窍诀宝藏论讲解·第17课
无垢光尊者说“不生禅定垫上坐不住”,那我可能有一点禅定,因为在坐垫上坐得住,坐一天都没问题——如果没事,睡一天也都没问题。我的禅定里面可能还含有一些睡眠。出去做事会比较累,所以只要不出门,我好像都可以。我应该是有禅定功夫的,但具体什么禅定,不知道。
现在,我无论是讲《大圆满心性休息》,还是《贤愚经》,或是《窍诀宝藏论》,看书备课的时间都不多。因此,我在课堂上说的话都没什么价值,只是把大概意思讲一下,大家下来要自己看,自己好好领会。
我写书和翻译,花的时间比较多。文字不仅这一代人可以看,也许还可以留给下一代,所以,我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完成。内容确实不错,你们可以详细地思考、研究、探讨。
我讲课不像其他上师,事先要准备,然后再用优美的语言来表达。我只讲大概意思,所以我的课堂语言没有什么太大的利益。但有些人觉得我讲得很重要,自己还录音,我觉得完全没必要,别人听了肯定会笑话。
详说内外道相之六法:具观察者做事皆究竟;
具证悟者所言皆稳固;具远见者何事皆了知;
生定解者苦行能堪忍;心法相融之人调相续;
具智慧者闻法不厌足。此等即是内证相外现。
“详说内外道相之六法”,“内外道相”是指修证的内道相和外道相。内外相道共有六种法。
“具观察者做事皆究竟”,具有观察能力的人做事都非常圆满,因为他们事前事后都考虑得非常周到。
“具证悟者所言皆稳固”,具有证悟境界的人,语言非常稳固,不会有什么改变。
没有证悟的人,经常会改变自己的观点。比如我没有证悟,今天立一个观点,可能再过一个月或者几年,就发现不合理,不得不调整。证悟者的语言和一般人的语言差别很大,证悟者的语言极为稳固,不会变来变去。即使过了几百年,仍然有价值,有力量。
这个教言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因为角度不同,从各个方面都可以理解。
“具远见者何事皆了知”,具有远见的人,对什么事情都有预知能力。比如某件事过几天会怎样,过几个月会怎样,到明年又是什么样,他们基本上都能知道。
具远见者,确实对很多事情都比较清楚。
“生定解者苦行能堪忍”,对佛法生起定解、深感佛法不可思议的人,一定能够堪忍苦行。就像去年学院遇到了一点风雨,真正有定解的人,修行基本上没受影响,而那些没有定解的人,一个个都被违缘的风吹走了。这种现象比较多。
有定解的人确实能够堪忍苦行。
“心法相融之人调相续”,佛法融入心相续的人,一定能调伏自己的贪嗔痴烦恼。相反,若法没融入自心,相续很难调伏。
“具智慧者闻法不厌足”,具有智慧的人,无论听多少法,今天听、明天听,哪怕连续听上十年,心里也不会厌烦。
没有智慧的人,听几堂课就心烦意乱。所以说,不喜欢听法是缺乏智慧的表现。而有智慧的人闻法,既不会有满足心,也不会有厌烦心。
“此等即是内证相外现”,前面讲的是“内外道相”,这里说的是“内证相外现”,意思是内证的功德显露在外。比如,心相续属于内在的问题,往往很难直接观察一个人的心相续是否与法相融,但从他烦恼明显减少,相续变得非常调柔,可以推断出他已经心法相融。再比如,如果一个人听法始终没有厌烦心,基本可以断定他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当内在的证悟之相外显时,周围的人都能察觉到。
所以从外相上看,如果一个人言语稳固、对各种事情了然于心、能够忍受苦行等,我们便可以推断他具有内在的证悟、智慧和境界。
解开二取绳结之六法:生贪嗔时观心即解开;
生五毒时观本面解开;生痛苦时修大乐解开;
生杂念时观自性解开;生厌倦时放松即解开;
处茫然时具明清解开。
