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解·第45课
2022年8月26日
下面我们继续讲《楞严经》。在闻思之前,很难想象这部经典有多深,但随着学习的不断推进,大家应当能够逐渐感受到其中蕴藏的甚深意义。
不论是学习经典还是论典,仅仅看一遍是很难透彻理解法义的。需要仔细听闻一遍,认真讲解一遍,再加上深入思维法义,我们才能对佛经中的意义有一定的理解。
有些人常说:“我看过《金刚经》”,“我看过《法华经》、《维摩诘经》或《楞严经》”——阅读经典是很好的,这种法行的功德非常值得随喜,但如果只是像读小说那样看一遍,一般人恐怕很难将深邃的法义融入自心。学习应当踏实、深入,这样我们对每一部经论中微妙难思的奥义,一定会有更深的领悟。
我时常想,还有许多经典和论典等待着我们去学习,只不过在短暂的人生中没有遇到或无法全部涉猎,所以只能选择部分经典。如果有机会一一修学,我们应该不难发现这些供奉在藏经阁中的经论确实引人入胜,令人受益匪浅。我们目前所学的《楞严经》就是这样,对每个问题、每个比喻和每个道理的分析,都展现出佛陀妙不可言的智慧,令人拍案叫绝:“这个问题竟可以这样回答!”有些比喻虽然取材于日常生活,但通过佛陀的阐释,就显得极为深刻。
今天,我们继续讲解《楞严经》中关于如来藏方面的内容。前面所引的虚空喻非常重要,虚空本身无相,但并不排斥任何形相。因缘具足时,虚空中虽然可以显现光明、黑暗等现象,但虚空的本体却无法成立;与此类似,如来藏不是任何相,但同时也含摄了一切相,远离是与非、非是与非非。如来藏的意义远离言思,这是般若波罗蜜多究竟不可思议之境界。
「关于如来藏性」
◎ 圆彰空藏一切皆非
从实相的角度而言,如来藏本具的圆满光明智慧不是四大、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世间法;而后文又提到如来藏即是这些法。如果有人问:安立名言世俗谛之时,是与非是完全相违的,二者又如何能同时存在于同一本体中呢?其实并不矛盾,接下来我们将对此进行详细的阐述。
|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
“而如来藏本来即是善妙圆满的心性,不是见、不是识,也不是虚空;不是地、水、风、火等七大;如来藏不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不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它不属于眼识乃至意识这六识的范畴。”
首先,如来藏不是七大。“非心”中的“心”包含“见”与“识”。如来藏既不是见,也不是识,不是虚空,不是地水火风。总之,如来藏并非世俗之法。
接着,如来藏不是六根,也不是六尘,并不是十二处。如来藏不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乃至意识界。六根、六境加上六识就是十八界,如来藏不是十八界。
这以上讲了如来藏非世间法,接下来宣说如来藏非缘觉法。
| 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
“如来藏不是明、也不是无明,不是明尽、也不是无明尽,等等,乃至不是十二因缘中的老、死以及老死尽。”
如来藏既不是明,也不是无明。就顺式缘起而言,十二缘起指从无明到老死流转的十二法;从逆式缘起的角度来说,则是从无明尽到老死尽的还灭顺序。缘觉依靠观察十二缘起的顺逆而成就,但如来藏并不是缘觉法,因为如来藏的本体并不存在。
从“一切皆非”的层面来说,如来藏的本体并不是从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的所有法。
| 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
“如来藏不是苦谛,也不是集谛、灭谛、道谛,既不是智慧,也不是所得。”
如来藏不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等四谛,甚至也不是智慧和所得,这以上宣说了如来藏并非声闻法。
| 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密多。
“如来藏既不是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也不是彼岸之果位。”
这里从波罗蜜多的角度宣说如来藏非菩萨法。
如来藏“非檀那”,不是布施;“非尸罗”,不是持戒;“非毗梨耶”,不是安忍;“非羼提”,不是精进;“非禅那”,不是禅定;“非般剌若”,不是智慧;“非波罗密多”,不是到彼岸。这些都是菩萨法,因为菩萨依靠六波罗蜜多而现前觉悟,但在如来藏中,六波罗蜜多或十波罗蜜多都了不可得,所以如来藏也非菩萨法。
|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如此乃至不是所谓如来、应供、正遍知,也不是大涅槃。此外,如来藏并非常、乐、我、净中任何一种。”
