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解·第44课
2022年8月25日
「回答第二个问题」
下面我们继续讲《楞严经》。
《楞严经》第四卷一开篇,富楼那尊者就向佛陀提出了两个问题,分别关于如来藏和大种。其中的第二个问题是,遍于法界的诸大种各自的性质完全不同,如何能够在一处共存?今天主要分析这个问题。
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万法在法界或真实义阿赖耶中一味一体。如果没有学习过《楞严经》,也许有人会对此感到困惑:“这究竟是名言中的表述,还是胜义中的真理呢?在胜义谛中无有一法成立,而在名言中地、水、火、风的性质各不相同,又怎么能在法界中周遍圆融而并存呢?”这些问题确实让人困惑,但如果我们深入学习《楞严经》后就会发现,其实佛陀已经在本经中作出了清晰的解答。
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大家应该对大乘佛法充满热情,以强烈的希求心来闻思。如果你的发心只是“大家都在听,所以自己不得不听”,而且闻思时心没有专注在法义上,那么闻思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有些人一边听课一边做其他琐事,这样的闻法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人的心很难同时专注于两件事。在闻法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带着问题、以求学的心态来听,才有可能真正学懂《楞严经》。
| 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灭。
佛陀对富楼那道:“你又提问说:地、水、火、风四大的本性是圆融一味的,周遍于整个法界,但你疑惑水与火的本性是否真是不相侵害。”
佛陀复述了富楼那尊者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地、水、火、风这四大的本性圆融一味、周遍于十方法界,但众所周知,各大种的本性又截然不同,比如“水火不容”,水大和火大是能害与所害的关系,也即“因明”所说的“不并存相违”。既然二者的本性完全相反,为什么它们不因一方的存在而导致另一方消失,势力强大的一方消灭势力弱的一方?
| 又徵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
“你又进一步质疑,虚空与大地同样遍布法界,然而二者性质截然不同,应该无法相容。”
第三个问题:虚空无碍遍通,而大地具有阻碍,前者通、后者塞,二者的性质截然不同,却同样遍于整个法界,怎么会在同一个法界中相容呢?它们应该是无法并存的。
佛陀在这里先列出富楼那问题,然后再深入地分析。
◎ 虚空喻
“富楼那,譬如虚空,其本体不是任何相,而不排斥种种相在虚空中显发。”
以上问题不仅仅是富楼那尊者的困惑,也是我们共同的疑问。前文提到,四大在阿赖耶本圆明妙当中一味一体,那么四大作为无情物,这些性质相异的法为什么能在如来藏中不相排斥?
佛陀告诉富楼那尊者:譬如虚空的本体无形无相,并不排斥山河大地、草木花叶等各种形相显现在其中。这个比喻对于理解心性非常重要:如来藏不是任何相,也不排斥种种相,就像虚空一样。
用虚空来比喻如来藏非常恰当,许多大德都曾用它来形容心性。如无垢光尊者就在《法界宝藏论》中频繁地提及虚空,并解释说:我用虚空来做比喻,并不是指空荡荡了无一物,而是要说明一切法显而无自性。
佛陀在这里指出:虚空没有相,也不排斥显现种种相。如蕅益大师的注释中提到的,妙明真心不排斥一切相。
| 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
“为什么会这样呢?富楼那,广阔的虚空在被阳光照射时显得明亮,当乌云聚集时变得昏暗,风吹动时似乎在摇动,雨后天晴时澄澈清净,气息凝聚时浑浊不清,尘土积聚时形成雾霾,而水澄清时则能映出影像。”
广阔无量的虚空虽然没有具体的形相,却能展现出不同的相状,比如阳光照射时,整个虚空都变得光明;乌云密布时,虚空就显得阴暗。虚空本身不会动摇,但有风吹动时,虚空也随之动荡不安;雨雪过后,天空万里无云,这时虚空就清澈透明;而当云雾缭绕时,虚空就变得昏暗、混浊或不明清;当尘埃飞扬时,虚空中会出现雾霾,如一些大城市中常起的雾霾;水澄清时就能倒映出影像,虚空本身虽然没有实体,却能通过清澈的水面显现出来,如在广阔的湖面或水池中,蓝天的倒影清晰可见,于是杜甫、李白等诗人常以水中的倒影作诗。
以上这些表明,虚空虽无本体,但依靠外在的因缘,虚空中可以显现各种相。同样,我们的心性或如来藏的本体虽然如如不动,但依靠外缘也会显现出不同的相。外在的善缘让我们产生善心,恶缘引发恶念,不善不恶的因缘让我们的心处于无记状态。此外,外境中发生的事也会让我们产生后悔、苦恼和悲伤等种种情绪。
佛陀继续问:“你怎么看呢?如这些不同方所的诸有为相,是由于它们各自的因缘而产生的,还是从空中产生的呢?”
