窍诀宝藏论讲解·第13课
调伏相续内外六要诀:内断我执之藤为要诀;
外境转为法身为要诀;分别执著道用为要诀;
究竟见解密意为要诀;依教如理行法为要诀;
专心护持正知为要诀。具此等者速诣解脱道。
“调伏相续内外六要诀”,调伏自己的相续,总共有内外六种要诀。
“内断我执之藤为要诀”,断除内在的我执之藤,是内观最殊胜的窍诀。
如果没有我执,什么事都会变得简单。若是每天考虑的都是自己,所作所为表面上为他人想、为他人做,实际上却是“为我想”“为我做”,那不管是修行还是做别的什么事,都会比较困难。因此,我们应该尽量减少一点我执。
我执犹如藤树,一旦长大,就很不容易剥离,所以断除我执是内观的要诀。
“外境转为法身为要诀”,将自己见到的一切外境都观为清净、转为法身,是一种窍诀。
这里的法身,不是指普贤王如来,而是指一切显现无有自性。实际上,普贤王如来也有多种含义,在无垢光尊者的《大幻化网大疏》里,就有吉祥普贤王如来、法性普贤王如来等不同的含义。
有时候修完上师瑜伽,座间要将一切为观上师的相。我认为,这并不是将一切外境观成有眼有鼻的上师,而是将现而无自性、如幻如梦的外境观为上师智慧和密意的显现。
如果出定将一切都观为上师相,你看到柱子:“上师在这里啊!”看到水瓶:“上师又到这里了啊!”可能不好观。我觉得,所谓的上师相是指上师的智慧妙用相,是一种现而无自性、没有任何贪执的境界。别人倒没有这样解释,我自己观的时候有这样的理解。是不是这样的?
我们通过修道,断除内心的我执以后,观所有的外境都无利无害、如幻如梦,这就是法身道用的一种相。不然,外境全部观为法身普贤如来的相,都像普贤如来一样裸体双运,看见柱子时:“哦,这就是法身,就是普贤如来!”可能不太合理。
外境要转为法身——现而无自性的空性,这是一种窍诀。
“分别执著道用为要诀”,生起分别执著时观它的本面,分别念会自然消失,跟修道融为一体,这是一种窍诀。
平时生起分别念时,通过上师的窍诀观它的本体,就是在转为道用。
“究竟见解密意为要诀”,见解的密意完全究竟——不管大圆满、大中观,自己的见解密意完全得以清净和究竟,也是一种窍诀。我们现在还没有这样的见解。
“依教如理行法为要诀”,如理如法地行持善法,比如取舍因果、信奉三宝等,也是一种要诀。这是修行人最起码的要诀、最基本的理念。
“专心护持正知为要诀”,专心致志地护持自己的正知正念,也是一种要诀。
正知正念非常关键。就像《入菩萨行论》中所讲的那样,修行人丧失正知正念,就如同丧失了生命,再也没法如理如实地行持正法。所以,平时一定要时时刻刻观察三门,看自己的正知正念丧失了没有。如果丧失了,修行就没有把握了——至少没把握进步。
“具此等者速诣解脱道”,如果具足这些条件,一定会迅速趋至解脱道。
欲成佛者重要之六法:虽证如幻警因果重要;
虽得定解不轻毁重要;虽现助伴依静处重要;
虽知无修调妄念重要;无入出定不庸俗重要;
虽证实相通教理重要。境界虽高不离此重要。
“欲成佛者重要之六法”,对希求成佛的人非常重要的六种法。
不想成佛,比如旅游观光的人,可能觉得这些无所谓。但对真正想成佛的人而言,下面所讲的六种教言非常重要。
“虽证如幻警因果重要”,即便是证得了如幻如梦的境界,还是要警惕业因果。
即使你已经证得如幻如梦的空性境界,见任何法都没有实质,对任何法都不再执著,也需要谨慎取舍因果,遵循业因果之间的规律。否则,随随便便造恶业,果报总有一天会成熟。
很多人都问我:“我已经证悟本面,还要不要取舍因果?”无垢光尊者回答得非常干脆:“仍然要警惕因果!”实际上,我们所谓的证悟如幻如梦,很多时候只是理论上的了解或暂时的感悟,不一定可靠。这时如果不注意取舍因果,很危险。这一点非常重要。
“虽得定解不轻毁重要”,即使对显密的修行境界得到了非常稳固的定解,也不要轻视其他的宗派,不要毁谤其他的高僧大德。
各宗各派历代的高僧大德,都不是我们可以轻易毁谤的。我今天要给几个“有名的人物”提个醒。本来我只是一个小小的僧人,没有资格说这样的话,而且他们自诩已得稳固的境界,我最好不要毁谤他们。不过,我今天只是提醒——应该不叫毁谤吧?
