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解·第43课
2022年8月20日
现在我们讲到世界依无明起现,包括器世界的起现、有情世界的形成和业果相续这三个方面。与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相关的内容,目前我们已经讲完了,其中一些道理和《如意宝藏论》所讲的法义有相似之处。
在学习《楞严经》的过程中,我很受启发,越学越感到其中蕴含着很深的道理。在闻思的时候,大家务必要尽力遣除自他的种种怀疑,这一点尤为重要。
「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未来做好准备,一方面,如果有因缘待在这里,就好好地闻思修行;另一方面,如果能带着正法到各地弘扬,这也符合大乘佛子一直以来的心愿。在各地弘法的过程当中,有道场是最好的;如果条件不具足,至少有一个自己居住的地方,再慢慢以佛法和众生结缘。
如果有因缘,大家也不必拘泥于自己的家乡,在世界各地都是可以弘扬佛法的。俗话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我常听到这句话,也深入了解了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它源自马祖禅师的一段公案。
马祖家中以卖簸箕为生,后来他离开家乡,外出求学,成为特别了不起的大德。一次他回到家乡,引起轰动,朝拜他的人络绎不绝。在人们都认为马祖是大成就者而非常尊崇时,一位过去认识马祖的老太太却不屑地说:“我说是谁呢,原来是马簸箕家的小子啊!”
马祖禅师知道此事后感叹道:“得道莫还乡,还乡道不香,溪边老婆子,叫我旧日名。”意思是,修道有成以后最好不要返乡,因为回到了家乡,所弘之道不一定受重视。溪边的老太太认出我,直接叫我儿时的小名。
修行人如果还乡,那些曾经与你有瓜葛的旧识,也许会对你抱有成见;如果你以前出身普通,大家不一定认可你;如果你出身显赫,那返乡弘扬佛法时也许会有更大影响力。无论如何,大家都要做好两方面的准备,也许在家乡能顺利弘法,也许不一定。不管怎样,我们都要尽力为众生带来一点利益。
法王如意宝在石渠求学六年,之后回到自己的故乡建立道场,将珍贵的佛法明灯一代代传承下来。虽然我们未必具备法王那样的大愿,但如果将来有能力,我希望在座的堪布、堪姆、法师以及虽然没有名气和头衔但对佛法有深刻理解的道友,都能弘扬以《楞严经》为主的深广法要。
《楞严经》的注释和讲记我读过不少,发现在汉传佛教中有许多大德极其重视这部经,但如今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寥若晨星。尽管汉地寺院众多、修行人也很多,但真正弘扬《楞严经》的人又有多少呢?大家应该心里有数。在学习本经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应怀着一份责任心,将来无论是回到自己的家乡还是前往有缘之地,都应致力于弘扬这部经典。
「业果相续」
今天接着讲业和烦恼的相续,也就是业果的相续。
◎ 三种根本贪
|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
“富楼那,众生因想和爱而共同缠缚,相互贪爱而无法舍离,因此在世间中父母与子孙之间相生不断,其根本原因是欲贪。”
这里宣说了欲贪、杀贪和盗贪等三种贪。首先是第一个欲贪。
佛陀告诉富楼那尊者: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想和爱结合,使众生不断结生。如果不能舍弃这样的欲爱心,众生就会“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由于无法割舍恩爱,因此世世代代、子子孙孙繁衍不断,这样的爱被称为“欲贪”。
在所有的贪欲当中,欲贪是最为严重的。比如一个家庭中最初只有两三个孩子,经过几代后,家族可能会达到数百人,可见这种“爱”会不断地繁衍生息。在藏地有一种说法,如果一个家庭中有孩子出家,就能断除后面的轮回种子,其父母也能安详往生。在其他一些地方的传统观念中,这种看法不被接受,人们认为出家会中断家族的延续,觉得是特别没有面子的事。
