窍诀宝藏论讲解·第22课
自他共同需要之六法:思维轮回痛苦心向法;
恒修敬信调伏自相续;积善灭罪净除自他障;
以善发心成办自他利;灌顶教言令自他行善;
精进实修摧自他迷乱。
“自他共同需要之六法”,自己和他人共同需要修持的六种法。
“思维轮回痛苦心向法”,不管是别人还是自己,都应该经常思维六道轮回的各种痛苦,然后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趋入佛法,不在世间法上散乱。
我现在讲这些法,有时能起很大的作用。比如昨天的内容,我觉得自己讲得一般,但有些人听了马上萌生了出家的念头,或对佛法生起了稳固的定解。众生的根基不同,我觉得这一句教言好,你却觉得那一句对自己更有帮助。所以,佛陀相应不同众生的根基,宣说了不同的法门,无垢光尊者也讲了这么多的六法——不知道他在哪里找到的,如果让我找,可能连十个也找不出来。
无垢光尊者说,思维轮回的痛苦以后,一定要把心转向正法。
我们正在学习《贤愚经》,大家更应深入思维轮回的痛苦。有些人学习以后,感觉非常受益,有些人却觉得无所谓,好像只听了一些公案和故事。对上师三宝没有信心的人学《贤愚经》,真的就像看故事片一样,认为没有特别的价值。
但实际上,如果你具足信心,认真思维里面的内容,一定会陷入深深的恐惧。比如昨天的公案中,国王说:“那个罪犯,一定要按照法律惩罚!”在他们的国家,犯下那种罪行可能会被判死刑。虽然国王并未明确要求杀死此人,但指出他必须为自己的过错承担法律责任,最终,那个人受到了严厉的惩罚。
我有时候想,如果不按学院的规定做还是很危险。昨天讲的公案,那个人不但收了三十万的贿赂,还公开说大妄语,果报可能比较严重。一般人肯定不敢那么做。
轮回中的因果关系非常复杂,凡夫根本无法看清。所以,大家学《贤愚经》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是在听神话故事。上师现在可能因为身体不好,所以讲得不是很广,不像以前讲《百业经》那样,每天都宣说很多教言。即便如此,有些教言对我们仍然很有价值。有信心的人,哪怕认真思维里面的一句教言,也能得到很大的利益。但如果没有信心,那就另当别论了——再殊胜的法也觉得没用。
因此我在想,能不能找人把藏汉译本大概对照一下,因为两个译本的内容,好多地方都有一点出入。如果把藏文、汉文的译本相互对照,将里面的公案尽量补充完整,会不会更好?
不过,以后你们有没有机会讲经说法很难说。大城市里没有讲经说法的传统,这是最大的弊病。很多有学问的人,一到城市,几乎没有听经、说法的机会,这一点非常可惜,也非常遗憾。在我们藏地,各个寺院都有讲经说法的传统,真正的堪布就不用说了,即便是稍微学了一点佛法的人,回到家乡也总能派上用场。而我们这边的许多人,虽然很有学问,但回到自己的地方,却没有人需要你们讲经说法,好像每天只需要烧点香,念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了。
法王昨天提到,度化众生是非常困难的;无垢光尊者也说过,自己调伏自己的相续更重要。但即便如此,我仍然在寻找适合的人做《贤愚经》的对照工作。
我最近的事情实在太多,每天忙得不可开交,有时甚至想放下一些。但每当想到上师在世的时间不知道还有多长,而我自己也不知道还能在学院待多久,就觉得应该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尽全力完成该做的事,不留遗憾。
不管在别的地方,还是在学院,我自己都是该安住的时候好好安住,该做事情的时候再辛苦也要做。有时候我想:“像我这样做事情的人,可能没有吧?”目前,《贤愚经》的工作我没有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基本上都是别人在做,他们有不懂的地方,我去指点一下。除了《贤愚经》,我还在翻译《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的后面部分,同时给台湾某些人写辩论书。虽然不知道写这样的辩论书有没有意义,但作为一个佛教徒,尤其作为一个密宗的佛教徒,我已经忍了很长时间——从前年到去年,我一直在沉默。现在,很多人都叫我写一写辩论书,所以我不得不写。
还有一本书叫《莲师刹土云游记》,讲述德钦朗巴到莲花生大士净土云游的经历,我也在翻译。另外,我还在校对跟某位法师的问答录,并整理《窍诀宝藏论》和《山法宝鬘论》的相关内容。目前手头总共有七八本书在进行。
我对每本书都有自己的习惯:先自己仔细阅读,读完后再讲解,讲解完毕再核对文稿,核对后还要再亲自审阅一遍。如果发现重大问题,还会反复检查多次。因此,每天的工作量非常大。
像我这样发心的人,现在可能不多吧?很多人两三年都未必能完成一本书。所以,有时我会觉得自己给自己找了很多麻烦,但转念一想,这些法本或许对众生有一些利益,辛苦一点也值得。
不过,我做法本的事情,你们不要给任何人讲啊。讲了不一定有利益。
我之所以说这些,是希望大家能珍惜听法的机会。以后回想起来,或许会感叹:“那时候的闻法机会真的很难得啊!”