“解开二取绳结之六法”,能取所取就像绳索打成的疙瘩,有六种方法可以解开这个疙瘩。
“生贪嗔时观心即解开”,生起贪心或嗔心时,心就跟打了疙瘩一样,非常痛苦。这个时候,如果观一观自己的心,看贪嗔到底在哪里,心结便会自然解开。这是一个窍诀。
“生五毒时观本面解开”,生起贪嗔痴等五毒烦恼时,观一观五毒的本面,烦恼自然就解开了。
这一句与前一句基本上是一样的,只是角度不同。前面生贪心、嗔心时,是观察心在哪里,以观心为主。这里产生五毒烦恼时,是观五毒的本面,也就是观贪心或嗔心的本体。这样一观,贪嗔的结自然解开。
“生痛苦时修大乐解开”,当心中忧愁痛苦时,在家中坐立不安,转坛城也无济于事,看书更是心不在焉,想自杀又找不到河流——喇荣的河淹不死人,实在没有办法,你就观一观自己的大乐智慧。稍微找一找,看这颗痛苦的心到底在哪里,寻找一下它的根源。“原来,痛苦的本性就是大乐智慧!”这样一观,痛苦自然解开。
《宝积经》中说,用石头打狗,愚笨的狗只会咬石头,不会咬人;如果用石头打狮,聪明的狮子会找打他的人,而不会去追石头。同样,对痛苦的根源,智者在自己的心上找,愚者则在外境上找。比如嗔恨心的来源,愚者认为是怨恨的敌人,所以找敌人算账,就像狗咬石头;智者生嗔恨心时,知道并非外境引起,而是自己的心造成的,于是寻找自己的心。
昨天很多人查找了很久,还是没在《宝积经》里找到狗和狮子的比喻。是不是因为不懂电脑?希望懂电脑的人帮帮忙,在《宝积经》里查一下,越快越好。如果能在三点钟之前找到,请跟我联系,我的手机号码是136788996(堪布笑)。狗和狮子的比喻,现在需要用一下,需要很长的一段。
“生杂念时观自性解开”,当各种杂念、分别念纷至沓来,自己根本理不清时,如果观一观杂念的自性,便能自然而然地解开。
“生厌倦时放松即解开”,当生起极大的厌离和疲倦时,我们不要过于紧张,稍微放松一下,它就自然解开了。
无论是看书还是修行,都不要太过精进。如果身心已经没有力量,还强迫自己“必须精进!”最后可能会生病,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稍微放松一下,厌倦心和厌离心会自然解开。
“处茫然时具明清解开”,当我们处于茫然状态,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应该具足明清的觉性,认识到心的本性是光明的、明清的,迷茫自然就解开了。
这个六法涉及很多密法内容。
当与修法结合之六法:甚深教言结合师指示;
指示结合前辈之传统;传统亦与体验相结合;
体验必须结合诸暖相;暖相需与所得果结合;
果位需与利他相结合。脱离此等修法误歧途。
“当与修法结合之六法”,应当与修行结合的六种法。
“甚深教言结合师指示”,密法和显宗的甚深教言,都需要结合上师的指示。没有上师的指示,自己看法本,根本不知道哪些是重点,哪些是窍诀。
我以前去北京的时候,遇到一个人。他自己翻译了《大圆胜慧》,译名是《智慧无上》。我跟他一交谈,发现他并没有得过传承,里面关于觉性的指示方法,他根本不懂,只是文字上翻译了一下。他那个译本好像一直没有面世。
甚深的教言必须依靠上师的指示,否则不可能懂。
“指示结合前辈之传统”,上师给弟子指示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前辈大德的传统,不能随心所欲、随意指点。
比如,对大圆满或者其他任何法门,前辈大德是怎么指示的,上师也要如是给弟子指示,不能离开前辈大德的传统。
“传统亦与体验相结合”,在不离前辈大德传统的基础上,还要结合自身的体验。比如我们的大圆满,既有上师的指示,又融合了前辈高僧大德的传统,还要与自己的修行体验相结合。因为这样的原因,凭借大圆满而亲身证悟、认识心性的人数不胜数。
