窍诀宝藏论讲解·第6课
最上瑜伽离方之六法:故乡异地何境皆不贪;
未堕一切常边与断边;任何亲怨悉皆不相识;
不贪一处漂泊如浮云;六聚外境均现为助伴;
是贤是劣皆无执著心。此乃解脱道之最上门。
“最上瑜伽离方之六法”,最上等的瑜伽士离方的六种法。
前面讲了三种修行人,现在讲第四种——最上等的瑜伽士。“离方”,是指远离一切执著、远离一切方向,好像无作瑜伽士的行为。最上瑜伽士不执一切的六种法是怎样的呢?
“故乡异地何境皆不贪”,不贪执故乡,不会说“我现在想家了,必须回去!”也不贪恋异地,不会在别处再建立一个“家乡”。
我们还没有这个境界。有些人虽然不贪著故乡,但却对喇荣有很大的执著。最上瑜伽士不会这样,他们的行为都是“离方”的。不过,你们有些人是不是已经成了最上瑜伽士?好像对什么都无所谓,整天到处乱跑。可能已经达到“离方”的境界了。
以前的一些大瑜伽士,对环境确实没有贪执。在他们眼里,自己的住处和别的地方没有任何差别,
“未堕一切常边与断边”,见解不堕常边,也不堕断边,一直安住在中观的离戏境界当中。
“任何亲怨悉皆不相识”,没有怨恨的敌人,也没有贪恋的亲友,好像离开多年的游子回到故乡,没有一个熟人。
亲人也好,怨敌也好,没什么差别,反正都不认识。我们不是这样的吧?“这个是怨敌,要恨!那个是亲友,要爱!”真正的离方瑜伽士没有这样的执著。
“不贪一处漂泊如浮云”,对任何地方都不贪执,就像浮云一样四处漂泊。
最上瑜伽士为了利益众生,会游走世界,不会长期待在一个地方。以前根敦群培和华智仁波切都是四处云游,对地方和房屋一点不贪执。修行人如果贪执某个地方,不是很好。
现在有些人也喜欢漂泊,今天到拉萨,明天到青海,后天到九华山。靠着信众供养的一点钱,到处观光旅游。这样东跑西跑,不是什么离方瑜伽士的行为,而是没有见解的盲目游荡。
你们不要简单地认为,“不贪一处”就是好修行人。喇荣也不住,家乡也不住,寺院也不住,天天在外面乱跑,并不是瑜伽士的行为。也许有一天,你开始贪著“家的温暖”,就在某个地方住下来了。
有修行的瑜伽士像云一样到处漂泊,才是真正的“不贪一处”。如果境界不到,是不能随便效仿的。但自己的境界到了没有呢?自己心里清楚,别人很难知道。所以,行为还是低一点比较好,比较保险。
如果你的见解和行为真的很高,那确实值得随喜。但你自己认为高,不一定真的就“高”。一旦烦恼出现,可能连声闻的见解都没有——那时会比较麻烦。所以,大家应该好好观察自己的相续。
无垢光尊者这里说的离方瑜伽士,藏地有,汉地也有。
“六聚外境均现为助伴”,在最上瑜伽士眼里,六聚的外境显现没有一个是违缘,全部都是修行的助缘。
我们没有这样的能力。不要说坏的外境,即使遇到好的外境,也会成为违缘:看见好吃的东西,“这个好吃,多吃点儿!”看见好的房子,“我要是有一套多好啊!”听到好听的歌曲,“我也要唱一唱!”外境很难成为助缘。
真正的离方瑜伽士,可以享受任何外境,都是修行的助缘。这样的境界,我们是多么向往、多么渴望啊!