我现在讲法基本没有准备,实在抽不出时间提前看。所以,我讲的内容并不算重要,你们录音的意义也不太大。相比之下,我在书本上下了很多功夫,建议大家多看我翻译的书籍。
一般来说,老师确实应该先备课,但我讲解的大多是自己翻译过的内容,即使不提前准备,也能大致讲出来。当然,由于重视程度和准备时间不足,也只能讲个大概意思。
“恒修敬信调伏自相续”,恒时精进地修持恭敬心和信心,是学习佛法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先培养恭敬心与信心,再进一步调伏自己的心相续,这是我们自己和其他道友都必须修持的善法。
“积善灭罪净除自他障”,通过积累善业、忏悔罪业,净除自己和他人的一切障碍,同样是自他都需要修行的善法。意思是说,我们要多帮他人忏悔,同时自己也精进忏悔。
“以善发心成办自他利”,以发菩提心、发善愿等各种善妙的发心,成办自己和他人的利益。
“灌顶教言令自他行善”,若自身具备能力,应通过灌顶和传授教言的方式,让自己和他人都行持善法。
“精进实修摧自他迷乱”,应当精进实修,运用对治法来摧毁自己和他人相续中的迷乱。
修行的本质是对治烦恼,而不是追求表面的成就。前天我听到有人说:“某某人修行很好,因为他看到的明点特别多。我什么都看不到,所以修得不好。”他这种想法,完全忽略了修行的核心——对治烦恼、摧毁迷乱。我问他:“那他在对治烦恼方面是不是越来越进步?”“嗯,这一点我不太清楚,反正听说他看到的东西特别多!”如果“看得多”就是证相,那你干脆到城市去,那里看到的东西更多。
事实上,修行的重点不在于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或梦到什么,这些都无法真正说明问题。自相续中的烦恼越来越少,出离心、菩提心以及对上师三宝的信心越来越增上,才是断除迷乱的证相。因此,我们应该精进实修,努力摧毁自己和他人相续中的迷乱。
详说关键要诀之六法:今生来世断恶极关要;
行为不杂庸俗极关要;细心取舍因果极关要;
智慧大悲双运极关要;方便欲妙道用极关要;
证悟法性得果极关要。谁具此等乃大瑜伽士。
“详说关键要诀之六法”,详细说明最关键的六种窍诀。
“今生来世断恶极关要”,无论今生还是来世,我们都应将心转向善法,尽最大努力断除恶业。今生一定要发愿,生生世世都不沦为造恶之人,这一点非常关键。
“行为不杂庸俗极关要”,我们的行为应该像莲花般一尘不染,所以,平时不要跟见修行果都不正的人混在一起,以免染上庸俗的尘垢,这一点很关键。
凡夫的行为极易受到影响,若经常与社会上的恶人接触,自己的行为必然会受到污染。所以,千万不要与庸俗之人混在一起。
“细心取舍因果极关要”,细心取舍因果非常重要,哪怕自己的见解再高,取舍因果也应该细致入微,这一点非常关键。
我以前在处理寺院财产等事务时,有一些不如法的地方。前段时间听了《贤愚经》以后,已经发露忏悔了。我觉得这样做很有必要。学习《贤愚经》,不能当作故事来听。有关取舍因果方面的问题,该忏悔的大家要认真忏悔。即使是一些小小的问题,也应该引起重视。
因果的问题非常深奥,平时做事情自己不能“想当然”。《贤愚经》的很多公案,都会讲因果最初的缘由,最初造了什么样的罪业,最后成熟什么样的果报。我那天讲过,当年那烂陀寺的加秋堪布,只是把僧众的米给了别人,自己并没有享用,最后都堕落成了饿鬼,非常可怕。
细心地取舍因果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记住!
