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解·第54课
2022年10月7日
《楞严经》中,我们正在讲六根。六根的作用是取受各自的对境,每一根都有胜义根和浮尘根。对于凡夫而言,修炼圆通根获得清净,六根就能互用。关于这个道理,大慈大悲的佛陀为阿难举了六个例子,其中有三位是圣者阿罗汉,其余显现上是凡夫。
从一些注释可以看出,既然凡夫和阿罗汉都能做到这一点,真正证得圆通的大乘行者就更不用说了。佛陀举这些例子可能是为了安慰阿难,否则他可能会觉得六根互用是阿罗汉以上的境界,自己很难达到。作为证得预流果的行者,阿难也是圣者,只是未获得无学果位;而佛陀以前面六个例子让阿难知道,即使未得无学果,自己只要努力也有机会证得超胜的境界。
无漏神通只有圣者才具备,而有些人带有一些特异功能或有漏神通,或许会去中阴观察他人的神识——这也不是依靠眼根来见,因为普通的肉眼无法看见中阴身及被阻隔的事物。有些具神通者能看到未来、过去的事,还能知晓他人内心的想法——他们究竟是怎么知道的呢?因为他们得到了特殊的清净根,所见所闻不依赖于普通人的眼根或耳根。
曾有一个人常宣称自己拥有神通。有一次去一个地方回程的途中,他遇上了浓雾,迷了路。许多人笑他只能看见中阴的景象,却看不清前方的道路。其实,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肉眼无法看见的场景,依靠某种特殊的清净根可以见到。
不能否认,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人具有小神通或小感应,当然,也有一些情况是虚构的。有些人根本没有超能力,却对别人说妄语。曾经说的妄语,他可能过一段时间都忘了,结果所说的话前后矛盾。这样的事也时有发生。
过去,我们只知道依靠六根来感知六境,从未想过六根互用的情形。通过学习《楞严经》,我们了解到诸根可以通用,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以后我们不能再武断地说:“因为我看不到,所以你也看不到;因为我听不到,你也肯定听不到。”这样的说法显然是不合理的。
「器世界得自在」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圆通根的道理。
| 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阿难,如今你若能圆满拔脱所有根,内在的晶莹本性就会显发光明。这些虚浮尘境以及器世界的种种生灭变化之相,就像热汤融化冰块一样,都将随着你的心念转化成无上智慧。”
佛陀告诉阿难,如今你的六根如果能圆满地脱离六境或六尘,那么,内在的晶莹本性将显发出光明。
前面讲到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浮尘根各具相状,属于有情世界。到了六根脱缠之时,不仅是有情世界,乃至山河大地等外器世界的所有生灭变化相都将全都融入智慧之中。如同滚烫的开水倾倒在一小块冰上,冰块会瞬间化为液体。同样,器世界的现相在一瞬间或一念之间便转依为无上智慧。
密宗的修持也是一样的,依靠传承上师的指示、认识到心的本性后,修行者的六根清净,此时内在的大光明完全显现,外器世界和内情世界的粗相全部化为无二智慧,如冰融为水。真如若水,无明如冰,智慧的火焰能够将冰融化为本智。水的本性始终未变,但在外缘的影响下结为寒冰;同样,众生通过修行,所有粗大的境现融为内在的自然本智。对于这一点,许多开悟者在所证得的实相境界中都已亲证。
| 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
“阿难,譬如世间凡夫的见精集聚在眼根,如果让一人迅速闭上眼,他的眼前就会显现昏暗之相。此时另一人站在他面前,他无法分清对方的六根和头脚。”
这里讲了一个比喻。佛陀告诉阿难:一般而言,世间人的见精集聚在眼根,见事物完全依赖于眼睛。如果闭合双眼,你眼前就会漆黑一片,除此之外看不到任何东西。这时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对境也和前面一样全部变成“黯然”,是头是脚都难以分清——以上是就通理法师的注释来宣说的,他认为这一段文中只描述了一个人。
交光大师等大德则认为这里涉及两个人:一个是闭眼人,另一个是在第一人前面站着的另外一人,闭眼者眼前一片黑暗,无法看见面前那人的手、脚及诸根。藏译本中的意思与此一致。
