窍诀宝藏论讲解·第18课
最深解脱相续之六法:见为心性认识其本面;
修为光明境界诣明性;行为如幻所行转道用;
体验现为法性断贪执;果位自具放下希忧执;
事业利他悲心度众生。
“最深解脱相续之六法”,能够解脱自己相续、非常甚深的六种法要。
《定解宝灯论》的有些内容,既可以按照密宗的观点来解释,也可以按照显宗的观点来解释。这里的六种法要也是这样。考虑到大家的实际情况,我会用比较中等的方式来讲。很多人虽然得过很深的灌顶,但要修完加行可能有点困难。所以,我只能尽量想办法让大家都听圆满。后面部分没办法深入,我会适当调整,暂时用比较普通的解释来讲。
刚才讲到,要解脱自己的相续,有六种非常殊胜而深奥的法要。六种法要的第一个,就是所谓的见修行果中的见解。
“见为心性认识其本面”,见解就是指我们心的本性——这是我们需要认识的。显宗也讲“心没有心,心的自性是光明”。用这种方式观察自己的心,当认识到它的本面或本体时,这就是所谓的见解。
“修为光明境界诣明性”,这句是讲见修行果中的修行,指的是认识心的光明本体,让光明自然显现。这种光明自现一定要达到明性的境界,即让明性得以稳固,不退转,这就是修。
“行为如幻所行转道用”,这句是讲见修行果中的行为。我们的任何行为,包括行住坐卧等,都要以如幻如梦的见解来摄持,将行为转为道用。
一般来说,在认识心的本性后,应该经常不离心性光明,所作所为都观为如梦如幻。这样就不会轻易生烦恼,对世间的贪恋也会逐渐减少。
“体验现为法性断贪执”,修行中的所有体验,包括觉受、感应等,都应现为法性,不要贪执。
不要因为做了一个好梦就特别高兴,也不要因为做了一个恶梦就痛苦万分。所有好和不好的体验,都与远离戏论的法界无离无合,不要成为我们贪执的对境。认清这一点非常重要。
但现在很多修行人都难以摆脱这种贪执,稍微有一点感应就欣喜若狂,稍微有一点不成功,或者做了一个恶梦,就悲伤不已。这不是修行人的作法,尤其是我们修密宗的人,更不能这样。
“果位自具放下希忧执”,这句是讲见修行果中的果位。在自性方面,我们圆满具足果位所有的功德,因此应该放下希望和忧虑的一切执著。从果位上看,希忧的执著并不究竟,是不合理的。
“事业利他悲心度众生”,我们修行的最终目标或者说最后的事业是什么?答案是利益他人。以大悲心度化众生,就是我们在成就之后需要行持的事业。
昨天我提到过利益众生的重要性,不知道我的话是否起到作用。某些人心里可能有一点触动。但对我、对无垢光尊者、对传承上师缺乏信心的人,即使我说一百遍,也不会有什么效果。
在利益众生方面,光说好听的话没有用,关键要在实际行动中,或者从内心深处培养利他心,这一点最重要。利他心一旦成熟,我们的所作所为不仅对众生有利,对自己也有极大的好处——这是成就自己的极大方便。如果整天被自私自利的心缠缚,不仅会障碍自己的解脱,对众生也没有任何益处。因此,作为大乘修行人,一定要把利他的事业放在首位,无论是修行还是做其他事情,都应如此。每个人都要好好观察自己的利他心是否成熟。
虽然我的利他心还不圆满,但我阅读过许多法本,无论是显宗还是密宗,汉文还是藏文,我都有所涉猎,因此理论上还是比较清楚的。大乘的教义如果归纳起来,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观如幻如梦,二是利他心。这是我自己闻思修行的一点小体验、小感受。
第一个,不管面对什么人、什么事,也不管是好是坏,是赞叹还是诽谤,是痛苦还是快乐,都要尽量观如幻如梦。作为一个修行人,切切实实做到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个,作为一个密乘修行人,利益众生无论如何都比自己的事情更重要。除了吃饭、睡觉等基本生活需求外,自己的事情都应该排在利他事业之后。利他才是第一位的。
