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解·第55课
2022年10月8日
在《楞严经》中,我们正在阐述关于圆通根的道理。
在前面的一段对话中,佛陀对阿难说,如果直接为你宣说法义,你不一定能接受,所以为你作个通俗易懂的比喻。罗侯罗敲了四次钟,每敲一次佛陀就向阿难等众人提问——首先问了三遍“听到没有”,接着又问了三次“有没有声音”。如果没有用细致入微的智慧观察,这段经文似乎只是在讲一人敲钟,一人提问,一人回答的事,但这里面其实有甚深的意义。
上次讲到,阿难提出一个问题:佛陀您说究竟果位常住不坏,但为什么因地时却以断灭之根来修行呢?佛陀于是以敲钟喻回答。表面上,敲钟与解脱无关,但实际上,佛陀要借此为阿难揭示一个重要的道理:无论听没听到声音,你的闻性——心之妙明觉性常有不灭。
在下文中,佛陀还会用熟睡之人举例。现实中虽然有听到和没听到声音的区别,但佛陀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那个明明了了的闻性其实一直都在,不会因为睡着或者外在声尘的消失而消失。如果我们在因地时认清这个常住的觉性,不断修行,那么在果地的时候,具七种名的不坏菩提果位也会自然现前。
佛陀看似没直接回答阿难的问题,但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真正的禅修就是在因地安住于远离一切戏论的恒常境界中不断修行,而到了果地,所证的境界就会自然而然地现前。除此之外,并没有依赖因缘而产生的常有之果。
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明白经文的字面意思之外,我们还需要思维:阿难到底想问什么?他为什么这么问?佛陀的回答对我们的修行有什么启示?说白了,阿难提出的问题,也是我们在修行中常常生起的疑惑。
作为已经证得预流果的圣者,如果阿难都已经因为没明白法义而哭了六次,那我们就更不用说了,一定还有许多困惑。大德们的注释中详细记录了阿难每次流泪的情形:什么时候哭的、为什么哭——好比世人关心明星的一举一动,而我们佛弟子则更在意圣者在解脱道上流下的泪水。
接下来,我们继续看经文。
「击钟验常」
◎ 正破
在前文中,阿难质疑佛陀:修行的因是断灭的,果却是常有的,这样您岂不是自相矛盾?如此又怎么能称为实语者呢?佛陀于是命罗侯罗敲钟,问道:“什么是有声,什么是无声?”阿难和众弟子回答佛陀:“敲钟时我们听到了声音,不敲钟时就听不到声音。”
| 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
佛陀对阿难和大众说:“你们现在为什么言语混乱、自相矛盾?”
于是,佛陀告诉阿难和众眷属:“你们所说的话前后矛盾,完全颠倒了。”这里的“矫乱”,是指颠倒错乱的意思。
| 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
大众和阿难异口同声地问佛:“我们怎么言语混乱、自相矛盾?”
阿难和大众觉得自己回答得很对,佛陀问听到了吗,就如实回答听到;问有没有声音,也如实回答有声或者无声,所以他们对佛陀的说法感到不解:“我们说得没错啊,怎么会自相矛盾?”
其实阿难等人的回答确实存在矛盾,只是他们还没有察觉到。接下来,佛陀将从“闻”和“声”两个角度,剖析阿难等人言语中自相矛盾之处。
| 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唯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
佛陀说:“我问你是否听到,你回答说听到了;又问你声音,你回答说有声音。你们一会儿说‘闻’,一会儿说‘声’,回答没有定准,这难道还不是自相矛盾吗?”
佛陀说,当我问你们是否听到,你们说听到了;我又问你们是否有声音,你们说有声音。你们一会儿说“闻“,一会儿说“声”;此外,你们一会儿说有声音,一会儿说没有声音,一会儿说能听闻,一会儿又说不能听闻。这些回答前后不一,岂不矛盾?
