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解·第37课
2022年7月22日
在《楞严经》中,我们正在抉择七大,也就是地、水、火、风、空五大,加上识大和见大。其中地大、火大和水大已经讲完了,今天我们继续分析风大和空大。
「显风大虚妄」
| 阿难,风性无体,动静不常。
“阿难,风大之性没有本体,动摇和静止都不是恒常的。”
对于每一大种,我们首先要确认它的体性。风的体性是什么呢?与前面的地大等一样,风大没有真正的体性,它的动摇和寂静是无常的。
无论在哪里,有时原本没有风,突然却刮起风来;有时狂风大作,一会儿又平静下来,可见风没有一个真正实有、堪忍、经得起观察的体性,它是动静无常的。
接下来,佛陀以阿难身上的僧衣为例,来说明我们应该如何认识风大。
| 汝常整衣入于大众,僧伽梨角动及傍人,则有微风拂彼人面。
“你常常整理衣服,入于僧众之列。若僧伽梨衣的衣角触及旁人,就会有微风轻拂那人的面颊。”
佛陀在世时,曾教导僧人要注意衣着整洁,这一威仪在当今社会中仍然适用。出家人前往法会、念经或听课之前,应该整理好自己的着装。如果出家人的威仪不如法,可能会导致其他人产生邪见或讥嫌,从而出现种种过失。世间人同样如此,无论是穿唐装还是西装,人们在工作中仍然有基本的着装要求。
这几年学院绝大多数出家人的穿着都非常如法,可见大家的进步很大。居士们也应当符合在家人的威仪,不要成为不伦不类的人。前一段时间我提到,有些人声称自己是出家人,却不符合出家人的形象,留着长头发;而有些人虽然身披出家人的袈裟,自己却并不是出家人,这些行为都不如法,希望大家以后能有所改进。
出家比丘的衣服包括大衣(祖衣)、五衣和七衣三种。其中,大衣即为僧伽梨,直译为“杂碎衣”。按惯例,出家人的衣服也可以统称为袈裟。在佛陀制定戒律之前,并没有三衣的概念,当时的出家人只穿一件衣服。当冬天的气温转凉时,许多比丘从施主那里得到了不同的布料,有的用作头巾,有的挂在脖子上,还有的系在腰间。这样穿着不够整齐,加上冬天相对较冷,于是佛陀开许出家人可以着三衣。
如今,出家人外面穿的五衣和祖衣在律藏中都有明文规定,但其中并没有直接提到披单,这是藏地持律大师们因地制宜而设定的。同样,汉地某些僧衣的样式与律藏中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持戒大德们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所制定的规范,都是如理如法的。
佛陀告诉阿难,在你进入僧众行列之前,首先要整理好衣服。在整理袈裟的时候,因为衣服的动摇,衣角带来的微风会吹到别人脸上。
| 此风为复出袈裟角,发于虚空,生彼人面?
“这时出现的微风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是出自袈裟的衣角,还是出自虚空,或是从那人脸上产生的呢?”
和前面一样,这里也从三个方面进行观察,只是分析的角度有所不同。
◎ 破风出袈裟角
| 阿难,此风若复出袈裟角,汝乃披风,其衣飞摇,应离汝体。
“阿难,如果说风来自袈裟衣角,那么你所披的就是风。衣服在风中翻飞飘摇,就应该离开你的身体。”
如果你认为风来自袈裟角,就说明袈裟自带风性,那你披袈裟就是在披风。既然已经披上了风,衣服就会被风吹走,无论你怎么费尽力气想抚平衣服都做不到。
| 我今说法,会中垂衣,汝看我衣,风何所在?不应衣中,有藏风地。
佛陀说:“我如今在会众中说法,衣服是垂着的。你看在我的衣服中哪里有风?在衣服当中,不应有风的藏身之处。”
佛陀所披的是袈裟而不是风,这是大众亲自看到的。如果风真的来自袈裟,为什么佛陀的袈裟没有动摇呢?而且袈裟本身并不是风,又怎么会生出风呢?无论如何观察,衣服中都不可能有藏风的地方。
这就是第一个方面的分析,由袈裟角产生风的说法是不合理的。
◎ 破风发于虚空
接下来,我们观察第二个方面:
| 若生虚空,汝衣不动,何因无拂?
“如果风生于虚空,当你的衣服不动时,为什么没有风吹到旁人的脸上呢?”
