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解·第33课
2022年6月23日
我们在前面几节课里分析了五蕴、六入、十二处和十八界,目前正在宣说十八界本为如来藏妙真如性的道理。
在十八界中,我们已经抉择了眼根、色尘和眼识这三界。佛陀在宣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妙真如性时,虽然每一部分都提到了六根,但其侧重点却各有不同,非但没有重复之过,还有甚深的意义,让人在学习过程中不得不对佛陀的智慧叹为观止。
眼、耳、鼻、舌、身、意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六根,从小到大我们都未曾离开过它们。然而,对于其本体空性和自性光明的妙用,人们却知之甚少,因此学习《楞严经》确实很有意义。
在抉择六尘、六根、六识之十八界时,如果能破除六识,根与尘的概念也就不攻自破,所以此处的重点在于遮破六识。在分析的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结合自己的内心进行观察。
根据因明和俱舍的论典,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和身识被称为五根识,其本体是无分别识,都属于根现量。人们是如何看到色法、听到声音的呢?是通过前五识来实现的;人们又是如何评判声音悦耳、色法好看的呢?是依靠第六意识分别念进行衡量的。
区分无分别识与分别识非常重要。虽然近代有些大德认为五根识具分别性,但实际上,是分别意识在分析眼睛看到了什么、耳朵听到了什么,眼识等前五识本身无法分别对境。对此,熟悉因明的人应当都很清楚。
在闻思《楞严经》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具备俱舍、因明、中观或《宝性论》等经论的基础,可能会在理解上容易一些。本经的内容非常深奥,其他经论如《阿含经》在分析完眼根之后,其他五根可以依此类推;《大般若经》中也有许多“亦复如是”的辞句;而《楞严经》不同,比如抉择耳识和眼识的推理看似相同,都是分析由根生、由境生或由二者共生,但其中存在着差别,对此大家应当注意区分。
「显耳识界虚妄」
| 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
佛陀说:“阿难,你也明白,以耳根和声尘作为因缘产生耳识。这样的耳识是依靠耳根所生、以耳为界,还是依靠声尘所生、以声为界?”
耳识依靠耳根和外面的声尘而生,那么耳识究竟是由根产生的,还是由境产生的呢?
五根识的产生虽然离不开境和尘这两种因缘,但在命名时并不以外境为依据而称其为色识、声识或香识;而是以根来取名,叫作眼识、耳识或鼻识等。既然根与境都是因缘,那么为什么识只用根来命名?《量理宝藏论》中提到,其原因在于根是生识的不共因。如鼓声主要来源于鼓,因此称之为鼓声,虽然发出鼓声的还有鼓槌、双手等其他因缘,但这些不是鼓声的不共因,因此并没有将之命名为槌声或者手声。
此外,《俱舍论》中也做过一些解释。距我们上次讲闻《俱舍论》已经将近二十年了,这部论典也被称为“智慧论”,对开发智慧非常有帮助。在闻思一部论典的过程中,道友们最好能够背诵其中的颂词。这样,当我问到相关问题时,精通这部论典的人就能马上回答。(众笑)
总之,耳识的本体是无分别识,在无分别的耳识产生后意识介入,开始分别“这是悦耳的声音,这是不悦耳的声音”。那么,在意识分别之前,人们对音乐、喇叭声、说法声的听觉,究竟是由外面的声尘产生,还是由内在的耳根产生?接下来,我们将对此进行分析。
◎ 破耳识因耳生
| 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
“如果说耳识是耳根所生,既然没有外在的动静两种声尘,耳根无法成为能知,同时也就不会有所知的声音。”
前面分析过,耳根的对境有两种,一种是动摇之声,一种是寂静之声,分别被称为动尘和静尘,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如果说声识是由耳根产生而不观待境尘,既然外境的动静二尘没有现前,就应该听不到声音。“根不成知,必无所知”,因为在没有对境的情况下,耳根无法成为能知;没有能知,也就没有所知,以上是总说。
| 知尚无成,识何形貌?
“如果能知的耳根都不能成立,由耳根所生的耳识如何能有形貌呢?”
如果没有对境声尘,仅靠耳根无法作为能知而成立,如此一来,耳根所生的耳识怎么会有形貌呢?耳识本来有缘取不同声尘后产生的行相,但此时耳根尚不成立,那么耳根所生的耳识更不可能存在,因此“耳识由根生”不合理。
| 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
“如果说耳识依靠耳根听闻而有,但因为单独的耳根上没有外在的动静声尘,所谓的听闻也无法成立。”
如果与外境的声音一点关系都没有,所谓的听闻也只不过是口头说说而已,实际上不能成立。
| 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
如果说耳识是耳根肉团所生,但此肉团本身属于身根的范畴,身根的对象是触尘,“如何能把这种与身根触尘相混杂的耳形肉团,命名为能生耳识之界呢?”
