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解·第34课
2022年6月24日
「课前开示」
在讲经说法时,无论讲的是《楞严经》还是其他经论,大家都应该认真听闻。在听课的时候,不要打瞌睡或者身心散乱。在课程开始和结束期间,保持寂静也很重要。有些人一直在经堂里滔滔不绝地讲话,这种行为不太如法。
在经堂中,只要有一个人不专注,就可能会导致旁边的很多人起烦恼。如果没办法控制自己的身心,动来动去、心不在焉,整个人的状态很不稳定,这样会对周围许多人造成影响。我们要对自己有一定的约束。要么不来经堂,既然来了,就应该有所调整。野马经过训练以后都能变得温顺,我们自己的心为什么做不到?我们一定要发愿断除以前不好的习气,或者至少做一定的对治,认真、调柔地听受佛法。
不管是听课还是发心,在做任何事情时,大家一定要有时间观念。我们每天晚上的课程大概两个小时,其中念诵约四十分钟:课前念诵半个小时,课后的《普贤行愿品》约十分钟。每天能与这么多僧众一起共修,确实是很有意义的事。即使不提听经闻法的功德,仅仅是我们在课前课后念诵时用转经轮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平时我在看书或念诵时,虽然偶尔也用转经轮,但时间不长。如果哪天没有课,也许不一定人人都能抽出四十分钟来念诵和转转经轮。集体共修的力量十分强大,所积累的功德也是无量的。对于这一点,大家应该予以充分的重视。
「发愿弘扬《楞严经》」
《楞严经》与其他经典有所不同,许多经典可能不算难懂;但就《楞严经》而言,如果法师没有一定的水平,恐怕讲不下去,或者即使讲了也未必能说服自己。
无论如何,大家要发愿弘扬这部经典。在当今时代,《楞严经》的讲闻似乎已不多见。过去梦参老和尚、宣化上人、南怀瑾先生等高僧大德都宣讲过这部经,太虚大师也对本经作过部分宣说。然而,这些讲闻的情形距今已有几十乃至上百年的时间了,现在为什么很少有人宣讲《楞严经》了呢?
在座的各位都肩负着弘扬佛法的使命。每个人都应该在心里发愿:“我一定要弘扬《楞严经》。”无论你的年龄、身份如何,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誓愿。即使只是一个普通的居士,如果你所在的地方没有人弘法,那你就可以出来为大家宣讲《楞严经》。
《楞严经》中蕴含的智慧,是人们十分需要的。如《四百论》中说,如果有人对佛智感到疑惑不信,就应该为他宣讲空性法理,让他对此生起定解。在讲解空性时,《楞严经》中的义理分析在当今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西方人非常喜欢逻辑思辨,如果有机会,我们也应面向西方大力弘扬《楞严经》。现在有人在用不同的语言进行闻思修行,《楞严经》的译本也涉及了很多语种。不管怎样,在有机会的时候,我们都应该尽量地讲闻、翻译或修学这部经典,将其中的智慧传递给更多的人。虽然有些道友的理解能力很强,口才也相当不错,但如果想为他人宣说《楞严经》,首先就应该学得扎实一些。如果自己都没有学好就去为别人宣讲,那恐怕没有多大意义。
在弘扬佛法方面,还有很多事等待我们去完成。蕅益大师的一部《阅藏知津》,给后人阅藏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我们也应该在这方面多做一些事。虽然欲界众生离不开衣食,但佛弟子不应只关注明天吃什么,而应时时考虑如何将佛法传给下一代,在弘法利生方面我们还应做些什么……
「显舌识界虚妄」
在前文中,我们已经讨论了眼识、耳识和鼻识的虚妄性。今天,我们将继续对后三识——舌识、身识和意识进行抉择。
接下来,我们分析舌识不存在:
| 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此识为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因味所生,以味为界?
佛陀又问:“阿难,又如你所知,以舌根和味尘这两者为因缘产生舌识。此舌识是由舌根产生、以舌根为界?还是由外境的味尘而生、以味尘为界?”