“是贤是劣皆无执著心”,不管什么好坏、贤劣的法,都没有一丝一毫的执著心。
“此乃解脱道之最上门”,这是解脱道的最上门。
我们还没有这样的境界,只能羡慕。不过羡慕归羡慕,自己不能假装。我特别希望大家从基础开始修行,尤其是从显宗的法要入手。比如《释迦牟尼佛广传》里面的教言,对我们这些人非常管用。
虽然学了不少的高法,但自己用上了多少?对治了多少烦恼?如果用不上,对治不了烦恼,自己到时候很麻烦。人生很短暂,希望大家好好看《大圆满前行》。以后如果方便,我应该多讲一些修心法门,多强调一下前行法。
以后,你们弘扬佛法也好,自己修持也好,都不要脱离基础法门。现在,有些风气不太好,有些人一学密宗,就看不惯显宗的法师和法本。这是一个很大的弊病。修学密宗的高僧大德,没有一个会轻视显宗的学修者和成就者——绝对不会。相反,很多密宗的大成就者对前行法和显宗法都非常重视。
希望你们以后,多多弘扬《释迦牟尼佛修法仪轨》这样的法要,同时自己也好好修持。不看《释迦牟尼佛广传》,不看《大圆满前行》,成天说高法、大法的人,我不太相信,也不太承认。当然,对有些人而言,我承不承认都无所谓,我说一百遍也起不到作用。所以我的这些话,并不是对这类人说的。
但另外一些人,毕竟我们共同学习了很长时间,如果误入歧途,我会比较难过。希望你们从基础法门入手,经常修持、念诵,行持凡夫人的行为。不然,现在就做大成就者的行为,自己有一天会后悔。
对最上瑜伽士的行为,我们都非常羡慕。我自己的话,上面的境界一个也没有。自己没有境界,还给大家讲,我心里特别惭愧。
总之,希望大家好好看《释迦牟尼佛广传》。我翻译的时候,经常被里面的故事感动,得到了很大的利益。但现在又忘了,我想:“方便的时候,能不能从头到尾再看一遍?”
修心方面的教言,看一两次肯定不行。要看很多次,才能压制自己的烦恼。比如,我今天特别心烦,看一遍修心法门,烦恼基本上压制了。明天烦恼又产生,就再看一个修心法门,烦恼又压制了。这样长期坚持,人生还是很有意义的。
你们如果觉得我的话有用,就不要轻视显宗的法师和法门。自己没有打好基础,应该随喜这样的基础法。
密宗和显宗一定要结合,要团结。现在,个别人弘扬密宗的方式有点欠妥,导致很多学密宗的居士自以为是,跟谁都格格不入,很不好。实际上,不要说密宗的境界,显宗任何一个法门的境界,我们都还差得远。因此,我们要从显宗法开始修,这是基础,非常重要。
为什么显宗的很多法师和修行人对密宗有看法?其中一个原因,我们自己做得不好。我觉得,以后我应该多回答一些显密圆融方面的问题。看能不能多出一些资料,多从正面介绍密宗,多与有影响力的显宗法师探讨。否则,视显密像水火一样不相融,不是很合理。
希望修密宗的道友,不要把自己当作“学密宗的人”。藏传佛教根本没有这种说法。在藏地,哪里有纯粹学密宗、不学显宗的宗派?藏传佛教一直都是显密双融的。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见得比较多,所以说得也比较多。不管怎样,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说。希望大家记在心里。
不管自己修行,还是给别人传讲,都需要善巧方便。高高在上地宣扬“我的密宗很殊胜!”对密宗的弘扬没有半点好处。密宗再殊胜,如果弘扬不当,也会有很多人排斥。
密宗和显宗,修的时候应该双融,弘扬的时候要从显宗开始。
欲修法者需断六顾虑:断除顾虑他怒护情面;
断除顾虑无财而积财;断除顾虑受苦筹划事;
断除顾虑位低谋高位;断除顾虑受害求世法;
断除顾虑位高扰他心。
“欲修法者需断六顾虑”,真正的修法人,需要断除六种顾虑。
“断除顾虑他怒护情面”,修行过程中,应该断除护持他人情面的顾虑。
害怕别人生气,护持他的情面,没有必要。《山法宝鬘论》里面,引用了博朵瓦格西的教言:我修行的时候,别人高不高兴都无所谓。
有些人说:“我怕别人不高兴,所以处处随顺!”一路随顺下来,最后自己还俗了。这样没有必要。护持别人情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修行人应该断除这样的顾虑,一心一意修行。再说,我自己修自己的解脱道,别人有什么不高兴的?他不高兴是他的事情,反正我没有得罪他。如果他非要不高兴,那不高兴就不高兴吧,哪怕气疯了也不关我的事。
如果整天都想“这个人是不是不高兴了?”“那个人是不是快死了?”一天到晚忙着给人打电话,没有必要。别人不高兴就不高兴,不要护持他们的情面,自己修自己的法最重要。
“断除顾虑无财而积财”,顾虑以后没有财产活不下去,成天积累财产,这样的顾虑应该断除。
“哎呀,我没钱了,怎么办?马上去汉地化缘!”等他从汉地化缘回来,法已经传完了。最后,财产倒是有了,法却一点儿没得到。去年有些人不就是这样的吗?