众所周知,耳朵是身体的一部分。有些人的耳朵较大,有些人的耳朵较小。一次,有人看到我在成都开会时的照片后对我说,尽管看不到你的脸,但可以通过耳朵看出来是你。据说耳朵大的人福报也大,就像佛陀一样。
作为属于身根的色法,耳根的外形类似于树叶或花卷。如果认为这样的肉团耳根能够产生耳识,就会有“杂色触尘”的过失。因为,耳根的对境本来应该是声尘,但作为身体的一部分,耳朵同时又属于身根,而身根的对境是触尘。这样的话,同为耳根的对境,声尘和触尘就会混杂在一起,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 则耳识界复从谁立?
“如此所谓的耳识界又该依谁而立呢?”
如果认为耳识是从肉团耳根中产生的,那当我们仔细观察时会发现,耳根实际上是身根的一部分,其对境应该是触尘。依靠触尘和身根这两者,所产生的应该是身识而非耳识。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耳识界又该如何成立呢?
仅仅针对耳根,佛陀就从这么多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每个人从小就有耳朵,但我们可能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耳识是从耳根产生,还是从声音产生?
◎ 破耳识因声生
以上分析了第一个方面,接下来我们将抉择第二个方面。下面的内容稍微有些难懂,请大家集中注意力认真听闻。
| 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
“如果说耳识是由外在的声音所生,如此因声音而有的耳识,就应该与耳闻之事无关。然而如果没有听闻,声音之相会自然消亡,耳识也就无从建立。”
本来,人们是依靠听闻来建立耳识的,但如果耳识只依靠外在的声音而产生,有声音就会有耳识,那么耳识就与听闻没有任何关系。可是,如果没有听闻,怎么确定声音之相在哪里?根本没办法确定,就像聋人心前无法建立声音之相一般。
进一步说,如果耳识是由外面的声音而生,那就跟你没什么关系;既然跟你没关系,你就应该听不到声音;如果听不到声音,那么声音的相在哪里,你也根本无从得知。
举个例子,当讲法者在经堂里说法时,我听到了这个声音,也就接收到了声音的行相;但如果认为耳识是从声音中出生,那么耳识就与你的耳根没有关系。如果与耳根无关,那么声音的处所也就无从建立了。
| 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不闻非界。
“如果说耳识从声音产生,而且此声音又因为听闻才有声相,那么,若能闻则应闻于耳识,若不能闻则不能成立耳识界。”
如果认为耳识从声音当中产生,并且因为听闻而安立声音之相。那么,你听到声音的时候也应该听到你的耳识,为什么呢?因为你们认为声音是由听闻而安立声相的,而听闻又肯定离不开耳识的参与。如果没有耳识,人们就无法听到任何声音,可见耳识是闻的前提条件。既然在闻声的过程中,声音自然带有闻性,而耳识又一定会介入闻性,那么你在听闻时不但能听到声音,还应当听到耳识。
如果认为闻声时不能听到耳识,那么耳识界就无法安立,因为你们承许耳识由声音产生,如果声中无识,这样的声音就无法成为生识之界。
| 闻则同声,识已被闻,谁知闻识?若无知者,终如草木。
“如果说闻声之时也听到耳识,耳识就如同声音一样成为所闻,那么谁能觉知声音和耳识呢?若没有觉知者,最终将成为草木一般的无情法。”
在前面的推理上进一步思维:如果认为耳识能被听闻到,那么与声音一样,耳识在此处就是被听闻的对境,已经成为了所闻,从而失去了能闻的属性。如此一来,又是谁在觉知所闻呢?如果没有能闻的觉知者,补特伽罗就会如同草木一般成为无情法。
这里稍微有一点繁复,但只要把每一步推理都弄明白,这些法义理解起来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为什么对方观点会有以上的过失呢?因为对方承认耳识是从声音当中出生,而且声音依靠听闻才能安立。可是,听闻肯定有耳识介入,所以声音就应该与耳识密不可分,听闻声音的时候也应该能听到耳识;如此一来,耳识就变成了所闻的对境,而不再是能闻的有境;如果没有能闻者,补特伽罗就如同草木一般。最终对方不得不承认,如果耳识是从带闻性的声音中产生,就会有以上的过失。
大致的推理就是这样,如果仍然不懂,大家还可以与道友互相讨论一下。有些人反应比较快,听一两次就懂了,而有些人则需要反复地听闻和思维才能明白。无论如何,只要大家认真地闻思、辅导和讨论,再难的法义也一定能弄懂。
◎ 破耳识因和合生
前面分别遮破了耳识从耳根中产生和从声音中产生,下面是第三个层次,破耳识由耳根和声音二者和合共生。
| 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
“如果说声尘和耳根混杂在一起,成立处于二者中间的耳识界,这也是不合理的。如果中间的耳识界不成立,那么与中间观待的内耳根及外声尘之界相又该如何安立呢?”
