窍诀宝藏论讲解·第14课
昨天下雨,“解脱的苗芽”好像没有干枯,还算可以。
无误趋入正道之六法:居于静处勿执我我所;
依净生活勿执我我所;持戒贤智勿执为高位;
行为清净勿护他情面;大悲利他勿混家人财;
无偏布施勿求得回报。
“无误趋入正道之六法”,无误趋入正道的六种教言。
“居于静处勿执我我所”,如果我们非要执著,那就执著安静的地方,多在静处修行。就像前两天法王说的那样:“修行人没必要到处乱跑,否则对自己没什么好处。”
但有些人业力现前、身不由己,不得不乱跑。那天有个人说:“堪布的课我听不进去,法王的课我也听不进去,我还是去朝什么神山吧!”如果实在听不了课,或者心里特别烦躁,可能也不得不离开,另外换一个地方。但一般来说,修行人最好待在安静的地方,好好修行。像学院这样的静处,很有加持力,我们应该多一点执著。至于我和我所,就不要多想了,没什么大的意义。
“依净生活勿执我我所”,修行人应该依止清净、简单的生活,不要执著我和我所,依靠邪命养活。
说真的,清净的生活才是最快乐的。大家如果非要执著,那就执著清净的生活吧,别老想着我和我所。对“我”和“我的东西”太执著,只会让自己痛苦。相反,如果我执少一点,当遭到别人的毁谤、打骂,或者自己生病、遇到违缘时,痛苦会减轻很多。
总之,修行人应该依止清净的生活,不要执著我和我所。尽量闻思中观和密法,让我执稍微减轻一些。
“持戒贤智勿执为高位”,修行人应该守持清净的戒律,具足闻思的甚深智慧,不要成天追求显赫的地位。
我们应该希求清净的戒律和无垢的智慧,不要总想着当大法师或变成高僧大德。权力和高位都没什么意义,没必要去执著。
“行为清净勿护他情面”,如果自己做事有规矩,行为如理如法、干干净净,丝毫不违背世尊的教言,那就没必要顾及别人的情面。
老想着别人会怎么看,整天顾及他人的情面,比如,“是他要求这样的,我也没有办法”“他打电话叫我回去,我只能听从”“某人需要帮助,我必须去帮一把”,没完没了地围着别人转,自己的修行必然会受到损害。
自己的行为一定要清净、如法,不要太在乎别人的看法,这两点特别重要。
“大悲利他勿混家人财”,我们应该以大悲心利益众生,但不要将自己的钱财和家人或其他人的混在一起。
有些修行人之间,刚开始关系好,钱财都混在一起用。过段时间有了小摩擦,就开始算账:“你用了我多少钱?我又用你多少钱?”这样算来算去,说起来很不好听。
即使是家里人,财产也最好分开,不要混在一起。我们家就是这样,财产都是各管各的。我给侄子的钱也是单独给。记得在厦门的时候,我每个月都给弟弟的儿子五十块钱。他当时十一二岁,攒了很久——好像攒了一年,终于攒够了六百块。他想用来放生,我同意了。最后,他把钱交给了慈诚罗珠堪布。我很为他高兴,问他:“你现在还有没有钱?”他说:“还有五十块,够用!”平时他自己买糖都很节省。
在我们这里,有很多“母子俩”“父子俩”,还有很多“父亲在上面,母亲在下面,小师父在中间”的情况。你们的钱财放在一起也可以,分开也可以。但这里说,自己的钱财跟家人或道友的钱财,最好不要混在一起,不然到时候算不清账,很麻烦。
“无偏布施勿求得回报”,布施的时候应该没有偏袒心,不管在哪里看到可怜的众生,都应该尽力帮一帮,而且不要希求回报。
以前,看到一些女众在乞讨或化缘,我心里会想:“我过得还算不错,应该多给她们一些。”结果因为我给得多,她们便找到我的房子,带着其他人一起来。今天带一个,明天带一个,把人领到我门口,她自己就远远地躲起来。凡是有人敲门,我稍微一观察,就能发现她背后有我认识的某个人!我很生气,再不敢多给了,不然所有的人都来了。
顺便说一下扶贫的事。对真正闻思修行的人,我们会尽量帮助。而不听上师的课,经常和金刚道友吵架,做事情也不如法,这样的人待在这里,接受我们的帮助不太合理。那天上师也强调:“待在这里却不闻思、经常扰乱僧众的心、做很多坏事的人,我们是不会照顾的!”这一点大家要记住。
只要尽心尽力地闻思修行,不管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也不管你学得好还是不好,我们都会尽我们所能帮助你。为了修行而生活困难的人,我们这里比较多。如果没有吃的,你们可以直接来找我,把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我——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对吧?我刚来学院的时候,条件比现在更差,哪怕得到一点点钱,好像也有很大的帮助。
大家如果生活困难,没有吃的,主动来找我,应该没有问题。我虽然帮不上很大的忙,但有时候也能想一些办法。
这里说“无偏布施勿求得回报”,布施的时候除了没有偏袒心,也最好不要希求回报。想得异熟果的布施心,不是太好。
独立自主实修之六法:表里如一持戒堪逆缘;
精通窍诀了达实修法;知除违缘病魔障方法;
闻思究竟无需问他人;根除歧途通达大小乘;
具有魔不能害之铠甲。
“独立自主实修之六法”,能让修行人独立自主实修的六种法。
佛法如果真正融入了心,即使上师和金刚道友不在身边,自己也可以独立自主地实修。独自实修的能力非常重要,希望大家尽快拥有。不然——无垢光尊者在后面还会讲,即使不想离开上师,最后也不得不离开——这是一个必然的规律,谁也免不了。如果在藏地求学多年,最后回去的时候,修行却没有一点把握,肯定不行。
不过,我觉得你们应该还可以吧?世间的大学生四年就能完成学业,具足智慧和精进的人学佛三四年,基本上也能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不可能永远依靠上师。虽然法王如意宝的加持力不可思议,摄受力不可思议,但现在很多人的依赖心太强了。一旦离开上师,可能会感到特别孤独,生不起修行的信心。因此,我们得提前做好准备,培养自己的独立性。