诸位大人物,藏传佛教不是你们能轻易践踏的。你们要不要先看一看藏传佛教的甚深法义?在藏传佛教的历史上,像全知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宗喀巴大师等前辈大德,掌握的知识怎么样?所通达的教理如何?他们相续中的智慧,你们有没有通达一点点?他们和你们的智慧相比,庄严方面是天女和猕猴的差别,光明方面是太阳跟蜡烛的差别——有没有这样的差别?而在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眼里,宁玛巴的教法完美无瑕,极具可信度,你们有什么理由否定?
现在的人,仗着现代科学发达,随便胡说八道,我确实比较担心。你们的名声虽然很大,弟子也非常多——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名声再大,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不一定实至名归。
确实像无垢光尊者说的那样,即使得到了定解,也不要轻毁别的宗派和大德,否则没有很大的意义,徒造恶业而已。作为佛教徒,我们对任何事、任何人,都要有公正的评判。这一点尤其重要。
在这些关键问题上,希望你们不要打瞌睡。佛教现在面临一些问题。外面有科学和经济浪潮的冲击,内部又有这些人的攻击,佛教徒本来就不多,再这样下去,佛教就没有生存的天地了,非常可怜。
我今天是没有办法,无可奈何,不得不说。我也祈求你们这些“大人物”,不要把我们藏传佛教抛出门外吧,不然我们多可怜啊!你们如果真的有智慧,倒也可以。但这可能有点困难吧?
哪怕得了定解,也不要轻毁藏传佛教的密宗,这一点非常重要。
“虽现助伴依静处重要”,虽然外境显现已经成为修行的助伴——怨敌也好,亲友也好,都不能障碍自己的修行,全部成了助缘,但还是要依止寂静的地方。
对初学者而言,愦闹的环境只会成为违缘,不可能成为助缘。等修行到了一定的境界,闹市也可以成为修行的助缘。但即使到了这个时候,仍然要依止寂静的地方。不要认为,“我已经证悟大圆满了,明天可以到城市去啦!”也许你只是稍微有一点认识,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扎嘎仁波切说:修行人到城市去是最大的噩兆。修行人应该住在山里,如果去到城市,人们会觉得惊诧:“哎呀,修行人来了!”认为是特别不好的相兆、特别不吉祥的事情。
对有些人来说,一切显现皆成助伴还是有点困难吧?比如像我,外境非但没成助伴,反倒成了违缘:平时不敢见人,害怕被染污;听到不好的话,心里就不舒服。反正,我自己在这方面有深刻的体会。
但即使外境已经成了你的助伴,也不要舍弃寂静的地方,仍然要继续待下去。不然,可能过两天就恢复原样,不太好。
“虽知无修调妄念重要”,虽然知道万法的本体都是空性、无二无别、没有什么可修的,还是要认真调伏贪嗔痴的妄念、分别念。
认为“没什么可修的”,放任贪嗔痴的分别念肆意生起,永远不可能成佛。修行人应该依靠各种方便调伏妄念,即使知道究竟无修的道理,甚至已经有了一定的境界,还是要认真调伏烦恼。
“无入出定不庸俗重要”,即使已经达到入定和出定无二无别的境界,也不要随顺庸俗的行为,空耗自己的人生。
有些修行比较好的人,跟别人说话的同时,入定的境界也一直没有离开——出定和入定已经无有分别。但即使到了这个时候,也不要和世俗社会同流合污,以庸俗的世间法虚度光阴。
有些认为:“我现在入定出定无分别了,可以跟社会上的人一起过生活了!”事情没那么简单。虽然你已经到了出定入定无分别的境界,但也不能随顺庸俗的行为和一般的世间人,否则很容易受染污,境界很容易退失。这一点非常重要。
“虽证实相通教理重要”,虽然已经证悟了真正的大圆满,或者说,你认为自己已经证悟了万法的实相——是不是真的证悟不知道,但还是要精通教证和理证。
有些人说:“我是修大圆满的,教理对我没有什么意义!”但无垢光尊者在这里对我们这些后学弟子说:“即使你已经通达了实相,还是需要学习,努力通达显密教理!”否则,你自己所谓的证悟实相可不可靠很难说,有没有可信度也不知道。
一说起可信度,我就有点生气。什么“大圆满没有历史的教证!”什么“大圆满不是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没有可信度!”那些人怎么会这样认为呢?虽然我前面说过了,但还是忍不住再说一下。
虽然证悟了实相,但还是要通达教理,这一点非常重要。希望喜欢实修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好好学习中观以及无垢光尊者的教理。一味地实修,觉得安住在自己的境界中很舒服,不一定可靠。
我们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教理不太重视:“我已经看了某某法本,基本上可以了,以后不用看了!”实际上,多看一看加行法门和甚深的中观要诀,对你的修行决定是有利的。除非你日日夜夜处于光明境界中,否则,只要你还有分别念,顺应诸佛菩萨的分别妙慧就是必不可少的修行。
我原来也说过,有些人一说闻思好像就对他有障碍,和金刚道友一起散乱却没有任何障碍。说什么“我是修密法的,闻思对我没什么意义,跟其他人散乱一下没问题!”你如果日日夜夜都处于密法的境界,当然很好。否则,还是应该经常与高僧大德的智慧碰撞碰撞。
“境界虽高不离此重要”,虽然你各方面的境界都很高,但还是不要离开上面所讲到的六个教言,比如不轻毁他宗、调伏妄念、通达教理等,这一点非常重要。
不知道无垢光尊者在哪里找到这么多六个六个的法。如果让我找,可能没办法。《大圆满心性休息》里面的教言也非常丰富。无垢光尊者有这么高的智慧,他对密法是如何评价的?而现在某些人又是如何评价密法的?一说起这些人,我的“憎恨心”和“仇恨心”就难以消除。(众笑)
宣说边执束缚之六法:若贪纵是本尊亦束缚;
若执纵是高见亦束缚;执著纵是悲心亦束缚;
自诩纵是深意亦束缚;贪执纵是证相亦束缚;
执受纵是无二亦束缚。何况庸俗我执与财物?