接着阐明如来藏并不是如来之法。“怛闼阿竭”即如来,“阿罗诃”指应供、大阿罗汉,“三耶三菩”意为正等正觉或者正遍知。如来藏既非如来,亦非应供大阿罗汉,也不是所谓的正等觉,如此对佛陀的十种名号逐一观察,最终乃至佛陀示现的大涅槃境界和常乐我净的果位,如来藏都不是这一切法。
常乐我净是佛陀最究竟的果德,但实际上如来藏不是常、不是乐、不是我、也不是净。因此,认为如来藏是佛陀法也不成立。
|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如来藏远离世间和出世间这二者,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道理:“世”指的是世间的凡夫法,“出世”则是指从声闻阿罗汉到菩萨、佛等超于世间之法。在真正的如来藏本界中,这些世出世法都了不可得,如同虚空中可以显现各种法,但无论显现的是光明还是黑暗、澄清还是水中倒影,虚空本身并不是这些法。
也许人们对小中摄大、少中摄多的现象难以理解,而如今借助芯片、电脑等科技,我们对这些不可思议的法有了更具象的认识。例如,通过在电脑操作,过去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纸张来记录的信息可以被压缩在非常小的芯片上,只要因缘具足,这些信息可以随意地显现或隐没。
◎ 在现实中体会不可思议之理
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许多过去难以想象的事,普通人利用常见的技术就可以实现。在运用这些技术时,我们也应该尽量理解其中不可思议的道理。有些人可能会使用新工具,却不了解其中的原理——实际上这些原理也是妙不可言的,比如一个小小的u盘为什么能容纳那么多的信息,为什么插入电脑后便可以显示出来;为什么一个大屏幕上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可以呈现图像、音频、视频等。其实,只要条件具备,任何现象都可以显现出来。
前面讲过,无论在东南西北等任何方位,只要具足因缘,地水火风等大种就能够显现,反之则无法现前。包括如来藏现空无二的道理在内,我们平时认为矛盾或不可能的许多事,虽然用名言中的见闻觉知或世俗感官难以衡量,却依然能够成立并起作用。比如一个精通电脑的人,也许无法清楚地解释电脑的工作原理,但他可以非常熟练地操作电脑绘制3D图像。前几天我请一位发心人员在电脑上设计寺院的围墙,他很快就做出来了。当我问他为什么图像是立体而不是平面的,他只能简单地解释:“点击这个图标就切换为立体。”虽然他已经熟悉了操作过程,但为什么能在我们眼前显现出一个立体图像,其中的原理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禅宗经常讲“不立一法、不舍一法”,在真正的证悟境界中,无需建立任何一法,但也不必舍弃任何一法。破与立的分别念全都要断除,但在破的过程中,有一种妙不可言的境界不需要破。
藏传佛教中教派很多,这也算是一种优势,因为每一教派都会着重解释佛陀教法中的一些内容,如觉囊派对如来藏妙用的注释较为丰富,尤其重视对《时轮金刚》和《宝性论》的修学;格鲁派非常精通以理抉择空性;萨迦派则更侧重于修行;宁玛派在心性光明与空性无违一体等方面有详尽的解释,并引用了许多显密教证……总之,每个教派都有其重视的相应续、经、论作为修学的基础。
佛陀的思想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各宗派的大德在通达佛陀的密意后,就可以从不同侧面深入到佛法最深微的领域中。当然,如果个别修行人未能领悟如来智慧的本来面目,而只是以烦恼心相互争斗,那除了造业之外并没有太大意义。
◎ 彰不空藏一切皆即
前面一直在阐述如来藏“不是什么”,接下来宣说如来藏“是什么”。在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讲到,这些看似矛盾的表述实际上并不相违,反而蕴含着更为深刻的意义。
这其实不难理解。当我们自观自心时就会了知,从空性的角度而言,确实找不到微尘许的实体;但从光明的角度来说,心却是明明清清的。这种境界无法用语言来描述,但从理论上分析,也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心的本性就是如此,万法的本性也是如此,既没有不空的法,也没有空的法。佛法中这些妙不可言的境界,是智者通过犀利的理证观察后自然领悟的,而并不是迷信者仅因信仰就盲目接受的。
| 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
“这就是如来藏纯净元明的妙心,它既是见和识,也是空、地、水、风、火这七大。”
前文中说到,从四大种到最殊胜的佛果,如来藏一切皆非,而现在讲如来藏一切皆是:如来藏就是自己的心,其中包括见和识;如来藏也是虚空、地、水、风、火,七大皆是——或许有人会觉得这里前后矛盾。
