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解·第30课
2022年6月16日
前面分析了五蕴和六入虚妄,接下来我们将讨论十二处,从抉择眼根和色处开始。
今天我本来打算带一个水晶球来给大家观察,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实现。等会儿在分析色法的时候,大家可以一边注视面前的佛像或任一事物,一边思考眼识是如何产生的。在观察声音时,我们将播放一段箜篌乐曲;在抉择香味时,用熏香作为观察的所依,如果你在家中收听,可以点一支香,思考香味与鼻根之间的关系。在密宗灌顶的仪式中,上师们也常常借助六根、六处或六识的表示法来指示心的本性。
表面上看,《楞严经》中有许多类似因明的推理,实际上这是在指引我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及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是以何因缘而发生的,众生又是如何执著的?正在执著时,它们的本体从未真正成立,可是人们普遍认为眼见为实、耳听为真、鼻闻的香味也是存在的。
人们始终处于这样的惯性思维中,要打破这些习惯并非易事,因为众生的相续中积累了无始以来的深重习气。迷乱的身语意,令我们认为外境是坚固的实体。而且仅从理论上打破实执,并不等同于修行层面上的真实证悟,就像一个慢性胆病患者,眼前所见的事物总是呈现黄色。对他而言,仅仅剖析病因是不够的,还需要坚持服药。经过一段时间,随着内在疾病的消退,他的所见才会变得清净。很多人学过《定解宝灯论》等论典,应该明白这一点。
今天所讲的看似是平常的词句,但对于有缘者来说,依靠这些直指,基本上可以明白十二处的空性。
「显十二处虚妄」
佛陀继续开示:“再则阿难,为什么说十二处本是如来藏微妙的真如本性呢?”
如来藏的光明显现在密法中讲得很清楚,而在显宗经论中只是略有提及。
十二处本是光明如来藏的妙用和显现,具体是如何分析的呢?先从第二转法轮的角度,将处抉择为空性;然后将显而不灭的显现分,抉择为如来藏光明的妙力游舞。《楞严经》次第宣说了光明如来藏的法义,因此也有智者把《楞严经》归于第三转法轮。
佛陀问阿难为什么十二处本是如来藏的妙真如性,而阿难没有回答,静候如来的开示。
◎ 破眼根与色处
接下来,经中对十二处以根境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如眼与色、耳与声、鼻与香等。首先,我们从眼见和色相开始观察。
| 阿难,汝且观此祇陀树林及诸泉池。于意云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
佛陀问:“阿难,你看这祇园精舍里的树林、清泉和水池,你是怎么想的?是由外在的色尘出生眼见,还是由眼根产生外在的色相?”
我们可以把自己视为阿难,虽然面前没有树林和水泉,但可以观察佛像、柱子等物体。请大家思考:我们见到的一切是从眼根中产生的吗?还是由外境产生了眼见?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其实需要仔细思维:如果色法从眼睛产生,会有什么过失?如果见从外境产生,又会有什么过失?
我们首先来抉择佛陀提出的第二个问题,眼根产生色相不合理。
| 阿难,若复眼根生色相者,见空非色,色性应销,销则显发一切都无。
“阿难,如果由眼根产生色相,在见到虚空时,既然虚空不是色法,那么所生之色就不存在;既然所生之色不存在,那么能生的色性也应消亡。如此一来,一切现量见到的色法都将不复存在。”
如果说树林等色相是由眼根产生的,眼根就应具有生色之性。那么,在见到虚空时,虚空肯定不是色相,没有色相就没有见者,没有见者则所见色相自然会消亡。如果色相消亡,那么一切现量所见的色法应成一无所有。
这样的话,所有人眼前的景象便如同虚空般消失,那就应该见不到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的外境。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只要人们睁开眼睛,就能够现量见到各种景象,因此“眼根生色相”不能成立。
| 色相既无,谁明空质?
“既然没有外境的色相,谁能了知虚空的本质呢?”