故无任何贪执极重要。
“宣说边执束缚之六法”,下面讲被边执束缚的六种法。
“若贪纵是本尊亦束缚”,如果贪执自己的本尊,也会成为束缚的因。
这里所谓的贪执,含有一种实执。比如,有些人贪执本尊就像贪执人一样。本来修本尊很好,对本尊生起信心和恭敬心也很好,但如果认为所谓的本尊是实实在在的,好像是一种不空的法,这样的贪执或实执就会成为束缚的因。
“若执纵是高见亦束缚”,虽然见解很高,比如有大圆满的见解、中观的见解,但如果执著“我的见解很高,任何人都不如我!”“我的见解是须弥山,其他人的见解都像小山,非常可怜!”也会成为束缚的因。执著心对众生确实有很大的危害。
“执著纵是悲心亦束缚”,我们发悲心、行持六度等,都必须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摄持,否则就不具足智慧波罗蜜多——就像盲人一样,不能到达智慧的彼岸。
因此,即使你的悲心很强烈,但如果特别执著,不知道万法本体是空性的,也会成为束缚的因。这里讲的法都比较高。
“自诩纵是深意亦束缚”,自认为了达了甚深的法义,但如果没有远离实执,也会成为束缚的因。
“贪执纵是证相亦束缚”,虽然有了一些修行的证相,比如修顿超的时候看见明点,或修本尊的时候梦中有一点相兆、白天有一点感应,但如果有所贪执,认为“这个验相很好,我已经修成了”,心里特别高兴,也会成为束缚的因。
“执受纵是无二亦束缚”,如果你执著修行的感受或觉受,即便是无二的境界,也会成为束缚的因。
“何况庸俗我执与财物”,执著见本尊、生起悲心等修行的证相,都会成为束缚之因,更不要说执著我、执著财富等庸俗的对境了。只要是执著,对我们就一定有危害,不会有丝毫利益。
“故无任何贪执极重要”,因此在抉择最高修行境界时,无有任何贪执非常重要。
“我现在的悲心修得很好!”“我的见解很高,超过了很多人!”“我今天得到了很好的证相!”“我的修行完全没有问题了!”这些执著都不能有。哪怕是做了一个好梦,也不要执著。“我昨天做了好梦,明天给堪布说一下!”“我可能马上要解脱了,给上师说一下!”“我昨天做了一个坏梦,会不会出现不吉祥的事?”这些都是我执在捣乱。
实际上,所谓的“我”不管怎样都是一介凡夫,整天为了“我”说这样的话、做那样的事,很不好。虽然我自己的我执也很强,给大家讲这些有点不好意思,但有时候看到尤其是讲到无垢光尊者的这些教言,对无我也稍微有一点体悟或认识:所谓的我确实不存在!
昨前天,来了一位中国地质大学的博士,他去过土耳其、台湾等很多地方,给我讲了他学佛的一些事情。我感觉,他对我执的理解超过了很多修行人。很多道友虽然整天都在这里闻思修行,但好像都没有他那样的境界。
他曾经读过我们大量的法本,并从中领悟到:“所谓的‘我’,无论怎样寻找都找不到,可无数众生对此却一无所知!”每当看到大城市的人为了“我”终日奔波时,他的心中便会涌起深深的悲悯。尽管他没有证悟无我,但对于“我”的虚幻性却有着深刻的认识。即使面对成千上万的辩论者,他也坚信“我”不存在,只是一个错觉。当然,这样的见解是源于他的学术研究和智慧观察。
听了他的话,我发现自己的修行境界远不如他,心里有些惭愧,觉得应该供养他,于是给他拿了一瓶红牛饮料。他刚来时向我磕头,我非常不高兴:“不要磕头!不要磕头!”很生气。和他交谈之后,我有点不好意思:“唉,人家对无‘我’的理解如此深刻,我还在这里自以为是!”