前面讨论的是这样的情形:在穿衣的时候,因为衣服被甩动,而让旁人有微风拂面的感觉,所以有“风从衣服生”的观点;这里提出第二种可能性,如果有人认为风来自虚空,对此佛陀问,那么当你衣服不动的时候,虚空始终存在着,为什么没有风吹到别人脸上呢?
| 空性常住,风应常生。
“虚空本性常住,风也应当恒常产生。”
虚空属于无为法,是常住的。如果风是从空中产生,既然能生者虚空常在,那么所生的风也应该持续不断地产生。比如,虚空一直存在于经堂中,所以无论是否有人在场,经堂里应该随时都在刮风,这与衣服是否抖动没有关系,跟开不开门窗也没有关系。
有注释用“能生所生”解释这一段经文:只要有能生,就应该有所生;同样,既然能生的虚空常存,那么所生的风也应该随时都有。
| 若无风时,虚空当灭。灭风可见,灭空何状?
“如果没有风的时候,虚空就应当毁灭。然而,风停是可见的,但虚空灭尽又是怎样一种状况呢?”
如果风是从虚空中产生的,那么风和虚空就应该互相观待而存在,因为二者之间是“能生”与“所生”的关系。这样一来,当所生的风不存在,能生的虚空也应该随之灭尽,就像如果没有儿子,与之观待的父亲也不可能成立。
在常识中,风是会消失的,比如“风平浪静”这个词就描述了无风无浪的情形。当所生的风消失时,能生的虚空也应该不存在,那么请问,虚空灭尽又是什么样的状态呢?你可以说“风灭了”,对此大家还能理解,但是虚空怎么灭?这是难以回答的。
| 若有生灭,不名虚空。名为虚空,云何风出?
“如果有生和灭,就不能叫作虚空。既然名为虚空,又是怎么生出风的呢?”
虚空是远离生灭的无为法,如果有生灭,就不能称之为虚空;而且,虚空无法生风,因为虚空本质上是什么都没有的无碍法,既然一无所有,空中怎么可能生出风?
因此,“从虚空中产生风”的说法也没有依据。
◎ 破风生彼人面
第三个方面,如果风来自那个被风吹到的人的脸上,也不合理。为什么呢?
| 若风自生被拂之面,从彼面生,当应拂汝。
“如果风来自被吹拂的面孔,既然从别人脸上所生,那么风应该吹到你才对。”
如果风是从别人脸上出生的,那么他周围的一切都应被风吹拂,包括阿难你,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
| 自汝整衣,云何倒拂?
“你自己整理衣服时,为什么从别人面部所生的风,会反过来倒吹他自己的脸?”
如果风是来自于别人的脸,那么风应该从他那里吹向你;可是在你披衣时,所谓来自他人脸上的风,为什么反而倒吹他的脸呢?这显然不合理。
当我们打开窗户或被别人的衣角拂过时,微风扑面而来,但我们却从未观察过风是怎么来的;而一旦观察,所谓的风从哪里都不能出生。佛陀在任何一个方面的推理都十分有道理,看似简单,实际上极为精妙。
◎ 破风从和合生及无因生
| 汝审谛观,整衣在汝,面属彼人,虚空寂然,不曾流动,风自谁方鼓动来此?
“你仔细观察,整理衣服的人是你,被风吹拂的脸属于他人,而虚空寂然不动。那么,风到底是从何处鼓动而来到这里的呢?”
佛陀从三个方面进行观察:你整理的衣服,这是第一方;风吹到别人脸上,脸属于他者,这是第二方;虚空自身寂然,本体无生无灭,不曾流动,这是第三方。你的衣服,别人的脸,加上虚空本身,这三方互不融合、各居其所,风到底来自何处?世间万物也是如此,一旦我们以佛陀教授的方法进行观察,就会发现任何法都难以成立。
| 风空性隔,非和非合,不应风性,无从自有。
“风和虚空的体性是隔绝的,无法和合。风也不应当无因自有。”
风与虚空的本性完全不同。风是动摇的,而虚空是静止的,两者的体性互相隔阂,怎么能和合呢?因此,“风由因缘和合而生”的说法同样不合理。
虽然有人认为,种子生苗芽是以地、水、火、风、空五大等因缘聚合而出现的,但如果真正去观察,且不说其他因缘,单就风和空这两者而言,一者动摇,一者不动摇;一个是有生灭的,另一个没有生灭,这二者怎么会互相和合,从而建立所谓的因缘生呢?