眼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眼睛见到色相,另一种是眼睛见不到任何色法,如同看向虚空,除此之外没有第三种对境。
根据前面的推理,既然所有景象都消失了,那谁能明白虚空的本质呢?虽然究竟而言万法都是空性,但从世俗的层面来说,色法与虚空是相互观待才能成立的。如果没有色法,虚空便无从安立;如果没有虚空,色法也无处安放。经过这样的分析,我们最终会发现一切皆为空性。
| 空亦如是。
“从空方面观察也是一样。”
刚才我们分析了眼根产生色相的情况,如果反过来认为眼根产生空相,那么在见色法时,空相自然销亡;空相既然销亡,最终一切景象都应该不存在,因为二者观待而立,色不存在则空不存在,空不存在则色也不存在。以上是第一个角度,说明从眼根产生色相不合理。
从第二个角度观察,如果说眼根生色相不合理,那就应该是从外境的色尘中产生眼识。就像因明中所说的那样,所缘缘的外境加上作意和眼根,因缘具足时就能产生眼识——这种观点也是不合理的。
| 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观空非色,见即销亡。亡则都无,谁明空色?
“如果说依靠外境的色尘产生眼见,那在观虚空的时候,既然虚空不是色法,能生之色尘不存在,因此所生之见亦应销亡。见都没有了,又由谁来感知空和色呢?”
如果有人想:我先观看林园,通过林园产生眼识;之后我观看虚空,虚空也可以生眼识。这样一会儿见色,一会儿见空,并不会出现一者存在、另一者就必须销亡的情况吧?
对于这个观点,我们前面也分析过。人们所执著的就是实有,将本来是无常零散的法执著为整体、唯一和常有。如果一个法时而存在,时而不存在,说明此法并非实有。非实有的法不符合众生的执著相,因而不是这里的所破。
如果你能抉择到因缘生,真的没有实执了,那正是我们所承许的,也就没有必要再辩论下去。《入大乘论》云:“因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入楞伽经》云:“诸法本不生,故依因缘生。”一切法在世俗中虚妄而产生,而在真正的胜义实相中,万法都从未产生过。
| 是故当知,见与色空俱无处所。即色与见,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应当知道,见和色空这两者都没有固定的处所,因此能见的眼根和所见的色空二者俱为虚妄,本来不是通过因缘而产生,也不是自然之性。”
“见”指眼根,“色空”指所见。十二处之中,眼根和色尘是一组。
就像前面所说,万法在胜义中远离四边八戏,在世俗中如梦如幻,无有真实可寻。我们所见所闻的一切,本来面目即是如此。《入楞伽经》中云:“三界心迷惑,是故种种见。梦及世间法,此二法平等。”在三界中轮回的心都是迷惑的,因此会产生种种见。梦中的显现和世间的万法,实际上都是平等的——这样的境界确实非常深妙。
人们通过眼根增长了许多烦恼,将眼见执为真实存在,从早晨睁开眼睛的那一刻起,就认为灯是存在的,碗是存在的,手机和电脑是存在的……我们将所见的一切都执为实有,真是十分可怜。
佛陀问阿难,以祇园精舍的园林作为观察的对境,你的眼见与园林之间是什么关系?尽管从小到大,人们都在说“我见到了什么”,但实际上,自无始以来我们所执著的“见”并不存在。为什么在大圆满灌顶时,上师常用透明的水晶作为表示法?因为我们的内心和外在的色法就像水晶一样通彻无碍,依此直指,弟子很容易就能认识自心。
◎ 破耳根与声处
十二处中的前两处已经讲完了,接下来我们观察耳与声二处。
| 阿难,汝更听此祇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
佛陀说:“阿难,你再仔细听,此祇园精舍中,僧众在吃饭时会击鼓,聚会时会撞钟。”
我们这里的僧众在念经和闭关时会专门击鼓,大众聚集时会敲锣。
汉地寺院还有敲木鱼的传统。关于木鱼的来历,有几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在白天和晚上鱼都睁着眼睛,以此提醒行者不要贪睡,要精进修行;另一种说法是,曾经有一个僧人以恶业所感,堕为河里的一条大鱼,身上长了一棵树。后来有大德超度它脱离鱼身,并把它身上的树砍断,制成了鱼形的木器,挂在寺院中以警醒僧众。从此,木鱼便流传开来。
汉地诵戒时僧众会敲犍椎,此外还有打板等习俗,总之各地的传统都不太相同。
| 钟鼓音声,前后相续。
“撞钟、击鼓的声音前后相续,接连不断。”
在传法之前,吹海螺是极为重要的传统。我们学院的大多数法师和道友对此都非常重视,但在有些群体中,传法的海螺声似乎已经听不到了。佛经中提到,若能听到传法时的击鼓声、海螺声或锣声,众生可以免于堕入恶趣,何况是真正听闻正法了——其功德更加不可思议。
释迦牟尼佛转法轮时,天人供养了右旋海螺,以此缘起,传法时就有了吹海螺的仪式。听到海螺或击鼓声时,我们应怎样认识自心呢?