| 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
“如来藏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也是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同时还是从眼识一直到意识这六识的所有范围。”
六根、六尘、六识等凡夫法其实都是如来藏。世俗名言中的这些现象,是在众生业力成熟时自然显现的,其本性都是如来藏。
| 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
“如来藏是从明、无明、明尽、无明尽,一直到老、死和老死尽。”
缘觉法包括明、无明、明尽、无明尽,乃至老、死、老死尽。在世俗名言中,缘觉依靠修持这些法,最终获得觉悟,而如来藏也不离这些缘觉法。
| 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
“如来藏涵盖苦、集、灭、道,以及智慧和所得。”
接下来是声闻法。苦、集、灭、道、智、得等在名言中的显现,也都是如来藏。
| 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密多。
“如来藏是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以及到彼岸的果位。”
六度是菩萨法,如来藏即是这些法。
| 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以是俱即世出世故。
“如来藏也是所谓如来、应供、正遍知等佛陀十大名号以及大涅槃,是最终的常、乐、我、净的终极状态。如此,如来藏即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
这些是佛陀法。
如来藏即是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从凡夫乃至佛果之间的所有法皆为如来藏。前面说如来藏全都“不是”,现在讲全都“是”。《大宝积经》云:“智人不见相,亦不见无相。”智者的空性慧面前不成立一切相,不见有,也不见无。这种空性和显现也并非脱离,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很多人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但只要真正去修学,就会了解其中的深义。
总而言之,对于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的所有法,如来藏全都不是,又全部都是。“不是”和“是”看似矛盾,但其实并不相违,为什么呢?
◎ 彰空不空即非圆融
| 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如来藏本来妙明的心远离了‘即’,也远离了‘非’;同时它既是‘即’也是‘非即’。”
此处的“妙明心元”就是前面的“元明心妙”和“本妙圆心”,这个词在藏文本中统一译为“本来光明之心”。汉译中可能是为了文辞优美和避免重复,使用了“妙明”“明妙”“觉妙”“妙觉”“觉明”“明觉”等不同的词语,但无论怎样变化,它们都表达相同的意思,即如来藏明空无别之心性。
“离即离非,是即非即”,这句话比较特殊。光明如来藏离开了“即”,同时又离开了“非”,“是”和“非”两者都彻底遮破,泯灭了一切戏论。从空性的角度看,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法,微尘许的实体都得不到,“是”得不到,“非”也得不到,所以中观常常说“远离四边八戏”——遮破生灭、常断、一异、来去之八戏,远离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之四边。
在抉择空性的场合,胜义理破除了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法,“即”和“非”都被彻底破除;而在抉择显现或暂时有必要安立名言的情况下,“是即非即”,名言中也可以建立世间和出世间法的概念。“是即”意味着从地水火风乃至佛果之间,如来藏全部都“是”;而“非即”则从另一个角度表示如来藏全都“不是”。
|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三界轮回的世间凡夫和出世间的声闻与缘觉,怎么能用妄心来推测和揣度如来所证的无上菩提呢?使用世间戏论之语言,他们如何能悟入佛陀的知见呢?”
佛陀在此处反问:既然如此,轮回中的众生和出世间的声闻、缘觉,以他们的心如何能够揣度如来所证的无上菩提呢?又如何能以世间的语言来悟入如来的妙智呢?这里有两个方面:从思维的角度,如何测度如来的境界;从语言的角度,怎样表达如来的知见?