“体验必须结合诸暖相”,所谓的体验,在相关的密宗续部中,是指证悟的证相、暖相和觉受。修行的体验一定要与各种暖相等相结合,否则是真是假很难分清。
“暖相需与所得果结合”,暖相只是一种暂时的证相,并不究竟,所以一定要与所得的果相结合。不管修什么法,都有相应的结果。比如认识心的本性,认识的本性与他的果要相结合。
“果位需与利他相结合”,得果以后,如果像阿罗汉一样只管自己入定,是万万不行的,应当积极利益众生。大乘佛教与外道截然不同,其最根本的目标是利益众生,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所以,修行所得之果必须与利益众生相结合。
“脱离此等修法误歧途”,如果脱离了以上六种结合,修法已经入于歧途。
极为重要教言之六法:行善不离禅坐极重要;
心与教法相应极重要;外缘不乱禅定极重要;
正见解脱边执极重要;境界不离法性极重要;
所现方便生智极重要。
“极为重要教言之六法”,下面讲极为重要的六种教言。
“行善不离禅坐极重要”,修习任何法门,行持任何善法,我们的心都需要自主、自在、不散乱。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相应的禅定境界。因此,我们在行善过程中经常坐禅非常重要。
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不离坐禅,这一点至关重要。
“心与教法相应极重要”,我们的心与文字上的教法相应非常重要。
关于心、法相应,无垢光尊者在很多地方都讲过,许多法师也经常强调。如果一个法对自相续有很大的帮助,既能让心行持法的意义,也能让法压制心中的烦恼,就说明心、法已经相应。
听再多的法要,如果心、法一直不相应,那就失去了听法的意义。怎样才能做到心、法相应呢?对上师的教言也好,所学的内容也好,哪怕努力践行一点点,心就在与法相应。长期坚持,相续一定有所改变。若只是嘴上说得好听,却一点儿也不付诸行动,心是心,法是法,那就跟鹦鹉学舌没有什么区别,学再多也没用。
“外缘不乱禅定极重要”,坐禅时,自心不被各种外缘扰乱至关重要。
无论修大圆满还是其他法门,我们在坐禅过程中都容易被外面的色声香味所诱惑。这时,最好不要让外境扰乱自己的心。无论遇到高兴的事还是悲伤的事,都要尽力护持自己的境界和禅定,不要受外缘影响。
“正见解脱边执极重要”,自己所证悟的见解,无论是大圆满还是大中观,都必须解脱边执。
如果认为“我已经证悟大圆满,非常了不起”“我的见解肯定没问题!”那就陷入了执著之网,没有脱离边执的束缚。以前萨迦派的祖师讲过:“若有执著非正见。”只要还有所执著,就不是真正的见解,究竟的正见必须远离边执。
“境界不离法性极重要”,修行得到的任何境界都不要有太大的执著,不离与无二无别的法性很重要。
如果在梦中或者白天看到什么,觉得自己已经有了一定的境界,心里特别高兴,这其实是一种执著,应该舍弃。就像昨天晚上,我梦见自己对一个乞丐做了大布施,早上醒来觉得自己梦里也在利益众生,很不错。这也是一种执著。
梦里,我拿着一大碗糌粑,给了花园里那个可怜的乞丐。他眼睛看不见,手里拿着木棒四处摸索——可能是因为我之前在车站看到过一个相似的盲人,但却找不到任何吃的。我把自己的大部分食物都给了他,上面还有一块很好的酥油。
当时我想:“应该给他好的酥油,不好的不能给!”他得到以后,特别满足。但后来,我发现他口袋里还藏了一碗饭,有点意外,心里想:“这些乞丐还会藏东西呢!”加上我做完布施后,没有希求异熟果,所以醒来后便觉得自己在梦里做了一件利益众生的好事。转头一想:“哎呀,这是一种大执著,不行的!”