即便现在没有直接利他的机会,自己以利他心摄持,哪怕只听一句教言、只念一个咒语,也可以说是在利益众生。遇到别人伤害、打骂时,自己修安忍,不报复,也是在利益众生。经常发这样的善心,我们的行为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
总之,我们的事业是利他,修持利他的悲心至关重要。
诸修行人秉性之六法:发心利他则爱诸有情,
出现嗔心当知安忍伴;仁慈布施则聚眷属众,
未聚当知增上善法缘;具有证悟云集护法神,
未集当知失毁誓言致;断除贪心集聚诸财物,
未集当知往昔业所感;接近成就违缘多出现,
未现当知前辈师加持;精进修行之人易着魔,
未着当知行善极切要。未知此理容易生邪见。
“诸修行人秉性之六法”,修行人应该具足的人格或秉性,可以总结为六种法。每一个修行人都需要具足这六种法。
“发心利他则爱诸有情,出现嗔心当知安忍伴”,真正发了利他的菩提心,一定会慈爱所有的有情。如果受到别人的伤害、攻击或谴责,应该知道这是自己修安忍最好的时机。
发心利他是修行人应该具足的人格或秉性。上师在《教诲甘露明点》中讲,一个合格的修行人,首先人格要好。仅仅有能力做自己的事情,不一定是人格好的表现。
昨天有个小孩子告诉我,别人骂了他一句不好的话,他很生气,就骂了回去。我问他怎么不修安忍,他说忘了。昨天中午他又来找我,我问他现在能不能修安忍。他说:“我要再看看——哎呀,我觉得自己还很生气,可能修不了!”我跟他讲了半天,他还是没能生起修忍辱的心。
既然发了菩提心,就应该慈爱一切有情。不管别人对我的伤害有没有理由,我都不能伤害他,而且还要认识到这是修安忍最好的助伴、最好的时机。
“仁慈布施则聚眷属众,未聚当知增上善法缘”,如果能以慈爱之心多做财布施,身边自然会聚集许多眷属,这是一种规律。但如果不管怎么布施,都没什么眷属,应该认识到这是增上善法的机会——没有眷属的打扰,可以独自行善,增上自己的修行。
布施通常会吸引很多眷属。但如果眷属始终没有来,甚至已有的都全部远离,这时不要痛苦:“我花了那么多财物,做了那么多布施,人却一个一个都跑了!我现在一个弟子都没有了,怎么办啊?”天天哭也没用。而应该这样想:“太好了,弟子们都离开了!请上师加持我不要散乱、好好修行!”
“具有证悟云集护法神,未集当知失毁誓言致”,一般来说,无论是学密法还是学显宗,当一个人有了一定的证悟境界,护法神会自然而然地集聚在他身边,给予他有力的保护与支持。但如果你自认为证悟不错,却始终感觉与护法神没有感应,既没见到他们聚集在你周围,也没有感受到他们的护佑与支持,这时应该知道,既不是护法神不够慈悲,也不是他们不愿靠近你,很可能是你对上师的恭敬心不够,或者毁坏了某些誓言。
“断除贪心集聚诸财物,未集当知往昔业所感”,一般来说,如果能断除贪心,自然会集聚诸多财物。即便你知足少欲,生活简朴,财富也会悄然具足。但如果你断除贪心,知足少欲,在山林隐居修行,却依然财产匮乏,生活费常常捉襟见肘,外面的居士也不给你寄钱,这时应当明白,很可能是你往昔未曾布施、未做供养的业力所感。千万不要怨天尤人,更不能认为断除贪心没有功德,甚至怀疑佛法的正确性,进而舍弃佛法。
“接近成就违缘多出现,未现当知前辈师加持”,一般来说,不管修什么法门,即将成就的时候都会出现诸多违缘。但如果你在修行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违缘,也不要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修法不成功,甚至陷入绝望。其实,没有出现违缘,或许正是前辈的高僧大德对你默默加持、护法神眷顾的结果。
