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解·第35课
2022年6月25日
藏文版《楞严经》大约有176页,目前我们已经讲了42页。自2019年9月2日开讲至今,将近三年过去了,四分之一的内容还没有讲完,主要原因是我们遇到了很多事情,导致进度受到了影响。我也无法确定何时能讲闻圆满,本来希望稍微加快一些进度,争取在今年圆满,但《楞严经》的内容看似简单,比如六根、四大等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法,但当我们真正分析法义时,才发现没那么容易。
「显七大虚妄」
在前文中,我们已经分析了五蕴、六入、十二处和十八界,现在开始抉择七大,也就是地、水、火、风、空、见和识大。
|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
阿难对佛陀说:“世尊,如来您常常宣说因缘和合的道理,一切器情世界的种种变化,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发明显现的。”
阿难已经很久没有发言,现在终于出来提问了。
佛陀确实在许多经典中指出,世间万事万物的显现和变化,都是由地、水、火、风等因缘和合而生的。无论是外在的山河大地、房屋舍宅,还是内在的眼、耳、鼻、舌、身,这些都离不开四大和合。如果没有四大,我们生存所依的器世界和有情世界都了不可得。佛陀常常强调因缘和合产生万法,这是毋庸置疑的。
| 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我今不知斯义所属。
“为何如来在此却排除、摒弃因缘及自然二者?如今我不明白这其中的意义。”
在前文分析六入、十二处和十八界时,最后得出的结论都是这些法“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表示疑惑:“如果眼、耳、鼻、舌、身、意以及色、声、香、味、触、法都不是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而有,那我确实不明白其中的深意了。世尊,您平时说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为什么现在却说万法不是因缘生、不是自然性呢?这两种说法不矛盾吗?”
| 惟垂哀愍,开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阿难说:“唯愿您垂念哀悯我等众生,请您开示远离二边的中观道,以及究竟了义、无有戏论之法。”
作为曾经的声闻弟子,阿难对大乘佛法中的“中观道”“了义”“无戏论”等概念掌握得很纯熟,也能就这些法义提出问题。
|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
此时,世尊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你先前厌离声闻和缘觉的小乘法,发菩提心希求无上佛果,所以我现在为你开示第一义谛。”
阿难之前是声闻弟子,但后来出离声闻和缘觉之道,在大乘道中发起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佛陀说:“你现在堪为大乘法器,我可以为你宣讲第一义谛了。”第一义谛即胜义谛,此处主要指了义的大乘法理。
在这里,佛陀承许为阿难开示甚深的法门。
| 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
“你为何仍以世间戏论和妄想因缘来缠缚自己?”
从阿难的提问来看,尽管他已经厌离了小乘自利之心,发起了大乘菩提心,但仍然被世间的各种戏论和妄想执著所束缚。这是因为他对因缘法有实执,一直钻在牛角尖中出不来。为什么会这样呢?
| 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愍。
佛陀说:“你虽然广闻博学,但就像一个人只会口谈药方,当真正的良药出现在面前时却不会分辨一样,真是可怜之人。”
阿难在佛陀的声闻弟子中被誉为多闻第一,他广闻博学,非常了不起。然而,想要通达万法实相,仅靠多闻是不够的。打个比方,就像一个人擅长谈论药物,在讲述各地药物的配方和疗效时头头是道,但当真正的药材摆在面前时,他却不会分辨。这种人在世间被称为空谈家,只会说空话,不会落实执行。
