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解·第31课
2022年6月17日
我们正在学习十二处的内容,包括六根处和六尘处。在之前的课程中,我们已经讲完了眼与色、耳与声、鼻与香等六处,今天继续讨论舌根和味处。
◎ 破舌根与味处
|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
佛陀说:“阿难,你常在清晨和午前于大众中托钵乞食,有时会得到酥酪和醍醐这些被称为最上等的美味。”
出家人一般持过午不食的戒律,只在早晨和中午各食一餐,期间会托钵到众中化缘,所以二时指清晨和午时。
关于酥酪,《涅槃经》中曾用来比喻解脱者去除无明的渣滓,生出真正的觉悟。在现实中要得到酥酪,首先要有奶牛,挤出牛奶,搅拌牛奶形成奶酪,奶酪又分为生酪和熟酪,之后进一步加工,就能得到醍醐。
酪在藏地相当于奶渣,通常被牧民当作早餐。人们搅拌牛奶后,取出来的一部分是奶酪,另一部分是酥油。将酥油融化,过滤去除杂质后,会得到清透如甘露般的酥油汤,凝固后就被称为醍醐。藏地寺院在供斋时,常常将酥油汤与人参果混合在一起,对于许多藏族人来说,这是世上最美味的佳肴。
在藏地,年轻一代对酥油和人参果的兴趣逐渐减弱,似乎他们更偏爱炒菜了,但还有许多老一辈的人延续着传统的饮食习惯,在享用青稞、酥油汤和人参果时,他们特别开心。在藏地的传统中,这些被视为最上等的美味,在许多大型仪式上都被用来供养佛菩萨或僧众。《涅槃经》中提到,牛奶和醍醐有助于治愈风湿等多种疾病。当然,酥油的摄入量也需有所控制,食用过多可能导致脂肪肝。冬天天气寒冷时,可以稍微多摄入一些。不过现在酥油的价格越来越贵,很多人可能并不常吃。目前奶渣在色达的售价约为四十元一斤,而酥油的价格应该还会贵一些。(会众中有喇嘛回答酥油的价格,堪布问:“你说美味从空中来,从色中来,还是从酥油中来?”众笑。)
| 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
佛陀问阿难:“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此味觉是从虚空中产生,还是从舌头产生,或是从食物中而生的?”
| 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祇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
“阿难,如果味觉是从你的舌头产生,你口中只有一根舌头,这样当你尝到酥油的味道时,即使再吃黑石蜜,味觉也不应该有所变化。”
| 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
“如果味觉没有变化,那你将永远只能尝到酥油味;如果说味觉发生了变化,那么舌根并非多体,一个实有的舌根又如何能够品尝到多种味道呢?”
此处的推理旨在破除实有,大家在学习每一个推理的时候都要把握住这一关键点。比如,昨天我们破声音时分析到:当鼓声、钟声传来时,如果声音没有自性,那么在同一时间内,阿难、迦叶与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都应该可以听到;但如果声音的自性是实有的,那么当它进入阿难耳中时,其他人就应该听不见。
同样的道理,色声香味触中的“味”也一样无实。如果舌根有实一的体性,那么一个舌头无论接触到多少种食品,都永远只能品尝到一种味道。当你用舌根去感受味道时,如果之前品尝了醍醐的美味,之后又吃到黑石蜜的味道,就说明此味觉是无自性的。这样随缘而变的法就像幻影、云雾和阳焰一样,根本不具实有的自性。
在学习《楞严经》的过程中,大家务必要明白,整部经的要旨就是为了破除实执。如果没有抓住这个要点,你可能会觉得经文缺乏说服力。在自己的现量中明明有感受,我们可以看到青黄赤白等各种颜色,听到优美或刺耳的声音,嗅到或香或臭的气味,可是为什么佛陀说一者存在的同时另一者就无法存在呢?学习过《中观庄严论释》你就会了解,众生执著诸法是唯一、恒常和整体性的,但诸法的本性并非如此。如果此法是实有的一,那它就不能有分类、变化和作用。既然实际情况与众生这种常一的执著并不相符,那就说明万法并不成立实有的体性。
一旦掌握了这一要点,我们就会明白:佛陀并没有破除世俗中如幻的六根、六境以及由此产生的六识,这些如梦境般的显现实际上并未被否定。佛陀究竟在破什么呢?破实执。众生总是认为诸法真实存在,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破除这种执著。
在密宗灌顶期间,有时包含对味觉的指示法,让弟子明白味道的本性。无论是藏餐还是汉餐,好吃还是不好吃,我们在进食时都不应对味道产生执著,而应以智慧去观察:味觉是从舌根出生,还是从食物而来,或者是从虚空中出现的?通过这样的观察,或许我们在吃酥油的时候会生起新的觉受。
以上破除了味觉从舌根中产生的观点,但或许有人认为,味觉是从食物中产生的。这种看法也不合理,下面我们继续分析:
| 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知味?
