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众勿操之过急
利益众生不能过于着急,应该首先成就自相续,之后再去利益众生。
在寂静处修行,自心尚未真正现前甚深空性的实义之前切勿假借利他来欺骗众生。
这种行为对自己没有任何用处,对他人来说也没有利益。
在加行道获得缘起空性的止观双运等持而摧毁明显的实执,
加行道时,对于缘起空性的止观智慧可以生起定解,依此便可摧毁明显的实执,而细微的实执只能在一地以上断除。
虽然利根者有获得不退转相的可能性,
有些利根者在加行道就可以获得不退转相,按《经庄严论》的观点,钝根者只有在八地时才能获得不退转果位。
但仍然不应急于行利众事业,而需主要调伏自相续,这一点甚为关键。
已经在加行道获得不退转相的修行人,仍然不能急于利益众生,而应以调伏自己的烦恼为主,更何况作为凡夫的我们,什么功德都未得到,就这样灌个顶然后马上去利益众生是不现实的。
当然,所谓的利益众生对发菩提心的人来说非常重要,自发菩提心开始,就应该心心念念利益众生。但是,对于利益众生的方法应该辨别,想要依靠简单的灌顶、传法到城市中利益众生是不会成功的。
所以说,作为凡夫的我们,在自己尚处于重重束缚中时,暂且放下利益他众的念头,一心一意、孜孜不倦地修行,这一点至关重要。
处于加行道的圣者尚且需要调服自相续,那具有一切烦恼束缚的凡夫众生,就更应该把利益众生的事情先放下来,一心一意地修行,调伏自相续的烦恼。
有些人到学院没有两天,就口口声声说要到汉地去弘法利生。当然,弘法利生的名声非常好听,但在你的相续还未成熟之前就直接去利益众生还是有点儿困难。很多人根本不懂这个道理,认为自己换了一身衣服就非常了不起,可以去度化众生了。但是到最后,可能你没有度化众生,众生反而把你给“度化”了——本来没有邪见已经变成邪见者了。
昔日,三同门请问著名的大善知识仲敦巴:“居于静处实修与以正法饶益众生,何者更为重要?”
如果自己还没有办法利益众生就应该安心住在寂静地方,否则即使给众生讲了一些佛法上的道理,对自他也不一定有很大利益。
作为大乘修行人,一定要发菩提心,但行为上不用立刻出去利益众生,这一点是宁玛巴、噶当派一致公认的。可是我们中的有些人,皈依不到三天,自己都没有修过加行,就跑到城市当中去给别人指导加行修法了,这样的话,你会不会几天之后就还俗了呀?对于这一点一定要谨慎。
仲敦巴格西答道:“自相续无有任何修行验相及证悟的初学者以正法饶益众生也不会有益,因为他们的加持犹如倾倒空器一般,谁也不会从他们那里得到任何加持,”
他自己还没有一点证相验相,不要说菩提心、大圆满的境界,连小乘的出离心都不具足,又怎么能给别人加持呢?就好像空空的瓶子里根本无法倒出液体一样,没有办法实现。
他们的窍诀就像未经按压的酒糟酿出的薄酒一样无有任何纯酿的滋味;
一般酿酒的人都知道,要想酿造出香醇可口的美酒,必须长时间的按压酒糟,否则根本不行的。
虽已获得暖相然尚未达到稳固的胜解修行者也不能行持利益众生之事业,因为他们的加持好比倾倒满瓶之物一样,倒是能使别人满满充盈,自己却变成空空如也,
即使已经获得了少许暖相,但在境界没有稳固之前也不能急于利益众生。
尤其大圆满修法的境界和窍诀,如果自己还没有生起任何境界,当然也就不能给别人灌顶、传窍诀;即使已经生起了一些境界,也不能这样做,否则,别人虽然会获得一定利益,但从此之后,你自己的境界就会消失不见了,就像满满的一瓶水倒出去之后,自己就点滴不剩了。
窍诀则如将火炬传递给他人一般,使他人光明通亮,自己却成为漆黑一片;
真正如理如法的上师,在传窍诀方面是特别注意的。一般来说,自己相续中的证相、暖相只能对自己的根本上师说,随随便便传给别人是绝对不允许的。
得地的菩萨则是成办利益众生的标准,他们的加持就像妙瓶可满一切所愿般,能令他众相续得以成熟,而且自己也是始终盈满不会空无,窍诀好似酥油主灯一样,既能点亮其他油灯,而且自己也不会变暗。
《大圆满前行》中也说:“超度亡灵者必须是获得见道的菩萨。”这时,就如同妙瓶如意宝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满足所有众生的一切所愿;又犹如酥油主灯一般,不仅可以照亮自己也可以照亮别人。
现在正当五浊恶世之时,我们凡夫人应于寂静处修持慈悲、菩提心,如今不是直接饶益众生的时候,而是遣除自相续的烦恼之时。
有些人刚进佛门没几天就到城市中去利益众生了,但两三年之后,戒律、见解全部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你自己都已经无法见人了。因此在凡夫位,还是应该精进断除烦恼,在寂静地方修持慈悲心、菩提心。
“例如,不是折断名贵药树之苗芽的时候,而是保护其成长之时。”
