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解·第52课
2022年9月30日
今天我们继续讲《楞严经》。
上节课提到眼根的功德,根据蕅益大师的注释,四方各有两百、四隅各有一百功德,这样算下来眼根可见的有前二百、左二百、右二百,前二隅各一百,共有八百功德,而正后方二百及后二隅二百共四百功德不可见——并不是四方见三分之二、四隅见三分之二,而是合计一千二百数功德中具足三分之二即八百,三分之一不具足。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有些人的视野也许更广阔些。人的眼睛大小、视力差异也很大,有些近视的人如果没有戴眼镜,即使看前方也模糊不清。上述的道理是就大多数众生而言的,并不包括这些特例。
有注释说,虽然佛陀没有直接点破,但已间接地表达了所有根中最重要的是圆通根耳根。佛陀告诉阿难,你应该在六根中择一门深入修行,只要修持自然本智之圆通根,灭除妄想,其余五根也可以在一刹那之间全部得以清净。
此时阿难仍然似懂非懂。尽管他已经灭除了三界的见断烦恼,但修惑未断。我们中许多人不但没有阿难的境界,而且连欲界的粗大烦恼都没有断除,所以对经义感到迷惑不解也算情有可原。
「阿难请益」
|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阿难恭敬地对佛陀说:“请问世尊,所谓‘逆流深入一门,使六根同时达到清净’是怎么一回事呢?”
前文中佛陀才批评阿难“但汝下劣”,但他并没有因此烦恼,对世尊保持着极大的敬意请问:世尊,逆流深入一门是怎么回事?“逆”的意思是反向,如果顺流代表轮回,那么逆流就意味着截断轮回之流的相续。逆流而行,深入一个根门修持,能使六根当下清净,这话是从何说起呢?——因为深入一门即可使众门清净的道理,对于阿难这样带有声闻习气的人来说并不容易接受,所以他继续追问。
经由阿难的不断提问,佛陀才能耐心地做出答复——这是非常善妙的缘起。佛陀的回答不仅是对在场听众的开示,同时也是对我们这些后学的教导。依靠佛陀赐予阿难的教言,芸芸众生都能从中受益。
「如来作答」
| 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
佛陀告诉阿难:“你现在已经证得须陀洹果,灭除了三界众生达到见道需要断除的烦恼。”
佛陀对阿难说,你如今已经获得了须陀洹。须陀洹即预流果,获得了声闻乘的见道。如《金刚经》中所说,预流也叫作入流。“入流”并不是指进入生死之流,而是入于法界本性,不受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干扰。一般来讲,获得预流果时,行者就再也不为轮回过患所扰,因其已经灭除了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见断烦恼。“见所断惑”是所有见道所断的障碍,略称为见断,而修道过程中所断的烦恼则称为修断。
根据小乘《俱舍论》的观点,见断包含八十八种烦恼,修断则有八十一种。在大乘教义中,见断有十种,修断有十六种,《智者入门论》对此进行了广述。虽然《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与《俱舍论》的观点略有不同,但一般来说三界的烦恼共有八十八种。
证得初果的阿难已经很了不起了,虽然仍会受到佛陀的批评,但他已经灭除了见断烦恼。小乘见道是断除烦恼障的遍计分,但相续中仍存在烦恼障的俱生分;至于所知障,则一点都没有断,所以阿难仍有执著。正因如此,佛陀对阿难说,你虽然已经证得须陀洹果,断除了三界见断烦恼,但仍有许多修断需要断除。关于声闻乘的见断和修断,学过《俱舍论》后会比较清楚。
| 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
“然而你还不了解,无始以来在根中积累生长的虚妄习气,必须依靠修道才能彻底断除。”
佛陀对阿难说,虽然你已经获得了须陀洹果位,但你仍然不知道,在你的根中无始以来积累并生长着的俱生的烦恼障、所知障和细微的习气障,需要通过修道才能断除。《释量论》中也有类似的阐述。
此处的“根”可以理解为诸根之本——阿赖耶。虽然眼根与识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也可以暂时说习气存在于根中,但就唯识宗的究竟观点而言,习气存于阿赖耶识中,需要通过不断的修行才能断除。
| 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
“更何况此中还有生、住、异、灭以及粗略、细致类别等无量无数之法。”
“异”指变化。前文中提到过的生、住、异、灭四相,是一般意义上有为法的法相。对于习气障碍的生、住、异、灭四相,还有“分剂”和“头数”等不同分类,阿难都不了解。“分剂”指较大的、粗略的分类,这些障碍粗可分为四十二种;而更细的分类则被称为“头数”,任何法若继续细分的话都是无量的,如四相中的“生”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生的生、生的住、生的异、生的灭,其中“生的生”又可以分成“生的生”的生、住、异、灭,依此类推,分类将变得无数无穷。
对于以上道理,二乘行人是不了解的,因此佛陀对阿难说,虽然你已经断除了见断烦恼,但是修断方面尚未灭除。不仅如此,对于断除所知障、各种细微习气、生住异灭及其分类,证得须陀洹果位的你仍一窍不通,不要以为自己已经修学圆满——肯定没有!你产生疑惑也是正常的。
佛陀摄受弟子时极具善巧。除了证得无我的圣者外,凡夫心中都有我慢。虽然阿难是已经证得初果的圣者,但佛陀一边为他讲窍诀,一边指出其不足,传授妙法的同时既有呵斥又有赞叹,以此调伏弟子的相续,如藏地谚语说:“亲一下又沾点鼻涕”,类似于“打个巴掌给个枣”,这个比喻很有意思。
◎ 六根一异
下面佛陀将为阿难分析六根是一体还是他体。
| 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
“你现在观察当前的六根,是一还是六?”