很多人都有这个毛病,包括一些堪布、堪姆和辅导员,虽然口才了得,讲法时滔滔不绝,但实际上自己却从未打过坐,也没有对治过烦恼。有一个成语叫“纸上谈兵”,说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军事来口若悬河。在赵国与秦国的战争中,秦国故意放出消息称害怕赵括为帅。赵国国君认为赵括善于用兵,便让他带领军队,结果赵国惨败,四十多万人沦为俘虏被坑杀,史称“长平之战”。世间常说的“纸上谈兵”和佛教中提到的“鹦鹉学舌”一样,都是指那些只会口说、不会实践的空谈者。
阿难讲述一般的佛法没问题,而一旦涉及胜义空性和甚深实相法时,他就不太明白了。一些道友在辅导的时候也有类似的情况,讲解简单的内容尤其是与生活相关时,比如在哪里有好吃的、逛商场该买什么,他能讲得活灵活现,而当稍微涉及空性法门或《楞严经》中较为难懂的法义时,也许他就哑口无言了。
佛陀指出,这种人是悲悯的对境。就算是广闻博学,但如果一点都没有修持,对甚深法义一无所知,这样的人十分可怜。修行人应当一边广闻博学,一边不放弃念咒等功课,在实际行动中将所讲之法落到实处,这才是真正的闻思修行。
| 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阿难默然,承佛圣旨。
佛陀告诉阿难:“你现在认真听闻,我会为你分别开示,也让未来修持大乘的行者通达实相。”阿难默然领受佛陀的旨意。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些人听闻得很广,但是理解能力不足;还有一些人虽然听得不多,却理解得很到位。在道友们讲考时也看得出来,有的人虽然语言简洁,但能将前后要点归纳得十分完整;而有些人虽然滔滔不绝,但对有些法义已经理解错了。
佛陀告诉阿难,你现在要好好地听,我为你分别宣说大乘了义、无戏论的法门,一方面是为了你尽快开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未来修大乘的行者通达万法实相。事实上,两千五百多年后讲闻此法的我们,也包括在“当来修大乘者”中。
当时,阿难“默然承佛圣旨”,藏文版译为“恭敬地听受”。阿难恭恭敬敬地闻受佛陀所说的教言,并且依教奉行。
虽然才被佛陀批评是“可怜悯者”,但阿难的心态很好,他不会想:“你居然这么说我,我怎么可怜了?以后不听你的了。”学院有些道友认为:“多做多错,我每次发心辛辛苦苦地做事,还经常挨批评,不如不发心了,不做事的人多安逸……”阿难不会这样,虽然刚刚挨了批评,但他还是很认真地听受佛陀的教言。
认真闻受佛法是很有必要的。《大智度论》云:“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议中。踊跃闻法心悲喜,如是之人应为说。”闻法时,佛弟子应端正威仪,注视上师的面容,就像口渴的人饮甘露般,一心一意地契入上师所讲的法义中,以踊跃的心态来闻法。若弟子的内心常被打动,时而悲伤,时而欢喜,甚至悲喜交加,这样的人就堪为法器,应该为他说法。《大圆满前行》中也引用了《本生传》中的偈颂:“坐于极下地,应具温顺仪,以喜眼视师,如饮语甘露,当专心闻法。”
在闻法时,弟子应该端视法师,专心听闻。有些人特意地躲在柱子后或角落里,还有些人对法没有珍爱之心,闻法时迷迷糊糊、心不在焉,甚至边听边吃东西或做其他琐事,这些行为都不如法。我们的心应随法义而转,听着上师的法音,心里会自然出现欢喜、悲伤、踊跃等各种反应。教育的目地,就是令心有所触动。在闻法的过程中,弟子的心态需要有一些变化,这是很重要的。
「总述四大」
| 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
佛陀继续说:“阿难,如你所说,依靠四大和合等因缘,引生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种种变化。”
世间的种种变化只是现相,并非实相。《大乘入楞伽经》云:“愚夫所分别,坚湿暖动法,假名无有实,亦无相所相。”意思是,世间愚夫把地、水、火、风四大分别执著为坚实、潮湿、温暖及动摇的法,但其实这些只是假名,并没有真实的能相和所相,也就是法相和名相。
以上是对四大的总体开示。接下来,佛陀将对四大和合进行简单的分析。分析什么呢?四大不和合也不行,和合也不行。
那么,地、水、火、风四大究竟是和合还是不和合呢?真正以理观察的时候,和合、不和合都无法成立;但在没有经过详细观察时,在世俗名言中,我们可以暂时承认因缘和合。
| 阿难,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犹如虚空不和诸色。
