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灯论讲解·第3课
《菩提道灯论》中,我们正在讲大士道。接下来,为了让人们生起真正的信心,宣说传承上师的教言。
丙三(别说大士道)分二:一、传承上师教言;二、真实宣说大士道。
丁一、传承上师教言:
于诸胜有情,求大菩提者,
当说诸师长,所示正方便。
大士道是给谁宣说的呢?所有殊胜的有情,即希求圆满正等觉佛果、发愿利益一切众生的有情,而不是一般的有情,包括对大乘有成见或希求声闻果位的有情。作者阿底峡尊者说:我在这些有情面前,宣说我的传承上师们所开示的获得菩提果位的大士道方便法。
阿底峡尊者是噶当派中无与伦比的一位上师,这主要体现在他对菩提心的传承与教授上。包括为尊者传过大乘法的金洲上师在内,尊者一共有五十多位上师,在许多上师面前,尊者都得过菩提心的教授。他在这里之所以提到传承上师的教言,是想让人们了解这部论的传承来源清净,不是他自己臆想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法本中的《菩提道次第师师相承传》是由云增·耶喜绛称所造,这部传记中的内容也被收录在很多论典中。《开启修心门扉》前面的略传、《俱舍论》中世亲论师的传记,都源自这部传记,其中很好地记录了印度的龙猛菩萨、寂天菩萨以及藏地宗喀巴大师等高僧大德的事迹。这就是《菩提道次第广论》等法本收录这部传记的原因,当然,格鲁巴对他们的传承上师本来也特别重视。
阿底峡尊者在这里说:今天,在你们这样的殊胜法器面前,我将宣说传承上师们的教言以及能获得大菩提的殊胜方便法门,希望你们认认真真地以欢喜心和恭敬心来听受——下面不要吃东西,也不要打瞌睡,我可以喝茶,因为我是老师。(众笑)
有一次,州文教局的人要来一所色达县的中学视察工作,校长心想:“他们可能会问我们学校有多少个老师,应该是有58个老师,我要好好记住。”文教局的人来了以后,也没有问学校有多少老师,就在学校里到处转了转,看了看教室。当时,有一只小老鼠从教室里跑了出来,文教局的人就问:“这里有多少老鼠?”校长听错了,回答的时候说成:“我们学校有58个老鼠。”文教局的人就问:“你怎么知道?”校长连忙回答:“不不不,是有58个老师。”
我是老师,所以我可以喝茶。你们是学生,不能喝。你们当中有很多大菩萨,而我的相续中没有这样的菩提心,有时候真的是特别惭愧。
以上讲的是传承上师教言。
丁二(真实宣说大士道)分三:一、发殊胜菩提心;二、学二资粮之行。
戊一(发殊胜菩提心)分二:一、愿菩提心;二、行菩提心。
己一(愿菩提心)分三:一、加行;二、正行;三、后行。
庚一(加行)分二:一、七支供;二、皈依。
辛一、七支供:
第一个就是讲发愿菩提心的时候,加行的条件是什么。
对佛画像等、灵塔正法前,
陈以花香物,丰盛作供养:
亦献普贤行,所说七支供。
首先,在屋子里摆一张供桌,然后在供桌上摆放佛的塑像或唐卡等。“像”指的是金银铜等塑造的佛像,这些都可以。
我们以前讲《大圆满前行》中的供曼茶时也讲过,在供桌上摆放佛像、佛塔、法本,也就是三宝所依。三宝所依分为身口意所依:身所依是佛像;心所依——佛陀智慧的所依是佛塔,无论佛塔是大是小都要摆一个;语所依是“正法”,指的是法本、佛经,显宗、密宗的都可以,比如《金刚经》《上师心滴》等。这就是三宝所依。
将三宝所依——佛像、佛经、佛塔,陈设在自己面前,观想诸佛菩萨的身口意全部集聚在三宝所依上。然后在他们面前摆上五供,即花、香、水、神馐、灯,尽可能地丰盛、庄严、干净,极其美观。如果你没有条件使用供桌,用一般的桌子也可以,在上面放一些灯、香、水。现在是开春,供水应该不是很困难。每天都供一点水、烧一点香,也花不了很多钱,如果比较精进,是能做到的。
陈设好供品后,“亦献普贤行”,按照《普贤行愿品》中所说做七支供。如果能这样做当然最好,如果不能做广的七支供,就念诵偈颂:“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辛二、皈依:
乃至菩提藏,志心不退转;
净信三宝尊,双膝著于地,
恭敬合掌已,三称而皈依。
我们皈依三宝的前提是什么呢?从时间上来讲是乃至菩提藏之间,而不是在一两天或一两世中。“菩提藏”是菩提果位的意思,在获得圆满正等觉菩提果位之前,皈依三宝的心一刹那也不退转。首先,自己要有坚定不移、坚不可摧的信心和不退转之心,进而对三宝生起真正的皈依和恭敬心,具有真实的皈依,这一点非常重要。
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讲了三种皈依——下士道的皈依、中士道的皈依和大士道的皈依。其中,在讲大士道皈依时,讲了不退转的皈依,并告诫我们要通达皈依的道理。皈依三宝不能只做表面功夫,比如别人说皈依很好,你就说:“对对对,我今天就去办个皈依证!”不是这样的。而是要有“世界上唯一不欺惑的对境就是佛法僧三宝”这样的信念,这才是没有任何垢染的清净心。以这样的清净信心,在上师三宝面前皈依。
刚才我们讲过自己要有供桌、佛堂,这是很重要的。如果各方面条件不允许,比如,你要跟很多人一起住公房,那就只摆放一尊释迦牟尼佛像也可以,不一定非要摆很多。
我之前去闽南佛学院时,看他们都是七八个人住一间屋子,大家共用一个书架,也没有真正的供桌,但他们也没有因此而发生争吵。所以你们几个人住在一起的时候,也不要吵架。原来有些人读书的时候,几个人住一起经常会因为占位子吵架,不应该这样。
总而言之,有一个所依很重要,不管你到哪里去,还是要有一尊释迦牟尼佛像。如果有条件,再放一个小佛塔和一本经书,这样一来,佛陀、法宝、僧众都具足了,这就是三宝所依。如果你想把一百个本尊像全部摆在佛堂里,也有点困难。有些人说自己在这位上师面前得过法,在那位上师面前也得过法,所以一定要把上师们的照片都摆上,摆得长长的,这也不太容易。
我一直认为:所有给自己灌过顶的上师,在一位上师的照片中或释迦牟尼佛的唐卡中就全部具足了,这样带着一张照片或一幅唐卡出门也比较方便——无论到了哪里,都可以把它作为三宝总集。
但我现在一直不想把上师的像放在家里,因为有时看到了,心里会非常难过,所以暂时“请假”把上师的像取下来。有时候晚上梦见上师,也会感到很伤心……或许慢慢就接受了吧。但像我这样的人,可能时间越久,越觉得伤心。不过,也有些人在上师刚离开时哇哇大哭,后来就一点感觉都没有了。
“双膝著于地,恭敬合掌已,三称而皈依”,以对上师三宝的不退信心,在三宝面前双膝著地,身口意三门极其恭敬而合掌,之后念诵三遍皈依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也可以念诵三遍《释迦牟尼佛修法仪轨》中“桑吉秋当措杰巧南拉……”那个偈颂。其实,每天早上发心的时候,我们也都会诵三皈依,发心仪轨前面就有三皈依的颂词。把皈依的颂词念三遍,就已经皈依三宝了。
如果我们引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和《大圆满前行》的教证、理证,广说皈依也可以,但这里只是简单讲讲。
归纳而言,我们对三宝一定要有信心,如果没有信心,佛法不可思议的境界就不可能融入我们的心。《大智度论》中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佛法就像大海一样,唯以信心才可以趋入。所以,皈依三宝的时候,自己的信心特别重要。
庚二(正行)分二:一、四无量心;二、正行发心。
辛一、四无量心:
次于诸有情,先起慈心观;
思堕恶趣等,及受死殁苦;
所有诸众生,为苦所逼恼。
我们皈依后,应该对一切有情生起慈心、悲心、喜心、舍心这四无量心,并思维轮回所有众生的痛苦。比如生在三恶趣的众生,在地狱道有寒热的痛苦,在饿鬼道有饥渴的痛苦,在旁生道有互相吞啖的痛苦。人有生老病死之苦,天人有死堕之苦、与阿修罗作战的痛苦。三界轮回中的众生,都被苦苦、坏苦、行苦这三大苦所折磨。
我们要观“三界中有没有任何安乐”而观察结果,则如《法华经》中所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这是讲观三界轮回的痛苦。
