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解·第49课
2022年9月23日
每次上课,大家都要怀着一种恭敬心默默地向上师三宝祈祷。为众生发菩提心时,我们应当尽量思惟:我今天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来听这堂课的;在回向时也应该想:今天所听闻、修学经论的功德,回向给三界所有众生。如果养成了习惯,这样做起来并不难。
如果没有人提醒以三殊胜摄持善行,凡夫很容易遗忘。修行好的人在养成习惯后能自然而然地做到,中等根基的人在被提醒以后才做到;而对于根基较差的人来说,提不提醒他都不会做,表面上似乎在听课,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投入——我们要立志成为上等修行人。
「第一义:修因同果,并释五浊」
佛陀在前文中对阿难说,你既然是远离了声缘之道、发起无上菩提心的大乘行人,希求如来的三摩提不厌倦,那么,你在发菩提心时应具足两种决定义。
第一种决定义是因地的发心要与果地的觉性相应。借由因果如何相应,佛陀将话题延伸至五浊如何产生,也就是说,由于众生没有如实了知如来藏的本来面目,所以导致了五浊的出现。
虽然通常意义上的“五浊恶世”与此处的“五浊”名称相同,也都包括劫浊、命浊、见浊、众生浊和烦恼浊,但二者在实际意义上有细微的差别。
◎ 五重浑浊
前面已经简要介绍了五浊的概念,并通过比喻来解释“浊”的含义,今天我们将继续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讲劫浊。
|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
通常所说的劫浊,是指末世时期众生的整体福报减少,刀兵等各种灾难接连不断,出现种种灾难。这里所说的劫浊有些不同,具体是什么样的呢?
佛告诉阿难,你的见和虚空都遍及十方。大家都知道,“见”常被比喻为虚空。所谓“见”,指的是最初的妄见,这是从有境的角度来讲的,它的对境是虚空。虚空遍于十方,同样的道理,见性也是遍布十方的。很多注释里说,劫浊出现的根源在于最初的一念无明。
密乘中说,基和基现未分开前,本基就像虚空一样不偏堕任何一方。一念无明初生时,见就像虚空一样遍及一切。“空见不分”,因为不偏堕于任何一个地方,所以空没有分隔,见同样也没有分隔。为什么空见不分呢?因为虚空没有被地、水、火、风四大所染污,所以它是不分的;见也没有被六根所染,所以见同样不可分。
| 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虚空没有实体,妄见没有觉知,这两者相互交织形成了妄想。这是第一重,称为劫浊。”
在最初的时候,虚空中没有四大的本体,见还没有成为“觉”,没有六根的染污。刚开始时,我们的真正本体、如来藏的本妙觉性没有分开,但无缘无故地产生了俱生无明、遍计无明等,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四大和六根等,这样一来“相织妄成”,对境虚空和有境妄见互相交织而成虚妄,就像与尘土混合,原本澄清的水马上就变得混浊。这就是第一重,被称为劫浊。
有注释讲,第一重劫浊对应五蕴中的色蕴。在无明出现之前,没有身体,也没有受想行识,这一切都不存在。第一念无明产生以后,十二缘起开始运作,身体的五蕴开始显现,随之而来的,名与色即心法与有质碍的外境便逐渐形成。
劫浊与时间有关。为什么称其为“劫”呢?因为开始时是圆满初劫,然后是增劫,后来是浊劫。同样的道理,最初众生的本性如来藏是非常圆满的,但随着无明的出现,显现种种的外境和有境,此时相对于原本的状态来说更加恶浊,因此称之为劫浊。
这是第一重劫浊,下面讲第二重——见浊。
| 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
“你的身体现在以地、水、火、风四大元素为本体,由于这四大元素的影响,使得见、闻、觉、知受到限制和阻碍;”