“智慧大悲双运极关要”,平时修持应该观想,无我的空性智慧与对众生的大悲心双运,这一点极为关键。
所谓“双运”,意思是二者不可分离。这里并非特指佛父佛母的双运,而是强调修行人心中的智慧与大悲二者不能脱离。有些人只喜欢修空性,从来不修大悲心;另一些人只对亲戚朋友心怀慈悲,对其他众生却漠不关心,对空性更是全然不知。萨绕哈巴说,这两种情况都不符合真正的修道。
“方便欲妙道用极关要”,将世间的各种欲妙,以方便法转为道用,这一点极为关键。
对世间的欲妙,我们不要过分贪执,应该借助各种方便方法转为修行的助缘。比如,享用饮食时可以修密宗的会供,可以念咒语加持,也可以观如幻如梦等。密宗有许多殊胜的方便法门,懂得正确运用非常重要。
“证悟法性得果极关要”,证悟无二无别的法界本性,也可以说证悟心的本性、法界的本体,最后趋向圆满的果位,这一点也很重要。
“谁具此等乃大瑜伽士”,谁具足以上所讲的六种关要,谁就是真正的大瑜伽士。
以前的瑜伽士加秋喇嘛,已经离开人间了。
做瑜伽士好像很容易,只要具足六种条件就可以,比如大悲和智慧双运、方便欲妙转为道用、证悟空性等。我们好像都可以当瑜伽士。但是,自己有没有大智慧、大悲心呢?可能没有吧?看到跟自己关系好的众生,能生起一点悲心;跟自己关系不好的众生,却一点儿生不起悲心,说明还不是瑜伽士。
无散转为道用之六法:初学者当无散而修行;
修禅者当不散住法性;修习者当不散心境智;
得境界时无散与散者;稳固究竟散境现法性;
法尽之时超离言诠境。力求趋至如此之修量。
“无散转为道用之六法”,让自心不散于外境、将各种散乱转为道用的六种法。
“初学者当无散而修行”,像我们这样的初学者,待在城市或其他喧闹的地方,对修行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应该住在寂静的地方,无有散乱地修持。
“修禅者当不散住法性”,不管修的是密宗法还是显宗法,禅修者的心都应该专注于不可言说的法性,始终如一,无有散乱。
“修习者当不散心境智”,不修禅定而修其他法门的修行人,同样不能散乱,心也要专注,并与了知外境的智慧不分开。
“得境界时无散与散者”,得到真正的证悟境界时,既没有能散乱的心,也没有所散乱的对境,能散与所散皆不复存在。
在证悟的境界里,散乱心的本体即是觉性智慧,因此不存在能散者和所散者的分别。
“稳固究竟散境现法性”,证悟的境界得到稳固以后,散乱的外境全部现为法界的本性。
很多人都害怕心念外散,是因为尚未证得境界,更谈不上稳固境界。若境界已经稳固,当心念外散时,外境便会融入自己的境界,成为法界智慧的一部分,所以根本不会苦恼。
“法尽之时超离言诠境”,最后到达法性尽地时——这是密宗大圆满四步境界里的最后一步,所有的外境显现全部融入无法言说、不可思议的法界。
“力求趋至如此之修量”,我们应该励力希求,争取到达这样的修量。
观察极易错乱之六法:信解厌离心情不安乐,
与因恶缘不喜易错乱;深深生起无量敬信心,
彼与口头虚伪之信心,短期而观相互易错乱;
内心断绝亲友之牵连,彼与薄情寡义易错乱;
本尊赐予殊胜之成就,彼与魔缘幻变易错乱;
悲心引导一切诸众生,彼与形象利他易错乱;
处于光明法性境界中,彼与空落愕然易错乱。
“观察极易错乱之六法”,观察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分清楚、容易错乱的六种情况。
“信解厌离心情不安乐,与因恶缘不喜易错乱”,由于前世的种性成熟,今生对佛法生起信解,对轮回生起厌离,所以心情不快乐,与遇到恶缘引起的心情不好,二者容易错乱。
比如,有些人真正对轮回产生了厌离心,看到世间琐事就感到厌烦、情绪低落,在家待不住,也不想留在单位,只想尽快出家。而另一些人,是因为遇到了具体的恶缘,比如父母去世、感情出问题等,情绪非常低落。前者是出于对轮回的深刻认知而想解脱,后者则是因暂时的挫折而感到失落。
虽然两者都可能选择出家,但动机不同。因为厌离轮回而出家,非常值得赞叹;因为暂时遭遇违缘而出家,一旦违缘消除,可能就想还俗,结果不一定好。
这两种情况确实容易混淆。因此,每次有人想出家时,我们都希望观察的时间长一点。然而就目前的形势看,能不能有足够时间观察还是个问题。有时,遇到信心特别强烈的人,即便情况特殊,我也会开许他出家。但每次我都会详细询问,仔细判断他是因为遭遇恶缘而想出家,还是真正对轮回生起了厌离心。
