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灯论讲解·第2课
今天开始正式讲《菩提道灯论》。
无与伦比的大上师阿底峡尊者,又叫燃灯智。法尊法师曾经翻译过尊者的传记。在一些佛教史中也对尊者有记录,比如多罗那他所造的《印度佛教史》,以及《布顿佛教史》《青史》等。有些佛教史中,详细介绍了阿底峡尊者的事迹,因此我昨天没有广说。在一些上师的教言中,也经常提到尊者从印度被迎请到藏地的故事,包括他在藏地弘扬“皈依”和“发菩提心”的情况。
对佛教徒而言,阿底峡尊者的恩德非常大。他传承的教法,令无数大乘修行人获得了极大利益。现在许多汉地的佛教徒,对阿底峡尊者、宗喀巴大师、无垢光尊者都比较熟悉。其实以前很多人不一定知道无垢光尊者,而如今在国内外,许多宁玛巴的高僧大德,都弘扬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的法门,所以他们逐渐被人知晓。
去年春天在印度,有大德专门传授了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灯论》。这些高僧大德到西方等各地弘法时,也经常传授这部论和《佛子行》。我之前一直没有这部法的传承,后来,有些法师亲自去求了传承,我又从他们那里得到了,所以这个传承很清净。
阿底峡尊者的教法,不仅在藏地和内地备受尊崇,在其他地方也是如此。比如,台湾地区和新加坡的一些信徒,一听到阿底峡尊者的尊名,就很生信心。但说到麦彭仁波切,有些人却不一定知道。在台湾,麦彭仁波切叫米旁仁波切,所以我们的书做成繁体时,就要把“麦彭”改为“米旁”,不然台湾人就不懂。另外,华智仁波切在台湾叫做巴楚仁波切。阿底峡尊者的原名叫做燃灯智,而“阿底峡”是梵语,是殊胜的意思——可能尊者在印度时就被称为阿底峡了。
阿底峡尊者所造的《菩提道灯论》,可以分为三部分:初义、论义和末义。初义包括论题和译礼。我边分科判边讲。以前讲《中观四百论》时,分科判花了一些时间,但效果还可以。这部论有六十几个颂词,分科判不是很困难,分完后大概就能知道全文内容了。
分科判是藏传佛教的一大特点,一部论典分了科判以后,意义就比较好懂了。比如我们讲《俱舍论》,分了科判以后,每天所讲的内容要从哪方面去研究,大家基本就都清楚。如果只看自释不分科判,恐怕理解起来会有点困难。大家也可以了解到,个别没有科判的《俱舍论》讲义,虽然内容没有遗漏,但读者经常不知从哪里入手,就像一辆塞满了东西的车。所以,分科判非常重要。
全论分三:一、初义;二、论义;三、末义。
甲一(初义)分二:一、解题;二、译礼。
乙一、解题:
菩提道灯论
这部《菩提道灯论》,是阿底峡尊者来藏地后用梵语造的。尊者本身是印度人,到藏地后学习了藏语,后来用藏语造了很多论典。现在有些高僧大德到美国以后,先是继续用藏语造论,后来就开始用英文造论。之前有些上师说:“我现在都可以用英语来写书了!”阿底峡尊者当时也可能给印度“打电话”说:“我现在可以用藏文来造论了!”(众笑)造《菩提道灯论》时,尊者可能还不懂藏语,不知是什么原因。在他的一百多部论中,《菩提道灯论》是最有名的,不过他是用梵语造的。
《菩提道灯论》的梵语题名为“菩提萨塔扎德邦”。“菩提”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正觉,即遣除一切道障后获得的究竟觉悟。在很多经论中,以盛开的莲花比喻正觉。
汉文中的菩提萨埵、菩提金刚中的“菩提”,在梵语里是“布德”,“南无布达雅”中的“布达”也是“布德”的转化,菩提萨埵即是布德萨埵。
“萨塔”是道的意思。一个人通过这样的论典修道,最后可以证得无学道,因为五道十地的道理在这部论中已圆满宣说了。
“扎德邦”译为汉语的“灯”,这是用比喻的方式来命名。法本命名时,有些用比喻来取,有些用时间或地点来取,有些用人名来取。在为佛经、论典取名时,经常用这些方式。
为什么用“灯”来比喻呢?因为《菩提道灯论》犹如一盏智慧光明之灯、一把智慧的火炬,能点亮我们的内心,遣除心中无明愚痴的黑暗,开启智慧的光明。
乙二、译礼:
这个译礼是译师造的。此处的译礼与其他论的译礼方式相同。那么,为什么要顶礼呢?为了遣除违缘、圆满造论、忆念佛菩萨的恩德等。译礼的必要在许多论典中都有讲到。
敬礼文殊师利菩萨!