梦中的行为倒不算什么境界。如果将来有一天,你真的有了修行境界,也不能执著,不要让境界离开法性。现在一些人,稍微有点境界就到处宣说,自己觉得自己修行很好,其实已经离开法性了。
如果没有特殊必要,自己的境界不要对任何人说,否则境界会逐渐消失。
“所现方便生智极重要”,一切显现法都成为生起智慧的方便非常重要。无论是眼睛看到的,还是耳朵听到的,都应该将它转为生智慧的方便。
对我们来说,要将所见所闻的一切显现都道用为生起智慧的方便,还是比较困难的。听到好的语言,遇到好的事情,转为生智的方便是可以的。但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不要说转为生起智慧的方便,甚至连安住在等舍状态都做不到——只会成为生烦恼的方便。
当行真实正法之六要:观轮回过当除贪执心;
修炼无实当知如幻化;发菩提心当唯行利他;
密意离思当辨轮涅法;一切妄念当知自解智;
自获加持当转他人心。
“当行真实正法之六要”,修行人不应该行持邪法,而应该行持真正的佛法。下面讲的六种法要,都属于真实的正法。
但现在这个世界,行持邪法的人非常多。没信仰的就不说了,即使有信仰的,也有很多在行持邪法——持邪知邪见者比比皆是。我们一定不要成为这样的人。
“观轮回过当除贪执心”,修行人应该经常观察轮回的痛苦和过患,断除对轮回的贪执。
真正去观察,轮回中根本没有什么真正的快乐,贪执轮回世间没有丝毫利益。所以,我们应当发起出离心,对世间任何东西都不要过于贪执,否则很难从轮回中解脱。
对世间的人也好,事也好,尽量减少贪执,这是修行人应该行持的正法。
“修炼无实当知如幻化”,经常修持诸法无实,了知万法皆如幻化,是修行人应该行持的第二种正法。
大家知道,万事万物都是空性的,并非实有。无论从教证还是理证来看,世上都找不到一个实有的法。然而众生由于无明愚痴,却往往执为实有。为了断除这样的实执,我们要好好修无实法。白天思维“一切法都是无实的”,夜晚也思维“一切法都是无实的”。长期坚持,一定会明白万法如梦、如幻、如幻化的道理。
大修行人能将供养与名声视为梦幻,安然享用。但我们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总是将别人的恭敬、礼敬、诽谤等当作实有,贪嗔之心越来越强烈。所以对我们而言,修炼无实的窍诀极为重要。有时简短的一两句教言,便能对我们一生的修行产生巨大的作用。
世间万物都是无实的,我们却因为愚笨的贪执而被束缚,不能了知真相,所以应该努力修持无实法。
“发菩提心当唯行利他”,发大乘菩提心,所作所为唯一利益他众,也是修行人应当行持的真实正法。
口头上宣称“我已经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你看!这是上什么下什么法师赐予我的菩萨戒本、法本和证书!”实际上却对利益他众的事漠不关心,哪怕世界上最可怜的众生出现在自己面前,也视而不见。这不是真正的发菩提心。真正发菩提心的人,行为应该唯一利益他众。即使对众生只有一点点利益,也会努力去做。
我们这一生,尽量做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希望大家把这句话记在心里。我今年看了《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后,对利益众生又有了新的认识。不管别人怎么说,只要是利益众生的事,我们都应该尽量去做。在翻译《释迦牟尼佛·白莲花论》时,我确实发了这样的愿。虽然真正践行起来,有时能做到,有时根本做不到,但过去的几个月,我明显感觉到自己跟以前有所不同。以前,我口头上说发菩提心,但在实际行动上,即使自己有能力,有时也不会去帮助他人。
希望大家发了菩提心之后,能一点一滴地落实到行动上。哪怕对众生有一点点利益,也要尽量去做,这才是真正的利他行为。利他是我们的根本原则。
“密意离思当辨轮涅法”,当我们在根本上师和传承上师的加持下,获了超越思维的证悟境界时,必须清楚地辨别轮回与涅槃的法。自己所认识的觉性,属于涅槃法;所产生的分别念,属于轮回法。
修行人达到远离思维的密意境界后,一定要认清轮回与涅槃的区别,并努力安住在涅槃或解脱的境界中。这也是我们应该行持的真实正法。
