必须离开戏论,否则就不是佛的究竟密意。中观应成派的见解远离了一切戏论,真正通达了佛经的究竟密意。如果懂得无戏的道理,其他道理都比较简单了。
实相没有勤作的缘故,懂得无戏很重要。
“修持光明故无散重要”,安住在无上密法的光明境界中,心不散乱很重要。如果经常处于光明当中,不会有什么散乱和实执。
“行为如幻故无实重要”,所作所为都是如幻如梦的,所以在修行过程,无有实有的执著非常重要。
“果任运成故自具重要”,佛陀的果位是任运自成的,并非以修而得、突然而来,所以,懂得自身本来具足果位非常重要。
“恶缘自解故无执重要”,遇到恶缘观它的本面,自然会得到解脱,所以不执著恶缘很重要。
无垢光尊者的教言确实很殊胜。如果你们用心阅读《窍诀宝藏论》,并尽量行持,经常修行,会发现每一个“六法”都很好,人生的很多违缘和困难都会消失,遇到各种痛苦都能面对。
无垢光尊者在这里讲了很多恶缘。现在的众生,不管是不是修行人,违缘都比较大,经常出现恶缘。实际上,我们遇到的任何违缘都是自然解脱的。只要你不执著,它就自然消于法界。
“苦乐为心故修炼重要”,痛苦和安乐都是自己的心,所以痛苦的时候不要太伤心,快乐的时候不要太高兴,修炼心的平衡状态很重要。
“若具此要无勤成诸事”,如果具足上面所讲的法要,所作所为都不需勤作,自然成办各种事业。
以理督促自己之六法:寿命不定理当精进行;
轮回痛苦理当生厌离;六道众生理当以悲护;
恭敬上师理当不间断;甚深窍诀理当勤实修;
见性之时理当依静处。随理之人乃为最胜士。
“以理督促自己之六法”,以正理督促自己的六种法。
“寿命不定理当精进行”,自己的寿命有多长,谁也定不下来,什么时候死,谁都没有把握,所以应该精进地行持善法。
这几天,《窍诀宝藏论》里多次提到寿命短暂、寿命无常。无垢光尊者住世五十七年,不知道这部论大概什么时候造的。
人的寿命确实不定。以前在学院待过的很多人,有死的,有得一般疾病的,还有得绝症的。在座的人今天身体很好,很有可能明天就突发急症。寿命一点都定不下来,自己一点都没有把握。因此,行持善法非常重要——理当行持善法。
“轮回痛苦理当生厌离”,轮回的上上下下都充满痛苦,理所应当生起厌离心。
前一段时间我也讲过,六道轮回全部是痛苦的本性、痛苦的依处,我们应该生起厌离心,早一点从中解脱。
轮回没什么可贪恋的地方。不管转生到哪里,都离不开痛苦。暂时来说,人和天人稍微好一点,但也有很多痛苦。你在人间就算当了官,也是一会儿就下台,很无常。有些人表面上很快乐,实际上也不离苦苦、变苦和行苦。轮回里诸苦具足,一刹那也不停歇。
大家对轮回不要太贪执。后世转生为人,甚至变成一个活佛,只要没有解脱,都没用。你如果能以愿力转生为度化众生的活佛或善知识,倒也可以。不然,以业和烦恼转生为人,非常苦恼。所以,还是要对轮回生起厌离心,尽快从轮回中脱离。
“六道众生理当以悲护”,六道众生不管以什么生命形态出现,我们都应该以悲心护持。
目前,我们遇到的人道众生比较多,跟别人接触的时候,尽量以慈悲心维护他们。昨天上师如意宝的开示,我基本上做了同步翻译,不知道你们听到没有。他说:“在学院做工作的领导也是六道众生,不能用蔑视的眼光看他们。如果一说到他们就愤愤不平,不像一个修行人。”
上师还说:“去年,学院遭受了难以想象的违缘,很多修行人也遭到了很大的违缘,但我们当时的忍辱心修得好,所以今年还有继续听法的机会。如果我们像别的地方那样,发生很多冲突,像普通在家人那样,上上下下搞争斗,学院可能早就毁坏了。”
“我们当时的忍辱心修得好”,我非常赞同这句话。作为修行人,不管对方什么民族、什么种姓,都应该以慈悲心好好对待。这样做的结果,自己一定会胜利。如果报以嗔恨心,暂时可能得胜,却一定以失败告终。
