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灯论讲解·第6课
行菩提心的受戒仪轨分为有上师的仪轨和无上师的仪轨。有上师的仪轨已经讲完了,今天讲在没有上师的情况下,也可以受行菩提心戒的道理。
辛二(无上师之仪轨)分二:一、以教证说明;二、所说之仪轨。
壬一(以教证说明)分二:一、宣说无师仪轨之理;二、宣说教证依据。
癸一、宣说无师仪轨之理:
尽力寻求已,良师若未得,
当为说其余,受持律仪轨。
假设某个人到南方或北方、藏地或汉地,到处想找一位传菩萨戒的上师,但哪里都找不到。有些上师你看不惯,觉得与自己不相应;有些上师不摄受你,因为你太贫穷;有些上师你不愿意依止,对上师不生欢喜心。总之,再怎么努力寻找,也没找到一位令自己特别满意的上师。
若未得良师,自己又觉得行菩提心戒一定要受,那应该怎么办?有办法的,阿底峡尊者对这样的人解说了无上师的仪轨。昨天讲了菩萨戒品中依靠上师受戒的仪轨,在这些仪轨之外,还有不需要上师的受戒仪轨。
有些人一直找不到上师,但又感觉人身难得,自己确实很愿意在即生中受菩萨戒,因此,阿底峡尊者说:“我在这里为你宣说上师受戒仪轨以外的仪轨,也就是无有上师的菩萨戒仪轨。”这是总的宣说。
癸二、宣说教证依据:
这样宣说到底有没有依据呢?
这里的连接文很好,像月称论师造的《中观四百论释》中也有一些连接文。那天有道友问我:“这个连接文有没有出处?是你自己臆想的还是有教证依据?”我回答说:“有些是经过我加工的,有些直接就是月称菩萨的智慧,在月称论师《中观四百论释》里有。”
有人会问:“既然要给我们宣说无有上师的仪轨,那阿底峡尊者您老人家也必须遵照佛教的传统。您到底有没有确凿的依据呢?”他老人家回答说:“有啊,你放心,我肯定有依据。如果没有依据,我是不可能在这边胡言乱语的。”
如于妙吉祥,庄严佛土经,
说昔妙吉祥,曾为虚空王;
《大藏经》中有一部《妙吉祥庄严佛土经》(《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功德庄严经》),经中是这样说的:“往昔妙吉祥(文殊菩萨)作为虚空国王时发了无上菩提心。他当时没有真正的上师,是依靠观想而发了菩提心。”其中的道理将在下面详细宣说。
彼时所发心,此处当详述:
前面有一个词用的是“解说”,这里用的是“详述”。两种宣说并不相违,因为前面是总说无师仪轨之道理,后面是别说教证依据。这里的教证指的就是《妙吉祥庄严佛土经》中讲,文殊菩萨作为虚空国王时,也是依靠无上师的方式来发心的。
壬二(所说之仪轨)分二:一、真实发心;二、宣说学处。
癸一、真实发心:
“真实发心”即真实发起行菩提心。
我于依怙前,发起正觉心;
筵众为上宾,解除彼贫乏。
没有真正的上师,应当如何发心呢?