这些不同地方的种种相,有的来自尘土,有的出自太阳,有的源于云雾……在不同方位和不同法中出现的多种多样的现象,是依靠各自的因缘产生,还是从虚空中出生的呢?
这里的观察方法和之前的类似,如果诸相依靠各自的因缘产生,就不外乎日、云、风、霁、气、土、水等七种法;或者说,这些现象是由虚空产生的呢?
| 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
“如果那些现象是由各自因缘产生的,富楼那,那么当太阳照耀时,既然光明是由太阳发出的,十方世界应该到处都是太阳,为什么在空中只能看到一个圆圆的太阳呢?”
“彼”指前面提到的七种相,如果这些事物是从七种相各自的因缘中产生,比如阳光是因太阳而生,动摇是因风而生,澄清是因清澈而生等等,佛陀说,这种观点不合理。接下来,佛陀将进一步分析光明相,其他的清、浊、霾等六相都没有展开,因为可以同理推知。
首先以光明为例,刚才提到,有太阳就有光明,如果光明是由太阳产生且不观待虚空的,那么当日光普照大地时,十方世界都应该遍满日色,也就是太阳的光辉。比如喇荣从早上开始,所有有光的地方就应该都有太阳。为什么呢?因为光明是从太阳产生的,哪里有光明,哪里就有太阳。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整个虚空就应该都是太阳的样子,为什么我们只能在虚空中看到一个圆圆的太阳?如果太阳的确是光明的因,你为什么只承认虚空中的那个日轮,而不承认在其他有光的地方都有太阳呢?比如经堂中虽然没有阳光直射,但依然有光明,即使没有开灯也能看得见东西。这样说来,只要是光明所在的地方,太阳也应该无所不在,然而对方不敢这样承认。
因此,认为光明从太阳产生的说法不合理。这里只是把太阳作为一个“试点对象”来进行分析,其他如云、风等法,都能以此类推。
| 若是空明,空应自照,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
“如果你认为光明是由虚空产生的,那么虚空应该能照亮自己,可为什么在半夜无月或月亮被云雾遮蔽的时候,光明却没有出现呢?”
如果你认为光明并不是由太阳产生,而是由虚空产生的,那么虚空应该仅凭自身就能照明,也就是说,只要有虚空的地方就应该有光明。
如果是这样,为什么在中夜无月或者月光被乌云遮蔽的时候,四周没有光亮呢?在那些时候虚空仍然存在,按理说就应该有光明,但在没有火光、灯光或乌云密布的夜晚,虚空中根本没有光明,因此这种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 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
“应该明白,此光明既不是由太阳产生的,也不是由虚空产生的,但它也不离开太阳和虚空。”
下面是结论:所以我们应当知道,虚空当中显现的光明并不是依靠日轮产生的。如果光明依靠日轮而产生,那就属于因缘生,但这种说法不成立,因为会出现有光的地方就有太阳的过失;同样,光明也不是由虚空自然而然地产生,因为这种自然生的观点会推出有虚空的地方就有光明,这显然也是不合理的。
“不异空日”的意思是,离开空和日外,不可能有产生光明的其他方式,也就是说,不可能离开虚空和太阳而找到光明的其他来源。认为光明从石女儿、龟毛兔角或者其他事物当中产生的观点,都是不合理的。
万物皆是如此,以理观察的时候,一切法都无法成立;但是在没有详细观察的时候,在世俗假立的层面,万法又能无欺地显现,这就是所谓的缘起性空。
◎ 比喻对应的意义
接下来,交光、圆瑛等大德将“观相元妄”到“不相容者”之间的内容暂且搁置,首先详细解释了从“真妙觉明”到“无可凭据”之间的内容;而另一些大德则将从“观相元妄”到“不相容者”之间的经文保留于“真妙觉明”前,藏译本与后者的顺序相同。
圆瑛大师认为,“观相元妄”这几句话应该在“真妙觉明”等文句的后面,因为这样逻辑上更顺畅一些。个人看来,这样的讲解顺序与前文更为契合,因为前面正在分析光明从何而生,得出光明非因缘生、非自然生也非其他法生的结论。那么光明到底是什么呢?接着就开始分析真实义阿赖耶,也就是真妙觉明。
| 真妙觉明,亦复如是。
“我们的本真觉性光明如来藏,也是这样。”
本原的心性、本有的觉性光明与前面提到的虚空一样。虚空本身没有相,但也不排斥这些相,所以在其中可以显现出种种相;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它本身没有相,但不排斥且能够显现种种相,因此可以用虚空来比喻我们的心。
