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解·第41课
2022年8月13日
前文讲到,富楼那尊者向佛陀提出了几个问题,佛陀对他说:“你们要仔细谛听,我将为你们宣说。”于是大家恭敬默然地听受。接下来,佛陀开始为楞严会上的大众逐一解答这些问题。
今天的内容可能稍微有点难懂,但是非常重要。虽然《楞严经》是显宗经典,但其中也讲述了一些契合密宗大圆满的甚深法义。在解释十七大续部的意义时,全知麦彭仁波切和全知无垢光尊者经常提到“从本基中显现基现”,还说:如果能够认识本来面目,我们就会像普贤王如来一样于本位中获得觉悟。如果没有认识自心的本性,从本基当中显现迷惑就称为俱生无明;如果执著外在显现,就是遍计无明;由此在轮回中流转,不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这称为同性无明。有了这三种无明以后,众生就会在轮回中接连不断地流转。
对于本基与基现、轮回与涅槃之间的差别,密宗既有理论上的解释,也有窍诀式的直指。这些内容在续部中有清晰的阐述,对此《楞严经》中也有所涉及,所以学习本经可以令我们进一步对无上密法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这些法义究竟是怎样的呢?大家可以通过研读经典来探究。
「回答第一个问题」
富楼那尊者在前文中提出了两个问题,并从第二个问题中引申出几个小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是:如果地、水、火、风等都是如来藏清净本然的本体,为什么会突然出现器情世界净不净的显现呢?佛陀这样回答:
|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佛说:“富楼那,如你所说,一切法都是如来藏清净本然的自性,那为什么会忽然生出山河大地等各种法?你平日难道没有听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和‘本觉明妙’的道理?”
在大乘了义经典中,如来经常宣讲“性觉妙明”和“本觉明妙”。此处的“妙明”和“明妙”在藏文本中统一译为“光明”一词,并没有作区分。
佛陀对富楼那说:你提出的问题其实不难,难道你没有经常听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和本觉明妙之理吗?佛陀在此对富楼那抛出了一个问题。
| 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富楼那说:“确实如此,世尊,我常常听闻佛陀宣讲这些教义。”
《指掌疏》中指出,虽然富楼那尊者经常听闻这些教义,但他之前只是停留在字面理解上,并没有真正领悟到其中的深意。有些人可能也存在类似的情况,虽然已经在喇荣待了十几、二十年,常常听到“本来清净”“自性光明”等词句,但是否真正有所了悟和觉受,却未必清楚,这一生中是否有机会开悟,也不得而知。
“妙明”和“明妙”是心性了然的本觉,富楼那尊者承认自己确实经常听闻。我们也曾听过密宗的“觉性光明”“赤裸觉性”,以及显宗的“现空无二”“如来藏本面”“明心见性”“当下彻悟”等高妙的法句,许多人对这些境界充满向往,希望能在某个时刻突然开悟,所有的烦恼和痛苦从此荡然无存。有些人在梦中经历了开悟,但醒来后却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不免感到失望和难过。
接下来,佛陀开始深入分析这一教义。
|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佛陀问道:“你所说的‘觉明’,究竟是指本性自明而称为‘觉’,还是因为觉悟本来不明,需要加明于觉,才称为‘明觉’呢?”
对于这里反复出现的“明”和“觉”,不熟悉法义的人可能会感到非常困惑。
佛陀告诉富楼那尊者,如前所述,心本来是觉明的,周遍一切、清净本然。那么,所谓的“明觉之明”到底是本来就存在,还是通过后天的造作才显现的呢?通过这样的提问,佛陀开始引导富楼那尊者深入思考。
“觉明”之所以被称为觉,“为复性明”,是由于本性为明,一直是心性无为法的光明本性吗?或者“为觉不明”,觉本来不是光明的,只是通过后天的闻思和修行才成为光明的?总之,所谓的光明是心本身具有,还是本来不明、后来才明的?佛陀进一步“逼问”富楼那尊者。
所谓的“明”与“暗”,其实都只是名言上的概念,属于分别念的范畴,不是最究竟的实相。声闻行者往往耽著于词句或外相,所以有悟性的大德多会指出这里的关键:你所说的“明”究竟是本来有明?还是本来不明?