实际上,只要知足少欲,在这里多少会有一点财产,不会太贫穷,因为有佛的加持。如果吃穿确实困难,给我说一声,我会想尽一切办法的。为了积财到处跑,“我要去汉地!”“我要去藏地!”没什么必要。
虽然很多人都在积累财产,但我们修行人却不应该如此。担心没有财产,整天积累财产,对修行人而言极不合理,应该断除。
“断除顾虑受苦筹划事”,害怕自己将来受苦,现在就做各种各样的筹划工作,这样的顾虑也应该断除。
“我以后会不会受苦?会不会挨冻?会不会什么什么?”受苦就受苦吧,修行人怕什么受苦?再说,即使你现在就开始筹划,最后也不一定有用。
“断除顾虑位低谋高位”,担心自己的地位太低,而竭力谋求高位,这样的顾虑也要断除。
“天呐,我的位置会不会不保?必须想想办法!”这种情况,我们这里很少,可能世间比较多。但修行人为了当方丈、当知客师,在家居士为了某个职位,也有发生争论或争吵的。这样没有必要。地位低就低吧,下台也可以。
那天,我们在成都遇到一个尼姑。她对我说:“我寺院本来有四个尼姑,后来某某人挑拨离间,全部都跑了!”然后放声大哭。我说:“去年这个时候,我有一千多汉族弟子,现在一个也没有了。我都没有哭,你才跑了四个弟子,有什么好哭的?再说,弟子跑就跑嘛。你有缘分的时候弘扬佛法,没有缘分就高高兴兴自己修行。有什么好哭的?”
地位这个东西,我们即使努力谋求,也不一定能得到。还是算了吧,没地位就没地位。如果无勤中得到了,也可以;如果没有,那就不要求了。还是随缘好一点儿。
“断除顾虑受害求世法”,担心自己将来受损害,而想方设法搞各种关系,求世间法,这种顾虑也要断除。
如果有前世的业障,必须承受损害,怎么搞关系也避免不了。如果没有这方面的业力,就更没必要去搞世间法了。修行人为了“未雨绸缪”去搞世间法,非常颠倒。我们应该一心一意地修行,明天的事情明天再说。只要两三个月内有吃的,那就先吃着。未来的很多事情,包括自己还能活多久,都不好说。
作为一个修行人,真的没有必要去管未来的事情。今天有吃的今天修行,明天有吃的明天修行,这就是我们的所作。为了避免未来受害,提前做很多事情,这样的行为应该断除。
我今天是不是很开心?讲了这么多。算了,我还是讲略一点。无垢光尊者的这个法,每一句话让我讲,可能都有很多“胡言乱语”。
“断除顾虑位高扰他心”,害怕别人得高位,或担心别人胜过自己,自己为了竞争,就扰乱他人的心,这种顾虑也应该断除。
现在很多领导就是这样,选举的时候,害怕别人当县长,自己在中间搞很多坏事,扰乱他人的心。这样没有必要。
实修闭关要诀之六法:远离贪嗔乃为外闭关;
无有积蓄乃为内闭关;远离二取乃为密闭关;
不希善妙乃为上闭关;不忧恶劣乃为下闭关;
无事无执乃为中闭关。若具此六不会出违缘。
“实修闭关要诀之六法”,关于闭关实修的六种要诀。修行人闭关,应该将里里外外的散乱全部关闭,不能只关房门,不关内心。
“远离贪嗔乃为外闭关”,闭关的时候,将外面的房门关上很重要,但最主要的,是尽量远离内心的贪嗔烦恼。这是外闭关。
“无有积蓄乃为内闭关”,既没有贪嗔烦恼,也没有世间琐事,一心想安住,这是内闭关。
外面的门倒是关闭了,里面的人却到处打电话,做很多积累财物、积累分别念、积累饮食等的各种琐事,不是真正的内闭关。
“远离二取乃为密闭关”,远离能所二取,不起任何执著,就像《大圆满禅定休息》中讲的那样,在光明无念的境界中安住,是秘密的闭关。
“不希善妙乃为上闭关”,闭关时不希求善妙的外相,是上等闭关。
“我闭关出来,会不会得神通,在虚空中飞翔?”“我会不会马上成就?”“我闭关五个月,会不会文殊菩萨亲自现前,我马上开智慧?”“我可能会开天眼吧?”刻意希求善妙的验相,会成为修行的障碍。
真正的闭关应该入于自己的心性,认识自己的心性。希求好的外相也是一种过患。
“不忧恶劣乃为下闭关”,“我会不会修错了?”“我会不会出魔障?”“我出关时会不会发疯?”或者,“我会不会生病?”“会不会变坏?”没有这方面的担忧,是下闭关。
“无事无执乃为中闭关”,没有琐事,也没有执著,这是中闭关。