见浊是如何产生的呢?前面讲到色蕴出现,而后形成了身体。佛陀告诉阿难,你的身体是由抟集地、水、火、风四大假和而成的,尔后见、闻、觉、知、嗅、尝随之产生。依靠四大而有了六根,有了六根,见闻觉知便得以显现。
见闻觉知出现以后,便有了“壅令留碍”的现象。“壅”的意思是堵塞或者障碍,即具有阻碍性,比如眼睛的功能不超过色法的范畴。本来,如来藏的本性是没有阻碍与隔阂、可以通用的,但是由于有分隔阻碍,眼睛只能看到色而不能听声音,耳根只能听声音却不能品尝味道……每一根除了自己的对境以外,不能感知其他根的对境。
| 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四大原本无觉无知,却变成了有觉知,这些互相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虚妄。这是第二层,称为见浊。”
身体的地、水、火、风四大开始具有觉知。四大本来是无情法,没有觉知,但由于和六根的功能交织在一起,四大组成的身体便产生了知觉,我们的身体由此能感觉到水是湿润的、火是炽热的、土是坚硬的、风是动摇的。当地、水、火、风与六根结合时,各种感受也随之而生,如快乐、痛苦或等舍无记的感受。所有这些交织在一起形成浑浊的状态,便称为见浊。
从以上见浊的定义可知,见浊对应于五蕴当中的受蕴。受蕴可以执取对境,当真心被地、水、火、风四大分隔时,它就变成有隔阂和局限的状态,而实际上如来藏的本性没有任何阻碍。
在某些经论中讲到,佛菩萨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无碍互通的。例如,眼根不仅能看到色法,还能听到声音,乃至能品尝、接触和感知其他对境。再比如阿那律尊者,虽然眼根已坏,但是他依然能通过天眼看到一切色法,比眼根健全的人看得更清楚。
如果除了眼根以外,其他根的自性本来不能了知色法,那就不可能有以上六根互用的情况,但如今有些孩子具备类似天眼通的能力,他们能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对境,一些具备特异功能的人也能通过手指来识字或辨味等等。
如果我们的心没有被不清净的四大分隔、限制,那觉性的功用圆满具足,如同水在自然放置、保持纯净的时候,可以映现出白、红、蓝等各种影像;但如果混入了杂质,水变得浑浊,就无法如实地显示这些影像——其功能无法得到如实发挥,是因为存在其他外在因素的干扰。这个道理非常重要,每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而如来藏的功德能够显现一切。为什么我们仍然有如此多的局限性呢?这里就将其中的原因讲得非常清楚。
有些人通过精进修行,达到了超凡入圣的境界,而有些人却没有取得这样的成就,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有些人对修行的心特别迫切,依靠心的力量,自然而然地破除了许多外在的障碍;而一些人虽然表面上也在修行,但由于前世的障碍,或是自身修行的力量薄弱,加上其他种种原因,未能取得同样的成果。
通过学习《楞严经》我们可以了解到,心一方面是无常的,另一方面是光明无为法;有时身体可以对心起到直接的影响,有时似乎身心毫无关联。对于这些复杂的道理,我们常常感到迷惑不解。佛陀在此处通过理证的方式,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明心见性的奥秘——不只是简单地讲述公案,而是层层剖析,在此过程中,每个人都能参与到深细的思辨中来。
《楞严经》的这种抉择方式非常有意义,与许多经典的观察方式有所不同。每个人都可以借此观察身体或四大与心之间的关联。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有时像云开见日般豁然领悟其中的道理,有时则会感到迷茫,如同置身于云雾中一样。这也是正常现象,连阿难尊者这样伟大的圣者有时也会感到困惑乃至悲伤流泪,何况是我们这些无始以来在轮回中漂泊、业力深重的凡夫?
