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解·第50课
2022年9月24日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楞严经》。前面已经讲到,要远离声闻道、行持大乘菩提道,必须要具备两种决定义。
第一种决定义归根结底就是要先修习寂止,然后通过胜观认识心的本性,就像净置浊水一样,心要先沉静下来——这一点非常重要。虽然我们明白其重要性,但作为凡夫众生,也许直到死时都未能开始真正的修行。无论如何,知道总比不知道要好。
在修行的过程中,虽然转绕、念经、磕头或修五加行等法行都有非常大的功德,但最终还是要归于禅修。通过禅修,我们可以逐渐将分别念的云雾拨开,心性日轮的本来面目就会显露出来,那时烦恼就能被彻底断除。这就是第一种决定义中的关键问题。
上一节课后半部分所讲的道理与大圆满中“观本心”的教义可以说是一致的,区别只在于后者是依靠直指的方式来直接认识不可思议的光明心。从表面上看,《楞严经》是一部显宗经典,但是其中关于认识心性的秘诀与密宗非常接近,因此本经极其殊胜。
我在备课时常想:这次学得不算特别细致,如果以后有机会,我很想再次更广、更系统地闻思一遍《楞严经》。这个想法能否实现也不好说,毕竟人生如此短暂,我们这次能圆满地讲闻这部法,已经是非常开心的事了。
也许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觉。学了《楞严经》以后,尤其是在修行方面,很多人有了新的认识。认识心性没那么简单,也没那么难。有些人张口就说:“我已经开悟了,安住在心性当中。”这确实有点可笑;还有些人认为心性根本没办法认识,这种观点同样荒唐。只要下功夫修行,我们终究会对自心有所了悟。学了《楞严经》以后,我们应该都会有新的收获。
自古以来,这部经典在汉地备受重视。自唐朝译出以来,尤其在明清期间,本经的影响力达到了巅峰。后来由于时代变迁等原因,如今《楞严经》的弘扬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沉寂期。如果这次我们传讲圆满,相信有能力宣说《楞严经》的人数十分可观。不提其他僧众,仅仅是每天晚上在经堂参与讲考的人,大多数都对本经的教义有清晰的理解。从闻思、讲考、研讨、辩论等各方面来看,许多人的掌握程度相当不错。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讲解时一定要准确,为了不忘失法义,相关的笔记还需要记。相信在未来,大家肯定会有很多机会深入学习和传讲本经。
「第二义:从根解结,入圆通义」
下面我们讲第二个决定义。
◎ 总说
|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所谓第二决定义:你们如果想要真正发起无上菩提心,在菩萨道中生起大勇猛心,并且坚定地弃置一切有为法,就应当仔细审视烦恼的根本,自无始以来,发起业力、滋润生死轮回的,究竟谁是作者、谁又是受者。”
第二种决定义是什么呢?佛告诉阿难,你如果真正想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于菩萨乘中勇猛精进并舍弃一切有为法,就应该详详细细地审视、观察烦恼的本体。
修行需要勇猛,不能太懈怠。一些住在学院里的人只要有念经钱、吃喝不愁就满足了,常常处于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这不算是有精进心。真正的大乘菩萨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如救头燃般迫切地想去度化众生,我们是否具备这种勇猛呢?