闭关的时候,整天在屋里做这样、做那样,不是扫地就是擦玻璃,或者炒好多菜,从上午十点钟开始,到下午一点还没有炒完……这叫闭关还是叫什么?闭关的时候,还应该尽量断除执著,否则不是很好。
真正的闭关,是减少散乱,精进修行,比如念咒、观心、看书等。吃饭之类的事情,简简单单好一点。
现在有些西方人,抛弃了以前的豪华和繁复,开始追求简单朴实的生活。为什么呢?因为在衣服、饮食、住宅方面的要求太高,自己操的心就多,付出的代价也多,远远超过了享受的快乐。现在外面很多有智慧的人,生活都比较简朴。这一点,不学佛教的人都懂,修行人更不应该执著。
我在上面和下面都有很多发心人员。你们千万不要误解,我不是说发心人员不能吃得好一点。我现在说话比较为难。前一段时间,很多人都跑来说:“你天天叫我们朴素,我们现在不吃你的饭了!”我在课上讲“知足少欲”,不是针对发心人员的。我没有这个意思。大家为我做事情,花了很多精力,下了很多功夫,非常累,我心里很感激。对大家的饮食,我一直要求做得好一点。但是,我害怕大家把修行方向搞错了,所以针对大多数人讲了一些关要性的话,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你们不要生出别的想法,没有必要。一定要注意。
这里的意思是,修行人在各方面都不要有太多的琐事,也不要有太大的执著,这是中闭关。
“若具此六不会出违缘”,如果具足这六种法,闭关是不会出什么违缘的。
我还是慢慢讲吧。在国外都是讲两个小时,为什么这里只能讲一个小时?不然,法的内容那么多,我速度再快也讲不完。如果你们觉得啰嗦,把收音机关上,自己好好休息就可以。现在不像以前,大家都不用到现场,我也没有神通,谁也看不见。
成就佛果所依之六法:修法依赖殊胜暇满身;
不修不解脱故依修法;谨慎修持依赖知法义;
了知法义依赖初闻法;所闻实修依赖于思维;
一切依赖殊胜善知识。
“成就佛果所依之六法”,成就佛果必须依靠的六种法。
“修法依赖殊胜暇满身”,如果没有暇满人身,我们根本没办法修行。其他的身份,不要说旁生、饿鬼等,甚至连天人都没有这么好的修法机会。所以说,修法必须依靠暇满人身。
“不修不解脱故依修法”,光有暇满人身,自己不修行,整天坐在那里解决不了生死问题。我们必须修行,否则不可能从轮回中解脱。
有了暇满人身,还应该精进修法。不修法,光是皈依也不行。解脱唯一依靠修法。
“谨慎修持依赖知法义”,要修持正法,先应该深入了知法的意义,比如哪些地方得了定解,哪些地方还有疑惑,哪些地方最甚深,等等。懂得了法义,才能无误地修持。
“了知法义依赖初闻法”,要了知法义,必须在上师面前听闻佛法。不依止上师听闻正法,光靠自己研究非常困难,最多到达学术研究的层面。那些有名的学术界人士,如果从来没有依止过善知识,肯定没办法通达佛经。
所以,我特别感激上师如意宝为主的善知识们。如果没有他们的开示,也许我现在还没有皈依;即使皈依了,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基本上懂得佛教的教义——不会懂的。现在有很多法师或居士,表面上很有名气,也看过很多佛经,但对佛教的了义和不了义,以及很多佛经的密意,都不懂。
要了知法义,在上师面前听闻佛法非常重要。
“所闻实修依赖于思维”,听闻佛法以后,还要好好思维。不然听了半天,一点不思维,那就进入不了实修,法也起不了大的作用。
“一切依赖殊胜善知识”,上面所讲到的功德,全部依赖善知识。得人身要依靠善知识,修法、了知法义和闻法等,也要依靠善知识。
当年,佛陀为什么对阿难讲“善知识的作用在弟子的成就中不是只占一半,而是全部”?原因也在这里。所以,依止善知识非常重要。
具足善妙法相之六法:积累福德族贵性调柔;
见多识广通晓所知义;智慧高超证悟法性义;
勤修出现证相成就相;大悲善巧无厌利他众;
具有窍诀能引导众生。此乃殊胜大德之风范。
“具足善妙法相之六法”,上师应该具有的六种善妙法相。这里的上师,可能是指高僧大德。