这就是第一点,“欲贪为本”的情况。
| 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
“为了滋养贪爱所成之身,贪念难以止息。卵生、化生、湿生、胎生等世间一切众生都随着自身力量的强弱,递相强食弱肉。这一切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杀贪。”
众生因为有了贪爱而受生,之后又以贪爱滋养身体和生命。这种贪执不断地生起和增长,导致整个世间的众生,不论是卵生、化生、胎生还是湿生,都随其力量大小而互相吞食。
前面讲湿生时提到“湿以合感”,在一些注释中将其解释为情想与湿气的和合,可见这种湿润之气是湿生的重要因素。
不管是属于四生中的哪一生,众生的力量有强弱之分,强大的生命吞食弱小的生命,而弱小的生命用各种方式进行反击,也会给对方造成伤害。如在大海中大鱼吃小鱼,小动物寄生在大鱼身上,整个世界的众生就这样在杀贪的驱使下强食弱肉。
人类是这样,旁生是这样,包括在天、龙以及非天等众生中也都存在这种恃强凌弱的现象。在人类社会的国家之间,强大的国家常常试图吞并弱小的国家。如大国对小国开战,小国的反击也令大国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在军事、经济等很多方面都遭遇困境,而外部势力的加入还会令局势更加复杂。总之,大到国家之间,小到人与人之间,乃至蚂蚁和蚯蚓之间,整个世界中到处都充满了互相争斗的现象。
这就是所谓的“杀贪”,即以贪心引发的杀害其他众生的欲念,属于贪欲的一种,因为吞食或杀害其他众生的根本原因还是贪。《俱舍论释》指出,杀害或嗔恨众生往往源于贪爱之心。就算对某人特别仇恨,其实也是源于自己的贪执心;如果自心没有一丝贪恋,就不可能产生仇恨。恨的根本就是贪。在各种烦恼当中,贪欲极其可怕,因为贪念一旦生起,其他烦恼就会接踵而至、此起彼伏。
| 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
“人因贪欲而食羊,羊死后转生为人,吃羊的人死后转生为羊而被吃,这种因果循环不仅限于人,也适用于所有十类众生。在生生死死的过程中,众生互相啖食。”
这里讲盗贪。由于贪心驱使,一个人吃了羊,被吃的羊死了以后变成人又去吃羊,吃羊的人死后变成羊而被吃,他们相互啖食的关系乃至生生世世都在循环延续。这种因果报应不仅成熟于在人和羊之间,乃至所有十生众生都是如此。十生指卵生、化生、胎生、湿生这四生,加上有色、有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和非无想。
这个世界上,有无量的众生在生死轮回中互相啖食。我在二十多年前撰写《放生功德文》时引用过《楞严经》的这段经文,在写《悲惨世界》时也引用过。记得《悲惨世界》是我在喇嘛经堂后面的一个小房子里写的,当时我看到这句经文,感到与要表达的主旨非常契合,马上就在书里引用了。
《放生功德文》中还引用过《杂宝藏经》中的一则公案:有一个人想吃羊,但担心家里人反对,于是宣称要用羊供养树神。他在树下造了祭祀用的塔寺,每年不断地杀羊。这个人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延续了这一传统。这位杀羊的人死后转生为羊,一天,当儿子准备宰杀这只羊时,一位阿罗汉恰好在附近乞食。阿罗汉用智慧观察到这只即将被宰的羊就是他父亲的转世,于是示现神通,让儿子看到其父转生为羊的整个过程。儿子得知真相后非常懊恼,拆除了庙宇,从此不再祭祀,改为悔过修福。
还有一则公案,讲的是杀猪的人死后转生为猪,被杀的猪死后转生为人,又去杀猪的故事。其实,如果今生你杀害虫子或其他任何众生,来世就可能会以另一种形式来偿还命债,这种因果关系确实非常可怕。众生之间因杀业而冤冤相报,乃至生生世世中都互相啖食。
| 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这样的恶业与生俱来,乃至业力没有穷尽之前都永无休止。这种恶业的根本原因就是盗贪。”
这样的恶业是与生俱来的,将伴随我们乃至未来际无有穷尽,一直冤冤相报。何时才能了结呢?若不修行,恶业没有终结的时候,其根本原因就是盗贪。