敬礼智慧本尊——文殊师利菩萨。原文中没有这句话,是译者翻译时加上的。以前我翻译的时候,也会加上对文殊菩萨的顶礼句。但我不是大翻译家,没有资格这样做,后来就没有再加了。反正我尽量去翻译,出现违缘就停止,如果实在无法圆满也只能作罢。
一般来讲,在藏地,把印度论典译成藏语时都会加译礼,但法尊法师和玄奘大师翻译的一些论典就没有加。在其他论典中对译礼有广说,我就不赘述了。
甲二(论义)分二:一、造论支分;二、所造论体。
乙一(造论支分)分二:一、顶礼句;二、立誓句。
丙一、顶礼句:
敬礼三世一切佛,教法以及诸僧众,
作者恭恭敬敬地用三门顶礼未来、过去、现在所有圆满断证功德的如来正等觉佛陀,即十方一切诸佛。之后,顶礼诸佛所宣说的一切妙法,以及修持这些妙法的僧众。这些僧众也包括大乘得地以上的菩萨。
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三宝之法宝和五道十地讲得很广。我们之前听过德巴堪布念《功德藏大疏》的传承,内容也特别广。他从早上8点一直念到中午12点,我们坐在下面都特别难受。等到12点吃饭的时候,大家不敢喝茶,也不敢多吃。下午堪布又从1点念到6点。快到6点的时候,堪布讲了三宝的功德,虽然三宝的功德很殊胜,但当时我们生不起信心,心里一直在想:“什么时候下课?”我旁边的司机还不时发出“哼”的声音(堪布模仿)。后来时间有点晚了,我当天又要去炉霍,就请示堪布:“今天可不可以先念到这里?我们还得回去。”堪布就停下了。
堪布就是这样特别精进,虽然有时他打瞌睡,我们也打瞌睡,但不管怎么样,他也没说要停下来。从下午1点到6点,他一会儿也没休息,一直在念,直到讲僧宝功德时才停下来。
其实,要想广讲三宝,可以讲得特别广,但今天没有必要。总之,阿底峡尊者恭恭敬敬地顶礼十方诸佛、大小乘的佛法与僧众,以此遣除造论过程中的一切违缘,圆满一切顺缘,令众生获得利益。
这样造论很有必要。因为后学者看到对三宝的顶礼,就知道这位作者肯定是佛教徒。如果论典中讲了三宝的功德,后学者就可以依此对三宝生起信心,在三宝的加持下,自己的所作所为都会很有功德。所以,顶礼三宝很有必要。
丙二、立誓句:
贤徒菩提光劝请,故当善显觉道灯。
“贤徒菩提光”,也就是好弟子菩提光。菩提光就是我们昨天讲的国王,是他将阿底峡尊者从印度迎请到藏地的。自菩提光之后,藏地逐渐分裂,没有了真正的国王。菩提光是藏地非常好的国王,当时阿底峡尊者也给他传过法。
前段时间,我碰到一位上师,他开了一辆很好的车。以前他并没有这样,但他现在的观点和我们有些不同了。他说:“我们摄受弟子的时候,一定要摄受有智慧、有能力、有钱、有价值的人。”而说到放生,他却觉得旁生的生命没多大价值,还不如去做一些善事,比如:做政府批准的扶贫项目,建养老院,开展教育事业。他还说:“办教育对人类非常有利益。佛教对藏文化的发展可能会起到一些不良作用,尤其是有些修行人的行为……”他老人家可能修行境界很高吧。那天我们讲考的时候,有些人说无法接受他的观点,其实我也无法接受。
阿底峡尊者并没有因为菩提光是国王,就特别摄受他。尊者不仅摄受国王,也摄受可怜众生——凡是有生命的众生,无论是什么身份,其生命都非常可贵。阿底峡尊者的菩提心修得特别好,他对每一个众生都平等摄受。
这里说“贤徒菩提光”,为什么是贤徒呢?贤徒就是好弟子,真正的大乘法器——不是今天在上师面前表现得好一点,明天就背着上师说各种是非。
由于贤徒菩提光的请求,尊者善加观察后,阐述了可以令人觉悟的《菩提道灯论》。众生通过这样的道次第,可以获得真正的利益。
这就是尊者的立誓句。一般来讲,利根的人通过论题或立誓句就能了知本论所讲的道理。
乙二(所造论体)分三:一、分三士夫之理;二、三士夫各自法相;三、别说大士道。