听闻佛法后,如果内心有所变化,说明教义对你有利益,可以算得上是获得了加持。“加持”的意思是转变相续,如得到本尊的加持,就意味着与本尊的感应让你的修行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得到上师的加持也一样,并不是上师给你一个苹果,你觉得好吃,而是通过上师摄受及自己闻思修之后,曾经很恶劣的心发生了显著的改善。
有些人的感应非常强烈,在菩萨道中勇往直前,而有些人则毫无进展,今年和去年一样都是马马虎虎,甚至慢慢退步,这是很可怜的。如果你真的想修学大乘佛法,在菩萨道中一定要培养勇猛之心。
“决定弃捐诸有为相”,一定要抛弃一切有为法——藏文中将“有为相”译为“实有相”。无论对烦恼还是成就等法,只要持一种实有的见解,就属于有实宗的观点,都是不究竟的。正如大乘经论所说,万法如梦如幻。虽然菩萨证得菩提需要精进,但不能以实有的执著来希求菩提,而应决定抛弃那些有为或成实之相。
“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怎么样勇猛精进呢?应当详详细细地审视、观察烦恼的本体。第二种决定义主要是“用智慧观察烦恼的本体”。如《成实论》云:“八万四千法藏中,所有智能皆除无明。”八万四千法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断除烦恼,所以我们首先要观察烦恼的根本。
“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自无始以来,众生以不知诸法实相的无明作为发端,经过辗转串习,逐渐产生爱、取、有等,最终导致生死轮回的十二缘起依次产生。
“谁作谁受”,轮回中究竟是谁在造业,又是谁在感受果报?一般来说,诸业是由识所造,这些业被存储在第八阿赖耶识中,由轮回众生的五蕴来感受业报。
总之,众生自无始以来因烦恼造业,在轮回中不断流转,对此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烦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这需要逐一地深入观察和分析。
◎ 烦恼根本
| 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
“阿难,你修行无上菩提之道,如果不详细审视烦恼的根本,就无法明白这些虚妄的根和尘是在哪里让你颠倒迷惑的。”
佛陀在这里没有批评阿难。一般而言,阿难哭过之后,佛陀过一段时间才会再批评几句,阿难便又哭一场。此处看来,佛陀的语气似乎温和了一些,阿难的心情也很愉快。
佛告诉阿难,你想修行菩提,如果不审视并观察烦恼的根本,就不能了知虚妄的六根、六尘的颠倒之处。
观察烦恼至关重要。如果不加以观察,我们便无法明白一切现象皆由虚妄而生。世俗显现都是因为境与有境相互交织而生,由此引发了器世界和有情世界中的迷乱现象。如果不深入观察烦恼的根源,我们就无法理解六尘、六根如何导致颠倒错乱,以及到底有什么样的迷乱。
《入大乘论》在开篇时就指出,想要脱离轮回苦海、获得无上菩提的修行者,首先要观察烦恼。各个教派因为对“如梦如幻”的理解不同,所以对烦恼本体的阐释也各异。
在座的各位应该都有认识并断除烦恼的愿望,否则处于听法行列就失去了意义,待在这里也没什么价值。还记得我们在2019年刚开始学习本经时,听众有数万人之多。由于种种原因,如今的听众数量已经大幅减少,只剩下在座的诸位。如果这少数人还没去探寻烦恼的根源,那确实令人感到惋惜。
当我们试图寻找烦恼的根本时,魔王波旬及其眷属不会开心,他们自然会通过各种方式对修行人加以阻挠,因为这对魔业有害。然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大家都应该坚持寻找烦恼的根本,否则既无法成佛,也无法度化众生。一个烦恼深重的人怎么能脱离三界轮回,又怎么能够度众生?这是根本没办法的。
| 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既然不知道从哪里迷惑,又谈什么降伏烦恼、获得如来果位?”
如果不知道烦恼的根源,又怎么能降伏它呢?正如要消灭敌人,首先得知道敌人的住所、本体与特征。同样,我们需要认识烦恼究竟是什么。以嗔恨心为例,它的本质是什么,它在哪里,有什么相状,它最害怕什么,我们该用什么方法彻底根除它,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世间人根本不知道烦恼的所在,也不在意这个问题。更有甚者,觉得生起嗔心是一种英雄气概,尤其在战争中被视为一种力量;生起贪欲时,人们觉得这是一种爱的体现,令人向往。世间人并不了解烦恼的真正危害,但修行人必须清楚。如果我们没有继续降伏烦恼,如来正等觉的果位从何而来?如来之所以成佛,是因为断除了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所以成为了现前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的智慧尊者。
以上宣说了审观烦恼的必要,下面以虚空喻继续说明这个问题。
|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
“阿难,你观察世间人解结缚,如果他没有看到那个结,又怎么知道如何解开呢?从来没有听说过虚空被你弄坏,为什么?因为虚空无形无相,没有所谓的结或者解。”
佛又告诉阿难:就像世间的一个人,如果想要解开别人绑的结,却连结在哪里都找不到,那就绝对不可能解开这个结。