昨天刚好有个人问我:“堪布,你老人家说,不精进的人没有违缘,那我从小到大都很顺利,是不是不够精进?但实际上我还是比较精进的,看了不少书,也经常听磁带,各方面都比较努力!”其实,没有出现违缘并非坏事,说明前辈高僧大德在暗中加持你,所以不用伤心。
对真正的修行人而言,有没有违缘都无所谓。没有违缘可以好好修行,出现违缘可以转为道用。
无垢光尊者的《窍诀宝藏论》,对我们的修行确实很有帮助。不然,有些人遇到违缘就束手无策,没有违缘又心生执著。《窍诀宝藏论》说得很清楚,出现违缘该怎么办,没有违缘则要明白,这是诸佛菩萨以及前辈大德的加持,让你免受违缘之苦。
前辈大德的加持尤其重要。我个人对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非常有信心。只要我们修行人祈祷,他们就一定会赐予加持。我经常想:“无垢光尊者的智慧与慈悲,确实令人赞叹!”《七宝藏》也好,《四心滴》也好,都流露出诸多不可思议的智慧,我们穷尽一生也学不完。比如按现在的进度,《大圆满心性休息》到明年这个时候能不能讲完都不一定。这还只是显宗部分,密法部分也特别广。在《七宝藏》中,《如意宝藏论》《句义宝藏论》《胜乘宝藏论》都是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的宝典,《窍诀宝藏论》和《实相宝藏论》的篇幅算是比较少的。
传承的加持与前辈大德的加持确实不可思议。所以,当别人出现违缘而自己没有遇到违缘时,我们应该知道是无垢光尊者的加持。
“精进修行之人易着魔,未着当知行善极切要”,精进修行之人,往往容易着魔、生病或出现违缘等。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也提到过,精进修行者容易出现魔障,而那些懈怠的人,魔众根本不会放在眼里。
这里的“着魔”,并非指外来的魔附身,而是指修行者自身出现的障碍。很多人常问我:“我身上有魔,能不能将他驱除?”这其实是自己的分别妄念,不可能是真的。
在精进修持过程中,有时会感觉不吉祥,好像有恶魔作祟。但如果你修行精进却没有着魔,一切都很顺利,没有丁点儿违缘,那也不用担忧,说明你的善行切中要害,也可以理解为善行圆满、究竟,魔众不敢轻易加害。
一般来说,精进修持者容易遇到魔障,但若修行特别好,尤其是无我观修得好,则不一定出现魔障。所以说,无论是生病还是遭遇违缘,修习无我空性都极为关键。天天以自我为中心,担心“我会不会着魔啊?”只会陷入痛苦的漩涡,最后连出门都困难。“魔障出现就出现吧,无所谓!反正我根本不存在!”这才是解除痛苦的根本。既然“我”是四大假合的,只要自己不执著,那魔就无从下手,自然会离去。相反,你越执著,魔越有机可乘,甚至会变本加厉地害你。
修行人如果没有遇到魔障,说明自己的无我空性观修得好,不要觉得痛苦。
“未知此理容易生邪见”,如果不懂上面这些道理,很容易生邪见。
确实是这样。现在有很多人,修行着魔会生邪见,没有着魔也会生邪见。但如果懂得以上道理,怎样都可以。无论着不着魔,遇不遇违缘,都无所谓。
生活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有称心如意的,也有不太吉祥的。但不管怎样,千万不要对修法生邪见。修法不可能给我们带来危害,但有时候确实会出现违缘。
一般来说,藏族修行人遇到违缘对三宝起邪见的很少,因为我们从小就信仰佛教。但其他民族的人却不好说。有些人本来修行很好,只因为中间不顺利,出现了一些违缘,比如求上师三宝加持自己发财,却没有成功,马上就对上师三宝生邪见。
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以上道理,否则对上师三宝很容易生邪见。
究竟了义教授之六法:欲证见解当寻证悟者,