“一切妄念当知自解智”,当我们妄念纷飞、杂念不断的时候,应该通过修行的窍诀正观它的本面。如此一来,妄念便会自然解脱,转为智慧。
“自获加持当转他人心”,当我们得到上师三宝的加持后,应该尽量去转变他人的心,努力让不信佛教的人信仰佛教,让半信半疑、尚未踏上解脱道的人归依三宝、修持正法。
转变他人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仅可以通过口才和智慧,还可以通过善行和榜样的力量。如果你像阿罗汉和辟支佛那样,有一点神通神变,为了转变他人的心,在虚空中展示一下神通也可以。《百业经》中说,凡夫人特别喜欢神通,所以用神通很容易转变。我能不能显示神变?痛得大声哭算不算?别的神变,我好像不会……
我们获得上师三宝的加持后,说话、做事都会很有力量,很容易转变众生的心。如果你口才特别好,在他们面前讲一下上师三宝的功德,他们很容易生起信心——不过退得也快。
汉地和藏地都有这样的人,转变特别快。今天皈依上师三宝,信仰佛教,信心非常强烈。明天遇到一个人说佛法不好,“对对对,确实不好!”马上诽谤佛法,自己没有一点主张。修行人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非常重要。学佛以后,见解千万不要退。
断除修行歧途之六法:心不散乱离戏中安住;
心不茫然自具明觉性;心不漠然以正念摄持;
心不愕然具明乐觉受;心无希忧光明任运成;
心无方圆无偏而观修。如是而行无误殊胜道。
“断除修行歧途之六法”,修行中处处都会遇到障碍和歧途,断除它们有六种方法。
“心不散乱离戏论中安住”,心应该安住在远离有无是非等戏论的境界当中,不要散于外境。
“心不茫然自具明觉性”,心如果处于茫然、浑然的状态,什么境界都不会生起来,所以在修行过程中,我们的心不要茫然,应该具足自知之明的觉性或定解。说得高一点,应该具足密法中讲的觉性;就显宗而言,则要具足寂止和胜观中明观的觉性。
“心不漠然以正念摄持”,心如果安住于阿赖耶识而处于漠然状态,即使能长时间安住,也没法增上修行境界。所以在修行过程中,我们的心虽然不执著,但还是要有正知正念。
经常以正知正念观察身语意三门,或者看看自己的修行如何——要以这样的正知正念摄持。
“心不愕然具明乐觉受”,心不能处于愕然的状态,应该具有《大圆满禅定休息》中提到的明乐无念的觉受。
“心无希忧光明任运成”,修行的心不应有希望与忧虑,应该让本有的光明智慧任运自成。
“心无方圆无偏而观修”,观修时,应该以心无方圆、无偏袒、无执著的方式而观。
“如是而行无误殊胜道”,如此修持不会有任何错误或歧途,是非常甚深的道。
诸入道者莫成之六法:稳固信心莫成二取心;
厌离轮回莫成痛苦心;广闻博学莫成为名言;
精进修行莫成图安乐;发心利他莫成为形相;
高高见解莫成傲慢心。此等极为重要具者少。
“诸入道者莫成之六法”,入了道的修行人应该避免六种过失法。
“稳固信心莫成二取心”,对上师三宝、因果法门等的信心必须坚定稳固,不要轻易退转。
所谓的“二取心”,是指表面上看似有信心,甚至能哭得出来,却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属于过两天就不行了的虚假信心。真正的信心是坚定不移、永不退转的。生起真正的信心至关重要。
停留在形象上或外在的信心,根基不稳、飘摇不定,修行人必须坚决断除。
“厌离轮回莫成痛苦心”,对轮回生起强烈的厌离心,渴望从中得到解脱,但这种厌离心不能演变成痛苦。
被人责骂或私人关系不好时,我们所受的痛苦与真正的厌离之心有着本质的不同。对轮回的厌离不能跟自身的苦受划等号。无垢光尊者在后面还会讲,痛苦心和厌离心有很大区别,欢喜心和信心也是如此。
轮回的痛苦,是指不论转生到轮回的哪个地方,都没有真正的快乐,都是痛苦的自性,内心对此产生强烈的认识,就会生起真正的厌离心,这跟自身的苦受是完全不同的。
“广闻博学莫成为名言”,知识的积累离不开广闻博学,所以广闻博学非常重要,但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不要仅仅耽著于名言。