“若说味觉是从食物中产生,但食物并没有心识,怎么能觉知味道呢?”
如果味觉是从食物中出生,那食物就应该具足心识的功能,能够独立辨别味道,而不依赖于其他法。然而,食物是没有心识的,否则在吃酥油时就会有杀生的过失。
| 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
“而且,如果食物能够自己品尝味道,就如同吃东西的是其他人一样,跟你有什么关系?怎么能说你的舌头能知味呢?”
我们在吃酥油或其他食物时,应观察味觉究竟从何而来。在密法中,也经常以这种方式直指。当你觉得某种东西好吃或者不好吃时,最好抓住这个机会想想,对于味道的觉知是从舌头产生,还是从外面的食物而生,还是从空中产生?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在世俗中未经观察的情况下,当食物、舌根及作意这三个因缘具足时,就会产生味觉。然而,这种味觉并非真实存在,因为因缘所生的法都是虚妄不实的。
虚幻之法在世俗当中可以假立,这一点是无法被破除的。正如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指出:破显现的中观派在哪里都没有,承认自性成实的中观行者也同样不存在。真正的中观宗在世俗中不会否定见闻觉知的显现,但也不会建立任何实有的法,因为在实相中根本得不到任何实体。
| 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
第三种情况是:“如果味觉是从虚空中出生,那你不妨尝一尝虚空,看看它究竟是什么味道?”
如果你说从虚空产生味道,那你尝一尝虚空的味道怎么样——就像空游饿鬼一样。
| 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咸,了不知淡。
“假设虚空是咸的,那么不仅你的舌根能够尝到咸味,就连你的面部也应该感受到咸味。如此一来,整个世界的人都会像生活在海水中的鱼一样时刻感受咸味,因而永远无法体验到淡味。”
有时候对方可能不愿承认我们推出的结论,但通过推理,对方也不得不承认。如果你声称味觉是从虚空产生的,那么虚空总会有一种味道。假设虚空的味道是咸的,你的舌头碰触虚空时就会尝到咸味;既然你的身体也与虚空接触,那么身体也同样处于咸味之中。
不仅如此,所有的众生就都像生活在咸水中的海鱼一样,会感到凡有虚空处都充满了咸味;如此所有人都应该能尝到咸味,那就不需要再去买盐了;而且如果某人身体接触虚空的面积较大,他感受到的咸味就会更加明显;这还将导致所有人永远无法品尝到淡味等种种过失。
| 若不识淡,亦不觉咸。必无所知,云何名味?
“如果不能感知淡味,也就无法觉知咸味。倘若一无所知,又如何能称作知味性呢?”
淡和咸是观待的,如果没有淡味,咸、甜、辣等味道也不可能有。就像光明和黑暗相互观待一样,没有黑暗,就不会有光明的存在。因此,如果淡味不存在,咸味也无从谈起,所品尝的味道也将不存在。如果你一无所知,那又怎么能说你的舌根在感知味道呢?