应该在自己前方的虚空中,观想所有三世诸佛菩萨以及金刚上师,并在他们面前发愿:“乃至菩提果之间,我一定要发无上殊胜的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在愿菩提心基础上的是行菩提心。在乃至菩提果之间,要发不退转的愿心和行心,要发令自他一切众生获得正等觉果位的心。
“筵众为上宾”,让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众生都成为我的贵宾,我要请所有众生吃饭。吃什么呢?是解脱的妙法甘露,而不是油条、馒头等其他食品。
这里讲受行菩提心的时候,要先迎请所有众生,之后解除他们心里的贫乏。原文中说的是:“我迎请所有的众生作为我的贵宾,为了消除他们的贫乏,我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将他们安置于解脱的果位。”所以,我们现在要真正发起行菩提心,大家应该好好观想。
之前我们已经发了愿菩提心,而且也给大家讲了学处。之后就要受行菩提心。受持的方法有两种,分为有上师的仪轨和没有上师的仪轨。
假如现在我们是没有上师的可怜弟子,只能观想在自己前方的虚空中,有十方诸佛菩萨和所有传承上师,之后以真诚心发愿:“我从今天开始,在愿菩提心的基础上一定要受持行菩提心,一定要尽心尽力利益下至地狱以上的所有众生,让他们暂时获得快乐,究竟获得真正无二的涅槃。”
实际上,发心是刹那性的。如果有了刹那性的发心,此后没有退转,你就成了因地菩萨。有时一些人特别可怜,他一直看不惯、看不起自己,这样不好。作为一个大乘行者,现在有机缘听到大乘佛法,据此你也应该知道自己的根基、缘分是不一般的。所以没必要整天想:“我这个烦恼深重的人,我这个坏蛋,我这个业力深重的人……”当然,作为凡夫肯定有一些烦恼,但有烦恼不一定不好,因为我们可以通过显宗、密宗的教言,将烦恼转为道用。因此,大家要有一些自信。如果没有自信,无论学大乘、小乘,还是其他法,都根本没办法学下去。
通过今天这堂课,有些人真正发起了行菩提心,乃至生生世世都不退转,这个意义非常重大,即使你获得了几百万财产,都无法与之相比。现在有很多世间人,上师给他传授一个法,他一点都不重视,但如果给他一点财物,他就觉得很珍贵。我的一些老乡就是这样,我给他们传一点法,他们都感觉无所谓,但有个居士捐了一些衣服,我给每家分了一两件,他们到现在都特别感激我,觉得那对他们的恩德非常大。
有些人因为愚痴,以及习俗、生活习惯的原因,分不清什么有价值、什么没有价值。对有些人来讲,今天这堂课对他的生生世世都非常重要。因为在百千万劫的生死当中,只要发起不退转的殊胜菩提心,自己的修行自然而然会增上。哪怕你整天都散乱,但只要菩提心没有退转,功德还是会增长。所以,今天好好发无上的菩提心,明天就不用听课了,即使天天睡懒觉,功德也会自然而然增长,多高兴啊!(众笑)
在没有上师的情况下,可以用这个偈颂来发心。平时每天早上我们也可以念,比如上师不在的情况下,迎请诸佛菩萨降临在自己面前的虚空中,在他们面前发心。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每天都可以这样发心。当然,在上师等对境前发心是很殊胜的,但在没有对境时,自己每天也要发菩提心,这对我们至关重要。
无论我们在不在学院,每天早上念的发心仪轨最好不要断,尤其是放假的时候。对有信心的人来说,更应当如此。既然已经发了菩提心,那么,即使你做不到一天发六次心——这毕竟有点困难,但最少也要一天发一次心。发了菩提心的人,如果连一天一次都坚持不了,恐怕有点不合理。
癸二(宣说学处)分四:一、严禁恶行戒;二、饶益有情戒;三、摄善法戒;四、彼等摄义。
子一、严禁恶行戒:
从今至证得,无上胜菩提,
不起忿害心、悭吝与嫉妒。
当修胜梵行,悉断罪与欲,
欣喜净律仪,常随诸佛学。