佛陀并非在纠缠“是否听到”或“是否有声音”,而是要指出,“闻”是与明清心性有关的常法,而“声”是刹那生灭的无常法,将二者混为一谈是不合理的。但佛陀没有明说,所以阿难也没有理解。
接下来,佛陀还将继续为阿难分析。
◎ 破断以明闻性不灭
| 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
“阿难,当声音消失时,你说‘无闻’。如果真的‘无闻’,那么‘闻性’如枯木一般已经断灭,就算钟声再次敲响,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阿难认为声音消失时即是无闻,这是不合理的。即使其他因缘都具足,死去的枯木也不可能重新生长、开花结果。同样,如果“闻性”已经灭了,那么即使再次敲钟,你又怎么能觉知呢?因此,佛陀说他们自相矛盾。如果存在实有的“无闻”,闻性灭了以后就再也不可能有,就像枯木再怎么浇水也不会活过来。
| 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你觉知到声音的存在与消失,这只是声尘的有无,难道你的闻性也时有时无吗?如果闻性确实没有了,那又是谁知道声音消失了呢?”
你能觉知到声音有无,那也只能说明声尘存在与否。难道你认为,声尘的有无可以决定闻性的有无吗?如果你因为声尘的存在或消失,就认为闻性也随之变化,那就错了,因为闻性没有变化。就像外部的色法虽然存在有或无的变化,但见性是常有的,无有变化。这一点在前文中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假设你的闻性能随着声尘的有无而变化,那么,“闻实云无,谁知无者?”当闻性不存在的时候,是谁来知道现在无声的呢?如果闻性已经消失,觉知有声无声者也不存在,那么,谁能知道现在无声?因此,认为声音消失时闻性也消失,显然是不合理的。
在此处,佛陀揭示了每个众生本具的明觉心性。众生都具备明心,关键在于能否见性。真正见性时我们就会知道,明心是常有的,但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法却是变化无常的。唯识宗认为外境不是真实存在,但远离二取的明心始终存在,与此处的说法类似。
我们要思考闻与声之间的差别。能闻者是耳识,这其中有心识的参与。如果问“你听到了吗”,此时的听觉与心识有关。如果问的是“外面有没有声音”,那么声音属于外界的声尘。学到此处,大家可能有些迷惑。在没有详细观察的时候,声音和闻性似乎没有区别。我也一度认为“闻”与“声”之间没什么不同,问“有没有声音”与“有没有听到”是同一回事,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闻性”是如来藏妙明本觉的现分,在因地修持这一无生无灭的现分,就能在果地显现本有的功德。除此之外,外在的边执和颠倒的想法都是戏论,外在种种境尘是无常生灭的有为法,都不可靠。
大圆满中有许多殊胜的直指法,同样,显宗经论中的分析方法也很有趣。对于修习大圆满并稍微了解觉性的人来说,学习《楞严经》可以帮助自己领悟到许多认识心性的道理。这些道理非常重要。
| 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因此阿难,声音在闻性之中自有生灭之相。不会由于声尘的生灭,而令你的闻性时有时无。”
虽然外境的声尘时有时无,但闻性却完全不同。闻性寂然不动如虚空,而声尘有生有灭,犹如虚空中的云,时而显现、时而消逝,并不会因为声尘的生灭而导致你的闻性也随之变化。