在抉择十二处和十八界时,前面部分的观察方法比较类似,但后面的部分,每一处的推理都与其他处不同。尽管六识都是借由根境而生,但佛陀并不是只套用一种推理。我们在学习时也会发现,《楞严经》的法义并不简单,如来的智慧确实非常犀利。对于每一个道理,佛陀都能游刃有余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将所有法都抉择为空性了,其间没有任何漏洞,无懈可击、精确无比。用这样的推理来抉择实相,确实是非常有意义的。
人们每天都要吃饭,应该对舌识十分熟悉。就像前面所说,嗅觉能闻到香气和臭气,同样,舌识是对味道的一种觉知。一般来说,人每天要吃三顿饭,有些人喜欢在正顿之间吃零食,还有些人很爱吃瓜子。在藏地,瓜子被叫作“断善根”,因为在嗑瓜子的时候,念诵等很多善法都被耽误了。以前确实有个别觉姆喜欢吃,但总的来说,我们这边的出家人不怎么吃瓜子。
相比整个身体,舌头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但人们却极其重视舌根的感受。有一档名为《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展现了各地的美食,我们从中可以得知老百姓桌上的每一道菜都来之不易,例如莲藕的种植与采摘过程都非常辛苦;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很多人为了满足一时的口腹之欲而缺乏慈悲心。虽然节目只是展示了美味的菜肴,并没有特别强调杀生的行为,但从中我们可以间接了解到,在食物的背后有无数的生命惨遭杀戮。
许多众生十分可怜,因为贪恋味觉而造下诸多恶业。在座的各位也可能曾因为一口美食而造过罪业,这些业往往源于不了解实相,所以我们应该用《楞严经》中的智慧来观察,自己认为的好吃与不好吃,在本性中都是了不可得、如梦似幻。
◎ 破舌识因舌生
具体怎么分析呢?
| 阿难,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
“阿难,如果舌识是由舌根而生,那么世间中甜的甘蔗、酸的乌梅、苦的黄连、咸的食盐、辣的细辛、姜和肉桂等都不应该有味道了。”
如果舌识由舌根产生,那么对味道的觉知就只与舌根有关,而与外境没有任何关系。这样一来,酸甜苦辣等所有食物的味道就应该不复存在。
| 汝自尝舌,为甜为苦?若舌性苦,谁来尝舌?
“你尝一尝自己的舌头,到底是甜还是苦?如果舌性为苦,那又是谁来品尝舌头的苦性?”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如果用舌头尝自己的味道,你的舌头到底是什么味道?酸、甜、苦、辣、咸、涩六种味道当中,假设舌头是苦的本性,那又是谁在品尝苦味的舌头呢?
| 舌不自尝,孰为知觉?
“如果舌头不能品尝自身,那由谁来觉知它的本性呢?”
如前文所说,眼睛不能自见,同样舌头也不能品尝自己的味道。可是,如果没有品尝者,那么舌的本性是苦或是甜,这是由谁来觉知的呢?没办法知道。
| 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
“若舌性不是苦的,也就是没有味道,那么舌识自然不是舌头所生,又如何安立识界呢?”
前面分析了舌头有味道的种种过失,现在反过来说,如果舌头的本性没有酸、甜、苦、辣、咸、涩之味,那么舌识就不是由舌头所生。然而,按对方的承许,味觉既与外境无关,现在又不从舌头所生,那么该如何安立舌识界呢?
一般而言,大家都认为舌识肯定与舌根有关系,因为我们都是用舌头来品尝味道的。如果舌头没有作用,那在吃饭的时候我们可能什么味道都尝不到,那就有点麻烦了。
◎ 破舌识因味生
| 若因味生,识自为味,同于舌根应不自尝,云何识知是味非味?
“如果舌识唯由味尘所生,识自然成了味,如同舌根不能自尝,味也不能品尝自己,那又如何觉知是什么味道、不是什么味道呢?”