与之不同,虚空不存在以上问题。这引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心性与虚空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我们从未听说虚空被撕裂或毁坏,它无法被斧头砍坏,或者被火所焚烧,如《宝性论》中就以虚空不被火烧为例来宣说佛性。
虚空能否被染上颜色,能否以任何武器来破坏虚空?答案都是否定的。为什么呢?因为虚空没有任何形状或形相,又怎么会有变化或者被毁灭呢?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 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
“因此,你当前显现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像盗贼之媒,伙同贼人抢劫自己家里最珍贵的宝物。”
当下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被称为“贼媒”,它们就像盗贼的内应,引来外贼偷走家里的珍宝。
六根相当于六个奸细,勾结外面的敌人或盗贼。这里的“贼”,是指外在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等外境是外贼,而贪嗔痴等六根本烦恼是内贼。六根为媒,招来了外界的六尘,引生内在的六大烦恼。烦恼与六尘、六根相互勾结,将我们相续中如意宝般的如来藏宝掠夺一空。
我们凡夫都是处于贫穷的状态,虽然内心拥有珍宝般的如来藏,但因为六根贼媒以及外在的六尘、内在的烦恼联合起来,这些内外的怨贼暂时盗取了如来藏,使我们变得很贫穷。什么时候能重新夺回宝藏不得而知,但一旦重获主权,我们就是富足和圆满的。
圆瑛大师和交光大师认为,将六尘比喻成贼不太合理,因为六尘本身是无情法——其实这里并不一定要求所喻的六尘必须是有情法,而且从其自身的角度来看,前五根也是无情法,因为按照显宗的一般观点,在识尚未介入之前,眼、耳等五根都是无情法。比喻只要有一个方面能对应意义就可以,并不意味着各方面都要一致。
我们在上一节课中讲到,六根与四大交织在一起时形成了妄想。地、水、火、风这四大本身没有知觉,但当它们与六根、六识相互交织在一起,“相织妄成”,形成虚妄之相,便具有了觉知性,人因此能感觉到地的坚硬、火的暖热、风的飘动和水的湿润。
《楞严经》将轮回中身体和心识的关系讲得非常透彻。在详细观察之下,实有的“交织”也不成立,因为无情法没有知觉,而有情法有知觉,这两者不可能真正地混合,但在未经观察时,当因缘相交,似乎于对境也具有了感受。这是一种奇妙而迷乱的因缘现象,就像昨天讲到的梦境。梦里根本没有山川河流等外境,也没有眼根、耳根等,但正在做梦的那个人却能看到大象、雪山等种种景象。这究竟为什么?因为一切不过是迷乱的现象,这些现象只要因缘具足就能显现。
◎ 大德的幻化游舞
宣化上人在讲到此处时,提到有位“活佛”来见他,上人说要“打他杀他”,结果那位“活佛”特别生气,便离开了。宣化上人质疑,哪里有这样的佛?如果怕痛怕死,说明境界不高,不可能是佛。
虽然弟子们把上人的一些话这样整理出来,但我认为这并不是上人的真正用意。宣化上人在万佛城曾见过第十六世噶玛巴,对藏传佛教的活佛也不是完全不认可。或许因为当时的环境、各种传闻,加上不同的修学背景,所以其注释中保留了这一段。
或许大家对藏传佛教的名词不是很了解。“活佛”在藏语中是“祖古”,意为“转世的修行人”,而不是从字面理解为“活生生的佛”。退一步说,如果有一尊活生生的佛出世,有人要打他、杀他,而他显现上要回避,那也未必不是真正的佛。无论汉传还是藏传佛教,许多佛菩萨化现的高僧大德在显现上也是有喜怒哀乐的,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当然,大德的某些言论可能是有密意的。某些上师批评其他上师时,对方的弟子可能会很生气:“为什么这么说我的上师!”我们不应该这样。高僧大德们在幻化游舞中也许会互相辩论、呵斥,互有褒贬,但我们凡夫不应该人云亦云,这样做可能会引发自相的烦恼,而大德们未必有这些烦恼;即使有,我们也没有必要跟随。
我觉得个别注释中的一些说法是出于特定的场合和背景,比如有些上师在讲经说法时,可能会随口提到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有些事在当下的情境中是需要提及的,但不一定有流传后世的必要。比如我今天看到某人不如法的行为,可能会在课堂上严厉批评。虽然某些批评不一定经得起深究,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有必要的。总之,一些大德的开示可以作为参考,但也不必过于执著,尤其不应从自我立场出发来过度解读。
| 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由于这个原因,自无始以来,众生对于有情世界和器世界产生执著,妄生缠缚,从而无法超越这个物质世界。”
众生自无始以来因为被烦恼缠缚,因为执着而无法超越器世界,始终沉溺在轮回中难以解脱,非常可怜。在很多公案中提到,有的梵志认为自己已经远离了烦恼,但其实由于习气尚未彻底断除,这些烦恼仍会复发,如一些离欲仙人在听到歌声、看到美色、尝到味道或到了某个地方时,烦恼又再次滋生,这些情况并不少见。总的来说,在烦恼的根本——无明没被彻底根除之前,众生很难获得真正的解脱。
这里提到的“众生世界”,实际上是指有情世界和器世界。在众生的境界中,五蕴与时间、空间交缠在一起,因此难以获得解脱。除了五蕴和时空,本经下文中还会讲到众生与十方、三世的交织。