有注释中说:为什么称之为“盗贪”?因为抢夺其他众生的生命,从本质上来说也属于偷盗。所谓偷盗,就是在别人没有给予的情况下去获取,所以偷盗又称为“不与取”。有些偷盗是悄悄进行的,有些是强行抢夺的,戒律中对这些行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无论开价多少,任何一个众生都不愿将自己的生命献给别人。倘若没有经过对方同意而以各种方式夺取其生命,这种行为显然就是一种偷盗。因此,杀生不仅犯了杀戒,同时也犯了盗戒。
以上除了四重罪中的妄语没涉及外,我们已经宣讲了杀、盗、淫三种根本贪欲。首先是欲贪,以贪爱令子孙延续,这种行为属于不净行;然后是杀贪,即众生之间的杀戮,究其根本也是源于贪心;最后是盗贪,虽然表面上看是杀生,但实际上也属于严重的偷盗。“杀盗淫”三种根本贪欲,导致我们在轮回中无法解脱。
◎ 业债酬偿
| 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你欠我的命,我还你的债,由于这样的因缘,众生经历百千数劫,仍然处在生死轮回当中。”
如果我曾杀害你,便欠下了命债,未来你也必将反过来杀我;同样如果他曾杀过我,那么他便欠下了我的命债,他必然以命相偿。这种杀害众生的行为,源于彼此之间欠下的命债。正是由于这样的因果关系,众生在百千劫的轮回中不断感受着痛苦的果报。
在所有的偷盗和抢劫中,抢夺性命是最为严重的恶业。前辈大德曾说,如果吃肉,你就直接或间接与被杀众生的命运相连,所以佛陀在许多经典中反复宣说吃肉的过患,原因也在于此。
| 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你我二人彼此倾心,互相贪恋对方的容色,由于这样的因缘,双方在百千数劫中仍然被缠缚于轮回。”
贪欲确实非常可怕。《圆觉经》云:“一切诸众生,不得大解脱,皆由贪欲故,堕落于生死。”众生因贪欲的缘故,堕落于轮回当中。《正法念处经》亦云:“人为爱所缚,不能脱生死。”人就是因为被爱束缚,所以不能了脱生死。
不管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欲界众生的爱欲都十分强烈。如果谁能真正看破今世,断除爱欲、干涸爱流,那解脱就唾手可得。如果没有断除贪欲,即使表面上看像是个修行人,但由于如毒蛇一般的爱欲作祟,这个人连片刻的自由都无法拥有,并将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堕入恶道。
许多修行人最初的发心是好的,但由于贪欲的力量太强大了,导致他们无法守持清净戒律、取舍因果,最终难逃下堕的命运。有些人可能因为自身福报不足,即便已经出了家,还是不能控制强烈的贪欲心;有些人因为前世的福报较大,内心的欲望极少,对异性和对财富的欲望都相对淡薄,对于这种人来说,修行解脱就比较容易。不管在哪里,欲望不强的人都更能控制自己的心。
在修行的过程中,贪心和嗔心是最大的敌人。如果一个人的贪心特别旺盛,或者嗔恨心过于强烈,他的修行都将难以成功。相对而言,如果我们相续中贪心和嗔心的力量比较薄弱,就算还有愚痴、傲慢或嫉妒等过失,这些烦恼的影响也没那么大。
一般而言,在所有的烦恼当中,贪心和嗔心对众生的损害最为严重。一个人的相续中一旦生起贪心,嗔恨心也会随之而来。大家首先应该了解这些道理,然后尽力地去断除这些烦恼。即便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仍然难以完全断除烦恼,我们也要接受现实,再接再厉。
◎ 结成相续
| 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杀、盗、淫这三者就是轮回的根本。正是因为这些因缘,恶业和果报才会不断延续。”
总的来说,有情流转轮回的主要原因就是业果相续。前面讲了世界相续,然后宣说众生相续,也就是外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分别是以什么样的因缘而起现并延续的。实际上,器世界、有情世界以及业果相续的起现,都是因为众生的心无法转为道用。