上师有时候说话不多,却很有深意。“我们当时的忍辱心修得好,所以今年还有继续听法的机会”,我今天在这里,进一步解释上师的密意。
“六道众生理当以悲护”,这里面有非常甚深的道理。
“恭敬上师理当不间断”,恭敬上师理所应当不间断。今天心情不错,天气也好,在上师面前很恭敬;明天遇到小小的违缘,嘴里就开始说上师的过失,行为上也不恭敬,这样不是很好。
我是不是上师?不知道。反正我昨天批评一些人,他们好像没有任何不满,态度非常好:“我错了!我错了!我一定好好地改正!”到后来,我有点不好意思,就没有再说什么。
有些人今天恭敬上师,过个两三年,言行就发生变化,这样不太如法。对自己的上师,恭敬心最好不要间断。如果间断了,那就想办法对治。
“甚深窍诀理当勤实修”,甚深窍诀很不容易遇到,一旦遇到了,理所应当精勤地修行。自己好好修行非常重要,不要浪费时间,不要空耗人身。
“见性之时理当依静处”,依靠根本上师的加持,见到了心的本性以后,应该依止寂静的地方,好好地护持。
如果今天见性,明天就买车票到城里去,过两天认识的境界荡然无存,相续又跟原来一模一样,自己苦恼得不得了。人可以灰溜溜地回来,认识的境界却找不回来了。
“随理之人乃为最胜士”,随顺正理的人是最殊胜的大士。
无垢光尊者可能是说:我的教言都是有教理支撑的,如果随顺教理,就是最好的大士。不随顺教理,全凭自己的分别念抉择,那就不是胜士,而是劣士。
需知各乘摄义之六法:需知烦恼本身之过患;
需知断烦恼为声缘道;需知净烦恼为菩萨道;
需知转烦恼为密乘道;需知认识惑为自然智;
需知解脱取舍无所寻。若具此等则无烦恼垢。
“需知各乘摄义之六法”,应该知道归摄各乘要义的六种法。
“需知烦恼本身之过患”,应该知道烦恼本身有很多过患,比如贪心毁坏我们的修行,嗔恨毁坏我们的资粮等。如果没有认识烦恼的本性,烦恼本身是有很多过失的。
“需知断烦恼为声缘道”,我们需要知道,以对治法断除烦恼、远离烦恼,是声闻和缘觉道的做法。
“需知净烦恼为菩萨道”,依靠积累资粮来净除烦恼,是菩萨道的做法。
声闻乘是尽量断绝烦恼、远离烦恼,菩萨乘则是依靠智慧资粮,通过观空性、修菩提心等方便法,来净除相续中的烦恼。
“需知转烦恼为密乘道”,需要知道密乘道直接认识烦恼的本性,把烦恼转依为智慧。通过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窍诀,将烦恼转为智慧,是密乘道的做法。
“需知认识惑为自然智”,最甚深的密乘窍诀,比如大圆满,是认识烦恼的自性为众生本具的自然本智。就像《大圆满心性休息》第十一品中所讲的那样,烦恼的本性就是自然本智。
“需知解脱取舍无所寻”,需要知道解脱和取舍没有什么可寻之处。所谓断除烦恼、获得解脱、取舍因果等,在最究竟的了义层面,都没什么所寻、所得,是无得无失的。
“若具此等则无烦恼垢”,如果具足这些境界,就没有烦恼之垢了。
行正法者应具之六法:知轮回苦如寻恶人过;
逃出轮回如军人投降;不复流转如狐逃脱笼;
断绝轮回如眷弃昏君;漂泊之忧如险地寻道;
解脱之心如冰化为水。
“行正法者应具之六法”,行持正法的人需要具足的六种法。
“知轮回苦如寻恶人过”,要知道轮回的痛苦数不胜数,多之又多,就像寻找恶人的过患一样。恶人一般什么坏事都干,比如杀、盗、淫、妄等,过患特别多,功德却一个也没有,轮回也是如此。
“逃出轮回如军人投降”,逃出轮回的心,要像军人投降一样。