这里主要讲的是受蕴。为什么我们现在无法见到真心呢?因为地、水、火、风四大与我们的心交织在一起,形成妄想,即所谓“妄成”。本质上是虚妄的东西,但凡夫众生却把它们当作真实存在。中观宗常常提到世俗谛,什么是世俗谛呢?就是本来虚假,却被无明凡夫众生视为真实。《入中论》中讲过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区别,胜义谛在圣者境界面前成立,完全是真实的;而世俗谛则是在无明众生面前暂时成立,虽然表面看似真实,但实际上是虚假而不究竟的。
第二重是见浊,“见”包含正见与邪见。有些观点表面上看似正见,实则是邪见,比如凡夫执著的“常乐我净”——认为我的身体是清净的、万法是常有的……虽然表面上似乎有道理,但实际上是邪见。“见”在本质上是一种确定的有境,比如在因明学中提到,相对来说,凡夫的现量和比量见解是正量,但如果从胜义谛或圣者的角度来观察,它们则是非量。
为什么称为见浊?因为凡夫众生执著见闻觉知都是真实的,而实际上这种见浊不是最彻底、最究竟的认知。
世尊成佛后,在短短的四十九年间宣说了如此多的法,如同展现神通一样。有些人一生只能完成一本书或一部代表作,而佛陀却传授了无数教法,仿佛拥有无尽的时间。事实上,流传在人间的佛经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经典保存于天界和龙宫。
在《楞严经》中,佛陀似乎很有闲暇,与阿难进行了漫长而深入的对话。学习佛经其实是很有意思的,大家都很有福报,因为尤其在近些年中我们共同闻思了许多长篇经典,如在汉传佛教中非常出名的《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还有篇幅较短的《金刚经》《药师经》,以及佛陀亲口宣说的《般若摄颂》等。
佛陀在这里语重心长地为阿难层层剖析,刚才已经讲完见浊,接下来继续讲第三——烦恼浊。
| 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再者,你的心中通过记忆、理解、背诵等习性而产生知见,能映现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离开这些尘就没有形相,离开觉知也就没有本性,它们相互交织在一起,产生了虚妄之相。这是第三层,称为‘烦恼浊’。”
在你的心中,出现了执著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各种分别念。“忆”指对过去的执取与回忆,“识”是对当前的认知与觉察,“诵习”则涵盖了关乎未来的思虑和预判,“诵”表示议论,“习”代表学习和串习。有些注释中将此解释为第六识分别念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时中的体现。
“性发知见,容现六尘”,意为无论是缘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在思虑分别念的驱使下,摄取色、声、香、味、触等六境的影像。
此处讨论的主要是想蕴。想蕴通过执取、分别各种形相,对过去、现在和未来做出判断、分析与辨别。这些知见攀缘外在的六境,如果脱离了色、声、香、味、触等对境,那么执著外境的有境心识之相也将不复存在,这就是所谓的“离尘无相”;反之,如果离开了有境心识,因为没有了能缘,所缘也就无法成立。对境真正的本体不成立,即所谓的“离觉无性”。
如果我们真正去观察就会发现,离境无识,离识无境。虽然在本体上,境和识都不是真实存在,但是在众生的境界中,境和心相互交织在一起,这就是“交织妄成”,我们的烦恼就是如此产生的。贪爱之心依靠外境而产生,如果没有对境,能贪的心就无法成立;同样,如果没有能贪的心,所取的对境也无法成立。尽管心、境在本质上并不存在,但依然会“妄成”,即自然形成虚妄分别念。这是第三重,被称为烦恼浊,主要涉及想蕴。佛经中讲“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指所有的业障都是由妄想产生,这一点将在下文进一步分析。
佛陀告诉阿难,心识攀缘分别各种境尘之相,这些相表面上似乎是存在的,但其实全都是虚妄的,这就叫烦恼浊。
我们平时所说的见浊指常见、断见等恶见,而烦恼浊则多指贪、嗔、痴等强烈的烦恼,但这里的解释却与常见的说法不同。此处所讲的烦恼浊,是指内心缘种种外境,执著过去、现在、未来的种种分别念。无论外境还是心识,其本体都不是真实存在,但在明明不存在的同时,种种妄想又交织在一起引发种种烦恼。
关于这里的“浊”字,藏文的表述与汉语不同。“五浊恶世”的“浊”在藏语中为“宁满”,而这里的“浊”在藏语中为“纽巴”,用词略有不同。