离开上师之后,希望大家能够坚持修行。在轮回的长河中,我们本来就是独来独去、独生独死。《入菩萨行论》里也说:死亡的痛苦,我们只能独自面对,没有人分担,出生的时候也一样。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独立,自己承担起修行的责任。
我自己生病的时候,这方面的感受特别深:“自己的病痛自己扛,自己的苦难自己担,别人是帮不上忙的。”稍微有一点修行境界,不管别人怎么说,也不管有没有人帮助,我们都能活得很快乐。自己没有一点修行,总是想着依靠上师、依靠金刚道友,或者依靠外人的帮助,确实比较困难。
大家现在都还在“大学”里,什么时候毕业很难说。等以后离开了上师,自己一定要有独立修行的能力。这一点对每个人都很重要。我们都希望永远跟着上师,永远不分开——这样的愿望,谁心里都有。但能不能实现,却不好说。毕竟,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如果不能如愿,就退失道心,那有点麻烦。
去年我就在想:“趁学院还没有出现大的违缘,应该跟金刚道友们讲一下这方面的道理。虽然大家学了很多年,但说到独自修行的能力,可能还差那么一点。应该提醒大家,提前做好准备。”
不管是在藏地还是汉地,我们都要学会独立自主。遇到违缘能自己扛,离开上师能自己修,不管怎样自己都有一定的把握。特别是我们手里有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的法本,经常在这些法海里遨游,应该不会遇到太大的难题吧?这一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应该好好想一想。
这些都是我的心里话。去年离开学院后,我就打算给你们说一说。今天,全部告诉你们了。
还有什么要说的?哦,有一次我批评了很多人,有些人好像接受不了,显现上很痛苦。我当时有点后悔,觉得不应该那样批评,自己应该在僧众面前忏悔。所以这次回来以后,我批评得少了。当然,有时候还是会批评,有些事情不批评不行。
下面讲独立自主的六种法。
“表里如一持戒堪逆缘”,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外表和内心应该是一致的。但有些人喜欢在外面装模作样,内心只有自己清楚——非常肮脏,这是不符合释迦牟尼佛教义的。
“持戒堪逆缘”,持戒能够忍受逆境和违缘。无论是在繁华的大城市,还是在恶劣的环境中,持戒的心都不会受到外界影响,这样的持戒者确实值得尊敬。《入菩萨行论》里也提到,境界高深的菩萨即使处在女人堆里,也能保持戒律的清净,不为外境所转,不被违缘损害。这一点,凡夫人确实很难做到。因此,出家人最好不要接触易生贪心或嗔恨心的对境,否则很难保持戒律的清净。
能够在任何逆境面前保持戒律不受损,坚持守护净戒,也是一种独立自主的修行境界。
“精通窍诀了达实修法”,要精通对治烦恼的诸多窍诀,并了达它们的实修法,比如无垢光尊者留下来的一些实修法门。
前两天,很多人发愿修习《大圆满心性休息实修法》,广修、中修的都有。我再三强调过,你们将来在山上实修的时候,一定要好好修持无垢光尊者的《三处三善引导文》。无垢光尊者确实有不共的传承和加持,这一点应该没有什么疑问吧?
去年闭关的时候,对后面的密法部分,很多人都不会修:“哎呀,怎么办呐?”不过还是有人全部圆满了,我对此非常感谢。你们闭关圆满的那一天,虽然我们没有取得联系,但我内心非常赞叹,并真心为你们祝福。我在《日记》里面写道:“今天的日子值得纪念!世间人会纪念其他活动,而他们这么多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圆满闭关……”我心里特别欢喜。
所以我觉得,要想拥有独立自主的修行能力,你们应该精通无垢光尊者的窍诀和实修法门。当然,无垢光尊者本人并没有说,“你们必须先精通我的窍诀,然后才能进行实修”,但我在解释的时候有这个意思。
“知除违缘病魔障方法”,应该了知遣除违缘用什么方法,断除病魔用什么方法。
扎嘎仁波切在《山法宝鬘论》里说,有些瑜伽士生病的时候非常高兴,根本不会想法断除。以前,确实有一些修行人从来不看病。不过无垢光尊者认为,修行要想独立自主,还是应该精通断除病魔和违缘的种种方法——比如精通《上师心滴》里面讲的一些方法。
我经常想:“上师肯定知道怎么断除违缘。所以,凡是他要求大家念诵的经咒,我们都要精进地念!”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修行人,不管是学院还是他自身出现违缘,上师如意宝都知道用什么方法断除。
如果将来大家遇到违缘,希望能够念诵十万遍麦彭仁波切所造的《普获悉地祈祷文》。麦彭仁波切自己也说过,这个祈祷文非常殊胜,他自己念诵之后成功遣除了许多违缘。我们自身出现的违缘,依靠这个仪轨的力量也能够断除。至于供护法,那就更不用说了。
“闻思究竟无需问他人”,修行要独立自主,自己的闻思必须究竟,不需要再问其他人。
到达这种境界很重要。该听闻的已经听闻,该思维的已经思维,即使不敢说所有的显密教义都不用问人,但对基本的道理,自己通过看书就可以明白。
有了上师的引导,闻思还是很容易究竟的。所以我想,在这里学了五六年、三四年的人,肯定不需要向其他人请教了吧?如果还要问别人,那就有无穷无尽的过失了。和世间读本科或研究生的时间相比,我们这里的学习时间算是比较长的了。如果闻思这么久还没有究竟,那要等到什么时候才究竟,才能开始真正的修行呢?