佛陀对阿难说,你应当观察当前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它们究竟是一个还是六个本体?
| 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
“阿难,如果你认为它们是一个,那耳朵为什么不能见到色法,眼睛为什么不能听到声音,头为什么不能行走,脚又为何不能说话?”
如果认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一体的,如因明所推:一体就不可能存在区别,六根就应该没有能见与不能见之分,那为什么耳朵看不到色法,眼睛听不到声音?身根之间也存在差异,头为什么不能像脚那样行走,脚又为何不能像嘴一样说话?如果上述情形都无法实现,就表明六根不是一体。
宣化上人指出,圣者的六根可以互用,而普通凡夫则不具备这种能力。有人问,六根互用的出处在哪里,上人似有不悦地说,出处到处都有,你为什么不好好修行?——这是大德的一种示现,其实这个问题问得也对,答得也对。
《大乘义章》云:“诸佛如来六根互用齐得立通。”一般而言,圣者的六根是互相通用的,而凡夫的根则无法互用,耳朵只能听声音,不能见万法;然而,在特殊业力或专业训练的影响之下,有些人的六根也能展现出不凡的能力,比如许多残障人士的感官的敏锐程度远超常人——这表明众生的如来藏本性中潜藏着不可思议的妙用,只是在尚未证得圣果之前,凡夫的诸根之间因存在各自的界性而互有隔碍,想要互用就会面临一定的困难。
如果我们承认六根是一体的,那它们就可以互用,如此盲人就应该能看到色法,聋人也能听到声音,因为只要有一个根存在,就应具备与其一体的其他根的功能,但这是与现实相违的;而且,如果一根具足了其他根的功能,那么耳根、眼根、鼻根等诸根就没有区别了,因此六根一体是不合理的。这里的推理比较简单。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第二种情况。
| 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
“如果你说六根肯定是六个,那么,我今天在楞严大法会中,为你们宣讲殊胜、微妙的法门,你是用六根中的哪一个来领受呢?”
如果承许六根是六个本体而不是一个,那么问题来了:今天在楞严法会中,如来为大众宣讲的深广微妙之法,是你用六根中的哪一根来领受的呢?
| 阿难言:我用耳闻。
阿难回答说:“我用耳朵听闻。”
阿难认为,声音这一对境并不是用鼻闻、用眼看或用身体触摸的,如来的法音应该以耳根接受,于是他立即回答:“我知道!法音只有六根中的耳根才能闻受,而其他五根不能。”
| 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
佛陀说:“如果声音是由耳朵听闻,那与你的身、口有什么关系?可你却用口来提问法义,身体站起来恭敬应承。”
佛陀破斥阿难:如果由耳根来听受声音,就与你的身口无关,那为什么它们会参与其中?我先前讲法时,你用口提出问题。如果你只是用耳朵听法,嘴巴就不必参与,因为与它没有关系;而且你听法时内心感动,身体也恭敬地应承顶礼,这就意味着,在耳根听法的过程中,眼、舌、身等其他根也参与其中了。
六根并非独立存在的他体。如果真的是他体,六根之间就应该是无关的,那么在讲闻佛法时,除了耳朵在听闻以外,其余的根应该都不能参与,但事实并非如此。在闻法时,我们不止用眼睛看上师和法本、用舌根讨论法义、以身体恭敬或翻书等,包括意根也在思维法义,可见六根不是别别他体,我们应该明确这个道理。
| 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
“是故应当知道,若不是一就是六,若不是六就是一,但这两者都不成立,所以终究不能这么认为:六根本来是一或是六。”
这句经文有些难懂。《楞严经》的法义确实很深奥,我们正在学习的《大乘庄严宝王经》就没这么难。前几天为大家播放的视频里的博士说他一个晚上就全部看完了,那真是很厉害。
此处是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六根非一非六。六根不是一个法,如果是一,拥有其中一根就够了,其他五根都无需存在;而且在名言中显然有不同的六根存在,所以六根不能是一。另一方面,六根也不是六,如果六个根以他体的方式存在,就应该完全无关,但事实上六根可以统一作用于一件事上;此外,如果一不成立,那么六也不成立,因为六建立在一的基础之上——能不能这样观察?