究竟而言,“诸法因缘生”也不能成立。在本经中,佛陀多次提到“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在未经观察之前,可以说万法以如梦如幻的因缘而产生;但如果真正去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没有一个法能够真正地产生。
此外,“不应风性,无从自有”,风是不是不需要因缘而自然生的呢?也不是。若一个法无因而生,就会出现恒常有或恒常无的过失。因此,风亦非自然而有。
◎ 风大摄义
| 汝宛不知,如来藏中,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你宛然不知,如来藏之中,本性具足之风即是真体之空,本性具足之空即是真体之风,本来清净,周遍法界。”
在《楞严经》中,每一大种结文的用词多不相同,如“汝元不知”“汝犹不知”“汝尚不知”等。《指掌疏》中说,“汝宛不知”带有一点责怪的语气。
如来藏的真空本性中具足风之妙用,它清净本然、本体空性并自性光明,周遍于整个法界。
|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随顺众生的心识,相应众生所知量的差别。”
虽然如来藏真性周遍整个法界,但因为十法界众生的因缘和境界不同,他们心前所现的风也各不相同。菩萨面前的风、凡夫面前的风以及其余五道众生面前的风都有差别,这些差别是随着众生的心与其所知的量而变化的。
当风吹来时,在座各位的感受也不会完全一样:对于修行较好或善根成熟的人来说,吹来的凉风可能让他们感到舒适,认为这是诸佛菩萨的加持;而如果有人心情不好或修行不好,也许就会认为:“今天又怎么又刮风了,这就是地狱、饿鬼或阿修罗界的风吧!”同一阵风,给不同人带来的快乐和痛苦完全不同,所以风的显现顺应众生的心,相应他们所知的量而有所不同。
| 阿难,如汝一人微动服衣,有微风出;遍法界拂,满国土生。
佛陀说:“阿难,比如你轻扬法衣,出现微风;如果遍法界的人拂动衣服,那遍满国土都会有风产生。”
从本性上而言,一个人扬起袈裟所产生的微风遍于整个法界。阿难披衣的风可以吹到身边的人,其他人扬起法衣时,他旁边的人也都会被风吹拂。在非洲也好,在亚洲也好,我们去到任何地方都会被那里的风吹拂,这是因为如来藏中风大的本性无所不遍。只要因缘具足,在哪里都会有风产生。
| 周遍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风大周遍世间,怎么会有固定的处所呢?只不过循着众生各自的业而有各种不同的显现。”
风大周遍整个世界,怎么会有遍及这里却不遍及那里的情况呢?只是因为自身业力不同,所以才会在众生心前出现不同的显现。《性善恶论》中说:“诸力之中,风力最大。”在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所有力量之中,风的力量是最大的。如果没有风,我们就不能说话、难以思维、无法行动。万物都需要依靠风大的动摇之性,如眼、耳、鼻、舌、身是因为有风大才能变动,否则身体就只能处于静止之中。整个世界也一样,不论春夏秋冬,不论是地狱、饿鬼或旁生界,还是极乐世界或香巴拉国土等,所有清净、不清净的世界都不能离开风大。
随着众生不同的业力,风大也有不同的显现,比如在我们喇荣,夏天的风小一些,而冬天的风大一点。风有时候为众生带来快乐,比如夏天吹到凉风时人就感到特别舒适;当众生共业现前时,风也会带来痛苦,比如今年浙江遭遇了龙卷风,有数千人受灾。
2018年我去香港时,十七级台风“山竹”把整座城市吹得面目全非,很多建筑的窗户都被风吹坏了。当时我坐车行驶在高架桥上,桥一直在晃,我担心车会不会被风吹到桥底下去。司机一边开车一边说:“不用怕不用怕,没事没事……”但看起来他自己也有点慌。(众笑)
总之,风大无处不在,只在于认识或者不认识它而已。
|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世间众生无知,迷惑地执著风是由因缘生或自然性。实际上,这些全部都是分别念的妄想揣度,并非真实。只要有可言说,就不是实相的本义。”
“如来藏中,性风真空,性空真风”“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这几句经文很重要。如果我们不能把《楞严经》全背下来,那背诵这几句也是很好的。
我们虽然天天被风吹拂,但今天可能才第一次思考:风大到底是什么样的?风的本性是什么?其显现的因缘是什么?它为什么是空性的?