你们如果真正具备无我的见解,我也愿意供养。不过有没有人达到这种境界?反正我不清楚,你们自己观察自己。
总之,我们每天的所作所为不应为了“我”而忙碌奔波。
“故无任何贪执极重要”,因此修行人相续中没有任何贪执极其重要。
人生短暂,岁月无常,谁也无法预知自己能活多久。听说,以前在学院待过的道友,现在很多都生病了,甚至有些人是不是已经离开人间也不知道。无论是曾经的管家、理事,还是普通的道友,好像都在感受病痛:有的得了癌症,有的脚被刺伤,有的头痛,有的患风湿病,有的得心脏病——许多人都在与疾病斗争。希望我们将传法的善根回向给这些病魔,愿它们的心得到满足,愿大家的痛苦得以减轻,早日康复。
作为修行人,我们应当明白,生病也好,健康也好,都是修行的一部分。不要执著于“我不要生病”或“我的病什么时候能好”——修行人不想生病,并不是善妙的发愿。扎嘎仁波切在《山法宝鬘论》中说,应该将病痛视之为上师的加持,生起欢喜心:“我今天生病了,真高兴啊!感恩上师的慈悲加持!”
这类教言对我确实有帮助。我自己现在生病,虽然谈不上高兴,但也不会沮丧:“生病太痛苦了!这病太厉害了!”希望你们以后多读《窍诀宝藏论》。每年如果能看一遍,对修行有很大的帮助。
希望大家能跟我一起忏悔。我感觉有些人在听《窍诀宝藏论》的同时做了许多不如法的事。这不仅影响他自己的修行,也可能为我和其他道友带来违缘。希望大家在方便的时候,多念诵金刚萨埵心咒和百字明忏悔。
《七宝藏》的法很深,通常只传给真正具足条件的弟子。但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我还是发心传讲。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到有些人的行为不太如法,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无论如何,希望你们多念百字明和金刚萨埵心咒。密法的护法神非常严厉。无垢光尊者以前传密法,三大护法神有时会突然降临,不让他继续传下去。无垢光尊者都会遇到这种情况,我现在传这些密法,会不会马上受到护法神的处罚?护法神对密法的守护非常严密,一旦发现问题,可能会以各种方式惩罚我。
只要大家能理解《窍诀宝藏论》的甚深道理,无论我自己遇到什么违缘,我都愿意承受。但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我们最好还是一起忏悔。
斩断束缚镣铐六窍诀:断贪增财守财之镣铐;
断贪种姓名利之镣铐;断贪散乱愦闹之镣铐;
断贪名言我慢之镣铐;断贪证相慢心之镣铐;
断贪法行对治之镣铐。断此镣铐修行人罕见。
“斩断束缚镣铐六窍诀”,修行中有六种束缚,它们如同沉重的枷锁和镣铐,捆住修行人的手脚,让修行人失去自由。要解开它们,需要六种相应的窍诀。
“断贪增财守财之镣铐”,我们应该断除对财物的贪执,否则就会带上沉重的镣铐,失去自由。
无论是对财富产生贪欲,还是为了增长财富、守护财富而奔波忙碌,都会让修行人失去自由。一个人如果进了贪欲的监狱,带上了贪财的镣铐,还能有什么自由呢?
对修行人而言,贪执于积累财产和守护财产是极大的障碍,必须努力断除。只有解脱贪财的束缚,才能获得修行的自由。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修行人却难以割舍对财富的贪执,最后在修行上举步维艰,无法真正投入修行。
“断贪种姓名利之镣铐”,认为自己的种姓或身份非常高贵,成天希求名利,对修行人来说是最大的违缘和镣铐,应当断除。
这里的种姓涵盖了身份、地位等许多方面。比如你是领导,就会陷入对“领导种姓”的执著;如果你自认为是高尚之人,就会陷入对“高尚人种姓”的执著。对种姓和名利的贪执必须断除,否则无法获得修行的自由。
“断贪散乱愦闹之镣铐”,散乱和愦闹也是束缚修行人的镣铐,应该断除。
不论是内心的散乱,还是外界的愦闹,都是自己招来的,修行人必须断除。《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列举了愦闹的二十种过失。如果不断除散乱和愦闹,修行很难成功。
在你们的一生中,现在这样的修行机会非常难得。所以,大多数道友都很珍惜,每天除了修法,很少参与其他事情。我想,现在可能很难找这样一群认真专注的修行人吧?
