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灯论讲解·第7课
前面我们讲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受行菩提心戒分有上师的仪轨和无上师的仪轨。行菩提心戒的学处分四个方面:严禁恶行戒、饶益有情戒、摄善法戒、彼等摄义。第一个严禁恶行戒讲完了,今天讲第二个菩萨学处——饶益有情戒。
子二、饶益有情戒:
不乐独为己,速证大菩提;
愿为一有情,住到最后际。
我们既然受了菩萨戒,今后在修菩萨行的过程中应该怎么做呢?“不乐独为己”,不愿意自己一个人很快获得菩提果位。当然,在大乘学人中,有些人很快就获得了圆满正等觉果位,也有些人要过很长时间才获得正等觉果位。
对于发心非常广大的菩萨来讲,他不乐于什么呢?只是自己一个人得到解脱,这是他不愿意的事情。如果对众生没有利益,他不愿意解脱,更不愿意在很短的时间中获得佛菩萨果位;如果对众生有利,即使为了一个众生,他也可以在成千上万劫中,安住在充满各种强烈痛苦的轮回里,永远不解脱。像“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就是地藏菩萨的大誓愿。
很多论典中讲,地藏菩萨的发愿最为广大,在地狱不空之前自己不成佛。虽然他发下这样的誓愿,但地狱没有空之前他也会成佛,因为他发心的力量很强大。而从菩萨自己的发心来讲,只要有一个众生在轮回中没有得到解脱,只要以菩萨的身份对众生有利益,菩萨就不愿意先成佛,要等众生获得佛果后自己再成佛。
当然,很快成就佛果也很好,但要观察,你是为了自己成佛还是为了众生成佛。如果是为众生,那你快一点获得佛果也很好,但如果只是为了自己,这种想法不合理。
一些道友在不知道什么叫菩提心时,就发了愿:“我一定要很快获得成就,不成就不下山。”你要思维一下,你这样发愿是为自己还是为众生。或许,你一刹那也没有为众生想过,只是认为:“我的家庭关系很不好,我的社会关系很糟糕,所以我一定要很快地从娑婆世界当中解脱出来,听说解脱时特别快乐。”
有些喇嘛喜欢去美国,因为听说到美国以后吃得好、穿得好。有些人想去极乐世界的目的也是这样,因为听说去那里特别快乐,不用找吃的、找穿的,也没有乱七八糟的事情。很多人都是这样想的。但如果能真正为了众生发愿:“为了度化众生,我要很快获得解脱,如果不解脱我不下山。”这样的誓愿就非常好,我们也很随喜。
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初学者,他们是有一种紧迫感,但这种紧迫感只来源于对自我解脱的希求。大乘的任何一部论典,都会对这样的想法严厉斥责,没有一个会赞叹。在大乘中,无论你是修密法,还是修显宗法,无论修布施,还是修持戒,自私自利都是破见解的。因此,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人,一定要有广大的志愿。否则,即使发心了很多年,也不是真正的大乘行人。
有人说:“我到今年七月份,受菩萨戒就满十年了!”你受戒的时间特别长,我们也非常随喜,但你相续中自私自利的心有没有遣除?如果没有遣除,有没有稍微减少?你成佛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只是为了自己远离烦恼,这就是阿罗汉的发心。或者说,你是一个“发菩提心”的阿罗汉,就像前面讲过的“小乘的大圆满修行人”一样。
这个问题很关键,一定要搞清楚我们修行的目的。如果没有弄清目的,就不可能有远大的理想。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仅仅以自私自利的心,学什么法都不能成功。现在有很多人对佛法基础了解甚少,所以不太清楚菩萨戒的学处。
像文殊菩萨、地藏菩萨一样的发心,是真正相应于饶益有情戒。什么叫饶益有情戒?就是要做到真正利益众生。如果有朝一日可以解脱,我也不愿意先成就,而是要先帮助其他众生,哪怕是自己怨恨的敌人。如果有这样的心,菩提心早晚都会成熟。但有些人不要说怨恨的敌人,连亲戚朋友都不愿意利益:“我自己一定要先解脱,其他的事等我获得佛果再说吧!听说获得佛果很快乐。不过,成佛后我也不一定度他们。”这种想法不太合理。