军人一般不会投降。一旦投降,说明已经失去信心,觉得再怎么打也赢不了,只有无可奈何、规规矩矩地投降。我们之所以要从轮回逃出,也是因为对它彻底失望,再也不愿意待下去。乔美仁波切在《极乐愿文》里也说,要像鹰鹫从网里得到解脱一样,义无反顾地逃出轮回。
“不复流转如狐逃脱笼”,再也不愿意在轮回中流转,就像狐狸拼命从笼里逃脱一样。狐狸一旦从笼里逃脱,绝对不会再回来,甚至连放笼子的地方都不敢靠近。
“断绝轮回如眷弃昏君”,断绝轮回的琐事和牵连,要像眷属舍弃昏君一样。昏君非常残暴,经常压迫眷属。所以眷属会想尽办法舍弃昏君,之后也不会亲近他。
“漂泊之忧如险地寻道”,我们在轮回中漂泊,会一直担忧、怀疑,就像在险地寻找道路一样。处在危险的地方,又找不到路,心里会非常担忧:“走这边,还是走那边?我会不会堕入深渊?”我们在轮回中漂泊,也特别担忧:“我下一世会不会堕恶趣?轮回太可怕了!”
“解脱之心如冰化为水”,解脱的心就像冰化成了水。冰虽然坚硬,但融化后就是水。我们相续中的实执虽然坚硬,但通过各种方法破除以后,最后肯定消失。实执的心消失后,解脱的心就现前了。
大家对解脱的信心应该大一点。你拿来一块冰,只要靠近火焰或阳光,一定会变成水;我们这颗心,只要有善知识的引导,最后一定会解脱——解脱的因一直都在。
前一段时间,我讲课的时候身体好像不痛,现在讲课又开始痛了。这辆“国产车”是不是已经不行了?
相续修法应具之六心:持法之心如蜂酿蜂蜜;
思维之心如石中寻金;通达之心如同获纯金;
串习之心如同擦拭金;增德之心如金成饰品;
现前之心如成诸所愿。
“相续修法应具之六心”,相续修持正法时应该具足的六种心。
“持法之心如蜂酿蜂蜜”,受持正法的心应该像蜜蜂采花粉酿蜂蜜一样。蜜蜂采花粉的时候,心里一直不满足,总想采很多很多。我们受持正法的时候,心里也不能满足,应该希求得到更多,这个法门、那个法门,受持越多越好。
“思维之心如石中寻金”,思维法义的时候,心一定要细致,就像在石头中寻找金子一样。
我今天讲的《窍诀宝藏论》,你们下来要好好看。我讲的时候时间有限,内容不会太多。你们自己看的时候,应该详详细细地分析、思维,就像在一堆小石头里面寻找金子一样。
现在挖金子都靠机器,不用那么辛苦地寻找。古代挖金,要在石子里面一点一点地寻找,非常缓慢,非常细致。有些石子跟金子的颜色很像很像,不容易辨别,需要特别地小心翼翼。我们思维法义的时候也要这样,不放过任何一个有怀疑的地方。
希望你们学《窍诀宝藏论》和《大圆满心性休息》的时候,也能小心翼翼、细致入微地思维法义。
“通达之心如同获纯金”,通达法义的时候,就像通过提炼得到了纯金一样。
得到纯金的时候,会非常高兴,也会遣除一切怀疑:“这肯定是纯金!”同样,通达的心非常明清,一方面感到高兴,觉得珍贵,一方面没有任何怀疑。这里其实有多重含义,比如很高兴、很珍贵、很明显、没有怀疑,等等。
“串习之心如同擦拭金”,在相续中再三串习自己见到的境界,就像擦拭金子一样。“串习”指的是修行。擦拭金子的时候,人们会用各种清洁的布,在表面轻轻擦拭,不损害金子的本体,同样,护持自己的境界,让境界不丢失,也要像擦拭金子一样小心翼翼,不断串习。
“增德之心如金成饰品”,通过修行,相续中的菩提心等功德越来越增上的时候,就像金子做成了饰品——挖出的金子已经用上了。挖金子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做漂亮的装饰品。修行的目的是什么?为了成就菩提心等功德。所以功德增上就像得到了纯金饰品。
“现前之心如成诸所愿”,最后现前果位的心,就像金子做成了漂亮的耳环,心想事成,再也不用挖了。所愿已经全部圆满,可以享用成果了。