佛陀先让阿难观察六根究竟是一还是六,随后破斥了“是一”和“是六”的观点。“终不汝根,元一元六”,最终,无论你的根是一还是六,都无法成立。如果是六,那根之间应该毫无关系,如果是一体,六个根就没有必要存在。对此大家还可以参考其他注释。
下面佛陀还将阐释究竟一乘的圆通奥秘,用虚空喻说明六根其实并不成立。具体而言,虽然在显现上六根都存在,但实际上一体与异体都不成立。未经观察时,“一”是成立的,六根的本体也似乎存在,但如果真正以理观察,一和六都不可得。例如有六个玻璃杯,每个杯子里都有虚空,你能说六个杯子里的虚空是实有的六吗?不能,因为虚空一味无别;那么一个虚空是否成立呢?显现中可以暂时这么说,但实际上所谓“一个虚空”的实体也不成立,因为虚空是无为法,并不是一个实有的事物。既然不是实有的法,就不存在一与多的本体。
六根也应当如是观察,这些内容后文中会提及。
| 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
“阿难,你应当明白,这些根既不是一,也不是六。由于众生无始以来的颠倒迷惑、沉沦交替,所以在圆满、湛然的光明如来藏中生出一个根或六个根的虚妄假名。”
从究竟意义上讲,无论六根是一个本体还是六个本体,都不成立。既然不成立,那为什么它们在众生面前却现似真实地存在呢?原因在于:众生从无始以来被颠倒无明所迷惑,沉溺于轮回苦海之中,故而在圆满、湛然的光明如来藏中,无缘无故地妄生出一根与六根的执著。
就像之前提到的演若达多——大家要记住他,这是我们在《楞严经》里最亲切的一位朋友。如果连演若达多都忘记了,就意味着你对经中关于基和基现、一念无明之由的道理还没有牢记于心。演若达多发疯的原因很难找到,同样,我们的六根最初在如来藏中是圆满互通的,但却无缘无故地幻变、分隔成了或六或一。
| 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
“你已经证得了须陀洹果位,虽然已经销除了对‘六’的执著,但是仍然有个‘一’的执著没有消灭。”
佛陀继续对阿难说:作为证得须陀洹的初果圣者,你与凡夫不同,已经断除了部分烦恼,达到不为六尘所转的境界。长水子璇引《金刚经》和《涅槃经》解释到,一般而言,在证得预流果以后,此初果圣者就不会像凡夫那样随逐外境,入于六尘而为之奔波,但还有一个执著没有断除。作为须陀洹,阿难依然执著无为果位,这主要是因为他相续中的所知障等修断还未断除。
前文中提到阿难已经断除了三界见断,但仍有修断未灭。在声闻四果当中,只有阿罗汉才能彻底断除所有的烦恼障。虽然他已不再执著于“六”,但对“一”的执著还未彻底放下。
◎ 以比喻说明
| 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
“譬如太虚空可以包容各种各样的容器。由于容器的形状各异,可以将虚空赋予不同的名称。如果把容器拿掉,这时再观察虚空,可以说只有一个虚空。”
这个比喻非常重要。例如,辽阔的太虚空中能容纳很多容器,如之前所述的六个玻璃杯,假设每一个杯子都有三角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等不同的形状,因其形色相状各异,所以其中的虚空也随之不同。
我们用同样的道理来观察房屋、教室或会议室,如果建筑是四方形、圆形或椭圆形的,那么它们内部的虚空也会因建筑的外部形态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一旦移除了外部的形器,无论是玻璃杯还是建筑物,它们内部的虚空便不再受限于先前的形状,而回归到广阔的大虚空之中。这便是“说空为一”的含义。
| 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
“对于那个太虚空,怎么能说它是相同或者不同呢?又怎么能说它是一或非一呢?”