由于业和烦恼的存在,众生必定会不断地转生。在转生的过程中,器世界随着业力的变化而显现。总之,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相辅相成,如果没有无明业惑,就不可能出现众生;如果没有众生,器世界也无法成立。
|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
佛陀说:“富楼那,以上三种颠倒相续,都是从如来藏觉明本体中妄生明了知性。随着妄了之无明而引发了业相、转相和现相,由此产生妄见。”
以上所讲的世界、众生和业果三种颠倒相续,都来自觉明,对此各家注释的说法有所不同。有些大德认为,觉明是一种觉悟明了之心。以上三种相续在如来藏的本体中就是觉明,它随着对外境的攀缘而变成了妄想,逐渐引发三相、产生妄见,也就是前面所讲的三细六粗。
还有大德如憨山大师认为,这里的“觉明”其实是无明。这样的无明觉知产生了妄相,故称“明了知性”。从无明中所发之相包括器世界、有情世界等现相,众生在此中以妄见而不停地轮回。
各位大德的解释有所不同,藏译本与前者的观点相同。
| 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山河大地等所有的有为相也随之显现,并且依次发生变化与流转。所有这些有为相的本质都是虚妄的,周而复始、循环反复。”
依靠三种颠倒相续和三细六粗,山河大地、有情无情等一切有为法依次显现,经历成住坏空而不断地变化和迁流。由于妄见的存在,众生世界、器世界和业世界周而复始地轮转,无初无始的循环不断地在轮回中浮现和演绎着。可见,整个轮回与这三种相续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意宝藏论》中宣说了类似的内容,首先是器世界的形成,然后是有情世界的形成。众生的苦乐与各自的业感有关,《如意宝藏论》第一品中所讲的种种苦乐的显现,就相当于此处的“业相续”。总之,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大德们的究竟密意互不相违、融会贯通,对此,我们应该能随着学习的深入而越来越体会到这一点。
「释难」
|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富楼那说:“如果这个妙觉本来就是妙觉明,与如来心无二无别,无因无故忽然就生起山河大地及种种有为相,那如来已证得妙明觉性,难道还会再次出生外在的山河大地、有为相之众生以及习漏业果吗?”
富楼那尊者问世尊,如果众生的妙觉之心与如来心无二无别,为什么会忽然显现出山河大地等相?如来您已经证悟了最高境界,那对您来说,山河大地以及各种不清净的习气漏法会不会再次产生?虽然如来已经获得了究竟解脱,但会不会有一天像我等凡夫一样再次陷入烦恼和痛苦之中?
接下来,佛陀通过四个比喻来进行解答,前辈的大德们对此也提出了各自的解释。
|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所出?
佛告诉富楼那:“譬如一个迷路的人,在某个村落中将南方误认为是北方。这样的迷失是因为迷惑而产生,还是因为了悟而出现的呢?”
佛陀为富楼那讲了一个比喻:譬如一个人在村落中迷失了方向,本来是南方,他却误认为是北方。
人们在大雾中容易迷失方向。我以前放牦牛的时候常常遇到这种情况,因为四周的山都很相似,云雾弥漫时根本无法辨别方向。有时我弄错了方向,直到太阳出来以后才发现自己已经赶着牦牛走偏了很远。也有人在开车时因为认错路标而驶入高速公路,开出去很远都无法掉头。
迷路的人将南方误以为北方,这样的迷失是源于迷惑,还是源于了悟呢?佛陀没有直接回答如来是否会再生烦恼的问题,也没有探讨众生的心与如来心之间一体异体、有无增减等关系,而是通过提问引导富楼那尊者的思考。大家也可以想想,当佛陀这样反问时,我该如何回答呢?
| 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富楼那尊者说道:“这个迷路的人既不因迷惑而迷失,也不因觉悟而迷失。为什么呢?迷失本身是没有根的,又怎么会因为迷惑而生呢?而觉悟本身不会生迷,又怎么能说迷失是依靠觉悟而产生的呢?”