无论有没有上师,我现在都已经获得了菩萨戒,并发下誓言:“从今天开始,乃至获得圆满正等觉菩提果位之间,我对任何一个众生,无论身份如何,无论高低贤劣,都不起嗔恨心、损害心、悭吝心和嫉妒心。”当然,在真正行持的时候,这个发愿不容易做到。如果做不到,就要马上忏悔。
如果你今天生起了害心、嗔恨心或嫉妒心,今天或明天还可以用仪轨重新受戒。其实,大乘和密宗的戒律与小乘有点不同,因为它一旦失坏还可以马上重受。如果让你从现在开始再也不生嫉妒心、危害心,那的确很难做到。不要说乃至菩提果,就算是到明天早上,脾气很暴躁的人也已经生起了各种恶心。如果生起了恶心,可以再念这些偈颂,那么你的戒就恢复了。
我们应当发誓,不要生起这四种恶心,而应行持梵净行,受持出家戒律。出家人在思想、行为等各方面都非常清净,与出家人相比,很多在家人整天都不离邪淫与妄语,有很多非法、丑恶的行为。因此,作为出家人,应该感到庆幸,自己的身心很清净、很自在、很放松。
从现在开始,我应该修持梵净行,断除以杀生为主的身体、语言方面的一切罪业。大家尤其要戒除吃肉。新来学院的人,如果你们以前有一些不好的习惯,不要以任何方式带到学院来,我们不欢迎。无论你有什么高僧大德的教证或其他说法作为依据,吃肉等行为在学院都不被允许。我很希望四众弟子全部吃素,而且自古以来,很多高僧大德和传承上师都是以这种方式来生活的。
很多医生和朋友劝告我:“你一定要吃肉,不然你马上就会死。”但是我想:“我死了也没事。”虽然让身口意全部清净有点困难,但明白了吃肉的过失以后,不吃肉还是能做到。因此,希望新来的人要注意。我之前经常要求大家吃素,虽然今年没怎么强调,但我的想法没变。
即使有朝一日我开许你不吃素,也要公布一下你的名字,比如:男众和女众中各有三个人不吃素,这三位先生分别是哪些,三位女士分别是哪些。我只要发现有人吃肉,就会这样做。今年我没有强烈要求大家必须吃素,没有说不吃素就不能听课,但大家应该清楚,学院不倡导吃肉这种行为,因为它就是罪业。
“悉断罪与欲”,不知道藏文里有没有“欲”这个字,“欲”是不是贪欲的意思?应当断除各种罪业和贪欲,欢喜受持清净戒律,经常随佛陀而学。我们早上起来、晚上睡前,要经常念《释迦牟尼佛修法仪轨》,经常看佛像。早上起来之后,如果身体特别不好,不能顶礼,那就在佛陀面前问讯或意礼。
佛像真的很有价值。有位藏地学者说:“在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前全是灰尘,没有人供养;而在财神像前,全是供养金银财宝的人。”虽然他没有直接说,但意思就是现在的佛教徒也喜欢发财,所以对财神很有信心,对自己的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却没有信心。
我翻译了佛陀的传记以后,要求大家一直要随念释迦牟尼佛,无论是哪一个宗派,都应该如此。而且,我们最好把佛像随身携带,除此之外,把佛像摆在佛堂里也很好、很有必要。麦彭仁波切也说过:“如今之时代中,众多修行人只看重自己所属之宗派在修法、念诵等方面所具特征,反倒于佛祖释迦牟尼佛不知修持及念诵。”
有些人喜欢戴上师的像章,但我认为,如果上师是真正的高僧大德,这样也可以,否则就没有必要。如果你非要把像章戴在身上,最好还是戴释迦牟尼佛、莲花生大士、法王如意宝的像章。法王如意宝对我们的恩德非常大,而且他是真正的大成就者。除此之外,把这位上师、那位上师的像章,像念珠一样全部挂在自己的脖子上,加持力可能不大。总之,我个人觉得,除了戴释迦牟尼佛等佛菩萨和大成就者的像以外,其他都没有那么大的必要。
如果没有经过上师本人同意,不要随便乱造一些上师的像。有些人甚至想给每一位自己皈依过的上师都做一个像章。总之,现在个别人的行为已经变质了。其实我们最应该随念的对境就是释迦牟尼佛,要经常修他的修法,这样做才真正有功德。虽然佛教的传承上师也很殊胜,但最可靠的就是释迦牟尼佛,我们最好忆念他——“常随诸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