子三、摄善法戒:
当净无限量,不思议佛土,
普令十方界,称扬我名号。
应当清净无有限量、不可思议的佛刹或国土,并令我的名声传扬于十方世界。虽然从表面看来,菩萨因地时的确发愿:“我要清净刹土,令我的名声远扬,人人皆知。”但实际上,我们不能理解成:“菩萨因地时就说一定要有名声,一定要宣传、弘扬自己的名声。”
《现观庄严论》中讲,摄善法戒就是摄受很多善法,而摄受方式是积累资粮、清净国土、圆满智慧。清净国土即受持国土,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在因地时都曾发下这样的誓愿。释迦牟尼佛发愿:“将来我要摄受娑婆世界烦恼深重的众生。”阿弥陀佛发愿:“将来我要受持名为极乐世界的清净刹土,愿听到我名号的众生,都能获得不退转果位。”
《现观庄严论》讲四加行的时候,专门讲了“清净国土”。这是我们在因地学修佛法时的一个重要任务。孩子们读书的时候很有理想,常说:“我将来要当解放军,要当国家主席。”也有说:“我要当宇航员,我要开飞机。”好像没有说要当工人和农民的。总之,我们在因地时一定要有广大的誓愿,将来要受持自己的国土,并从现在开始精进修持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清净刹土。
这一点我们应该随学释迦牟尼佛。在释迦佛的传记中讲,在五百位佛当中,只有两位佛敢发愿受持不清净刹土,而其他佛都发愿受持清净刹土。不知道我们在座的人,将来是受持清净刹土还是不清净刹土。在不清净的刹土中,烦恼比较多,麻烦也比较多,很多众生都不听话;而清净刹土的眷属,如极乐世界的菩萨,都很有自觉性,感觉会比较好。不管怎样,像释迦牟尼佛那样拥有强大誓愿力极为重要。
我们要受持不可思议的清净或不清净的刹土,现在应当发愿:“令我的名声传遍于十方,凡是听到我名字的众生,愿其相续中获得解脱的善根和种子;凡是见闻忆触我的众生,全部获得圆满菩提的果位。”受摄善法戒时应该这样发愿。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在因地时,在百千万劫中发下誓愿,愿听到他们名号的众生,相续中都获得不退转的种子。
佛的名号与一般人的名字完全不同。不懂佛理的人可能会说:“阿弥陀佛的名号和我随便造的一个名词没什么差别,我的名字和阿弥陀佛的名字也没什么差别。”其实是有极大差别的。阿弥陀佛的名号是百千万劫中修持清净刹土、获得成就的名号,因此,佛的名号在成就方面大为不同。我们现在在因地的时候,也应该像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那样发愿:“愿我的名号远扬世间,能让众生获得广大利益。”
以上是讲摄善法戒。下面是对前三种菩萨戒做一个总结。
子四、彼等摄义:
一切身语业,我皆令清净,
意业亦令净;不作诸恶业。
但愿我们的身、语所造的各种业都得以清净,心里产生的任何分别念也全部清净。“我从现在开始发起无上菩提心,愿以后我身口意的所有造作都变成对众生有利的善法,愿我不要有染污心,哪怕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舍弃菩提心和上师三宝。”总之,一定要清净身语意,这是对受持菩萨戒的总结。
以上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内容都讲圆满了。
关于行菩提心,以前的高僧大德在教言中讲:“如果有仪轨、有上师,是最好的;如果没有仪轨、没有上师,也有受菩萨戒的简单方法。”一般来说,我们每天都按仪轨来念诵,但如果没带仪轨或不方便念仪轨,我们就可以用简便方法受菩萨戒。
首先,在佛像前陈设供品做七支供,之后,观想诸佛菩萨云聚在自己前方,最后发愿:“十方诸佛菩萨垂念我,往昔文殊菩萨如何发心,我今天也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发如是无上菩提心。”这样念三遍之后,你的相续中就获得了行菩提心的戒律。这是比较简单的窍诀。格鲁派经常用这种方式受菩萨戒。