对于大虚空与六个玻璃杯中的虚空,如何界定它们的相同与不同呢?当我们审视那六个玻璃杯内的小虚空与浩瀚无垠的大虚空时,若有人问这两者是一体还是他体、相同还是不同,这样的探寻就显得苍白无力。因为虚空本身并非实有之法,只是用以描述“色法不存在”的名称而已。
“何况更名是一非一”,这个虚空,不管是玻璃杯里的小虚空还是浩瀚无垠的大虚空,若谁妄图将其界定义为一体或他体,无疑是痴人说梦,徒劳无功。
| 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因此你应当明白,六受用根的道理也是如此。”
六根如同六个容器,如来藏相当于大虚空。如来藏的光明智慧在众生面前显现的时候,虽然暂时会因容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现相,因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根识以及个体间千差万别的业力与习气;但实际上,这一切相背后蕴含着深邃而恒常的真如。
这个道理很深,大家可以好好地想一想。
「六根的形成过程」
◎ 眼根如何形成
下面我们将分析六根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六根包括清净的胜义根和世俗的浮尘根,《智者入门论》中说,就像胡麻花、铜针、卓嘎树上的芥疤等等,每一根的形状各异。不同宗派对于根的定义不同,虽然声闻有部宗承许根是实有的色法,但唯识和中观宗对此并不认可。
首先讲眼根。
|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
“由于明、暗两种色法相互对比、映现,在妙觉圆明的如来藏中,粘染湛然之体而发动见精。见精映现明暗色法,与诸色法结合成为胜义眼根。”
眼根是怎么形成的呢?“因明”的观点是,由根、境以及作意三者共同作用而形成识。此处说,外境首先形成,接着出现如来藏中的明分,随后化为见精,最终形成眼根。这个过程与我们以往的理解略有不同。
由于外境中存在明与暗两种色尘,明暗互相影响,于如来藏妙力圆满的本体中“黏湛发见”。“黏”指的是黏着、依附,有讲义中作“粘”,有染污、遮蔽、覆盖之义。“湛”代表湛然的如来藏。“黏湛发见”的意思是,依赖某种因缘,粘染妙力圆满的如来藏湛然之体,最终生发出见分。
下文中对每一根的分析都差不多:首先有外在的境尘,然后在如来藏中引发出一个清净的见精,此见分与外在的境尘相应,结合成根。
根据“因明”和“俱舍”的观点,是依靠根产生眼识,但此处的解释略有不同,说的是色与见结合形成了根。
|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葡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根的本性是清净的四大,依靠它出现浮尘根——眼体。眼体的形状就像葡萄朵,是由四尘所成的浮尘根,终日流转放逸,奔逐于色尘之境。”
根分为两种:一种是清净根,藏文中将“根元”解释为根的本性,根的本性是清净的四大,这被称为胜义根。有注释中指出,只有圣者才能照见胜义根,而一般凡夫则做不到。
“因名眼体,如蒲萄朵”,眼根的本体被称为眼体。眼体就是第二种浮尘根,其形状类似于葡萄。一些注释中说眼浮尘根的形状像葡萄粒,《智者入门论》中说像胡麻花——二者的差别其实有点大。
“浮根四尘,流逸奔色”,浮尘根由色、香、味、触四尘组成,见精依托它向外在的色法流逸、奔赴。也就是说,首先有一个清净四大组成的胜义根,只有圣者才能照见;世俗浮尘根的形状类似于葡萄,由四尘组成,眼识依靠这个根无节制地攀缘色法,随意地散乱于外境上。交光大师等很多大德都是这样解释的。
有的注释中没有提到“胜义根”,而说根的本性是地、水、火、风四大构成的清净眼体。这样的眼体在众生面前显现出微细的色法,形状类似于葡萄。在《楞严经》里,眼根被描述为像葡萄朵一样的色法;而在《俱舍论》中,眼根并非单指眼珠,而是一种周遍于整个眼部、可以缘取外境的清净色法。
以上关于眼根部分解释完毕。
◎ 耳根如何形成
|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
“由于动摇、寂静两种声尘相互回击,在妙觉圆明的如来藏中,明分粘染湛然之体而生发闻精。闻精映现各种声音,将声音收摄起来结成为胜义耳根。”
这里是说耳根。与眼根类似,首先有外在的声尘,动静之尘互相回击,在因缘的作用下,明分覆染如来藏湛然之体而发出听觉。闻精与声尘相映,收摄声尘而成为胜义耳根。
|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根的本性是清净的四大,依靠它出现浮尘根——耳体。耳体的形状如卷曲的新叶,是由四尘所组成,终日流转放逸,奔逐于声尘之境。”
胜义根的本体是清净的四大,极其细微以至于凡夫听不到,只有圣者才能照见。由胜义根生出浮尘根,耳浮尘根的形状类似卷起来的嫩树叶,由四尘所组成,同样跟随声尘而奔逸不息。
“俱舍”中说耳根的形状像卓嘎树上结的疤一样,而此处则将耳根形容为卷曲的新叶。根据现代医学的观点,耳朵内部的形状与蜗牛壳相似,因此称为“耳蜗”。蜗牛壳与新叶卷曲的形状很类似,可见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就已宣说了这部分与现代医学类似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