如来的境界不可思议,如《指掌疏》中所说:“只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无上菩提唯有通过智慧才能知晓,而不可以用意识来揣测。对于如来的无上妙智,世间凡夫和出世间二乘行者不仅难以用语言去描述,而且也难以用心去揣度、衡量和分别。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下面用一个比喻来阐述。
|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如同琴瑟、箜篌、琵琶等乐器,虽然能发出妙音,但如果没有具高超技艺的妙指,也无法演奏出动听的乐曲。”
世间有琴瑟、箜篌、琵琶等乐器——根据七弦、二十五弦十四弦和四弦的不同,弦乐器分别对应不同的名称,还有一部佛经对这些乐器做过详细的介绍。这些乐器虽然能发声,但如果没有妙指,也无法演奏出动听的乐曲。
音乐家的技艺在演奏中非常重要。我以前天天练习吹法器,有些人指法娴熟、技艺高超,而有些人无论怎么练习,始终效果不佳。弹琵琶也一样,有人拨几下琴弦,只会发出刺耳的声音。尽管琵琶本身的音色非常优美,但如果我们不会弹奏,美妙的乐音也无法表现出来。
| 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
“你和众生也是这样的。每个众生都圆满具足如珍宝般觉悟的本心,如同一经我按下妙指,自会显现海印光芒。”
觉悟真心如来藏像珍宝一般,每一个众生都完整无缺、圆圆满满地具足,但如果没有佛陀的加持或上师的指点,这份觉性的光明就无法显现。如果有佛陀的了义经典或续部窍诀“按下妙指”,我们自心中海印之光就可以显发出来。
《华严经》中经常提到“海印三昧”,就是如大海一般的法身三昧,彻底照见万法的禅定。如果我们能得到佛陀的指点和开示,如来藏中本来具有、圆圆满满的真心海印之光自然可以显发出来;即便没有遇到佛陀,而是有一位真正有经验和修证的上师,不是对着书照本宣科、而是以自己的体验来对我们进行指点,那我们自心的海印光芒也很有可能显现出来。
| 汝暂举心,尘劳先起。
“你心念稍动,妄想执著就会随之而现。”
佛陀对富楼那说,可惜的是,由于你未能认识自己的本性,于刹那间生起分别念,这样就会现起尘劳。“尘”指的是外境各种各样的显现,“劳”则指妄想或迷乱。外境的种种显现像尘埃一样纷纷扰扰,内心的迷乱也此起彼伏,本来被如来妙指稍加点拨就能开悟,但遗憾的是我们未能领悟到这一点。·
许多道友也是如此,如果依靠上师的教言来观照自己的心,很有可能当下就恍然大悟,但由于未能真心忏悔,加上自私的染污以及前世的业障等种种因素,自己能否即生开悟也不好说。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虔诚祈祷上师三宝,以遣除修行道路上的所有障碍。
| 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这是因为你没有勤求无上觉悟之道,只执著于小乘的境界,得到一点点成果就感到满足。”
佛陀在这里斥责了部分小乘修行人,说他们之所以不能勤求无上菩提正道,最关键的原因在于他们“爱念小乘”,也就是执著自我寂灭的境界。归根结底,这种执著就是无明习气。
很多修行人虽然获得了宝贵的人身,遇到了佛陀和上师的教言,但仍然无法开悟的主要障碍,就在于没有真正发起菩提心,贪执轮回中一些微不足道的利益,误以为自己的修行已经够了,从而产生一种懈怠满足之感。因为有这样的心态,这些修行人过去未能从轮回中解脱,未来也很难获得解脱。
人们在衣食无忧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一种满足感,认为即使不解脱也无所谓,只要有吃有穿、快快乐乐就可以。这反映了我们缺乏勇猛精进的菩提心,也就是“我一定要即生成就,一定要利益众生”的坚定愿望。很多人只是抱着“只要我身心健康就可以”的心态来修学,虽然也学了一点,但归根结底都是由我执之心引发——这种我执就像毒蛇一样可怕。更有甚者,有些大乘行人对自我的执著比小乘行者还要严重,这是解脱道上最大的障碍。
有人问:“我学佛这么多年,在学院住了这么长时间,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开悟?”这时候你应该反问自己:“我是否每天像前辈大德一样彻底放弃自私自利,一心一意地发菩提心利益众生?”也许因为前世的业力,也许因为自己即生当中不够努力,尽管已经在喇荣出家多年,但一天二十四小时中,有多少时间是以真正虔诚的心态,如同思念世间恋人那样念念不忘地希求解脱?这样扪心自问,答案不言自明。
「云何众生受此沦溺」
|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
富楼那说:“我和如来所具有的珍宝般的觉性圆明、真妙净心,是一样地圆满无缺。”
富楼那尊者说,从本性而言我和如来是一样的,珍宝般的觉性圆明、真妙净心都是无二圆满的。每个众生都具备这样圆满的觉性,佛陀如此,富楼那也不例外,在座的所有人都同样具足。
| 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
“然而,我过去被无始以来的妄念所迷惑,长久沉溺于轮回之中,如今虽已获得圣乘道果,但仍未达到最终的圆满境界。”
富楼那尊者开始自我检讨:虽然我拥有圆妙觉性,但是自无始以来却遭受着妄想的侵袭,因此百千万劫中沉溺于轮回,漂泊不已。如今依靠佛陀和善知识的恩德,我已经得到了大乘,但尚未达到究竟。藏文本中说“还很遥远”,因为虽然得到了阿罗汉果,但是距彻底圆满的证悟,仍然前路杳杳。
| 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
“而世尊您,所有妄念全部彻底灭除,获得唯一善妙真实常在的本心。”
富楼那尊者希望像佛陀那样彻底消除所有妄想,获证唯一真实的本心。
| 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我冒昧地向如来您请教,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一切众生产生妄念,遮蔽了自己本有的清净光明,从而沉溺于轮回之中?”