“我精通因明学,还精通某部论典,我很了不起!”但你所谓的精通,有可能全部在言辞的水面漂来漂去,根本没有深入研究,也没有与自己的心相应。这样的广闻博学是毫无价值的。
“精进修行莫成图安乐”,精进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解脱,而不是追求短暂的福报、快乐、财富、地位等世间法。如果你精进修持是因为贪图世俗的安乐,那已经偏离修行的正轨。
“发心利他莫成为形象”,发菩提心利益天下的众生,不能停留在表面上、形象上。就像我之前说的,不能表面上说自己是菩萨、佛子,实际上对众生却没有起到一点利益的作用。
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人,就算被人骂、被人打,也不能还回去。不要说大乘佛教,就连声闻乘也有“他怒不还怒,他骂不还骂,他打不还打,寻过不还报”的沙门四法。“只要对众生有利,没有我不愿意做的事情。哪怕众生割我的肉,我也要心甘情愿去利益他!”我们要有这样的精神。发心利他不能成为形象。
“高高见解莫成傲慢心”,拥有大圆满、大手印等高深见解虽然很好,但却不能因此生起傲慢心。
认为自己的见解无人能及,自己的证悟独一无二,甚至觉得自己的见解超越了小乘所有的见解,要是有这样的傲慢心,所谓的高深见解已经失去意义。
“此等极为重要具者少”,以上所讲的六法极为重要,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却非常鲜少。
确实如此。如今有高深见解却没有傲慢心的人寥寥无几,精进修行而不贪图快乐的人屈指可数,利益众生而不流于形象的人也少之又少——许多人看似为了弘法利生,事业开展得如火如荼,实际上是否真正利益了众生呢?很难说。
所以,我们对有些问题应该反复深入地思考。
作为最深要诀之六法:灭除我执恒自取失败;
根除实执莫有表功心;断除无义散乱闲杂语;
所见皆观离戏之心性;断绝牵连莫随六境转;
远离贪执了达法性义。如是而行自利速成办。
“作为最深要诀之六法”,非常甚深的六种修行要诀。
“灭除我执恒自取失败”,我执是漂泊轮回的根源,所以我们应该首先灭除我执,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应该恒时处于卑下的地位,坦然接受各种失败。
比如两个人吵架,自己主动认输,让对方胜利;两人为房子的事发生争执,自己选择退让;提水的时候,本来该他去,但我主动前往。《修心八颂》中:“亏损失败自取受,胜利利益奉献他。”我们应该将胜利和利益献给他人,将痛苦和失败留给自己。里面最殊胜的法,就是这一句。能承受失败的修行人,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在世间,一个人失败了,会觉得没脸活下去。这是一种不好的传统和观念,应该舍弃。修行人不要总想着在言语、生意或所有事情上胜过他人,否则会障碍自己的修行。相反,自己处于低劣的地位,做很多事情都会更如法。菩萨是为众生服务的,而不是高高在上。但是,我们却有很多人总是摆出一副自以为是、高人一等的姿态,这不是佛和佛子应有的行为。
“根除实执莫有表功心”,执著万法实有是轮回的因,对自己没有任何利益。所以我们要彻底断除对轮回万法的实执,做任何事情都不要有表功的心。
“断除无义散乱闲杂语”,修行人应当断除无有意义的散乱杂语。
禁语是很好的习惯。即使不能完全禁语,也要尽量少说话,避免没完没了的闲聊。人身非常难得,大家能在学院待多久也不确定,以后还有没有这样的机会也很难说,所以要懂得珍惜。
按理来说,在佛法学修方面应该有长远打算,一部法讲完以后,接下来讲什么,最好提前有个计划。但上师现在没有什么安排,《贤愚经》以后讲不讲很难说。我现在白天晚上想的都是“《窍诀宝藏论》最好讲圆满”,害怕遇到各种不确定的因缘。所以,我目前也没有别的安排。
人生非常短暂,希望大家不要以散乱的绮语度日,不要总到别人面前去絮絮叨叨,一说就是五六个小时,耽误自他的时间。现在的闻思机会非常难得,应该好好看书,好好修行。
我可能说得太多了。有时多说一点对愚笨的人有益,却会让聪明的人生厌烦心:“天天都说这些,说了三次还在说,一点儿也不想听!”不想听就不听吧,我也没有求你们听。开玩笑!不过确实如此,有些道理反复强调,有时能起点作用,有时却让人反感。
