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灯论讲解·第9课
昨天把显宗戒定慧三学中的戒学和定学讲完了,今天讲慧学。
庚三(学修慧学)分三:一、需要智慧之理;二、智慧不能离开方便;三、广说方便和智慧。
辛一、需要智慧之理:
瑜伽离慧度,不能尽诸障。
为求尽断除,烦恼所知障,
故应具方便,修慧度瑜伽。
这里讲的是,要获得真正的解脱,必须具足戒定慧三学中智慧的道理。“瑜伽离慧度,不能尽诸障”,“瑜伽”指相应法或瑜伽士。有些人认为,有头发的修行人才叫做瑜伽士,其实不然,任何一个修行人,无论出家、在家,都可以称为瑜伽士。在《入菩萨行论》中也有这样的称呼。“瑜伽”有时候指修行人,有时候指修行、修法。总之,瑜伽不能离开智慧度,即智慧波罗蜜多,如果离开慧度则不能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对此,在《入菩萨行论》的智慧品中,也有教证及其宣说。
在不同经典中,对障碍有不同分类,像《俱舍论》中讲三障,弥勒菩萨的论典中讲四障。归纳而言,对解脱有障碍的叫烦恼障,对成就一切智智、佛果有障碍的叫所知障。因此,所有的障碍都可以包括在烦恼障和所知障当中。如果想尽除自相续中所有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就一定要有具方便的智慧波罗蜜多。如果没有修智慧波罗蜜多,则不能断除自相续中的烦恼。
显宗和密宗都有很多关于智慧波罗蜜多的教言和修法。修大圆满时所修的认识心性、断除一切障碍,实际上也是修智慧波罗蜜多。没有智慧波罗蜜多,自相续中无始以来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根本没办法断除。如果想断除二障,就一定要修具足方便的智慧波罗蜜多,这样的智慧不可缺少。
“修慧度瑜伽”,这里的“瑜伽”指的是修智慧度的法要。智慧度的瑜伽一定要修,如果没有修,就不可能断除自相续中的烦恼和障碍。
辛二、智慧不能离开方便:
智慧离方便,方便离智慧,
俱说为缚故,二俱不应舍。
智慧离开了方便是一种束缚,方便离开了智慧也是一种束缚,因此二者不能脱离。如《说无垢称经》中讲:“离开方便之智慧被视为束缚,离开智慧之方便也被视为束缚。”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引用萨绕哈巴尊者的教言说:“远离悲心之空性非为正道,唯一修习悲心而舍弃空性也无法脱离轮回。”这里的悲心指的就是方便。法王如意宝在《直指心性大疏》中也引用过这个教证。
在学修的过程中,仅仅依靠单空不能断除所有束缚,仅仅依靠方便也不能断除所有束缚。因此,智慧和方便不应分离而修,而一定要兼具。双修智慧和方便,最后得到的果叫做现空无二的境界,这就是智慧和方便的所生,在《定解宝灯论》中讲得比较广。
辛三(广说方便和智慧)分二:一、总说;二、别说。
壬一、总说:
何慧何方便?为除诸疑故,
当明慧方便,彼二之差别。
智慧和方便不能分开,这一点特别重要。以前没有闻思过的人,可能会有疑惑:“到底什么是智慧?什么是方便?”
“方便”这个词的用法很多,“智慧”也有各种意思,但没有闻思过的人,会有同样的疑惑。阿底峡尊者为了遣除他们的疑惑,在这里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解释。
“当明”指的是明说智慧和方便的分类、本体、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各种差别。这是对智慧、方便的总说,下面是别说。
壬二(别说)分二:一、方便;二、智慧。
癸一(方便)分二:一、认识方便;二、方便之重要性。
子一、认识方便:
除慧波罗蜜,其余施度等,
一切善资粮,佛说为方便。
应当这样理解“方便”:六度中除了智慧波罗蜜多以外,其余五度,即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精进度、禅定度,以及四摄法等所有的善资粮,都在有关经典中被佛陀称为方便法。
按照智慧与方便划分六度也有不同方法。智慧波罗蜜多抉择的是空性,是智慧资粮。有些论典中讲,前三度是福德资粮,后二度是智慧资粮,而精进度通五度,即通两种资粮,也就是说,在前五度中,从某种角度来讲也已兼具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
但一般来说,我们还是把智慧波罗蜜多以外的其他善法全部称为方便法。就像磕头、修五加行、念经、背诵,以及每天念《普贤行愿品》,乃至十种法行中的其他行为,都属于方便。