富楼那尊者说:今天我冒昧地向如来请教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在我心中已经萦绕很久,现在终于有机会提出来了。与佛陀不同的是,我始终被妄想困扰。如今我非常渴望消除妄想,真正认识自己的本性。我想问的是,究竟是什么因缘令众生的妙明真心中产生妄想,遮蔽了如来藏真性的本来面目,以至于自无始来一直沉溺于轮回之中?
很多人经常问“无明从哪里来?”“妄想的根源是什么?”这个问题非常深,佛陀将在下文解答。大家也可以一起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个问题。
有些注释中说,前面的问题是“既然众生本具如来藏,为何会显现山河大地”,佛陀回答“一切源于一念无明”;而此处要阐释的是“无明之因”,因为前面讨论了迷乱显现的因,佛陀将其归结为无明;接着进一步追问无明的根源,第一念无明究竟从何而来?这是困扰许多人的一个问题,前几天也有人向我提出过同样的疑问。
◎ 喻明无因
|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
佛陀告诉富楼那:“虽然你已经遣除了前面的疑问,但仍然存在一些余惑没有完全消尽。”
这句话非常重要,大家要记下来。佛陀对富楼那尊者说:虽然你与其他弟子不同,已经大大遣除了怀疑,但仍然存在一些“余惑”,即没有灭尽的剩余的障碍,如所知障等。
其实不用说佛陀,即便是我们也能从富楼那尊者所提的问题中看出,尽管他擅长讲法,但仍然有一些疑惑需要进一步遣除。
| 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
“如今,我用世间现前的事例再来问你:你是否听说过舍卫国室罗伐城中一个叫演若达多的人?有一天早晨,他不经意地照镜子,见到镜中之人的头目端严可爱,反而嗔责自己没有头,见不到自己的面目,以为是鬼,无缘无故地失控狂奔。”
佛陀说,我用一件众所周知的事来问你。在回答问题时,反问是一种很有效的回答方式。我在很多演讲的答疑环节,有时也会采用这种方法,先反问对方。当对方回答不了时,问题的答案就已经出来了。
佛陀以当时室罗筏城里家喻户晓的一则新闻问富楼那尊者:你是否听说过城中有个叫演若达多的人,有一天早晨起来照镜子——很难说演若达多是男是女,我们暂时用“他”来表述。古印度的人名一般是四个字,和我们藏族人的名字一样。其实我的名字是“索朗达吉”,后来被很多人称为“索达吉”,中间的“朗”字不知道被谁“吃”了。(众笑)
古代的镜子一般是铜镜,远不如现在的镜子清晰。平日照镜子时,演若达多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面目,但那天早上他可能刚睡醒,眼睛还没有完全睁开,就迷迷糊糊地去照镜子。
在藏文译本中并没有“瞋责”二字,只是直接描述演若达多照镜子时发现自己没有头和面目,顿时惊慌失措,以为是妖怪,于是无缘无故地陷入恐惧,内心极度混乱,狂奔而去。有些注释将“瞋责己头”解释为,嗔怒恚责自己没有头,误以为是妖魔鬼怪。
也许早晨刚起来时还没有完全清醒,也许是看花了眼,也许身心抱恙……总之,演若达多处于一种迷乱的状态,照镜子时没有见到自己的面目,便惊恐地认为自己着魔了,毫无缘由地发狂奔跑。事实上,这一切全是他自己的错觉。
| 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这个人为什么会毫无理由地疯狂奔跑呢?”