这是第三重,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第四重浊。
|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此外,你的妄念每天从早到晚生灭变化,没有停歇。每个人都想长留在世间,但却在业力的推动下于六道中不断地迁移。这些相互交织而形成虚妄之相,就是第四重,称为众生浊。”
第四是众生浊,对应五蕴当中的行蕴,因为妄念从早到晚都在不断地生灭,就像海水的波浪一样此起彼伏。观察自己的妄心,从早晨到现在已经产生了无数的分别念,持续不断,从未停止。
凡夫因我执知见的驱使,认为我是长久存在的,希望我的观点、我的想法、我的生活、我的价值观能够长留在这个世间。虽然有这样美好的愿望,但实际上却难以实现,因为“业运每常迁于国土”——业的力量极其强大,使我们不断地流转和变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有些人希望健康长寿,每天吃很多药物、保养身体;有些人想在故地长久地安住,有些人渴望富裕、快乐、美貌等世间的圆满……这些愿望虽然很好,但能否实现也是随着业力而转,往往很难实现。
众生浊与行蕴密切相关。每个众生都被不断生灭的妄念分别困扰,都固执自己的知见,习惯性地流于常执,却不知道无常的力量如此强大,自己其实很难掌控自己的命运。有些人希望自己死在喇荣,死后能够天葬,虽然想法很好,但不一定能如愿以偿;有些人希望好好地学中观,虽然心怀理想,但由于强大的业力,可能还未准备好,自己便已被业风吹走了。即便渴望成为一个好修行人,可是当业和烦恼现前时,我们也无能为力;有些人希望能够证得出世间的境界,临终时能虹身成就。我认识一位佛教徒,他坚信自己一定可以成就虹身,但据说他去世时,遗体所表现出来的相不是很好。愿望和现实之间往往存在差距,它们交织在一起成就虚妄之相,这就是“相织妄成”。
一般而言,见解具有固定性,但主观的计划和想法也常常会被前世的业力及当前的因缘打乱。人们常说“计划不如变化快”,即便你筹划得再周全,也可能因为突发情况而不得不改变计划。比如,你计划今年好好待在学院,但突然的病情却导致你暂时或永久地离开。自己年初制定的计划,到年底时都未必能落实,更不用说长期乃至一生的规划了。
制定计划很重要,乃至对一天的时间,大家都要有所规划。在此过程中我们也经常发现,原本以为一切都能按部就班,但突然出现变故;或者原本以为会有意外发生,但一切又都如常进行。在短短的一天或者一个月中,我们都能观察到“知见”与实际的“业运”之间的差距,这就是所谓的众生浊。
众生真的非常可怜。每个众生都希望生活得好一点,尤其是在压力重重的当今社会中,人们不得不为了生存而奔波。山上的生活条件还算不错,我们最常吃的糌粑和酥油也不难得到;而许多世间人却面临着沉重的经济压力,房贷、车贷等各种负担让他们苦不堪言,有些人负债累累,不断被债主催促,只能苦苦支撑……尤其是近期,我们身边一些打工者的处境更加艰难。他们来藏地打工,如果没有疫情,那在一年辛苦工作之后还能回家安心过个年;但现在却有许多人被困在外地,需要接受核酸检测和隔离,在此期间还要承担额外的住宿费用,使得许多人陷入困境。
众生的因缘不同,一些修行人的情况可能稍微好些,至少衣食无忧,基本的生活所需是可以保证的,但当我们观察这个世界时,就会发现有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面临着困境。我们的境遇与自己所造的业力和积累的福报密切相关,有的人即使各方面条件暂时还不错,但也随时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有些人曾经才华横溢,年少时前途光明、踌躇满志,但也有可能渐渐没落衰败。《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在提到无常时,就举了很多前后半生得失不定的例子。
总之,众生有不同的业缘,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叫作众生浊。对于这一点,尤其是参照疫情暴发以来发生的种种事,更能让人感到众生可愍,轮回可怖。
|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
“你们见闻等感官的本性原本没有差别,但由于外尘的阻隔,无端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相状。”
接下来讲的是第五——命浊,对应五蕴中的识蕴,尤其是第八识。