| 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
“如果这个闭眼的人用手绕着对面那个人的身体摸索,他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头和脚都能分辨清楚,这种知觉与用眼睛看是一样的。”
闭着眼睛的人看不见对面的人,于是绕着对方的身体用手从上到下摸了一遍。尽管眼睛看不到,但如果摸到了就能知道对方的脚在这里、头在这里,就像看到一样。虽然眼睛闭着,但是用手触摸同样可以了知对境——这是涉及两个人的解释方式。
照通理法师的解释,一个人闭上眼睛自然无法见物,但用手摸也可以知道自己的头脚所在,身体的触觉起到了和眼一样的取境作用。这意味着,在因缘具足的时候,其他根可以弥补某个根的缺失,并不是不可替代。
| 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
“世间人认为,有光明才有见,黑暗中见不到任何法。然而,当眼前一片黑暗没有光明时,闭眼之人却能分辨别人的头和脚,这就说明,一切暗相永不能令知觉昏昧。”
“缘见因明”,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能缘取色法之“见”起作用的基本条件是具备光明。如果没有光明,就什么都看不到,就像晚上关了灯,自然会漆黑一片一无所见,所以“明”非常重要。“暗成无见”,如果没有光明,在黑暗中就会无见。
“不明自发”,虽然一般来说见依赖于光明,但对于开悟者、圣者而言或在特殊因缘下,即使没有光明,源自如来藏内在光明之知觉依然能够自发,如有天眼通的人不依赖于外在的日、月、灯光等因缘也能够见。长水子璇的注释中“不明自发”是肯定义,意指虽然没有外在的光明,但内在的湛然真觉不由明而发,不因暗而昧。
“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所有暗相永远无法障碍内在的光明。如果没有手电筒,一般人可能连走夜路都看不见,但如果证悟到一定的境界,所有外在的黑暗都不会对他产生任何影响,也不会遮障他的视线。
《楞严经》虽然词句很深,但一旦通达,就能引发很高的觉悟。在《补续高僧传》中记载,有一位昙耀禅师,又称“楚石梵琦”。她母亲梦到太阳融入怀中而生子。襁褓中时,有位神僧前来摸顶加持,并赞叹此子将来会像太阳一般光显圣教。这个小孩七岁时读书即能善解其义,九岁即舍俗出家。有一次披阅《楞严经》,读到“缘见因明,暗成无见”这两句时,恍然有所悟,此后他对于百家群书无所不通。从许多公案来看,历代无数修行者都是通过读诵、修学《楞严经》而开悟的。这既是佛菩萨的加持,也是自身的福报因缘。
◎ 此生何幸遇妙法
通过最近的修学,听说许多人对《楞严经》信心大增。尽管词句晦涩,但我在阅读时却慢慢体会到经文的优美,也得到很多不可思议的加持。很多人常常以信心对本经顶礼、供养、祈祷和披阅,这是非常重要的修行。自古以来,众多高僧大德对这部经无比重视,其中蕴含着甚深的缘起。
作为后学,我们何其有幸能遇到这样的妙法并明白其中大意。当然,要说真正通晓经义,谁也不敢这样自矜。我没有前八卷的传承,只是每天在午后,独自对照前辈大德们的注释,很费劲地扒着经书一个字、一个字地理解,然后在这里装模作样地为大家宣讲。
有时遇到难懂的地方,我会寄希望于藏文译本,但是藏文本的表达方式与汉译的风格大有不同。在藏地,最早的译师是松赞干布时期的托弥桑布扎等,他们翻译出经续二十一部;随后有贝若扎那和益西德等译师,接着是后弘时期的译者仁青桑波等,他们的翻译风格经过长期的继承演变,尤其经赤松德赞和赤热巴巾等历代藏王敕定,其开篇、文句及润色规则已成常例,对于熟悉藏文《大藏经》体例的人来说,阅读起来比较容易。
即便如此,藏译的《楞严经》却并不简单。《楞严经》的汉译本就已经很艰深了,经章嘉国师等将其译为藏文后,有些地方似乎比汉译还要晦涩难解。包括今天的一些内容,反而是汉译更清晰一些。如果比汉译更难,那藏译本阅读起来是什么状况也可想而知了。
总之,我们在闻思《楞严经》时不要着急,从生涩的词句到深刻的意义,都需要花功夫慢慢消化,而一旦明白之后,又不得不对佛陀智慧中流露的妙法叹为观止。正在研学此经的人,对此应该有所感触。
| 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如果根和尘都已消亡,本觉妙明的如来藏为什么不能显出它的圆满妙用呢?”