“阿难,如果大种的自性本体不是和合,那就不能与其他大种杂和,如同虚空不能与各种色法混合一样。”
如果大种的本性不和合,那么地、水、火、风之间就不可能杂合,如同虚空不与色法混合一样。
然而这样的观点不合理。众所周知,在世俗显现中,因为四大和合才引生了世间种种变化,如果说四大不和合,就与真如随缘之用相反。
以上是第一个方面的观察,“四大不和合”不成立。
| 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
“如果大种的本性就是和合,那么诸大之相就应该有变化,四大将始终不断地生灭相续,如同生死不断相续流转的旋火轮一样,未曾止息。”
第二个方面,“四大和合”也不成立。
如果地、水、火、风四大的本性是和合的,和合就意味着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开头和结尾将循环往复,生与灭也会相续不断,如同旋火轮一般。在旋火轮旋转的过程中,火烬静止不动的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它随时都在变化。
然而,四大的本性并非如此。
| 阿难,如水成冰,冰还成水。
“阿难,如水冻成冰,冰又化成水。”
如来藏中四大的体性从来没有改变,如同水在冷的时候变为冰,虽然冰的状态与水不同,但其水性并未改变,所以还能重新化为水。
这是四大不和合的同品喻,三相论式为:四大之性非和合,不变故,如水成冰,冰还成水。
因此,四大和合在真实义中也不成立。
◎ 世俗中有,胜义中无
寒来暑往,春去冬来,水凝成了冰,冰又化成了水,我们的生命随着种种因缘而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虽然世俗中有不间断的缘起显现,但实际上这些都不成立。《大宝积经》云:“诸法以众缘,和合而共起,众缘和合故,自性无所有。”诸法以因缘和合而生起,虽然万法的显现跟因缘有关,但只要是因缘所生的法,就没有自性。
《俱舍论》提到,任何一个色法中都具有四大的元素。四大并非按字面意义理解为“火大就是燃烧的火”,而是各自具有特定的法相:地大的法相是坚硬,水大的法相是湿润,火大的法相是暖热,风大的法相是动摇。它们的作用也不同:地大的作用是持受果色,水大的作用是聚合,火大的作用是成熟,风大的作用是增上。
尽管四大有不同的法相和功用,但在世俗中它们之间仍然可以互相和合,例如火大的自性是暖热,而水大的自性是湿润,那么一个茶杯是否具备热性和湿性呢?虽然不明显,但茶杯确实具足四大的界性。不仅如此,根据《俱舍论》的观点,每一微尘都是由八尘所生,圆满具足八极微的体性。
以上是对四大的总说,下文还将详细分析七大。总的来说,四大和合的因缘法在世间生灭不息,即使相续的变化看起来并不明显,但我们的身体和所住的器世界却一直在不停地迁变。这种生灭不息的迁变虽然在世俗中如梦如幻地显现,但在实相中,这一切又都无法真实成立。
「显地大虚妄」
接下来,我们将对七大中每一大的体性,就如上之理进行详细的分析。对于这些推理,道友们应该熟练掌握,因为我们所讨论的并不是科学家或军事家关心的飞机大炮等专业知识,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水、火、风等七大。
虽然有人自认为对这些法很熟悉,但以智慧观察之后,也许我们会发现自己并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四大。
◎ 破邻虚尘
| 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
佛陀告诉阿难:“你观察地大的本性,粗者为大地,细者为微尘。至于所谓的邻虚尘,是将微尘析为七分之后的极微尘再析作七分而成,它是色法的边际相。”
首先观察地大。顾名思义,粗大的地大称为大地,细微的称为微尘。如果进一步细分微尘,就像科学家发现的分子、原子、原子核和夸克等,经过多次分割,最终得到的就是邻虚尘。邻虚尘是最小的微尘,已细微到几乎接近虚空,因此称之为“邻虚”。在藏传佛教中称为“无分微尘”,也就是没有方向、不可再分的最小色法,学过因明和中观的道友对此应该很熟悉。
在抉择地大时,如果我们将任一色法进行拆分,例如将一个碗切成几块,再粉碎磨细,得到“微尘”,然后把这个微尘分为七份,就称为“极微”,极微再分为七份就是“邻虚尘”。邻虚尘被称为“色边际相”,到这里就是色法的边际,再往下就没办法拆分了,所以又称“无分微尘”。