佛陀告诉阿难:你们的见闻觉知等在本质上是一体的。在如来藏的元明觉性中,见闻觉知本来没有分别,也没有不同的体相;然而,由于众生的执著而产生了外尘,由于外尘的隔碍而区分出不同的功能,如眼用于见,耳用于听……产生种种隔越,由此“无状异生”,无缘无故地显现出不同的相。
在如来藏的本体中,心识的差别相状本是不存在的,但由于无明烦恼以至六尘出生后,才使得这些异状显现出来,也令各种纷杂之相随之出现。
| 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
“本性中相知相通,但在实际应用中却互相背离,导致同与异失去了固定的准则。”
在如来藏的本体中,诸根是互相了知、没有分别、彼此互通的,但在世俗功用层面却相互背离——看到的不能听见,听见的不能嗅到、无法品尝或触知。这种背离导致“同”和“异”的标准完全失效。由于众生分别念的介入,“同”变得不同,“异”也不是真正的异,同与异的概念在这种分别下变得模糊和混乱。
以梦境为例,我们的五根识在梦中通常是关闭的,只有错乱的意识处于活跃状态,所以梦中也有各种见闻觉知。在做梦的时候,尽管眼睛闭着,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听到并感知到各种现象。虽然众生的本性中并没有这种迷乱,但一旦出现梦等错乱的因缘,整个世界的标准和界限就会失效。
高明的中医通过把脉或观察舌苔,基本上可以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和病症,从而进行有效的治疗。西医是将医学划分为内科、外科、眼科、耳鼻喉科等不同领域,各科医生在自己的学科范围内各有所专,但往往对其他领域知之甚少。眼科医生可能对鼻科不太熟悉,鼻科医生对口腔科了解有限。西医这种高度分化的体系导致各科之间难以融合,同样众生的六根本来可以互用,但因境尘隔阂而无法圆融。
| 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同与异相互交织产生了虚妄相,这就是第五重,称为命浊。”
通常意义上的命浊是指众生的寿命短暂,而在这里命浊是指由于众生的见闻觉知无明错乱的缘故,导致了各种异相的出现,但这些异相并不符合实相。
◎ 总结第一义
接下来是总结,许多大德认为这一段是《楞严经》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
佛说:“阿难,你现在想要使你的见闻觉知契合如来的常乐我净之境,那首先应该辨清生死轮回的根本所在,依止不生不灭、圆满湛然的本性;”
关于五浊的内容在前文中已经讲完了,佛陀继续告诉阿难,你如今的见闻觉知应该契合如来的常乐我净。六识所引发的种种分别念,应该与如来常乐我净的智慧妙用融为一体,因为我们当下的各种分别念与如来的觉性智慧本来就是无二无别的。
大圆满的法要中常常提到,不论是你当下听到、看到还是感知到的任何法,本来就与如来智慧契合,只不过众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几年前听《法界宝藏论》时,也许有很多人对于当下见闻觉知的心有了新的体认。我们应该明白,心性原本如此。
佛陀为阿难直指:你当下的见闻觉知应该契入到如来常乐我净的智慧中,而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
如果你想相应如来的境界,就要确保因和果相应,这些内容我们在上一节课讲过。为了使因果相应,我们应该先择生死根本。这里的“择”有拣择、去掉、认清之义。修行人需要抉择轮回的根本,摘除当前有生灭的心。在大圆满的修行中,有一个重要的法是“区分有寂”:你现在正在体验的六道众生各种各样的语言、分别念、身体的姿势,其实与如来的本体、身语意的妙用是无二无别的。最终,行者要认识到这样的境界。
大圆满的法义与本经有相通之处:轮回的生灭妄心与如来圆满湛然、不生不灭的本体无二无别,凡夫可以通过修行证悟此理。虽然很难以生灭的心去寻找不生不灭,但心的本体就是不生不灭的,认清这一点并在此境界中安住,这就是依靠无生灭的心去寻找无生灭的觉悟。
| 以湛旋其虚妄灭生,复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用这种湛然的觉性去化解虚妄的生灭心,回归原本的大觉,最终证得元明觉性无生无灭的本性,这就是修行的因地之心。接着,通过圆满的修行,最终成就果地的修证。”
“湛”是指湛然不动的心,“旋”是旋转、化解的意思。用湛然的觉性去化解生灭的妄心,通过当前生灭的心认识觉性后,将其还原到本来的觉性中,最终证得元明的觉性是无生无灭的,这就是所谓的“因地心”。
