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不要轻易放弃
2013年
利他让你不再痛苦
⊙ 问:利他要放弃自我,那在放弃自我前,是不是要找到真我,就像爱他人就要先学会爱自己一样?如果是这样,怎样找到真我?
堪布:若想找到真我,完全可以通过利他这一途径。按照佛教的观点,执著自我是一切痛苦的来源。我们可以想想,往昔流过的眼泪,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利益众生?一经观察就会发现,人生中的痛苦、烦恼,统统都是为了“我”——为了“我”的工作,我们辛辛苦苦;为了“我”的感情,我们患得患失;为了“我”的身体,我们殚精竭虑;为了“我”的待遇,我们怨天尤人……
只要执著自我,痛苦就会如影相随。只有放弃自我、选择利他,证悟了无我的境界后,才能找到真我。这一点也是佛教中最深奥的地方。
⊙ 问:佛教提倡利他,但你主动去帮别人,别人会不会因此欠你的,被动接受了这种因果?这会不会与利他冲突?
堪布:佛教提倡的利他,是无条件的,不求任何回报。在这种情况下,别人所接受的帮助,将来是不需要还债的。就像一个东西,我借给你,你以后要还;若是送给你了,就不用还了。
⊙ 问:佛教讲用利他心来指导行为,明显强调行为的动机。这样,是否对行为的后果不够注重?
堪布:做任何一件事情,“因”才是最关键的。“因”好了,“果”自然就好;“因”不好,“果”也不可能好。就像农民种庄稼,种子颗粒饱满,才能结出沉甸甸的果实;同样,行为的动机正确了,行为的后果才会圆满。佛教中强调动机,不是不注重后果,而是最有智慧的注重后果。
当然,有时候自己发心非常好,事情却没有成功,这不是对结果不重视,是由于因缘不具足。
幸福就在转念间
⊙ 问:如何寻找幸福?
堪布:幸福是种心态,从外境上寻找是不现实的,只有向内心探求才能获得。像不丹,只是个小国,人口不到70万,经济也不发达,但由于全国上下信仰大乘佛法,人们非常幸福,被公认为“全球最幸福的国家之一”。相反,日本经济发达,可很多人没有幸福感,近年来,每年都有三万多人自杀。
在人心浮躁的地方,不一定能找到幸福;在人心宁静的地方,往往能发现幸福的足迹。尤其若是能知足少欲,经常保持满足感,很容易就会获得幸福。否则,外在的物质再丰富,也跟幸福无关。
⊙ 问:怎样找到幸福和得到之间的平衡点?
堪布:关于幸福的平衡点,每个人的定位不同,这不能一概而论。
佛陀在《诸法集要经》中说:众生的幸福和痛苦,是由各自不同业力产生的。这句话很好地回答了你的问题。
在这个世界上,有没有绝对的幸福平衡点?没有。随便找十个人,每个人的幸福观都不一样。一个人认为达到某个标准就是幸福,但在另一个人看来,达到这个标准还不够幸福。
总的来讲,幸福的根本是心。分别来讲,因为众生的心态千差万别,每个人的幸福平衡点也不相同。
⊙ 问:有时候欲望是一种动力,如果人人知足少欲,可能会影响自身发展。请问,在发展和知足少欲之间,怎样保持平衡?
堪布:知足少欲跟发展并不矛盾。佛教不是要求大家整天浑浑噩噩,什么都不追求。
追求不等于贪欲。一个人如果有过多的贪欲,这当然不合理,但如果你为了远大的理想而努力,或者为了生活而赚钱,这种正常的追求是可以的。
要注意的是:追求不能过了头,否则可能变成贪欲,对自他会带来害处。
总之,只要对自他有害,这种追求不可取;若对自他无害,这种追求是可以的,这与佛教的观点不相违。
人生需要好好规划
⊙ 问:好多人在生命的尽头,回顾人生,才明白自己的遗憾。那我们今世的人生,主要任务是什么?怎样才能拥有真正的人生意义?
堪布:不仅是普通人,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也会在临死时,才发现一辈子做了很多错事。在生命的长河中,有些人能及时反省这种错误,有些人从来也没有这种机会。但无论是哪一种人,如果你想对自己负责,就应该学会善待生命。
善待生命有几种方式:上等的,是用自己的一生为一切众生造福;中等的,为了自己而行善积德;下等的,不做损害其他众生的事,毕竟所有生命都同等珍贵。
⊙ 问:佛教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么在做善事时,如果只是为了追求一个善报,是不是体现了人性自私的一面?