“真觉妙明”“真妙觉明”,实际上都是指如虚空一般的觉性光明如来藏。
| 汝以空明,则有空现。
“当你有相应于空的业力发挥作用,便有了空的显现。”
之前我们谈到,在心的本体当中没有任何相,但只要有业的存在,一切显现就会随之而来。佛陀告诉富楼那尊者,如果有空的业力在起作用,在你面前就会显现出空的现象。
在汉传的很多注释当中,把“空明”解释为遵循空的业力。在藏文译本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有空的因缘,那空就会在你面前显现;如果有地水火风的因缘,就可以显现地水火风。这意味着“相”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潜在的业力和因缘。
如果具备了空的因缘,在你面前就可以显现出空,比如无色界众生有空的因缘,老鼠在地洞中有空的因缘,飞禽在虚空当中也有空的因缘。有些因缘显现的是小的空间,有些因缘显现的是大的虚空。只要具备了相应的因缘,空的现象就会在你面前出现,因为阿赖耶中什么都可以显现。
我们面前的显现也是如此,一部分是空的因缘,一部分是非空的因缘。我们所处的经堂有这么大的空间,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因缘,所以能显现出如是的相。
| 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
“当地、水、火、风各自的业力呈现时,就分别显现出相应的现象。”
同样的道理,有的众生有地的因缘,有的有水、风、火……每个众生都有不同的业缘,所以在各自面前显现出相应的景象,而且这些显现之间没有任何妨碍。
有注释中说,比如东边的人有地的业,南边的人有水的业,西边的人有火的业,北边的人有风的业,四人各自拥有不同的因缘,因此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可以显现四大之相。
举例来说,有些人具有火的因缘,因此天气特别热;有些人有水的因缘,比如印度和国内兰州等部分区域,近期正在遭受洪水的侵袭;还有些地方刮起了狂风,我从新闻中得知,某些地方的飓风能把车吹起来,把人卷上天,就像龙卷风一样。总之,有些地方正在遭受水灾,有些地方遭受火灾,有些地方地震频发,有些地方风灾肆虐……除了灾难之外,非灾难性的四大之相也会显现。谁具备了这样的因缘,就会显现与其业力相应的现象。
最近,我们学院一带火的因缘似乎比较多,听说四川省内的很多水库都干涸了。今天早上学院里下了一点儿雨,我感到很开心,希望下午能再下一场。结果一下午雷声不断,却始终没见到雨滴,看来火的因缘还没有完全消散。据说接下来可能会有将近一个月的持续降雨,这样的话水的因缘就会比较兴盛。
虽然在众生的阿赖耶中具足四大界性的种子,但由于有共业也有别业,因此每个人面前会显现相同和不同的四大之相。如前所述,虚空中如果有太阳,就会显现光明;如果有云雾,则会现前黑暗。当具足因缘时,众生的相续中就会显现出各种现象。
| 若俱发明,则有俱现。
“如果各种业缘同时起作用,那么各种现象便会同时显现。”
当众生具备相应的业缘时,地、水、火、风等全都可以在一个法上同时显现。比如,不同道的众生面对同一碗水,有的看到的是液体,有的看到的是固体,有的看到玛玛格佛母,有的认为是甘露,有的当作普通的水,有的认为是浓血,有的甚至见为火。
以我面前的茶水为例,它包含了地、水、火、风四大元素:茶水具有热性,体现了火的本性;具有湿性,体现了水的本性;能够动摇,体现了风的本性;水的形态不分散,则体现了地大的本性。当我喝一口水,在我的境现中,这四大聚合的法便进入我的身体。
以前我读师范的时候,学校里有一位多杰老师。那时候早上特别冷,大家的衣服都比较单薄。多杰老师每天都会带上一个冒着热气的茶杯,先给大家讲几句,然后很大声地喝几口热水。尤其是在没有吃早饭的时候,我们连看到他喝水都感到很羡慕——你们现在也可以喝一点水。
业力就是如此,它既可以让地、水、火、风分别显现,也可以让它们同时聚集在一起而显现。
| 云何俱现?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一东一西,先无准的。
“怎么同时显现呢?富楼那,就好比在一片水中映现出太阳的影像,两个人同时观察水中的日影,然后分别朝东、西方行走,他们都能看到有一个日影跟随自己移动。两个日影一个向东,一个向西,可见没有真实或固定的本性。”
如果没有实体,怎么一起显现呢?佛陀在此处讲了一个很好的比喻。