佛陀问:富楼那,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这个人无故狂奔不止,这是否有什么理由?他为何会这样狂奔呢?
| 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富楼那回答说:“这个人的心陷入了疯狂,除此之外并无其他原因。”
演若达多照镜子时不见自己的面貌,然后莫名其妙地狂奔。如果要问他这样做有什么原因,就只能说是因为他自己发疯了。并不是有人砍了他的头,也并不是有魔术师来遮蔽了他的面目,没有别的原因。
大家要记住这个比喻,如果以后有人问:“无明的因是什么?”我们可以回答:“无明本来没有因。”用演若达多的例子来解释,是非常合适的。
◎ 以法合喻
|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佛陀说:“如来藏妙觉明心本来圆满无缺、光明善妙。既然称为妄,那怎么会有真实的起因呢?如果虚妄之物有一个真实的因存在,又怎么还能被称为‘虚妄’呢?”
如来藏本来是圆满光明的,没有任何虚妄。众生本来清净,但因为妄想而漂泊在轮回当中。这一念无明妄想既然是妄,又怎么会有一个真实的因呢?
“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这句话非常重要。若问无明的因是什么——无明并没有真实之因。如果存在真实的因,那这个果必定是真实的,而真实的果怎么能被称为“妄”呢?就像演若达多自己发疯而狂奔,并没有什么原因。希望大家牢牢记住这个道理。
| 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
“各种妄想彼此互为因缘,辗转相依,迷乱上加迷乱,以此经历了微尘数劫。”
众生无缘无故地生起一念无明妄想,以此为起始,前前为因,后后为果,从迷乱的因当中又产生更多的迷乱,不断地辗转积累迷乱之因,所以众生于微尘数劫中一直沉溺于轮回。
今天这堂课大家应该有不少收获吧?我们以前经常想“无明从何而生”,其实无明并没有实际的来处。就像演若达多发疯的原因是什么?就是他自己照镜子时出现了错觉。同样,我们为什么漂泊在轮回中?每个人也是像演若达多照镜子一样,因迷乱而癫狂奔走,没有理由。
这个问题曾令很多人感到困惑,因此《楞严经》的这段经文确实非常重要。《佛说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中说:“现见于无明,毕竟不能生,犹如水中影,终始无所有。”佛陀现见无明从未真实产生,它就像水中的影子一样。我们看到水中的影子,这种显现无有实体,影子的真因在哪里、怎么能找到呢?肯定找不到。
如果有人问你“无明的因是什么”,你就可以引用《楞严经》说:“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这样就已经回答了对方的问题。大家要记住这句经文。
| 虽佛发明,犹不能返。
众生沉溺在轮回中,于尘沙数劫感受痛苦,全都是源自无明,而无明并没有真实的起因。大慈大悲的佛陀虽然在不同的经典中清楚地为我们宣讲了真理,但由于迷乱太深重,众生始终无法回归本质。
刚才提到的演若达多自以为没有头而发狂,变成了一个疯子。就算别人劝他:“你不用害怕,还是好好回去生活吧”,但是由于发疯的缘故,他也很难恢复正常。凡夫众生也是如此,虽然佛陀和善知识不断地教导,但因为长久积累的根深蒂固的习气,使得我们很难回归清净本源。
|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
“因为众生迷惑,不了无因之故,所以迷惑之因常自成有。若认识到迷惑没有真实的因,妄想就没有依处,它尚且没有真实的生起,又怎么会消失呢。”
众生无法理解“迷本无因”的道理,这本身也是一种迷乱的意识,由此认为自己存在真实的无明。如果能认识到无明迷乱并没有真实之因,妄心就会立刻消失。话虽这么说,但妄想本来无根,所以也没有真实的消失可言。道理就是这样,但由于我们内心积累的坚固习气,放下这些执著并不容易。
无明妄想本身就是虚幻的,如同水中月影一样,没有真实的因,也没有真实的果。如果无明妄想从未真正产生过,又怎么会有真实的灭呢?生和灭本不可得,但在众生面前又现似无欺地存在。这些虚幻之相虽然在究竟观察之后了不可得,但在彻底觉悟之前,我们仍然需要努力地修学善知识的甘露窍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