有些人很聪明,好像才来了几个月,收获就相当大。我前几天给成都一些居士寄了《贤愚经》——凡是对我们比较好的发心人员都寄了,之后还特意给个别人打了电话。他们很多人好像都理解了《贤愚经》前面的故事,而且只用了两三天时间。这些内容,我之前也给你们讲过,但很多人并没有完全理解——讲得不是很好。当然,有的人还算可以。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在学院天天听讲却记不住内容,那么住在学院和住在外面似乎也没什么区别。我问过学院的许多人:“昨天讲了什么故事?宝天的故事是什么?金财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啊?不知道。反正——他是不是那个砍柴的?好像是那个采花的?或者是供养食子的?”很多人对《贤愚经》的公案都搞不清楚。
我希望大家能够闻思究竟。不然的话,还不如到大城市去,至少生活条件好一点。不过待在大城市也很痛苦——没有一定的修行境界,到哪里都痛苦,找不到一个快乐的地方。如果有一点境界,哪怕被关进厕所也很快乐。所以,获得修行的境界相当重要。
“根除歧途通达大小乘”,要想有独立修行的能力,还必须根除修行中的各种歧途,并通达大小乘的不同教义。
“具有魔不能害之铠甲”,独立修行的人必须身披铠甲,让任何魔众都不能加害,就像我们经常念的金刚铠甲咒。
有些修行人,魔众再猖狂也不能加害于他。而且越加害,他的名声和事业越广大。我经常想:“上师如意宝就是这样的修行人!”魔众根本加害不了他。很多时候,他表面上受到了损害——去年学院遇到的违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可是到了最后,上师的名声和事业却更加增上。
表面上是违缘,实际上却成了顺缘,我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呢?应该有。我自己的体会是,不管违缘有多大,只要自己不违背佛法,最后都会变成顺缘。去年我病得非常严重,最后的结果却令人高兴,因为《释迦牟尼佛广传》全部译出来了——违缘成了顺缘。
如果是这样的违缘,我愿意经常得病。不然,用四个月时间译出《释迦牟尼佛广传》,基本上不太可能。去年生病的时候,我问自己:“你会不会死?肯定会死吧!”想了好几次。离开成都的时候,我也在想:“这次肯定会死在厦门吧?”但结果,非但没有死,还完成了《释迦牟尼佛广传》的翻译,违缘真的成了顺缘。
独立自主的修行人,都有一件魔不能害的铠甲。这个铠甲是有形有色的,还是无形无色的呢?你们自己思考。
断除惭愧教言之六法:若积财物资具真惭愧;
若爱妙衣打扮真惭愧;若爱装饰美容真惭愧;
若喜散乱求财真惭愧;若行诸多非法真惭愧;
若具贡高我慢真惭愧。诚心修法之人当断除。
“断除惭愧教言之六法”,修行人应该断除令自己惭愧的六种行为。
这一点大家要注意。我在成都给居士们也讲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若积财物资具真惭愧”,修行人如果沉迷于经营生意、积累财富、追求上等资具,应当感到惭愧,因为这不是修行人该做的事。
自古以来,修行人就不能在这方面求发展,而应当致力于提升内心的修行境界。我想,大家现在都在寂静的地方闻思修行,非常好,但将来会不会有人沉迷于财富的积累呢?很不好说。
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居士,真正的修行者都不应该把精力投入到财产的积累上,否则应该感到惭愧。
“若爱妙衣打扮真惭愧”,修行人如果喜欢穿漂亮衣服,今天换一件,明天换一身,今天穿白色,明天穿红色,后天穿黄色,是一种愚痴的行为,应该感到惭愧。
每个人的爱好不同,各民族的习惯也有差别,所以人们打扮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而且,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打扮,出家人有出家人的着装,这一点一定要搞清楚。出家人如果像在家人那样喜欢打扮,别人一看就摇头:“唉,出家人!”确实是一件值得惭愧的事。
“若爱装饰美容真惭愧”,修行人如果经常打扮自己,给自己做美容,嘴上抹口红、脸上涂白粉——商店里卖得特别便宜的那种白粉,涂在脸上就像敷了一层酸奶,人要是长得黑一点,抹上去更难看,这样的修行人应该感到惭愧。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打扮。我在成都一边给他们念传承,一边解释这六句教言。第一天装饰打扮的人特别多,尤其一些年轻人,比如涂口红、染头发——我说不上来,反正有各种各样的装饰。第二天就比较老实了,没有再打扮。我一看:“这些人变得还很快嘛。”可能三天以后又开始打扮了。大城市的人容易随外境而转。
外面有些居士特别喜欢打扮。今天看别人穿了一件华丽的衣服,明天自己就去买一件,很多行为都不如法。出家人如果这样,那就更不如法了,别人见了会生邪见。希望大家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这些方面,否则确实不好。出家人应该过朴素的生活,这样对修行才有利。
出家人如果喜欢打扮,应该感到惭愧;如果喜欢美容,那更应该惭愧。我们这里有没有喜欢美容的出家人?我要是看见大家的行为不如法,肯定要说。不过到目前为止,在我的“管辖范围”内还没有这样的人。有些年轻道友看到个别觉姆打扮,心里羡慕,也想跟着学,但不知道是不敢,还是不好意思,反正到现在还没有人付诸行动。我一旦发现,坚决反对,这没有什么好说的。
你们还算好。前两天,我在那边念经超度,看见个别出家人穿着确实不太如法。在学院这样的寂静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修行人都很好,行为非常如法。极少数不如法的人,在任何道场、任何群体中都有。他们数量虽然少,但影响却比较坏。希望大家不要随学。
既然穿上了袈裟,那就好好当一个出家人。如果因缘实在不具足,那你可以还俗——只要还俗后不生邪见,继续保持正见就行。我这样说,不是提倡你们还俗。不过,我即使不提倡,现在这个时代,还俗的人肯定也多。真到了那一天,我希望你的正见不要损坏。
如果心里想当出家人,外面却弄得不伦不类,出家人不像出家人,在家人不像在家人,非常难看,让人痛心。如果你是个在家人,那我没什么好说的,怎样打扮都可以。
前一段时间,从学院还俗的个别人回来了,一直在哭——看来当在家人当得很痛苦。不过他的信心没有退,我觉得还可以。如果还俗以后,信心和正见也跟着退了,那就一切都完了。有些众生的一生真可怜!