听说,以前法尊法师翻译过这部论,但我一直没得到。所以,这部《窍诀宝藏论》用汉文传讲,历史上可能是第一次。
与大乘道相联之六法:见与体验相联灭实执;
信心精进相联遣懈怠;方便智慧相联离小乘;
自错他对相联除嗔心;敬信毅力相联诣圣道;
闻思实修相联断歧途。真实做到之人极罕见。
“与大乘道相联之六法”,与大乘道相关联的六种法。
“见与体验相联灭实执”,大乘见解必须与实修体验相结合,才能灭除自己的实执。
见解和体验不能脱离。比如,当你有了一些密宗的修行体验时,一定要与现空无二的见解相结合、相关联。要灭除实执,见解和体验必须联在一起。
“信心精进相联遣懈怠”,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和求法的精进必须结合在一起,才能遣除懈怠。
没有信心,再精进也没有什么用。古代的很多文学家,做学问、搞创作非常精进,但因为对上师三宝没有信心,尽管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地干,最后也没法了脱生死。而有些人呢,虽然有一点信心,却不愿意精进修行,同样也不行。
信心和精进必须结合起来。以前高僧大德们的传记里,也是这样讲的。我们学院有些大德,包括你们当中有些人,确实把信心和精进结合起来了。自己经常看书,信心不断增长。除了睡觉吃饭,其他时间全部用在修行上。这样一定能遣除自己的懈怠。
有时候,我觉得还是待在学院比较好。这么多年,我自己的信心和精进还算能相联在一起。现在,我对佛法几乎没有怀疑。虽然不敢说彻底断除了懈怠,但也还可以吧。因为早上有课,你们也不得不断除懈怠。不然这个时间,你们可能还在梦中美丽的城市里观光。
听说我离开的那段时间,很多人睡得特别香。连老母猪都起来了,你们这些修行人还安住在“禅定”当中。大家应该把精进和信心联在一起,好好遣除自己的懈怠。
“方便智慧相联离小乘”,修行过程中,如果能将大悲心和空性智慧联在一起,就能远离只求自利的小乘道。
修行既要有大悲的方便,还要有空性的智慧。对众生的大悲心,和断除执著万法实有的空性见,是大乘道的核心。大悲和大智如果联在一起,一定会远离小乘自私自利的道。
“自错他对相联除嗔心”,如果能承认自己的错误,肯定对方的正确,一定可以遣除相续中的嗔恨心。
要断除嗔恨心,最好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他人的正确。否则,做任何一件事情,你都认为别人是错的,自己是对的,嗔恨心肯定没法断除。先从道理上明白,自己是一切过失的来源,错误都是自己的,功德全归于他人,这样慢慢串习,最后一定能遣除嗔恨心。
“敬信毅力相联诣圣道”,虔诚而恭敬的信心和坚强的意志或坚定不移的精神如果联在一起,一定会达到圣者的道。
“闻思实修相联断歧途”,闻思和实修联在一起,一定能断除修道上的歧途。
我们先在善知识面前听闻法义,然后自己去思维,生起定解后再继续实修,这样次第而行,互不脱节,一定可以断除修行中的各种歧途。
有些人根本没有听闻,一来就开始思维,肯定不行;光是听闻,不思维、不实修,也不行。闻思修行相互脱节本身就是歧途。我们每天听闻的教言,尤其是《窍诀宝藏论》,大家如果每天都反反复复地思维,也算是一种修行。嘎单派的很多人,把辩论也看作修行。他们说,所谓的修行,就思维法义、再三串习法义,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修行。