名贵的药树在苗芽时期应该尽量保护,同样,自相续稍微生起一点菩提心的时候,应该精心地守护,好好地修持,否则,暂时利益众生的事业似乎很广大,但长久来说,对自他相续都没有太大利益。
因此,我们平日里以修习珍宝菩提心为主,这实际就是在利益众生,如果在此时直接去饶益他众,只会丧失自相续的功德,所以不可急躁而行。在未得见道之前,一直坚持活到老修到老的原则十分重要。
这里讲得非常清楚,在没有得到见道之前,应该一直待在寂静地方精进不懈地修持。所以说,发了菩提心以后安心地住在寂静地方修持,这就是真正的利益众生。
《蓝色手册》中也说:“自续尚未全成熟,初学主要自修行,利众为主未开许,当依劝发净心行,除心利生外无有,身语不必直接行,无神通前利有情,如盲听名射野兽,故勿草率主修行。”
自己的相续没有完全成熟之前,应该依照上师教言努力修行,以劝他人发心为主,实际上,除发心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利益众生。
因此,初学者不应该像盲人仅仅听到声音就想射击野兽一样草率地做出任何事情,还是要以修行为主,努力调伏自相续。
这里的意思是说,自相续尚未完全成熟的初学者不能直接去饶益他众,就像初生小鸟不能模仿雄鹰飞到空中一样,如果初学者亲自去利益众生,结果不但利益不到他众,反而成为毁坏自身之因。
翅膀已经成熟的雄鹰,可以毫无畏惧地任意翱翔在虚空中,刚刚出生的小鸟虽然对雄鹰百般羡慕,也不应该妄图效仿雄鹰,轻易地飞到空中。同样,刚进入佛门就装作大成就者一样出去利益众生,不但对自他无有利益,反而会成为毁坏自身的因。
在法王如意宝的加持下,学院当中有些人一直安心地在寂静地方修持,他的修行一直非常稳固,见解等各方面也在不断增上。但有些人住在这里还没两天,就以弘法利生为借口跑到城市里去了,现在的下场也是非常可怜。很多人根本不懂这个道理,还认为自己利益众生的发心非常广大;有些人虽然懂,但以业力现前,根本没办法把握住自己。
如《劝发净心经》中云:“不摄眷属、远离孤陋寡闻凡愚之友,居于偏僻之处寂静调柔,勤修寂止瑜伽。”我们应当依此而行。
作为初学者的你们,首先既不应该摄受弟子,也不应该在自己的周围聚集一些孤陋寡闻、愚笨的凡夫朋友,唯一要做的就是在寂静地方好好修持,祈祷释迦牟尼佛。
乃至能取所取未消于法界之前,都需要依靠各种方便精进修持。《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说:“中下根者精勤修,乃至我执我所执,尚未灭于法界前,当依各种方便修。”一般相似地利益众生,其他人暂时会对你恭敬供养,你也感觉像是在欢乐的海洋中畅游一样,但与此同时,有关今生来世的解脱与安乐,很可能已经随着水流自己漂走了。
一般说来,要利益众生之人必须具有神通。如果没有神通盲目地饶益他众,必将像天盲者仅仅依靠别人说有膘肥体壮的野兽便拉弓射箭一样徒劳无益。
没有能力的时候,即使利益众生也没有丝毫用处。
在世间人的眼里,这种心急如焚、冒冒失失的行为也应该良言劝告。
即使世间人看到这种冒然的举动,心里也会替这位出家人着急,希望他还是尽快回到寂静处修行;他的上师与道友更是替他着急,非常希望他能够早一点醒悟过来,再不要走入歧途了。
这种不能稳重地安住在静谧的圣地调伏自心的人,从施主那里收集许多物品来发放布施、造佛像、印经书、供养僧众等,这些若说不是善法又好像是,若说是善行又算不上是,
依靠造佛像、印经书等方式化缘,虽然具有一定功德,但无垢光尊者说:依靠不好的方式获得钱财,即使做所谓的善事也不合理。如《三十忠告论》中说:“虽从贫众收取高赋税,塑造佛像发放布施等,然依善法成他积罪因,自心修善即是吾忠告。”这些所谓的善事其实并不是善事,因为不仅修行人自身非常散乱,施主们也会因此诽谤佛法和出家人,从而造下了很多不善业。
依靠这些似是而非、掺杂世间八法的善业,只会成为自相续的出离心、菩提心以及正见的实修半途而废不能究竟之因。
在上师正在宣讲有关出离心、菩提心和正见方面的道理时,你却说:“某某上师要建寺院、造佛塔,我要跟他一起去。”结果不仅自己的出离心、菩提心等修法全部半途而废,戒律完全失坏,别人也会由此生起邪见。
有些人一次又一次地出去,到最后,在寂静地方再也不想待下去,但是他相续中的烦恼根本没有得到调伏,修法的功德一丝一毫也没有生起,只是还没有脱下身上的僧衣,这是因为脱下这身僧衣就化不到缘,好像演戏的人需要戏服一样,他们只是把僧衣作为化缘的一种工具。
这部《山法》当中,在平平淡淡的字里行间讲到了非常深奥的一些道理,希望大家一定要细心体会。
因此,我们暂时应当将这些表面上的善法放下,精进修行内在瑜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