堪布:佛教中做善事,从动机来看有不同的层次:最低的层次,行善是为了追求善报,今天我做善事,是想在未来获得快乐;中等的层次,是把我做善事的功德,回向天下一切众生,让众生得到快乐;最高的层次,是明白所做的一切如幻如梦,我做的善事和“我”全部不缘,安住于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中,这叫作三轮体空。
当然,也有人连想获得善报的念头都没有,只是跟随别人做一件善事而已。所以,做善事的动机有很多种,并不都是为了求善报。
⊙ 问:出家人不能喝酒吃肉,为什么济公活佛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堪布:这句话的后面,济公和尚紧接着还有一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济公和尚是历史上公认的成就者,他“酒肉穿肠过”的话,可以做到“佛祖心中留”。如同一些前辈大德,修行境界特别高时,肉和菜、酒和水对他来说完全没有差别。古印度有一位大成就者,喝完酒以后,酒可以变成水,从指尖流出来。济公和尚也有这种非凡境界,喝酒、吃肉对他并不会有障碍。但我们作为普通人,不能盲目地模仿。
如今很多影视作品里,只取这段话的前半部分,以此作为自己可以吃肉喝酒的佐证。甚至好多根本不懂佛法的人,喝酒时也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我在藏地就有一个朋友,天天喝得烂醉如泥,别人劝他时,他总拿这句话搪塞。实际上,当他醉得人事不省时,留在心中的肯定不是“佛祖”,是“酒肉”。我们若没有济公和尚那样的境界,最好不要说大话。
说到,不如做到
⊙ 问:您对佛教是仅处于理论上的研究,还是像传统那样需要修心?
堪布:佛教不仅需要我们从理论上了解,更重要的是付诸实践,真正去修心。假如修心达到了一定境界,不管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会出现一些超越言思的境界。
这么多年来,我不但喜欢看书学习,而且特别希求修证。不管是出离心、菩提心,还是无我的智慧,都有过系统修行的经历。虽然修得不太好,但在这方面确实花过一些时间。否则,光是理论上讲得滔滔不绝,却一点修证都没有,那只是花言巧语,完全是一种“泡沫”。
《华严经》也讲过,犹如漂浮在河里的人,因怕溺水而最终渴死,我们听闻佛法若不修持,对自己没有太大利益。
记者:许多人经常有烦恼,您能否介绍一个调心的方法?
堪布:如果经常禅修,让心平静下来,烦恼等不好的念头就没有了。
给大家介绍一个简单方法——每天早上起来后,打坐一会儿,让心静下来,然后向内反观:“一切痛苦和快乐是心安立的,那么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晚上睡觉前,也这样修一下。
这种观察很简单,逐渐习惯后,心就不那么粗暴狂躁了。一旦心调柔了,可以有效地支配身体。否则,如果人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后果往往不堪设想。
⊙ 问:怎样能很快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堪布:首先要懂得“随缘”。禅宗常提到这个词,也就是说,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只要你努力了,就没有遗憾,即使道路太曲折,一直过不去,也没必要痛苦,要学会随遇而安。有了这种心态,就会特别快乐。
同时,做任何事情时,要有明确的规划。如果漫无目的,没有一步步的具体安排,不可能实现最终目标。
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都不要特别执著。越执著,事情的成功率越低;看得越淡,成功反而不期而至。
⊙ 问: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可由于自己的力量渺小,有时候无法帮到对方,这让我非常难过。如果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这种付出还有意义吗?
堪布:这个时代,做善事会违缘重重,造恶业往往非常顺利。但即便如此,帮人的心也不能退,我们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有这样一个故事。退潮后,沙滩的水坑中留下很多小鱼,在烈日的炙烤下,它们即将死亡。此时,有个孩子一条条捞起小鱼,把它们扔回大海。有人问:“这么多小鱼,捡得过来吗?这样做,谁在乎?”孩子一边往海里扔,一边说:“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同样,我们在帮人的过程中,或许能帮到的并不多,而且经常遇到阻碍,但不能就此灰心,因为,总有人在乎。
我认识一位法师,他的寺院有五百多人。在弘法利生时,别人对他的做法不理解,他感觉很为难。一天晚上他找我谈心,说准备放下一切,不当寺院的住持了。我劝他:“还是继续干吧。如果是为了自己,可能会有痛苦,但若没有自私自利,而是以饶益众生的发心做事,即使事情不成功,也不会有什么。”最终,他听从了我的建议,坚持了下去。
在利他的过程中,不要轻言放弃。只要有一口气,一定要帮助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