|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富楼那尊者说:如果不需要加明于觉,那就没有“所明”之法了。他认为,众生最初是不明的,需要额外增加明分,才称为觉。
也许有人会认为:如果一直都是明,那么修行就没什么用了,众生最初是无明迷惑的,后来通过自己修行、上师直指等因缘而成为觉者。比如,以前是无明的凡夫,后来通过闻思修行而灭除烦恼、现前灭谛,这才是明。
|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
佛陀说:“你认为自性中本来没有明,需要加明于觉,否则谈不上‘明觉’。”
佛陀告诉富楼那尊者,最初不明,通过造作才能变成明,这是不合理的。如果本性当中本来没有光明,无论如何勤作,也不可能使其变成明。就像无论怎样清洗煤炭,它也不会变成白色。心的本体如果不是光明的,任何行为都无法改变它。
| 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若起心有所加之明时,就不是本自具足的觉性了。若心识昏昧无所加明时,此心不能被称为明觉。如果心的本体本来没有明分,也不成为湛然清明的本性。”
如果像你刚才所说的那样,开始时本性不明,通过造作的方式逐渐增加所明,那就表示这个“明”不是心的本性,心的本体不是‘觉’的性质;如果没有所加之明,就意味着心的本体并没有觉性光明,如同世间的灯泡本来并不具备光明,不像如意宝、太阳那样本具光明。如果心的本性是无明的,那再怎么造作都不可能有觉明,无法显现出湛然清净的明性。
以上主要遮破了关于心性本来无明、之后才明的错误见解。许多人都误以为心性本来是无明的状态,通过修行达到开悟时,我们就像开灯一样见到光明本性,但这只是一种分别念。实际上,我们的心性本来就是光明的,只是需要重新认识而已,并不存在实有的无明。如果心性最初是无明,后来才变成了光明,那心就变成了有为法,而有为法必定是无常的,这就与恒常不变的佛性如来藏相违了。
对于以上问题,我们很容易产生疑惑;而一旦深入思考,尤其对心的本性有所认识,就一定能理解其中的道理。
|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性本二觉本具妙明明妙,如果必定要加明于觉,即是妄为,而令真觉变为妄觉。”
如来藏的本来面目是光明的,不需要通过造作来使之增加明。如果需要额外增加明分,就不叫真正的明觉,即“妄为明觉”。
有注释在解释前面几句话时提到,觉性是本明的,如果再加明于觉,反而失去了真正的光明。经文中“失去”一词的意思并不明显。总之,觉性本来就是光明的,如果认为还需增加明,那就是一种虚妄,不是真正的明觉。
◎ 忽生三细
对于接下来的内容,有大德将之概括为产生“三细”“六粗”的过程,也就是“三种细相”和“六种粗相”;按照蕅益大师的分科来解释也可以;如果简单一点,从字面上理解也可以。
|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本明之觉性并非后天所造作之明,否则便沦为妄觉。如果通过增加明而安立虚妄的所取,便会产生虚妄的能取。法性原本无同无异,却炽燃显现出不同的世界等相。”
三细相中的第一种称为业相,即“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本明之觉不是通过后天造作才成为明,否则就成了妄觉。“立所”的意思是,以造作令本然之明觉成了所明,这就是业相。
第二为转相,“所既妄立,生汝妄能”,当觉被误认为是所明,它就成了虚妄假立的所取,而有境也随之成为虚妄的能取。既然有所觉知的对象,就会有能觉知的主体。能所互相观待,所以二者都是虚妄的,这是转相。
第三是现相,“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当本基中显现基现时,会出现种种相。本来只是一个本体,但其中突然显现出差异。法性本来没有种种现相,如密宗所说,在佛与众生尚未分开时的无记状态,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基,此时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本基原本没有差别,但其中突然显现出无明与种种因缘。“炽然”有明显、显著之意,在藏文中被译为“突然”或“忽然”。
就像《如意宝藏论》中描述的本基中出现基现的过程一样,在无同无异的本初光明界中,突然演变出各种各样的现相,这是由之前提到的三种无明所驱动的。如果你试图寻找根源,根本没办法找到。不仅是密宗,显宗中也说“无同异中,炽然成异”——这句话非常重要,清楚地阐明了从本基中显现基现,并从中幻化出种种现相的道理。
| 异彼所异,因异立同;
“不同的法进一步衍生出更多的差异,这些差异最终也会形成某种共通之处。”
从本基中突然出现种种相,这些相又进一步生成了不同的显现。如器世界中出现了千差万别、形形色色的现相,不同的诸法中产生更多不同的法。这些不同之法,最终也会表现出某种相同之处。这里的“不同”,是指各种世界的差异;而“同”,则指世界所处的虚空是相同的。
| 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依靠同与异的因缘作用,又显现出无同和无异的状态。”
同与异的出现会带来什么结果呢?众生又显现出无同无异的状态。“无同”指众生之间有种种差别,在有情世界中,不同的显现会陆续分化出更多的差异,如家里本来只有两三个孩子,但孩子们长大后开枝散叶,慢慢形成一个庞大的家族。虽然每个众生的根基、相貌等各不相同,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差异,但是他们也有共同点,即“无异”。相同之处是什么呢?在心的觉知、光明湛然的佛性如来藏方面,众生是完全相同的。因此,世界先是“无同异中,炽然成异”,最终呈现出“无同无异”。