迷路的人既不能说因迷而生迷,也不能说因悟而生迷,这两种说法都不正确。为什么呢?所谓的“迷”是没有根基的,如果连根基都没有,又怎么能说是因迷惑而产生的呢?这里对心的观察比较深,迷乱的本体都不存在,怎么会有迷的产生呢?当我们迷路的时候也可以想想,到底是什么导致的——是我的眼睛出了问题,还是心识出现了错乱?如果真正去寻找迷惑的根源,我们会发现根本找不到。
1987年我们一行人曾去过某城市的动物园,因为那里非常大,德巴堪布特别嘱咐大家:“无论谁迷路了都不要到处跑,留在原地等就好。”当时同行的还有堪布拉雪和巴让,堪布拉雪大概七十岁左右。后来不知怎的,两位老人和大家走散了。我们找了很久,直到下午才找到他们。德巴堪布忍不住批评道:“我不是说过,迷路时待在原地不要离开吗?你们为什么到处跑?”——因为找到他们时,我们几个年轻人悄悄地躲在一旁,想看看他们会怎么做,结果发现他们一会儿往这边走,一会儿往那边走。后来我们被发现了,两位老人有些不高兴地说:“你们怎么故意让我们在这里找来找去的?”
在迷路的时候,迷失不可能是因为迷惑而导致的,因为迷失的根本都不存在,又怎么会因为迷惑而出现呢?如果说是因为悟而导致迷失,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悟和迷是互绝相违的,不可能依靠觉悟而产生迷惑。富楼那尊者也比较聪明,他马上这样回答佛陀。
|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
佛陀说:“那个迷路的人正在迷惑的时候,突然有一个熟悉道路的人出现,给他指示,使他明白了方向。富楼那,你怎么看?这个人就算曾经在这个村落里迷路,他还会再次迷路吗?”富楼那尊者回答:“不会的,世尊。”
这个迷路的人正找不到路时,如果有一个熟悉道路的人告诉他:“你刚才搞错了,从这里过去就对了。”这个人马上就会明白。佛陀问富楼那尊者:这个人会不会在这个村落里再次迷路呢?
富楼那尊者回答:不会,世尊。如果这是一个正常人,他已经从之前的经验中吸取了教训,不可能再次迷路了——当然,方向感不好的人也可能会再次迷失方向,就像有些常住道友在喇荣也会走错路一样,但排除这些特殊情况后,一般来说,大多数人一旦知道了路,就不会重新变得不知道。
| 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
“富楼那,十方如来也是这样。所谓的迷惑并没有根本,其本性是毕竟空性的。”
十方如来就是这样曾经经历过障碍,但是那些障碍一旦被彻底消除,就不可能再出现,以上的比喻就是从这一角度宣说的。
| 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
“过去本来没有迷惑,只有看似迷惑的觉知而已。一旦觉知到迷惑的本性,迷惑就会随之消亡,而觉悟的心再也不会生起新的迷惑。”
如来已经彻底明白所谓的“迷惑”本来并不存在,其本性是毕竟空的,而众生本来并没有真正迷惑,只是有一种妄觉,感到似乎迷惑了。一旦识破了迷惑的本面,这种迷惑便会立刻消失,你的觉知也不会再生出新的迷乱。
这是第一个比喻。
| 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
“又如一个眼病患者看到空中的鲜花,如果眼病治愈,这些花便会从空中消失。如果忽然有一个愚笨的人,坐在花消失的地方期待花朵再次出现,你看这个人是愚笨还是聪慧呢?”