如果说舌识不是从舌根所生,而是由对境味尘产生,这也是不合理的。既然舌识从外境的酸甜苦辣之味中产生,那么舌识的本体就应变为味尘,因为互为异体的法不能成为能生所生。
“同于舌根应不自尝”,如果舌识变成了味,就像舌根不能品尝自己一样,味尘也不可能品尝自己;“云何识知是味非味”,这样应如何了知某种食物是什么味道、不是什么味道?比如这是糖,很甜;这是巧克力,很好吃;这是麻辣豆腐,很辣;这是糌粑,没什么味道……如果识已经变成味尘,而味尘不能品尝自己,那么世间的这些美味由谁来品尝呢?味和非味也没办法分清楚了。
| 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识应多体。
“而且,酸甜苦辣咸涩等所有味道并非从一个物体中产生,味既然由多法所生,那么味所生之识也应成为多体。”
如果舌识依靠味尘产生,还有很多过失:比如,甜味和咸味分别来自甘蔗和食盐,不同的味道是由不同的外境所生;如果味是多体,味尘所生的舌识也应该变成多体。
| 识体若一,体必味生。咸淡甘辛和合俱生,诸变异相,同为一味,应无分别。
“如果认为舌识的本体是一,而且此一体之识由味尘所生,那么外境上的咸、淡、甘、辛以及和合、俱生、变异所成的各种味道,都应该成为一种味道而无有分别。”
如果认为舌识是由外境的味尘所产生,并且舌识是一体的法,那么这个舌识就应该由一体的外境产生,因为所生之识是一体,能生之味也应该是一体,但事实上,外境却有酸甜苦辣的和合、俱生及变异等各种各样的味道。有些味道是和合而生的,比如甜味和酸味混合形成酸甜味;有些味道是俱生的,比如甘蔗生来就是甜的;还有些味道是经过变异而生的,比如变生为熟,通过炮炙煎煮等手段令食物的原味变为别的味道。
有些人从小就喜欢吃辣,有些人则偏爱甜味,尽管牙齿都没了却还想吃糖。虽然众生的习惯和业力各不相同,但人们对这个小小舌根的味觉却有着极大的执著。然而,当我们仔细观察舌识时,如果认为它是由外境产生的一体法,那么一个识应由一个境所生,如此各种不同的境也应当变成一个而无法分辨,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 分别既无,则不名识。云何复名舌味识界?
“既然没有分别,舌识就不能称之为识。那又如何能依此命名为舌味识界呢?”
内在的舌识肯定能觉知不同的味道,如果无法分辨酸甜苦辣等味道,又怎么能将其命名为品尝味觉的舌识界呢?
◎ 破舌识因虚空生
以上遮破了舌识由根生及由味生,接下来分析第三种情况——舌识由虚空产生,这在前文的略说中没有提及。
| 不应虚空生汝心识。
除了根生和境生以外,“也不应当认为是虚空产生了你的舌识。”
除了外境和舌根以外,中间的虚空也不可能产生识,因为虚空是无知之法。正如圆瑛法师所说,无知之法怎么会生出一个有知觉的心识呢?这是不可能的。
◎ 破舌识因和合生
接下来,我们破舌识因和合生:
| 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无自性,云何界生?
“如果舌根和味尘和合而生识,舌识于其中就失去了体性,所谓的界怎能依之而生呢?”
这里的破法跟前面一样,舌根与味尘和合也不可能产生识。如果二者和合生识,这个识就必须既有相应味尘的一部分,又有相应舌根的一部分;一为身体所摄,一为非身体所摄,这样的识就变成了两部分,失去了独一的自性。既然如此,又怎么会产生舌识的界呢?
憨山大师提到,在十八界中,分析依根而生是破自生,分析依尘而生是破他生,分析依虚空而生是破无因生,分析根尘和合而生是破共生。《中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可见,《楞严经》和《中论》都是通过破四生来抉择诸法无自性。
| 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要知道,所谓以舌根和味尘为缘而产生舌识界,这三处皆为无有。舌根、味尘、舌识界这三者本非因缘,也不是自然之性。”
「显身识界虚妄」
十八界当中,我们已经讲了十二界,下面继续分析身识界、身根界和触尘界。
| 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生于身识。此识为复因身所生,以身为界;因触所生,以触为界?