辛二、正行发心:
欲度诸众生,出苦及苦因,
当发菩提心,立誓永不退。
众生如此痛苦,却无法自度,因此我一定要发无上菩提心去度化他们。如果没有发无上菩提心,就不会有这种能力,因此我发愿从现在开始,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愿他们离开苦因与苦果。
轮回中逼迫众生的痛苦,指的是三苦。如果想帮众生远离痛苦,就必须让他们离开业和烦恼,正如《俱舍论》中所说,这就是苦因。以前我们讲《俱舍论》的时候,很多人都听不懂,但现在一说《俱舍论》中的业和烦恼、苦和苦因,大家都非常清楚。
苦的根源就是贪嗔痴三毒,为了断除一切众生的所有苦因,我们要发无上菩提心,乃至菩提果之间永不退转。以前没有发过这个心的人,就从今天开始发心。
三界轮回中的众生是非常可怜的,如果想究竟度化他们,自己没有获得佛果是不行的,因此我们要发愿:“无论是闻思修行,还是做任何善法,都是为了众生而不是为了自己。”当然,我们自己也需要有一些资具,需要吃饭、穿衣,还需要有暂时的住处。这些暂时的资具不得不具足,即使是发了菩提心的高僧大德,也有行住坐卧的行为和资具。但我们的重心,不是放在这些方面,而是放在度化众生、利益众生上。
只要有机会、有能力,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定要发愿利益众生。这种发心不像大圆满有第一步境界、第二步境界,发心时没有这样的说法。希望你们从现在就开始发心,至于大圆满觉性和其他觉受,再慢慢引发也不迟。所以,以前没有发过愿菩提心的道友,你们一定要发这个心:“我从现在开始乃至生生世世一定要利益众生。”
假如我今天发愿去拉萨,那么不管需要多久,总有一天我会到达。发心也是如此,我今天发愿不为自己而为利益一切众生,为令他们离开三界轮回中的所有痛苦而希求佛果——正如《华严经》中所说“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那么,这样的发愿也总有一天会实现。因此,从今天开始,大家应该发真实的心。有些人可能已经发过真实心了,但也有些人虽然发过心但退失了。如果没有好好策励自己,菩提心不一定会日夜增长。
从今天起,我们依靠这部《菩提道灯论》,依靠阿底峡尊者和所有传承上师的加持和威力,一定要在自相续中首先生起愿菩提心。如果你连发愿都没有,根本不可能实现发愿;如果你没有度化众生的想法,那么就不可能去度化众生,就像你连去拉萨的想法都没有,那你怎么去呢?是不可能去的。
我在这里苦口婆心地讲了很多,费了很多口水、花了很多心血。如果有一个人的心相续因为我讲的话,从今天起乃至有生之年,生生世世都不生邪念、只生菩提心,那我这么累也值得。因此,希望你们今天都在心里发无上的愿菩提心。而行菩提心的具体修法,我们下面再讲。
发真实菩提心用了这几个颂词来讲,根据我的理解,科判应该这样来分,但我没看到其他讲义里有这样的分法——现在讲义也不好找了。但不管怎么样,以字面的理解应该可以这样分。
大家发愿菩提心的誓言应该永不退转,心相续中一定要生起真实的菩提心。以前阿底峡尊者也说过:“为什么我对金洲上师如此敬仰,就是因为我相续中的这一颗菩提心是金洲上师赐予的。”如果我们相续中的菩提心是从《菩提道灯论》中获得的,那么我想,这样的学习还是很有价值。所以,今天大家就要好好发愿菩提心,然后晚上好好看一看:自己到底有没有生起愿菩提心?如果生起了,我们明天再继续讲它的功德;如果没有生起,明天还要继续发心,就不讲课。
如果想在心相续中生起大圆满或三禅、四禅的境界,获得神通、神变,是很困难的;但如果想在分别念中生起愿菩提心,比如从今天起,无论别人对我怎么样、对我说什么,我都一定要利益众生,这并不是很困难。哪怕需要跟卖菜的人打架,我也心甘情愿(众笑)。这就是所谓利益众生的心,大家要好好地发愿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