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灯论讲解·第10课
现在继续讲戒定慧三学的智慧。
子二(以智慧抉择诸法空性)分二:一、以闻思观察而修;二、不经观察安住而修。
丑一(以闻思观察而修)分四:一、有无生因;二、金刚屑因;三、离一多因;四、不必广说之理。
抉择万法空性时,常用中观这几大因,“因”就是推理。我们讲中观时对此讲得非常广。
寅一、有无生因:
这是分析诸法有没有产生的推理。
有则生非理,无亦如空花,
二俱犯俱过,故俱亦不生。
这个推理在《中观根本慧论》中讲得比较广,主要是从果的角度对事物进行观察。
若果已有,生则不合理,或者说,果在因位存在,就不用再产生,已存在之故。果已经存在若还要产生,就有无义生和无穷生的过失,这就是有则不生。无则不生,没有的东西也无法产生,如果没有的东西还能产生,那石女的儿子也应该降生了,会有这样的过失。有无二者不可能同时产生;有无二者以外的法也不可能产生。有无生因可以通过这四个方面来观察。
我们现在讲的《中观四百论》,主要是讲中观的修法,前八品讲如何修世俗谛,后八品讲如何修胜义谛,所以在抉择见解方面不是特别广。在《中观根本慧论》中,对有则不生、无则亦不生的道理讲得比较广。
归纳而言,有则产生不合理,如果合理就有无穷生和无意义生的过失;无则亦不生,如虚空不能产生鲜花,因为没有的东西与虚空没什么差别,不可能产生,否则就有空中生鲜花的过失。“二俱犯俱过”,如果是有和无兼具而生,就具有上面讲的两种过失。“故俱亦不生”,所以二俱也不会有生。这里间接破除了非二俱,即依靠不是有也不是无而产生,也不合理,但在颂词中没有直接宣说。
如此一来,有则不生、无则不生、二俱不生、非俱不生,除此之外也不可能有其他产生的方法。实有的“生”是否存在,是从这些方面观察的。《入中论》对有无生因也有讲述,但讲得不广。
这是第一个因。我只是简单地讲,如果要广讲,恐怕要涉及许多中观理论。
寅二、金刚屑因:
这里以金刚屑因破万法的存在。
法不从自生,非从他及共,
非从无因故;其体无自性。
内内外外的诸法不是从自己产生的,如果是自己产生,则没有任何实义,或变成无穷生——自己产生自己永远没有完结的时候,所以法不是从自生。任何一个法也不是依靠非自己的外缘而产生,如果是由外缘产生,那黑暗也可以产生光明等,这是《入中论》里讲的过失。任何一个法也不是由自他二者共同产生,否则会兼具自生和他生的过失。除了自生、他生、共生以外,有没有无因产生的情况?也没有,如果是无因产生,则有冬天开鲜花等很多过失。由此可知,任何一个法都不存在。
金刚屑因的推理方法,在《入中论》第六品中讲得比较详细,所以我不广说。刚才的有无生因,在《中观根本慧论》中有广讲,所以我也不广讲。(众笑)
寅三、离一多因:
一不成立,故多不成立;多不成立,故一不成立。一和多互相观待而安立。一观待多而安立,如果多没有成立,所谓的一根本不可能成立;如果一没有建立,所谓的多也不可能建立。表面上看,好像一必定成立,比如,大家会觉得一个人肯定成立,但实际上,不观待其他数目则无法成立一。离一多因在《中观庄严论》中讲得比较广,所以我也不用广说(众笑)。有什么好笑的,我说的是真的。(堪布笑)
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论》中讲空性时也说:“金刚屑因在《入中论》中有广说,有无生因在《中观根本慧论》里有广说,离一多因在《中观庄严论》中有广说,还有一些其他因在另外的中观论典中有广说,所以我不广说。”所以,我在这里也不广说了。
又以一及多,观察一切法,
其体不可得,故定无自性。
以一和多的存在方式观察一切法,可以得知,诸法的本体根本得不到,因此,任何一个法都决定是空性的,根本不可能存在,在一切法中,没有一个成实的本体。
从表面上看,一体肯定存在,多体可能不存在,但所谓的“一”是假立的还是以真实自性存在的?如果是自性存在的“一”,那它永远都不能改变。比如,红色的柱子是不是真实的一体?如果是,拆房子或装修经堂时,一个柱子永远都是一个柱子,用斧头砍也不会变。但在现量中,这根本不可能,因此成实的“一”在万法中不存在。如果一不存在,观待它的多就不存在;多不存在,观待它的一也不存在。用这种方式观察里里外外的一切法,最后可以证实,万法的实相确实是空性的,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可能。
如果今年下半年我们能讲成《中观庄严论释》,大家应该可以对离一多因生起极为稳固的定解,因为麦彭仁波切解释得非常细致。这是第三个推理——离一多因。
寅四、不必广说之理:
阿底峡尊者说这些道理在这里不用广说,只是稍微提及而已。
空性七十理,中论等皆说:
成立一切法,自性之空性。
惟恐文繁故,于此不广陈;
仅就已成宗,为修故精说。
上面讲的这些道理,广的抉择方法在《空性七十理》中有,这部论典也被称为《七十空性论》。除此之外,龙猛菩萨造的其他论典,如《中观根本慧论》《回诤论》《精研论》《六十正理论》《中观宝鬘论》中,对此也有抉择。不过,《中观宝鬘论》抉择得不是特别广,抉择得比较广的是《七十空性论》和《中观根本慧论》,在这些论典中,建立一切法本来即是空性。