通过询问,慢慢观察他的言行举止,基本可以看清楚。比如,我会问:“你是什么时候开始信佛的?现在为什么想要出家?你的目的是什么?”不管他怎样回答,我只需要知道他的真实目的即可。如果是因为暂时遭遇了恶缘,我会建议他:“你先听课学习一段时间,过段时间再看。”过一段时间,如果恶缘消除了,他可能就不想出家了,这样他不会有什么过失。如果真正对轮回生起了厌离心,出家当然是非常好的选择。
这两种情况确实容易混淆,有时分析起来并不简单。
“深深生起无量敬信心,彼与口头虚伪之信心,短期而观相互易错乱”,内心深处对上师三宝生起真正的信心和恭敬心,和口头上虚伪的信心,短期内难以区分,容易搞错。
一种是对上师三宝深怀信心和恭敬心,另一种根本没有信心,但却出于各种目的假装恭敬,并在口头上说:“我对上师您的信心非常大!我对三宝的信心也非常大!而且大到不可思议!”表面上看,两种人好像都有信心和恭敬心。实际上却有天壤之别,时间久了肯定能区分出来。
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信心十足,尤其是那些善于言辞的人,喜欢在上师面前夸耀自己的信心有多么坚定,感觉他们很了不起,就像大活佛一样,我听了都生信心。但实际上,他们的行为可能并不像他们自己所说的那样。
另一些人则恰恰相反,虽然内心有坚定的信心,却不善表达,甚至刻意低调,因此很难被他人察觉。所以,内心真正的敬信心与口头上虚假的信心确实容易混淆。
无垢光尊者在接下来的“六法”中,会讲如何区分这两者的差别。
“内心断绝亲友之牵连,彼与薄情寡义易错乱”,因为生起出离心而断绝与亲朋好友的牵连,和因为薄情寡义而冷漠对待亲人,这两种情况很容易混淆。
生起出离心的人,深知亲友关系有可能成为解脱的障碍,因此选择远离故乡,断绝与亲朋好友的联系。而人格恶劣、薄情寡义的人,则对亲戚朋友乃至父母兄妹漠不关心,对他们的事情毫无兴趣,从不过问。尽管表面行为相似,容易搞错,但两者的动机和本质截然不同。
有出离心的人远离亲友,是为了追随前辈的高僧大德,好好修持正法;薄情寡义的人是因为不愿意面对家庭的各种矛盾,或者无法处理世间的很多事情,所以离开家庭。前者以修行为目标,觉得世俗生活没什么可留恋的,因此不愿意回家,只想一心一意修行。后者并不是不贪恋世间,而是对亲人缺乏应有的感情,漠不关心。这两个很容易搞错,所以要认真辨别。
“本尊赐予殊胜之成就,彼与魔缘幻变易错乱”,在修行过程中,本尊赐予的殊胜成就或悉地,与魔王波旬所幻化的现象容易混淆。
通过修行,我们可能会获得本尊和诸佛菩萨赐予的殊胜悉地,比如在梦中或白天见到各种瑞相。然而,魔王波旬也可能幻化成各种形象,给我们讲“佛法”,或赐予我们“悉地”。若不仔细分辨,这两种情况极易混淆,很难判断究竟是着魔还是获得了真正的悉地。
“悲心引导一切诸众生,彼与形象利他易错乱”,高僧大德和诸佛菩萨的化身以悲心引导众生,与某些人以自私自利的心,在形象上利益众生,这两者很容易混淆。
很多高僧大德都在真正利益众生,没有一点自私自利的心。前年极乐法会,我们几个是门卫,不通过我们不能见上师。当时,青海那边来了一个活佛,非要见上师,我们说:“为了上师的身体健康,现在任何人都不能见面。”他有点不高兴:“我来见上师,完全是为了利益众生,丝毫没有自私心。你们这样拦着,是不是扰乱我利益众生的事业?”我听了有点生气,回答道:“你是大菩萨、佛陀的化身,肯定没有自私自利的心。我是凡夫,肯定自私自利。但规定就是规定,不能见就是不能见。”
真正利益众生的人,绝不会有自私自利的心。然而有些人,根本没想过利益众生的事,整天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却在表面上有许多看似利益众生的行为,比如给别人灌顶、传法、造论典等。这两种人往往不容易分辨。
“处于光明法性境界中,彼与空落愕然易错乱”,修行的时候,处于无分别的觉性光明境界,与处于空落愕然的状态,比如处于阿赖耶上、断空,或者无色界的禅定中,等等,很容易错乱。
怎么辨别上面的六种错乱呢?接下来,无垢光尊者就讲这个问题。
观察彼等本质之六法:厌离不乐值遇三宝清,
恶缘不乐遇境皆不喜;深深生起敬信身心变,
口头信心面部不改色;断绝牵连了知无所需,
薄情寡义暂时离亲属;赐胜悉地数数生喜受,
遭魔违缘恐惧蒙自心;悲心利众无有私欲心,
八法利他贪求自利养;法性境界诸根明又清,
空落愕然如笼罩黑暗。是故辨别真伪极关键。
“观察彼等本质之六法”,观察前面所讲的容易混淆的六种法,辨别其本质区别。