我现在有点担心自己年纪大了,很多事情讲完就忘记。如果年轻时能够认真听闻《楞严经》并下功夫背诵,经中的许多道理可以受用终生。如果在讲闻中再结合一些密法教义,一定能印证修行的境界,同时能遣除我们对法义的疑惑。特别是对心性的认识方面,以理分析非常重要。
刚才提到,地水火风集聚在一起是如何显现的呢?佛陀说,比如在同一个水器中,两个人看到的是一个太阳的影子。这两人各拿一杯水,一人往东走,一人往西走。向东走的人,在他的杯子里看到太阳的影像随着他往东移动,而向西走的人也会看到自己杯子里的太阳影像随着自己向西移动。这个时候,太阳的影像一个在东边,一个在西边,没有固定的方位。
| 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双,云何现一?宛转虚妄,无可凭据。
“对此不应发难说:只有一个太阳,怎么会分开往两个方向去了呢?如果是各自不同的两个太阳,为什么在共同观视时水中却只有一个太阳呢?这些辗转反复的问难和分别念都是虚妄计度出来的,并没有真实的依据。”
这个时候没有必要发难或争辩:“这是不合理的,刚才明明是一个太阳,怎么会一个跑到东方去,一个跑到西方去呢?”根本无需争论,因为水中显现的日影本来就是没有本体的。
“各日既双,云何现一?”也许有人会想:“如果一个往东一个往西,两个太阳在不同方向显现出不同的位置,这是怎么回事,刚开始明明看到的是一个啊?”这其实没什么可争辩的。“宛转虚妄,无可凭据。”因为进一步去观察就会发现,所谓真实存在的一个、两个甚至更多的太阳,都是虚妄不实的,因为分别念是虚无缥缈的,没有任何可信的依据或可靠的实质。一切法都只是在众生心前的一种迷乱相,除此之外根本没有真实性。
所谓的“一”或“二”,在迷乱者面前可以显现,而且被视为真实存在。尤其在西方社会中,人们倾向于得到一种确定性和规范性,似乎什么都要有一套明确的标准,一就是一、二就是二,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不论是在法律层面还是在语言层面,这种规范性都占据着主导地位。
在假立的名言中,水就是水、火就是火、风就是风,它们互不混淆,佛法中对此并不否定,因为我们并不是连这些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懂;但在此基础上还需要知道,从实相的层面来说,现相都是虚妄的。比如水器里面的日影,一个往东、一个往西,那太阳到底是一个还是两个?如果是一个,那么“二”就不成立,请问在往东和往西的太阳之中,究竟哪个是真的?如果说这两个太阳的影子都是真的,那刚才“一”的概念就显然不成立,因为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个太阳为什么能显现为二甚至无数?因此,一和异究竟而言都不是真实的。
或许有人会说:“这些是虚妄的显现,虚妄之法当然不存在,但有些事物是真实存在的。”事实上,当我们以胜义智慧来观察时,在迷乱众生面前显现的或一或异的法就像水中日影一样虚幻不实——这个道理非常重要。
接下来,佛陀将回答富楼那尊者提出的问题,并通过类比进一步阐述前面的内容。
| 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
“观察万法的相状,其本质都是虚妄的,无法真实地指明和陈述,就像希求空中的花朵结出空中的果实一样,为什么还要追问它们之间是否相互损害、互令灭绝呢?”
如果观察事物的形相,其本质就是虚妄。不管是地、水、火、风之相,还是世间任何相,我们眼前所见的现象本身就是虚妄的,无法用确切的词句来描述。比如空中本来没有花,但一个有眼翳的人却看到空中有花,还期待这些虚幻的花能结出果实来享用,这难道不是一种很愚痴的做法吗?
同样的道理,富楼那之前所问的问题——四大之相为什么不互相陵夺而泯灭,为什么不成为能害、所害,其原因就是:这些相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显现,但真正以胜义理论去观察的时候,它们就像虚空中的花、水中日月的倒影或梦中的大象一样虚妄不实。只要因缘具足,世俗的一切现相都可以互不相碍地并存,就如两个太阳的影像一样。这是第一个方面的内容。
前面提过,这几段经文的讲解顺序与传统版本有点不同,我们随顺部分大德的观点进行解释,这样也是可以的。
| 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
“观察万法的本性,唯是如来藏妙觉明心。这样的妙觉明心既不是水也不是火,怎么还能追问它们相容不相容呢?”