《楞严经》不仅是一部心理学著作,还结合了生理学和化学的知识,分析了在时间和空间中六根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看,运用佛教的观点来探讨时空非常有趣。在没有任何信仰的学者面前,我们也可以大胆地跟他讨论这种观察方法,因为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过去现在和未来等时间、东南西北等方位都是双方共同承许的。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可以讨论所谓“众生世界”是时空等多种因缘交织在一起的假相。如果这样分析,或许一些红头发、蓝眼睛的专家学者们也会认可,对吗?
有些西方专家在一辈子中都专注而持久地研究一个课题,相比之下,有些人可能只在短短的时间中认真修学,之后就不再像最初那样努力了。对于佛弟子来说,稳重是非常重要的品质。只有稳重,我们才能行有所成。我们学院的一些发心人员非常稳重,求学、研究和修行的心都很勇猛,只要保持这样的心态,相信他们将来必定会有所成就。
◎ 以众生世界为例
|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
“阿难,什么叫作众生世界呢?‘世’是指时间的变迁和流动,‘界’是指空间的方位。你现在应该明白,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以及上方和下方都是‘界’;而过去、未来、现在是‘世’。方位有十种,时间分为三种。”
通常来说,“众生”是指具有心识的生命。“世界”该如何理解?这里与常见的解释略有不同:“世”指时间的变迁和流动,如“三世诸佛”中的“世”;界是方位的意思,也就是方向和位置。
佛陀对阿难说,你应该明白,东、南、西、北四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再加上上方和下方,共有十个方位;“流数”是时间的变迁,被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这样将时空归纳起来就是世界,共有十个方位、三类时间,称为“十方三世”,如《华严经》中提到的“十方三世众生”。
| 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
“一切众生的身体,是由虚妄互相交织而成,时间和空间在根身中变换、迁流,互相介入,互相影响。”
十方与三世就是空间与时间。爱因斯坦认为,时空本质上是人类的错觉。从佛教的观点来看,当我们用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的分析方法来观察时,空间和时间归根结底都是不成立的,只不过在世俗中看似存在。
同样的道理,六道中的一切众生从如来藏的层面而言本来是通达无碍、无所不在的,但由于四大和业力交织,形成虚妄的假相,使四大变得有碍,心也因此产生妄想。众生的妄想成为所谓的“真实”,身体随之流转轮回,无数因缘交织变换、不断出现,这就是“世界相涉”——藏文本中将其译为“世界无穷无尽”。当众生的分别念与外在的因缘交织在一起时,身体、心识以及世界便一直显现变换,无穷无尽。在轮回终结之前,众生的流转不会停止。
一切众生与十方三世等复杂的因缘交织在一起,不断地流转、延续。为什么时间、空间与众生紧密相连呢?实际上,本来没有时间、也没有方所,甚至连当下一念也是没有的。后来众生起现分别念,开始有了妄想,于是产生六根;有了六根,十方、三世之迁变也随之显现,包罗万象的世界由此形成。
真正懂得了万法的实相,我们就会明白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众生,甚至连微尘也不存在。心性的本体当中一切都不存在,如同万里无云的虚空本无一物,只是偶尔出现的乌云遮蔽了虚空;同理,我们的心性如虚空一般无实,但因迷乱交织而生出种种妄相。“世界相涉”的意思就是这个世界相辅相成、相互交涉,从而出现了迷乱的现相。
| 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祇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
“然而此界性虽然设为十方,方位可以清楚地确定,但世人只能说出东西南北,因为‘上’和‘下’并不固定,所谓的‘中间’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方位。”
这个“界”虽然以四方、四隅、上下之十方来定位,但世间人只定了东南西北四方,其实四隅和上下都没有固定的方位。当然,严格来说所有的方位都是相对的,比如站在一点上向东移动,那原来的位置相对移动后的位置而言就变成了西方,如此说来,东南西北也是可以变化的。
此处的意思是,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大体上是确定的,相对而言“上”和“下”却没有固定的位置。本来以为的上,可能并不一定就是如此。如果“上”“下”的方位无法确定,那么“中”的位置也就难以明确。与东南西北相比,“上”和“下”就更是一种错觉,这一点将在后文中分析。
| 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
“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是明确的,与三世互相交涉,以三世涉入四方或者以四方涉入三世,转来转去,结果都是十二,这是第一叠。从第一叠到第三叠,变化的结果从十到百到千,由少至多。”
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是明确的,与“世”(时间)互相交涉在一起。接下来涉及三叠的算法,自古以来,高僧大德的解释都略有不同,但都是可以算出来的。其中《指掌疏》中的解释简明易懂,怎么算的呢?