希望大家尽量断除散乱。没有发心任务的道友,最好禁语和闭关,这样接触的信息少,内心会比较平静。当然,有发心岗位的道友会有一些困难。不要说你们,我有时听到国内外的各种消息、学院的有些事情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复杂问题,心里都会比较杂乱。所以,大家要尽量减少与他人的接触,让内心保持平静,这对修行有很大的帮助。
修行人一定要断除内外的散乱和愦闹,否则会成为修行不自由的最大因。
“断贪名言我慢之镣铐”,因为贪执名言、执著词句而生我慢是修行的镣铐,也应该断除。
执著词句的人,会认为自己文笔超群、口才出众等,从而生起傲慢。实际上,如果自己没有一点修行,光是贪执名称和词句上的“成就”,比如“我讲得好”“我的口才棒”等,在名相或言辞上生起我慢,是修行的大障碍,必须断除。
我们应该多关注法的意义,而不是停留在言辞表面。否则,只是在口头上说一说,根本对治不了烦恼。某些讲经说法的法师或世间的知识分子,虽然能说会道、辩才无碍,实际修行可能连普通的修行人都比不上。
你们当中也有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很容易贪执名言。其实,外在的“成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观心和修心。否则,对名言词句的执著会成为镣铐,紧紧锁住你的心,让你失去修行的自由。
“断贪证相慢心之镣铐”,贪执证相而起慢心是修行的镣铐,也需要断除。
“我得到文殊菩萨的加持了!”“我看见明点了!”“我看见金刚链了!”“我今天修法得到证相,可以不吃饭了!”生起这样的傲慢对修行不利,完全没必要。对任何证相和好的梦境都不执著,才能增上修行。很多时候,我们的梦境并不可靠。
不知道为什么,我在厦门与在学院有点不同,做了很多很多的好梦。虽然也有坏梦,但相比之下,好梦似乎更多一些。有些梦我悄悄告诉了诺尔巴,有些写进了日记,有些则不敢写——写了别人也不相信:“像他这样的凡夫,业力和烦恼都深重无比,怎么可能有如此善妙的梦境呢?绝对不可能!”所以,我最好把它们藏在内心的箱子里,再用“萨玛雅”的锁牢牢锁住。否则,不仅起不到作用,反而让人生邪见。
“我见到某个上师了!我梦到诸佛菩萨了!我现在很了不起!”千万不要这样想。实际上,任何证相都没什么可说的,也没什么可傲慢的。除了给上师汇报,对其他人都不要提。传承上师们都强调,证相就像云雾,不能执著,否则就完蛋了。
修行有了证相,既不要执著,也不要傲慢,否则就成了镣铐,会障碍自己的修行。因此,我们一定要断除对证相的贪执。
“断贪法行对治之镣铐”,对治法的本体是空性的,如果在行持对治法的时候有坚固的执著,也是修行的镣铐,必须断除。
麦彭仁波切在很多论典中都说,所谓的所知障,其本体是一种清净的智慧,到了一定的阶段,对治它的想法也需要放下。因此,在修行的对治方面有所贪执也不合理,应当断除。
“断此镣铐修行人罕见”,真正能断除以上镣铐的修行人,在当今时代非常罕见。
对此,可能很多人都有同感吧?修行人有贪执名利的,有贪执愦闹的,有贪执名词的,有贪执证相的,有贪执对治的,等等。断除了镣铐的修行人确实罕见。
无垢光尊者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这么多六个六个的法,智慧真的很惊人。从去年到现在,我们一直在讲无垢光尊者的法,先是《上师心滴》,然后是《大圆满心性休息》,每一部法都有丰富的教证和理证。在法王的这批弟子里面,很多人都说:“无垢光尊者真不愧是全知!”