我以前放牛时,草原上天天都会刮风。那时候,树堆就是最好的避风处。瘦小的我手里拿着小小的转经轮,像小山羊一样钻到小树堆里,直到风停了我才出来。有一次生产队的领导来检查,见几百头牦牛无人看管,正准备扣分时,我从树堆里爬出来了。一位叫玛乐的领导说:“这到底是人还是小兔子?”(众笑)
其实,观察风大是很有意思的。
「显空大虚妄」
下面分析空大:
| 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
佛陀说:“阿难,空的本性没有形体,可以通过色法而被显发出来。”
如果经堂是四方形的,里面的虚空就可以安立为四方形;如果房子是圆形的,那其中的虚空也是圆形。总之,虚空的形状观待色法的显现而安立。
| 如室罗城去河遥处,诸刹利种,及婆罗门、毗舍、首陀,兼颇罗堕、旃陀罗等,新立安居,凿井求水。
“比如,室罗城中距离河流较远的地方,各种刹帝利、婆罗门、毗舍、首陀以及颇罗堕、旃陀罗等种姓之人,建立新居之时,会凿井用以取水。”
这里举了一个例子。室罗伐城就是舍卫城,在舍卫城中离河较远的地方,有国王种姓、婆罗门种姓等不同种姓之人要在那里安家立业,开始新的生活。因为离河很远,所以他们准备凿井取水。
“刹利”是王族种姓,又称田主。“婆罗门”也叫梵志,是印度最高的种姓。婆罗门认为自己从梵天的口中出生,是梵天的后代。这些内容在我们最近讲的《如意宝藏论》中也提到过。“毗舍”,是主要从事商业的人。“首陀”即农民,他们主要从事农业。“颇罗堕”直译为“利根”,是掌握一定技术、以工巧为生的人。“旃陀罗”是所有种姓中最低贱的种姓,他们“恶业自严”,主要是以杀生为业的屠夫、刽子手等。
到目前为止,旃陀罗种姓在印度依然很受歧视。不论到哪里,旃陀罗们都需要手持铃铛发出“叮当叮当”的声音,或者敲竹竿发出“嚓嚓嚓”的声音,以提醒周围的人避开,因为人们一般不愿意碰到旃陀罗。
| 出土一尺,于中则有一尺虚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间还得一丈虚空。虚空浅深,随出多少。
当掘井时,“挖出一尺土,就出现一尺虚空;如果挖出一丈土,就出现一丈虚空。虚空的深浅可以随着挖出泥土的量来计算。”
前文说到,舍卫国不同种姓的人们为建造新居而凿井挖土。在挖井的过程中,如果挖出的土多,出现的虚空就比较大;如果挖出的土少,虚空的量也比较小。总之,虚空的量是随着挖出土的多少而变化的。
现在色达的草原上有好多鼠兔,它们擅长挖土,住在地洞里面。此外,旱獭和一些小鸟也喜欢挖洞。在学院建立早期,也有一部分道友因为条件困难而挖地洞居住。
| 此空为当因土所出,因凿所有,无因自生?
佛陀问阿难:“这个虚空是由土产生的?还是由挖掘的行为产生的?还是无因而自生的?”
凿是挖掘、打凿的意思。现在凿井很容易,在机器的帮助下,几十米的深井很快就挖好了。以前没有挖掘机时,做这些事都是靠人工。
◎ 破空无因自生
| 阿难,若复此空无因自生,未凿土前,何不无碍,唯见大地迥无通达?
“阿难,如果这个虚空是无因自生,那在没有凿土之前,为什么无有质碍的虚空不存在,却只见到坚实的大地呢?”
如果这个挖出来的空是无因而生,不需要打凿,也不需要移开土石,那在没有凿井之前,为什么虚空不存在?本来,把土挖出以后才能看到井中的虚空,但如果你说虚空无因而生,那么在没有挖地的时候,为什么人们只见到大地挡在面前,而没有直接见到一尺或一丈高的虚空呢?
这是第一个方面,无因自生的说法不合理。
◎ 破空因土出
| 若因土出,则土出时,应见空入。
“如果虚空是由土所生,那把土挖出来的时候,应该能见到虚空进去。”
就像下课的教室,有人从里面出来,有人从外面进去;同样,如果虚空由土中出生,那把土挖出来的时候,你应该能看到虚空进去,但实际上虚空的出入是不可能被见到的。
| 若土先出,无空入者,云何虚空因土而出?