未得见者脱离四边网;欲修等持当寻观修者,
未得修者动念无实体;欲持行为当寻行持者,
未得行者无别自解脱;欲获果位当寻获得者,
未得果者自然圆三身;欲成事业当寻成办者,
未得成者未寻任运成;欲得地道当寻得证者,
未得证者诣至实相地。此乃究竟精华之教授,
当知一切皆为觉性幻。
“究竟了义教授之六法”,最究竟、最了义的六种教言。
“欲证见解当寻证悟者,未得见者脱离四边网”,如果你想证悟见解,应该用自己的心来寻找证悟者,当寻而不得的时候——能证悟的人和所证悟的见解都得不到,二者的本体都远离有无是非等四边的网,就是真正的见解。
如果用大圆满来解释,可以讲很多窍诀,但我这里不广说。
“欲修等持当寻观修者,未得修者动念无实体”,如果你想要修等持,则应当先寻找能观修的人,最后找不到观修者,所有动念都没有丝毫实体,全部消于法界。
“欲持行为当寻行持者,未得行者无别自解脱”,如果你想行持一些行为,那要先寻找一下行持者。结果找不到所谓的行持者,所有的行为全部自然解脱。
“欲获果位当寻获得者,未得果者自然圆三身”,如果你想获得真正的果位,那先寻找一下能获得果位的人,最后找不到得果的人,这就是圆满的三身。
“欲成事业当寻成办者,未得成者未寻任运成”,你如果想成就事业,那先寻找一下成办事业的人。最后得不到所谓的成办者,所有的事业都任运自成,没有什么可得的。
“欲得地道当寻得证者,未得证者诣至实相地”,如果你想获得五道十地,那先寻找得到证悟的人。最后得不到所谓的证悟者,便到达了真正的实相地。
“此乃究竟精华之教授,当知一切皆为觉性幻”,见修行果等都是觉性的妙力和幻化,除此之外,没有一个实质性的法,这便是最究竟、最了义、最精华的教授。
这些教言在密法和显宗当中都是最高的教授。在《普作续》、《六界续》以及无垢光尊者的《句义宝藏论》和《胜乘宝藏论》里面,都有很多这样的教证。没有修行者,没有见,没有修,没有行,也没有果,什么都没有。对初学者来说,这样的教授可能有点难以接受。
调伏自心殊胜之六法:摧毁自以为是我慢山;
所嫉妒者顶戴为本尊;贪执利他以慧利刃断;
辨别善恶勿谤因果法;不谤正法调柔不放逸;
妄想他过思自不清净。如是而行心与法相应。
“调伏自心殊胜之六法”,调伏自心最殊胜、最有加持力和对治力的六种法要。
“摧毁自以为是我慢山”,应该摧毁贡高我慢、自以为是的山王,不然得不到任何加持和功德。
“所嫉妒者顶戴为本尊”,应该将嫉妒的对境当作本尊恭敬顶戴。
有些人经常对道友生嫉妒心:“这个人如何如何,我看不惯!”这时,应该把道友观为文殊菩萨或观音菩萨,在他面前求加持、求悉地。
“贪执利他以慧利刃断”,如果你贪执利他,对利他有一种实有的执著,就应该用智慧的宝剑加以斩断。
“辨别善恶勿谤因果法”,在世俗中,因果是不虚的,是存在的,所以我们应该认真辨别善恶,不诽谤因果法则。
“不谤正法调柔不放逸”,不能诽谤正法,相续要调柔,行为不放逸。
“妄想他过思自不清净”,想到别人的过失时,应该思维是自己的心不清净,别人并没有那样的过失。
“如是而行心与法相应”,如果能行持上面所讲的六法,自己的心肯定是与佛法相应的。
区分界限直指之六法:觉性明净解脱宗派执,
即是直指见解当断定;自性大乐解脱缘二执,
即是直指修持护本性;方便智慧双运果道用,
即是直指行为如幻行;现有刹土断除耽俗念,
即是直指誓言当清净;所现自然智慧大乐性,
即是直指四灌证地道。如是行即密宗瑜伽士。
“区分界限直指之六法”,区分界限的六种直指法。直指,即指示我们心的本性。
“觉性明净解脱宗派执,即是直指见解当断定”,觉性一定要解脱宗派的网,即是对见解的直指。执著宗派间各种各样的辩论,不可能证悟自己的觉性。对这样的道理,我们一定要断定。
所谓密宗的见解,即是认识自己的觉性。觉性必须通过上师的窍诀,而不是以对宗派的执著来认识。这一点我们必须断定。