| 于意云何?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
佛陀问阿难:“你是怎么想的?是这些声音来到你耳边,还是你的耳朵去到声音那里?”
| 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祇陀林则无有我。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
“阿难,如果是声音来到你的耳边,就像我去室罗筏城乞食,祇陀园林中就没有我了;同样,如果声音来到阿难你的耳根中,那么目犍连和大迦叶就不应该听到,何况作为佛陀常随眷属的一千二百五十位沙门?可是为什么僧众一听到钟声就会前来用斋呢?”
如果佛陀到了舍卫城,祇陀园里就没有佛陀了;同样的道理,若声音从本处离开,来到阿难的耳中,那么就算大迦叶是僧众首座,目犍连是神通第一的罗汉,也应该听不到这些声音,何况其他僧众呢?可是这个结论并不成立,因为一敲钟僧众就同时来用斋,说明所有人都听到了钟声。
假设声音是一个实有的本体,那就无法将其分开。如果撞钟声是一个实有的法,那么当它从某一处发出并进入阿难的耳中,同一时间内它就不能再跑到别人的耳朵里,如此其他沙门又怎能听到钟声呢?应该听不到才对,但事实上在场者都听到了。因此,认为声音来到耳朵里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这是第一个方面的观察,破声来耳边。
| 若复汝耳往彼声边,如我归住祇陀林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击鼓之处。钟声齐出,应不俱闻。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
“如果是你的耳朵去往鼓声处,就像我从室罗城回到祇林精舍,室罗城中便没有我的存在。同样,当你听到鼓声时,如果你的耳朵已经到了击鼓之处,那么同一时间内你就无法再听到钟声,因为你的耳根在击鼓的地方,就不能分身去到撞钟的地方。以此类推,对于大象、牛马、羊群等发出的声音,你也应该听不到。”
举例而言,佛陀如果去到祇陀林,就不应在舍卫城。同样的道理,在僧众聚会的时候往往是钟鼓齐鸣,如果阿难唯一的耳根到了鼓声处,就不能分身去到钟声处,如此阿难就应该听不到同时所敲的钟声,何况大象等发出的其他声音?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学院最近在维修房屋,所以我们在山谷中经常能听到拖拉机的“咔咔”声,一辆才下去,另一辆又上来了,同时能听到好多辆车的声音。早些年,山的那边常有狼、狗、乌鸦或喜鹊的叫声,而如今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拖拉机的声音,甚至到了晚上十二点也不例外。
对此,修行人可以思维:难道是我的耳朵跑到拖拉机那里去了吗?还是拖拉机的声音来到我的耳根处?通过这样的观察,或许我们就此开悟,因而特别感恩拖拉机司机。(众笑)
| 若无来往,亦复无闻。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
“如果我的耳根与声音没有往来,则不可能听到声音,所以应当知道,听觉与声音二者都没有处所。”
如果耳根没有去往声音所在之处,声音也没有来到耳朵里,二者根本没有接触,又如何建立真实的听闻呢?在这样的情况下,耳根作为根,声音作为尘,二者都不成立。
《大智度论》从耳根、耳识、意识三个角度对“听闻”进行了分析。该论共有一百卷,去年冬天我曾把其中的一部分从汉语翻译为藏语,但是今年夏天太忙了,我已经很久没有翻阅,所以对于此论只有一点点印象。希望大家能够结合自己的体会,进一步深化对法义的理解。