“厌离不乐值遇三宝清,恶缘不乐遇境皆不喜”,因厌离心而产生的不快乐,一旦遇到上师三宝、出家修行,心境便会逐渐清净,恢复平静;而因恶缘导致的不快乐,即使遇到上师三宝,也欢喜不起来,无论他逃到哪里,都不可能真正开心。
有些道友在家时非常烦躁,但出家后找到了归属感,心情便逐渐恢复正常。而另一些人,因为遭遇恶缘而长期郁郁寡欢,即便进入佛门,也无法摆脱这种情绪。他们四处奔波,依然无法获得内心的安宁。上师三宝加持也好,出家也好,都解决不了他们的问题。
真正厌离世间的人,是因为不喜欢世间生活,所以心情烦躁。一旦出了家,或者遇到善知识,心就定下来了。这方面,我自己深有体会。
“深深生起敬信身心变,口头信心面部不改色”,真正对上师三宝生起恭敬心和信心的人,其内心、脸色、行为都会有明显的改变;只有口头信心的人,即便言辞再恳切,连面部的肉色都不会有变化,更不用说行为上的转变了。
有些人口头上说“我的信心很大”,但从他的言行举止上,却可以看出他并没有那么大的信心。如果真对上师有信心,不会是那样的表现。人的行为与内心是紧密相连的,无论嘴巴上怎么说,内心的真实状态还是会透过某些细节流露出来。
“断绝牵连了知无所需,薄情寡义暂时离亲属”,有出离心的人断绝对亲友的牵连,是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贪执亲友对修行有损害,世间的一切对修行都没有半点好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我们最后离开人间时,必定是独自一人前往后世,父母亲友根本帮不上忙。因此,为了早日成就、度化他们,现在要远离亲友,出家为僧或依止静处,专心修行。
而薄情寡义的人,则是人格低劣,对亲友缺乏真情和责任感。他们虽然暂时离开亲友,但过一段时间又会回来,继续以各种方式束缚亲友。因为他们的内心深处仍然充满贪执,并没有真正放下。
“赐胜悉地数数生喜受,遭魔违缘恐惧蒙自心”,佛菩萨赐予的悉地和加持,会让我们内心数数生起欢喜,感到非常快乐,出离心和菩提心也会越来越增上。相反,如果我们感觉得到了加持,内心却充满恐怖和迷茫,那很可能是遇到了魔缘。
当我们在修行中有一些特殊的感应,比如在梦中或白天见到了本尊等,难以区分是佛菩萨的加持还是魔的干扰时,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来判断:如果内心特别欢喜、快乐、舒服,说明是佛菩萨的加持,不用害怕;如果感到恐怖、迷茫,那很可能是魔的违缘。此时,一定要祈祷莲花生大士,或者安住于心的本性,不要随顺魔的境界。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听到很多人说过:“我在梦里或白天看到了什么!这到底是魔的加持,还是上师和佛菩萨的加持?”这其中,有一部分纯粹是说大妄语,他们根本没有看见,却说自己看见了;也有一部分人,确实有一些修行的感应。如果自己分不清楚,可以用无垢光尊者给我们的窍诀:如果心生欢喜,善法增长,说明是佛菩萨的加持;如果感到恐怖、迷茫,说明遭遇了魔缘,也可以说是走火入魔,有点危险,这时一定要祈祷上师三宝、三根本。
“悲心利众无有私欲心,八法利他贪求自利养”,真正以悲心利益众生的人,完全没有自私自利的心;表面上利益众生的人,搞的都是世间八法,求的都是名闻利养。
现在有很多人问:“某某大德是不是学院的?他在学院待过吗?”其实,你如果观察一两年,甚至只观察一两个月,发现他真的是以悲心利益众生,完全没有自私自利的心,那不管他是不是学院的,都没有任何问题。
但有些人并非如此。可能今天为你灌顶,明天就向你要钱,或者为自己谋取利益。刚开始,他好像一心为你的利益考虑,但没过几天,自私自利的心就暴露无遗。
其实,悲心利益众生和八法利益众生很容易分清。以悲心利益众生的人,做事情从头到尾都没有自私自利的心,唯一的目标就是给你的相续种下善根,让你得到一点利益,从来不会考虑自己的得失。很多高僧大德都是这样。依止他几十年,他都只为众生的事情忙碌,不会为自己的事情找你。而有些人呢,依止他的头二天好像还可以,到了第三天、第四天,就开始向你提各种各样的要求。
一天两天时间可能看不清一个人,但观察一两年、两三年,肯定可以做出判断。人都是聪明的,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行,基本上能推断出他的为人。悲心利益众生的人,不会有自私自利的心。就像我当门卫的时候,听青海活佛说的那样:“我没有丝毫自私自利的心!”