“如果土先被挖出来,却没有见到虚空进去,那怎么能说虚空由土而生呢?”
《正脉疏》提到,有相才谈得上有入,虚空无相,所以虚空没有入。事实也是这样,如果虚空有相,虚空就应该有进入、安住的相,但我们在现实中看不到这样的事发生。
| 若无出入,则应空土,元无异因。无异则同,则土出时,空何不出?
“如果虚空没有出入,那么虚空和土就应当没有差别。如果认为二者无别,那么虚空和土就应该相同,当土被挖出来的时候,虚空为什么不出来呢?”
如果虚空由土所生,而且在挖土时除了土以外没有虚空出入,那就说明二者是无别的,虚空即是土,土即是虚空。如果二者无二无别,那么当土被挖出来的时候,为什么虚空还待在洞里不出来呢?既然大家都能看到洞里空空的,就说明洞里是有虚空的。因此,第二种说法也不合理。
佛陀的观察角度很有意思,大家在辩论时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推理打开思路。有些人在观察法义时没有根据真正的义理,只是凭自己的想像,有些有道理,有些也许没道理,这是不合理的。我们在闻思时应该以正理抉择法义,这非常重要。
◎ 破空因凿所有
| 若因凿出,则凿出空,应非出土?不因凿出,凿自出土,云何见空?
“如果虚空是由开凿而生,那么挖出的应该是虚空而不是土吧?如果虚空不是因开凿而生,所谓挖掘只是将土挖出来,那为什么随着挖掘的过程能见到虚空呢?”
如果认为虚空是被挖出来的,这就与挖出土的常识相矛盾了;如果你说虚空不是挖出来的,那为什么随着挖掘的过程,人们就能看到洞里空空的呢?
实际上,虚空是不可见的。人们可以看到的只是色法不存在、空荡荡的部分,以此安立为“见到虚空”。虚空这种既无有又可以被假立为有的特性,被佛陀用来破斥实有之见。如果认为虚空真的是被挖出来的,那你到底挖了什么?如果认为虚空真的不是被挖出来的,那为什么挖土的时候就能看到空空的虚空?
这种推理很有意思,在分析的时候可能稍微有点费劲,但熟悉了之后,我们就能打开思路。
◎ 破空因和合生及无因生
| 汝更审谛,谛审谛观。凿从人手随方运转,土因地移,如是虚空因何所出?
“你再认真、细致地观察,开凿是随着人手的方向运作而成的,土是从地下移出的,那么,所谓的虚空是从哪里出生的呢?”
所谓开凿是指人手里拿着工具进行挖掘,随着方位的变化和运转,将挖出来的土移到别处。学院目前正在修建通往摩尼宝区的道路,在填埋时要在路面下方放一根管子,再在管子上方填土。
这时我们去观察,挖掘机把原来的土挖出来放在别处,被挖的地方就是空的。问题是,挖土时出现的虚空到底是从哪里产生的?如果说虚空是被挖出来的,那虚空是怎么被挖的?
| 凿空虚实不相为用,非和非合,
“凿是有实质和实体的,空是无实质和虚无的,二者无法互相起作用,因此不能和合。”
虚空和挖掘没有任何关系,因为一者为虚,一者为实,二者之间没办法互相产生作用。开凿是实实在在的行为,而虚空就像石女儿一样根本不可能存在,这两者之间有可能互相和合吗?没办法,所以说“非和非合”。
《中观宝鬘论》里说:“地水火及风,各皆无体性。”在未经观察的时候,虽然可以认为有一种因缘所生的法,但实际上,如同前面所说“风与空无法相和”一样,空与凿也无法和合。
为什么佛陀又说万法因缘和合而生呢?从世俗假立层面来说,万法可以如梦如幻地生,但真正去观察,万法怎么和合呢?虽然从表面看,四大和合好像产生了各种事物,但这些大种的本质都是不同的,有的是热性、有的是湿性,互相之间是相违的性质,相违的法怎么和合呢?而虚空作为根本不存在的法,怎么跟有实法和合呢?在究竟意义上,根本没有所谓的“因缘和合而生”,所以佛陀在本经中反复强调,诸法“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以上宣说了虚空不是由因缘和合而生。
| 不应虚空无从自出。
“虚空也不应当是无因而产生的。”
无因的情况下任何法都没办法产生,否则此法就会有恒有或恒无的过失,所以无因生也不合理。
◎ 空大摄义
| 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名五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虚空的本性是圆满周遍的,从来没有动摇过。你应当知道,现前的地水火风和虚空并称为五大,其性本真,圆融无碍,都是如来藏无生无灭的本性游舞。”
虽然看起来虚空时有时无,但这些都是名言的安立,实际上虚空从来没有动摇。为什么虚空叫作空大呢?有注释中说,虚空本体周遍一切,而且不动摇,因此叫作“空大”。同样,地水火风的本性也有不动和周遍的特点。在如来藏的本性当中无生无灭,真性圆融、周遍一切法界而不动摇,才称之为真正的“大”。
《楞严经》将三转法轮的奥义融会贯通,既宣说了一转法轮中的因缘生,也涉及二转法轮的万法空,还包含了三转法轮中如来藏光明的妙用。缘起、性空、光明妙用这三种法义毫不相违,完整地呈现出佛陀三转法轮的究竟意趣。
| 阿难,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来藏。当观虚空,为出为入,为非出入?