凡夫的眼睛会因受到黑暗或山等色法的遮挡而无法见色,鼻、耳等根也一样,只要有外在的违缘就无法取境;但对于许多圣者和修行圆通根的人来说,六根可以互用,并不会被以上的因缘遮蔽。
前面提到,普通人在闭眼之后,尚且可以通过触觉来感知外境,那当行者修炼圆通而至根尘消融之时,如来藏的自然本智为什么不能显现出它的圆通妙用?这是完全可能的。就像迦叶尊者,所有粗大的分别念和执著都已然消失,其意根早已灭尽,所以不起心动念也能圆满了知诸法。只要好好修持,这种对凡夫来说遥不可及的境界,我们也能自然而然地达到。
「阿难问难」
以上佛陀为阿难讲了一段长长的教言。接下来,阿难向佛陀提出了一个很长的问题。对于我们这些后学者来说,能间接参与到楞严法会,聆听阿难与佛陀之间的对话,实在是无比幸运。
◎ 云何以断因获常果
|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
阿难对佛陀说:“世尊,正如您所说:因地所发愿获常住涅槃之心,应当与果位不生不灭的境界相应。”
如果在果地时,心是常住、稳固、不动摇的,那么在因地时,这颗心也应该保持常住而不动摇。阿难的疑惑在于,可是现前的六根一旦离开六尘就无有自体,这样的断灭之因如何能相应于果地的不动境界?因此,他首先重复佛陀之前所说的法语:因地之心与果地无生无灭的境界必须相应。
| 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世尊,如同果位中有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等七种不同的名称,但都是清净无染、圆满无缺、体性坚固、毫不动摇的,就像金刚王一样常住不变、不生不灭。”
如来果地有七个不同的名称,是从不同反体来讲的:“菩提”代表证德,也就是从获得的方面来描述佛果。“涅槃”代表断德,是断除障碍的方面。“真如”代表无迁无得,没有任何虚妄之法需要遣除。“佛性”是众生本来具足、不坏不灭的如来种性。“庵摩罗”是梵语,在大多数译本中被译为“无垢识”,有说其为“第九识”,有说为“第八识”,不清净时为阿赖耶,清净时则为无垢自然本智。从本体空性的角度称为“空如来藏”。能照见万法故称为“大圆镜智”。
以上七法是从不同的层面来描述佛的功德。菩提果位虽然反体不同、名称各异,但这些名称都表示清净障碍、圆满功德和无生无灭的佛果。从果地大无为法的角度来看,菩提像金刚王一样常住不灭,不坏不迁。
| 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
“如果见、听等根离开了明暗、动静、通塞等尘,就没有了任何本体,如同意识一旦离开前尘就根本不存在,那么,为什么能以这个终究断灭的法作为修行之因,指望靠它来获得如来的七种常住果德呢?”
如前所述,根与境是一一匹配的,比如见的对境是明暗,闻的对境是动静,嗅的对境是通塞等。一旦离开了对境五尘,因地的见、闻、嗅、尝、触等五根也统统没有,就像意根如果离开了法尘就不成立一样,那么,这种生灭无常者因如何能生如来常住之果?
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呢?果位是常有、坚稳的,而因位的六根观待对境而存在,因此并不稳固。在这种情况下,无常断灭之因如何能生无生无灭的常住之果?
阿难提出的问题相当深刻:佛陀您不是说果与因需要相应吗?既然如此,那以修持断灭的六根作为因,想获得常住之果,这两者怎么能相应呢?在因的阶段,一旦离开对境,六根就如同“石女的儿子”一样都没有了,这样断灭的因即使经过修行,又如何能转变为七种常住不坏的果德呢?
◎ 云何如来真实语者
| 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
“世尊,如果离开了明和暗,见成为空无;离开前尘,第六意识分别心就没有自性。”
离开了明和暗,见便没有了。同样的道理,如果没有动静、通塞等等,那么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都没有。若没有法尘,起心动念的意根也就灭了。
| 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
“我翻来覆去、前思后想,小心仔细地推敲探求,心和心所根本就不存在,那该将什么作为求取无上正等觉之因呢?”