通过对“中观六论”的闻思修行,一定可以证悟万法本性即是空性。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龙猛菩萨主要抉择一切法的空性,而弥勒菩萨主要抉择一切法的现观,即有境智慧本身。也就是说,智慧本身由弥勒菩萨来抉择,智慧所了知的空性由龙猛菩萨来抉择。如果学习了“中观六论”和“弥勒五论”,就可以完全通达释迦牟尼佛二转和三转法轮的究竟密意,非常有意义。总之,《七十空性论》和《中观根本慧论》等论典中都宣讲了一切法皆为空性的道理。
“惟恐文繁故,于此不广陈”,阿底峡尊者担心文字太多,因此在这里没有广讲《中观根本慧论》和《七十空性论》中所宣讲的道理。可能他当时一直在藏地弘扬皈依法门比较忙,而且还要修经堂,因此怕文字太多就没有广讲。(众笑)
对所建立的宗派,我们在这里只需要大概了知。什么叫做宗派呢?通过佛教的教证、推理的理证所成立的立义,就叫做宗派。宗派的建立,是为了成立上面所讲的空性道理。但在这里,是为了实修中观最究竟的空性见,而采用了简要说明、简单叙述的方式。
如果真要广说,就需要讲述《中观根本慧论》《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入中论》等所说的所有中观推理方法,但仅在本论中很难做到。所以,为了让人们懂得中观大概的宗旨,真正实修中观的奥义,在这里只做简单说明,并没有广说。
以闻思观察而实修的道理已经讲完了。
丑二(不经观察安住而修)分六:一、以胜观修无我;二、修持智慧本身也是无实;三、宣说无分别;四、佛说无分别之理;五、劝修无分别;六、依此获得成就。
寅一、以胜观修无我:
是故一切法,自性不可得,
修习无我者,即是修真性。
刚才已经抉择了万法无我,一切皆不存在。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无论从它的因、果、本体、作用等方面来观察都得不到。因此,万事万物、里里外外的一切法,根本得不到真实的自性。无论以智慧如何分析、观察,任何一个法的本体都得不到,完全是空性的。因此,我们应该修行无我,这就是真正的修行。
菩提心和无我空性是释迦牟尼佛八万四千法门中的精华,是佛陀智慧的结晶。有些人特别喜欢观空,这当然很好,它可以帮我们遣除实执和分别念,但其中最需要遣除的,是众生无始以来漂泊轮回的根源——我执。就像《入中论》前面讲:“众生因为有我执和我所执,不断地漂泊在轮回中。”
修无我的功德相当大,如果不能长期修,也可以在空闲时让自己安住下来。众生由于迷乱分别念的牵引,心一直在漂泊。如果能让心真正安静下来,观察所谓的“我”,无我的定解一定能生起来。在这样的境界中安住,并长期串习,会对自己的修行有极大帮助。为什么我们整天在烦恼、痛苦、各种竞争中挣扎?就是因为没有懂得无我的道理。如果懂得了无我,烦恼就不会产生。
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修无我是断除轮回根本因的法门。不过,凡夫的分别念很重,除了个别修行好的人以外,大多数人很难长期修无我。但只要你有时间,就观一观无我,这样也会遣除很多烦恼和痛苦,有非常大的利益。这就是真实的修行、真正的实证。
一切法应该通过前面所讲的道理来做观察。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讲,等最后真正生起定解时,就不必再做观察。
以上是第一个方面,以胜观修无我才是“修真性”。
寅二、修持智慧本身也是无实:
观无我的智慧本身,其本体也是空性、无实的。
以慧观诸法,不见有自性;
说慧理亦然;当修无分别。
首先,以智慧观察万事万物,可以了知,任何一个法都没有自性,无论从本体、颜色、形状、实质等各方面来看,法的本体根本不可能存在。之后,我们内观自己:能观察的智慧本身存不存在?
“说慧理亦然”,反过来观察你的智慧到底存不存在,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智慧也得不到,都没有自性。
无论是对对境万法的执著,还是对自己智慧的执著,这些执著乃至所有分别念都是戏论。因此,一定要安住于离一切戏论、无为的寂灭法界中。
这是要修持的第二个法,即观智慧本身也是空性。
寅三、宣说无分别:
三有分别生,其性为分别;
故断诸分别,即是胜涅槃。
三界轮回的各种现象、众生的各种痛苦,皆由分别念所生。“其性为分别”,三有的本性就是分别念,就像我们常说的“万法唯心造”。“故断诸分别”,因此修行人首先要断除自相续中的分别念。一旦断除了分别念,涅槃、佛果便会现前。
漂泊于轮回中的所有众生都被分别念所支配。暂不论分别念令我们漂泊轮回,即便对境只是此世间的日常小事,每个人的分别念也此起彼伏。一到中午,很多人就没办法调伏自己的分别念:有些人想吃糖,要到商店去买;有些人想打电话;也有些人想买IP卡……总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分别念,被它牵着鼻子走——三界轮回中的众生全部由分别念所牵引。
如果我们断除了分别念,对很多事情就不会有特别的要求,只要有一个茶壶,喝一点水,吃一点面包或其他的什么,然后坐着转转经轮,念“嗡玛尼巴美吽”就可以,对其他事物没什么需求。一旦生起分别念,它就会很厉害,它不让你坐着,会一直鼓动你:“起来起来,快出去看一看,外面多热闹啊,你怎么不出去看一看?”如果身体被分别念所鼓动,就不得不出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