人生很短暂,我们应该珍惜人身,好好做一个修行人,像某些堪布、活佛那样,朴素而平静地走完一生。这一点特别重要。
我们这里有些年轻人,尤其是刚刚出家的,心里很想当一个出家人,但有时候却不懂方法。所以,我有时候啰嗦一下,对他们也许有一点利益。希望大家都能做如理如法的出家人,不要染上不伦不类的行为。不然,自己的道心很可能受损。
“若喜散乱求财真惭愧”,修行人如果喜欢散乱,喜欢求财富,今天跟这个人联络感情,明天跟那个人搞生意,整天都在求名、求利,不仅没什么意义,而且是一件非常令人惭愧的事。
“若行诸多非法真惭愧”,作为修行人,如果诸多行为都与佛法不符,成天搞非法的事情,也应该感到惭愧。
凡夫众生的行为要全部如理如法,确实非常困难,尤其在末法时代。但不管怎么样,恶法应该尽量减少,善法应该尽量行持。表面上是个修行人,自己的行为却善少恶多,那是应该惭愧的。
“若具贡高我慢真惭愧”,自己没有一点功德,却在别人面前贡高我慢、洋洋得意,这样的修行人应该感到惭愧。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
“诚心修法之人当断除”,只要是诚心诚意的修行人,都应该断除以上六种过失。如果是假装的修行人,那就无所谓了。
我们这里有一些人,上师说一说会起作用,上师不说就容易受不良影响。这样的人一定要好好看《窍诀宝藏论》,这对你们的相续和来世有很大的帮助。
今年学《窍诀宝藏论》,很多人的感触都比较深,得到的利益也比较大。但同样是学习,看一次和看两次的效果肯定不同。看一次有一次的收获,看两次有两次的体悟。所以,大家以后应该多学习、多思维。
追寻前辈足迹之六法:专念无常死亡为鞭策;
了知轮回痛苦舍弃之;抛弃国政受用如唾液;
以信精进趋入正法门;寻善知识闻思断戏论;
历经苦行不顾惜身命。如是而行必将获成就,
故当坚定不移勤修持。
“追寻前辈足迹之六法”,前辈的高僧大德都是依靠如法修持而成就的,我们后学者在追寻前辈大德的足迹方面有六种法。
“专念无常死亡为鞭策”,应该时时刻刻观修死亡无常,比如“我明天一定会死”“一切皆无常”等,以此鞭策自己精进修行。
很多事情,包括我们现在的传法,都是变化无常的,没有什么可靠之处。如果能懂得无常的道理,对世间法的追求和执著自然会减少。以前博朵瓦格西等前辈是如何修持无常的,我们也应该如是修持。
大家要经常用死亡无常的观修自我鞭策,否则肯定会懒惰——等一会儿下课就“入定”。如果中午“入定”,下午“入定”,晚上也“入定”,一天到晚都在“定中”肯定不行。一旦想“入定”,就用无常和死亡的鞭子狠狠抽打自己,以保持精进和警醒。
“了知轮回痛苦舍弃之”,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转生到轮回的哪个地方,都伴随着巨大的痛苦。因此,今生一定要舍弃头盖骨,从轮回中彻底解脱。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应该彻底舍弃世间琐事,全力以赴精进修行。
“抛弃国政受用如唾液”,为了修行,哪怕自己拥有国政、高位和巨额财产,也要如唾液般全部抛弃。
我们不是国王,没有真正的国政,但有家庭的人,也可以算有自己的小国家吧。大家为了修行,什么都不管,抛弃家庭和受用到喇荣出家,也是在追寻前辈的足迹。
“本来我是来旅游的,但这里太殊胜了,干脆住下来出家吧。管他三七二十一,他们不同意就不同意吧。在我的世界里,我就是总统,我就是主席,我就是总理,亿万人民都是我的心!所以,我有权作主、有权决定一切!”有这样的决心,谁也没法阻拦。
我生日那天,有几个人过来说“要出家”。虽然他们的考察期还没有结束,但我看他们的心很切,又想起去年学院遇到的违缘,觉得一个人出家很不容易,就全部同意了。
有几个人本来不想出家,只是来观望。但看到别人剃成了光头,心里很羡慕:“我也想剃掉头发!”他们好像不需要观察自己的心,看到别人剃光头很舒服,自己也觉得经常洗头有点麻烦:“我也想出家,可不可以?”