前面观察了地、水、火、风等七大的相状,现在我们来观察它们的本性。事实上,万法的本性唯是光明如来藏妙觉之心,并不存在任何实有的水或者火。七大的本性是如来藏,在如来藏中,七大的差异是不存在的,所以佛陀说,富楼那,你之前问“为什么水火不会互相泯灭”“为什么地和空能相容”,这些问题都是多余的。
如果好好思考,这里已经给出了答案。有人常常困惑:既然地、水、火、风在如来藏当中一味一体,为什么它们看起来互相冲突?它们是如何融为一体的?事实上,无论从外相还是本体上来观察,万法都如梦如幻,并没有真实的自性。如果懂得了佛教中“如梦如幻”“幻化八喻”的道理,我们对世间万法就会有一种新的认识。
在学了《入大乘论》《大圆满虚幻休息》等论典之后,我们似乎自然而然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平时特别执著的法,其实不过是梦中的追求,并没有什么实质。这并非一种教条主义的说法,不是“只要是佛陀、上师或金刚阿阇梨说的,无论对错都必须听从”,而是凭借我们自己的智慧去观察后真正理解,在如来藏觉性中完全可以容纳万法,不会有丝毫的矛盾和冲突。原因是什么呢?因为现空无二。心的本体是空性的,相应众生的因缘而有不同的显现。
虽然万法的真相就是这样,但可怜的众生在得到善知识的引导之前,根本不懂这些甚深稀有的道理——许多前辈大德常常对此感到“稀有”。不论是汉传还是藏传佛教的修行人,一旦真正认识了自心的本来面目,他们都会感叹“太妙了”“太稀有了”。为什么呢?因为如来藏妙明真如,明明从无始以来就一直跟自己在一起从未分离,但众生不了知这一点,反而执著外面有实有之法,这真是非常愚痴可笑的事。在得到窍诀的指点以后,无数修行人当下就觉悟了,他们心的状态和以往完全不同,常常感叹:“原来实相如此简单,可是为什么我之前没有认识呢?”
如果能结合密法中直指心性的内容、特别是《七宝藏》的观点来解释以上内容,其中的甚深意义会更加明显,不仅能遣除许多怀疑和增益,也能对行者坚定信心、获得定解、提升证悟境界起到正面的作用。
◎ 依染缘起执成有碍
这一段主要讲唯识宗的“不清净的依他起”或“杂染的缘起”。
|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富楼那,你认为色与空二相在如来藏中是互相排斥的,然而,如来藏实际上随缘显现为色与空,周遍于整个法界。”
佛告诉富楼那尊者,你认为色与空这二法在如来藏的本体当中以互为能害、所害的方式存在,一者存在时另一者必定灭亡。这种观点就是将色空强加在如来藏上,就像将白绳和黑绳搓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富楼那尊者在显现上还保留着一些有实宗的习气。
实际上,如来藏是随缘不变的,空即是现、现即是空,如来藏以缘起性空的方式周遍于整个法界。色和空二者之间,色的本体是空性,而空性中可以显现色法,正如《心经》所说,二者根本不存在矛盾。
| 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
“因此,在法界中出现了风的动摇和虚空的澄静,太阳的光明和乌云的阴暗这些看似对立的显现。”
虽然如来藏中没有这些相,但在因缘具足时,就出现了澄清的虚空、动摇的风、明亮的太阳和暗浊的云等种种显现。
| 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众生因为迷惑而未能认识如来藏及其所现之相的本性,于是背离觉性,与外尘相合,产生了种种痛苦和烦恼,显现出世间的各种相状。”
众生因为迷乱而背离觉性,与外境六尘结合,从而生出种种烦恼尘劳,显现出包罗万象的世间现相。
由于众生未能认识如来藏的本来面目,外在器世界的风、虚空、光明、黑暗,以及有情世界的六道轮回等种种迷乱显现都一一出现。密法中常说本基当中显现基现,当显现基现时众生没有认出,便形成了无明等十二缘起,并在整个器情世界中现出种种痛苦相。可见,无明是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
◎ 依净缘起融成无碍
下面讲清净的缘起或清净依他起。当佛陀和前辈高僧大德认识到心的本来面目时,之前提到的一切迷乱相全都消失无踪。
|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
佛陀说:“如来已经彻底通达了妙明觉性不生不灭的本性,所以能与如来藏相合,而如来藏的本质就是光明,能圆满地照耀整个法界。在这样的境界中,一就是无量,无量就是一;”