在这里,我们需要区分表象与实质。有注释说:“闻性不动其犹镜明,声之生灭正如影像”,闻性是不动的,像明镜一样;而声音的生灭,就像是镜中的影像。虽然镜子并非永久不变,但这里是为了说明镜子与其上的影像有明显的差别:一个是坚固的色法,一个则是瞬息万变的幻象。同样的道理,声尘是生灭不定的,而闻性则是无生无灭的。这个道理不仅可以用于闻性,同样适用于其他根。
也许有人想,如果现在认识到本性,那到死亡时本性是否会坏灭?这种本性究竟来自何处,又将在何处消失?心中充满了疑虑。阿难一会儿说能听到,一会儿说听不到,这种体验能在日常生活中得到验证。经过佛陀的开示,我们应该明白,外界的声尘虽然会随着因缘消逝,但闻性却是自身如来藏的妙明本觉,其本性是无生无灭的。
◎ 修学趁年少
我到了这个年纪,也许今天讲得比较清楚,但再过几天就不一定了。我常想,如果是在年少时学习的《楞严经》,一定会对我的一生大有裨益,因为那时的记忆力远远超过现在。
有些人的记性非常好。萨迦派有一位白雅活佛,作为宁玛派的弟子,他同时也是宗萨仁波切的上师,不久前刚刚圆寂,住世约九十年。活佛曾在塔公等几个地方为弟子们传贡智仁波切的《教言藏》灌顶,整个过程一般需要四十五天左右,因为这部著作约有12函,包含了八大教派所有的密法要义。白雅活佛是15岁时在宗萨钦哲确吉洛珠前得到过这些教义,而在晚年为大众灌顶时,他还能清晰地记得在某处要暂停一下,因为“当年灌顶时上师在这里戴上了噶举派的帽子,在此处戴上格鲁派的帽子”。可见15岁时得法的情形,他到了八九十岁仍然历历在目。
在座的道友中有不少是年轻人,如果大家在年少时用心学习过《楞严经》,相信你们到了晚年时,这些法义依然记忆犹新。随着年龄的增长,就算自己意识到“这个道理很好,应该记下来”,但很多内容很快就忘了,就算有印象也不深刻。年轻时背诵教证比较容易记住,所以修学一定要趁年少。
这些道理对修行密法也很有帮助。
| 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
“你还在颠倒地将声尘当作是闻性,难怪会糊涂地将常有当作断灭。”
声音虽然无常,但闻性却是恒常存在的。佛陀对阿难说,你因为颠倒迷惑,误将声尘当作闻性,难怪之前无法分清常与断——因为阿难之前认为,以断灭之因求常有之果不合理,还说佛陀“您怎能被称为实语者”——佛陀还记得之前的问难,对阿难说:你如今连声和闻都无法区分,难怪在常与断上也搞不清楚。这样看来,你之前的谬问也是事出有因的。
| 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
“终究不应认为,离开了动与静、塞与通,闻性就不存在。”
如果认为离开尘之动与静、根之闭与通,闻性就不存在了,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动静”指外界的声尘,“闭塞开通”指有情耳根作用与否,根在取境时为“开通”,不取境时为“闭塞”。
实际上,认为“闻性会随着根尘消失”的观点是错误的。即使耳根坏散,外境的声尘也消失了,闻性却始终常在。前文中佛陀曾举例说明,阿那律尊者、牛主尊者、恒河女神及迦叶尊者的某一根或有缺失,或非同寻常,但他们的见性、闻性、嗅性、尝性等仍然存在。不仅以上几位,其实每个众生都具有这一妙明本觉,它既不依赖于根,也不依赖于外境,始终常住不灭。
「引梦验常」
前面是以敲钟为喻,接下来,佛陀将用另一个比喻进一步说明。
|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
“就像沉睡之人在床上熟睡。其家人在他睡觉时于一旁捣衣舂米,他在梦中听到,误以为是打鼓或撞钟的声音。他在梦中觉得很奇怪,钟怎么发出木石的声音呢?”