“自性大乐解脱缘二执,即是直指修持护本性”,所谓的大乐智慧,是解脱了所有二取执著的自性,这便是对密宗修行的直指。而所谓的修行,就是继续护持自己所认识的本性。
“方便智慧双运果道用,即是直指行为如幻行”,方便智慧指的是行为,果指的是菩提心。大悲和智慧应该双运,将菩提心转为道用,这就是对密宗行为的直指。行为应该以如幻如梦来摄持。
“现有刹土断除耽俗念,即是直指誓言当清净”,将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全部观为清净刹土的自性,断除庸俗分别念,即是对密宗誓言的直指。我们应当护持清净的誓言。
“所现自然智慧大乐性,即是直指四灌证地道”,所见所闻全都是大乐智慧的本性,即是对四灌顶的直指。所谓的四灌顶,即是观清净心。应该依靠这种方式来证悟地道,显发功德。
“如是行即密宗瑜伽士”,能够如是行持的人就是真正的密宗瑜伽士。
如果讲深一点,可以很深,但大概就这样吧。我有时候不敢将太多的分别念加在无垢光尊者的智慧语中,尤其是密宗部分。这样解释应该可以了。
下面的六个法非常精彩。
如法行持具足之六度:无有贪执即是布施度;
自心无垢即是持戒度;无有嗔心即是安忍度;
厌离出离即是精进度;安住密意即是禅定度;
证悟心性即是智慧度。
“如法行持具足之六度”,如法行持即可具足的六度。这里对六度的讲法,跟米拉日巴传记和夏嘎·措周壤卓传记当中所讲的六度基本相同。
“无有贪执即是布施度”,对任何财物、任何法都不起贪执,即是最殊胜的布施度。
“自心无垢即是持戒度”,自心没有尘垢,清净无染,即是持戒度。《入菩萨行论》中也是这样讲的吧?
“无有嗔心即是安忍度”,不管别人怎么损害,自己都不起嗔恨心,即是最殊胜的安忍度。
“厌离出离即是精进度”,对整个轮回世间生起强烈的厌离心和出离心,即是最殊胜的精进度。
“安住密意即是禅定度”,安住在诸佛菩萨的智慧或密意当中,比如安住在自己的心就是文殊菩萨或莲花生大士的见解中,即是最殊胜的禅定度。
在《莲师刹土云游记》中,莲花生大士对伏藏大师德钦朗巴说:“你的心就是我莲花生大士,你所想、所做的全是我莲花生大士的教言,我经常指点你。”所以,我们的心就是真正的文殊菩萨、释迦牟尼佛。所谓的密意,就是自己心的本来面目,就是上师的心,也是诸佛菩萨的智慧。希望大家都能安住在诸佛菩萨的密意中。在显宗里面,《释迦牟尼佛广传》最后一品也有同样的说法。
所有佛陀的密意在法界中是无二无别的,我觉得这个观点十分十分重要——有没有“十分十分”的用法?自心安住密意是最好的禅定。
昨晚我做了一个好梦。对一个凡夫人来讲,这种梦是比较善妙的,所以今天早上醒来我有点贪执——执著好梦其实是一种魔障。这个梦,可能说出来谁也不会相信,所以我永远不会说,只有我自己知道,让它永远寂灭在我智慧的海洋中。
做这样的梦,可能是源于自己的信心。对无垢光尊者和文殊菩萨,我尤其有信心。虽然梦是意识的迷乱显现,不能太执著,但自己如果没有执著,做这样的梦也是一种吉祥的征兆。我个人说不上什么成就相,只是对上师三宝有一点信心而已。
我这样的凡夫都有很多好梦,成就者更不用说了。像《阿琼堪布自传》,丹增活佛翻译了一部分,里面提到的某些境界和梦境,是我们这些凡夫人根本无法想象的。但只要对上师三宝有信心,持之以恒地精进修持,修行的验相会很容易出现。有些验相即使今生不能出现,在临死或中阴的时候也会出现。
昨晚我梦中的对话,持续了很长时间,内容比较广,涉及很多问题。如果写下来,可能比较多。今年,我在日记里写了很多梦境,现在有点后悔,担心成为诽谤的因。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不写梦境了。你们也是,对任何人都不要说。执著梦境是一种执著,也是着魔的相,肯定不好。像我这样的人,不可能有这样的梦。