我确实有这样的感受:越学尊者的论典,越能体悟到一种与众不同的精神境界。他关于六种镣铐的教言,我一句都舍不得放下。但现在年纪大了,很多内容都记不住。如果每年能看一遍,可能会加深一点印象。你们以后也要多看。
多看几遍,里面的道理慢慢就熟悉了。
诸修行人必定之六法:若离生起贪嗔之对境,
则诸法行善根自然增;若无暴躁易怒计较心,
则定情意长久无争论;若遵上师言教敬行持,
定得摄受加持与悉地;若己不为他人所控制,
则定快乐修行得究竟;若自行为松缓又调柔,
则定相合众人之心意;若无偏袒执著心善良,
定受众人信任与称赞。
“诸修行人必定之六法”,诸修行人一定要行持的六种法。
“若离生起贪嗔之对境,则诸法行善根自然增”,离开了易生贪心的亲友、财物,和易生嗔恨心的怨敌,修行和善法自然而然会增上。
对于凡夫人来说,远离贪嗔的对境非常重要,否则很容易生烦恼。大家以前在家乡时,经常因为熟悉的人和环境,生起贪嗔痴慢疑等各种烦恼。后来离开家乡,到寂静的地方安住,每天除了闻思修行,其他几乎没什么可做的事,善行自然而然就增长了。
自己应该知道,哪些对境会引发贪心,哪些对境会引发嗔恨心。远离它们,善根自然会增长。要想成为好的修行人,最好远离引生贪心和嗔心的对境。
“若无暴躁易怒计较心,则定情意长久无争论”,如果我们不暴躁、不易怒——不会突然现忿怒相、突然不高兴,也没有斤斤计较的心,那我们在任何人面前,都能做到情意长久、远离争论。
人的性格确实有差别。有些人特别计较,听到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生起强烈的嗔恨心。甚至事情还没听完,他就生气了。这样做完全没有必要。等事情真的发生了,你再生气也不迟。这样的人,要做到情意长久几乎不可能。而真正有智慧的人,对任何一件事、任何一个人,都是心平气和的,在金刚道友面前更是如此。
自己如果不斤斤计较,也不轻易生嗔恨心,跟金刚上师和金刚道友的情意一定会长长久久。而情意长久的人容易相处,别人一般不会跟你争论。
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很多都是接受不了对方的言行而生嗔恨心引发的。前几天,我家乡有个人被杀了。两个人根本没有实质性的矛盾,只是被暴躁冲昏了头。一个说:“你如果不好好处理这件事,我就不客气了!”另一个说:“我就不处理,看你有什么本事!”一个威胁道:“你要是这样,我就杀了你!”另一个则挑衅:“你有本事就来杀呀!”于是,一个人就冲过去,把另一个杀了。过程非常简单,后果却非常严重。
事态的变化非常迅速、非常极端,以至于本来什么事也没有,最后却出了大事。修行人如果发生这种事情,肯定更不合理。所以,当我们生起嗔心或贪心时,应当像《入菩萨行论》中所讲的那样,如树而住——像树木一样安住,不要立即爆发。
我们很多不如法的行为和争论,根源都是贪心或嗔恨心。因此,当我们和别人发生争论时,千万不要着急。比如你的房子被人占了:“我先考虑考虑,明天再给他谈。”如果第二天没谈好,那就继续慢慢处理。这一点,大家确实需要注意。
我自己身上的毛病,好像都在这里了。
“若遵上师言教敬行持,定得摄受加持与悉地”,弟子如果遵照上师的教言,以恭敬心精进修持——不管上师说什么都依教奉行,一定会得到上师的摄受,也一定会得到上师的加持和悉地。
听取上师的教言非常重要。你如果不遵从上师的教言,成天和上师背道而驰,上师肯定不愿意摄受你。你私下违越上师教言的时候,上师肯定知道——上师没那么笨吧?虽然愚笨的上师可能也有,但大多数上师还是有智慧的,对很多事情应该都了如指掌。有时候,上师什么都不说,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心里不知道。对有些事情,上师会观察很长时间再发表意见;而有些事情,上师可能会永远藏在心里。但无论如何,上师对一切都了然于心,这是可以肯定的。
对于依教奉行的人,不管上师口头上说不说,都会摄受他们,并赐予加持与悉地。很多经典都讲到,释迦牟尼佛与我们有特殊的因缘,对我们有特别的摄受。麦彭仁波切也说,虽然所有佛陀都具备无上的功德与加持力,但释迦牟尼佛曾发愿特别摄受我们这些五浊恶世的众生,因此,我们祈祷释迦牟尼佛会得到他独特的加持。
同样的,上师如意宝与我们有前世的因缘,所以会给我们传授甚深的法门。这种因缘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我们与上师紧紧连在一起。只要我们依教奉行,上师就一定会摄受我们,并赐予我们加持和悉地。而我们与其他上师之间,因为没有这样的特殊因缘,所以得不到特殊的加持。
“若己不为他人所控制,则定快乐修行得究竟”,修行人若能保持独立自主,不被他人控制,便能体验到真正的快乐,修行也能趋至究竟。
如果我们的所作所为皆受他人操控,会失去自由,非常痛苦。因此,无论是对家庭还是亲友,有些权力你们最好自己掌握。无垢光尊者曾经说过:“勿将鼻绳交予他人之手。”有些牦牛的鼻子,会被人穿上一根绳索。鼻绳如果被人牵住,牦牛便失去了自由,只能规规矩矩地跟着。失去自由的人也是如此。他们受家庭的束缚,受伴侣、子女的牵制,受方丈的制约,每天的修行都要听别人的意见。“我要不要这样?”“我要不要那样?”完全受制于人,哪来的快乐可言?