实际上,辩论只是针对思维的道理,再三地训练。他们认为,所谓的修行就是串习,辩论也能串习,因此辩论也是修行。那天,一位印度来的堪布是这样给我讲的。我说:“确实如此。”好像在黄教的很多寺院里,很多人一辈子都在辩论,对辩论应该比较精通。但这与真正的实修还是有很大差别。
大家应该好好观自己的心。《窍诀宝藏论》里讲的全是实修教言,经常串习这些教言,一定能断除修行中的迷茫和歧途。
“真实做到之人极罕见”,上面讲到的道理,比如智悲双运、自错他对等,能全部结合的修行人非常稀少,可以说是寥若晨星。
最为无上教授之六法:悟实相乃无上之闻法;
根除轮回无上之思维;生起智慧无上方便道;
堪修正法无上之加持;证无生死无上之悉地;
证无所得无上之定量。若修此等佛果自中生。
“最为无上教授之六法”,关于无上教授的六种法。
“悟实相乃无上之闻法”,我们闻法的目的就是证悟实相,如果已经证悟万法实相,那你不听闻也可以。所以,了悟实相是最上等的闻法。
“根除轮回无上之思维”,我们思维的目的就是要根除轮回。如果一个人已经断除了轮回的根本,那就是最殊胜的思维,不用再进行别的思维了。
“生起智慧无上方便道”,如果相续中生起了无二的智慧,那就通达了显宗和密宗最殊胜的方便道。
“堪修正法无上之加持”,修行人身口意堪能,一点不散乱,日日夜夜修持正法,那就得到了无上的加持。
有些人真是这样,在学院待了几十年,从早到晚看书,一点儿不厌烦,好像一直待下去都没问题,最舒服的事就是在屋里看书、修行。还有些堪布和活佛,几十年心都没什么变化,看书、修行非常堪能,而且相续调伏,心情愉悦。能堪修正法,是上师或诸佛菩萨赐予修行人最大的加持。
但也有个别人,今天心情好一点,明天就烦得要命,控制不住造各种恶业,这说明还没有得到加持。所以,大家应该一心一意祈祷上师三宝,愿自己的身口意堪修正法。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自己堪修正法,就已经得到了无上加持。
“证无生死无上之悉地”,如果已经证悟轮回中无生死——生死都不存在的最高境界,就得到了最大的悉地。
“证无所得无上之定量”,证悟一切无所得,果位也好,功德也好,全都了不可得,即是最高的定量、最无上的证量。
“若修此等佛果自中生”,如果达到了以上境界,佛果已经在自身显示,成佛不是很难了。
修行不为他转之六法:不为暂时爱友之缘转;
不为面谀饮食之缘转;不为交往散乱之缘转;
不为亲友情感之缘转;不为能工巧匠之缘转;
不为积蓄财物之缘转。具此六者究竟正法道。
“修行不为他转之六法”,自己的修行不为他转的六种法。
“不为暂时爱友之缘转”,所谓的好友都只是暂时的,不一定长期对你好,所以修行不要因为可爱朋友的暂时因缘而转。
有些人本来在好好修行,具足修行的各种因缘,后来却因为好友的影响,失坏自己的修行,再也不愿修了。以前有些人告诉我:“我本来很想修行,但后来朋友给我打电话,心里舍不得他们,就把修行耽误了。”因此,修行最好不被暂时的爱友和好友等偶然因缘所转。
“不为面谀饮食之缘转”,修行也不要因为表面的赞叹或饮食的因缘而转。
有些人只是表面上说一下:“我们一起到拉萨去,到什么什么地方去!”没有正知正见、心不稳固的人听了,马上就被转了:“真的啊?那我们一起去吧!听说那里的活佛可以飞!没有钱,我明天可以去借!或者骗一下堪布,让扶贫会安排一下?”这就是为面谀或饮食而转。修行最好不要因为饮食和面谀的缘故遭受违缘,不要为这些所转。
“不为交往散乱之缘转”,修行人最好不要因为跟人交往,随散乱而转。
但现在,我的修行已经随交往而转了。前天是州公安局和县公安局的几个人来我家里,再往前是县上的一些领导,不知道今天要接待哪些人。反正我经常跟这些人打交道。倒不是因为我有什么地位,但如果随顺他们,以后对很多人的修行也许能起到一点顺缘的作用,也算是一种忘我精神吧。