比如,一个人正躺在自己的床上沉睡。当他熟睡之时,家人在外面“捣练舂米”。“捣练”指洗衣时用棍棒猛力敲打衣物,“舂米”指在一个石臼里用杵反复舂打谷粒。佛经在提到地狱众生被狱卒捶打时,有时也会用舂米或捣练来形容。
此时家人正在旁边忙着这些粗活,这个人虽然睡着了,却听到了这些声音。舂米本来是木头与石头之间撞击发出的声音,却被熟睡的人误以为是敲钟或击鼓等声音。要知道,一个人在熟睡时,耳根和眼根是暂时关闭的,但由于妙明真心存在之故,在因缘和合时,他仍然听到了某种声音。
我自己也曾有类似的经历。有时在看书特别累的时候,我会稍微打个盹,通常不会超过九分钟。今天也是如此,大约入睡六分钟后,我开始打呼噜,这个声音让我以为外面在下大雨或狂风呼啸,于是惊醒过来。看了看表,发现还没到九分钟。
| 于时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
“忽而醒来,他立刻明白原来梦中所闻是木杵捣米的声音。他自己告诉家人:‘我在梦中听到这个捣米的声音,还以为是鼓声。’”
睡着的人突然醒来,意识到原来梦里听到的是舂米声,便对家人说:“我刚才在睡觉,把你们舂米的声音当作了敲鼓声。”
这个故事看起来很简单,好像是在说沉睡之人误以为自己听到了钟鼓声并在醒来后告诉了家人,但实际上这里揭示了一个道理——做梦时的六根与妙明觉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 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
“阿难,这个人在睡梦中,怎么会知道周围声音的动静、耳朵的开闭和通塞呢?他的身体虽然处在睡眠状态,但他的闻性却并没有变得迟钝。”
这个做梦的人能知道外境的动静和六根的通塞吗?换句话说,声尘和耳根的状态,做梦的人会关注吗?肯定不会。在梦中,这个人的前五根是暂时关闭的,外境在他的梦心前也暂时消失,现实世界中的根尘都未能真正发挥作用。这个人的身体处于睡眠状态,包括眼根在内的五根都是闭合的。
以眼根为例来描述这一情况更容易理解一些:人的眼睛在做梦时是闭着的,但在梦中他可以看到一些情景,比如一个人在跳舞,穿着红黄的彩衣,乃至这位舞者是美是丑,都可以在做梦者的心中出现。外界的声音也会影响梦境,比如现实中在下雨,这个人在梦中也会置身落雨的场景。尽管眼根是闭着的,但这个人在梦里依然有所见。尽管梦中有所见,但现实中的外境和五根并没有直接起作用。虽然如此,这个人的闻性并未昏昧,因为闻性是常住不坏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 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纵使你的肉身坏灭、寿命殒殁,这种闻性怎么会消灭呢?”
“命光”,有些注释说是命根的意思。即使肉身无存、寿命已逝,但你的妙觉明性怎么会随着肉体的消失而消失呢?这是不可能的。
此处讲到,身体和寿命会随着因缘而坏灭,但是如果你能认识觉性,就会知道妙明本性不会消失。有些大德从小就能安住在这种悟境中,自然具足各种神通妙用;有些人依靠身体变化等特殊因缘,也会发生许多奇迹。
◎ 两个和尚的故事
在汉传佛教中,有一个故事流传很广,大家可能听说过。
宋朝时期,有两个和尚一起在终南山修行。二十多年来,他们专注于《楞严经》所讲的明心见性之道。后来,其中一位和尚渐感乏味,认为修那么长时间都没有开悟,很令人沮丧,于是想离开。另一个人劝他不要下山,说:“我们已经修了这么多年,或许开悟就在眼前,不如再等一等。”如此多次劝阻无功,对方还是下了山。
离开终南山后,这位和尚四处游历,来到长安。有一天晚上,他在借住的一间客店中坐禅入定,结果这一入定就是两三天。店主见屋里毫无动静,进去查看时发现老和尚在打坐,一探鼻孔没有气息,以为他已经圆寂。店主心想,既然这位老和尚没有家人,留在这里只会妨碍生意,于是找来木材,就地将他火化了。