当我们在坐禅中真正安住于心性时,心是无生无灭的,稍微有些修行境界的人都会明白这一点。心的本体本就没有生灭,虽然一开始看似通过生灭的方式契入,但实际上是透过生灭的现相来认识无生无灭的本质——在因地的修行中,行者完全可以体悟到这一点。
如果在这种状态中修行,无生无灭的境界就会自然现前。所谓成就佛果,实际上就是现前这种境界,除此之外并无其他。也许一开始你会觉得于生灭中体悟无生无灭有些困难,但当你真正安住于此时就会了悟,虽然表面上禅定之心有生有灭,但实际上它的本体与虚空无有差别。如果不断修炼这种与虚空无别、无生无灭之心的本来面目,那当它彻底现前时便是成佛。
许多人还不太明白这种修行的重要性。虽然依靠念经、转绕、做善事或发心等修持能积累很多功德,但仍然属于有为法。如何将有生有灭的心相应于无生无灭的果位,是修行中非常关键的一步。
| 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
“就像把浑浊的水放在一个静止的容器里,长时间静止不动后,沙土会自然沉淀,清澈的水就会显现出来,称为初步压伏客尘烦恼。”
这个比喻非常好,因为它描述了修行的过程:比如澄清的水本来是清澈的,但被泥土污染了。如果将这浑浊的水放在瓶子等静止的容器中,长时间不动,泥沙和尘土就会逐渐沉淀,清净的水自然而然地现前。这就是最初的“压伏客尘烦恼”,也可以理解为“寂止”。
在修行中,我们应该首先让心堪能,对此藏汉大德们都非常重视。修行人必须强制性地让心安住下来。其实只要安住的时间稍微长一点,无论什么妄念都会逐渐平息。在大圆满的正行中,无论是妄念还是正念,我们都需认识其本性——这属于胜观的范畴,在此暂且不谈。
在修习寂止时,当心境逐渐平静下来,就像九种住心的修法,如果产生分别念,就把它拉回来重新安住,反复安住……最终,就像有些人经常说的那样:“我现在能够安住半个小时”,“现在安住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在这些时候,有人可能会感到很有成就感,四处宣扬。其实不必过多谈论,只要安住就足够了。
能安住一两个小时算不了什么,但安住的过程非常重要。就像水自然而然澄清一样,心与烦恼在开始时混在一起,但通过安住,我们就能初步压伏烦恼。虽然还没有彻底地根除烦恼,但这种修持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将心与烦恼分开。
我前几天提到,学院的修心班必须加大力度、注重实修,否则一段时间之后,我们不但没有压伏烦恼,反而萌生了更多的烦恼,那就说不过去了。大家应该每天多花些时间修行,逐渐达到身心都不动摇的境地。
哪怕只是坐在一起,有修行和没有修行者的差别都非常明显。有一次参加世青会,坐在我左边的是一位南传佛教的僧人,禅定功夫很好,无论发生什么,他都稳如磐石;而我右边坐的是一位不太修行的僧人,他非常频繁地晃动身体。一边极为寂静,另一边极为动摇,我介于两者之间,既不动也不静,处于中间状态。(众笑)
说实话,我们在禅修方面的水平还需提高。如果能够长期修行,境界一定会出现。如同水放置不动,自然而然会澄清,心也是如此。如果我们能结跏趺坐安住,修行将很容易成功。这是初步的寂止修法。
| 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
“当泥沙被完全清除以后剩下纯净之水,便称为永远断除了根本无明。”
如同去除了泥沙之后,纯净的水最终会显现一样,如果我们认识了烦恼的本性,永远断除无明,这就是胜观的智慧。
| 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当这种明觉达到极致时,具足各种变化示现,但不会被烦恼所染,完全契合涅槃的清净妙德。”
最后,如果胜观智慧得到了很好的修炼,如来藏的明觉本性、最精纯的境界将完全现前。无论发生任何变化,我们的心都不会被烦恼所转。无论行、住、坐、卧,甚至是唱歌跳舞或其他任何行为,都不会有自相的烦恼,清净涅槃妙德的功德将会在这时现前,真正成就了最胜果位。
长水子璇对此解释到,“真觉如水”的意思是真正的觉悟如同清净的水一样,“见闻如浊”指见和闻像浑浊的水一样,“定身如静器”即禅定中的身体如同静止的容器。通过这样的修行,我们首先可以压制烦恼,现前寂止;进一步认识烦恼的本性,这是胜观;最后修行圆满,现前如来的果德。
总之,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进行修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