十方三世可以演化出许多变数,就像我们观三世佛时,可以扩展观至一千佛、一万佛乃至十万佛,最终如普贤云供一般达到无量无边。同样,时间与空间大致可以开为十二、一百二十、一千二百……若再加入众生的六根,还可以推算出七千二百。
具体如何计算呢?“三四四三,宛转十二。”
“三四”,“三”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四”代表东、南、西、北四方,三乘以四等于十二。“四三”中的“四”为四方、“三”为三世,四乘以三,结果依然等于十二。这种简单的乘法大家应该很熟悉,很多西方人不会我们小时候学过的乘法口诀,所以一些简单的心算在他们看来也很困难。
三乘以四、四乘以三,结果都是十二,既包括了时间,也涵盖了空间。如果以三世为基础,用四方来乘,得到的是十二种方向;如果是四方乘以三世,那就是十二种时间。
“流变三叠,一十百千”,这是怎么计算的呢?刚才我们用三乘以四或者四乘以三,得出十二;再将十二乘以十,得到一百二十。以方向为例,如果十二代表的是方向,那么十就指时间,包括未来的现在、未来的未来、未来的过去,现在的现在、现在的未来、现在的过去,以及过去的现在、过去的未来、过去的过去,再加上当下的一念,一共是十种时间。将十二种方向乘以十种时间,就得到一百二十种时间。
如果反过来,将十二理解为时间,再以十种方向来划分,计算过程也一样。十种方向是四方、四隅和上下,将十二种时间乘以十种方向,同样能得到一百二十种方向。
如果再将这一百二十种方向乘以十种时间,就得到一千二百种时间。算法应该清楚了吧?一千二百可以是时间,也可以为空间。
也许还存在不同的算法,但我认为这种解释简单易懂。比如,过去、现在、未来三时若细分为东、南、西、北四方,就有十二种空间。在这十二种空间中,假设取“过去的东”,它又可以分为过去的过去、过去的现在、过去的未来等十种时间,以上一百二十种时间中的每一种还可以再分为四方、四隅及上下等十种方位,这样就能得出一千二百种空间。
以上的推算并不复杂,大家应该能够理解。
| 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从头到尾,自一叠到三叠概括起来,六根中每一根都有一千二百功德。”
六根的计算方式也是一样的。比如,眼根可以分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再加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这样一个眼根就有一千二百功德。同理,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各有一千二百功德。如果细分下去,每一根还可以有很多变化,如后文要讲到的“六根圆通”之理。
众生根身与时空及心识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这样的划分方式十分有趣,如不仅眼根有一千二百种时空组合,眼识也可以如此划分。虽然识并不完全依赖于空间,但它是依靠眼根而产生的。既然眼根有明确的方位,那么与之观待的识也可以建立方位,这些道理都是同理推之的。
关于以上内容,还有很多种解释,有人学得晕头转向,有人会觉得很有意思。我们所处的世界,表面上看似是一个人的身体,但如果从六根、六识、六尘的角度,用时间和空间来详细划分,结果可能出现无数事物,也可能一个都不成立。
今天就讲到这里,希望大家下一次更欢喜地享用法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