如果说根尘混杂而生识,耳识对应声尘而生的是一部分,对应耳根而生的是另一部分,那么耳识本身的属性到底是什么呢?没办法成立。
在学中观时,我们也经常这样观察:外境当中没有“我”,心当中没有“我”,二者中间也没有“我”,那“我”到底在哪里?与此类似,所谓的耳识,在声音当中找不到,在耳根中找不到,由根境和合而生无法成立,在耳根和声音以外也没有其他因缘能生耳识,那么耳识应该如何安立呢?
| 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
“所以应当知道,详细观察耳根和声尘为缘产生耳识界的说法后,这三处都不成立。”
从究竟意义来讲,根境识三处都没有自性,因为耳识确实不成立,耳根的本体找不到,声尘的本体也了不可得。
| 则耳与声及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则耳根、声尘以及耳识界这三者,本非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之性。”
“声界”,在因明论典中一般称为耳识界。
耳根和声音二者结合起来产生耳识,这三者“本非因缘,非自然性”。道理和前面一样,在三者的本体中因缘生和自然性都无法安立,但显现不灭的如来藏妙力却是无可否认的。
我们学院的道友每天都要听很多的课,很多人比较辛苦,从早到晚都在闻思,回到住处时耳朵里都是“嗡嗡”的声音。现在结合《楞严经》的法义,大家可以观察一下,自己到底听到了什么?耳根没有产生耳识,声音中也不能生耳识,根境结合也生不了耳识,所以耳识本不成立,我们也从未听到过任何声音。在胜义当中,这些都是了不可得的。
这样通过理证抉择的空性,就算在世间没有任何信仰的哲学家、科学家面前也是成立的。我们可以问:“你能不能听到声音?闻声者是不是耳识?耳识是从外面的声音中产生,还是在你的耳朵里产生?”一番推理之后,对方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观点,因为真正用义理来分析时,谁也没办法超越世尊的智慧。
「显鼻识界虚妄」
◎ 破鼻识因鼻生
以上耳识的内容已经讲完了,接下来我们继续分析鼻识:
| 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
佛陀说:“阿难,正如你所知道的,以鼻根和香尘作为因缘产生鼻识。”
阿难在前面不停地提出问题,但现在他什么都没说,只是默默地听闻。
| 此识为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
“此鼻识是由鼻根所生、以鼻为界?还是由香尘所生、以香为界?”
在因明中没有“香界”这个词,与之对应的是“鼻识界”。
| 阿难,若因鼻生,则汝心中,以何为鼻?
“阿难,若鼻识由鼻根而生,那么在你心中,到底以什么作为鼻根呢?”
鼻识是缘取对境香尘的无分别识,当我们点香时闻到香味,或者进入厕所时闻到臭味,这些都是鼻识的功用。
“香”在汉语中有多重含义,有时指芳香,有时则用于指代香尘,而香尘可以分为妙香和恶香两种。对于香的不同含义,大家要注意区分。
佛陀问阿难,如果你认为鼻识是由鼻根所生,那么请你指出你的鼻根到底是什么。
| 为取肉形双爪之相,为取嗅知动摇之性?
“是取肉形双爪之相为鼻根,还是取嗅觉动摇的体性为鼻根?”
这里的“肉形双爪”是指鼻子两侧像爪子或翅膀一样的鼻翼。
佛陀问:如果鼻识是从鼻根中产生的,那么这个鼻根到底是什么?是肉团的鼻子,还是嗅闻性的知觉?本来,鼻子的知觉是鼻识,但这里专指鼻根之性,与前面的见性、听闻性等一样。
| 若取肉形,肉质乃身,身知即触,名身非鼻,名触即尘。鼻尚无名,云何立界?
第一个问题:“如果取双爪相鼻翼肉形为鼻根,此肉团实际上是身根,而身根的所知对境是触尘。既然叫作身根,就不是鼻根;它的对境既然是触尘,就不是香尘。如此鼻根的名称尚不可得,又如何安立由鼻根所生的鼻识界呢?”