“阿难,你的心很昏昧,没有了悟到四大本来就是如来藏。你应当观察,虚空是有出、有入?还是非出、非入呢?”
佛陀的语气似乎越来越严厉了。
《指掌疏》里讲,如果虚空有出有入,则落于因缘生中;如果虚空非出非入,则落于自然性中。如果虚空既不是有出有入,又不是非出非入,那到底该怎么办呢?
| 汝全不知,如来藏中,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你全然不知,如来藏之中,本性具足之觉即是真体之空,本性具足之空即是真体之觉,本来清净,周遍法界。随顺众生的心识,相应众生所知量的差别。”
所谓的虚空,出入也好、非出入也罢,实际上在如来藏中都是周遍法界的,性觉即是真空,性空即是真觉——这里的表述和前面的四大略有不同。
由于各自业力不同,每一众生对虚空的判断和认知也有所不同,所以虚空为他们带来的利害也完全不同。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都处在同一个空间中,但是依靠这个空间,有人造了很多恶业,有人造了很多善业,空间为有些人带来快乐,为有些人带来痛苦。比如大家都在经堂中听法,经堂的门窗时关时开,对此有些人说:“应该稍微开开门窗,通一点风,让外面的氧气进来。”有些人说:“千万不要开窗,晚上的风有寒毒,会让人感冒的。”有人说:“最好关上门,让屋里的暖气升起来。”有人说:“千万不要关门,关着实在太闷了。”可见,随着众生业力不同,虚空带来的快乐和痛苦也千差万别。
| 阿难,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虚空亦复如是。
“阿难,如果凿一口井,虚空就出现在那口井中,十方虚空也是一样。”
一口井中的虚空随着因缘而起现,十方虚空也是如此。有时候看到蚁穴,我心里会想,这个蚁穴里的蚂蚁通过努力创造出的小窝,就是属于它们的世界;人也是一样,一个人建了一间小木屋,这间小屋就是他业力显现的一个小空间;你住在宾馆的一个房间里,这个房间也是你自己业力显现的一个小空间。无论是买的还是租的,你身处的空间就是自己现有的世界。
华智仁波切在《前行引导文》里说,从前许多辉煌的建筑都已经显现无常,我们对像虫穴般的房子有什么可执著的呢?不过,我们的法界宫确实很庄严,这是大家善业的显现,我们在这里共同闻思了许多甚深法要,这是大家共同创造的一个空间。当然,这也是缘起性空的,对此不要过于执著。
| 圆满十方,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虚空的真性圆满周遍十方,怎么会有一个固定的处所呢?只不过是遵循业力因缘而显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无论大家以后是否离开学院,空间是到处都有的,但空间带来的是快乐还是痛苦,就取决于你自己的业力了。有些人说:“我离开学院以后到哪里去呢?我无处可去啊。”其实,出家人四海为家,到哪里都有安身之处,因为只要有业,就会有虚空。
我们的安身之处是随着业力而显现的,这就是所谓“循业发现”。
|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世间人无知,迷惑地执著虚空为因缘生或自然性,但这些都是分别心的揣度。只要有可言说、分别计度之法,都不是究竟的实相。”
在分析七大的过程中,对于宇宙万物、众生业感和如来藏的妙力等法,大家应该能生起一种前所未有的认知。虽然本经不属于密法的窍诀,但其中的分析方法,确实能让人对佛陀的甚深言教产生信心和定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