佛陀完全通达如来藏不生不灭的境界,与妙明觉性完全相合;而如来藏就是圆满地照耀十方世界的光明,明现于整个法界,周遍一切。
众生没有认识到如来藏的本性,没有通达万法现空无二、圆融的实相,因此一直漂泊于轮回之中。就世间而言,许多人正是因为不了解这个道理、不会通融而饱受痛苦。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如果我们执著不放、耽于其中,就会异常苦恼。虽然两个人遇到同样的事情,比如亲人去世,其中一个人知道万法在名言中皆为无常,并在胜义层面认识了自心的本性,他便能超越痛苦;而另一个人则不断地回忆往事,痛苦不堪。可见,虽然面对同样一件事情,但因为各自的心境不同,其感受也完全不同。
凡夫因执著而显现出六道轮回的种种现相,佛陀和前辈高僧大德们则依靠窍诀认识到轮回和心的本性。当他们认识心性时,便能包容万物,开发出如来藏中本有的功德妙用。前辈大德们常常显现出种种的神变与神通,其原因也在于此。
在彻底了悟如来藏“唯妙觉明”的境界中,无量的法可以在一心中呈现,而心中也可以映现出无量的法,正如《华严经》中所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 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
“小中可以现大,大中也能现小。佛陀安住于一乘寂灭的不动道场,却能够周遍十方世界,一法身包含着十方无尽的虚空。”
就像镜中可以映现山河大地,米拉日巴尊者可以睡在牛角当中,牛角没有变大,他的身体也没有变小。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样的境界似乎难以理解,但在真正的本性中,大和小是无二的,小中可以显现大,大中也可以显现小。
“不动道场”在藏文本中译为“不动法界”,这里的“道场”和“法界”的含义相同,意为不动的法界遍满十方,法身可以容纳十方虚空。
| 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在一根毫毛的尖端,可以显现出无数佛刹的景象;安坐在一粒微尘之中,佛陀便可以对无量眷属宣讲妙法。灭除了虚妄的尘劳,与本觉相合,所以真如的妙觉明性便自然显现。”
在一根毫毛的尖端,便能显现出无量佛国刹土的景象。《普贤行愿品》云:“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一粒微尘中也可以蕴含无数的佛,佛陀可以坐在一粒微尘中,对浩瀚无数世界中的无量眷属宣讲妙法,这一切是完全成立的。
“灭尘合觉”,意思是灭除了尘劳和习气,自己的心与妙觉明性完全和合。这里所说的“妙觉明性”,在密宗中称为觉性。每个人的心都可以跟觉性交朋友,但这也需要窍诀。如果对上师三宝充满信心,自己的相续清净,乐于反观自心,并且努力积累资粮、遣除罪障……当种种因缘具足的时候,我们昨天还是凡夫,今天就有可能成为圣者。在佛教历史上,已有无数人获得了圣者果位,这样的机会到现在依然是存在的。
从表面上看,大家似乎没有什么不同,但有些人内心的境界其实早已脱胎换骨,任何痛苦、烦恼和违缘都无法动摇他们。在我们身边,许多人已经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如果真正认识到如来藏的本来面目,在这种境界当中一切皆有可能。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学理工科的人非常重视数字,尤其执著于标准化的形式。他们对一切事物都追求一个明确的答案,必须黑白分明,错就是错,对就是对。在争执中如果无法说服对方,他们也会坚持说:“你就是错的,你不承认也得承认!”然而,当观察越来越深入后,我们会发现,即便在世俗名言当中,绝对的对与错也很难分清。中观教义指出,名言中的量只是暂时成立的,并非究竟的量,因为名言中的任何概念在中观胜义理前都会被遮破,在觉性自明自知的境界中更没办法成立。
暂时来讲,世间的各种规则和约束是必要的,我们并不否认规范在世俗名言中的价值和作用,但证得一定的境界时,对于地水火风、东南西北、是非对错等一切法都不会执著。一些大成就者常常示现超越常人的行为,从甚深的意义来讲并无不妥。当然,对于尚未达到这些境界的凡夫来说,难以接受也是情有可原的。
总之,当灭除了尘劳、与觉妙明心相合时,就会显发“真如妙觉明性”,也就是真正明空无别、自明自知的觉性。那时,通彻无碍、赤裸裸的境界就会自然现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