我也曾去过终南山,这座山很有名,山上住着不少佛教和道教的修行人。记得有一次我应邀去做演讲,就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人民服务”题词所在之处,离终南山很近。可惜当时时间不够,没能深入山中,只能匆匆返回。终南山上常年都有修行人在闭关静修。听说有人入定三天三夜,身体一动不动,也不会有人去打扰他们。
话说那位老和尚出定时找不到身体,急得团团转,每到夜里就到处喊:“我的身体在哪里?我在哪里?”店主听见声音却看不见人,害怕起来,以为店里闹鬼。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客店的生意一落千丈。所以啊,现在宾馆要是遇到打坐入定的人,千万别随便动他身子。最好提前跟工作人员打招呼:要是看见有人禅修,至少等七天再决定怎么处理。不然人家出定找不到身体,那麻烦可就大了。(众笑)
这个事传开后,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差。说来也怪,老和尚白天安静,一到晚上就到处喊,大家都说店里闹鬼。后来住山的和尚听说此事,猜测可能是他那位下山的老道友出事了。于是他下山来到客店,跟店主说自己会驱鬼,店主一听,非常高兴。
和尚提了个简单的要求:准备一缸水,一堆柴火。到了晚上,那个声音又来了:“我在哪儿?我在哪儿?”和尚指着水缸说:“你在这儿。”那声音就跳进水里,可水淹不死它。过了一会儿,声音又问:“我在哪儿?”和尚指着燃起的火堆说:“你在这儿。”声音钻进火里,火也烧不着它。最后声音又问:“我在哪儿?”和尚说:“水淹不死,火烧不着,这个‘我’究竟在哪里,你还不明白吗?”这一下,他恍然大悟,谢过老道友便离开了。客店从此生意兴隆,甚至比以前还红火。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身体会老会死,寿命有长有短,但妙明闻性却不会随之而灭亡。
「总结」
|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
佛陀开示道:“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始终被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转,起心动念无不系缚于此,因而在轮回中流转不息,从未真正领悟到六根本性是清净无染、自在无碍、常存不灭的。”
无始以来,所有众生随着外在的六尘而转,分别心不断地执著于此,始终无法开悟、明心见性。众生无法真正领悟到清净和明妙常存的本性,故而沉沦于轮回之中。
| 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
“众生不随顺常有的本性,反而去追逐生灭无常的有为法,因此生生世世在杂染的六道中轮转不休。”
众生不随顺常恒心性,反而去追逐生灭的有为法,因此不断地经历生与死的轮回。时而当牛,时而作马,极少数情况下能作人。为人时也许一时富贵,造下恶业又变为穷贱,若做善行又重获福报……如此反复。众生就是这样在轮回中漂泊不定,始终无法停止流转。
| 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
“如果众生能舍弃生灭之妄心,安守真实常住的本性,那常住真心的智慧光明自然会现前,根、尘与识心当即消亡脱落。”
这段经文极为重要。
在修行过程中,我们要舍弃生灭的妄念以及对各种有为法的执著,时时守护常恒真心。我们平时在修上师瑜伽时有短暂的安住,那时若能安住于与上师无二无别的境界中,虽然我们的身体属于有为法,但安住的心性与法界则是不生不灭的无为法。如果长期这样修行,守护真常,每个人都能够达到“常光现前”的境界,真正的自性之光自然显现,那时所谓的六根、六尘、六识将全部消亡。
| 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想相是尘,根识为垢,如果远离了这二者,那你的法眼当下就能清净明亮,怎么会不成就无上正觉呢?”