| 即听与声,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听觉和声音二处都是虚妄的,本来不是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之性。”
《方广大庄严经》云:“譬如箜篌,弦器及手,和合发声,本无去来。”箜篌是佛经里常常提到的一种古乐器,现在已经很少见了。箜篌的声音是依靠弦、器和手三者的和合而产生的,但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这种声音其实无来无去。
在禅宗和密宗中,许多大德常常依靠音乐或四大的声音来认识心的本性。在大圆满的一些修法中,也有观察四大音声的方法,比如观察敲击乐器所发出的响声,火焰燃烧时的“噼啪”声,小河流动的水声以及山顶吹来的风声等。通过对声音的观察,修行人可以认识自心的本性。这些方法在不同的修法中都是大同小异的。
接下来,大家可以听听箜篌的声音,看看会有什么样的觉悟。
(播放箜篌乐曲)
这是以声音直指本性,《楞严经》就是这样的直指法门。
◎ 破鼻根与香处
以上讲完了耳根和声尘,下面讲鼻根和香尘。
| 阿难,汝又嗅此炉中旃檀。此香若复然于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
佛陀说:“阿难,你再嗅此香炉中的旃檀。这种香只要点燃一铢,舍卫城四十里范围内的众生都能闻得到香气。”
一般的旃檀虽然有芳香,但并不能飘到很远的地方。据说古时有名贵的蛇形旃檀、牛头旃檀等,点燃时香味能传到四十里以外的地方。藏译为“四十闻距”,按现在的距离单位换算大概是二十公里。
“一铢”指1/24两,其实是非常少的量。藏文本中提到,如果点燃少许旃檀,其香气将在四十闻距的范围内弥漫开来。圆瑛法师说,汉武帝时期,有人在长安城中点燃了豌豆大小的旃檀香,结果四十里的范围内芳香弥漫,香气一月不散,甚至驱散了城里的瘟疫。其实,熏香不仅有助于净化空气,还能让人感到精神愉悦,它的作用非常广泛。
如果道友们是在家中听课,也可以在闻法时供养旃檀香或柏木香等,但在供香的过程中,大家要注意消防安全。如果为了一点香味而招致其他麻烦,那真是很不值得。最近我对此尤为关注,今天还与消防部门的一些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消防安全与人们的生命财产息息相关,所以每个人都应具备良好的消防意识。任何建筑都要设置消防通道,配备消防器材,否则一旦发生意外,后果将不堪设想。无常的出现难以预测,因此大家务必要把安全意识放到首位。
◎ 谨防以学院的名义经商
在此我也想提醒大家,现在我们商店进货以及各部门供香的时候,需要谨慎取舍。我听说有些人用学院的名义开设香厂——这是不合理的,在这方面大家要留意,尤其是监管法师。学院的规模比较大,我们做什么事都需要如理如法。无论是我们供护法的酒和香,还是其他任何产品,都不能用来盈利和营销。
这里的修行人不能与在家人合伙做生意。各部门若是请购与三宝相关的物品,相关的监管法师必须心里有数,切勿以喇荣佛学院的名义与任何商家合作。否则,法师和主要负责人可能会因此遇到一些麻烦。
我们这里是闻思修行的佛学院,不是为各种文创产品做宣传的厂家。听说有人试图通过给我们一些部门制作文创产品来获利,但实际上佛学院与这些产品没有任何关系。有些法师或许对五部大论很精通,但在商业方面可能不敏感,被人利用而不自知。如果让外界误以为这些产品是我们的,就不太好了。
对于我们从各种渠道请购的佛像、转经轮等,监管法师需要时常关注。我们没有必要以加持品的名义来牟取利润。无论是真正的佛教徒还是伪装的佛教徒,现在有些人常常以上师或僧众加持的借口,将本来只值几块钱的物品的价格抬高到几十块、几百块售卖,这种做法对佛教和学院都没有好处,相信也会对个人产生不利影响。在这些情况发生之前,我们务必要提高警惕。