这一句的意思是,我们如果能认识心的本性,经常安住在佛的密意、上师的密意、文殊菩萨的密意或无垢光尊者等前辈大德的密意中,就是在行持殊胜的禅定度。
“证悟心性即是智慧度”,证悟心性是最好的智慧度。其实,证悟心的本性既可以说是智慧度,也可以说是禅定度。
凡是对密法或法界本体有所认识的人,不管你怎么描述心的本性,他都不会觉得矛盾。比如密宗是这样说的,“哦,不矛盾!”显宗是那样说的,“哦,也不矛盾!”就像有眼睛的人,对现量见到的东西,不管你怎么说,他都容易理解。
而从来没有认识或证悟心性的人,你给他讲某些境界,不管用什么语言都说不清楚,他怎么理解都像盲人摸象。比如大手印的境界是怎样的,大圆满的境界是怎样的,大中观的境界又是怎样的,你想用不同的语言来区别,非常困难。但如果稍微对心的本体有一点认识,那不管是从密宗的角度还是显宗的角度,怎么说都可以,甚至不说也可以。
很多境界,都需要自己亲自去证悟。希望大家通过实修,认真观自己的心。一旦证悟了心性,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所以说,证悟心性才是真正的智慧度。
大乘总纲教言之六法:恒念死亡鞭策己精进;
所行均依串习修正法;筹划所作积善净恶业;
勤积二资行持三殊胜;心向正法行善入正轨;
所作利他相应无我义。何人行此趋入胜藏乘。
“大乘总纲教言之六法”,关于大乘总纲的六种教言。
我刚才一直在想我昨天的梦,后来又陷入外面辩论的声音中。凡夫的散乱心是如此严重。
“恒念死亡鞭策己精进”,修行人应该经常忆念死亡,以此鞭策自己精进修行。
用死亡无常的鞭子抽打自己,比如“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现在天天睡懒觉、天天散乱,非常不好!”修行一定会加倍地精进。扎嘎仁波切说,如果一个人慢慢喝一碗茶或吃一顿饭,都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虚度人生,说明对死亡无常有了一定的定解。
“所行均依串习修正法”,自己的所作所为都应该串习修行,修持正法,不要串习邪知邪念。
世间的种种琐事虽然毫无意义,但诱惑力却非常强,凡夫人很容易跟随。所以,我们的心要尽量用来串习佛法、修持正道。
“筹划所作积善净恶业”,自己对未来的筹划准备,一定要落在积累善念、净除恶业上。至于世间法,比如修什么高楼大厦,当什么大官,没有任何实义,就不要管了。
“勤积二资行持三殊胜”,大乘行人应该精勤地积累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行持加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和后行回向殊胜等三殊胜。
“心向正法行善入正轨”,自己的心一定要面向正法,修持善行,趋入正轨。
“所作利他相应无我义”,所作所为应该尽量利他,并且要相应无我的意义。
无我非常关键。如果证悟了无我,很多烦恼和痛苦自然就遣除了。可是,很多人由于不懂无我的道理,所以经常觉得苦恼、痛苦。稍微对无我有一点认识,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何人行此趋入胜藏乘”,不管是谁,只要能行持以上六法,就已经趋入殊胜的密藏乘。
断除脱离过患之六法:依止具相上师勿脱离,
若离不能进入解脱道;自心稳固信心勿脱离,
若离不能诣至法性境;实修甚深窍诀勿脱离,
若离不生菩提之苗芽;广闻博思智慧勿脱离,
若离不解怀疑之束缚;住所山间静处勿脱离,
若离则随散乱愦闹转;精进毅力誓言勿脱离,
若离无有获得功德时。是故不相脱离极重要。
“断除脱离过患之六法”,我们需要断除六种脱离的过患。