五根分为浮尘根和净色根两种。《俱舍论》中指出,五根的浮尘根是认知对境行相的清净色法,这些色法各有不同的形状,如眼根像胡麻花,耳根像树疥疤,鼻根像铜针,舌根像半月,身根像鸡皮一样遍布整个身体……我过去想翻译《俱舍论大疏》,但是人生很短暂,也不知将来有没有因缘。
如果认为双爪形的肉团就是鼻根,那么作为身体的一部分,肉团应该属于身根,而不是鼻根;身根中产生的应该是身识,而不是鼻识。这样一来,连鼻根的名称都无法安立,又怎么能依靠鼻根而产生鼻识呢?因此,将双爪形的鼻子作为鼻根不合理。以上是对第一个问题的观察。
| 若取嗅知,又汝心中以何为知?
第二个问题:“如果说以嗅闻的知觉性作为鼻根,那在阿难你的心中,到底以什么作为嗅知呢?”
这里我们将讨论第二个问题,将鼻子的嗅觉性当作鼻根也不合理。下面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 以肉为知,则肉之知,元触非鼻。
首先,“以鼻肉作为知觉不合理,因为肉团就算有知觉也属于身根触觉之用,而不是鼻根的嗅知性。”
和前面的分析相同,鼻肉本是身体的一部分,属于身根而非鼻根。身根的对境是触尘,并不是香尘。因此,“以肉为知”是不成立的。这是第一个方面的观察。
| 以空为知,空则自知,肉应非觉。
第二,“如果以鼻子里的空间作为知觉,既然空自己有觉知,那你的鼻肉就应当没有觉知了。”
鼻子能感觉到进入鼻孔中的气体,但如果我们将鼻中的虚空作为知觉,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虚空已经有了知觉,那么鼻肉就不应当有知觉了。
| 如是则应虚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难应无所在。
“这样一来,一切的虚空皆应是你。如果鼻肉没有知觉,那你的全身也应该没有知觉;既然虚空是你,而虚空本无所在,那么你阿难今日也应该没有所在之处了。”
佛陀指出,如果以鼻子里面的虚空为知觉,那么阿难,你的身体就不应该有知觉;如果虚空是能知,那你就应该成为虚空;虚空是无所住的,所以你本身也应如虚空一样根本不存在,或者即使存在也是虚无缥缈的。这样的矛盾你怎么解释呢?
以上分析了“以肉为知”和“以空为知”两种情况,接下来我们将分析第三种情况:以香尘为知觉。
| 以香为知,知自属香,何预于汝?
第三,“如果以香味为知觉,那这种知觉就属于作为对境的香尘,跟你有什么关系呢?”
佛陀问,如果以香尘作为知觉,那么知觉就变成了对境,而作为有境的你与之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有人认为:虽然香尘是外境,但它是由我的鼻子产生的,所以并非与我无关。对此佛陀继续破斥:
| 若香臭气必生汝鼻,则彼香臭二种流气,不生伊兰及旃檀木。
“如果香臭之气是你的鼻子所生,那么这两种流动的气味就不应从伊兰和檀香木中产生。”
伊兰是一种味道极臭的树,其气味可散发至四十由旬,开红色的花。虽然花的外形很美,但误食后人会发狂而死。旃檀是一种芳香四溢的香木,有玛拉雅旃檀或者牛头檀香等。据说,伊兰和旃檀都生长在末利山中。
如果你的鼻子能独自产生香气和臭气,那这些气味就不需要依靠旃檀和伊兰。
| 二物不来,汝自嗅鼻,为香为臭?臭则非香,香则非臭。
“当旃檀和伊兰二者的气味没有传来时,你嗅自己的鼻子,到底是香还是臭?若是臭则不是香,若是香则不是臭。”
具实有自相的法,如果是一者,就绝对不是另一者。假设自相的臭气在鼻根中存在,那你永远都不能闻到香气;如果鼻子里有自相的香气,那其中就永远不能有臭气。
| 若香臭二俱能闻者,则汝一人应有两鼻。对我问道,有二阿难,谁为汝体?
“如果香气、臭气都能闻到,那么你一个人就应当有两个鼻识。如今向我问道的阿难若有两个,到底谁是你真正的本体呢?”
