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灯论讲解·第5课
现在讲《菩提道灯论》中行菩提心的内容。愿菩提心的前行、正行、后行全部都讲完了。
己二(行菩提心)分三:一、受行戒之理;二、受戒之身份;三、受戒之仪轨。
庚一、受行戒之理:
其实,发心与受戒相似。受行戒之理,即是受行菩提心戒的道理。
除行心体诸律仪,非能增长正愿心;
由欲增长菩提愿,故当勉力受此戒。
除了行菩提心本体的律仪以外,其他都不能增长愿菩提心的功德。因此,行菩提心非常重要,一定要受持。如果没有受持与行菩提心本体无二无别的戒律,即使愿菩提心有很大功德,它的功德也无法在生生世世中增长无边,即“正愿心”无法增长。《入菩萨行论》中也讲,只要行菩提心生起,即使睡眠或放逸,善根也能在相续中不断增长。
如果受持行菩提心,自相续中的功德会源源不断增盛,善根日日增上,最终成就佛果。虽然生起一刹那愿菩提心的功德也相当大,但如果想让功德在生生世世中不断增长,就必须生起行菩提心,行持六度万行。
仅仅生起愿菩提心还不够,如果真正想增长自相续中的菩提愿行,令善根功德不断增上、不被毁坏,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受持行菩提心的戒律。
以上讲了要受持行菩提心戒的道理。
庚二(受戒之身份)分二:一、总说身份;二、别说梵净行殊胜。
辛一、总说身份:
恒具余七种,别解脱戒者,
乃有菩萨戒;善根非余有。
菩萨戒是不是所有众生都能接受呢?并不是。
如果按龙猛菩萨的观点来说,任何众生都可以受持行菩提心、受菩萨戒,天人、非人都可以受。但无著菩萨和阿底峡尊者的观点比较严格,他们认为,不是所有众生都可以受持行菩提心戒,若要受戒,要具备一个条件——须受过七种别解脱戒之一。
“恒具余七种,别解脱戒者”中的“余”,是指除了菩萨戒以外的七种别解脱戒。以前有人说这个“余”字不好解释,其实,藏文中也有这个字。这个教证在藏传佛教的很多论典中都经常引用,比如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等。
什么样的身份可以受菩萨戒呢?恒时具足除了菩萨戒以外的七种别解脱戒至少一分的人。七种别解脱戒在刚刚讲《俱舍论》时讲了,我就不重复了,否则时间不太够。
“乃有菩萨戒;善根非余有”,至少受过七种别解脱戒之一的人,才具足受菩萨戒的善根。而藏文说的是“缘分”,即受过七种别解脱戒之一的有利条件者,就有受行菩提心戒、菩萨戒的缘分。“非余有”,其他众生没有这样的缘分,也就是说,从来没有受过任何别解脱戒的人,没有受菩萨戒的缘分。
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实际上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的观点不相违。凡是要受菩萨戒的人,必须要受持别解脱戒一分以上的戒条,比如不杀生或不偷盗;如果一分戒都没受持,那他就不具足受菩萨戒的资格。因此,说受菩萨戒前必须具足七种别解脱戒的密意是这样的。大家应该记住,无垢光尊者是如何将两位菩萨的观点融为一体的。在《三戒论释》中,堪布云嘎也赞同无垢光尊者的观点,并做了一些说明。
总而言之,关于受菩萨戒的身份,主要有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的两种观点,前者是深观派,后者是广行派。龙猛菩萨认为,任何一个有生命的众生都可以受菩萨戒;而无著菩萨认为,受持菩萨戒,一定要以受七种别解脱戒之一作为前提条件。本论作者阿底峡尊者的观点与无著菩萨一致。按照《三戒论》注释及《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来解释,两者没有任何相违之处。
总之,按照本论观点,受菩萨戒的身份应是具别解脱戒者,这样的人才有受菩萨戒的缘分、善根,而其他众生则没有。依据无垢光尊者的解释,即使是居士,至少也要受持一条居士戒,否则就不具足受菩萨戒的条件。这两种解释不相违。
辛二、别说梵净行殊胜:
对要受菩萨戒的人来说,受七种别解脱戒的哪一种,身份最殊胜呢?受持别解脱戒者包括比丘、比丘尼、式叉尼、沙弥、沙弥尼、居士和受斋戒的众生,虽然他们都可以受菩萨戒,但哪一种是最好的法器呢?