将“家庭的国政”、财物、受用,像抛弃唾液一般全部抛弃,到这里出家修行,确实有很大的功德。
“以信精进趋入正法门”,应该用坚定的信心和精进心趋入正法之门。
要真正踏入正法的殿堂,沉溺于睡眠、以懒惰度日,肯定行不通。修行人保持精进至关重要。
“寻善知识闻思断戏论”,首先寻找善知识,然后依止善知识精进闻思,断除相续中所有的分别念、疑惑、戏论、邪见等。
依靠善知识,可以断除相续中所有的戏论。所以,我们应当追随历代高僧大德的足迹,他们怎样依止善知识、怎样希求正法,我们也如是依止、如是希求。
我虽然不是什么善知识,但也不至于是恶知识。按照无垢光尊者的说法,我也许可以算作“中等知识”。
昨天,你们也听到了一些邪知邪论,回去后应该有能力辨别和断除吧?听到他们说密宗不好,至少可以这样思考:“他们的说法没有道理吧?我得观察一下,看看他们是否有可靠的教证和理证……”
昨天那个法师,不但对密宗不满,而且公开批评净土宗的往生法不合理,认为只有他自己的禅宗才真正合理。我当时想:“净土宗的往生法是解脱捷径,非常迅速,为什么不合理?如果净土宗不合理,那你的禅宗凭什么合理?如果你的禅宗合理,那净土宗为什么不合理?”
汉地有不少人诽谤密宗,说密宗的即生成就不合理。既然藏传佛教的即生成就不合理,那你们禅宗的即生成就和净土宗的即生往生为什么就合理?为什么要这样欺负藏传佛教?
那天有个人说:“上师,我们两个一起到县上去,都没有看电视,你为什么要批评?而且只批评我一个人?”这个情况不同啊。
“历经苦行不顾惜身命”,高僧大德们希求正法时,历经了千辛万苦,根本不顾惜自己的生命。而我们是怎么做的呢?应该好好和高僧大德比一比,找出差距,努力随学。
“如是而行必将获成就”,如果我们能追寻高僧大德的足迹,如是而行,一定能获得成就。
“故当坚定不移勤修持”,所以,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精进修持。
从中出现利他之六法:大悲究竟慈爱无亲疏;
证悟如量无迷无我执;了知他心通达缘起法;
证悟法性一切现助伴;加持入心能转他人心;
时机成熟摄受诸信众。此时圆满内外诸缘起。
“从中出现利他之六法”,我们如果像前一个六法讲的那样,追随高僧大德的足迹,彻底抛弃故乡,经常观修寿命无常、轮回痛苦等,修行一定会获得成就,从而现前利益他人的六种功德法。
“大悲究竟慈爱无亲疏”,第一种功德是大悲心究竟,慈爱一切众生,不再有亲怨的执著。
有些人的大悲心非常强烈,对饶益自己的亲戚朋友和损害自己的怨敌同等关心——说明大悲心已经究竟。判断一个人的大悲心是否究竟,就看他是否能够做到亲怨平等。大悲心究竟的人会慈爱一切众生,根本没有亲疏之分。
我们的大悲心之所以不究竟,就是因为对亲朋好友特别贪爱,他们即使犯了错误、做了坏事,我们也认为是对的;而对怨恨的敌人却恨之入骨,不管他们做什么、怎么做,我们都看不惯。这样永远修不出真正的大悲心。
“证悟如量无迷无我执”,第二种功德是证悟如量——证悟已经达到标准,不再迷乱,也不再有我执。
所谓的证悟并不像打开大门,屋里的东西全部一览无余。它有明确的界限和不同的层次,有大,也有小。真正对大圆满或者大中观证悟到量的人,是没有迷乱和我执的。
我在学院经常听到有人说:“我现在已经证悟了!”他们不仅在我面前说,在其他人面前也大肆宣扬。但是,你的证悟有没有真正到量?如果到量了,那么第一,肯定不再迷乱,各种贪嗔痴的迷乱显现都没有了;其次,我执也没有了——真正证悟的人,我执不会很强。如果一个人声称自己证悟了,整天却只关心“我的饭”“我的房子”“我的修行”“我的大圆满法本”,为自己的利益可以牺牲一切,为他众却连走一百米都不愿意;对别人的事漠不关心,对自己的事却特别执著,真不知道他所谓的“证悟”到底是什么。
真正的证悟必然伴随着无我的精神。那些在行动中放下自我、勇于牺牲的人,或许已经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证悟吧?说到底,我们还是应该学习雷锋。雷锋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的精神,以及对老太太、对许多需要帮助的人所做的善行,都相当感人——是不是已经有所证悟啊?