虽然凡夫人做不到完全没有自私心,但如果真正想利益众生,私欲心不会太大。而“八法利他”的人,表面上在利他,实际却在追求世间八法,只想达到个人目的。
上师如意宝昨天的开示非常中肯。他说:虽然到别处化缘、修建寺院、恢复道场等行为表面上看似在利益众生,但背后却可能隐藏着世间八法的动机。他提醒我们说:即便是高僧大德,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也可能会受到世俗欲望的影响。
看到当代的种种现象,上师如意宝生起了强烈的厌离心。
在过去,世亲论师也有类似的担忧:“佛陀圆寂了,高僧大德们也相继离世,以后谁来弘扬真正的佛法?”当时他心里特别悲伤。其实,世亲论师在世的时候,情况可能还好一点,现在的情况确实有点严重。有些人的行为很让人生厌离心,我有时候甚至不想做任何事,甚至连翻译都想放下了。
我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事情。某些别人的行为让我非常失望,觉得现在的时代根本没法利益众生,不如一个人躲在山洞或小房子里,好好念观音心咒。我确实是这样认为的。可能是因为类似的原因,上师昨天也生起了厌离心。虽然弘法利生是每个修行人的责任,但如果怀着世间八法的心来做利益众生的事,没有任何实义。
真正有悲心的人,利益众生是不会有私心的;如果夹杂着世间八法,求利养的贪心很容易暴露出来。这一点,辨别起来没什么困难。
“法性境界诸根明又清,空落愕然如笼罩黑暗”,安住在法性当中,根识是非常明清的,眼睛能清楚地见到色法,内心却没有任何执著。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第十一品还是十品中讲,入定也有现分和空分,入定中的现分叫出定,空分叫入定。所谓的现分,在根识面前是非常清楚的,就像圣者对外境的了悟那样,既了了分明,又没有任何执著。
如果没有趋入真正的法界,只是停留在空落愕然的状态,心里就像被黑暗笼罩,有一种迷茫的感觉。
“是故辨别真伪极关键”,因此,清楚地辨别真出离与假出离、真信心与假信心、真修证与虚修证等各种情况,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一者即可窍诀之六法:一生即可今断诸牵连;
一资即可上师视为佛;一事即可上师修为佛;
一戒即可断除非法事;一悟即可动念认法性;
一修即可护持彼境界。听取此言速成大乐果。
“一者即可窍诀之六法”,一个法包含一切法的六种窍诀。这里的六个窍诀都是修行的精髓。
“一生即可今断诸牵连”,我们这一生所修的法、所做的事,都是为了断除对世间的各种牵连。噶当派大德也经常劝诫我们,今生一定要看破世间,断除一切贪念。
如果能够放下对食物、财产和亲友的贪念,一生的事情都包含在里面了,修行自然会成功。
“一资即可上师视为佛”,所有的资粮积累,都可以归摄在“视师如佛”这一修法之中。也就是说,只要能以恭敬心将上师视为真正的佛陀,便能圆满菩提道上的一切福德与智慧资粮。
如果广说,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方便法无量无边,但如果归纳其精华要诀,那就是将上师视为真佛。但现在有很多人,当上师事业兴盛、一切顺利时,愿意将上师视为真正的佛或菩萨;一旦上师遭遇困境或各方面不如意时,便想方设法远离。所以我觉得,要真正做到将上师视为佛,没有一定的修行境界是非常困难的。
无论如何,恭敬上师、尊重上师都是修行的重要部分,因为所有的资粮积累,都归摄在“视师如佛”这一关键修法当中。
“一事即可上师修为佛”,只要能够做好“将上师修为佛”这一件事,其他所有的事情都能够自然圆满。因此,我们在修上师瑜伽时,要观想上师与佛陀无二无别。关于这一点,噶玛巴的教言也讲得非常精彩。
“一戒即可断除非法事”,所有的戒律都可以归摄于“断除非法之事”这一要诀之中。如果我们的所作所为都能远离非法,就可以算是戒律清净了。
“一悟即可动念认法性”,所有的证悟都可以归结为一个窍诀,即将每一个起心动念都认识为法性。
“一修即可护持彼境界”,护持自己所认识的境界,尽量不散乱,修这一个法就修了所有的法。
“听取此言速成大乐果”,如果能听取以上的教言,一定会迅速获得大乐果位。
甚深要诀教授之六法:欲得法利心依有利法;
欲调自续自劝自修法;欲获法身认识顿现念;
欲护觉受无散观心性;欲断动念舍弃风心法;
欲趋究竟不改住本性。此乃最深精华之教言。
“甚深要诀教授之六法”,非常深奥的六种要决或教授。
“欲得法利心依有利法”,要想获得佛法的利益,我们的心需要依止对自己有利的法门。只有一心一意依止与自己有缘而且有利的法,才能获得佛法的加持和利益。
什么是对自己有利的法呢?自己最喜欢、最有信心的法。不管你是对小乘法有信心,还是对大乘法有信心,只要心与法相应,就是对自己最有利的法。所以,我们应该修持自己最喜欢的法本或窍诀。比如,如果你偏爱《佛子行》和《入菩萨行论》,那就着重修这两部法,平时多看、多思维。
我有一位以前的同学,现在也学佛,学得很不错,可能全学院都没有人像他那么精进。他写信告诉我:“你所有的法本,我都全部看了。二十多本里面,我最喜欢的是《入菩萨行论》。每次拿起《入菩萨行论》,我都会泪流满面,觉得有很大的收获!”