下面会回答:受菩萨戒最好的法器是比丘和比丘尼,其次是沙弥和沙弥尼,但没有提到居士。我们这里的居士本来就比较少,如果再“欺负”他们就不好了。一般在团体中占少数的群体,总会有种受委屈的感觉。因此,对他们应该多赞叹,否则发心的时候找不到人怎么办呢?商店就没人发心了。(众笑)
如来所宣说,七别解脱中,
梵行最胜者,是比丘律仪。
如来在《毗奈耶经》里宣说了七种别解脱众生,从受菩萨戒的身份来讲,其中的梵行者最胜,也就是出家人。当然,居士中也有具戒梵行者,但他不是真正的梵行者。因此,梵行者指的就是出家人,而在出家身份中,受菩萨戒最殊胜的身份是比丘、比丘尼。
其实,在密乘中也是这样讲的。《时轮金刚》中说:“除了具有无二智慧的人以外,比丘是最殊胜的。”受密乘戒最殊胜的法器是什么?一般来讲是出家人中的比丘和比丘尼,之后是沙弥和沙弥尼。总之,受密乘戒、菩萨戒的身份,最好的都是比丘,接下来再是沙弥、在家人。而且,无论是入座还是排队,比丘都在最前面,之后才是沙弥、居士。如果在家人是证悟者,具有无二智慧,就可以坐在出家人前面。
这里讲的受菩萨戒的身份,没有从内在证悟进行观察,而是从外在能看到的身份来说的。在受持七种别解脱戒的人中,最殊胜的身份、最好的法器就是比丘和比丘尼。
我前天得到了如石法师新修改过的一版《菩提道灯论》,她的翻译是比较严谨的。她还翻译过一部《菩提道灯决微》,大概有三百页,用了三年时间才定稿。我有时候觉得很惭愧,自己一年中译出好几部论,没有用那么长时间。但翻译的效果应该也没什么差别,那天我对照了《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我翻译的颂词和这里的颂词,好像我翻译的更容易懂一点。如石法师用了三年时间定稿了一本三百多页的法本,而且她翻译的这部论应该修改过三次,这可能是第二次修改的版本。之前我只找到了1993年的版本,翻译这版时她可能刚出家。
如石法师是汉族人,在家时是学物理和地理的研究生。她出生于1952年,1993年在日慧法师座下剃度出家。她生活在高雄,后来到印度求学过一段时间,依止过格鲁派的上师学藏文。之后她翻译《入菩萨行论》,也用了很长时间,经过三次修改才定稿。所以,她对译作的质量非常认真负责。她也有对《入菩萨行论》作注释,我曾经看过,她在字面上对颂词进行了解释。她翻译的颂词还是很不错,但她的著书一般是研究型的,从窍诀角度来解释的并不是很多。她可能像圣严法师一样,对研究方面特别重视,所以文笔等各方面肯定是很好的。
原来我们的《入菩萨行论广释》在台北印的时候,我跟负责人说过,最好要请示如石法师,因为颂词用的是她翻译的版本,而且台湾对版权特别重视。后来请示她的时候,她对广释很赞叹,说这个广释比较细致,也有窍诀性的内容。这次讲《菩提道灯论》,我们也用了她翻译的颂词,不知道过两天能不能给大家发一下最终版本。我看了这个最终版,她把第一次翻译的文句又重新修改了,所以她对译作这方面特别认真。
发心做文字工作应该认真负责。首先做初稿,比如现在做的《俱舍论》《大圆满心性休息》算是初稿,之后还要经过两次、三次、四次的修改,最后再定稿,这样很好。我们学习佛法这么多年,对法义比较熟悉,应该不需要花那么长时间。不然,如果三年中也只有三百页的作品,我不一定能等,但还是希望要认真对待翻译。
在如来宣说的七种受持别解脱戒的人中,最殊胜、最好的身份就是梵行者,即比丘和比丘尼。
以上讲的是受菩萨戒的身份,下面讲仪轨。
庚三(受戒之仪轨)分二:一、有上师之仪轨;二、无上师之仪轨。
辛一(有上师之仪轨)分二:一、师前受戒;二、上师之法相。
壬一、师前受戒:
当以菩萨地,戒品所说轨,
从具德相师,受持菩萨戒。
无著菩萨的《瑜伽师地论》(汉传说是弥勒菩萨造)里讲了菩萨地戒品,其中所说的仪轨就是法尊法师翻译的菩萨戒本中广的仪轨。我以前看过这个仪轨。菩萨地戒品中有广说,上师是使用仪轨传菩萨戒,因此,我们要在具有德相的上师面前,受持行菩提心的律仪。这就是在上师面前受菩萨戒的道理。既然要在上师面前受菩萨戒,那么上师的法相是怎样的呢?
壬二、上师之法相:
本来上师的法相有很多,但在这里归纳为四种。
善巧律仪轨,自住清净戒,
堪传律具悲,当知是良师。
受菩萨戒的对境——具德上师,要具足哪些条件?有四个条件。
第一,“善巧律仪轨”。上师对弟子传菩萨戒,首先自己必须精通菩萨戒的戒轨,无论是菩萨戒的戒条、仪轨还是传授传统。堪布根霍有一个菩萨戒的传承仪轨,法王如意宝基本在每年释迦牟尼佛转法轮日——六月初四那天,都用这个仪轨为我们传授。好像去年没有传,不过前年开普贤法会的时候,给大家授过这个菩萨戒。如果上师连菩萨戒的戒条,比如什么叫四种白法都不懂,却要传菩萨戒,那我们在这样的上师面前受菩萨戒肯定不合理。这是第一个条件,上师要精通菩萨戒的仪轨。
第二,“自住清净戒”。上师自己要安住于清净戒,相续中至少要具足菩萨戒戒体。如果上师从来没受过菩萨戒,或者虽然受过菩萨戒,但后来犯了根本戒,那他的相续中根本没有菩萨戒,也肯定没有给别人传菩萨戒的资格,就像空瓶子怎么倒得出东西来呢?所以,上师自己一定要住于清净戒律。
第三,“堪传律”。上师愿意传菩萨戒,而且有忍耐之心。在传菩萨戒时,无论上师遇到什么困难、弟子有什么邪行,上师都能忍耐、坚持。有些上师虽然精通菩萨戒,相续中也有戒体,但因为弟子的原因不太愿意传:“这些人很麻烦,给他们传授菩萨戒有什么用?”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还有些上师特别“谦虚”,虽然自己本来是大菩萨,肯定有能力传,但从自己的角度还是觉得:“不行不行,我怎么能传菩萨戒?我还是好好地睡在大氅里吧!我不去传,你们不要跟我说,去找其他上师吧。”
第四,“具悲”。传菩萨戒的上师相续中要具有悲心,完全是从利他的角度来传戒,而不是想着“这是个大老板,我今天给他传个菩萨戒,以后他可能会对我进行供养”,这样的目的完全是自私自利,没有悲心。有句话是这样讲的:“连悲心都不具足,修啥子金刚橛!”
如果一位上师具足这四个条件,我们就知道他是具德上师,即具有法相的善知识,是受菩萨戒的对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