总之,修行人应该尽量利益他人。个人的事情虽然不能完全不管,但一个“证悟”的人天天执著自己的私事,与真正的证悟好像还有点距离。
有一天,我接待的人非常多——总共有四五十个。我观察到,每个人说的都是“我的什么”“我的什么”。回去以后,我非常感慨:“应该在今天的日记里写一写:这是一个以‘我’为中心的世界。我所接触的人,一开口就是‘我’,奋斗也是为‘我’。我自己一样,认为‘我’的身体很痛,要为‘我’的事业奋斗——真的很惭愧!”这种感觉有时会不由自主地涌上心头。
证悟如量的境界是无迷乱、无我执的,这一点大家要记住。
“了知他心通达缘起法”,这句话在藏文中的含义不是太清楚,意思好像是,如果能够洞察他人的心,就能够通达缘起法的真谛。
有时候,一个法的意义,我想不到,别人却能想到。所以,你们也想一想。世间有各种各样的缘起法,通达他心的人一定会通达缘起法,这句话我不会解释。大家都想一想。
这里是讲“从中出现利他之六法”,可能是这个意思:如果我们能了知别人的心——藏文中有个“相续”,应该是指自他的相续,如果能真正洞察自他的相续,就一定能通达利益他人的缘起法——即利益他人的方法。比如,我如果有他心通,能了知别人的心,我就能通达利益他的最佳方式以及这种方式的胜妙缘起。
“证悟法性一切现助伴”,第四种功德法是证悟万法的法性,一切显现都成为修行的助缘。这一点也很重要。
当我们认为自己证悟不错时,应该问问自己:你是不是一切显现都成了修行助伴?接受别人的供养和赞叹时,肯定能现为助伴:“啊,我的修行具足顺缘!”而受到他人的伤害时,是否也能转化为助缘呢?实际上,要将别人的打击、指责、谩骂等视为助伴,不是那么容易的。
这里说的是“一切现助伴”,意味着即使有人骂我、打我、拿着刀子追杀我,也能成为自己修行的助缘。真正证悟法性的人,确实能够做到这样。因此我再三讲,当修行遇到病魔、违缘时,认识到“这是我修行的助缘”非常重要。
“加持入心能转他人心”,当上师和诸佛菩萨的加持融入我们的心时,我们便能够转他人的心——我们的语言会充满吸引力,哪怕只是一句简短的话,也能产生很大的作用。
就像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他们口中说出的话,虽然普通人也能说,但他们话语中蕴含的巨大力量,是普通人根本无法具备的。上师如意宝正在讲《贤愚经》,学院很多僧众都被吸引了。本来,许多堪布、活佛都给别人传授过《贤愚经》,对其中的内容了如指掌,但当法王开讲时,他们却听得津津有味。而且他们听后的感受,与听一般的故事完全不同。
如果换成世间人讲《贤愚经》,应该不会吸引那么多人。特别是学院的堪布活佛,闻思修行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听这样的故事不一定有兴趣。然而,由于诸佛菩萨的加持融入了自心,上师的话语具有非凡的吸引力,能够触动和转变他人的心,所以他们都会恭敬聆听。
为什么有人说话能起作用,让人一听就忘不了,有人说了半天却丝毫不管用?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得到加持。如果上师和诸佛菩萨的加持融入了我们的心,别人的心就容易被我们转变,否则会非常困难。
“时机成熟摄受诸信众”,第六种功德是摄受信众的时机成熟。
摄受众生的时机如果没有成熟,再怎么想方设法找徒弟,也是这边找一个、那边跑一个,非常麻烦,干脆别找了。以后你们到社会“上岗”的时候,如果弟子跑了,千万别痛苦,不然很麻烦。而时机一旦成熟,自然会有徒弟找上门来——不信你看上师如意宝的座下。上师经常说:“我从来没有喊过任何人来这里。”但即便如此,弟子们仍然云聚。
时机成熟的时候,自然可以摄受弟子。不然,你即使到处打广告,也不会有人听。
“此时圆满内外诸缘起”,我们追随高僧大德的足迹,最后会获得利益他众的六种功德,圆满弘法利生的一切内外缘起。
很多人都在追随前辈高僧的足迹,但得到以上六种利益没有呢?观察一下自己的相续,看看大悲心有没有究竟?证悟是否如量?是否了知他心?证悟法性没有?加持入心没有?摄受众生的时机成熟没有?如果你全部具足,那真的和上师如意宝一样,积聚了内外的一切缘起,一定能在末法时代的狂风和黑暗中,圆满弘扬佛法的所有缘起。
善法未入自心六过患:若未实修知亦漂轮回;
靶置身旁箭射向远处;匪于东山西山去追赶;
贼逃林中上沙山追踪;人被水冲却去干地救;
有吠陀经不知禳解术。如是之人远离大乐果。
无垢光尊者在这里,把好的不好的都说了——不该具足的过失和应该具足的功德,都讲得很透彻。总的来看,我们具足的过失比较多,功德比较少,比如大悲心不究竟,证悟不到量,没有证悟法性,加持也没有入心,等等。
“善法未入自心六过患”,善法没有融入自心,会有六种过患。
“若未实修知亦漂轮回”,如果没有实修,即便知道一些佛理,还是会继续漂泊轮回。
实修确实很重要,大家每天都应该观一观心的本面或轮回痛苦。坐禅如果没有善知识引导,还是比较困难,但修一修轮回痛苦、因果不虚,思维一下释迦牟尼佛讲的《百业经》和《贤愚经》里面的公案,没有什么不会的。否则没有实修,纵然知道一些佛法的道理,也断不了轮回的根。
以下讲了五个比喻。
“靶置身旁箭射向远处”,射箭的靶子放在身旁,却把箭射向远方。
“匪于东山西山去追赶”,土匪跑到东山去了,却到西山去追赶。
去年,女众那边来了一个小偷。听说跑到西山的森林里去了,一些女众却到南山这边找。一个晚上都在照电筒:“来!快来!这里有个人!”这样乱跑不是很好。
“贼逃林中上沙山追踪”,盗贼逃到林中去了,却到沙漠的山丘上去找脚印。肯定找不到。
“人被水冲却去干地救”,人被大水冲走了,你却跑到干地上去救。再怎么救,也没办法。
“有吠陀经不知禳解术”,自己虽然有吠陀经,但却不知道仪轨的使用方法。
吠陀是婆罗门的经书。
“如是之人远离大乐果”,这样的人将远离解脱的大乐果位。
导致困难过患之六法:希求轮回生起正信难;
无有惭愧护持三戒难;未遇上师入解脱道难;
不依方便道则现智难;未离边执证悟见解难;
无有神通利益他众难。因困难故成全者罕见。
“导致困难过患之六法”,容易导致困难的六种过患。
“希求轮回生起正信难”,整天希求轮回的人,要对上师三宝生起正信是很困难的。
前面好几个地方都不懂。我本来想,我自己翻译的应该懂,所以就没有提前看,没想到还是有不懂的。以前,德巴堪布给我们讲《大圆满前行》也这样:“已经讲过好多次,我应该懂的,现在怎么又不懂了?”我心里想:“堪布为什么不先看一遍呢?最好先看一遍再讲!”当时我刚从甘孜师范学校出来,邪分别念比较重。
堪布讲到一个地方,然后一直“嗯——嗯——”最后说:“这个《大圆满前行》,我觉得自己应该懂——讲过很多次了。但现在又不懂了。嗯,这里又有一个不懂的地方!”我当时想:“下面有这么多人听,您应该先看一遍才对!”我现在可能果报现前——现世报!