佛陀说:“阿难,又如你所知道的,以身根和触尘作为因缘产生了身识。这个身识是由身根而生、以身为界?还是由触尘而生、以触为界?”
◎ 破身识因身生
| 阿难,若因身生,必无离合二觉观缘,身何所识?
“阿难,如果身识是由身根而生,不观待离合这二种所觉观之缘,那身识又能有什么觉观的所缘境呢?”
如果认为身识单单依靠身体而产生,那它就不需要离合、冷热等所觉观的触尘,但如果没有这些所缘,身体又怎么会产生触觉呢?在没有外在触尘的情况下,单单依靠身体是无法产生身识的种种觉知的。这样一来,身识界就不能成立。
这里的推理比较简单,只有一句话。
◎ 破身识因触生
下面分析第二种情况,身识依靠外境触尘产生也不合理。
| 若因触生,必无汝身,谁有非身知合离者?
“如果身识是由触尘而生,那就无需观待你的身根,但有谁不依靠身根而能觉知离合等触尘的呢?”
身识的觉知本来需要借助身根而有,但如果认为身识仅依靠外境的冷、暖、离、合等触尘产生,那身识就跟你的身体没有任何关系了,而实际上,这世间哪有不依靠身体就能了知离合等触尘的情况呢?因此,完全抛开身体而说身识依靠外境产生,这也是不合理的。
昨天我对自己所讲的法不是很满意,但结束后听了大家的讲考,发现很多人对法义是明白的。对于《楞严经》这样的法,我们在看的时候好像明白了,但讲的时候就能发现一些问题。大家最好看看各家的注释,大德们讲得比我好。我的古文也差,汉文水平也不好,虽然藏文本翻译得很好,但是有时其中的分析理路与汉译不太相同。
以下的内容稍微有点难,所以我在这里讲了些题外话。就像爬山的时候,先稍微休息一下,然后再继续往上爬。当然,休息的时间也不能太长,否则再开始时会更累。
| 阿难,物不触知,身知有触。
佛陀说:“阿难,物体本身没有触觉,只有当身体接触外境之后才有。”
任何一个外在的物体,就其自身而言,对于冷、热、离、合等触尘是没有知觉的。那谁有触觉呢?身体在触碰物体以后就能产生触觉,这一点大家都清楚。比如,你的身体碰到桌子,桌子作为无情法没有触觉,但你的身体却有。
| 知身即触,知触即身;
“如果触尘能产生身识,那么有知觉的身根即是触尘,有知觉的触尘即是身根。”
这里有几种解释方法,长水子璿认为:如果承认身识依靠外境触尘而产生,这样有知觉的触尘就应该与身根没有差别,那么你的身根就应该变成触尘,触尘也应该变成身体。然而不能这样承认,否则境与有境混为一谈,名言就全都错乱了。
| 即触非身,即身非触。
“如果身即是触,那么身根就不再是身根;如果触即是身,那么触尘也不再是触尘。”
从各自的反体来说,触不是身体,身体不是触,因为触尘是外在的对境,而身体是内在的有色根。如果身体即是触尘,那么身体就不再是身体;如果触尘即是身体,那么触尘也不再是触尘。
| 身触二相,元无处所,
“因此身体和触尘本来没有安立的处所。”
前文破十二处时也讲了身处和触处都不成立。如果身和触都没有处所,那么二者所生的身识更不可能有了。
| 合身即为身自体性,离身即是虚空等相。
“如果与身体和合,触尘就成了身体的自性;如果离开身体,触尘则与虚空无有差别。”
在这种情况下,触尘与身体究竟是相合还是不相合?如果触尘与身体和合,和合不是二体,触尘就应成为身体的自性;如果触尘离开了身体,触尘就应该是虚空的自性,但触尘不可能脱离身体而成立,如果离开身体又怎么触呢?触就应如虚空般无可安立。
有注释里说的这里是破和合,但也可以有其他理解方式。古文中常常缺乏主语,这里大家可以自己理解。
◎ 破身识因和合生
| 内外不成,中云何立?中不复立,内外性空,则汝识生,从谁立界?