我个人的话,对政治、经济等世间法,早就已经看透了,不然也不会出家。但在这样的寂静地方,有这么多人闻思修行,需要依靠很多人的帮助,不管他以什么身份出现。所以,有时候表面上不得不随顺一下。
我的修行是没有希望了,每天都有一群人来家里,今天见这个,明天见那个。但你们不是这样的,所以不要总跟这个人交往、跟那个人散乱,最好待在自己家里好好看书、修行。
上师昨天不是也讲吗?“大家在这里居住,就像一群小鸟在一棵树上栖息,要不了多久就会全部飞走。”无垢光尊者在后面还会讲,弟子不想离开具相的上师,最后却一定会离开。那时你们不要说:“我不想离开法王!我不想离开堪布!”因缘不具足的时候,一定会离开,不是你想不想的事。
所以,趁现在上师的因缘还具足,大家一定不要散乱,不要因为各种交往而退失修行。
“不为亲友情感之缘转”,不要因为亲友的情感因缘而退转修行,否则也很可惜。
所谓的亲友情感,都是暂时的,根本不可靠,而且在外面的世界都能找到。但真正的正法,你在外面是找不到的。因此,自己的修行应该“不为亲友情感之缘转”,不要因为这些因缘而转。
无垢光尊者的这些教言,一句一句都说到自己的心坎深处。
“不为能工巧匠之缘转”,世间的种种工巧都没有太大的意义,不要因为它们而退转自己的修行。比如在学院整天做木匠,或做其他无聊的事情,都没什么价值。修行人的生活应该以修行为主。
虽然有个别道友不得不发心——我去过很多发心的地方,发现有些发心工作真的很累,白天晚上都不能休息,如此付出很有功德,但自己除了发心以外,还是要精进修行,不因为工巧或者各种琐事而耽误。
“不为积蓄财物之缘转”,修行不要因为积累财物的因缘而转。
这里的有些商店,僧众有很多事情需要依靠它们,因此不得不赚钱。为僧众赚一点钱,是有功德的。除此以外,大家不要为私人积累财产,不然很多人都没办法修行。
有时候,我会觉得有些人非常可惜。本来性格很好,修行也不错,但却把自己弄得没法修行。我原来劝过他们,在家人和出家人都有:“人生很短暂。你现在有吃有穿,不要再忙了!应该在寂静的地方精进修行。”但是,不知道是业力现前,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一个个都不听,以各种理由继续赚钱。这样的人,我也没有办法。
这些人对我很好,对学院也很好,人也马上老了,所以我好心劝他们,希望他们精进修行,得到真正的利益。赚钱啊,积财啊,这些世间琐事没完没了,自己不放下,何时是个头呢?但他们都不听,不愿意待在学院,继续到各个地方去赚钱。对世间人而言,赚钱没什么不对,这是他们的正常生活。但作为修行人,把人生精力全部花在这上面,确实可惜。
大家的修行,千万不要因为积累财富的因缘而消失。
“具此六者究竟正法道”,如果具足以上不为他转的六种法,日日夜夜精进不断,修行一定能得究竟。
无垢光尊者讲了修行不被他转的六种条件。希望大家都观察一下,看自己的修行有没有被那些因缘所转。如果具足上面所讲的六法,修道一定会究竟。
观察而舍人格之六过:心乱谤他五毒极粗重;
无所事事心粗无主见;喜爱无义琐事及交际;
刚愎自用不听他人劝;趋附高官喜新延误事;
虚伪狡猾怀恨在内心。观察修法过患而舍弃。
“观察而舍人格之六过”,通过观察,应该舍弃的六种人格。如果我们通过观察,发现有些人具足以下六种人格,就应该舍弃他、远离他。
“心乱谤他五毒极粗重”,“心乱”,心烦意乱,今天想这个、明天想那个,心里特别烦乱。今天早上我出来的时候,有个人在我门口大喊大叫。刚开始我非常害怕,结果发现是一个“心乱”的人,他很快又跑到另一家去了。“谤他”,毁谤他人,口口声声说他人的过失。“五毒极粗重”,贪嗔痴等五毒烦恼特别粗重。