这里说,如果整天希求轮回,不愿从轮回中出离,是很难对上师三宝生起正信的。也是吧?整天待在家里,整天在城市里混,对三宝起信心很困难。
“无有惭愧护持三戒难”,一个人如果没有惭愧心,要护持好三戒——即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是非常困难的。
懂得知惭有愧的人,才会在人前注意,在三宝前注意,时时以正知正念观察三门。只有这样,才能够守持净戒。
“未遇上师入解脱道难”,没有值遇上师,单凭个人的智慧,想要步入解脱道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如果有上师的引导,我们就会恍然大悟:“原来这里的修法,是要我们尽量减少我执、利益众生。这是我们每天都应该行持的!”抓住了关键的要点,修行的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不依方便道则现智难”,不依靠密宗的方便道,要现前智慧非常困难。
密宗的修行有很多方便,比如生圆次第、上师瑜伽等。一般来说,没有这些方便法,很难迅速现前本具的智慧,除非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精进修持。
“未离边执证悟见解难”,若不远离我执、偏执和邪执,要证悟见解是相当困难的。
很多人自认为已经通达了中观的见解,但如果你内心仍然充满偏执,那你肯定没有触及真正的智慧。偏执强烈的人,不可能证悟见解。
“无有神通利益他众难”,没有神通的人利益他众是很困难的。
如果我有神通,等会儿下课就可以点名:“某某人没有念回向文!”但你们如果有事要见我,不念回向也可以,不然要等很长时间。其他人还是要尽量念诵,因为只花几分钟时间,我们就能圆满念诵的很多功德。
有神通的人,比如以前的阿底峡尊者,能当下了知他人的过失,并预见他们有什么样的未来,轻轻松松就能利益众生。如果没有神通,我们可能错误地认为某个人值得信赖,投入精力培养他,最后他却毁坏佛法;或者低估某个看起来很坏的人,而实际上他却能为众生带来巨大的利益。
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将来会有很多人成为高僧大德,为众生带来利乐。但现在我用眼睛辨别不出来,因为从外表看,大家都一样,没有什么不同。对于没有神通的人来说,要想真正利益众生确实比较困难。
“因困难故成全者罕见”,以上讲到的六个方面常难,所以能够全部超越的人极为罕见——入解脱道的人很少,证悟见解的人很少,真正能利益众生的人也很少。
我不管是在汉地还是在藏地,这种感觉都特别强烈。有些人想利益众生,却很难对众生有真正的利益;有些人自认为证悟了见解,但跟他交谈一下,就知道他离证悟还有距离——所作所为都带着执著,我执尤其强大。
大家在这方面一定要引起重视。我们当中有人修了很长时间,自认为有所证悟,但你先看一下自己的我执断得怎么样。
上面这些方面非常困难,真正的“成全者”非常罕见。
专心不散实修之六法:忆念暇满舍弃无义事;
专念无常远离懈怠敌;获得悉地精进不间断;
证相增上修法有兴趣;觉性自在散乱现法性;
显密正法融入自相续。
“专心不散实修之六法”,应该专心致志、心不散乱地实修的六种法。
“忆念暇满舍弃无义事”,暇满人身非常难得,我们获得人身后一定要舍弃毫无意义的琐事,精进修持正法。
很多人都想实修,又觉得不会修——那就观修人身难得,这没有什么不会修的。
今年讲《窍诀宝藏论》,我自己觉得很有意义。用暇满人身做很多无意义的事情,没有什么意思。大家来到学院,哪怕只待一百天,甚至只待十天,也要尽量闻思、修行、看书、念咒等,不要经常跟别人聊天、散乱等。
像这样观修人身难得,应该没有人不会吧?一定要专心致志地修人身难得。
“专念无常远离懈怠敌”,还要专心专意地忆念死亡无常,这样一定能远离懈怠的怨敌。
“一切都是无常的,我什么时候死?”经常这样观想,一定不会懈怠。早上肯定起得来,白天也知道抓紧时间。
人生特别短暂,几十年很快就过去了。每天观一观无常,对治懈怠很容易。
“获得悉地精进不间断”,修行人一旦获得了悉地——比如获得了上师的加持,无论所获悉地是大是小,精进都会如细水长流一般,永不间断。
有些人在学院待了十几年,精进从来没有间断,说明获得了一定的悉地。虽然他们不一定有所谓的神通或神变,但确实得到了上师和诸佛菩萨的加持,即生与上师结下了不解的法缘。
精进不间断很重要。如果只有三分钟热情,随后便松懈下来,是不符合修行之道的。真正的精进应当贯穿自己的一生。
“证相增上修法有兴趣”,修行人对闻思修行保持兴趣很重要。
无论是修持显宗还是密宗的法门,当修行的证相和境界越来越增上时,对修法的兴趣都会随之增加。如果发现自己对修行失去了兴趣,说明证相没有增上。
“觉性自在散乱现法性”,如果对大圆满的觉性获得自在,外界的纷扰与散乱会全部现为法性。平时说话也好,做事也好,都处于法性当中,根本没有迷乱的显现。
“显密正法融入自相续”,如果专心不散地实修,显宗和密宗的所有法要会圆融无违地融入自己的相续。
这样一来,就不会像有些法师那样排斥密宗,说它是邪道;也不会像某些密宗弟子那样,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不愿和显宗的人一起念《金刚经》。“我修的是《大圆满前行》,我的法本你们不能看,更不能碰!”“我是修密宗的,不能跟你们接触,不然会受影响!”“你们是破誓言的人!”显密是不能这样截然分开的。
另外,密宗行人和人交流时,一定要顾及对方的感受,说话尽量温和,不要伤人家的心。虽然密宗的教义非常殊胜,但如果我们说话伤人,别人也可能不接受。