有些人认为天天坐禅就可以了,不用行持其他善法。可能他在坐禅观空性方面有一些功夫,但对念经等方便法很不重视,甚至有些在学院常住多年的金刚道友也是这样,比较难以调化。以前法王如意宝对我们的方便和智慧是两手抓。
个别道友可能自认为有大圆满和空性方面的境界,但他们到底有没有我也不太清楚,因为这是很私密的事情。但在方便法方面,他们似乎没有任何“希忧”,对念咒没有兴趣,也很少修持像磕大头、供水、供香等世俗的方便法门。
以前上师如意宝对智慧和方便两手抓,并没有说“智慧波罗蜜多、大圆满的觉性最重要,天天入于觉性就可以了,没必要拿念珠,什么都不用做”。他老人家一方面安住于空性,另一方面每天都念咒语,不离念珠,做世俗的供养、功德等,对这些方面特别重视,这一点大家应该清楚。因此,我们的上师是什么样的人,我们也应该随学。虽然观空性确实很好,但以阿底峡尊者为主的很多大德都说,空性不能离开方便,方便不能离开空性,这还是有必要的。
除了智慧波罗蜜多以外的布施等一切善资粮都称为方便。现在有些人,也包括海外的个别高僧大德,对理论特别重视,但对实修很排斥;而有些人对实修非常重视,对理论很排斥。也有个别禅宗的人认为坐禅很好,但对念佛或做其他善法没有意乐。不管怎么样,一方面,具备智慧波罗蜜多、空性见解很重要;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行持六度万行,圆满二资粮。这是上师的教言。
以后无论是弘扬佛法,还是自己修行,都千万不要脱离方便和智慧,否则还是有一定危险性。如果你一点也不修智慧波罗蜜多,整天磕大头,一听到空性就嗤之以鼻,这确实有点危险;而如果你只对大圆满和中观的甚深空性境界感兴趣,认为念咒语等其他善法只是小小的法门,自己肯定不需要,这也有点危险。身体很好的时候,你觉得学理论就够了,但等到真正生病、业力现前的时候,恐怕你的空性见解不一定用得上,只能求天求人,会有这种情况。因此,我们要从两方面做好准备,对智慧、方便都不能偏堕。
麦彭仁波切的《定解宝灯论》中说,有些人认为胜义谛重要,世俗谛不重要,对一者重视、一者轻视,这说明他们根本不懂得中观二谛圆融的奥义。胜义谛和世俗谛没有孰轻孰重的分别,在整个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重要的认识了。有些人对世俗中行持念经等善法特别看不惯,一味观空性,这样不太好;而有些人只修方便法,对胜义谛、空性境界很排斥,这样也不好。因此,世俗与胜义双运很重要。
子二、方便之重要性:
由修方便力,自善修智慧,
彼速证菩提;非唯修无我。
自己可以由修方便的能力而善修智慧,比如,可以通过修持布施、持戒等很多方便法,来善巧地修持智慧波罗蜜多。这样的修行既具有方便摄持又具有智慧空性。虽然我们常说方便法门是简单的法门,但这里的“方便”并不是这个意思。实际上,方便法是指世俗中各种各样的善法。如果一个人能依靠行持善法的威力,再加上精进修持智慧波罗蜜多的力量,便能很快获证菩提。
“非唯修无我”,并不是整天都观无我空性、般若波罗蜜多和大圆满就可以了。有些特别懒惰的人,在观空性的时候说:“空性法门真的很好,很适合我!”但让他磕大头积累资粮时,他就连连拒绝:“不要不要!”我还是特别了解有些人的性格,他一看到般若波罗蜜多空性法门和大圆满,就说跟自己特别相应,但你问他每天二十一遍百字明念没念,他就说:“不想念,百字明对我来说肯定是不需要的,天天入于无我空性多舒服啊!”
可能有些人住于旱獭般无想定的境界,自己却不知道,这样还是很危险的。总而言之,智慧和方便不要脱离,如果脱离了方便,仅仅修无我并不能成就菩提。
方便的内容讲完了,下面宣说智慧。
癸二(智慧)分二:一、认识智慧;二、以智慧抉择诸法空性。
子一、认识智慧:
了达蕴界处,一切皆无生,
知其自性空,说名为智慧。
我们要凭借各种途径,无论是上师传授的窍诀,还是自己由前世福德现前的俱生智慧,以中观和因明的各种方法来推断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一切法的真相。首先,我们了解到万法根本没有产生;因为没有产生,就不会有住留;没有住,最后也不会有灭。因此,生、住、异、灭都不过是名言中的显现和假立而已,实际上根本不存在。
了知万法皆为空性,这就是智慧。真正的智慧并不是世间人说的聪明,而是对一切法皆为空性生起定解。了达实相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些人通过闻思修行,也有些人直接证悟。总之,通达蕴界处所摄的万法根本没有本体,在名言中如幻如梦,在真实中离一切戏论,这就是智慧波罗蜜多。
今天我们先认识智慧,明天再以智慧抉择万法空性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