“进退循环”就是前思后想,阿难对这个问题纠结了很长时间。他说,我反复思考,再三细致地推求观察,发现因地之心和五十二种心所都没有本体。既然六根识、心心所、五蕴等都不成立,那该安立一个什么样的因来求取不生不灭的无上菩提果呢?似乎根本没有办法。
阿难对佛陀说,我思来想去始终想不通,这里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如果我的心和心所全都没有,那这样的断空怎么会成为无迁无坏的无上正觉之因呢?
| 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惟垂大慈,开我蒙悕。
“如来先前曾说如来藏湛然超情、圆满无缺、恒常不变。如果背离了诚实的语言,所说的话就会成为诳妄无实的戏论,还如何说如来是‘真实语者’呢?恳请您垂慈,开启我蒙昧困顿的心智。”
如来您在前面讲“十番显见”时曾说过,所谓见的本体是湛然、净明、圆满、常住的,而您现在却说离尘无有见体,眼耳鼻舌身意等根都不成立。之前说见是常有,现在又说其不成立,这样前后矛盾,岂非儿戏?既然如此,怎么能称您为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称您为谛实语者、金刚语者呢?——这一次,阿难大胆地提出了质疑。
“惟垂大慈,开我蒙悕。”在一些版本中,“蒙悕”又作“蒙吝”或“蒙悋”。阿难又说:大慈大悲的佛陀,请您开启我困惑的心,遣除我的疑惑,阿难怀疑如来的教言自相矛盾,所以反复提问,而如来也不断地为他解疑,最终形成了这部旷古烁今的《楞严经》。
「如来释疑」
|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
佛陀对阿难说:“虽然你广闻博学,但仍未灭尽所有烦恼。你只是知晓颠倒有原因,但是当真正的颠倒出现在眼前,你却不能认出。”
佛陀并无不悦,对阿难说:虽然你广闻博学,但仍未灭尽诸漏。一般来说,外道的仙人虽然具备五种神通,但无法证得阿罗汉灭尽有漏烦恼所证的第六漏尽通。此时阿难尚未得到阿罗汉果位,自然也没有漏尽通,他仅知道颠倒虚妄之因,但在面对真正的颠倒时却无法认出。
我们也会如此,常常说“这件事不合理,那件事也不合理”,而自己在做不合理的事时却察觉不到。佛陀指出,阿难虽然知道颠倒之因,但他“未能洞察诸法实相”的颠倒,自己却未能察觉。
| 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恐你未能诚意信服,因此我现在试着用世俗之事作为譬喻,来解除你的疑惑。”
佛陀说,虽然你有一定的信心,但如果直接告诉你答案,你可能不会真正地心服口服。阿难的相续中仍存有实执,如果直接宣说最深奥、精妙的实相,他可能不会相信。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相续中都有这样的障碍,所以在听到最深的真理时,一般来说很难立刻相信。
尽管阿难有一颗真心,但是他不一定能马上相信,所以佛陀以世俗中的事来举例说明,而没有直接为阿难宣说实相。众生有时需要用一些不同的方式来引导,如大家去年得到“四心滴”灌顶的时候,就接受了色、声、香、味、触、法等六根对境的表示法,有好看与不好看的、悦耳与难闻的、甜的与苦的等等,利根者可以当下依此开悟,而钝根者则无所察觉。
「击钟验常」
◎ 击钟问答
为了对阿难的直指,佛陀列举了敲钟这样常见易懂的事,所以下面的内容比较简单。在密法中也有类似的方法,比如上师在讲大圆满时,有时会摇动手中的铃鼓、吹奏海螺或直视虚空,以此指引弟子认识本性。
下文中,佛陀借由声音来引导阿难认识六根的本性,主要涉及闻性和声性。
“闻”是听的意思,闻性指听闻的本性。若行者能通达闻性,那么圆通根也就当下证得了。对此,经中就听闻与声音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闻”是指有境听觉,“声”则指外界的对境声尘。
在说法的过程中,佛陀让罗侯罗敲钟后问阿难:“听到了吗?”“听到了。”“听到了吗?”“没听到。”如此反复。有人或许会感到疑惑:这个简单的问题需要重复问吗?遍知佛陀与广闻第一的阿难到底在干什么?——对佛教不太了解的人会认为听没听到都很简单,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当我们反观自心时,其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意义。
| 即时如来敕罗侯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我闻。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不闻。