我当时想:“人的根基确实不同。我讲了那么多大圆满的法,他却觉得《入菩萨行论》最殊胜。”像他这样的根基,学习《入菩萨行论》对他肯定最有利。依止自己最喜欢的法,才能获得真正的法利。
我认识一位喇嘛,对佛法信心很大,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生病,却不去看医生。好几位堪布都劝他下山治疗,他一直拒绝:“出去要断传承,我舍不得!”结果在春天死去了。齐美仁真每天都在叹惜:“如果他早些看病,现在也许不会死……”
“欲调自续自劝自修法”,要想调伏自相续,必须自己劝自己精进修法。释迦牟尼佛也说过,自己才是自己的怙主。
凡夫人很难接受别人的劝说。比如,我今天早上提醒大家不要到处乱跑,有些人听了可能会不舒服,甚至将我视为仇敌。所以说,最有效的方式其实是自己劝自己。
竹庆仁波切从印度回来以后,许多喇嘛都说他从不主动劝人行善。有弟子向他请求:“上师,您劝一下某某人吧,不然,他们会做坏事,很不好!”他却回答道:“他们自己都不劝自己,我说了有什么用?不想说。”可能他的性格就是这样,不想劝人修法。我有时候想,他这样做也他的有道理。
如果想调伏自己的相续,必须学会自己劝勉自己。比如可以这样反思:“我来到人间是为了什么?我出家又是为了什么?我来学院是修法的,还是整天散乱的?”这样一劝,可能就精进了。
自己劝自己非常重要。相比之下,他人劝说的效果非常有限,可能当时觉得不好意思,表面上听一听,但过不了多久,别人的话就不起作用了。
“欲获法身认识顿现念”,如果想获得法身,必须认识顿时显现的念头的本性。
“欲护觉受无散观心性”,要想护持自己的觉受,需要心无散乱地观自己心的本性。
“欲断动念舍弃风心法”,风心法是指有执著的勤作法,意思是,要想断除起心动念,必须舍弃有执著的勤作法。修行到了最后,风都需要融入中脉。
“欲趋究竟不改住本性”,要趋至究竟的法身境界,自己的心应该不改而安住。
“此乃最深精华之教言”,以上讲的都是最甚深的精华教言。
内外缘起窍诀之六法:若生信心抛弃世间事;
若得加持生起卑微想;若具发心所作皆利他;
若断贪执平息世八法;若证胜义自然无二取;
若督促己恒时勤行善。具此相士趋至三有岸。
“内外缘起窍诀之六法”,内在的缘起与外在的显现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比如,随着内在的信心和证悟越来越殊胜,相应的外在显现也会呈现出来。分析内外缘起的关系,可以归纳出六种重要的窍诀。
“若生信心抛弃世间事”,对上师三宝生起真正的信心,一定会抛弃世间的琐事。
这些教言非常关键。真正对上师三宝有信心的人,肯定没兴趣忙世间琐事。如果依然沉迷于世间法,甚至越陷越深、越来越喜欢,说明信心有问题。
每个人都应该观察自己有没有抛弃世间法。如果没有,即使口头上说得再好听,比如“我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可大了!”“我对诸佛菩萨的信心无比坚定!”也毫无意义。整天搞世间法的人,信心肯定没有生起来。
“若得加持生起卑微想”,如果获得了根本上师和诸佛菩萨的意传加持,内心的傲慢自然会灭尽,在众生面前会非常恭敬,非常谦虚,像断了角的牦牛一样谦卑低调。如果依然高高在上,对别人毫无敬意,说明还没有得到上师三宝的加持。
“若具发心所作皆利他”,如果具足真正的菩提心,所作所为肯定都是为了利益他人,不会夹杂一丝一毫的私欲。
一个人是否具足菩提心,从他的行为可以看出来。如果他不管做什么,都是为了利益众生,那他的相续中一定有菩提心;相反,如果他的所作所为都围绕着名声、利养,沉迷于世间八法,相续中肯定没有菩提心。
前几天我遇到一个人,我问他:“你的师父现在怎么样?”他回答说:“我的师父现在很苦恼。”我问:“为什么呢?”他解释道:“堪布,我之前告诉过您,我的师父心里根本没有真正的利他心,做什么事情都是装模作样。最近,他内在的丑相不小心暴露了,所以非常苦恼。”当时我想:“虽然他这样评价自己的师父不太合适,但他的话确实有些道理。”