“积累福德族贵性调柔”,首先,大德必须经常积累福德。什么福德都不积累,比如念咒、持戒、布施等,一点也不行持,不管他的境界有多高,都不一定合理。莲花生大士也说:“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
“族贵”,应该出身贵族。人的种姓和宗族还是有差别。特别下等的人,所作所为都可以假装,但总有一天包不住。种姓高贵的人,一般都有担当精神。很多高僧大德的传记,都会提到他们的贵族身份。以前的敦珠法王,子子孙孙都是大成就者。萨迦派的法王也是如此。
“性调柔”,秉性很调柔,而不是野蛮粗暴。有些人生来性情就很调柔,很温和。
“见多识广通晓所知义”,上师应该见多识广,通晓一切学问。
不管世界大事,还是生活小事,上师都能无余了知。如果一直待在小小的山沟里,什么都不知道,或只是通达一个法门,其他什么法都不懂,那他摄受弟子的时候,可能会有很多困难。
这里的“所知”,包括了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学问。上师对一切所知的意义,都应该比较精通。否则,摄受弟子肯定不行。
具相的上师,见识应该极广,不管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要能通达。我一直认为,如果一个人独修,通达一个法门也可以;但要摄受弟子,必须通达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很多宗派的法义,乃至做人、做事的世间道理都要懂。不然,摄受弟子的时候很麻烦。这一点,等你们将来弘扬佛法、摄受弟子的时候就知道了。
你如果是专修,比如只修净土宗,整天念阿弥陀佛,那有虔诚的信心就行,不一定需要懂那么多。但人的一生很奇怪,你今年只想专修,不愿意学其他的知识。但明年心情一转,特别想摄受弟子、弘扬佛法。那时候,如果一点学问都没有,有点可惜。
所以,大家现在广学多闻只有利益,没有危害。整天胡思乱想,在分别念中打转转,没有必要。时间过得很快,如果不用来学习,就白白浪费了。早上听一个小时课,你只要用心,无垢光尊者的很多教言可能就懂了。如果你觉得,“哎,不想学了,还是做其他的事吧”,这一个小时很快就过了,你也做不了什么事情。
作为一个上师,见识应该很广,一切所知的意义都应该通达。
“智慧高超证悟法性义”,智慧要比一般人高超,完全证悟法性的意义。即使没有完全证悟,对法性的大概意义也要有所了知。这样的上师还是很好的。
如果自己一点一滴的证悟都没有,却口口声声说明心见性,那和鹦鹉学舌有什么差别?尤其是讲经说法的堪布堪姆,有时间也应该静下来,好好观一下自己的心。不是从文字上过,而是看自己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怎么样,对大圆满、大中观的见解是不是有所证悟。不管别人说什么,在实际意义上,自己还是要有一些证悟才行。
“勤修出现证相成就相”,上师应该精勤修法,获得证悟的相和成就的相。哪怕在梦中出现上师或本尊的相,也是一种成就相。这样还是很好的。作为一个上师,相续中应该出现证相。
“大悲善巧无厌利他众”,具有大悲心和善巧方便的智慧,利益众生没有一点厌烦心。
“具有窍诀能引导众生”,自己要有独特的窍诀,或者有传承上师的不共窍诀,还要有引导众生的能力。
无论度众生,还是实修,自己都有独特的窍诀,并且能引导众生进入解脱道。这样的上师很了不起。哪位上师具足这样的功德,我们都应该去依止。
“此乃殊胜大德之风范”,具足以上功德,不管别人恭敬不恭敬,他都具足大德的风范和善妙法相,就是一位真正的大德。
贤善弟子所依之六法:厌离三有厌恶诸迷现;
放弃无有必要非法事;抛弃如敌愦闹散乱事;
毫不希求地位与名利;断绝亲友情面之牵连;
舍弃贪亲嗔怨之恶心;舍弃俗世修持殊胜法。
“贤善弟子所依之六法”,贤善弟子——也就是好弟子需要依止的六种法。哪六种法呢?