当时佛陀令罗侯罗击钟,发出了一声钟响。佛陀问阿难:“你现在听到了吗?”阿难等众人都说:“我听到了。”过了一会儿钟声逐渐消失,佛陀又问:“你现在听到了吗?”阿难和大家都说:“听不到。”
古印度寺院里有敲钟的习俗。在汉地,寺院中以瓦木铜铁作鸣者,皆作“楗椎”或“楗槌”,说一切有部的律藏中记载了楗椎的大小、长短等很多制式。
佛陀让罗侯罗击钟,然后问阿难听到了吗,大家都说听到了。过了一会儿,钟声逐渐消失,佛陀又问:现在听得到吗?阿难和大众说:现在听不到了。这是罗侯罗第一次击钟的情形。
| 时罗侯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又言:俱闻。
这时罗侯罗又击了一声钟。佛陀再次问道:“你们现在听到了吗?”阿难和大众又回答:“都听到了。”
第二次,罗侯罗又击了一声钟。佛陀再次问众人听得到了吗,大众再次齐声回答:我们都听到了。
| 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佛陀问阿难:“你们是如何听到,如何没听到的?”阿难和大众一起回答:“钟声如果敲响,我们就能听到。持续一段时间后,声音和余响都消失了,就听不到。”
佛陀问阿难:“你如何听到,如何听不到?”阿难和大众回答:“罗侯罗击钟的时候能够听到,而当钟声持续一段时间之后消失,此时就听不到。”
以上关于“闻”的问题,佛陀反复问了三次。这里主要是从根识或听觉的角度来观察的。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观察“声”的本质。
| 如来又敕罗侯击钟,问阿难言:汝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佛陀又一次命令罗侯罗敲钟,问阿难:“你听现在有声音吗?”阿难和大众一起回答:“有声音。”
从这里开始观察“声音”。罗侯罗第三次击钟后,佛陀问阿难:“如今有没有声音?”都答:“有声。”刚刚才击钟,大众自然会答有声音。
在课前海螺被吹响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观察:海螺的声音是什么样的?闻性是什么样的?请大家静静想一下。
◎ 海螺声响彻山谷
记得以前我自己吹海螺的时候,每次都在心中发愿:愿今生能弘传如来的教法,也愿我生生世世有弘法的机缘。
刚来喇荣的一段时间内,我每天说法前都自己吹海螺,每天都如此发愿。当时有些听法者说他们可以吹,我说不用,我自己来。那时候在我面前闻法的人并不多,只有十几位藏族道友。
我刚来学院的时候,法王如意宝在甘多拉经堂讲课。法王快到时,海螺声就会响起,大家一起念麦彭仁波切的一个长咒。吹完海螺之后,法王刚好进来,咒语也基本念完——从前在法王座下闻法,就是这样一番场景。
前一段时间我们刚讲了吹海螺、击犍槌的功德,最近早上的海螺声就比较多。在每位堪布、堪姆乃至法师讲法或辅导之前,最好都有海螺声传遍法界。这样对众生有利,对法师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缘起。
| 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答言:无声。
稍微过了一会儿声音消失,佛陀又问:“你们听现在有声音吗?”阿难和大家回答说:“没有声音。”
| 有顷,罗侯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过一会儿,罗侯罗又来撞钟。佛陀再次问道:“你们听现在有声音吗?”阿难和大家一起说“有声音。”
这应该是第四次了。前面讨论“闻”,撞了两次钟;这里讨论声音,又撞了两次。
| 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佛陀问阿难:“你说什么是‘有声’,什么是‘无声’?”
大众俱答:“如果钟被撞击作响,名为‘有声’。撞击过后,钟声和回音全都消失,就叫作‘无声’”。
佛陀问什么是“有声音”,什么是“没有声音”?大众答,如果有人击打钟而发出声音,这叫作“有声”;当击打后过了很长时间,声音逐渐消失,那时钟声和回音都没有了,就称之为“无声”。
如来和阿难好像只是在进行简单的问答,但这里面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大家今晚可以思考一下:这究竟意味着什么。下一节课中,我们将会讲到具体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