修行人如果不受他人控制,一定会过得非常快乐。只要有吃有穿,自己就只管修行,别的事都不操心,最后修行一定能得究竟。
这里有几个年轻人,好像都急着出家——我有点担心。其实不用担心,应该开心才对。对真正想修行的人来说,家庭是一个非常大的障碍。等你们将来修成了阿罗汉,可以在家人面前显示神通,度化他们,比如东边出现、西边隐没,或者西边出现、东边隐没。现在暂时没有办法,他们不高兴,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这样不受人控制,你们的修行会非常快乐。到时候生活有困难,我们再想办法。可以向金刚道友寻求帮助,还可以到工作组那里去要一点。(众笑)
“若自行为松缓又调柔,则定相合众人之心意”,如果自己的行为比较松缓、调柔、和谐,一定可以随顺别人,相合众人的心意。
修行人的行为不要太固执,太独特。有时禁禁语、打打坐,虽然值得赞叹,但如果总是看不惯周围的人,总是心怀不满,却不太好。保持宽容的心态、随和的言行,会让所有的人满意。大家会认为:“这个人经常帮助别人,说话的语气、看人的眼神、对人的态度等,都非常慈悲,修行真的很好!”每个人都喜欢见到你。
“若无偏袒执著心善良,定受众人信任与称赞”,一个人如果心地善良,没有强烈的偏执心,自然会赢得周围人的信任和赞誉。
有些人在贪嗔方面有极大的偏执,比如对自方特别贪恋,开口就是“我的上师如何厉害,我个人如何厉害,我们的团队如何厉害!”说起他方则全盘否定,“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肯定得不到大家的信任和赞叹。如果你心无偏执,心地善良,对所有人都友好,对所有生命都心怀善意,从来不与人争斗或争吵,就像有些道友那样,来学院十几年了,没有跟任何人吵过架,一直对金刚道友充满敬意,观清净心,必定会受到众人的信任和称赞。
一个人修行好不好,旁边人也看得出来。平时,大家一起商量事情,偶尔提起某个人的名字,十几个人都异口同声地称赞,说明修行好。而有些人呢,经常跟人吵架、打架,一提起他的名字,大家都特别害怕:“那个人不行哦!”很难赢得金刚道友的信任,对自己特别不利。
因此,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保持善良都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尊敬、信任和赞赏。
断除恶劣奢望之六法:未曾利他奢望自得利;
未经苦行奢望得安乐;未修正法奢望获成就;
未舍世法奢望得正法;自己未修仅说想利他;
稍修佛法奢望得利养。故当断除此等六奢望,
否则如东西海离解脱。
“断除恶劣奢望之六法”,修行人应该断除六种恶劣的渴望和希求。
“未曾利他奢望自得利”,从来没有帮助过人,没有为别人做过任何善行,却期望自己得到回报,这种不切实际的奢望应当断除。
“未经苦行奢望得安乐”,从来没有经历过苦行,却想轻轻松松获得成就,这种不切实际的奢望应该断除。
只有经历了辛勤的努力和苦行,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就和安乐。
“未修正法奢望获成就”,从未真正修过行,却妄想获得成就,也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奢望,是不合理的,应当断除。
只有修持正法,才能获得成就。
“未舍世法奢望得正法”,不想舍弃世间法,经常跟世间人混在一起,却想得到解脱的正法,也是一种不合理的奢望,应该断除。
正法和世间法是相违的,不可能同时兼得。我们必须舍弃世间法,才能得到真正的如来正法。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再三强调,一个人要么在世间法上成功,要么在出世间法上成就,不可能同时获得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圆满。
有人可能会想:“既然二者无法兼顾,六祖为什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呢?”对此,有些论著解释说:六祖的意思是,佛教关于行善的道理跟世间法并不相违,而不是说修行人要天天跟世间人一起搞世间法。佛教认为,万法都可以包括在胜义谛和世俗谛当中,将所谓的世间法归于世俗谛没有任何问题。
不过,现在有些所谓的高僧大德好像整天都在搞世间法,大概对六祖的这句话修得比较深入。《法音》《菩提心》等好多杂志都在说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可能是:“某些高僧大德喜欢搞世间法,我们也想搞一搞!”
六祖说的这句话,对某些人特别有吸引力,跟他们的心特别相应。天天召开这个会议、那个会议,参加这个仪式、那个仪式,天天敲锣、打鼓、放鞭炮,热闹得不得了,还振振有词地为自己辩解:“六祖都说‘佛法不离世间觉’!”但是,“您老人家”搞错了吧?六祖真正的密意不是你想的那样,你可能需要再看一看。
“自己未修仅说想利他”,平时什么都不修,只是嘴巴上说“我想帮助大家”“一定要发菩提心”——就像我这样,白天不修炼,晚上不反省,早上起来连个咒语都不念,却喜欢在嘴上说“你们要多多利益众生啊,利益众生特别重要!”然后就认为自己真的在利益众生,这也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望,应该断除。
无垢光尊者这是在说我,给我授记吧?