“依止具相上师勿脱离,若离不能进入解脱道”,修行人一定要依止具相上师,不能轻易离开,因为一旦离开,就很难踏上解脱之道。
对于真正有法相的上师,我们一定要长期依止,至少依止十年以上,而不是只有一天两天。根据我自己的经历和对别人的观察,普通修行人只依止上师两三年、五六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对上师的密意、行为和智慧,我们都需要花时间慢慢学习、慢慢领悟,短时间内根本没办法掌握。所以,一定要长期依止有法相的善知识。
对不具足法相的假善知识,我们要彻底远离;而对真正的善知识,最好不离左右,长期依止,否则没办法进入解脱道。修行人想尽各种办法,长期依止善知识非常重要。
“自心稳固信心勿脱离,若离不能诣至法性境”,自己的心不能随风飘荡,一定要坚定、稳固,不脱离信心;如果脱离了,就不能到达法性的境地。
对佛法的信心非常重要。没有信心的人,学佛就像做学问,虽然表面上懂一点,但最后会慢慢产生邪见。不论是学修显宗、密宗,信心都至关重要。脱离了信心的人要想到达法性的境地,是没有任何希望的。
“实修甚深窍诀勿脱离,若离不生菩提之苗芽”,在实修过程中,不能脱离甚深的窍诀,否则菩提心的苗芽无法生起。
比如我们实修密法时,法王如意宝的《直指心性注疏》、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实修法》和《窍诀宝藏论》等,都是极为重要的窍诀,不能舍弃。不要听人说哪里有殊胜的法门、哪个上师在传授殊胜的灌顶,就轻易舍弃自己得到的窍诀。虽然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都有广大如海的法要,每个上师和宗派都有无数的加持与传承,但只要自己精进修行,依靠无垢光尊者的窍诀就足够了,无需再寻找其他窍诀。
希望大家不要离开这些甚深的窍诀,否则菩提心的苗芽无法生起,修行也难以成功。
“广闻博思智慧勿脱离,若离不解怀疑之束缚”,广闻博思的智慧极为重要,千万不能舍弃,否则就会深陷怀疑的网中,难以解脱束缚。
无论是法师还是居士,如果没有广闻博学的智慧,对显密教法不够精通,很容易陷入怀疑之中。在座的各位,依止上师十年以上的,对佛法基本没有什么怀疑。然而,大家刚学佛的时候,都是问题多多、怀疑重重,觉得这里矛盾、那里不通,搞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实,依止上师的时间越久,听闻的法越多,佛法的要点会自然而然地变得清晰。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体会:每一本佛教书籍都能解答我某些方面的问题,所以我特别喜欢阅读各种佛教书籍。我们平时的很多困惑,佛陀在不同的经典中都有详细的解释,讲得非常清楚。因此,只要自己广闻博学,一定能消除怀疑。
现在很多人认为广闻博学没有必要,喜欢直接实修。但在实修过程中,如果产生很多怀疑,烦恼来了无法对治,又觉得非常苦恼。所以,希望大家不要离开广闻博学的智慧。
不管别人怎么说,比如“不用闻法,只管实修、只管念咒语就行”,或者认为学习佛法没有用等,有智慧的人都不会动摇。在对佛经论典广闻博学的基础上,再精进地修持,一点儿也不迟。
离开广闻博学的智慧,无法解开怀疑的网,这一点大家一定要牢记。
大家即使不能背诵整部《窍诀宝藏论》,至少也要把这六法背下来。对修行人来说,这六法非常重要。
“住所山间静处勿脱离,若离则随散乱愦闹转”,修行人不能离开山间或寂静的地方,否则一定会被世间的各种散乱和愦闹所转,深受它们的影响。