“内在的身根和外在的触尘如果都不成立,中间的身识又如何成立呢?如果中间的身识不复成立,内外根尘的体性也应无法成立。如此一来,你身识之产生,是依靠谁而成立为界的呢?”
这以上是破共生。
| 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则身与触及身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应当知道,所谓以身根和触尘为缘产生身识界,其实这三者都是不成立的。身根、触尘及身识界这三者,本不是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之性。”
身体的知觉是如来藏光明妙用的显现,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以理分析之后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家懂了吗?
「显意识界虚妄」
下面分析十八界中最后的三界:意根、法尘和意识界。
| 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因法所生,以法为界?
佛陀说:“阿难,又如你所知道的,以意根和法尘作为因缘产生意识。这个意识是由意根产生、以意为界,还是由法尘产生、以法为界?”
◎ 破意识因意生
| 阿难,若因意生,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发明汝意。
“阿难,如果意识由意根所生,那么在你的意根之中,必定有所思的法尘来生发和显明你的意根。”
破意识由意根所生,首先以根尘存亡之理进行分析,也就是抉择根境观待的道理。
一般而言,五根识比较容易理解,因为它们是依靠有色根而生;而意识不是色法,意根作为心识的本体也没有形状和颜色,二者都比较微细。如果深入挖掘,意识还可以引申至阿赖耶识及法界的范畴,所以相对而言,意识稍微复杂一些。
这里说到,意识如果只依意根而生,那么意根中一定具有所思的法尘,令意根存续。
| 若无前法,意无所生。离缘无形,识将何用?
“如果没有现前的法尘,意根也无从产生。因为离开了所缘的法尘之后,意根本身无形无影,这样根尘双泯的意识又能起什么作用呢?”
从尘的角度来讲,意根的对境就是法尘,它必须要以法尘作为所缘。如果认为意识仅由意根产生,没有所缘之法,那么意根自身也无法成立,因为离开了所缘法尘,意根本身没有任何的形相。如果根尘都不存在,这样的意识将起什么作用呢?根本没有任何作用。
| 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
“另外,你的意识和具思量了别性的意根,是一体还是他体?”
有注释认为,“识心”是第八识,“诸思量”是第七识,“了别性”是第六识。这段经文就解释为:你的第八阿赖耶识、能思量的第七识和具了别性的第六意识,这三者到底是同还是异?
温陵戒环禅师在《楞严经要解》中说:“识心,意识也。思量了别,意根也。”他认为思量和了别是意根的特性,这种说法与《俱舍论》有一点不同。在《俱舍论》中,六识灭尽无间阶段的心识为意根。
此处按照戒环禅师的解释:意识与意根到底是同体还是异体?
| 同意即意,云何所生?
“如果二者同体,意识即是意根,那又怎能说意识是由意根所生?”
如果你认为意识和意根一体,那么二者本来是一,自己就不可能产生自己。
| 异意不同,应无所识。若无所识,云何意生?
“如果意识不同于意根,意识就应当无所识知;如果意识无所识知,又怎能说意识是意根所生的呢?”
意根是心识的本性,如果二者体性不同,意识就应该如无情法那样没有知觉,又怎么能说意识是从意根中产生的呢?因为意根产生的法肯定是有知觉的。
| 若有所识,云何识意?
“如果认为意识有知觉,那么意根与识都有了别性,又应当如何区分意识与意根呢?”
| 唯同与异二性无成,界云何立?
“因此,无论意识和意根是同是异,二者的本性都无法成立,所谓的意识界又如何安立呢?”