这是以空花的比喻来继续阐明佛陀不可能再次迷惑。
又譬如一个患有眼病的人看到天空中出现了许多花,这是由于眼病引起的错觉。当他遇到良医、治好了眼病之后,空花就消失了,因其本来就不存在——如果没有眼病,这个人根本不可能看到空花。这时如果有一个愚笨的人跑到花消失的地方等待空中再次出现花朵,你说这个人是智者还是愚者呢?
比喻对应的意义是,佛陀已经除去了如眼翳般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如果你认为在佛心中还会产生如空花般的器情世界诸有为法,就是一种愚笨的想法。佛陀并没有直接批评富楼那尊者,而是通过比喻来引导:眼翳除去后却还要守株待兔,在那里看着虚空,等待空花的出现,你说这人是愚笨还是有智慧?
| 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
富楼那说:“空中本来就没有花,眼翳者妄见花朵的出现和消失。认为花从空中消失已经是一种颠倒的见解,如果期待并要求空中再次出现花,就更是痴狂之举了。这样一个狂人,如何谈得上愚痴或聪慧呢?”
富楼那尊者说:空中本来就没有花,但由于有眼病的缘故,眼翳患者才看见空中的花似乎有生有灭。起初,空中的鲜花格外美丽,但治愈眼病以后,花朵便在空中灭尽了。认为花在空中消失已经是一种颠倒的见解,如果还等待空中再次出现花朵,那就是真正的痴狂之举,谈什么愚者或智者。空中的花本来没有产生,如果还在那里等待再次出现花朵,没有比这更癫狂的了,这样的人实在是可怜至极。
许多人疑惑:虽然佛陀相续中的烦恼已经断除了,但难道不会复生吗?这个问题与此处所说的道理完全一致:彻底断除相续中的烦恼疾病,再次显现迷乱之相无有是处。如果认为还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人无疑是痴狂之辈。
|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
佛陀说:“正如你所理解的,你为什么还问:诸佛如来已经证得妙觉明空,什么时候会再显现出山河大地?”
佛陀对富楼那尊者说:如你所理解的,怎么还会问这个问题?什么问题呢?诸佛已经证得了圆满正等觉的果位,拥有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但在这样的智慧面前,是否还会像凡夫一样显现山河大地及万事万物的相?
下面,佛陀再次通过两个比喻来总结作答。
| 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
“又像金矿中杂质与纯金混在一起,纯金一旦被提炼出来,就不会再与其他杂质混杂。”
这是第一个比喻。
做过矿工的都知道,金矿中的金子最初是和石头混杂在一起的,里面有很多杂质。经过熔化、提炼、打磨以后,可以从金矿中得到99.999%的金子,毕竟百分之百的纯金是不存在的。如果将这些金子再次放回山中,它是否会与其他石头、土壤等杂物重新混为一体呢?无有是处,不可能的。
圣者的相续中已经断除了障碍,这些障碍绝无再次复生的机会。这是一个很好的比喻,大家应该铭记。为什么阿罗汉、菩萨等圣者不再产生烦恼?为什么佛陀在遇到特殊境遇时不会产生贪嗔?人们常常会有类似的疑问。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不论放在任何地方,纯金都不会被其他事物混杂,因为已经被提炼过了。
| 如木成灰,不重为木。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又如木头一旦被烧成灰烬之后,便不可能再恢复原状。诸佛如来一旦证得菩提涅槃的境界也同样如此,不会再受到任何染污。”
最后一个比喻,如果将木柴烧成灰烬,还能重新变回树木吗?这是不可能的。同样的道理,诸佛如来已经证得妙觉明空,在其境界中,世间的山河大地、分别杂念会不会重新产生呢?不会的。
对这四种比喻以及后文要提到的四大,在不同的讲义中各有不同的解释,我们将在下一节课中再作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