“所见皆观离戏之心性”,应该将所见所闻都观为远离戏论的心性。
外境的一切显现都是心的造作,而心性远离一切戏论。
“断绝牵连莫随六境转”,应该尽量断除与外境的牵连,自心不要随六境而转。
听到好听的声音就想经常听,吃到好吃的东西就想买下来,这样随时随地被六境所转不是很好。
“远离贪执了达法性义”,应该远离一切贪执,了达心的本性与法性无二无别的实相义。
“如是而行自利速成办”,若能如是而行,自己的利益会迅速成办。
如果能够断除我执、实执和无意义的闲谈,心不随外境转,经常观心的本性,了达法性的意义,自己的解脱利益很快就能成办。相反,如果整天为个人的琐事而奔波,那就很难解脱。
详细宣说真相之六法:诚心依止上师无迷乱;
及时行善死亦无后悔;不执亲怨相合众人心;
感恩图报众皆成恩人;断除嫉妒报复调自续;
追寻前辈足迹成所愿。
“详细宣说真相之六法”,详细宣说诸法真相的六种法。
“诚心依止上师无迷乱”,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不能有半点虚伪,要诚心诚意、一心一意,而且尽量依止得久一点。
《山法宝鬘论》中一直强调,依止上师的时间要长一些,不要只学一点皮毛,就急着离开。但我前一段时间却听说,这里有些人“没时间听《窍诀宝藏论》,要回去弘法利生!”他在我面前却不敢直说,只说自己生病了。这样做会不会有违缘?我有点担心。如果真要去弘法利生,应该直接告诉我才对。因为他给我说的是他现在生病了,我只有回答他:“如果真病了,那也没办法。上师也说,有生命危险可以离开。”
他只听了一两天《窍诀宝藏论》,就跑到外面说:“我在这里弘法利生的因缘已经成熟,现在开始给你们灌顶。你们都来啊!”灌顶他不一定会吧?不知道有没有灌。现在这样的现象很多。
在上师面前应该诚心诚意,不说假话。如果能这样,自己的迷乱会自然灭除。“无”在这里有不会生起的意思,即自己的迷乱会逐渐消失,不再产生。确实如此,在学院里依止上师十几年的人,虽然不敢说已经灭尽迷乱,但与一般的修行人相比,境界还是有所不同,至少对名闻利养没什么兴趣。依止上师的时间越长,这方面的差异就越明显。所以说,诚心依止上师,迷乱会自然灭尽。
“及时行善死亦无后悔”,如果每天都抓紧时间行持善法,那不管什么时候死去,自己都不会后悔。
反正在有生之年,只要自己还有能力,就尽心尽力地修行,最后死的时候肯定不会后悔。
“不执亲怨相合众人心”,若自己公正坦白,对亲戚不过分贪执,对仇敌也不深恶痛绝,就一定能契合众人的心意,大家都会觉得你公平正直。
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亲朋好友太贪爱,对怨恨的敌人太厌恶,这样做事很不如法,周围没有一个人看得惯。实际上,所有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父母,都没有什么差别,因此要尽量做到亲怨平等。这是四无量心最主要的修法。
“感恩图报众皆成恩人”,如果你懂得感恩图报,人人都会成为你的恩人。相反,如果你忘恩负义,甚至恩将仇报,大家肯定会唾弃你,看你不顺眼。
“断除嫉妒报复调自续”,在修行过程中,应该努力断除嫉妒心和报复心,认真调伏自己的相续。
嫉妒心是修行路上的一大障碍。无论是金刚道友之间,还是自己与他人相处,都很容易产生嫉妒心。我们一定要断除嫉妒心,调伏自相续。
“追寻前辈足迹成所愿”,若能追随前辈的足迹,自己的愿望一定能达成。
不知道你们想不想追寻前辈的足迹。有些人连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的传记都不看,真的很遗憾。我花了那么多时间翻译,你们却连看都不看,感觉是不太想“追寻前辈足迹”。在佛法方面,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对我们的恩德是最大的,你们却连他们的传记都不好好看,我有点儿伤心——别的事都无所谓。
从那天发了法本到现在,要是有人还没看过,不太好。不过,看不看都行,你们自己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