总之,意根和意识一体异体都不能成立意根生识。如果二者是一体,那么自己不能生自己;如果二者是他体,那么一者具知觉性,另一者就不能再有知觉性,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法,怎么会由一者产生另一者呢?如果认为意识和意根既是他体又具了别性,那该怎么区分二者呢?因此,依靠意根产生意识不合理。
◎ 破意识因法生
下面分析意识依靠法尘产生也不合理。
十二处中的法尘就是十八界中的法界。“法界”在不同论典中有不同的定义,就《智者入门论》而言,法界包括五蕴中的受想行三蕴、无表色和无为法,比如乐受和苦受,取苦乐相之想,生灭等不相应行法,心所之相应行法,戒体之无表色,以及抉择灭、非抉择与虚空三种无为法,这些都属于意根的对境。
法相的安立比较复杂,对此因明和俱舍中都有详细的讨论。藏地的因明学分为前派和后派,其中因明后派的观点较为易懂。藏王赤松德赞也造过因明论著,但其中的一些术语比较生僻。总之,不同经论中的法相名词与因明学以及大小乘阿毗达摩(对法)中的安立有所不同,对此大家应注意区分。
| 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
“如果意识由法尘产生,那么,世间诸法不外乎色、声、香、味、触五尘的自性。”
| 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非意所摄。
“你观察色法、声法、香法、味法和触法,它们的相状分明,分别对应眼、耳、鼻、舌、身五根,而且五尘并非意根所摄。”
眼、耳、鼻、舌、身根的对境分别是色、声、香、味、触尘,这五尘的特征是泾渭分明的:色尘不是声尘,声尘不是香尘,香尘不是味尘,味尘不是触尘。作为五根的对境,色法对应眼根,声尘对应耳根……五根与五尘一一对应,互相之间不会错乱取境。
此外,五尘也不是意根的直接所缘,虽然在意识中可以思维好看的色法或好听的声法,但这些都是意识中的总相。真正具有自相的色法和声尘等,并不是意识的真正对境。
| 汝识决定依于法生,今汝谛观,法法何状?
“如果认为你的意识一定是由法尘产生,那你现在仔细观察,种种法尘到底是什么相状?”
藏文本中,“法法”意为种种法。既然五尘都是五根的固定对境,而不是意根的对境,那就请你用智慧来观察,除了五尘之外,意根的对境法尘到底是什么样的?
| 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
“如果离开了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等五尘的相状,最终也得不到生灭的法尘。”
眼根对境色尘的相状是色空,耳根对境声尘的相状是动静、鼻根对境香尘的相状是通塞、身根对境触尘的相状是合离。
生灭是不相应行法,属于意根的对境法尘。生灭离开了色声香味触等前五尘之外,找不到自身的相状,所以法尘的本体终不可得。为什么这么讲呢?
| 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
“法尘若生,则与色空五尘之法同生;法尘若灭,则与色空五尘之法同灭。”
除开五尘的影像之外,法尘没有单独的自性。如果意根的对境法尘有一个单独本体存在,那倒是可以承认,但是在那么多的法当中,你能否把一个生灭的法尘找出来看一看?做不到,因为生和灭必须安立在色等诸影之上。除了意识中的影像以外,还有独立的生灭本体吗?没有。
| 所因既无,因生有识,作何形相?相状不有,界云何生?
“既然意识所因的法尘不成立,那么因之而生的意识又能以何种形相而成立呢?法尘的相状都没有,意识界又怎能依法尘而生呢?”
| 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
“所以应该了知,所谓以意根和法尘为缘而产生意识界,其实这三处都不成立。”
以上推理部分已经结束了,就像技术生疏的司机在崎岖的路上开车,到“是故当知”这里就可以松一口气了。(众笑)
| 则意与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因此意根、法尘和意识界,这三者本非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之性。”
无论从哪方面观察,意根、法尘和意识的本体都不成立。
所谓“万法因缘生”也不是实有,只是在名言中假立的。龙猛菩萨在《中论》里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只要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法都是空性,所以不可能存在实有的意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