《智者入门论》云:“极微微尘铁,水兔羊牛尘,光虮虱麦指,递增成七倍,廿四指一肘,四肘称一弓,五百弓闻距,八闻距由旬。”七个极微合起来称为一个微尘,七个微尘组成一个铁尘,七个铁尘组成一个水尘,依次类推是兔毛尘、羊毛尘、牛毛尘、日光尘、虮子、虱子、稞麦,最后七个稞麦组成一个指节。从极微开始算,这些单位间都是七倍递增的关系。总之,最细微的色法就是“邻虚尘”。
| 更析邻虚,即实空性。
“如果再析解邻虚尘,就能将其真实抉择为空性。”
在分析邻虚尘的空性时,可以借助中观论典中“六尘绕中尘”的方式观察,还可以用《中观四百论》的分析方法。这样观察之后我们能明白,最细微的微尘也了不可得,最终所有的色法也都能抉择为空性。
《大乘密严经》云:“分析于诸色,乃至观极微,自性无所有,譬如于兔角。”分析任何一个色法,将它拆分到极微后观察,这个极微尘也了不可得,跟龟毛兔角没有任何差别。这样的思维方式在抉择空性的时候十分必要,对于修大圆满也很有帮助。
不仅大乘佛教徒认为物质是空性的,世人在用量子力学分析物质世界时,也打破了经典物理学中能量连续性的假设。这与佛教的观点有某种程度的契合,虽然没有真实抉择出万法的空性,在也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人们的固有观念。对此,量子物理学奠基人之一的尼尔斯·玻尔曾说过:“任何对量子理论不感到震惊的人,都没有真正理解它。”
这里从地大的角度分析,万法真正的本体了不可得。在上师如意宝晋美彭措所传的大圆满法中,也要求弟子如此观察。从粗大的色法到极微尘间不停拆分,到最后我们不得不承认,连一丝一毫的色法实体都了不可得。上师在讲《文殊大圆满》时提到过这些内容,当时在场的道友应该还记得。
以上已将微尘抉择为空性。
◎ 破和合
下面佛陀又告诉阿难:
| 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
“阿难,如果邻虚尘能以这种方式抉择为虚空,那虚空中也应当能生出一切色法。”
为了破和合,这里是以发过失的方式说明,虚空不能出生色法,所以色法也不能被抉择为虚空。根据圆瑛法师的观点,这也顺带遮破了儒家所执的“虚以生气,气以成形”之说。
虽然虚空不能出生色法,但从抉择空性的角度来说,色法并非不能从空性中出生。《入中论》中说,一切法虽然是空性,但空性之中一切都可以显现。有人担心“因为万法是空性,所以什么都生不出来”,其实大可不必。常言道“无中生有”,正因为万法的本性是空性,所以空性中什么法都可以产生;如果不空,任何法都不能产生、不能安住、不能毁灭。只有在空性中,万事万物的生长、安住和最后的变化才有存在的可能性。
| 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
佛陀说:“你刚刚提问时说,由因缘和合的缘故,出现器情世界各种各样变化之相。”
作为多闻第一的弟子,阿难很有智慧。佛陀在这里重复了一遍问题,从侧面反映了阿难的提问比较尖锐。
佛陀对阿难说:“你观察一下,所谓的和合到底存不存在?”虽然佛陀在一些经典中常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虽然缘起和合的道理很重要,但此处佛陀却提醒阿难,你不要一直认为有一个和合的法,而应观察所谓的和合到底指的是什么?
| 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
“你暂且观察一下,这个邻虚尘是由多少虚空和合而生的?”
佛陀问阿难,如果要建立邻虚尘,需要几个虚空的和合呢?如果邻虚尘成立,那么由这个最小色法的积聚,可以形成更大的色法;但如果要合成邻虚尘,由于没有比它更小的色法,那就只能依赖于虚空的和合,这样到底需要多少个虚空才能形成邻虚尘呢?
| 不应邻虚合成邻虚。
“不应承认由邻虚与邻虚和合而产生邻虚。”
邻虚尘是最小的色法,如果认为这个邻虚尘是由两个邻虚尘和合而成,这种观点显然是不成立的。
有注释中指出,既然是无分微尘,就不可能与另外一个无分微尘和合。如果能与他法和合,那么这个微尘就应该有分。
中观宗对此有详细的推理:两个和合的邻虚尘是部分融合还是遍体融入?如果二者只是部分融合,那么邻虚尘的一部分与他法和合,另一部分没有和合,此微尘就可以再分;如果是遍体融入,两个微尘成为一个微尘,这样就有须弥山等同芥子的过失。
此外,通理大师还举出了三个过失:邻虚尘自己合成自己不合理,用一个法合成一个法不合理,用最小的法合成最小的法也不合理。因此,邻虚尘由邻虚尘和合而成的观点不成立。
| 又邻虚尘析入空者,用几色相合成虚空?
“而且,将邻虚尘抉择为虚空时,需要用多少色法和合才能生成虚空?”
进一步观察邻虚尘,如果邻虚尘可以被析解为空,那需要多少个邻虚尘来合成虚空呢?色法无论大小,必定是有色相的,而虚空是无相的,色法怎么能合成虚空呢?