丙一、分三士夫之理:
由下中及上,应知有三士,
为明彼特征,当书各差别。
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归纳而言,有下根、中根、上根三种,当然,上根又可以分为上上根、上中根、上下根。但总的来讲,世间所有众生的根基,通过发心不同就分为这三种。以上中下三种根基,可以把修行人也分为三种,即上士夫、中士夫和下士夫。
“为明彼特征”,为了明确通达上士夫、中士夫、下士夫各自的特征,阿底峡尊者在本论中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宣说他们各自的特点、法相、发心以及最后证得的果位等。由于《菩提道灯论》只有六十几个颂词,所以是用简要的语句宣说了这些差别。
丙二(三士夫各自法相)分三:一、下士夫之法相;二、中士夫之法相;三、大士夫之法相。
从道的角度来讲,有下士道、中士道和大士道之分。从补特伽罗的角度来讲,分为下士夫、中士夫和大士夫。
那么,看看我们是什么士夫,是下士夫,还是大士夫?有些人的形象是大和尚,大大的念珠挂在脖子上,大大的袖子飘荡在风中,但他的心可能是小士夫,这样不好;如果形象上是小和尚,是一个没有名声的普通僧人,但发心与大士夫一模一样,这才是修行人特别希求的。
丁一、下士夫之法相:
任凭何方便,唯于生死乐,
求自利益者,知其为下士。
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以下有时简称为《大车疏》)讲皈依的部分,作者无垢光尊者把本论讲的三士夫法相都做了引用。去年我们也讲过《大车疏》,不知道你们对这些颂词还有没有印象。
“任凭何方便”,众生凭借任何一种方便方法,比如断恶行善;“唯于生死乐,求自利益者”,唯一在生死轮回中,希求自己的安乐;“知其为下士”,我们应该知道这样的人是下士夫。也就是说,下士夫在今生行持善法、断除恶业,目的不是超离轮回,而是在轮回中获得快乐。这一点大家要明白。
比如,有些人想获得国王的果位,有些人想获得天人的果位,有些人想获得名声……总之,他们耽著世间八法,想让自己富有、快乐、有地位。凡是这样的修行人,就是下士夫。现在很多修行人就是这样,虽然承认有来世,但他们的目的只是远离恶趣痛苦,在三界轮回中获得利益与快乐,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过美满幸福的生活。
无论你学显宗还是密宗,无论你修学什么宗派,如果每天想着“我今生和来世应该有多快乐”,盼望着住别墅,享受奢侈的生活,这就是下士道的发心。
不管你是大活佛、大堪布、大上师、大和尚、大修行人,也不管你希求的地位是什么,比如大官员、大商主、大老板等,只要不离这种境界,就是下士道。下士道在修行中是最低的。
有些人可能什么发心都没有:“反正来世怎样就怎样吧,今生怎样就怎样吧,我身为出家人,就这样过下去吧!”整天都处在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中。这样的人没什么知觉,也没什么目的,当然不属于三士道。
无论做任何一件事,人都要有一个目的,我们学佛也要有目的。如果在学佛时,连一刹那超离轮回的想法都没生起,只希求在轮回中获得快乐,这样的人就被称为下士夫。在《大车疏》讲皈依的部分中,也讲过下士夫是因为个人目标而皈依佛教的。
丁二、中士夫之法相:
厌弃三有乐,遮止诸恶业,
但求自寂灭,彼名为中士。