“厌离三有厌恶诸迷现”,对三界轮回怀有强烈的厌离心,对世间各种各样的迷乱显现也很厌恶,不愿意求取世间法。
“放弃无有必要非法事”,完全放弃了没有必要的非法之事。
必要的界限,大家都知道吧?凡是对解脱和修行有利的事,名言中暂时可以称为“必要”。除此之外的都是非法事。尤其是造恶业,搞各种世间法,好弟子会彻底舍弃。
“抛弃如敌愦闹散乱事”,能抛弃像敌人一样的愦闹散乱之事。
大家要尽量舍弃散乱。散乱都是自己招来的。如果真的想静下来,还是可以做到的。我的杂事那么多,到了下午,也会把里里外外的门全部关上,坐下来静静地做一些事情。像我这样散乱的人,也可以暂时逃离散乱,你们就更不用说了。
今年冬天,我决定让自己静下来。结果接下来的四个多月,真的远离了散乱。所以说,散乱全是自己招来的。只要肯想办法,我们都可以不散乱。散乱就像是怨敌,应该尽量抛弃。
“毫不希求地位与名利”,一点不希求高的地位和名闻利养。
这样的弟子当然是好弟子。但是很难说,大家在学院都还可以,一旦出去了,求地位的非常多,求名利的也非常多。有些人刚出去不求名利,但跟世间人打交道多了,最后也喜欢求了。
“断绝亲友情面之牵连”,断绝对亲友的关系和牵连。
无垢光尊者一直讲,修行人一定要断绝护持情面之事。真正的修行人,不会整天跟父母、亲友打交道。一定会断绝跟他们的联系。当然,你如果不想做真正的修行人,“一举两得”也可以。但如果想像噶当派的修行人那样,一心一意修行,就应该断绝对亲友的牵连。札嘎仁波切在《山法宝鬘论》里面讲,即使家里人死了,也不要管。给他们发一个信息:“我在这里好好为他超度,你们把尸体处理了就行!”这样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说“我明天买票,后天就到!让他等一等,先不要死!”“是不是姐姐病了?是不是母亲病了?如果病了,那我如何如何!”打电话的声音,山那边都听得到。
“姐姐和妹妹怎么样了?姐姐的儿子长大了没有?”你这么关心她们,整天打电话问这个、问那个,那还打什么电话?干脆回去跟他们生活在一起,天天都可以相互护持。免得在这寂静的山里大声打电话,四面八方都听得到。
昨前天,我通过各种方式,偷偷到男众区和女众区去了一趟。看到很多不如法的事情,也听到很多不如法的声音。你如果想修行,那就如法一点,好好静下来,断绝和亲友的牵连,不要管太多。否则,在这里搞很多事,声音还特别大,不是很好。
当然,我们不是大圣者,如果家里出现特殊情况,不可能一点不管。但不管怎样,大家要注意一点,尽量断绝对亲友的牵连和关系——这才是好弟子。如果断绝不了,三天两头给他们打电话,还怎么修行?
如果发心用佛法利益他们,打打电话也可以。但现在的人,大多数都很难劝导,尤其是大城市里的,我都没有太大的信心去度化——非常麻烦,今天说得好好的,明天就开始搞世间法。
目前这种情况,我建议大家不要有太多的琐事,自己先好好修菩提心。到一定的时候,利益众生的事业自然会出现。
“舍弃贪亲嗔怨之恶心”,彻底舍弃对亲戚朋友的贪著和对怨恨敌人的嗔恨等恶心。能做到这样的,也是好弟子。
“舍弃俗世修持殊胜法”,好弟子应该舍弃世间的琐事,一心修持殊胜的法要。
完全舍弃没完没了的世间琐事,对现在的修行人来说比较困难。但我想,我们这里和住山洞相比,条件还是要好一些。虽然去年遭遇了很多违缘,很多人的生活受到了影响,但不管怎样,还是有办法可想的。比如,我的牛粪棚里就可以住五个人。我这个牛粪棚如果在山上,是个很好的大山洞。
我有时候看看自己的牛粪棚,觉得还可以,待在里面至少不用淋雨。刚日托嘎和桑耶青朴等神山的修行人,做饭的茶壶都是放在外面的,山洞里只够他们自己坐下来,根本放不下别的东西。而且有些山洞有门,有些山洞连门都没有。就这样的条件,他们也能过生活。住山洞是很困难的,尤其对要求高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一定要舍弃没有必要的世间俗事,尽心尽力修持殊胜的法。不管能住多少天,每天都要好好修法。这样的弟子,才是好弟子。
大家好好观察一下,看自己是不是好弟子,是不是法王如意宝的好弟子。可能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好弟子,但你具不具足好弟子的六个条件?