对于这个问难,阿难显然无法回答。
| 若色合时,合色非空;若空合时,合空非色。
“如果色法互相和合,所成的只能是色法而不是虚空;如果虚空互相和合,所成的只能是虚空而不是色法。”
从世俗层面来看,色法和虚空的性质截然不同。色法不是虚空,虚空也不是色法,二者无法互相生成,如同阳光不能产生黑暗,黑暗也不能产生阳光一样。
| 色犹可析,空云何合?
“色法尚且可以分析、拆解,但虚空无相,怎么会有和合呢?”
阿难内心一直执著于“因缘和合”的观念,认为世间万法都是因缘和合所生,但从究竟意义上来说,佛陀并不承认这一点。如果认为邻虚尘由因缘和合而成,那么这个“和合”究竟是由空和合,还是由色和合?是因与缘二法和合,还是一个法自己和合?是与他法接触而和合,还是不接触而和合?是观待而和合,还是不观待而和合?是同时和合,还是非同时和合?是与有相和合,还是与无相和合?以上每一种观察都能破除因缘和合,最终成立一切法了不可得。
虽然在名言假立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说因缘和合产生万法,但如果真正运用中观推理进行观察时,所谓的“和合”在实相中根本无法成立。许多人常常说“这是因缘和合而生”,在未经观察的情况下可以如此承认,因为如梦如幻的假立法怎么说都可以;但在真实义中,因缘和合是不成立的。
在学习《楞严经》或般若空性时,大家应该从内心深处体会到:当前的一切与做梦没有两样。我们不能因为这是佛陀所说,就盲目承认万法是空性,而应以正理观察后得出结论:我们平时所说的“和合”确实是不成立的。在生活中常见的各种事物上,我们都应用破和合的道理来抉择。
◎ 地大摄义
在观察四大的过程中,我们能发现,虽然自己依靠四大假合的身体,天天在这个四大组成的世界中忙忙碌碌地生活,但这一切都如梦一般虚幻。为什么梦得如此真切?明知是在做梦,为什么我仍在迷梦中醒不过来?只要用心去观察,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多的领悟。
|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你原本不知道,如来藏之中,本性具足之色即是真体之空,本性具足之空即是真体之色,本来清净,周遍法界。”
佛陀告诉阿难,因为对大乘佛法的领悟较少,所以你不知道如来藏中无法不备,所有色法的本体是空性的,不是暂时的空,不是相似的空,而是如梦如幻、显而不灭。
“清净本然”在藏文中译为“自性光明”。如来藏本具万法、周遍法界,没有一个法不为其含摄,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悲无所不遍。
|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随顺众生的心识,相应其所知量的差别,遵循业果规律而显现。”
根据众生的智慧深浅不同、根基不同,其心所量的染净之法也不同。有些众生面前显现的是染污法,而有些则是清净法。由于众生无始以来所造的善恶业不同,从而现前不同的苦乐。
|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世间凡夫不知道这一点,迷惑地认为万法由因缘产生;外道徒因为无知,执著存在自然常有之法,这些都是分别心识的妄想计度。但凡能用语言宣说的法,其实都没有真实的意义。”
世间有很多无知的众生,因迷惑程度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执著。有些人执著万法因缘而生,如阿难和许多佛教徒;有些执著自然而生;还有一些顺世外道认为一切法无因而生。总之,无知迷惑者有不同的执著,这些都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万法的本性,以分别念去衡量和揣度。实际上,只要是可言说的法,就没有真正实在的意义。
言语无法触及实相,所谓“说似一物即不中”,一旦谈及某法,就已经偏离了真正的实相。《杂阿含经》云:“我不与世间诤,世间与我诤。”虽然佛陀也会随顺世间而说法,但语言本身是苍白的,它并不是万法真正的自性。《华严经》也说:“世间言语法,众生妄分别,知世皆无生,乃是见世间。”世间的语言是由众生妄想分别而安立,如果能知道世间无生,才是真正见到了世间的实相。有多少人能见到这一真相?很少很少。语言只是一种世俗法,并不是远离四边八戏的真相,所以禅宗中常说:“开口即错,动念即乖。”
那么,真正的实相是什么呢?万法的光明与空性是无二无别、不可思议的,证悟实相时,如同哑巴尝蜜一样各别自证、无可言说。这样的境界展示了万法的真相,也就是自心的本来面目。关于这一点,显宗有许多教言,密宗也有很多窍诀,尤其是禅宗与大圆满等法门,直截了当地直指心性,有缘者当下就能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