有些在山里精进修行的人,一旦到了城市,最多能坚持精进两三个月。刚开始他们会想:“我毕竟是修行人,而且上师也说过,我们对自己应该有要求,所以一定要精进!”但是五六个月以后,原来的修行习惯可能就荡然无存了。到最后,可能每天只能念一点咒语。再过一段时间,觉得拿念珠不方便,万一被别人看到,会认为自己“精神有问题”。至于转经筒,别人更觉得稀奇,更不敢拿出来。
去年我在翻译的过程中,个别人想离开学院去汉地。我说:“最好不要离开,不然到了汉地,肯定会随愦闹而转。”我之前也提到过,学院里有些堪布、活佛,境界还算不错,但到了大城市,最初的两三个月还行,之后就逐渐懈怠了。虽然没有做特别不如法的事,但看书、念经等善法都荒废了。
不知道为什么,大城市好像有一种“毒气”。这种“毒气”会渗入人的心里,让人不想看书,不想学修。即使强迫自己看书、学修,也是糊里糊涂、昏昏沉沉的,始终提不起精神。
作为一个修行人,确实应该待在寂静的地方。无垢光尊者也说过,修行人的住所最好是在山间或静处。一旦离开,修行的前途就变得迷茫了。要在大城市里做一个很好的修行人,确实比较困难。
不过也有例外。我有一个同学,最早和我一样,也想出家,但后来成家了。一直以来,他好像比出家人还精进。平时无论放假还是上班,他都会拿着各种经书,一直看。虽然我自己每天都在讲经说法,但有时候我甚至觉得他的境界肯定在我之上。他的行为非常如法:坚持吃素,白天和晚上的时间都安排得很好。虽然住在世间的城市里——他在炉霍县城教书,但却能保持这样的状态,我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昨天有几位老师来我这里,一说起他的功德,我自己觉得非常惭愧。当初我们两个都发心出家,但他的父母不同意,所以没能如愿。后来,他修行非常精进,除了教书,其余时间全部用来修行,工资全部用来放生。虽然住在城市里,却能做到不随外境而转。不过,这样的人非常罕见,可以说绝无仅有。
修行人最好不要离开寂静的山间。一旦离开,修行会变得非常困难。大家既然出了家,就要多考虑今生和来世的前途。在家人因为有家庭的责任,我不敢强求,否则万一他们失业,或者家里出了什么事,可能会怪我:“你讲《窍诀宝藏论》的时候说,不要离开山间、不要离开静处!可你看,现在我的家庭变成这样,工作也出了问题!”到时候我承担不起责任。但作为出家人,有生之年最好住在山间好好修持。虽然这里的条件不好,但更容易增上善法,所以我觉得还可以。
“精进毅力誓言勿脱离,若离无有获得功德时”,在修行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保持恒常的精进、坚强的毅力和坚定的誓言。如果离开了精进、毅力和誓言,修行无法获得功德,得不到任何成就。
无论修什么法,我们都要精进,有毅力,守誓言。哪怕得了再重的病,遇到再大的违缘,都不能退失精进之心。去年,学院每天都在拆房子,环境非常混乱,但我依然坚持写《智海浪花》,算是比较精进吧。
我有时想:“去年学院遭遇那么大的违缘,我自己的身体也出了很多问题,最后能坚持下来,也算不错了。以后再遇到类似的困难,大不了一死。人生没有比死亡更大的违缘了!”我自己对自己还是有一点信心的。
这里有很多金刚道友也是如此。这么多年,不管遇到怎样的世间违缘和修行障碍,他们的信心、精进和毅力都没有丝毫退转。坚持到现在,肯定积累了一些功德,这是理所当然的。
修行人如果远离精进、毅力和誓言,永远没有获得功德的时候。
“是故不相脱离极重要”,以上六种脱离的过患,大家一定要努力断除。比如不远离上师、不放弃广闻博学、不离开静处等等,我这里不一一列举。
我特别喜欢这段话,不知道你们有什么感受。有些道理,虽然自己做不到,但还是很喜欢。以上六个法,都是我们修行人真正需要的教言,但很多人都还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