前面讲上师具足的六个条件,我肯定不具足,所以是假上师——我也从来没有承认自己是真上师。我所谓的传法,只能算是给你们做辅导。所以,真正的师徒关系,我们之间是没有的。
我已经是假上师了,如果你们再是假弟子,我们之间的假装行为就没有任何实义了。
不受他人控制之六法:不成无有自由之奴仆;
不成夫妻无聚之束缚;不成大人自在行正法;
无有羁绊随心所欲行;无有所立不成之誓言;
恶业军队苦海未涌现。如是自由诸众当生喜。
“不受他人控制之六法”,不受他人控制的六种法。
藏文的意思是,不把鼻绳交给别人的六种法。藏地有些牦牛,鼻子是穿了绳子的,如果把鼻绳交给别人,自己肯定没有自由。不把鼻绳交给别人,就是不受他人控制的意思。
“不成无有自由之奴仆”,不要成为没有自由的奴仆。奴仆整天为主人做事,没有一点自由。所以,最好不要成为别人的奴仆,否则根本没有修法的机会。
“不成夫妻无聚之束缚”,如果成了家,有了夫妻关系,整天吵吵闹闹、互相牵扯,也没有修法的机会。
“无聚之束缚”,没有两个人聚在一起的束缚。两个人聚在一起很难修法,大城市里真正的修行人都是分居的,或者没有家庭的拖累。汉地修行人有了一定的境界后,为了修法而离婚的非常多。
夫妻之间经常产生矛盾,相互影响,不可能一起修法。如果不成夫妻,就没有这样的束缚,不会受人控制。
“不成大人自在行正法”,当了大官或者成了大活佛、大堪布,整天忙忙碌碌,也没有修行的机会,所以不要成为这样的大人物。
无垢光尊者在这里说,他只愿自由自在地行持正法,不愿意成为大人物,否则根本没办法修行。如果是个小人物,不用管很多事,修持正法比较自由。
“无有羁绊随心所欲行”,如果有其他力量的约束、羁绊、阻扰、阻碍,修法也不会成功。修行人应该没有羁绊,随心所欲地修法,想念咒就念咒语,想磕大头就磕大头。不受他人的控制,也没有人劝你不要修。
“无有所立不成之誓言”,我们有些人,在这个上师面前发愿,在那个上师面前发愿,最后既要为这个上师做事,又要为那个上师做事,没完没了,始终没有修法的机会。所以,誓言太多的人肯定没办法修行。我们不能这样。
有些人立了很多誓言,整天做很多事情,最后耽误了修行,所发的愿也一个都没完成。你如果做得到,当然可以立誓。然后认真遵守、努力完成,在这之前发心不退。
立誓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明明没有能力,还发很多誓言,修法是不会成功的。
“恶业军队苦海未涌现”,前世的恶业一旦现前,像军队一样浩浩荡荡地开过来,或者像苦海一样汹涌澎湃,我们根本没办法面对。所以,修行人最好不被恶业控制。
我们有些人,本来很想修法,生活条件和家庭条件都具足,最后却因为烦恼涌现,没办法待下去,不得不离开。回到家里,也同样苦恼。
据我观察,修行人有两种,一种恶业没有现前,看书、念经、坐禅等,都很自由,心也容易调整,没那么多苦恼,每天都很快乐。另一种,外境没有问题,纯粹是个人的恶业现前,坐也坐不住,待也待不了,想做点事,又感觉没什么可做的。离开学院,在外面跑了一圈,去了很多地方。最后又回来了。回来以后,依旧待不住,好像每天都迷迷糊糊的。恶业军队涌现的时候,确实没办法。他自己没法控制,我们说了也不管用。
所以,现在如果有人对我说:“我要离开!”“好好好,你离开吧!”过一段时间又说:“我要回来!”“好好好,只要大环境不出违缘,你就回来吧!”反正我说啥都没用,不如直接随顺。
我以前特别执著:“这些人最好不要离开,应该多学一点。法这么殊胜!”结果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现在我想明白了,业力现前的人是留不住的。所以,你们谁向我请假,我现在都点头:“好好好,去吧、去吧!有事情可以,没事情也可以!”
还有一件事,以后你们给我的哈达,我会全部接受。你们现在养成习惯了,到我面前献一下哈达,然后自己就给自己的脖子挂上了。那天有个人也是这样,我直接就把他的哈达拿了过来。说是给我献哈达,却只让我看一看,有什么意思?以后,不管你们什么身份,反正拿来的哈达我都要收。将来我全都打成金刚结,到外面放生用。
以前你们给我献哈达,我都全部还回去——法王也都还回去,很多人好像已经习惯了。所以,那天那个人拿来一条哈达,然后自己挂在自己的脖子上。我看了很生气,马上把哈达给抢了过来。以后你们来见我,只要有哈达,我都会收,除非你不拿来。
那天,那个人说:“上师,我给您献一条哈达!我明天就走了!”“你自己看吧,断传承有很大的过失。但如果不想听,也随你的便!”这方面,我现在看得很开,不会有什么不舍得。
恶业军队涌现的时候,谁都没办法,怎么挡也挡不住。如果往昔的恶业没有涌现,在寂静的山里住着,虽然条件不太好,但还是可以很快乐。
“如是自由诸众当生喜”,不被控制的六种法若全部具足,自由自在地行持佛法,这样的众生非常快乐,自己应该心生欢喜。
我想,在座的很多人,至少有百分之八九十,基本上没有这些控制。尤其是今年,大家都能自由自在地修行,所以应该生起欢喜心。只要每天能行持一些善法,就值得欢喜。至于别的,都不算什么。当然,大城市里的人确实没有办法。
诸修行者生活之六法:不堕二边资具自维生;
明确食量饥饱当平衡;不患四大紊乱之疾病;
享用美味佳肴不过饱;饮食过劣身体不衰弱;
昼夜适度断除非时餐。此乃修法成功之助伴。
“诸修行者生活之六法”,修行人的生活应该遵循的六种法。无垢光尊者在这里面操心了很多事情。修行人的生活应该怎样呢?