经中一会说“同”,一会又说“异”,看起来似乎很复杂,但如果仔细思维,应该不难理解:由于因缘不同,器情万法显现出种种差异,但在多样性中也存在某种共同之处。若说相同,众生的性格、爱好、穿着都不同;若说不同,至少在避苦求乐等方面又是相同的。
◎ 忽生六粗
以上所讲的是“三细”,接下来是“六粗”,即六种粗大的相。有些注释将这些内容做成表格,看起来更加清晰。此外也有简化的讲法,尤其是结合密法的道理可能更好懂一些。对于学过密法的人来说,学起《楞严经》来比较容易,因为光明和空性的要点在密法中已经和盘托出。
古代的大德们确实非常了不起,他们深刻理解《楞严经》的奥义,并将其讲解得十分透彻。即便如此,当我们在阅读这些注疏时,仍然感到很难。如今也有一些白话解释,但个别地方与原文略有出入。这种现象也很正常,讲者通常以开放的心态宣说法理,而编者落于文字则需要倍加严谨。因此,人们对讲法者的评价比较宽容,而对造论者的要求往往很严格。
下面讲六种粗相。
|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如此在心识中生出种种扰乱,于对境产生分别念,执其为心外实有,转生劳虑,劳虑相续不断,进而染著尘念,假立各种名言相状,颠倒愈甚,导致心水浑浊不清,由此引发尘劳烦恼。”
如前面所说,从本性中突然显现种种相,进而生成更多的差异,最终无同无异。在《道德经》中也有类似的描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一切的起源是“道”,由此形成了万物。佛教认为的万法起源是什么呢?在密法中称之为本基,在《楞严经》中则是无同无异的法界。从本基或无同无异的法界中突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法,就是前文所谓的“炽燃成异”。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如是本基中显现各种不同的现相,开始不断地扰乱众生。“生劳”是智相,也就是自性本无分别,但因为不断产生各种现相,于是众生缘对境生起种种分别念,在轮回中生死劳虑。这是六相中的第一相。
“劳久”是第二相,叫作相续相。众生在轮回中持续不断地劳虑,各种苦、乐,不断地显现,非常疲惫。我们在轮回中流转了很久,很多人都感到非常疲惫。在山上很多发心的人、背诵的人、考试的人,乃至不考试的人,都觉得活着很累。一些人担心成绩不好,非常焦虑——其实这种担心没有必要,如果考试成绩不理想,最多不过是吃个零分而已,就像“鸡蛋”一样,也不是不能接受。(众笑)
有一天我遇到了一位老师,他认出了我,我也认出了他,我们俩都有些尴尬。他是我中学的历史老师,教得不是很理想,我们全班罢课,一起约定不认真考试,最后全班同学的历史考试几乎都是零分。只有一个同学得了三分,全班同学都“批斗”他,说要给他戴上“黑帽子”,因为那个时候的社会状况就是这样。后来他成了霍西的一位堪布。当时那位老师哭了,说:“我那么辛苦地教你们,这个班真是无可救药!”他要求学校换班……我只记得前面的事,对后面的事情就没有印象了。前几天在炉霍碰到那位老师时,我故意装作不记得这件事了,他也没有提及,那段历史确实不太光彩。如果全班考零分,这是我的传承。(众笑)
第三相是“发尘”,叫作执取相。因为产生分别念,众生便开始以强烈的执著缘取外在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显现。
第四相是“自相浑浊”,称为计名字相。因为执著色声香味触法,众生就开始对每个法有一种自相混浊的执取。类似于因明所说的把自相和总相耽著为一体的分别念,比如将柱子的自相和总相混为一体,说“柱子”的时候,虽然说的是名称,但通过这种名义混合分别念,可以取到外境中的柱子。
“由是引起尘劳烦恼”是第五“业相”,因为疲虑、执著引起了尘劳烦恼,在轮回当中造作各种各样的业,从而显现无量的痛苦。
以上是五种粗相,最后一个粗相是业系苦相,在此处没有提及,指依靠业而感受果报,不得自在。总之,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一切染法都是因为无觉而生。
|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动摇则起现世界,寂然则成为虚空。虚空即是‘同’,千差万别的器世界则是‘异’,‘无同无异’即是众生。依靠三细产生的此类业果,是真正的有为法。”
经过上述过程,由动摇而起现世界的种种现相,若寂然则呈现为虚空。世俗中的显现是包罗万象的世界,如果归摄起来则为没有质碍的虚空。“虚空为同”,无论东南西北,虚空在任何地方都是相同的。非洲的虚空和亚洲的虚空,自己口中的虚空和别人所说的虚空,只要是虚空,就都是相同的。“世界为异”,器世界肯定有种种差异。
“彼无同异”,指众生具有的两种相,“同”即相同,有情都有知觉;“异”即不同,众生之间肯定有差别。就算两个人长得很像,但如果仔细观察,一定有不同之处。当然,从中观远离四边八戏的角度而言,同和异的本体都不成立,有为法的本性就是无为法。
在一些注释中,对于六粗的每个相都用《大乘起信论》中的一句话来解释。如果简单归纳,只要有分别念的产生,就随之会出现种种法;如果没有分别念,万法就不会产生。马鸣菩萨说:“若心生故一切法生;若心无生法无从生。”如果心产生,一切法就会生;如果心没有生,则万法无从生。诸法虽然有种种相,但这些相在本质上都如虚空一般是明空无别的自性,这也与前面所说的“一切法在如来藏的本体中无离无合”的道理一致。
也许富楼那尊者感到困惑,不明白佛陀为什么这么回答,但如果细致地分析其中的意义,我们就会发现,佛陀已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逐一回答了富楼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