“稍修佛法奢望得利养”,修行还没两天,就想得到利益——到佛学院出家才三天,就想着回去能得多少供养和好处,也是一种不合理的奢望,必须断除。
有些人来学院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得到利益。这种人在藏族中有,在汉族中也有。到这里待几天,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在别人面前炫耀:“我是法王的弟子!”“我是五明佛学院来的,我在那边待过!”你确实待过——待过三天,待过四天。你心里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我们不好说破。
这也是无垢光尊者的授记吧?自己稍微修了一点法,在学院得过灌顶、待过两天,就到处吹嘘自己有多厉害,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好处。那天,我们在汉地遇到一个人,自称是五明佛学院的。结果一了解,他只来过学院一次,听过一次灌顶,然后就成了“五明佛学院的人”。
他还说:“我知道法王的房子在五明佛学院的哪个地方!我还知道五明佛学院的坛城在哪里!”一些愚笨的人就相信了:“哇,他肯定是五明佛学院的,因为他知道佛学院有个坛城!”还特意问我:“是不是这样?”我说:“不知道,你们自己看!”
“故当断除此等六奢望,否则如东西海离解脱”,修行人必须断除以上六种奢望,否则离解脱的距离就跟东海到西海一样,特别遥远。
秉性恶劣行为之六法:若分饮食欲得最上等;
倘若经商欲求自得利;若著衣服求自舒适暖;
自求佳品劣物施他人;住一日亦欲求自喜处;
爱恋亲友胜过法上师。如是之人解脱苗干枯。
“秉性恶劣行为之六法”,秉性恶劣的人有六种行为。
“若分饮食欲得最上等”,分东西的时候第一个到,而且总想挑最好的。“我的那份跑哪儿去了?是不是故意不给我?如果真的是这样,咱俩要不要比试比试?”
分饮食、财物的时候第一个来,发心做事情的时候却销声匿迹,这是恶劣者的行为。
“倘若经商欲求自得利”,这里的经商是做买卖的意思。愚人做生意,只想自己怎么多赚,根本不管别人的死活。
愚人的我执非常强,不管做什么生意,都要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只求自己有利润,否则就干脆不做。
“若著衣服求自舒适暖”,如果分衣服,自己要选最漂亮、最舒适、最暖和的;如果分吃的,自己要挑最美味的;如果分财物,自己要选最上等的,这也是恶劣者的行为。
“自求佳品劣物施他人”,自己只想得好东西,衣服要最好看、最舒服、最暖和,食物要最美味,用品要最好用。凡是不好的、低劣的,都施给别人、扔给别人。这也是恶劣者的行为。
看一个人怎么做事,就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如果分东西总是把好的留给自己,差的拿给别人,恶劣的本性已经暴露无遗。每个人都很聪明,都想要好东西,做人不能太自私。
“住一日亦欲求自喜处”,只跟别人共住一天,也要挑自己喜欢的地方,不肯吃一点亏,这也是恶劣者的行为。
比如,坐班车的时候,他要坐窗边的位子:“你们都给我让开,我要坐这儿,这儿风景好!”两个人一起住宾馆,他会抢先说:“窗户边的床我要睡!”就连和金刚道友共住一室,他也特别自私,一定要占据靠窗的位置。这种情况非常多,属于恶劣者的行为。
1986年,上师带我们参访了藏地很多寺庙。当时坐的是大卡车,驾驶室很舒服,但只能坐两三个人。于是,很多人都抢着坐驾驶室,不愿意挤后面的车厢。上师批评说:“你们修得真不好。就连坐个车,也挑挑拣拣,想坐舒服的位置!真像无垢光尊者说的那样:‘住一日亦欲求自喜处。’才坐几个小时的车,不要显露自己的愚笨行为!”
所以,我们平时和金刚道友在一起,不要总想着挑好位置。其实大家都很聪明,都知道哪里好、哪里不好,也都喜欢舒适、有阳光的地方,不喜欢阴暗的角落。再说待的时间也不长,何必那么计较?
以后,不管是坐车、住宿,还是去什么地方,我们都应该把好地方让给别人。如果有三四个房间让你挑,你就说:“你们先挑吧,我住哪儿都行!”这是真正的助人为乐。否则就,成了恶劣自私的人:哪怕只待一天,也要挑自己喜欢的地方!
“爱恋亲友胜过法上师”,对亲戚朋友的爱恋和重视,甚至超过了对自己的传法上师,认为亲友最重要,上师无所谓,也是恶劣者的行为。
给自己传过法、灌过顶的上师,对我们恩德深厚,但有些人却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对上师还不如对亲戚朋友好,非常颠倒。
“如是之人解脱苗干枯”,这样的恶劣之人,解脱的苗芽已经干枯了。
我在成都传《窍诀宝藏论》的时候,对这句话进行了再三强调。上师对我们的深恩厚德无法想象,每个人都应该权衡利弊,以最大的恭敬心依止上师。
无误趋入正道之六法:居于静处勿执我我所。
今天就讲到这里吧,否则,停在上一句的“解脱苗干枯”不是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