“不堕二边资具自维生”,不堕条件不好的边,也不堕条件极好的边,需要的资具全部具足,应该以这种方式维生。
这是第一条,不堕两边,自己所需要的资具,比如药物等,全都具足。
“明确食量饥饱当平衡”,知道自己的食量,不能吃得太多。不然一会儿就开始胃疼,或者拉肚子,或者其他不舒服。也不能吃得太少,否则一会儿就饿了,还想再吃。
很多人早上都不吃饭,所以不到十点就想吃东西。等一会儿下完课,又想再吃。这样不好。一天吃三顿就够了,中间吃很多没有必要。不过,有些藏族人一天吃七顿八顿,中间吃很多顿,早晚也吃。但他们不是修行人。
要明确食量,每天吃多少呢?吃两个包子?反正应该有个量。我不知道你们吃多少才合适。总之,饥饱要平衡。
“不患四大紊乱之疾病”,自己尽量不要生病。一旦四大不平衡,对修行一点兴趣都没有,所以最好不要患病。
“享用美味佳肴不过饱”,享用美味佳肴的时候,不能贪吃,不能吃得过饱。
一般吃得好的时候,就想吃很多很多。那天我吃什么东西,一直没有发觉,最后吃完了,站起来身体特别重,才发现“今天吃得真好!”因为吃得好,所以吃得特别多。
“饮食过劣身体不衰弱”,如果饮食特别恶劣,也不能挑食,不然身体会衰弱。最好不要让自己的身体衰弱。
“昼夜适度断除非时餐”,白天晚上的时间一定要分配好,并且断除非时享用饮食的行为。
有些人精进两三天,再睡两三天,这样不是很好。精进修行一定要平衡,恒常精进很重要。不然,一两天特别精进,再用两三天全部“补”回来,那就等于零了,没什么大的意义。所以昼夜修行要适度。
以前一些高僧大德的传记也讲,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和睡眠,调整自己的修行时间,否则两三天的精进没什么意义。国外一个大德也在一本书里说:所谓的精进,最重要的是保持一种平衡。今年、明年一直保持,而不是两三天内有一点热情。
前一段时间,我要大家早点起来,精进修行。个别人两三天内特别精进,昨前天却一直昏睡不醒。这样不是很好。
另外,修行人不要在非时的时间吃饭。早上5点、中午12点、晚上7点,这三个时间可以吃饭,其他时间尽量不吃。等一会儿下课,10点钟就开始吃,下午再吃几顿,没有必要。如果是非时吃饭,或时间不固定,对身体也不好。
“此乃修法成功之助伴”,这是修行成功的一种助缘,大家应该注意。
激励信心精进之六法:值遇恶缘生起无常心;
了知因果恶业弃如毒;敬信究竟上师视为佛;
诚信正法行善生欢喜;信仰僧众视为护送者;
欲成佛者尽力勤修法。此为善缘正士之规范。
“激励信心精进之六法”,能够激励自己增上信心和精进的六种法。
“值遇恶缘生起无常心”,如果遇到一些违缘,应该生起无常心。《智海浪花》里面的很多人,就是因为身边的人死了,或是遇到了其他违缘,产生了无常心,从而趋入佛门的。
“了知因果恶业弃如毒”,了知因果以后,会像抛弃毒药一样舍弃恶业,从此再也不造。有这样的信心。
“敬信究竟上师视为佛”,信心和恭敬心究竟的时候,一定会把上师看作为真正的佛。
“诚信正法行善生欢喜”,如果对正法产生了不退转的信心,自己行持善法会特别欢喜,看到别人行持善法也特别欢喜。就像上师如意宝那样,弟子行善也好,其他人行善也好,他都非常高兴。
“信仰僧众视为护送者”,应该对僧众有信心,把僧众看作护送者。生病的时候,我们会请僧众念经;死亡的时候,则会请僧众超度。实际上,僧众就是我们真正的护送者。
“欲成佛者尽力勤修法”,想成佛的人,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尽心尽力地修法。
但如果你没有能力,那就没办法了。“我现在一点儿能力也没有,根本没办法精进,怎么办呢?”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一个人没有力量还怎么精进?
反正无垢光尊者说了,你如果想成佛,就必须尽心尽力精勤修法。
“此为善缘正士之规范”,这就是善缘正士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