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兽贪肉
信中云:“未以信心愿望调相续,欲求竞争依止寂静山,恒时贪求一切诸欲妙,入睡山中猛兽大行者。”
有些人对上师、修行根本没有信心,对调服自相续也没有兴趣,只是抱着与其他修行人竞争的想法来到了寂静地方,这样的大修行人真是与猛兽没有什么差别。
有一部分修行人对上师与正法无有强烈的信心,也不具足日日夜夜如理取舍业因果的勇猛精进,他们住在寂静处的目的完全是以竞争的心态所引发想与其他比较优秀的修行人比试一番。
他们只想与其他好的修行人作一番比试,对真正的修行、解脱没有一点兴趣。这里有些人也是这样,他们来学院不是为了求法、不是为了解脱,而且对上师、对佛法也没有任何兴趣,只是因为与他等同的人已经来了,他也就“不甘落后”,来到了这里。
这些人心里所想的就是如果某位施主死了,则会得到多少超度钱,如果施主病了,我能获得多少念经与打卦费等。
这种现象在当时的藏地还是很多的。
他们为了得到一点点利养便会对施主阿谀奉承、好话恭维等采取五花八门的虚伪手段,而且心里也想:如果能获得一些欲妙那该是令人多么高兴的事啊。
他在施主面前经常说神通、打卦,依靠各种手段希求利养,经常想:如果能有汇款来该有多好!
于是一直满怀希望地期待着,这种人就像是睡在山中的猛兽一样。
他虽然住在寂静山中,却一直贪恋着世间八法,对世间财物非常执著。
出没山间的所有野兽心里想的就是将多少羊只等动物置于死地,好获得丰足的食物,于是平日里经常到处巡视。
有些修行人虽然住在寂静处,贪心却非常大,心里面经常想着如何获得财产,有些大城市中的修行人也不一定有这么大的贪念。
同样,我们这些人也是身处山上,整天想着施主带来多少信财亡财,翘首以待,这是最下等的修行者。
他虽然住在山中,但对调服自心却没有一点儿帮助,就像野兽住在山中,心却非常不调柔一样。
既然住在这里,对上师和佛法一定要有信心,如果没有信心,只在世间八法方面竞争没有很大意义。
如《喻法书》中云:“所谓‘如孩比高及赛跑’是指对某些修行人十分形象的一种比喻。比如,孩提时代的小朋友们当身体长高一点时,他们就会抬起脚跟比个头,这个小朋友说‘我高’、那个小孩又站到高坡的地方说‘我高’,就这样比来比去。”
很多世间人在财产方面互相攀比,修行人则是通过写自传、做光盘互相攀比自己的名声,这类人与比个高的小孩子没有什么区别。
或者,当他们能够快速奔跑的时候,又相互比赛,一个小朋友跑到另外一个同伴的前面说‘我跑得快’。
对于名声财产等方面比赛就好像小孩子赛跑一样没有意义,修行人应该在闻思修行方面比赛,但是恰恰相反,现在很多人在这些没有意义的方面竞争特别激烈。
还有人说:“这是我的上师,不是你的上师。”希望你们不要这样说,只要听过法就可以称为上师,应该了知,他是所有众生的上师,不是你一个人的专属品。现在汉地有些居士就是这样,有人说:“这是我的上师,你不要来。”有些上师也说:“这是我的弟子,你不要接近他。”这类说法都是不对的。
“同样,我们中的有些人如理如法的行为一个也没有,却常常在嫉妒心竞争心的驱使下一边颇为自信地说‘我要超过他,如果他们这些人没有拜倒在我的足下,那就没什么利益了’,一边勇猛精进地闻思,其实这种完全是颠倒的精进。”
一般来说,修行人不能离开寂静地方,虽然有些高僧大德经常去喧嚣的大城市,但是他们出去对众生会有很大利益,像我们这样的修行人,离开寂静山林肯定是不好的。米拉日巴在他的道歌中说:修法的人舍弃寂静地方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失败。
我们最好不要离开寂静的地方,但在寂静地方住的时候也应该如理如法,不然与山中住的猛兽没有什么差别。山里的猛兽每天就是想着吃其他众生的血肉,而你虽然住在山中,却也是每天想着施主的钱包,贪心特别强烈,这样不太好。
正如这其中所说的那样,表面上居住在寂静圣地的我们,一心只想如何才能得到衣食受用,却从来不在调伏心相续上下功夫,如此不仅无有功德,反倒会积累下无比深重的大罪。
修行人最好是住在寂静的地方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