中士道的人不耽著三界轮回中的快乐,他的发心就像阿罗汉一样,希求从色界、无色界、欲界中出离。他认识到三界中的所有快乐虽具有诱惑性,但就像草尖的露水一样,是有漏的、不可靠的,因此他不希求三界中的有漏安乐。在他的修行中,以“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的标准要求自己,断除自相续中的所有恶业。但他的发心和目的只是希求自己超离三界轮回,趋入寂灭的涅槃。“彼名为中士”,这样发心的人就是中士夫。
我们有些人可能也是这样想的:“无论是学显宗还是密宗,我都觉得度众生很困难,但我认为这个轮回非常苦,不管到了哪里,出家也好、在家也好,都很苦,拥有这个身体本身就很苦。因此,我一定要好好修法,一定要超离三界轮回,获得那种非常快乐、寂灭、殊胜、寂静的果位。”如果这样想,就是中士道的发心。
在我们的道友中,有个别人就是这样发心的。有些修密法的人也是这样,那么这就是“小乘的大圆满修行人”——修大圆满的发心只是想自己获得寂灭,他只有小乘的出离心,却想依靠无上密法大圆满来获得果位。甚至,有些人连出离心都没有,就连小乘行者都算不上。
小乘种性的人,把三界轮回视为火坑,将三界中的名声、财产、地位等均视为有漏,像对待炽燃的火一样对待它们,根本不会生起刹那的贪执之心,所以他们是真正的修行人。如果我们的相续中也生起这种心,就是所谓的中士夫。
丁三、大士夫之法相:
若因自心苦,而欲尽消除,
大士夫在三界轮回中遭受着各种难忍的痛苦,但他通过自己的痛苦,想彻底灭尽他众的一切痛苦。
他想:“我是有生命的众生,对于任何不悦意的痛苦,都不愿意接受,也感到非常苦恼;三界轮回中的众生与我没有任何差别,他们也不愿遭受痛苦。因此,如果只是我自己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那是不行的,我一定要发无上菩提心,度化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灭尽他们身语意的所有痛苦。”他不仅发了这样的心,在实际行动中也这样做——亲自度化众生,遣除众生所有的痛苦与不快乐。这就是大士夫、上士道者。
通过阿底峡尊者和传承上师们的加持,我们可以生起真正无伪的菩提心。现在学佛的人很多,研究佛法的人也很多,但特别重视传承上师的意传加持且能修行的人,并不多。所谓的修行人,应该通过传承上师的加持,生起无伪的菩提心。
要生起无伪的菩提心,首先要知道三界轮回中每个众生都非常可怜,他们与我并没有什么差别;然后认识到自私自利的心是不清净的,没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最后,应当发愿:“不管自己再苦、再痛、再累,也一定要想尽办法,从现在开始,在一生一世乃至生生世世中,尽心尽力饶益一切众生,让自他众生都成就佛果。”如果在我们的相续中生起了这样强烈的发心,且一直不损坏,那就具备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这样才可以称为真正的大士夫。
无论是街上的乞丐,还是大法师、大上师,有了这样的菩提心,从此以后,他的所作所为就是如理如法的。其实,从形象、名声、地位上,无法分辨出上师的高低,名片上怎么写都可以。真正能辨别一个人的,就是他的心,要看他有没有利他菩提心。如果有,他就是真正的大上师、大士夫、大丈夫,这样才名副其实。如果徒有虚名,就像被吹起来的气球,表面上看起来特别大,但实际上却连小士道的发心都没有,那应该感到惭愧。
如果你心中有了大士夫的境界,即使从外表看不出来,你的所作所为也在增长功德。即便在睡梦中,善根也会自然而然增长。有朝一日,圆满的佛果一定会现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