如果早上来不及念仪轨,或没有带《喇荣课诵集》,就可以用这个方法。其实,我们这里的个别出家人平时并没有认真念诵。学院里的有些在家人和“阿修罗”,早上还念一些莲花生大士心咒、百字明,似乎比个别出家人还精进。所以有时候我也感觉很惭愧,可能连所谓的“阿修罗”都不如。
戊二(学二资粮之行)分二:一、共同般若乘;二、不共密宗乘。
己一(共同般若乘)分三:一、学修戒学;二、学修定学;三、学修慧学。
庚一、学修戒学:
自身语意清净因,即住行心体律仪,
善习三种戒学已,于三戒学犹敬重。
如是勤清净,菩萨诸律仪,
当悉能圆满,大菩提资粮。
如果学戒,身语意就要清净。如果想真正清净身语意,就必须安住于行菩提心本体的戒律中。前一个偈颂,我们讲了今后一定要身语意清净。但身体清净不是指把身体洗得干干净净,语言清净也不是不说话。其实,真正清净身语意,就是要安住于行菩提心本体的戒律——严禁恶行戒、饶益有情戒、摄善法戒这三种戒律当中。
如果我们对三戒有一定学习,就会对它有恭敬心并产生兴趣,就像平时喜欢受持戒律的人,会对戒本特别重视一样。而行为不如法的人,对三戒就一点都不重视。如果想让身语意清净,就一定要住于行菩提心的学处。而要住于行菩提心的学处,则必须学习菩萨的三种戒律。学习了三种戒律,自然而然会对菩萨广大如海的三学,生起信心和恭敬心。
以这些清净行,会令所有菩萨律仪得以圆满;如果菩萨律仪全部圆满,那么,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也将全部圆满。
庚二(学修定学)分二:一、需要神通之理;二、神通依靠禅定而得;三、如何修禅定。
辛一(需要神通之理)分四:一、佛赞叹神通;二、以比喻说明;三、神通之利益;四、勤修神通。
壬一、佛赞叹神通:
以前阿底峡尊者不喜欢讲神通,但在这里要赞叹一下神通。
一切佛共许:圆满福与智,
二种资粮因,是引发神通。
十方诸佛菩萨在各种经典中都宣讲:学人要圆满五度的福德资粮和般若度的智慧资粮。也就是说,修行人要具备二资粮的因。《中观宝鬘论》也讲了,六度圆满就是要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都圆满。
以神通可以快速积累二资粮,神通包括五眼六通:
一、神境通,通过神通去往他处,比如去其他地方传法;
二、他心通,通过神通了知他人的心;
三、天耳通,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四、天眼通,能看见各种各样的事情,一般来说,天眼通能了知未来,比如后世转生到什么地方;
五、宿命通,了知我与众生的前世是由什么地方转生而来;
六、漏尽通,有漏的法全部灭尽的神通,即断证圆满——该断的烦恼已断、该获得的证悟已圆满获得(大乘小乘有不同定义)。
一讲“神通”,你们都特别欢喜,我假装马上给你们传一个开神通的法、开天眼的法(众笑)。总之,为了圆满二资粮,需要引发神通,没有神通是不行的。
壬二、以比喻说明:
为什么需要神通呢?
如鸟未长翼,不能腾空飞;
若离神通力,不能利有情。
如果飞禽没有真正的翅膀,就不能自由自在地飞行于虚空中,就像家养的鸭子和鹅一样。同样,如果一个人没有神通,就无法真实地利益众生。
阿底峡尊者说,利益众生和摄受弟子必须要有神通,如果没有神通,打卦或观圆光镜也必须灵验。如果什么都不灵验,就无法了知弟子的相续和根基,这样一来,你随随便便地传法,就容易失坏法器,弟子不一定能得利。阿底峡尊者在其他论典中这样讲过。
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禅定休息》中也说,末法时代的众生非常野蛮,没有神通的人去度化他们非常困难,就像飞禽没有翅膀一样,因此在寂静的地方安住修行是最好的。所以,没有神通的时候,最好是安住修行,不要随便摄受弟子。为什么呢?如果没有神通是不能真正利益众生的,因此需要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