这是一个条件。谁具足这种人格,就不是修行的根基,还是远离一点好。
“无所事事心粗无主见”,有些人一天到晚无所事事,分别念非常粗大,心里又乱,没有任何主见。这样的人也要远离。
“喜爱无义琐事及交际”,喜欢没有意义的琐事和一些无聊的交际活动。这种人格的人,也要远离。
“刚愎自用不听他人劝”,特别刚强难化,一点儿也不听劝的人,也要远离。
真正有主见的人,应该是有智慧、懂道理的,对很多问题都能想明白,毕竟“知言解义”是人的定义。如果上师说了半个小时,起不到作用;道友好心好意劝他,也起不到作用,那他就是不听人劝的刚愎自用者,应该远离。一般来说,刚愎自用的人是不会听人劝的。不管你怎么劝,他都回答说:“哎,这是我自己的事情!”
别人怎么劝也不听,这种人也应该远离。
“趋附高官喜新延误事”,喜欢追求高位,喜新厌旧,做什么都喜欢拖延,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延误很多重要的事情,这样的人也要远离。
“虚伪狡猾怀恨在内心”,行为虚伪,内心狡诈,遇到一点点小事,就一直耿耿于怀,经常对金刚上师和金刚道友心怀不满。这种人也要舍弃。
上面六种人格,如果观察到自相续中具足,也一定要舍弃。
“观察修法过患而舍弃”,大家都观察一下,看自己相续中有没有这些过患。如果有,就不具备修行人的资质,必须远离它们、舍弃它们才行。
行为劣者过患之六法:不报恩德恩将以仇报;
自不量力过分要求他;反复无常情绪多变化;
口是心非表面假奉承;不知具义心杂喜言谈;
从未利他反怀有希望。如是违法之人当离弃。
“行为劣者过患之六法”,行为恶劣者的过患也有六种。
“不报恩德恩将以仇报”,对任何人都不报恩德,总是恩将仇报。按理来说,对自己有恩德的人,我们应该想方设法报答,但行为恶劣者却视恩人为仇人,一味地伤害。
“自不量力过分要求他”,从来不衡量自己的力量,却一而再、再而三,过分地要求别人。这种人自己不愿做事,却经常要求别人做这样、做那样,非常恶劣。
“反复无常情绪多变化”,行为和心情极不稳定,反复无常,变化多端。
今天说好在这里常住,准备买房子,第二天就跑到别的地方去了。今天说:“我要闭关!”明天却说:“我要到什么地方去!”或者今天决定做一件事,明天又改做别的事情。情绪不稳定,也是一种恶劣者的行为。
修行人应该意志坚定,不要一直变来变去。
“口是心非表面假奉承”,口是心非,表面上奉承别人,说得非常好听,实际上却心怀不满,经常毁谤他人。
“不知具义心杂喜言谈”,有意义的事情一点都不懂,内心杂乱、无聊,只喜欢没完没了地闲谈。
“从未利他反怀有希望”,从来没有利益过别人,却希望别人对自己怎么怎么样。
“如是违法之人当离弃”,这样的违背正法之人最好远离。
情绪不稳的人,口是心非的人,喜欢闲谈的人,从不报恩的人,都没什么太大的意思。无垢光尊者说,这样的违法之人最好远离。说得好!这样的人住在学院也没什么用,我们应该远离他们。
当然,情绪不稳、口是心非的人,如果能改正过来,也可以继续在学院住。如果拒不改正,那就请你们慢慢离开学院,等以后因缘成熟了再回来。
但我想,真正的修行人不会这样。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无论自己有怎样的过患,都是可以改正过来的。所以,大家都看一看自己有哪些过失,然后尽量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