学院不需要标榜“这是装藏的佛像或佛塔”,我们并是不依靠出售三宝所依来维生的。如果为了护持佛法,大家可以自行请购,不需要以佛学院的名义赚取高额利润。在事情尚未发生之时,提前告知大家可能好一些,否则一旦出现问题,我的这些提醒就会显得是针对某个人或某个部门,这样就不太好。大家应该重视这一点。
| 于意云何?此香为复生旃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
佛陀问阿难:“你是怎么想的?这些香味是生于旃檀木,还是生于你的鼻子,还是生于虚空之中?”
| 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鼻非旃檀,云何鼻中有旃檀气?
“阿难,如果说香味生于你的鼻子,称之为鼻所生,那么香气应当是从你的鼻根中产生;然而,鼻子毕竟不是旃檀,怎么会发出旃檀香呢?”
鼻子里有鼻涕、鼻毛,怎么会有栴檀香呢?
| 称汝闻香,当于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
“如果说是你的鼻子在闻香,那么香气就应该是进入你的鼻子,若再认为香气是从鼻子出生就不合理了,所以说‘闻’不能成立。”
闻香时香气进入鼻子,生香时香气从鼻子里出生,如果认为“鼻子能生香”,那么“闻”就不成立,因为出和入是相反的。
这是第一种观察,香味从鼻子产生的观点无法成立。
| 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藉炉中爇此枯木?
“如果说香味从空中产生,而虚空恒常存在,那香气也应常存,何必要等香炉里的檀木燃烧后才出现妙香呢?”
如果香味从虚空中产生,因为虚空无处不在,就应该在任何地方都弥漫着香味才对,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需要在香炉里点燃香木才能散发出香味。
以上第二种情况,破香生于空。
| 若生于木,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
“如果香味是从檀木中产生,那么这个檀木在燃烧时会化为烟,若要通过鼻根闻到香气,就必须先接触到这些烟。然而,烟腾空之后还没飘散到远处,为什么在四十里之远能闻到香味呢?”
这是第三方面,分析香味生于檀木。
此处藏文版的意义略有不同,是三个反问句:既然香味是从木头产生,为什么非要把旃檀点燃并出烟时才有香气?鼻根闻到香气,为什么要借助烟气?烟刚刚腾空时未飘到远处,为什么四十里远的人就已经闻到了?
历史上有些大德的公案与香气有关。《鸡足山志》中记载了一位名叫兴彻的法师。他在鸡足山修行时发愿终生立禅,不坐不卧地进行禅修。这样修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兴彻跟随印光禅师修学《楞严经》,获得了一定的境界。
有一次,兴彻法师点燃了一根香说道:“此香烧完时,我就要离开了。”果然,当那根香刚刚燃尽,他便在站立中圆寂。当时,随着众人皆闻的佛声,法师乘着香云往生西方。由此可见,《楞严经》确实具有不共的缘起和加持力。
| 是故当知,香鼻与闻,俱无处所。即嗅与香,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应该知道,香尘、鼻根及嗅闻性都没有处所。鼻根和香尘这两处都是虚妄的,它们并非依靠因缘产生,也不是自然之性。”
这正是缘起性空的道理,一旦通达此理,我们便会明白万法没有丝毫成实之处。至此,关于十二处中的前六处已经宣说圆满了。