一个人如果有两个鼻识,就变成了两个补特伽罗,这是对“以香为知”发出的第三个过失。对方如果承认以香尘为知觉,而香尘有臭和香两种分类,那么同时具有香气和臭气时,鼻子就应该有两个鼻识。如果承许香尘实有存在,就会产生两个相续过失。
佛陀一会儿说阿难应该成为虚空,一会儿说应该有两个阿难,对此阿难什么都不敢说。
| 若鼻是一,香臭无二。臭既为香,香复成臭,二性不有,界从谁立?
“如果说鼻识只有一个,那么香和臭就应成为无二,臭即为香,香又成臭。这样香臭两者的体性都会失坏,所谓的鼻识界又从何安立呢?”
破鼻识从鼻根中产生分为两个问题,以肉形为鼻根还是以嗅知为鼻根。第二个问题又分三种情况:以肉为知、以空为知和以香为知,以上对这三者都已破斥完毕。
◎ 破鼻识因香生
对于鼻识界虚妄的道理,佛陀提出了三个问题:鼻识是依靠鼻根而产生,依靠香尘而产生,还是依二者产生。以上已经分析了第一个大问题,接下来我们将分析鼻识依香尘而生的情况。
| 若因香生,识因香有。
“如果说鼻识由香尘所生,依靠香而有。”
总的来说,如果鼻识仅仅依靠所燃之香或不净粪等外在的香尘而生,那就不需要鼻根了。香尘在这里是指鼻根的对境,香和臭两种味道都包括在其中,对此藏文中有不同的解释。
| 如眼有见,不能观眼;因香有故,应不知香。知即非生,不知非识,香非知有,香界不成。
“就像人依眼根能见色法,但不能返观自眼;同样的道理,若鼻识依香尘而有,就不能自知其香,所以如果鼻识能知香,那它就不是由香尘所生;如果不知香,则不具足鼻识的法相;香如果没有能觉知者就不能成立,如此香界亦无从安立。”
接下来,佛陀举了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眼是能境,可以看到对境,眼识依靠眼睛而有,但无法见到眼根自身。同样,如果鼻识依香尘而有,就应该不能自知其香。
所谓由香而生的鼻识,对于香有没有知觉?如果说知香,那鼻识就不可能是从香中产生;如果说不知香,那就不能安立为鼻识。可是,如果不被鼻识了知,香界也就无法安立了,就像声识界、味觉界需要通过耳朵、舌头感知才能安立一样。
| 识不知香,因界则非从香建立。
“如果鼻识不知香,所谓因香而成立鼻识界的说法也无从安立。”
一般来说,鼻识是依靠了知香而安立的。如果识对于臭和香的气味都不能觉知,那么十八界中的鼻识界就无从建立了。
◎ 破鼻识因和合生
前面破斥了鼻根生鼻识和香尘生鼻识。下面破和合生,即从根境两者和合而产生鼻识也不合理。前面已经分析过,既然鼻识从根生不成立,从境生也不成立,那么中间的鼻识就无法安立。
| 既无中间,不成内外。彼诸闻性,毕竟虚妄。
“如果中间的鼻识不成立,则与之观待的内在鼻根和外在香尘都不可能成立。所谓的嗅闻性,究竟而言是虚妄的。”
用鼻根闻香气的说法,只不过是在名言中未经观察的情况下,如梦如幻地假立而已。经过上文的详细观察之后,我们可以了知,鼻识、鼻根和香尘都是世俗的幻相。
| 是故当知,鼻香为缘,生鼻识界,三处都无。
“因此,所谓以鼻根和香尘为因缘而产生鼻识界的说法,通过对根、尘、识的观察可知,这三处都了不可得。”
这里是总结,三者与石女儿和空中的鲜花一模一样。
| 则鼻与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鼻根、香尘和鼻识界这三者本非因缘而生,也不是自然之性。”
《楞严经》的法义很深,大家在学习的时候要参加辅导,特别是在不懂的地方,自己要反复思维。我们将来不一定有这样研讨法义的机会,希望大家珍惜闻法的因缘。在这次的讲闻中,我虽然在字面上作了解释,可是对于一些甚深的法义,由于时间有限,未能做出详尽的分析。在时间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希望大家能对《楞严经》继续深入研究下去。
想要掌握经中的推理,研讨和辩论是很关键的。尤其是辩论,可以将所有的疑惑都展开来讨论,这对理解法义十分有帮助。当然,研讨和辩论的关键在于不脱离原文。有些人在讲考和研讨的时候,未能解释原文的本义,却在其他方面滔滔不绝,这是不合理的。我们要先把原文的字面意思和推理弄清楚,比如,推理是怎么进行的,它的甚深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分析……对于这些问题,希望大家都能仔细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