我自己也在思考:“以后写辩论书,语气一定要贴近对方的心意。即使不认同他们的观点,有时候也可以特意赞叹一下!”比如,尽管他们的邪见很重,但我们可以称赞他们对佛教的贡献很大,或者夸他们长得好看。
即使对方长得不好看,可被我们这么一夸,心里可能会想:“虽然他破斥我的观点,但他愿意赞叹我,说明为人不错,也许我应该考虑一下他的观点,说不定他说的也有道理……”
如果一来就说:“你长得好难看哦!”对方心里肯定不舒服,接下来不管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很难接受不合心意的观点。
以后,大家跟显宗的法师或道友交流时,记得要先赞叹他们:“你们的传承真了不起,您个人也非常优秀!”先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尊重,然后再委婉地提出:“不过,关于你们的观点,可能需要进一步探讨……”就像无垢光尊者常说的那样:“你的观点可能需要观察。如果真像你说的这样,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过失……”
与人交往要把握好节奏,慢慢来,而且态度要温和,言辞要恰当。不要一开始就说别人的过失,或者直接把别人骂一顿,这样会让人心生抵触,不仅反感你个人,也会排斥你的观点。如果我们态度友好,提出的观点也合理,大多数人都是愿意倾听和接受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希望大家能铭记在心。
乃至究竟依止之六法:舍弃亲友依止法道友;
舍弃恶友依止贤智师;舍弃商议依止永乐法;
依止闻思尽力调伏心;舍离城乡依止寂静山;
寻觅教言精进而修持。如是而行迅速得成就。
“乃至究竟依止之六法”,修行乃至究竟都需要依止的六种法。
“舍弃亲友依止法道友”,在修行的道路上,我们应当舍弃世俗的亲朋好友,依止志同道合的出世间道友。
然而,有些人却恰恰相反,疏远修行上的道友,亲近世俗的亲友。好像每位道友都让他不高兴,一见面就生烦恼:“这个人品不好,那个也不是善类!”而对于家人和亲戚,他们却说:“你们才是我真正的依靠!”已经本末倒置、彻底颠倒了。
“舍弃恶友依止贤智师”,我们应当舍弃对自己有负面影响的恶劣朋友,亲近人格贤善、智慧超群的善知识或上师。
恶友的影响非常大,一个人修行再好,一旦跟恶友接触两三天,很快就会被同化,变得和他们一样。因此,修行人应当远离恶友,依止具有智慧和清净行为的上师。然而,现实中却有很多人背道而驰,他们舍弃上师,而与恶友为伴。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
“舍弃商议依止永乐法”,应该舍弃那些毫无意义的协商和议论,依止能给自己带来永恒安乐的正法。
整天纠结于“我将来要做什么”的争论,没有任何实义,一定要舍弃。把时间花在闻思修行上,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事情。
有些人喜欢长时间与人闲聊,一聊就是半天。很多时候,一下午的时间就这样白白地空耗,没有什么意思。如果没有特殊的需要,我建议大家不要频繁串门。这是我个人的经验之谈。有时候,一些大堪布或大善知识来了,虽然我嘴上不好直说,但心里确实觉得浪费时间,心里会想:“下午的计划又泡汤了!”
虽然工作组来了,我不敢不舒服,只能默默承受,但其他的上师来了,我嘴上不说什么,心里还是不太情愿,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修行安排。
你们去别人家时,尽量控制一下时间,比如聊上一个小时或者半个小时就好。毕竟,大家不可能像关在监狱里一样,一点不与外界接触。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不同,与缘分好的人保持联系还是可以的。但如果两个人长时间待在一起,相互影响,那就没有必要了。
总是讨论“将来学院要发展成什么样”或者“将来我成为法师会如何如何”等话题,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很多都是空谈。与其在口头上无休止地讨论,不如脚踏实地地修行。这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依止闻思尽力调自心”,应该尽量地听闻佛法,然后好好地思维,再根据各自的力量调伏自己的相续。
“舍弃城乡依止寂静山”,修行人应该舍弃喧嚣的城市、依止寂静的山林。
这一点非常重要。然而,现在不少修行人却背道而驰,舍弃山林而依止城市。前几天,很多人都去了城里,我狠狠地骂了他们一顿。对某些人,我只是表面上骂一骂;而对另一些人,我却是真骂——确实不该去。现在根本没什么弘法的因缘,到城市去有什么意义?当然,有些人是因为某些原因必须去,那是可以理解的——这没什么说的。
有些人在这里出家修行,没有任何违缘,却只待了两三天就想离开。这样的态度,以后的修行肯定不顺利、不成功。修行人还是应该远离城市的喧嚣,尽量依止寂静的山林。
“寻觅教言精进而修持”,应该寻找相合自己根基意乐的教言,然后投入精力,精进地修持。
在我看来,在所有的教言中,《窍诀宝藏论》应该是最好的,其他地方肯定找不到能与之媲美的窍诀。至少我自己是找不到的。
有时我想:过去人们用金子抄写《大藏经》,以示珍贵。《窍诀宝藏论》同样珍贵无比,将来如果有机会,我们也应该用金子来抄写、印刷,然后随身携带,有时间就看一看,这对自己的修行肯定有很大的帮助。
“如是而行迅速得成就”,我们如果坚持依止以上六法,修行一定会迅速获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