想相是外境之尘,因为想的形相显现于外,属于六尘之一。“识情”中的“识”是六识,“情”指六根。六尘、六根、六识全是有垢之法。如果能够远离境和有境这二者,那么,你的法眼很快就能现前。这个时候,你又怎能不成就无上正觉呢?必获菩提。
讲到此处,《楞严经》第四卷已经圆满了。我有本经第九和第十最后两卷的传承,今年肯定讲不到那里,但《楞严经》的讲闻已经接近一半了。藏地有句谚语:“如果过了一半,事情就容易成办。”接下来,我们继续讲第五卷。只要完成了这一卷,哪怕只多讲一页,我们的进度就已过半,迈向了新的篇章。
「阿难问难」
|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今观世间解结之人,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
阿难对佛陀说:“世尊,虽然您在前面宣说了第二义门,但我观察世间那些想要解开结缚之人,如果不知道根元所在,相信这个人终究无法解开那个结。”
“第二义门”是前面第50课讲到的两种决定义的第二个,也就是从根解结,入圆通义。
阿难对世尊说:您在前面提到过解结喻,我认为,一个人如果想解开某个结,若不知结的源头在哪里,就永远无法解开。解开一个结最关键的就是找到它的根源,那么生死轮回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呢?无论是想清净六根还是调伏烦恼,如果生死的根本问题没有解决,修行人就会面临很大的困难。
阿难的问题很多,但佛陀始终很耐心地回答。如果换作是我,可能会建议对方:“你去看看我翻译过或讲过的书,书中都有答案。”(众笑)
| 世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俱灭俱生,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犹隔日疟。
“世尊,我和会中的有学声闻也是如此,从无始以来与无明相伴,同生同灭。虽然获得多闻的善根,名义上算是出家修行,但还是像隔日疟一样,得果时暂似解脱,但始终无法根除顽疾。”
阿难说:“在声闻行者中,也有像我这样不了解生死根由的人。从无始以来直到现在,众生与俱生无明一起时生时灭。”阿难算是比较幸运的,在佛陀的教导下拥有多闻第一的善根,还有出家的缘分,已经是很大的福报了。
“然而,我的烦恼、知见等障碍仍像‘隔日疟’一样”。“疟”是疟疾,“隔日疟”是指疟疾前一天好些,隔天又发作,还有的疟疾在一天之内都不稳定,可能上午感觉良好,下午又不行了。虽然有多闻第一和出家的善根,但阿难的烦恼等障碍就像隔日疟。阿难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凡夫呢?
有些人也存在这样的波动,也许早上心情不错、身体健康,但听到某句话或遇到什么事,下午又情绪低落。之后遇到好的因缘,又哈哈大笑。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情绪如同春天的天气变幻不定。
| 惟愿大慈,哀愍沦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
“惟愿大慈大悲的佛陀您,哀悯我们这些沉沦在轮回苦海中的众生而开示:如今束缚我们身心的‘结’是什么,应该怎样解开。希望也能让未来受苦的众生免于轮回之苦,不再堕入三界之中。”
阿难的问题是:令身心无法解脱的最主要的结是什么?身心之中最根本的束缚究竟是什么?是什么一直桎梏着我们,使得六根无法互通?流转生死最根本的结是什么,又该以何种方式解开它呢?
这个问题对于未来的苦难众生同样重要。阿难在当时遭受的痛苦如同隔日疟一般,那么未来的众生也面临相同的境遇——他对我们作出了预言。
为令未来的苦难众生免于轮回、不落三有,阿难祈请佛陀赐予开示。
| 作是语已,普及大众,五体投地,雨泪翘诚。伫佛如来,无上开示。
阿难说完这些话,和大众一起五体投地,泪如雨下,满怀真诚,期待佛陀的无上开示。
话音刚落,阿难便和大众一起顶礼叩拜。阿难时而潸然泪下,时而五体投地表达敬意——他是一个对法很有感触的人;而有些人听法时也不做笔记,听完法后也没有问题,什么反应都没有,甚至在闻法时吃东西,已经成了“法油子”——不应该这样。我们在闻法时不要吃东西,也不可以随便说话,这是闻法的轨仪。
说完之后,阿难又哭得泪如雨下。他一边哭,一边满怀真诚地期待着如来的开示。“翘诚”即翘首以待,满怀虔诚。“伫”是等待、等候。对于刚刚提出的问题,阿难格外重视,满怀渴望地等待着如来的无上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