本来你吃了酥油很开心,但推来推去,味道本身并不存在。如果说不出味道在哪里,那就有点麻烦了,你会不会回去把酥油扔了?(众笑)
| 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
“所以应当了知,味道、舌根和品尝这三者都没有处所。”
舌根没有处所,外在的味尘也没有处所。既然舌根和味尘都不成立,那么所谓的品尝也不是真实存在。
如果色尘不可得,眼根也不可得,就不可能有见的存在;声尘不可得,耳根也不可得,那就不可能有听觉;香尘不存在,鼻根也不存在,嗅觉因此不能存在,以上的道理都是一致的。
| 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尝和味二者是虚妄的世俗假立,本来不是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常有存在。”
所谓的“尝”到底是什么?它是真如的一种妙力或妙用,在如来藏的妙真如性中显现不灭,如梦如幻。正如《入大乘论》所说,万法除了显现之外不存在实体,因此被称为“显现许”。从地狱众生直至佛陀之间都有一个共同的“显现许”有境,当它清净垢染之时就是佛智,当它被不清净的障垢遮蔽时就显现为六道众生的不净心识。
◎ 破身根与触处
以上我们已经分析了舌根和味处。接下来,我们将抉择身根与触尘。
|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
佛陀说:“阿难,你常在清晨以手摸头。”
对于出家人而言,以手摸头是一种修行方法。《佛遗教经》中提到,佛陀教诫比丘早上起来应摸头思维自己是佛陀的弟子,要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修行。《憨山老人梦游集》中对此也有提及,可见这是僧人的日常行持。
我们出家人每天早晨起来,最好边摸头边想:我跟世间人不同,世人有头发,我没有头发。我是自愿剃除须发的,并非像入狱一般身不由己。剃度成为出家人后,若不能舍弃世间八法,实在值得惭愧。
当然,这是一种修行,并不是严格的戒条。大家可以摸一摸自己的头,在家人也可以试试,体会一下是什么感觉。
| 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
“你是怎么想的?摸头所产生的知觉,头和手都有,其中谁是能触,谁是所触?此能触的知觉是在手上,还是在头上?”
手和头接触的当下,会产生或粗糙、或顺滑的知觉,此能触的知觉是在你的头上还是在手上?到底在哪里?
| 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
“如果能触的知觉在手上,头部就应该没有知觉,触怎么能成立呢?如果能触的知觉在头上,那手就没有用了,怎么能称为触呢?”
实有一体的知觉不能分为两个,如果知觉在手上,头部就应该没有知觉。反过来说,如果触觉本来在头上,那么就算手不摸,触觉也应该在那里,何必还要用到手呢?没有手也应该有感觉,但这样一来,世间共称手触摸头之后产生的触觉又怎么安立呢?
| 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
“如果头手两者都各有所知,那么阿难你就应该有两个身体。”
一个身体只有一个知觉,这是世间共许的。若在一个身体之中存在两个实有的知觉,则应成为两个身体,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 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
“如果说在头手接触的过程中只有一个触觉,那么手和头就应变成一体。”
如果头和手是他体,就不可能只有一个触觉;若头手二者接触时只有一个感觉,就说明二者就只能是一体,但这明显也说不过去。
| 若一体者,触则无成。
“如果说手和头是一体,所谓的触就无法成立。”
谈到接触,必然需要两个法,因为能触和所触需要安立在两个事物上。如果只有一个法,自己怎么接触自己呢?如同指尖不能自触。
如果按前文所说,头手接触时只有一个触觉,那么手和头就应该变成一体;如果二者是一体,那么触就不能成立。
| 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
“如果说头和手是两个本体,而二者又都有触觉,那么所触之尘到底是在头上还是在手上?以手摸头,那么手是能触,头是所触。如果所触在能摸的手上,那肯定不在所摸的头上;如果在所摸的头上,就不在能摸的手上。如果头和手都是能触,就会导致没有所触的过失,总不能说虚空成为你的所触吧?”
未经观察的时候,若用手摸摸头,似乎有触觉存在,但真正以正理详细观察时,我们会发现不仅实有的能触得不到,所触也得不到。所谓的触觉是虚妄假立、了不可得的,就像触摸虚空一样——而虚空不能成为真实的所触。
| 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
“所以应当知道,觉知、触尘与身根三者没有处所。”
触是对境之尘,身是身根,觉即当时接触的感觉。
| 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身根和触尘都是虚妄假立的,本不是因缘而生,也不是自然之性。”
以前闻思《俱舍论》和《智者入门论》的时候,我觉得在诸尘当中,色、声、香、味都比较容易理解,而“触”则有些难以掌握。其实,不论是有情还是无情,凡是身体所触的对境都叫作触尘。对这种触尘的知觉,就叫作触觉。
总而言之,触觉是如来藏的一种妙用,除此之外没有实体,但它也并不是完全的空无,而是一种如梦如幻的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