确实如此,如果一个人缺乏利他心,无论表面做得多么完美,说得多么动听,也无法真正利益众生。
“若断贪执平息世八法”,内心如果真正断除了贪执,包括对自身的贪执,一定会平息世间八法,不搞名闻利养。
所谓的世间八法,包括赞叹和诋毁、美言和恶语、得失、苦乐。如果证悟了空性,断除了贪执,世间八法自然会平息。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中也是这样讲的。
“若证胜义自然无二取”,如果证悟了真正的胜义谛,能取所取的执著自然会消失。
“若督促己恒时勤行善”,如果经常劝勉自己行持善法,一定会持之以恒地精勤行善。
“具此相士趋至三有岸”,具备上述特征的人,终将趋向三有的彼岸。
接下来是关于大圆满的金刚句,没受过灌顶的道友最好不要听,听了也没什么用。如果硬要听,不是太好,我也可能因此犯戒。里面的内容,其实和之前讲的差不多,都是一个道理。我大概用三分钟讲完。
此处的六法,无垢光尊者明确说是大圆满的金刚句,其实前面所讲的内容,比如“一悟即可动念认法性”,将顿现的念头认识为法身等,都是大圆满的金刚句。既然无垢光尊者明确说了,我在护法神的监督下,也不得不保密。不然,密主护法神虽然只有一只眼睛,但看得还是很清楚的。没有得过灌顶的道友,这三分钟不要听,以后得了灌顶再听、再看。
大圆满金刚句之六法:基大圆满即抉择心性;
道大圆满实修边解脱;果大圆满希忧至尽地;
境大圆满无有境心执;心大圆满妄念现助伴;
义大圆满动念自消失。谁知此理即是瑜伽王。
“大圆满金刚句之六法”,关于大圆满法的六个金刚句。本来,大圆满有稀有八句等很多教言,而这里说的是六个金刚句。
“基大圆满即抉择心性”,基大圆满即是依靠上师的教言认识心的本性。
“道大圆满实修边解脱”,道大圆满即是修持没有任何执著的边解脱。依靠上师的教言抉择见解以后继续修持,就叫做大圆满的道。
“果大圆满希忧至尽地”,果大圆满现前的时候,所有的希忧、怀疑等全部会到达灭尽地,没有任何执著。
“境大圆满无有境心执”,境大圆满即是没有外境和内心的执著。
“心大圆满妄念现助伴”,心大圆满即是所有的妄念、分别念全部现为修行的助缘。
“义大圆满动念自消失”,本义上所谓的大圆满,即是所有的动念自然消失。
现在讲大圆满的书已经够多了,我这里就不详细讲了。再说,我自己也没什么证悟,给别人讲不太好,而且确实不会讲。
“谁知此理即是瑜伽王”,谁知道这个道理,谁就是真正的瑜伽王。
生起确信所现之六相:中阴自灭如贤护送者;
罪障自净如宝珠自清;觉受自现如酒糟发酵;
大乐自起如同饮醇酒;心性自得如蜂粘花粉;
加持自获如庄稼丰收。现此相时乃大瑜伽士。
“生起确信所现之六相”,对大圆满的境界生起真正的定解时,一定会显现六种相。
“中阴自灭如贤护送者”,证悟大圆满以后,中阴的迷乱显现自然会灭尽。
就像优秀的护送者一定会将你安全送达目的地一样,对大圆满生起坚定的确信时,中阴的迷乱显现定会全部灭尽。
“罪障自净如宝珠自清”,若对大圆满生起坚定的确信,自己无始以来所造的罪业便会自然而然得以清净。
在大圆满的境界中如理安住,罪障一定会如理净除,就像表面蒙尘的宝珠现前清澈透明、无有垢染的本性一样。
“觉受自现如酒糟发酵”,如果获得对大圆满的确信,相续中明、乐、无念的觉受会自然生起,如同酒糟发酵后,会自然散发迷醉的力量。
这个比喻的意思是,就像酒糟发酵会产生酒气或力量,对大圆满生起确信,也会让内在的觉受自然涌现。
“大乐自起如同饮醇酒”,对大圆满生起确信之后,大乐智慧会自然生起来,就像饮用醇酒一样。
饮用醇酒时,人会陶醉在快乐的情绪中;同样,对大圆满生起真正的确信,自然会现前不可思议的大乐智慧。
“心性自得如蜂粘花粉”,对大圆满生起确信,自然会通达心性,获得自在,就像蜜蜂到了花丛里,身上自然会粘上花粉一样。
“加持自获如庄稼丰收”,对大圆满生起确信,自然会获得传承上师的加持,就像农民的庄稼丰收了,自然得到粮食一样。
“现此相时乃大瑜伽士”,能够现前以上证相的人,就是大圆满的瑜伽士。
我今天身体不太好,讲得不是很清楚。就讲到这里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